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0年管城回族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2010年管城回族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目的了解管城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现状,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提供科
学依据。

方法用SPSS 13.0软件对管城区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网络直报病例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管城区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为45.66/10万。

每年的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

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15岁,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

结论小学学生和幼托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小学和幼托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管理的力度,在中小学及托幼机构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降低发病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mps in Guancheng district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measures. Methods The data of mumps were collected by infectious diseases report system in Guancheng district from 2005 to 2010,then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mumps was 45.66/100 000 in Guancheng district from 2005 to 2010. The peak of mumps was from March to June and from November to next January. The incidence rate of mumps in those of from 3 to 15 years old was the highest. Most of the cases were students at school and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s. Conclusion In work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umps,students at school and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s are the key popul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s for mump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health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 must be carried out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Key words] Mumps;Epidemiology;Incidence;Analysis
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且发病率较高,流行强度大,易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流行。

为了解管城回族区流腮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探讨其控制策略和措施,现将该区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管城回族区2005~2010年的流腮病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年鉴。

1.2 统计分析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腮的三间分布,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5~2010年,管城区共报告流腮病例945例,无死亡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为45.66/10万。

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08年(59.93/10万),最低年份为2006年(35.51/10万)。

2005~2010年发病趋势,见图1。

图1 2005~2010年管城区流腮发病趋势图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5~2010年流腮全年均有发病,季节特征较明显,每年的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均为发病高峰期,见图2。

2.2.2 地区分布
2005~2010年管城区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有流腮病例报告,其中紫荆山办事处、城东路办事处、十八里河镇、南曹乡的病例相对较多,共占病例报告总数的44.66%,见表1。

表1 2005~2010年管城区流腮病例地区分布(n)
2.2.3 人群分布
2.2.
3.1 年龄、性别分布:2005~2010年管城区945例流腮男女发病数分别为602例和343例,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76∶1。

发病年龄最小为10个月,最大为48岁,主要集中在3~1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9.10%,见图3。

图3 2005~2010年管城区流腮发病年龄分布
2.2.
3.2 职业分布:流腮发病以学生(418例)为主,占总发病数的4
4.23%;其次为幼托儿童(334例),占总发病数的3
5.34%,见表2。

3 讨论
2005~2010年管城区共报告流腮病例945例,无死亡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为45.66/10万。

低于国内有关报道结果(67.89/10万)[3],因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发病及就诊特点,许多病例症状较轻,未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导致病例未纳入网络直报,可能是造成报告发病率低于实际发病率的原因。

流腮全年均有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腮的发病高峰期,这与国内报道的流腮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期相一致[1—3],2005~2010年的发病时间分布均呈现上述季节性特征,提示今后管城区的流腮防治工作应重点围绕上述高发季节开展。

管城区流腮发病年龄集中在3~15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这与其他文献报道的资料相一致[2—3]。

发病地区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主。

可能与外来流动人口较多、人口密集导致发病率较高有关[3]。

结果提示今后应加强全区重点地区的流腮防控工作,重点人群为学生和幼托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

因此,各级卫生行政和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校及幼托机构的疫情管理和监测,认真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跟踪管理和寝、教室内外环境的日常消毒工作,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和报告,并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爆发。

预防接种流腮疫苗是控制流腮流行最有效而经济的方法。

美国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就是预防接种流腮疫苗,并且要达到并维持较高的免疫水平,尤其在婴儿和儿童中[4]。

研究表明,美国自1967年使用腮腺炎疫苗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因此,认真落实入托入学预防接种查验工作,提高腮腺炎减毒疫苗的预防接种率,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的发病,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5—6]。

[参考文献]
[1] 王建,崔玲玲. 六城区疾病监测点流行性腮腺炎监测报告[J]. 疾病监测,1994,9(2):47—48.
[2] 马德海,李培昌. 南华县2005—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36(5):250—251.
[3] 陈萌,陈丽娟,杨洁,等. 2004—2007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原学及基因型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9):1705—1707.
[4] Savage E,Ramsay M,White J,et al. Mumps outbreaks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in 2004:observational study[J]. BMJ,2005,330(7500):1119—1120.
[5] 徐虹,李岩. 哈尔滨市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7):49—50.
[6] 陈国荣. 流行性腮腺炎35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2):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