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价
两弹一星元勋钱骥
• 钱骥热爱党的事业,热爱我国空间技术研究工作,对空间事业锲而不 舍,持之以恒,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开创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思想上拥护党的路线,在政治上和党中 央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时时处处 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搞特殊化。 多年来,他始终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严守党的纪律 和准则,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1983年7月1日被授予中国空间技术 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 • 钱骥逝世后,国务委员张劲夫等领导同志参加追悼会,宋健同志 主持追悼会,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国防科委钱学森同志在给钱骥家 属信中说:“钱骥同志是我十分尊重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为我国的 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这 是对钱骥一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钱骥是我国空间技术开拓者之一。早期参加 建立了我国地震观测台站网和编写我国地球物理 研究长期规划。 • 1958年参加组建空间物理研究机构,探讨人 造卫星的基础研究课题,开展我国人造卫星方案 探索研究,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 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 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研制。负责 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 和数据处理设备研制,探空火箭多次发射试验成 功,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 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 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 开拓性工作。

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 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 出大量的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 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 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 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 1974年主持修订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方案和 “实践二号”科学卫星方案。重视广播通信卫星方案探讨。 重视预研工作资料积累、情报分析研究、成果鉴定、资料 归档工作。 • 1964年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通过试 验获得成功,获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他是1985年“东 方红卫星和返回型卫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者之一。 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




1964年,我国尖端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经常到 各研究所调查研究,了解卫星配套的预研课题进展情况,看到在力学、传热学、电子 学、半导体、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成果,为卫星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10月 下旬,钱骥陪同赵九章去酒泉发射基地,参观导弹发射试验,充分了解到运载火箭技 术进展情况,已可以把卫星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了。他认为发射卫星不仅有重大的政治 意义和科学价值,还能为我国发射远程火箭提供空间环境资料。钱骥在调研报告中指 出,我国科技、工业都有了一定提高,又积累了多年火箭探空经验,为卫星上马做了 不少技术储备。同时发射卫星又可进一步带动促进我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 国家尽快制定发射卫星计划。钱骥多年热切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 根据周总理指示,立即着手组织研讨卫星规划。钱骥带领总体组,立即投入卫星总体 方案工作。他还对卫星总体指标提出具体要求,在过去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如期完成 了第一颗卫星的方案设想。钱骥先后向科学院、国防科委、周总理汇报,争取国家立 项。在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将人造卫星工程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 重大任务。 1965年10月,钱骥在国家召开的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国第一颗人 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的报告,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报 告。经与会代表的集思广益,把这颗卫星目标归结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 得着”12个字,确定于1970年发射。 为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钱骥作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总体组 全面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分系统技术设计工作,拟定各分系统设计 指标。为落实各项任务与技术要求,他还率领总体组到各研究单位进行协调,安排落 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组织了卫星研制全国协作网。 从1966年初开始,钱骥组织领导卫星模样星工作,解决各分系统的仪器设备在星 上布局和安装协调,确定电缆网的走向,进行基本参数技术协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 了初样星的技术状态,拟定了分系统的初样研制任务书。由于基础工作扎实,确保了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上天,达到了按计划进行、个 说法

