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u n .2018
V o l .38N o .3
语文学刊
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18年6月
第38卷第3期
[作者简介]于成宝,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㊁易学及先
秦两汉学术史㊂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ʻ
于成宝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㊂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 器物 ㊁ 精神 ㊁ 技艺 ㊁ 风俗习惯 以及 语言符号 等五个层面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当代创新; 五个维度; 系统工程[中图分类号]G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3-0078-04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18.03.014一㊁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条件下,我国先民的家庭经济形态长期保持着稳定的 男耕女织 的经济形态,人们紧紧依附于土地,靠天吃饭,这也催生了‘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哲学思想以及董仲舒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政治思想,昭示着传统文化先天的生命力和保守性㊂但中华先民从炎黄时期开始就在广袤的东亚大陆进行着不同部落集团的战争与融合,秦汉大一统的帝国构建以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活跃的状态,这又促使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碰撞时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与创新发展,从而使其原本就有的兼容㊁开放与创新的因子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㊂近现代以来,尽管传统文化受到各种怀疑㊁批驳㊁打击与毁坏,但中国人从未从精神上㊁思想上丢弃这上
下五千年创造的璀璨文化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进程,勃兴了一场 文化热 的思潮;90年代初期,一场波及整个学术界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主题的大讨论,使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㊂2004年韩国首尔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说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天然纽带与桥梁的作用㊂2014年在纪念孔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提出了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 方针;2017年初,党中央㊁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的意见“,这都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已经从民间思潮㊁学术探讨层面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㊂二㊁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
于成宝/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一个系统工程㊂文化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方克立说: 所谓 传统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㊁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㊂ [1]85他从思想文化的层面定义传统文化,当然是侧重于狭义文化的视角㊂苏菡丽㊁刘小刚说: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以自然经济㊁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包罗自然㊁社会㊁政治㊁伦理㊁宗教于一体的,以 天人合一 ㊁ 天人合德 为最高价值的一套有机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㊂ [2]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显然是有点失之狭隘㊂如果我们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哲学思想㊁乃至儒家思想的领域,就会以偏概全,难以求得传统文化的本真;而且也很难与当今的社会实践与人们的普遍思想真正联系起来,也就不能实现人们对传统文化广泛的心理认同㊂
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文化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精神产品本体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附形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显现于世 [3]㊂中国先民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物质遗产:建筑㊁雕塑㊁服饰㊁陶瓷㊁饮食等等,同样是传统文化最鲜明的写照和最形象的诠释㊂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当代创新的课题,不应仅局限于精神㊁思想的层面,而应该将传统文化置于广义的视域下系统审视之㊂笔者认为:建立在对广义文化结构与层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当从 器物 ㊁ 技艺 ㊁ 精神 ㊁ 语言符号 以及 风俗习惯 等五个层面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并融汇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
三、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第一,器物的层面 在保护中发展㊂最近十几年我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楚看到:城市化进程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之一就是历史文化古迹遭受较大了的破坏㊂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高潮期,很多急功近利的城市开发行为对城镇传统风貌㊁优秀历史建筑和风土文化造成了极大毁坏,已经成为一种 公害 ㊂[4]不少历经风雨沧桑留存至今的古建筑㊁旧景观和诸多传统器物,经历一次造城运动便荡然无存,一个城市传承千百年的文脉因之断绝㊂设想一下:我们如果都生活在千城一面的钢筋混凝土铸就的新城,连古代社会留下的一丝一毫的物质文化遗产都看不到的话,谈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时代重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从器物的层面看传统文化,应当秉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理念,因为对有价值的传统器物的保护本身就是发展的一种形式㊂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 保护为主㊁抢救第一㊁合理利用㊁加强管理 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㊂ [5]大到古代的宫殿庙宇㊁城墙台阁,小到古人的茶具酒器㊁文房四宝,无浸润着古人的心血智慧,体现着古人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古人的审美志趣㊂古代器物,是向社会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的最有生命力㊁最有说服力的载体,我们应当在立足于保护的基础上,着力将传统器物文化发扬光大㊂
第二,精神的层面 在百家中集萃㊂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最大贡献,乃在于其在精神价值㊂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传统文化㊂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㊂ [6]从精神的层面看传统文化,三教九流㊁诸子百家构成了传统文化精神和谐㊁共生的
于成宝/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发展格局㊂儒家思想尽管封建社会的较长时
期里占据了主流思想的地位,但其他各家各
派思想一直有其生长的土壤和空间,有其学
说的传承和研究㊂就传统的统治范式而言, 外儒内法 一直保持着相对固定的状态;就传统文化对于知识阶层精神世界的影响来
看,道家精神对于知识分子个性的塑造丝毫
不逊于儒家思想;就儒释道三教此消彼长的
关系而言,佛教㊁道教不但常常与儒家分庭抗
礼,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期超越了儒家学说
而更为统治者所尊崇,为知识阶层和广大人
民群众所接受㊂所以,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
创新问题,要注意避免变成仅是儒家思想的
当代创新问题,而应当从儒释道三教㊁诸子百
家之说中撷取与现代精神和世界潮流相融通
的㊁可互补的关于世界㊁人生和价值学说㊂
第三,技艺的层面 在传承中创新㊂
中国古代科技在明代中叶之前,一直遥遥领
先于世界,尤其是在纺织㊁陶瓷㊁中药㊁酿酒㊁
制茶㊁造纸㊁冶金㊁漆器等各个领域,其千百年
传承的技艺至今仍冠绝天下,长盛不衰㊂我
国的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曾长期
不被重视,一直缺乏广泛的㊁深入的㊁系统的
对民间㊁民族技艺的整体调查与发展规划,这
