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
———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
石梦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
梁漱溟与晏阳初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人乡村教育思想的比较,总结出了教育目标要适合农村及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学者应深入农村调查,探索适合农村发展教育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梁漱溟;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启示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11 252
1 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1 1 相同的思想出发点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更使得广大农民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家认识到从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中国农村的尝试是失败的,西方教育制度不能被农民普遍接受,只有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教育体系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诸多弊端。
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1]他们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试图通过乡村教育的方式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1 2 相同的结局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梁漱溟、晏阳初领导的乡村教育实践运动被迫中止,并没有达到通过教育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目的。
梁漱溟和晏阳初思想的本质是教育救国。
他们作为教育救国者,虽然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未认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找到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而是把中国的问题片面地归结于教育上,寄希望于教育来救国,这注定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
2 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2 1 理论基础不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念源于他的中西结合,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西方文明的融合。
他认为世界文化发展有三条不同的路向:第一路向以西方文化为代表,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第二路向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基本精神;第三路向则以印度文化为代表,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这三种文化无所谓好坏,只不过是走的路向不同而已。
[2]基于这一观点,梁漱溟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一切政治、经济问题都源于文化的失调。
对此,救济的途径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即开展乡村教育。
最典型的就是创办乡农学校,同时乡农学校也是梁漱溟重视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体现,乡农学校的校长、常务校董、学众相当于乡约中的约长、值约和约众。
梁漱溟使乡农学校成为一个集教育、政治、自卫训练等功能于一身的“政教合一”的集合体。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详见下表。
乡农学校情况表
名称其发展来自作用与现行法令表面近似而不同直接系统
乡长原乡农学校校长监督教训机关表面若即现行法令乡长,而语其作用乃替代现行法令之监察委员会与调解委员会掌教训而不负行政责任
乡农学校原乡家学校推动设计机关表面近似现行法令之国民补习学校及国民训练讲堂,
而作大异
属于文化运动团体(社会运动
团体)系统而得现政权之承认
乡公所原乡农学校校董会行政机关相当于现行法令之乡公所
总干事原乡农学校校
董会常务董事
事务领袖略同现行法令之乡长
乡民会议原乡农学校全体学众立法机关相当于现行法令的乡民大会
属于现政权下政治组织系统
晏阳初乡村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本政治观。
他坚信,充斥着文盲的国家是无法与发达的文明国家相抗衡的。
因此,他认为,应当发展乡村教育,挖掘当时中国三亿农民的潜力,开发中国三亿农民的大脑,使他们能够完成自我改中国市场 2017年第11期(总第930期)
智慧城市与城镇化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 4
造和带动农村社会的进步。
再加上晏阳初与梁漱溟不同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二人思想的差异。
晏阳初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在受基督教的洗礼后,在香港大学深造期间,他明确地认识到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后在法国为中国劳工服务时,感受到中国贫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的厄运,于是毅然回国,以民为本,将贫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相结合,进行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实践。
2 2 乡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梁漱溟和晏阳初由于理论基础的差异,在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梁漱溟认为实施乡村教育就在于乡村建设运动,而晏阳初则坚持“除文盲、做新民”的宗旨。
2 2 1 梁漱溟———乡村建设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当时正处于社会改造时期,我们所谈的乡村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社会教育和民众教育。
“此民众教育或社会教育,即乡村建设”。
[3]他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眼前的几个大问题。
第一是农村腐败问题,正如梁漱溟所说:“我们的乡约有这个好处,尤其是我们补充改造后的乡约,标题很大,我们的标题是创造新文化,我们是发大愿;这样才能整顿了乡村,才能治了病,若开头就说治病,反倒治不好病。
”第二是匪患问题。
乡农组织是本着乡约的意思,把人生向上、大家相亲相爱的意思提起来,再用乡农学校的方式,把教育的意思提起来,这个时候,即使有武力,也应该少许多危险。
“让社会自身发挥作用,慢慢地从小范围扩大起来,解决社会自身的问题,最没有毛病。
”[4]我们将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逐渐地辗转循环而解决,仿佛生长一般,慢慢成熟就是解决。
造端果得其正(乡村组织是造端),开展果有其道(经济进步是开展之道),顺着这个方向自然会走往理想社会。
2 2 2 晏阳初———除文盲,做新民
晏阳初认为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根本上都是由“人”而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故遇着有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其障碍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所以当时中华四万万民众共有的各种问题,欲从根本上求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
”[5]在晏阳初看来,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人本身,因此,他主张通过平民教育运动来将四万万民众培养成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健康力和有团结力的兼备的新民。
晏阳初说:“它对于民族的衰老,要培养它的新生命;对于民族的堕落,要振拔它的新人格;对于民族的涣散,要促成它的新团结、新组织。
”[6]他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与文化网络体系,来提高中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构建能有力抵抗民族危机的新型社会。
3 梁漱溟、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启示
3 1 教育目标要适合农村及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
虽然梁漱溟与晏阳初根据自身对农村社会的认识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教育目标,但他们都认识到了乡村社会日益贫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适合乡村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农民的实际生活。
学校教育更偏向城市化,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为城市输送人才,这种教育不适用农村,不能满足农民的发展需求。
因此,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注意教育与农民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改变我国农村教育应试性、城市化的教育目标极具启示意义。
我们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的教育目标,就无从谈起教育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农村教育应是面向农村的,我们应以培养在思想感情上热爱农村、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能适应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为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服务者。
