“荒唐”蕴涵辛酸泪·谁人能解其中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唐”蕴涵辛酸泪·谁人能解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所写的一首寓意深刻的题诗,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理解这首诗,对于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面认识《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意旨,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提示和引领作用。

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寄寓了作者对《红楼梦》事、情、志、理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暗示。

那么,作者到底所言何事、所表何情、所萌何志、所阐何理呢?本文试从分析本诗人手,并以《红楼梦》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过程为印证,体验这道精神大餐之味旨。

荒唐言——真实之事
“满纸荒唐言”,“荒唐”者,是不合常规、不近常理、荒诞不经的意思,这是作者假世俗的眼光来看《红楼梦》的,这“荒唐”之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所写的人和事的“荒唐”。

作者用类似神话故事的形式,借“贾雨村言”,叙述了一块因“无才”“补天”而被遗弃在青峰埂下的顽石,由茫茫道士和渺渺真人携带
人世,并演绎出一幕幕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来。

书中有太虚幻境,有离恨天,有警幻仙子,“情榜”中的61位青年男女俱系太虚幻境中的“风流孽鬼”,他们在下世“历劫”之后又一个个陆续“归位”,这样的人物和经历,这样的构思,在世俗看来,自然是“荒唐”的。

二是人物性格行为的“荒唐”。

特别是对贾宝玉的描写,他生于“诗礼簪缨之族,钟食鼎鸣之家”,是皇亲国戚的封建贵族的后代,但他却“行为偏僻性乖张”,不读圣贤之书,不走仕途之路,他蔑视封建礼法,反叛封建礼教,主张“女尊男卑”,有携贰叛逆之心。

再如对林黛玉、尤三姐等人的描写,她们也具有不合时宜的反判思想,这在一般人看来,也必然会视为“荒唐”。

三是结构和线索的“荒唐”,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色(现实世界)、情(精神世界)、空(神仙世界)三个层次立体式的描写,表现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这一色、情、空观念。

这三条线互相交织又各自独立,形成了独特的构思,它既很好地反映了现实,又具有宗教哲学的观念:既有现实主义的写法,又有荒诞不经的内容:作者还一反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写法,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表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

四是思想内容的“荒唐”。

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来说,作者像贾宝玉一样,是有着“携贰”之心的。

作品对统治阶级不是歌功颂德,更多的是揭露与批判,表现了与统治阶级的不合作态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多把《红楼梦》所反映的内容视作“荒唐之言”,因而把其列为“禁书”。

所以,“满纸荒唐言”,实为作者激愤之辞,意在提醒读者,由于“我”的另辟蹊径、独具特色和反叛精神,在封建统治阶级和一般世俗看来,可能认为是满口荒唐之言,但它是有着多么真实而丰富的思想内容的。

辛酸泪——悲伤之情
“一把辛酸泪”,这是从作者的认识情感方面来说的,也是对《红楼梦》所写的人和事的情感基调的高度概括。

为什么《红楼梦》可一言以蔽之日“一把辛酸泪”呢?这是因为《红楼梦》是社会生活的写实,它所描写的是生命和爱情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都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都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

首先,是生命和爱情的悲剧。

《红楼梦》以浓墨重彩的笔调描写了贾宝玉及一群青春女子的爱情悲剧,她们都年轻漂亮,聪慧多才,极富于生命的活力。

然而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封建专制的压迫下,尽管个人的出身和生活际遇不同,但都毫无例外地摆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命运。

一部《红
楼梦》,令人触目惊心、潸然泪下的生命和爱情悲剧比比皆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钗的爱情悲剧;元春、迎春、惜春、探春的爱情悲剧:李纨、平儿、香菱、思绮等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的“魂归离恨天”,晴雯的“抱屈天风流”,尤三姐的自刎,妙玉、巧姐的沦落风尘,鸳鸯的抗婚,金钏儿的投井……这一桩桩的人间悲剧,作者都是怀着极大的同情,用辛酸的热泪来描写的。

其次,是家族的悲剧,并寄寓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红楼梦》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

