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和血管》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和血管》教学反思
《心脏和血管》是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
刚开始看到这个课题,我觉得难度很大。
这是一节“解暗箱”式的研究课,因为是学生看不见的,因而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经过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我决定采用形象直观的实验设计与辅助课件,让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心脏和血管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怎样工作的。
一、创设活动情境,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医切脉”导入,进入到“测脉搏”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让每个学生先测量自己上课时的脉搏次数,然后集体唱完歌后再来测一测脉搏次数,第三次,是带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跳兔子舞,跳完舞原地不动马上测量心跳次数。
通过三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脉搏跳动与运动有关,从而引出对心脏知识的学习。
这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不管是发现问题、猜想、模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归纳、分析数据中,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启发性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教师则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你认为心脏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呢?”“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呢?”“心脏的作用是什
么呢?”“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等,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
课堂上学生先猜想“心脏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要验证猜想就必须要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及模拟实验的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系统。
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心脏结构图,分别对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组织结构、功能做出基本的阐述。
然后提出问题:心脏为什么要跳,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心脏的跳动的作用,我展示课件中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心脏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也就是让血液在全身内循环流动。
通过借用多媒体,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有序地完成对心脏和血管的探究,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模拟实验形象、直观,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心脏的作用——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出,舒张时使血液流入,这样推动全身的血液不断地流动,然后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心脏工作时的情形。
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构建科学概念
通过这堂课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学生从感知心脏位置,了解心脏结构,听心跳声音,再到认识血管,猜测心脏的作用,模拟试验感受心
脏的作用,最后老师再进一步整理升华,师生共同构建出这节课的科学概念。
当教师提问“心脏靠什么把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去的呢?”从而引出血管的学习,接着课件提供了血管的分类,比较三类血管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使得学生认识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心脏和血管的统一性作用。
在找心脏的过程中,我利用“听心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又用“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血液的循环,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相扣,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五、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小组间的讨论、合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经过组内同伴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任务,可以使学生明白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团队精神在未来发展中的意义,从而在以后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地合作;同时,合作也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也能明白当有几个同学共同来思考同一个问题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