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体系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探索——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一致,其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 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我国学者周小燕(2012)在其发表的《我 国企业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中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在 于能不能杜绝本应杜绝的错弊行为,其有效程度取决于在多大 程度上保证目标的实现。我国学者柴芳云(2010)认为,企业内部 控制的有效性就是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超过合理保 证水平的一种综合评价过程。本文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思想, 笔者认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需要以其功能的实现做为基础,只 有内部控制功能正常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目标才能实现。所以内 部控制有效性就可以通过判断内部控制功能是否发挥作用及发 挥的程度来进行评价。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能实现内部控 制目标时,内部控制是无效的;否则,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企业内 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实现程度。企业内 部控制有效性判断的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并先后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推
行。2008 年 6 月 28 日,以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为首的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
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2010
年 4 月 26 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
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 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 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
20 世纪 40 年 代末 至 70 年代 初 ,美 国 注册 会 计 师 协 会 (AICPA)多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权威性的定义,将触角伸入管理 领域,有了管理控制的雏形。20 世纪 70 代至 90 年代初内部控制 概念演变为“内部控制结构”,并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 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要素。
图 内部控制有效性判断基本思路 2.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及本质功能 内部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构的明确给理论界和实务 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
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的评价问题指明了方向。 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发展历程和本质
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常发挥其他人或部 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柯氏会计辞典》)。该定义
1.内部控制有效性内涵
基于两个假设:(1)假设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发生同样
72 2016年5 期 总第 812 期
经营管理
的错误的概论很小;(2)假设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发生 串通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犯错误和舞弊均可归类为风险 的范畴,故内部牵制可以防范风险。
经营管理
二维体系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探索
———以 A 股上市公司为例
■郑博文 李 丛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摘 要: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当今会计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重要议题,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灵魂。本文通过厘清内部控制本质 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内涵,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风险控制和战略目标导向的二维体系模型,同时引入资产规模作为 控制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要提高实物控制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和树立 行业内部控制标杆等相关建议。
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 的遵守能够得到公司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合理地保证。KPMG
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它于 1992 年 9 月颁布了指导内部 (1999)在其《内部控制:实务指南》中则强调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有效性;二维体系
一、前言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内涵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做了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最早起步的是美国。其中 大量的研究。COSO 报告认为,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指,企
最具盛名的是美国 COSO 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 业的经营目标实现、可靠披露的财务报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及风 险控制的需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内部控制研究开始逐渐从 完全出于审计便利的需要开始着眼于企业整体以及利益相关 者。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形成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并且逐渐在实务层面强调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应用。1992 年, 美国 COSO 委员会的报告,即《内部控制— — —整合框架》提出内 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活 动五要素,不仅重视事前预防,更重视风险评估。由此风险控制 的内涵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进入 21 世纪,由于安然事件等一系 列财务欺诈丑闻,内部控制框架一些改进建议纷纷在理论界与
控制实践、引领内部控制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 —整合 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框架》,它第一次阐释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 性,把原本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还较为原始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 未有的高度,被誉为是人类内部控制发展史上里程碑般的成就。
. All Rights Reserved. COSO 报告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内部控制应由内部环境、风险评 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组成,还指出内部 控制应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及相 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三个目标。不仅如 此,内部控制发展并没有停止。此后,COSO 委员会于 2004 年根 据 美 国 颁 布 的 《萨 班 斯 —— —奥 克 斯 利 法 案》(Sarbanes-Oxley Act) 正式发布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即 ERM),把内部控制与风 险管理相融合,扩展到了战略领域,提出了内部控制八要素。于 此同时,我国为规范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保护投资者权益,借 鉴西方经验,先后出台了《上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