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6答案1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6答案1

一、单选题特风采的诗人是(郭小川)。

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乔厂长上任记》)。

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是(《书剑恩仇录》)。

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茶馆》)。

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

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

这个内容出自小说(《游园惊梦》)。

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一地鸡毛》)。

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是(《石室之死亡》)。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绝对信号》)。

莫言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

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刘白羽)。

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作者是(阎连科)。

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张大春)。

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小鲍庄》)。

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红旗谱》)。

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普通工人印家厚〃烦恼人生〃的作者是(池莉)。

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无字》)。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是1894年正式出版的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

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二、多选题〃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西戎;束为;马烽)等。

〃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古龙;金庸;梁羽生)。

《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鹿子霖;白嘉轩;郭举人)。

《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常四爷;秦仲义;王利发)。

《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蜜蜂;黑子;小号)。

小爱与大爱的抉择

小爱与大爱的抉择

小爱与大爱的抉择作者:杨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七等生,原名刘武雄,台湾通宵人,1939年出生,1962年开始创作。

七等生这个名字正如他小说一般独特和另类,由于其作品形式奇特,内容晦涩难懂而成为活跃台湾论坛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我爱黑眼珠》是七等生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李龙第在水灾来临时,面对洪水相隔的对面房顶的妻子时却选择了营救身边妓女的故事。

因为选择结果的突兀而被越来越多人拜读和研究。

一、小说中的隐喻(一)黑眼珠小说中对于黑眼珠的描写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里面夹杂着两种感情:感激和哀愁。

因为晴子担负起了两个人共同生活的重担,赚钱养家,辛苦劳作,而他却无所事从,终日散步消遣日子,所以他感激妻子;而另一方面“他的心还是处在相见是否就会快乐的疑问的境地。

”这说明在生活中他们难免会有争吵有纷争,男主人公李龙第生活的并不是特别快乐,也突显出他并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第二次里面同样夹杂着两种感情:惊慌和喜悦。

他惊慌的是他正搂抱着身边这个除妻子之外的女人,喜悦的是当他在水灾中找不到妻子而担心时意外地看到了她,而且尚且平安。

第三次黑眼珠的主人发生了变化,由晴子变为了妓女,没有感情的描写,但是却为小爱与大爱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二)孤绝者孤绝者,即孤独绝望的人。

剖析小说不难发现,李龙第、晴子、妓女他们三个人曾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都是孤绝者的载体。

首先,当见到丈夫满心欢喜的妻子被眼前的丈夫一度冷漠相对,拒绝认识,甚至当面关心体恤其她女人时,她感到了孤独、绝望,所以冒着生命也想从水里泅到对岸,却被水流无情带走;其次,李龙第在救了妓女后却送她返乡,与此同时失去了妻子,也意味着失去了精神和经济来源,那一刻他感到孤独和绝望,疲惫不堪;最后是妓女,这个人物的设定本来就赋予了“孤独和绝望”,试想在那个年代,妓女的身份难免会招来冷嘲热讽,受人排挤,当李龙第问她水灾前为什么想要回家时,妓女道:“我对我的生活感到心灰意冷,我感到绝望,所以我想要回家乡去。