第一种说法 钱伟长之所以被誉为“三钱”之一,其原因是由于1956年制定中国第一次12年科 学规划时,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力排众议,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规 划,故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杰出的“三钱”,而且同时还被任命为了清华大学副 校长。故“三钱”一说并不是源于“星-弹”,而是源于“规划”。尽管许多媒体所表 述的“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说法不妥,但 钱伟长因作为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规划的建议人而可能会被列入“三钱”之列却是于 典有据的。 科技三钱”的提法最早见于1956年,也是《12年科学技术规划》编制过程中,由 总负责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从此广为人知,包括参与规划制定的钱学森、 钱伟长、钱三强。 第二种说法 1999年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其中三位姓氏为钱的有钱三强、钱学森、 钱骥。钱三强负责原子弹、氢弹;钱学森负责火箭、导弹;钱骥是我国空间技术的开 拓者之一,两弹一星“三钱”的提法包括钱学森,钱三强和卫星专家钱骥,只不过这 个提法很晚,我查到的明确甚至是在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期间,最早也不可 能早于两项事业开始的1958年。钱骥1983年就去世了。钱伟长如果1957年没被划成右 派倒也有可能参与“两弹一星”,早在建国初期,发展”两弹一星“,计算机等重要 议题就是钱伟长等三人提出的。1957年成了右派以后钱伟长就不得参与该领域的研制, 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1949年5月南京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195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加入中国 民主同盟。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 主任、二部(代号581)副主任,卫星设计院 (代号651)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 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 院副院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 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8 月18日因病逝世。
技术成就
• 为了探索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途径,1958年,钱 骥参加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回国后 更坚定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的信念。 他深感发展空间技术,要走自己的道路,要靠自 己的力量,要有自己的实力。60年代三年暂时困 难时期,中央指示:研制人造卫星继续进行,但 步子可放慢一些。钱骥协助赵九章领导地球物理 所二部工作,着手落实探空火箭研制工作。组织 了箭头总体、遥测、雷达跟踪、天线、电源和环 境模拟等探空技术的研制队伍;组织空间探测仪 器的研制。他主持研制成功了探空火箭箭头,多 次探测试验成功。探测项目不断增加,探空高度 不断上升,探空技术逐步成熟。 • 。
个人经历
•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男,中共党员, •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17年12月27日 •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祖祖辈辈都是普普通通的种田人,他的童年是 在一种淳朴的坡地田园生活度过的,农民家庭质朴醇厚的亲子之爱, 勤劳节俭的生活起居,自小养成一种勤勉朴实的习惯。传统文化的熏 陶,现代思想的感染,时代风云的戟刺,在钱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 潜在的作用。 • 童年的钱骥就读于西下场村祠堂的私塾,接受了比较扎实的文化教育, 打下了较好的文学根底。1929年夏,他获得了进学校的机会,考取 了金坛县立书院小学,注入了新的文化课程,开阔了眼界,1930年7 月毕业。因家境贫困,无力升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老师再三劝 说下,其父才同意他考初中。同年8月考取江苏省立南京中学,生活 艰苦、好学深思、乐于助人。但因南京国民政府阻止抗日学潮扩大, 1931年12月学校被迫解散,缀学在家半年。1932年8月进入金坛县立 初级中学,1934年7月初中毕业。
精神荣誉
•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 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 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 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 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 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 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 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 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 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 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 • 东方红一号

初中毕业后,在金坛县河头小学、神亨小学当了1年 教师,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 1935年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受到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 学习勤奋,对民族生死存亡特别关心,同情并拥护共产党 抗日主张。1937年10月,学校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 钱骥带领同学奔赴武汉,寻找抗日组织,到民众补习学校 当教师,1938年8月在北碚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毕业。 • 1938年9月参加了统一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大 学师范学院理化系。在5年的学习中,他竭尽全力,排除 生活贫困干扰,埋头苦读,读完了全部课程,于1943年7 月毕业,并被留校作助教,进修物理。读书、实验、社会 实践,思想逐步地走向成熟。
钱骥,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获得者,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年 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站网建设工作。20世纪 50年代起从事空间探索活动,在空间物理和人造卫 星总体技术上颇有贡献。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 划,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 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 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 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 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 •
• 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之一 •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将地球物理学列为填平补空的 重点发展学科,钱骥协助赵九章负责规划起草工作。他综 合了地震、地球、物探、气象、地磁等方面的专家意见, 提出制定远景规划不仅要依据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还应 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要求,配合国民经济的五年计 划和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的总目标,进行综合研究。他曾 提出规划总目标、规划重点,地磁台、地震台、电离层台、 宇宙线台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观测网,建立专业研 究所促进发展,加速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的制 定促进了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 投身空间事业的发 展 •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钱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我国空间 科学事业的创建工作。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钱 骥开拓空间物理学新领域,认为人造卫星上天是空间探测 的新里程碑。他协助赵九章对空间科学进行调查研究,收 集国外信息。鉴于人造卫星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 重要意义,他积极倡导发展我国自己的卫星,负责组建空 间物理探测机构,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