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
P
S
Cl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 物的酸性
H2SiO3 极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最强酸
单质与H2化 合的难易
高温
磷蒸气
加热
光照或 点燃爆 炸化合
气态氢化物 SiH4
PH3
H2S
HCl
的稳定性 很不稳定 不稳定 不很稳定 稳定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原子序数 11
12
元素符号 Na Mg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数 原子序数
化合价(最高价、最低价)
一 1~2
+1→0
二 3~10 三 11~18
最高价: +1→+5 最低价: -4→-1→0 最高价: +1→+7 最低价: -4→-1→0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 +1到+7 的周
期性变化,最低负价呈现 -4到-1 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现由1 到8的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2.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变化 观察下图,总结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 的周期性变化(0族除外)。
Na Mg Al Si P S Cl
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二、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活动一、探究Na、Mg、Al金属性强弱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加热前,镁条表面附 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
着了少量 无色气泡冒出, 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
加热至沸腾后,有较 式为
多的 无色气泡 , Mg+2H2O 溶液变为粉红 色 +H2↑
Mg(OH)2
◕活动一、探究Na、Mg、Al金属性强弱
Na
Mg
Al
跟冷水剧烈反应滴
与冷水几乎不反应,
冷水不反应,
与水反应 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加热表面出现较多气泡, 加热溶液不变红
2Na+2H2O=2NaOH+H2↑
溶液变为浅红色
Mg+2H2O(沸水)=Mg(OH)2+H2↑
Na
Mg
Al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
化物
NaOH
Mg(OH)2
Al(OH)3
碱性强弱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元素金属性 越强
设问:如何证明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呢?
根据表中信息比较Si 、 P、 S 、Cl 的非金属性
原子序数 14
15
16
17
元素符号
【知识应用】
1 .下列各组粒子,按半径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B )
A.Mg、Ca、K、Na
B.S2-、Cl-、K+、Na+
C.Br-、Br、Cl、S
D.Na+、Al3+、Cl-、F-
2.下列各组微粒半径大小比较中,正确的是( D )
A.C<N<O
B.F>Cl>Br
C.Na+<Mg2+<Al3+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一、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 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 增强
。
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 期性的变化。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2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P107看表中信息填空)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周期序数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一
1~2
1
1 →2
二
3~10
2
1→8
三
11~18
3
1→8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由1到8 的周期性变
化(第一周期除外)
5. 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A )
A.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逐渐减小
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三种元素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与酸反应 比与水反应剧烈
反应剧烈
反应较缓
结论
金属性: Na > Mg > Al
◕活动二、探究Na、Mg、Al金属性强弱 ——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
分组实验: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将生成的沉淀分装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现象。
氨水
HCl溶液
Al(OH)3+ 3H+ = Al3+ + 3H2O
D.S2->O2->F-
粒子半径大小比较方法
3.下列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B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 D.Cs+>Rb+>Na+>K+
4. 下列实验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B )
A.钠和铯分别与冷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钠和铯金属性强弱 B.铁投入CuSO4溶液中,能置换出铜,钠投入CuSO4溶液中不 能置换出铜,判断钠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判断碳酸与硅酸的酸性 强弱 D.根据Br2和I2分别与H2反应的难易 18
Al
Si
P
S Cl Ar
单质和水(或 酸)反应情
况
冷水 剧烈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
NaOH
强碱
物的酸碱性
热水较快 盐酸较 盐酸剧烈 快
Mg(OH)2
中强碱
Al(OH)3 H2SiO H3PO4
两性
3 中强酸
弱酸
稀
有
气
H2S
HClO4
体 元
O4 最强酸 素
强酸
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递变
6.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C )
A.原子半径:Z<M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大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ⅥA族
7.下列关于物质性质变化的比较,错误的是( D )
A.离子半径大小:S2->O2->Na+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Br<HCl<HF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还原性强弱:F->Cl->Br->I-
AlCl3溶液
NaOH溶液
Al3+ + 3NH3·H2O = Al(OH)3↓+
3NH4+
白色絮状沉淀
Al(OH)3+ OH- = AlO2- + 2H2O
两性氢氧化物:与酸、碱都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活动二、探究Na、Mg、Al金属性强弱 ——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
思考讨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C、N、O、F的最高正化 合价依次递增吗?
不是。因为O、F原子半径小,原子核对外 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强,不能失去电子,故氧 一般不显正化合价,氟无正化合价。
思考讨论:根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推测该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半径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