台港澳文学书目

台港澳文学书目

台港澳文学阅读书目台湾:赖和:《一杆秤仔》《惹事》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拓:《金水婶》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施叔青:《约伯的末裔》《摆荡的人》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财阀》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张我军:《乱都之恋》吴晟:《吾乡印象》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天窗》《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车祸》痖弦:《上校》《红玉米》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圣诞夜》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发》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红鼻子》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香港: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巴黎两岸》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维多利亚俱乐部》《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香雪海》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董千里:《成吉思汗》马朗:《焚琴的浪子》《国殇祭》温健骝:《问》《山城别》羁魂:《蓝色兽》戴天:《命》犁青:《香港的夜》张诗剑:《乡愁》蓝海文:《圆明园》《桂林山水》徐訏:《时间的去处》何达:《我们》舒巷城:《咖啡店》王一桃:《挤》晓帆:《圆规》黄国彬:《怀秋》蓝衫:《飞越太平洋》黄维樑:《圣诞铃声》傅天虹:《夜香港》也斯:《边叶》胡燕青:《感谢你》秀实:《素色竹形小紫砂壶》陈德棉:《向日葵的独白》王良和:《剥柚》陶杰:《手帕一族的宣言》叶灵凤:《读书随笔》彥火:《当代中国作家风貌》思果:《香港之秋》《艺术家肖像》陈之藩:《剑河倒影》梁锡华:《漫语话蜗牛》金耀基:《剑桥语丝》小思:《许墓》《许墓重修》黄维樑:《至爱》张小娴:《三个A CUP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黄国彬:《吐露港的老鹰》也斯:《沈从文的静》曾敏之:《谈“谏”》古剑:《悼笔》董桥:《说品位》曹聚仁:“北行”系列潘铭燊:《杀机》《观棋》澳门:林中英:《重生》梯亚:《第八天的早晨》鲁茂:《凌晨》梁淑琪:《等》周桐:《错爱》李丹:《裸胸装》林冷雨:《人物速写》凌钝:《办公室速写》高戈:《我望故乡山头月》陈达升:《冥盼》陶里:《过澳门历史档案馆》苇鸣:《铜马像下,传自金属的历史感》懿灵:《我们遗失了所有的脸》玉文:《竹湾》李观鼎:《小平》(外一首)胡晓风:《丹荔累累的时节》程祥徵:《路网》冯倾城:《我爱,爸爸!》玉文:《空怀》白思群:《春雨妩媚》李鹏翥:《濠江文谭》沈尚青:《十六的月亮》林中英:《眼色朦胧》徐敏:《澳门新八景随想》凌稜:《信是有缘》陶里:《春夜灯语》鲁茂:《傲然面对失败》【说明】这份书目只列举了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现当代时段的作家、作品,不包括这三个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超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阅读书目一、台港澳华文文学台湾:(一)小说:赖和:《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突围》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生活在瓶中》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心锁》施叔青:《壁虎》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赖索》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吴锦发:《燕鸣的街道》王幼华:《狐》(二)诗歌:张我军:《乱都之恋》赖和:《流离曲》吴晟:《手》《路》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都市之死》痖弦:《深渊》《坤伶》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一)散文: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压岁钱》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风雨中》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陈冠学:《田园之秋》阿盛:《唱起唐山谣》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台静农:《辅仁旧事》《我与老舍与酒》李敖:《老年人与棒子》(二)戏剧、影视: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侯孝贤:《东东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李安:《推手》《喜宴》香港:(一)小说: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东瑞:《无言时代》《迷城》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玫瑰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纯爱无边》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

即食的存在_简析七等生_我爱黑眼珠_姜萍

即食的存在_简析七等生_我爱黑眼珠_姜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100XIANDAI YUWEN2009.03台湾最受争议的作家七等生是深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而出现的一批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多以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光怪陆离著称,他的文字美感在文坛独树一帜,衬托于其字里行间的道德主见和人生存在意义的探寻,更是引发过一波波的思想震撼和文坛笔战。

其中影响最大、争议最为激烈的是他1962年发表的作品《我爱黑眼珠》,小说的寓意和真实的历练乃是一体两面,创作风格沉浸在旁观与喃语,现实与虚构,以及内心思辨与外界变化之间。

《我爱黑眼珠》的主人公李龙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充满挫折、倍受压抑的男人。

他的妻子勇敢地肩负起一家生计,但李龙第却在大水灾难时,宁可抱着陌生的妓女,也不愿承认两人的夫妻关系。

李龙第连名字也不要了,他告诉妓女他叫做亚兹別,他挥退了众人的询问,强烈而积极地要摆脱现实。

一场灾难让他有了打破传统世俗束缚及道德观的机会,寻找遗失已久的自我成就。

正是因为小说中借用环境的突变,让主人公有了让自己精神外显的契机,这便是七等生这部作品得以名声大噪的原因之一。

在《七等生集》序中写道:“他的小说中,有几乎同质的时空背景,一个旧、新社会交替时被掏空而压抑的氛围;他的小说布局,充满了真实与梦幻的交错,经常从一个现实的叙事,陡然融入于一个神秘而非现实的自我世界,透过冥想的运作,或以象征、预言的形式,探讨繁复尖锐的现实问题,游刃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

”[1]在《我爱黑眼珠》中也呈现出了旧、新两个社会,旧社会指代的就是洪水来临前李龙第和妻子原本的生活,在这个生活中李龙第一直深受压抑,他的自我成就无从实现,这个旧社会代表了他的现实处境。

一场仓促的洪水来临,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社会,这便是能够让他自我存在意义得以实现的社会。

面对这个社会,使他与原来的生活阻隔开来,与旧社会相比这显然是一个非现实的处境。

“人的存在便是在现实中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在这样的境况中,我能首先辨识自己,选择自己和爱我自己吗?”[2]这是在新社会来临的时候,李龙第激动的呐喊,他要在灾难来临的这一刻及时地品尝到他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我所提出的“即食性”的存在。

9台湾当代小说选讲—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七等生及其《我爱黑眼珠》赏析)

