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辅导:重点复习“错题”
初三数学复习中的错题总结与整理

初三数学复习中的错题总结与整理数学是初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科目。
在初三的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题和易错题,这些题目对我们的数学能力有很大的考验。
为了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我们需要对这些错题进行总结与整理,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
一、直线与曲线1. 错题1:已知曲线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5,求该曲线在该切点的切线方程。
解析:该题考查了直线与曲线的相关知识。
曲线的切线斜率等于曲线的导数,所以我们需要求出曲线的导数然后再求斜率。
然后,我们带入切点的坐标,利用点斜式即可求出切线方程。
2. 错题2:给定直线的一个点坐标为(2,3),过该点作直线与曲线y=x^2的交点,求直线的方程。
解析:该题是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我们可以先求出曲线与直线的交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式即可求出直线的方程。
二、二次函数1. 错题1: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为(-1,3),过点(-2,1)的直线与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交于另外一个点,请求出该点的坐标。
解析:该题是关于二次函数的顶点和交点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顶点坐标和直线过点的坐标,利用二次函数的特点,写出函数的表达式,然后求解出交点的坐标。
2. 错题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4)和点(2,k),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析:该题是关于二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过点坐标,写出函数的表达式然后求解未知常数。
同时,根据过点的特性,我们可以列方程求解。
三、三角函数1. 错题1:已知sinθ=-1/2,求θ的终边位于哪个象限。
解析:该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象限问题。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求出sinθ的值,并根据正负值判断θ位于哪个象限。
2. 错题2:已知tanθ=√3,求θ所在的象限。
解析:该题也是关于三角函数的象限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tanθ的值求出θ的候选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来确定θ所在的象限。
四、概率1. 错题1:一个骰子抛掷一次,求抛出的点数是奇数或大于4的概率。
中考数学易错题专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组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 .
(2)(y+2)2=12,
∴ 或 ,
∴
2.解方程:(x+1)(x﹣3)=﹣1.
【答案】x1=1+ ,x2=1﹣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方程的特点,先化为一般式,然后利用配方法求解即可.
试题解析:整理得:x2﹣2x=2,配方得:x2﹣2x+1=3,即(x﹣1)2=3,
解得:x1=1+ ,x2=1﹣ .
(1)解方程求两条线段的长。
(2)若把较长的线段剪成两段,使其与另一段围成等腰三角形,求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3)若把较长的线段剪成两段,使其与另一段围成直角三角形,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1)2和6;(2) ;(3)
【解析】
【分析】
(1)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2)先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边,然后求面积即可;
(3)设分为两段分别是 和 ,然后用勾股定理求出x,最后求面积即可.
【详解】
解:(1)由题意得 ,
即: 或 ,
∴两条线段长为2和6;
(2)由题意,可知分两段为分别为3、3,则等腰三角形三边长为2,3,3,
由勾股定理得: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
∴此等腰三角形面积为 = .
(3)设分为 及 两段
∴ ,
∴ ,
∴面积为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考查知识点较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x2+2ax+a2=0的一个根,求a的值.
【答案】1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定义,把x=﹣1代入x2+2ax+a2=0得到关于a的一元二次方程1﹣2a+a2=0,然后解此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中考数学易错点及解决方案

中考数学易错点及解决方案中考数学是学生们普遍比较头疼的一门科目,很多同学在备考过程中容易犯一些常见的易错点。
下面将介绍中考数学易错点及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备考中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1. 乘除法错位: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乘除法错位的情况,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解决方案是复习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多做相关练习题来加强记忆。
2. 计算符号混淆:在复杂的计算中,很多同学容易混淆加法和减法的符号,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解决方案是在计算过程中留心符号,并且可以通过画图或列式的方式,将计算过程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避免混淆。
3. 单位换算错误:在涉及到单位换算的问题中,很多同学容易搞混不同的转换关系,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解决方案是复习常见的单位换算关系,例如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等,掌握基本的转换公式,并通过实例练习来加深理解。
4. 公式记忆混淆:在应用公式解题时,很多同学容易记忆混淆,或者对公式的条件和限制不清楚,导致在运用公式时出错。
解决方案是理解和记忆常用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并通过练习来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
二、解题方法选择不当1. 正确分析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容易直接套用公式或者模板,而没有仔细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导致解题错误。
解决方案是在解题时先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目的要求,确定解题思路,并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2. 缺乏图形辅助:在几何题和图形题中,很多同学容易缺乏画图或者图形辅助的思维习惯,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解题错误。
解决方案是在几何题和图形题中,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地画图,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题目并确定解题思路。
3. 解题步骤混淆:在复杂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容易顺序混淆,导致解题错误。
解决方案是在解题过程中,将复杂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步拆解,并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解题,确保每一步的结果都正确,从而避免混淆和错误。
