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材简析】
《凉州词》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篇章页上半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
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主要事件,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是边塞诗,七言绝句。
全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将士们痛快豪饮、一醉方休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诗经验。
能借助注释大概读懂诗句的意思。
诗中的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个反问句,既有对战事的无奈,更有看透生死,无所畏惧的豁达情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词、催、醉”3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词、催、醉”3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法】
诵读法启发法谈话法
【学法】
诵读法感悟法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诗题
1.诗词接龙猜地名后顺势出示地图上的凉州,引导学生借助名字,猜一猜当地气候。
2.引出古诗:“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3.引用《五凉全志》和历史资料,介绍凉州的重要地位。
4.板书课题,并齐读。
5.理解诗题。
《凉州词》名为词,实为曲,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是以前的人们根据在凉州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
安康以前叫“金州”,如果人们根据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就叫——金州词。
【设计意图】图像化比语言重要。
开课的这个环节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那诗人在词中填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古诗三首,看到其中的《凉州词》。
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馈交流。
(1)“琵琶”轻音,区分“枇杷”。
(2)指导生字:“醉”,关注部首“酉”部;拓展与“酉”部相关的生字“酝酿酩酊酵酣醇……”都和“酒”有关。
指导书写“醉”字(字理识字),强调写字姿势。
3.指导读出节奏。
4.读懂大意。
借助注释,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预设:将士们饮酒、将士们奔赴战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步解决古诗的朗读,落实字音和节奏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借助注释,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理解大意,既了解学生已知又有利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1.我们先来看将士们宴饮的画面。
PPT:出示一二句,读一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2.交流反馈:
我仿佛看到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除了酒香醇,还有什么也特别好?
引入资料: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夜间发光”得名。
2.那由这样醇香的美酒和精致的酒具,我们可以想到这场宴饮一定很——热闹,盛大,丰盛……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拓展古诗:好香醇的美酒啊,其实啊,这样来写宴饮的,除了王翰之外,还有很多诗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李白《行路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李白《客中行》
4.你会发现,李白是用酒的醇香和酒具的奢华,来凸显这场宴饮的丰盛。
王翰怎么写的呢?引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是啊,多么丰盛的宴席啊,多么热闹的宴饮场面,可是这样香醇的美酒到嘴边,将士们喝到了吗?
——欲饮琵琶马上催
6.拓展古诗,理解“欲”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8.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战情紧急,战士们期待的觥筹交错只好作罢。
让我们读出战事的紧急。
这一“催”,画面就一转,诗人就开始写什么地方了?
(二)学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1.是呀,就由热闹的宴饮,转到了残酷的战场。
(板书:沙场)。
“沙场”就是“战场”,同学们,给你们什么印象?(残酷、血腥)
2.我们同学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了我们对于“沙场”的印象。
这些描述,就如这幅图中所展示的,也如这些词语所描述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黄沙滚滚横刀跃马
出生入死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血染沙场
3.战争是这样的残酷,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疾呼: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谁读懂了他的意思?
(2)那同学们,结合你的感受和我们刚刚想到的词语和场面,你觉得还有人生还吗?
4.拓展古诗:是啊,没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回来,那么更多的人都怎么了?我们在诗中探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岑参《胡歌》
5.情境诵读:战死沙场无法还,保家卫国不能还。
所以王翰在诗中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体会诗情
1.奔赴战场,更多的人都战死了。
可诗人王翰是怎么来表现将士们为国捐躯的?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这里的“醉”如何理解?战场是如此的血腥,将士们怎能喝得如此大醉上战场呢?诗人在这里想表达什么?请同桌讨论并汇报。
预设:
他把为国捐躯写成了醉卧沙场,把为国捐躯进行美化。
诗人为什么用醉卧沙场来指代为国捐躯?
这样写没有那么血腥,将士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
3.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叫“举重若轻”,那么把“为国捐躯”看做“醉卧沙场”就叫——视死如归。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
让我们把这份豪迈气度用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几人回”这一反问形式,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韵味,内
化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四、吟诵古诗,书写古诗
1.《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字,那盛大的宴饮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以保家卫国为使命,
用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
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
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2.吟唱古诗:我们讲到了,这首诗,其实是一支曲子。
由此可以想到,这首诗原
来是用来唱的,想不想听听这首诗怎么唱的?
3.抄写诗歌。
4.交流后出示评价方式及要求。
5.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抄写古诗,落实双基。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回到这幅地图,凉州是充满了诗词的地方,下来,请同学们搜集以《凉州词》为题的其他古诗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整体关照,升华情感,再拓展到其他古诗的课外积累,使古诗学习升华到文化层面,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宴饮醉沙场
视死如归
【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它是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需要我们回溯到当时的情境中,才能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着重于字词的分析与理解,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解读诗意,以诗注诗,让古诗课堂教学从一首走向多首,从理解一首走向理解一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挖掘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情感教育。
一、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深入浅出诵读经典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二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读中积累,预留空间”,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其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其二:把讲深讲透作为有内涵的教学追求。
“预留空间”是教师讲解的原则,“不求甚解”’、“总体把握大意”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可行目标,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应该有这样远视的心态看待古诗文的教学,相信“广积粮”教学肯定优于“深挖洞”的教学。
本节课教学,教师在此理念支撑下,做到了一下几点:
1.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
古诗教学只有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丰富的资料,才能在课堂上是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
譬如在开课之前,教师以闯关形式预热,接连用“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地图以及《五凉全志》中的史料注解凉州,充满地域特色的背景介绍,既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2.以人为本,以读为主,潜心读诗,提升学生读悟古诗的能力。
从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等方式落实字音和节奏的问题,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理解古诗诗意后把感受送进古诗中反复读;学完全诗后当学生们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读悟结合,悟后再读,定能读得深刻,读得透彻。
二、广泛链接,拓宽课堂信息量,从而突破难点
1.拓展古诗,以诗注诗。
作为本诗的两大场景——宴饮和沙场,执教中引用李白《行路难》《客中行》中的名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引导学生体会宴饮场面的奢华丰盛;继而用李白《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与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里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解了“欲”。
这种旧知解新知,新知拓展新知,以读促悟,在脑海里勾勒出诗中描绘画面,对古诗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
在理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继而依次出示了四句诗。
通过以诗注诗,学生从句中的只言片语中能零星感受到戍边战士那种战死沙场、视死如归的万丈豪情,也能体会边关战场的惨烈,这些名句将情感具体化,而《凉州词》中的“醉”,只是戍边将士视死如归的一种洒脱的这种认识对学生来说也就水到渠成了。
2.字理识字,以一带多。
本课教学不仅在古诗教学中以一带多,在生字的教学中也做到了以一带多,例如教学“醉”字,拓展汉字中有很多“酉”字部的字:酝酿酩酊酵酣醇……从而发现这些字都和酒有关: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喝醉了就叫酩酊;有的酒味道特别棒,我们就叫醇;如果我们喝酒喝得高兴就叫酣。
瞧,这些字都和“酒”有关,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看着部首想着意思来记,这就是汉字的有意思之处。
当然,在本课中也显现了自身功底不足。
例如:整节古诗教学都是高频率、快节奏,自己感觉上下来,情感太过凝重,不够轻松。
古诗教学节奏应该张弛有度,是那种慢慢讲、缓缓来,那种娓娓道来,渐入佳境的感觉,有回味无穷的韵味在整个课堂回荡才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
再如,一堂古诗教学课是不是拓展的古诗越多越好?到底应该放多少?什么时候放?还值得自己下来继续下功夫钻研。
古诗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
本次课堂教学,既是尝试,也是钻研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