9台湾当代小说选讲—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七等生及其《我爱黑眼珠》赏析)

《我爱黑眼珠》体现了七等生的创作风格
• 深受西方现代派作家如法兰兹、卡夫卡、福克纳和海 明威等人的影响,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孤独、困惑、愤 世嫉俗,为社会所不容,而又在执着探求个人存在的 价值和意义。
• 小说主题通常表现真正的信仰内涵跟教会中所呈现出 来的信仰之间的差距。
• 以描述琐碎的自我经验作出发点,以怀疑的态度,展 现出对人性与个性的尊重。呈现出一种多义的生命宽 广性,使读者经由这样虽属个人且平凡的经验,理解 到各自的自我在生命中的独特处境。
• 从哲学角度看,这篇小说更接近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认为宇宙只有人是真正存在的,人存 在的意义取决于自己而不是他人,人应当负起 自己存在的责任。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活动着的 人,人的活动是非理性的,是绝对自由的,自 由和责任是一致的、统一的,人生就是自己选 择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
• 从存在主义去理解作品,便可以解决我们从伦理角度 难以理解的问题。
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
七等生及其《我爱黑眼珠》

七等生
七等生,原名刘武雄,七 等生是笔名,取“七竹寺 生”之意。
《我爱黑眼睛》发表于 1967年,曾在台湾文坛引 起很大争议。
我的全部关注都在我的内心;我没 有自己的事业,而仅有我自己;我不断 的思考……品尝我自己。
——七等生《情与思(小全集序)》
我从实际生活和阅读中获得一些很怪异的启示, 因此我开始采用追随我的心思的起伏的一种自动即兴 式的写作,把现实的善恶的区别观念完全抛弃,让良 知和自由的灵魂展现出来,我认为这种人物是每一个 人最原初的形体,但却被压抑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底层, 这种原我象囚犯一样被拘禁束缚,他们唯一的愿望是 争取活跃的时空。
• 李龙第想:“我必须选择,在现况中选择,我必须负 起我做人的责任,我不是挂名来这个世界获利益的, 我需负起一件使我感到存在的荣耀之责任。”他因依 靠妻子生活而觉得自己责任的缺失,“在现况中选择 ”使得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自由和责任,而对岸的妻 子在他看来是隔着一条鸿沟的理想。作者曾说:“我 个人认为‘抉择’是那篇正文更为恰当的主题……也 许可以目为‘存在’。”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作者:洪永春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七等生从1964年开始在《现代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是活跃台湾文坛的县籍名作家。

由于其作品形式与文体奇特,内容晦涩难懂,为60代中期台湾小说界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素有“台湾作家中的异数”的称谓。

本文通过解读七等生代表性的短篇文本《我爱黑眼珠》,从1.李龙第:由夫妻小爱到人间大爱;2.晴子:由夫妻小爱到妒恨之渊两个方面论析了作者欲传达的爱的寓言启示。

关键词:七等生寓言小爱大爱七等生,原名刘武雄,台湾苗栗人。

他说:“全台湾有许多刘武雄,所以我便另取一个永不重复的名字叫七等生”,【1】可见他性格的独特、另类。

1962年在《联合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失业、扑克、炸鱿鱼》,他就以文体奇特、形式怪诞而引起文坛注意,显示了强烈的独创性。

他的作品曾引起文坛的广泛争议,尤其对他的短篇小说《我爱黑眼珠》的评论更是歧义纷层,莫衷于是。

难怪台湾著名的乡土作家王拓也认为:“他的小说似乎太注意个人的内在经验和冥想世界……,说句良心话,我读不懂。

”【2】七等生的的确确是一位怪异作家,从《我》的阅读经验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有的人以为七等生的创作属理念化创作,思想主旨多依托哲学、宗教,他本人对此也供认不讳;有的人以为他的创作多源自贫苦生活的体验和奇特的思想历程。

究其实,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孕育和铸就了七等生的小说世界。

《我》给人的强烈印象有两个:一个是道德伦理上的匪夷所思,一个是情节走向上的巧合、离谱。

为此,似真似假的小说形象很容易带来理念化写作的诟病。

但是生活和思想的复杂多样性,加上七等生这样的怪异作家,其文本的似真似幻、真假莫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常理上行不通的未必不适合七等生。

笔者以为,《我》传达的爱的理念是真,情节编排上匠心得却有些伪。

这是一篇成心跟社会伦理过不去,让读者心理不舒服的小说,否则,就不是怪才七等生所为了。

《我》是七等生的小说创作中最具风景线的一个文本,如果一味地拘泥于传统现实主义的阅读经验,有可能把它视之为荒唐的失败之作,但若从现代主义小说的视野解读,便可得到怪而不怪的印象。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