在这家谱式的小说里,以贾府为中心,大胆地揭露了君权时代外戚贵族荒淫无道的生活,客观上指出了这一家族及其所属阶级、所属社会的必须崩溃与灭亡。

小说中,对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贾府的被抄、贾政等的入狱和流放、王熙凤的“聪明”误命、黛死钗嫁和宝玉的出走等这些情节的描写,无不预示和证实着封建家族乃至封建社会的败亡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必然的结局。

作者之所以以伤感之情和辛酸之泪来写,是因为自己的身世与贾家的遭遇极为相似,贾宝玉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

《红楼梦》虽是独立的小说,但也有着作者的自传成分,曹雪芹出生于清朝乾隆王朝的上层贵族家庭,从曾祖父曹玺到他的父亲曹俯,都和乾隆皇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使他的家族世袭
了江宁织造官将近60年之久,成为一个极富贵的“百年望族”。

少年时代,曹雪芹过的是“饫甘厌肥”“锦衣纨绔”的贵族公子哥儿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物极必反。

雍正即位后,在统治阶级的相互倾轧中,他的父辈招罪革职,被抄没家产,于是这个“富贵流转已历百年”的煊赫一时的剥削世家,一下子就衰败下来,至曹雪芹时,已是破落不堪、贫病交攻了。

这种由盛而衰的家世,这种大起大落的生活道路,必然会使曹雪芹刻骨铭心,也使他逐渐认识了这个社会的必然衰落。

所以,在他的晚年,在回忆、批判与伤感的情绪中,借《红楼梦》的创作,用他全部的血和泪,写下这辛酸的往事,抒写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是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在大胆揭露君权时代剥削阶级罪恶的同时,也描写了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为了统治阶级的贪婪与淫乐,多少人倾家荡产,多少人卖儿卖女。

贾府里众多的丫头和奴仆,就是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写照。

作者描写这些下层人物的不幸旨在说明,这个时代是悲哀的,这个社会是黑暗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封建社会的崩溃与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这辛酸泪,是作者对黑暗社会与悲惨生活的深刻感受和认识,是对自己身世经历的回忆与记录,是对众多被奴役、被压迫的弱者群体的不幸的深切关注与同情,是对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的怀疑、控诉和批判。

这“一把辛酸泪”的的确确是“字字看来都是血”!
作者痴——执著之志“都云作者痴”,“痴”是执著、专志、专一,沉溺于中而不为外物所动的意思,这也是作者假读者的角度来设想的。

作者之“痴”,一是表现在创作《红楼梦》之执著。

为了写成《红楼梦》,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说是用尽了全部心血。

而且在他的晚年,生活境遇极其艰难,从当时他的朋友所写的一些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当时的生活境况:“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雪芹》),“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敦敏:《怀曹雪芹》),“卖画钱来付酒家”
“秦淮风月忆繁华”(敦敏:《赠曹雪芹》),这些诗,都是曹雪芹生活的写照。

尽管生活是如此的穷困潦倒,但曹雪芹却“穷且愈坚”,不坠写作之志,以极大的热情,以昂扬乐观开朗的情怀,坚持《红楼梦》的写作,他在《红楼梦》中说:“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

”这充分表明,曹雪芹对《红楼梦》的创作,是多么的执著和投入啊!他要用那如椽之笔,写尽胸中的块垒,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

作者之“痴”,二是表现在他对黑暗社会的抗争和对人生理想追求的执著。

本来,以曹雪芹之才,完全可以摆脱困苦生活的羁绊,而他如要在那个社会上谋得一官半职,虽非极易,亦非太难。

但曹雪芹始终不改“顽石”的性格,家道的中衰和人生的苦难使他逐步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衰落的趋势,使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去揭露和批判罪恶的社会制度,与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不摧眉折腰于权贵,不充当统治者的饰品玩物。

尽管他还不是很自觉的,但在那个时代,他这种徽岸不屈的独特性格,受着生活的困苦的熬煎,肩负着政治迫害的压力,为社会人生探索,为自己朦胧的理想而不懈地追求,并把这种探索和追求艺术地体现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都云作者痴”,表明了世俗对作者的不理解,也反映了封建思想观念对人们精神的禁锢。