要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农民所接受的教育与农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要注意各地区的地域差异和特色产业,使教育内容适应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避免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的教育目标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脱节使青年不能尽快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而造成的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3 2 学者应深入农村调查,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教育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梁漱溟与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都倡导知识分子下乡,了解农民的真正需要,进而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们走向偏僻的乡村,与农民打成一片,通过深入调研探索出了不同的乡村教育发展模式,不管结果如何,他们为农民谋福利的动机是纯洁的,他们献身于农村和农村教育的精神是可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在城市中研究乡村教育,不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这样闭门造车创造的教育理论内容空洞无物,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致使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落后性。
在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我们过分重视以升学为基础的评价机制,一味地强调教育的统一性与计划性,忽略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但长久以来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结构形成的巨大差距是有目共睹的。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求利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普遍,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而让生活在城市、习惯城市生活的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过艰苦的生活也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造成了农村人才紧缺与城市人才拥挤的矛盾现象。
针对以上的困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知识分子向农村流动,比如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通过精神引导与利益激励相结合,为农村引进优秀的人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贤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当然要谋求农村教育的发展出路,知识分子下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深入调研,探索出适合农村发展的教育模式。
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从城市中走出来,从书房中走出来,深入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务实求真地进行理论创新活动,打破城乡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教育。
(下转P276)
石梦琪: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智慧城市与城镇化.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
4
7 结 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要求中国沿海城市和港口进行产业升级,依托技术和模式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控制成本和提升品牌、服务附加值,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为目标的产业价值链升级。
[16]山东半岛应利用这个契机,针对存在的劣势,做出相应调整:改善港口群之间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使其合理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临港产业配套产业;延长港口发展的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时,利用自身优势,贯彻实施港口资源整合和港口规划;加强东北亚地区贸易物流合作,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获取的外资及货源;继续推进多区港联动,充分发挥各区优势,互动合作、功能叠加、政策延伸,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17]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迎合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就必须加强山东半岛经济建设,完善港口物流发展,积极构建港口和腹地协作系统模型、港口供应链协作系统,探索山东半岛港口群融入全球供应链生态系统的途径。
以港口发展带动港口群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周边共赢,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8 [2]金鑫 山东港口物流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KlinHA TowardstheBorderlessMainportRotterdam[M].Rotterdam:TinbergenInstituteResearchSeries,1995
[4]GirishGujar GrowthofContainerizationandMultimodalTrans portationinIndia[J].MaritimeEconomicsandLogistics,2006(3) [5]杨维汉,沈汝发 专家:海洋经济是共建海上丝绸之路[EB/OL].(2014-11-13) http://finance sina com cn/360desktop/china/20141113/164520809989 shtml
[6]郑贵斌 山东实施陆海统筹的实践探索与重要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9)
[7]郭玉华 我国铁路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协同发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10)
[8]谢京辞 蓝色经济区框架下山东半岛港口群的SWOT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3)
[9]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 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J].地理科学,2001(3):205-209
[10]姜秉国,韩立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2-96 [11]孙海燕,夏艳玲 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以青岛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1-2
[12]张抗 新丝绸之路中的地缘经济新思维[N].中国能源报,2014-05-05(5)
[13]郭先登 关于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水平思考[J].山东经济,2011(1):120-126
[14]谢京辞 山东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3)
[15]余兴源 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港口功能拓展[J].中国港口,2002(12):25-26
[16]王鑫 山东半岛经济区物流现状分析及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0(4):53-54
[17]阎兆万 多区港联动———基于开放的区域发展新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446022)相关研究成果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上接P253)
参考文献:
[1]李萌,王小丁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比较[J].教书育人,2009(21)
[2]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21
[3]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36
[4]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37:260
[5]宋恩荣 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14-115
[6]宋恩荣 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294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科规划中心项目(项目编号:QDSKL1507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项目编号:15CX04084B);2016年部属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425052)。
[作者简介]石梦琪(1994—),女,山东东营人,本科,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法学系法学双学位学生。
中国市场 2017年第11期(总第930期)
贸易投资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