他 的同事讲 :七等生 很少在 一个
职 场能干得 很久 ,为人处事 上也 是 特 立 独 行 ,常 人 看 来 怪 里 怪 气 的, 却 是一个心胸 十 二分坦 荡 、 磊 落之人 。不 难想象 七等生在 现代 社 会 的生存 境况 ,婚姻上他 也是
因 不 满 妻 子 的 自私 、狭 隘 而 分 道
… …
者 以为 , 《 我》传达 的爱 的理念是 真, 情 节编排上 匠心得却有 些伪 。 这 是 一 篇 成 心 跟 社 会 伦 理 过 不 去, 让读者心理 不舒服 的小说 , 否 则, 就不是怪才七等生所 为了。 《 我》 是 七等生 的小 说创作 中 最 具 风 景 线 的一 个 文 本 ,如 果 一
诞 而 引 起 文 坛 注 意 ,显 示 了 强 烈
的影 子。 即或《 我》 的理念化 写作
的 成 分 很 重 ,却 不 乏 一 定 的 真 实
生活 的依 据 。正如 七 等生 所 青 :
“ 作 品 永 远 是 生 活 的 提 升 和 变 形
物 , 一 种 绝 对 的 理 想 国 的 盼 望
纷层 , 莫 衷 于是 。难 怪 台湾 著 名 的 乡 十作 家 1 三 拓 也认 为 : “ 他的小说 似 乎 太 注 意 个 人 的 内在 经 验 和 冥 想 世界 … … , 说句 良心话 , 我 读不 懂 ’ 1 z 】 七 等 生 的 的确 确 是 一 位 怪 异作 家 , 从《 我》 的阅读 经验 中不 难 得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有 的 人 以 为 七 等生 的创 作属 理 念 化创 作 , 思 想 主 旨多 依 托 哲 学 、 宗教 , 他 本 人
花 ,可是 戏眼瞅 着要开场 了却不 见晴子 的影子 ,他 决计乘 车去接

论七等生小说的怪异特色

论七等生小说的怪异特色

论七等生小说的怪异特色【摘要】台湾现代派小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发展成为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主体。

在台湾当代文坛,一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家以超凡卓绝的创作实践把台湾现代派文学推向了高潮。

七等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小说正像他的笔名一样,让人充满好奇与冥想。

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三个角度谈谈七等生小说创作的怪异特色。

【关键词】七等生;怪异人物;奇特手法;特殊思想七等生,原名刘武雄,台湾苗粟县通宵镇人。

他说:“全台湾有许多刘武雄,所以我便取一个永不重复的名字叫七等生。

”由此,他身上的那种特立独行的怪异特色便可见一斑。

是的,从1962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就以文体的奇异怪诞引起注意,显示出强烈的独创性。

对此有人称赞他是“天才”,是“现代小说怪杰”,认为他的小说是台湾文坛上“最丰富又杰出的收获之一”。

然而批判的声音也时时出现,有人说他是“社会弃儿型”作家,“不可理喻,不合群”。

总之,无论褒贬与否,双方的观点都透露出一个共同之处:怪。

七等生小说创作的怪异特色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我仅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三个角度谈谈这种怪异特色。

一、怪异的人物形象七等生塑造的小说世界中的人物,往往呈现出怪异的特点。

首先体现在人物名字的怪异上。

比如《隐遁者》中的鲁道夫、亚兹别,《ab夫妇》中的a、b,还有土给色、太郎等,这些名字或中或洋或符号,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名字大不相同。

还有一人多名的现象,如《午后》中的女孩,一会叫“百合”,一会叫“蔷薇”,一会又叫“玫瑰”,让人晕头转向。

还有多人一名的,如《林洛甫中的》“约翰”和“太郎”都叫“林洛甫”。

当然作者给小说中人物命名时,并不是为了怪异而怪异,这些怪名自有自己的表达效果:可以引起读者新奇的感觉,引人入胜,能表现台湾早期英、日、中三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情况,表现人物的观点意识,表现人物特质,还能表现人物流动不定的面貌和姓名的虚幻。

人物形象的怪异还体现在行为的怪异上,如《精神病患》中的赖哲森一直想逃离现实,寻觅到绝对的自由。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

