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推荐)2019版《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浙江版课件: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5.(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栏目索引
答案 (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①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②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 得而忧。(意思对即可) (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 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 解析 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 [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 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 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
栏目索引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 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
栏目索引
3.(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
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栏目索引
答案 三次回答:①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②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③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 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 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 教育理念。 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 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 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 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栏目索引
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 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 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 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 (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 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 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 友,便有害了。”(《论语·季氏》)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讨了点给 人。”(《论语·公冶长》)
栏目索引
2.(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
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
栏目索引
2.(2015福建,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 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 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答案 (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 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的能力。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之一,孔 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 任。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拥护。 (2)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 看了。”(《论语·泰伯》)
属于
,子贡属于
。(2分也”。根据这样断句,综
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答案 (1)德行 言语 (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 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 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
释。(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栏目索引
答案 (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解析 (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 (2)解答本题,要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 [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 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 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 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 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 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栏目索引
解析 (1)如果能记得《论语·先进》中评判孔子弟子的那段话,就很容易。如果不记得,可以 根据所给的文段做推断。子贡赞赏颜回(即颜渊),孔子也赞赏他。在《论语》中,孔门学子崇 尚的学问主要是做人的学问,故可推断颜渊属于“德行”标兵。在《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 对话很多,从第一段材料中也可看出子贡很会说话,故可推断子贡为“言语”标兵。 (2)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在学生面前称赞另一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同自己说话的学生同等的地 位上,说自己也不如。包含两重意义:①很平易近人,说“我和你一样”,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尊 重他人;②善于赞扬,也善于鼓励,对某方面较落后的学生,既承认他的差距,又不是批评他促他 进步,而是说“我和你一样”,包含着我陪你一起追赶的意思。 [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好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 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话,不 如啊。”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论语·述而》)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栏目索引
答案 (1)去无用之费 (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 (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 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的中心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用, 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 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去无 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 思想即可。 [译文]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 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 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 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
栏目索引
4.(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
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
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
栏目索引
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8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栏目索引
3.(2015北京,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 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 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