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2、题解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劝学》这篇文章是专门谈学习的,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关系不大,本文节选了《劝学》的一部分,但结构完整,条例清楚,说理生动而透彻,对学习和做学问很有现实意义。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
2)学生朗诵课文,思考:“劝学”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该环节解决阴影部分即可,即不做具体展开)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4、具体研究文言现象和论证结构、方法
1)第一段:已、停止。

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

语言简洁,不枝不蔓。

2)第二段:中、有-又、金、砺、参、知-智。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

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3)第三段:彰、假、舆、绝、生-性。

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

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

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4)第四段:焉、跬、步、无以、驾、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除过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托身的地方)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
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

本段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5)总结:纵览全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

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这都是文章的特点。

5、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以板书为提示,按照顺序,个个击破。

6、课堂练习:
课后二、三题。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