论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思想意蕴

作者: 洪永春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50-5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七等生 寓言 小爱 大爱
摘要:七等生从1964年开始在《现代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是活跃台湾文坛的县籍名作家.由于其作品形式与文体奇特,内容晦涩难懂,为60代中期台湾小说界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素有“台湾作家中的异数”的称谓.本文通过解读七等生代表性的短篇文本《我爱黑眼珠》,从1.李龙第:出夫妻小爱到人间大爱;2.晴子:由夫妻小爱到妒恨之渊两个方面论析了作者欲传达的爱的寓言启示.。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七等生《我爱黑眼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七等生,原名刘武雄,台湾省通霄人,1939年生。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七等生·我爱黑眼珠》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七等生,原名刘武雄,台湾省通霄人,1939年生。

当时,他的父亲在镇公所当一名小公务员。

1945年台湾光复,他的父亲被解职了。

父亲的失业,对七等生的打击很大。

后来,一位女教师告诉他:“你的父亲和你一样都是耿直善良的人,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他只是不合群,不懂险恶的人情世故。

”他成天看着失业的父亲借酒浇愁的忧郁面孔。

他也因父亲失业而过早地认识了世态炎凉和人际关系的不可靠。

1952年,他13岁刚读初中一年级时,他的父亲终因悲愤和忧郁而逝世,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他18岁时,开始涉猎世界文学名著,给他影响较大的有三部作品:斯托姆的《茵梦湖》、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惠特曼的《草叶集》。

他说:“这三本书在我的心灵里汇成了一种情绪,在我最初的写作岁月里,我本身便是这三种人格的总合。

”师范毕业后,他曾做过小学教师还当过公司职员、店员等。

1966年他和陈映真、尉无骢等人创办《文学季刊》,但后因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

在台湾文坛,他的创作是一个怪异的现象。

七等生的小说形式怪诞、文体奇特、晦涩难懂,往往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使读者感到一片迷乱。

但它受到台湾一部分读者的喜爱。

在60年代中期,他是台湾小说界引起争议最多的作家之一。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爱黑眼珠》、《来到小镇的亚兹别》、《瘦削的灵魂》、《隐遁者》、《城之迷》、《白马》、《僵局》、《放生鼠》、《散步去黑桥》、《情与思》、《石蟹集》、《沙河悲歌》、《谭郎的书信》等,还有诗集《五年集》。

内容概要主人公李龙弟已经结婚,但他自己没有工作,靠妻子晴子在一家特产店工作维持生活。

一个冬季的阴雨黄昏,他手臂挂着一件女用的绿色雨衣,撑着一支黑色雨伞出门,静静地走出眷属区。

他站在大马路旁一座公共汽车的候车亭等候汽车准备到城里去。

他在车上,一边望着被雨水劈拍地敲打着的玻璃窗,一边想着他妻子的黑眼珠。

即食的存在——简析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即食的存在——简析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即食的存在——简析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姜萍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兴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热衷于表现探寻过程中的孤独、苦闷、悲哀、彷徨、厌世的个人情绪.这个派别中饱受争议的作家当属七等生.他创作的<我爱黑眼珠>一经出版便在台湾社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道德风暴.为传统意义上的人性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颠覆传统思维定式的过程中呈现出多重意义的生命宽广性,使得读者经由他这样虽属个人却很离奇的平凡经历,体验到个人在自我生命中的独特处境.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姜萍
【作者单位】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1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简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名著《城南旧事》人物简析 [J], 常东彦
2.高校普通本科生毕业率影响因素简析——基于江苏某理工科高校本科生学业数据[J], 丁祎昕; 皋春
3.高校普通本科生毕业率影响因素简析——基于江苏某理工科高校本科生学业数据[J], 丁祎昕; 皋春
4.七等生小说现代与浪漫融合的精神向度
——以《我爱黑眼珠》为中心的考察 [J], 何海峰
5.与孤绝的灵魂相遇——试析七等生《我爱黑眼珠》的文本创作 [J], 徐立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爱黑眼珠读书笔记

我爱黑眼珠读书笔记

我爱黑眼珠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爱黑眼珠读书笔记《我爱黑眼珠》是台湾作家七等生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主要讲诉的诗主人公是一个依靠妻子打工而维持家庭生计的失业者,他爱着长有一双美丽的黑眼珠的妻子,但又为自己依赖于妻子由此丧失独立人格而沮丧。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他本是离家去迎接打工归来的妻子的,但意外发生了自然灾害,却迫使他先去救助一位受伤的妓女,到此时,由于他感到已找回了丧失已久的独立人格,所以宁愿置处于生死关头的妻子而不顾,甚至向妓女否认自己乃是那个也等待他救助的女人的丈夫。

它是一篇短篇小说,刚开始我特别讨厌主人公李龙第,认为他就是个当代的陈世美,开始对自己的妻子是温柔体贴浪漫的,接妻子下班,送花,看电影,买自己妻子喜欢吃的面包。

而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他救了一个妓女,抛弃了他的妻子,无论他的妻子如何咒骂、挽回、哭泣,他依然无动于衷,温柔的揽着妓女,喂她吃面包,冷漠的坚称,我不认识她,最终导致妻子摔入洪水中。