当时,人们都尊礼读经,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曹雪芹这只“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的云中野鹤呢?所以,“都云作者痴”句,既写了世人的轻率麻木和误解,也流露了作者的不平、愤懑和哀伤。

其中味——多元之理(旨)
诗的最后一句“谁解其中味”紧承第三句而来,正由于人们“都云作者痴”,所以对作者用血泪写就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便自然很少有人能“解其中味”了。

这里的味,是指小说的义理、题旨、意旨也。

《红楼梦》中的“味”,当指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这部书,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主题多元,再加上完美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人们想要把握它的全部精华和作者的创作实质,绝非易事。

何况人们由于时代的阶级的局限,由于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对《红楼梦》所蕴涵的“理”的认识和评价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执一而论,以偏概全;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按需定论,蓄意歪曲,等等。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红迷”“红学”流派纷呈,或对《红楼梦》进行穿凿附会及道学家的曲解,认为此书是为“清世祖与董小宛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士奇女”(见王梦:《红楼梦索隐》);或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是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间”(见蔡元培:《石头记索隐》);或说《红楼梦》是《大学》《中庸》一类之书,主旨是要阐明“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单纯描写三角恋爱的浪漫主义小说:或认为是反封建小说:或认为是专写封建
家族衰败史的小说,诸如此类等等,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故作者预先发出“谁解其中味”的疑虑和担忧,并不是无道理的。

出现上述不同看法不同结论的原因,除了各人的立场、观点和研究方法、角度的不同外,窃以为还在于《红楼梦》是一部再现封建社会的多棱镜,它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折射了那个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它内容博大,结构庞杂,线索数并,主题多元,再加上作者隐曲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故对《红楼梦》的认识,使人难于把握,所以作者也才说:“谁解其中味?”
“谁解其中味”,也可以看做作者对后人的一种引领,一种诱导,一种召唤,一种期待和希冀,作者为之精心苦旨的创作心血是多么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知音”和“解味”的。

所幸的是,一百多年来,《红楼梦》不仅在中国而且走向世界,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众多的“红学”流派,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热潮,人们经过不断的考据、论证、分析和研究,一步步逼近作者的心灵,不断深入地挖掘出《红楼梦》所蕴涵的丰富真“味”。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红楼梦》的“其中味”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具有多方面审美意义的多元的主题:从文学对人类的关注及其审美意义上说,《红楼梦》的主旨是通
过一系列有价值的生命无辜地被毁灭所造成的爱情、婚姻、青春生命的悲剧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美好生命的摧残的罪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来说,小说通过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的政治斗争描写,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及其不合理性:通过对封建四大家族兴衰的描述,提示了这一封建家庭及其赖以存在的这个阶段、这个社会的必然崩溃与灭亡:从哲学的层面看,小说通过色、情、空三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与意义,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而上的积极追问与深层思考,使作品具有寓言性、预言性与超越性,永远激励着人们去进行不懈的探索……总之,《红楼梦》的“其中味”,有对世事的悲伤,有对身世的感叹,有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有对人间悲剧的愤懑与同情,有对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揭露,有对理想的渴望和呼唤,有对人类命运的追问和思考,有对必然规律的探索和揭示。

综上所述,这四句诗隐含着事、情、志、理四个要素,由事萌情,由情促志,由志寓理。

它总揽全局,暗示全篇,设疑引领,构置机玄。

作者选材之奇,立意之深,布局之周,谋篇之妙,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这首题诗,意在暗示《红楼梦》这部书,是经过作者清醒而深刻的思考,洞察社会,审视人生,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凝结了作者的血和泪,用了10年才写成的,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败盛衰
的必然规律和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记录,它是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在构建现代化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从《红楼梦》中汲取创作的营养。

21世纪的《红楼梦》研究,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新的开发,从过去的文献研究为主转移到对文本和文化的研究上来,深入提示它思想的文化的美学的哲学的丰富底蕴,努力把《红楼梦》的精神养料转化为当代文学创作的养料,为当代文学创作的复兴作出贡献,以告慰于曹雪芹在天之灵。

[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