导致传统技艺失传与流失情况严重㊂如在我
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
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
皮影戏,却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
遗产㊂在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中,由河南
博物院推荐的 云纹铜禁 ,代表了中国传统
工艺制造的技艺巅峰,但其所采用的 失蜡
法 的熔模工艺,却被美国人申请了科技专
利㊂[7]应该看到,自2006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设立,抢救并保护了一大批有特色㊁有价值的传统技艺㊂但与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各行各业的技艺相比,受到国家层面支持的技艺传承仅占一小部分,仍有许多富有价值的传统技艺存在个别的㊁分散的民间艺人群体之中,因为资金技术的贫乏㊁传承人的缺乏等原因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最终导致技艺的消亡㊂所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抢救㊁传承与创新,构建适应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机制与保护机制,是一迫在眉睫的工作㊂
第四,风俗习惯的层面 在尊重中调谐㊂ 所谓风俗习惯是指一定的国家㊁民族㊁地位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㊁带有约定俗成性质的行为规范㊂ [8]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㊁节日习俗㊁传统礼仪等,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性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也由之决定看待传统民俗的三个向度㊂从时间的向度看,当今时代,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落后的风俗习惯日渐消亡,新的风俗习惯适应现代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的需要而逐渐形成,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形式㊂
从地域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域人群的聚合成为中国社会人群结构的特征之一,这便必然带来习俗的交流与观念的碰撞,也会促进风俗习惯的自然优化㊂从民族的角度看,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性很大,加之社会转型期各民族经济㊁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深层原因,容易导致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某些杂居的区域内,往往因风俗习惯的不同爆发激烈的冲突,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力量㊂所以,在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承㊁改革㊁转化与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以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前提,充分发挥健康的民俗习惯对于人行为方式的正面调谐作用,促使各个民族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实现民俗习惯的自我扬弃㊂
第五,语言符号的层面 在转换中创新㊂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的其他文化项的载体㊂ [9]116可以说,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二者相互沟通的重要纽带便是语言符号㊂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密钥往往语言符号的转换上㊂
于成宝/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创新应把握的五个维度
张立文总结到: 在中国历史上, 书同文 曾与 车同轨 ㊁统一度量衡一起成为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重要手段,而延续二千多年㊂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用民间的白话文代替官方用语和书面用语,推动了当时新思潮㊁新风尚㊁新文化的传播㊁发展和巩固,酝酿了变革旧社会㊁旧礼教㊁旧纲常的风暴的来临㊂ [10]由于传统语言文字的障碍,向普通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国学热潮已经兴起,从央视的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从全国各地孔子学堂到各种文化社团的出现,都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甘心只做传统文化的旁观者,而是争着做参与者,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㊂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㊂因为它不仅需要学术界持续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理论创新,还是一个事关如何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㊂尤其在当今经济与信息全球化㊁战争与和平并存的国际大环境下,就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融相通,通过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使之与现实社会完全融通,不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一道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㊂
ʌ参考文献ɔ
[1]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苏菡丽,刘小刚.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对马克思㊃韦伯文化观的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3).
[3]张劲帆.精神产品初析[J].湖北社会科学,1989(8).
[4]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2008(1).
[5]习近平.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N].陕西日报,2016-04-13(2).
[6]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 1997(2).
[7]心痛!这项源自中国的传统技艺,却被美国人注册了专利[E B/O L].h t t p://w w w.s o h u.c o m/a/213220709_ 432994.
[8]杨永德.文化与风俗习惯[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张立文.中国传统文化与语言符号系统[J].浙江学刊, 1989(1).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I n n o v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S h o u l db eG r a s p e dF i v e
D i m e n s i o n s
Y uC h e n g b a o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Q i n g d a o,S h a n d o n g,266590)
A b s t r a c t:T h e r e v i v a l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i s a n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d e-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m a j o r i s s u e o f t h e t i m e s.I t i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p r o j e c t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G u i d e db y t h e i d e o l o g y o f s o c i a l i s m w i t h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t h e n e we r a o fX i J i n p i n g,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s h o u l db e p r o m o t e d i n f i v e a s p e c t s,s u c ha s s u b s t a n c e , s p i r i t , s k i l l , S o c i a l c u s t o m s a n dh a b i t s a n d l a n g u a g e s y m b o l ,s o t h a tM a k i n g i t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w i t h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 w o r d s: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i n n o v a t i o n;f i v e a s p e c t s;s y s t e m a t i c p r o j e c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