当洪水退去,妓女离开了,主人公又说要去找他的妻子。

也许是小女生的情怀,我总会纠缠在爱情的层面上,到底主人公喜不喜欢他的妻子。

作品开头细致的描写了他对妻子的爱,却因为妓女脸上那一双神似他妻子的黑眼珠抛弃了妻子,最后明知妻子被洪水冲走了,还要去找他的妻子,似乎这个人很矛盾。

多看了几遍,我发现我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主人公李龙第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依靠妻子生存的小白脸,他们的经济地位不平等,在此我可以浮想联翩,也许他的妻子每天在家就骂她的丈夫没有能力,在家总是趾高气昂,导致了他的怨气积累到报复他的妻子。

更深层次的理解,结合题目“我爱黑眼珠”,黑眼珠是指什么?妻子和妓女都拥有一双漂亮动人的黑眼珠,作品主人公“我”爱妻子,却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没有尊严,找不到存在感,没有生存的意义,而“我”遇到一个还不如“我”的妓女,妓女是弱者,“我”是强者,妓女依赖“我”,在妓女面前,“我”有了尊严,有了存在的意义。

《我爱黑眼珠》读后感400字

《我爱黑眼珠》读后感400字

《我爱黑眼珠》读后感400字《我爱黑眼珠》读后感作品主人公穷困李龙第是一个靠妻子打工而维持家庭生计的失业者,他爱着长有一双美丽的黑眼珠的妻子,但又为自己依赖于妻子由此丧失独立人格而沮丧。

在一场暴风雨之中,他本来是归家去迎接打工归来的妻子的,但意外事故发生的自然灾害,他选择了再去救助一位受伤的妓女,到此时,由于他感到已单一制换回了丧失已久的独立人格,所以宁愿置处于基本处于生死关头的姐姐而不顾,甚至向妓女否定自己就是那个也等待他救助的女人的丈夫。

看了一遍之后应该不会有女生不会不想骂李龙第这个人。

他没有工作,在到来之后不顾妻子的呼救却救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女人。

在被问到他是不是对面的晴子的丈夫的时候他竟然说不是。

李龙第也可以说是一个变得复杂的人。

他爱晴子吗?去接晴子的时候,他丈夫给妻子买了面包买了花装在雨衣里,但是却放弃了去河对岸救她。

他把买来的面包和花都送给了自己救起的,还把原本属于晴子的雨衣披在了那个妓女的身上。

在原本的世界里,他可能已然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味道自己已经被抛弃,没有了什么作用,可以说是一个“边缘人”。

文章的题目叫《我爱黑眼珠》,而文中妻子晴子是拥有黑眼睛的那个人,而那个妓女也是屠夫有黑眼睛的。

那为什么作者要取这么一个名字呢?“眼珠”可能是更多地展示形式语言了他对那种抽象概念的微弱的事物的追寻。

“黑眼珠”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

在比之前,李龙第是一个与世界脱节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而当有一个柔弱的女人出现此时他觉得自己是可以存在的,他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起到自己的作用。

如果抛下这个女人,他会觉得失掉了自己的存在。

所以,他选择成为新的自己,承担新的责任照顾这个女人。

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家
一、白先勇现代派小说创作 1、白先勇现代派小说创作概述
(1)作家介绍 白先勇(1937年-),笔名白黎、肖雷、郁 金等,生于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原国民党高级 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重庆、上海和南京等地 居住,1948年到香港上小学,1952年去台湾上中学, 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大学。
台湾现代派小说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并不只是 为了展示个人的世界,而是由此出发,对人生观、 伦理观、宇宙观、文化观,特别是人生存的基本意 义进行思考和探索。一些现代派小说受西方存在主 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以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去 进行艺术构思,塑造形象,从而使作品呈现出理念 化、抽象化的特点。
白先勇在《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在对 台湾现时作家倾向于存在意义探索的原因时曾这样 解释:“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 传统空前剧变的狂飚时代,而这批在台湾成长的作 家也正是这个狂飚时代的见证人。……这批作家们 内心是沉重的、焦虑的,于是……他们要探讨人生 基本的存在意义。……他们得在传统的废墟 上,……孤独地重新建立自己的文化价值堡垒。”
(4)运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重在对客观的外在 环境和主人公在客观社会支配下的外部行动的描绘 上,追求主人公存在斗争所依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的自然生动、细腻真切,追求故事情节的连续性、 合理性、真实性,以及和故事情节相适应的人物形 象的逼真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现代派作品将人们广阔的社会活动转向了人 物内心世界,主要写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 突,内心世界自身的矛盾冲突。
台湾现代派小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现 代派小说背离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全盘接受西方 的狭义现代派文学,其代表作家有:王文兴、七等 生、欧阳子等。广义现代派小说则主张中西结合, 创作思想偏向现实主义,强调技法上借鉴西方的现 代派,其代表作家有:聂华苓、于梨华、白先勇、 陈若曦、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李乔等。陈映 真、黄春明、王祯和、李乔后来都坚定地走现实主 义创作道路,并成为重要的乡土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黑眼珠》主题

