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同步新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2培优新方案:第二讲 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析:第 4 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 候,矿产资源贫乏;乙图为美国五大湖地区,为温带气候,对 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 源;甲、乙两地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第 5 题,题 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经济特征”和“共同点”。A 项中的热 量不足属于自然条件;美国五大湖地区加工制造业接近原料、 燃料产地,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较慢,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原料、燃料不足。 答案:4.D 5.C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 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 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 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1)江南民居多临水建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多低山丘陵地形, 河流较多,河流沿岸多平坦地形,因此其民居多临水建设。 (2)窑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提示:窑洞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素养生成] 一、区域差异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节选)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八月湖水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八月是雨季,降水多,湖水补给多。
(2)同是湿热气候条件的洞庭湖平原,古代和现代经济发展 差异显著,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该地区气候湿热,河网稠密,在古代阻隔了区域间 的联系,到了现代人们充分利用河湖发展水上运输,促进了区 域联系和经济发展。
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
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
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三、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创新应用]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 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回答 1~3 题。
1.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
主要因素不包括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 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 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 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 一、二、三或一、
域或发展水平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 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 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 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 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 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 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答案:1.A 2.B 3.A
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读图完成 4~5 题。
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
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C.甲、乙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
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5.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 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 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D.①②④
解析:第 1 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河流冲积而成,地 势较低平,A 对。处中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B 错。 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C 错。矿产资源缺乏,尤其能 源短缺,D 错。第 2 题,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A 错。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B 对。是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 地,C 错。依托长江,内河航运发达,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 D 错。第 3 题,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临近 香港、澳门,①对;著名的侨乡,②对;国家政策支持,③对; 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④错。
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三、二源自较低的区域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 产值比重格
局
工业区域或加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 二 、 一 、 三
速推进工业化 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 或 二 、 三 、
的区域
所占比重最大
一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发展水平较高 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
的区域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不同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创新应用] 读图,回答 1~3 题。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
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
B.处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
气候 条件
_亚__热__带__季__风__气候,夏 季高温多雨
_温__带__季__风___气候,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土地 条件
①_水__稻___土为主;② 耕地多为水田;③土 地较为分散;④人均 耕地面积少
①__黑__土__分布广泛;②多 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 人均耕地面积多
第二讲 区域差异及区域 发展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梳理] 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图,梳理下列知识。
一、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 国_东__北__地区的中部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作物种类、耕作制
件差异
度、产量等差异
农业
机械化水平、劳动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生产率、商品率等
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工业类型、规模等
政策等差异
差异
人类 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4.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
现为: (1)工业结构的调整: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 ,
出现 电子工业。
(2)工业布局的调整:钢铁、机械、化学等传统工业向城市 _东__北__方向或河流下游转移,并趋于集中。
(3)生态建设:建立 自然保护区 ,绿化防护带等。
[探究分享]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
解析:第 1 题,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利 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稠密的水系成 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质黏重的红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而雨热 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故 B 项符合题意。第 2 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工业生产提 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 3 题,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迅速 减少,粮食商品率降低,且河网阻隔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耕 作,导致其“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二、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1.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项目
耕作业
区域
地理环境 土地类型 农作物
其他部
熟制
门
长江三 角洲
良好的水热 条件,河湖
水__田__为主 的耕地
水稻、油 菜、棉花
一年两 熟至三
水产业 较为发
水面广
熟
达
松嫩平 原
水热条件有 限制;西部 草原分布广
答案:1.B 2.C 3.B
“课时达标检测”见“课时达标检测(十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素养生成]
一、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 业结构简单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资 源 开 发 规 模 扩 大 , 开始出现明显不协
产业结构逐渐复杂
调
转型阶段
区 域 经 济 呈 现 衰 落 、 呈现全面不协调 萎缩状态
再生阶段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 环境污染
由紧张走向协调
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
2.沪宁杭工业基地
()
A.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是著名的轻工业基地 D.依托长江,以内河航运为主
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
①临近香港、澳门 ②著名的侨乡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经济
发达,本地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人口规模、密度、
放程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增长速度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城市形态、数量、
城市 差异
规模、发展水平等
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 交通方式、线网密
交通 差异
度、通达度等差异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 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 和松嫩平原为例:
_旱__地__ 为 主的耕地
玉米、春 小麦、大 豆
__一__年__ __一__熟__
西部发 展畜牧 业
2.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项目 区域
地理环境
生产活动
长江三 角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 , 又 是 长 江 入 海 的 门 _商__业__贸__易__ 户 ,对 内 、对外 联 系方 发达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梳理] 读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梳理下列知识。
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
工业发展 缓慢 。
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
_矿__产__资__源__丰___富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工业化。
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 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 遭 到破坏。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2.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
要是提供
()
A.工业原料和动力
B.生活水源
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D.丰富的水产品
3.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
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
便
依 托 当 地 发 达 的 农 业 基 __轻__工__业__
础
发达
成为我国重 要 的 _综__合__性__ 工业基地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发展重 工业
松嫩平 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_石__油__资 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 等资源
发展_重__化__ 工__业__
成为我国的 _重__化__工__业__ 基
地
[探究分享] 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 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 河,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 檐口见长。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有栏杆, 两者共同构成檐廊。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 场所。江南民居多二层楼,二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