《我爱黑眼珠》主题:在极其黑暗里选择自我救赎。字 里行间的道德主见和人生存在意义的探寻。 李龙第强烈而积极地要摆脱现实。一场灾难让他有了 打破传统世俗束缚及道德观的机会,寻找遗失已久的自 我存在。
《我爱黑眼珠》特色:


1作品多以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光怪陆离,文字优美 2小说的寓意和真实的历练达到完美架构,创作风格沉 浸在旁观与喃语,现实与虚构,以及内心思辨与外界道 德之间。
《我爱黑眼珠》作品欣赏:
李龙第重回到倾泄着豪雨的街道来,天空彷佛决裂的堤奔腾出万 钧的水量落在这个城市。 3市民:以无比自私和粗野的动作排挤和践踏着别人。…水深到达 李龙第的膝盖…李龙第看见此时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攀上架设的梯 子爬到屋顶上。 4绝路:天灾。小说进入梦魇,天雨揭开人类如蚁奔逃的困境。 水流已经升到李龙第的腰部以上。???先前静态忧郁梦光般的描 写进入急促与喘息,天雨如兽齿食着人们的生存,齿咬着日常标 榜的秩序,在混乱里,李龙第拾起一个人影 5等待:生命握在别人之手时期,在屋顶上等待救援与命运,这时 李龙第的性质近乎神子的悲悯。 狂雨微寂,天亮时他发现「…隔着像一条河对岸那屋脊上的一对 十分熟识的眼睛,突然升上来的太阳光清楚地照明着她。晴子出 现。
《我爱黑眼珠》作品欣赏:



《我爱黑眼珠》是七等生最被讨论的作品,因其有迹可 寻,因为雨下成了梦幻,更下成了梦魇,带来伦理的崩 解与存在的谛视,与新现实秩序的形成。 1主角:是个阴郁多思不快乐的人。「他从来没有因为 相遇而和人点头寒暄」,其生存因为倚赖妻子晴子在特 产店工作而多少成为边缘人状态。 2城市:透过李龙第的眼睛,以思索的灰暗涂抹着城市 的风景。那天他有戏票,买了面包,大雨让等待晴子成 为潮湿不顺,看不成电影,他向兜售香花的小女孩买了 一朵香花,但是晴子一直没有出现,大雨一直下,他去 特产店也被不高兴的老板答复已急燥下班走了。
了解其他作品书中,土地是疏离的、人是流动的、父 子间紧张而无谅解的关系是必然,家最后也变成不得归返 的住所。 寡言而自尊心强烈的父亲,在文龙赚得一些小钱高兴回家 时,盛怒之下,用木剑劈断他的左手肌腱和骨头。日后, 这只残跛的左手就成为他灵魂的延伸,许多时候,会突然 不经意的弹起。‖ 创作和谋求生活两者对七等生而言成为―折磨‖、―互生‖的 东西。这个情况就好比同时做两份工作,―我用教书来养写 作,反过来用写作来支撑现实的不适应,使得生活变得稍 微可堪忍受。于是写作成为我存在的理由,生命意义之所 在。‖ 七等生在《沙河悲歌》后记中写道:―能唱悲歌的地方是一 个可以自由洗净的处所。‖然而,在人间繁多害怕自己丧失 对生命的感觉的悲歌者,又有哪里可以寻觅到一条可以投 靠委身、对她倾诉的河流?
《我爱黑眼珠》作品影响:


1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兴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热 衰于表现探寻过程中的孤独、苦闷、悲哀、彷徨、厌世 的个人情绪。这个派别中饱受争议的作家当属七等生。 2《我爱黑眼珠》一经出版便在台湾社会揪起了一场轰 轰烈烈的道德风暴。为传统意义上的人性选择产生了极 大的冲击,在颠覆传统思维定式的过程中呈现出多重意 义的生命宽广性,使得读者经由他这样虽属个人却很离 奇的平凡经历,体验到个人在自我生命中的独特处境。
《我爱黑眼珠》作品简介:

《我爱黑眼珠》于1962年发表,写一个在现实生活中 很挫败的男人——李龙第在现实与梦境中游移的故事。 这在当时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每个人都用道德的眼光 去批判他,无法接受她的小说,我们若用电影蒙太奇的 手法来看:现实→ 有意识的世界→ 可控制的;梦境 → 无意识的世界→ 不能控制的 。 当现实与梦境重叠时,叫做精神分裂症;若现实与 梦境之间有个断裂,则双重人格出现。读这篇小说,中 间有一个人格断裂点,人性一旦暴露出来,最原始的欲 望,人性的丑陋面就会出现。
了解其他作品:


《沙河悲歌》主角李文龙--现实生活中他的大哥刘玉明。七等生 透过李文龙在沙河边一晚的回忆,自省而琐细地道出有关生活、 家庭和彼时变动中的台湾社会。在那个二次大战后经济状况贫困 的40、50年代,作为一位醉心于吹奏技艺的男子,七等生的大 哥以边缘人的姿态,漂流于―叶德星歌剧团‖和酒家演奏,因缘际 会周旋于3位不同的女人,而逐步走向衰败的命运。 当时,习于教忠教孝的歌仔戏班,为了因应流俗的社会变化, 在戏幕转折的切口,安排西洋乐师吹奏―流行歌曲‖,这个新旧交 杂、东西半搀的演奏模式,也给了李文龙这样的吹奏技艺追求者 ,一个生活的舞台。―这三种乐器代表李文龙三个不同的生命阶 段、身体状况和思想层次。根本上,它代表着乐器和人的生命一 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肺病的摧折下,李文龙的肺活量愈来愈 小,逼使他从传佩脱吹到萨克斯风,再由萨克斯风改吹克拉里内 德。 平凡的世间,有人用身体换取金钱,有人用文字换取意义 ,而文龙则用吹奏换取一些自我认同的尊严。这种依存关系,让 文龙找到了他的信仰,―高傲而饮泣的克拉里内德才是他的生命 哲学。‖
《我爱黑眼珠》故事梗概:


《我爱黑眼珠》的主人公李龙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充 满挫折、倍受压抑的男人。他的妻子勇敢地肩负起一家 生计,但李龙第却在大水灾难时,宁可抱着陌生的妓女 ,也不愿承认两人的夫妻关系。 从一斑可窥全貌,小说全集十本是出版人沈登恩为七等 生留献给台湾文学的出版结晶,《我爱黑眼珠》为七等 生梦魇文学的一扇窗口,值得从此注目那浑黑里的微明 ,与人类价值终极的叩问。从边缘人忽为大世界的中心 ,看得人无声而惊。
《我爱黑眼珠》
内容: 作者介绍 作品概述 解读:《我爱黑眼珠》
《我爱黑眼珠》

七等生(男,1939年7月23日-) ,本名刘武雄,生于台湾通霄,台 北师范艺术科毕业,小学教员, 1962年首次在联合报发表断短篇小 说《失业、扑克、炸鱿鱼》至1997 年在拾穗杂志发表《一纸相思》, 历经35年的写作。最擅长使用散文 小说的体裁,来让隐遁小角色做为 抗议台湾社会总体压力的象征,也 呈现极其颓废的寓言形式。1970年 《七等生小说集》,第8届文学奖得 主。2010年第14届国家文艺奖文 学类得主。2000年出版小说集《我 爱黑眼珠》、《思慕微微》、《沙 河悲歌》(改拍成电影)。
《我爱黑眼珠》作品欣赏:
6理性倾向:伦理的对峙,圣质与陌生。最后生命价值喜好 诉求,理性倾向还原内心本真。 李龙第从洪流里寻找到生之价值。读者能听见李龙第流泪的 声音,叙述着对人类荒谬处境不完整的痛苦。 李龙第决定专心照料手边羼弱的女子,甚至喂食以潮湿的面包 ,这是尽管是微亮的发光,不是雄雄伟业:「我但愿你已 经死了;被水冲走或被人们践踏死去,不要在这个时候像 这样出现,晴子。」这边缘人李龙第终于选择了微亮的存 在价值;他是不可能拯救晴子的,他是不可能,在这种情 况下–但是他拯救了一个人,在手边,尽管她是个妓女,事 后也可能必须被举发见死不救遗弃妻子–晴子从谩骂到哭泣 诉说种种,并在李龙第怀里的女子因感激亲吻他时,嫉愤 落水,不知所终。 你为什么流泪?我对人会死亡怜悯 。 …… 你现在不要理会我,我流泪和现在爱护你同样是我 的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