三、注意思维方式和答题技巧1. 定义层次不清: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容易将不同问题的定义概念混为一谈,导致解题思路错误。
中考数学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组专项易错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数学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组专项易错题含答案解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如图,抛物线y=ax 2+bx+c 与x 轴交于点A 和点B (1,0),与y 轴交于点C (0,3),其对称轴l 为x=﹣1.(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其顶点坐标;(2)若动点P 在第二象限内的抛物线上,动点N 在对称轴l 上.①当PA ⊥NA ,且PA=NA 时,求此时点P 的坐标;②当四边形PABC 的面积最大时,求四边形PABC 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 的坐标.【答案】(1)y=﹣(x+1)2+4,顶点坐标为(﹣1,4);(2)①点P﹣1,2);②P (﹣32,154) 【解析】 试题分析:(1)将B 、C 的坐标代入已知的抛物线的解析式,由对称轴为1x =-即可得到抛物线的解析式;(2)①首先求得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得到PD=OA ,从而得到方程求得x 的值即可求得点P 的坐标;②ΔOBC ΔAPD ABCP C =PDO S S S S ++四边形梯形,表示出来得到二次函数,求得最值即可.试题解析:(1)∵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交于点A 和点B (1,0),与y 轴交于点C (0,3),其对称轴l 为1x =-,∴0{312a b c c b a++==-=-,解得:1{23a b c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3y x x =--+=2(1)4x -++,∴顶点坐标为(﹣1,4);(2)令2230y x x =--+=,解得3x =-或1x =,∴点A (﹣3,0),B (1,0),作PD ⊥x 轴于点D ,∵点P 在223y x x =--+上,∴设点P (x ,223x x --+), ①∵PA ⊥NA ,且PA=NA ,∴△PAD ≌△AND ,∴OA=PD ,即2232y x x =--+=,解得1(舍去)或x=1,∴点P(1,2);②设P(x ,y),则223y x x =--+,∵ΔOBC ΔAPD ABCP C =PDO S S S S ++四边形梯形=12OB•OC+12AD•PD+12(PD+OC)•OD=11131+(3)(3)()222x y y x ⨯⨯⨯+++-=333222x y -+ =2333(23)222x x x -+--+=239622x x --+=23375()228x -++, ∴当x=32-时,ABCP S 四边形最大值=758,当x=32-时,223y x x =--+=154,此时P (32-,154).考点:1.二次函数综合题;2.二次函数的最值;3.最值问题;4.压轴题.2.解方程:(x+1)(x ﹣3)=﹣1.【答案】x 1x 2=1【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方程的特点,先化为一般式,然后利用配方法求解即可.试题解析:整理得:x 2﹣2x=2,配方得:x 2﹣2x+1=3,即(x ﹣1)2=3,解得:x 1,x 2=13.某中心城市有一楼盘,开发商准备以每平方米7000元价格出售,由于国家出台了有关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开发商经过两次下调销售价格后,决定以每平方米5670元的价格销售.(1)求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2)房产销售经理向开发商建议:先公布下调5%,再下调15%,这样更有吸引力,请问房产销售经理的方案对购房者是否更优惠?为什么?【答案】(1)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为10%.(2)房产销售经理的方案对购房者更优惠.【解析】【分析】(1)根据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问题的要求,设出未知数,然后列方程求解即可; (2)分别求出两种方式的增长率,然后比较即可.(1)设平均每次下调x%,则7000(1﹣x)2=5670,解得:x1=10%,x2=190%(不合题意,舍去);答: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为10%.(2)(1﹣5%)×(1﹣15%)=95%×85%=80.75%,(1﹣x)2=(1﹣10%)2=81%.∵80.75%<81%,∴房产销售经理的方案对购房者更优惠.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3)(x﹣4)﹣m2=0.(1)求证:对任意实数m,方程总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若方程的一个根是2,求m的值及方程的另一个根.【答案】(1)证明见解析;(2)m的值为,方程的另一个根是5.【解析】【分析】(1)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利用根的判别式△=b2-4ac证明判断即可;(2)根据方程的根,利用代入法即可求解m的值,然后还原方程求出另一个解即可.【详解】(1)证明:∵(x﹣3)(x﹣4)﹣m2=0,∴x2﹣7x+12﹣m2=0,∴△=(﹣7)2﹣4(12﹣m2)=1+4m2,∵m2≥0,∴△>0,∴对任意实数m,方程总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解:∵方程的一个根是2,∴4﹣14+12﹣m2=0,解得m=±,∴原方程为x2﹣7x+10=0,解得x=2或x=5,即m的值为±,方程的另一个根是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与根的关系是关键.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5.计算题(1)先化简,再求值:21xx-÷(1+211x-),其中x=2017.(2)已知方程x2﹣2x+m﹣3=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的值.【答案】(1)2018;(2)m=4分析:(1)根据分式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除法,注意因式分解的作用;(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求解即可.详解:(1)21x x -÷(1+211x -) =2221111x x x x -+÷-- =()()22111x x x x x+-⋅- =x+1,当x=2017时,原式=2017+1=2018(2)解:∵方程x 2﹣2x+m ﹣3=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2)2﹣4×1×(m ﹣3)=0,解得,m=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关键是熟记分式方程的运算顺序和法则,注意通分约分的作用.6.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a ﹣1=0.(1)当a=﹣11时,解这个方程;(2)若这个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 1,x 2,求a 的取值范围;(3)若方程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2+x 1(1﹣x 1)][2+x 2(1﹣x 2)]=9,求a 的值.【答案】(1)123,4x x =-=(2)54a ≤(3)-4【解析】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判别式即可求出a 的范围;(3)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出答案.详解:(1)把a =﹣11代入方程,得x 2﹣x ﹣12=0,(x +3)(x ﹣4)=0,x +3=0或x ﹣4=0,∴x 1=﹣3,x 2=4;(2)∵方程有两个实数根12x x ,,∴△≥0,即(﹣1)2﹣4×1×(a ﹣1)≥0,解得54a ≤:; (3)∵12x x ,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222211221122101011x x a x x a x x a x x a -+-=-+-=∴-=--=-,,,.∵[2+x 1(1﹣x 1)][2+x 2(1﹣x 2)]=9,∴221122229x x x x ⎡⎤⎡⎤+-+-=⎣⎦⎣⎦,把22112211x x a x x a -=--=-, 代入,得:[2+a ﹣1][2+a ﹣1]=9,即(1+a )2=9,解得:a=﹣4,a=2(舍去),所以a的值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7.解方程:(3x+1)2=9x+3.【答案】x1=﹣13,x2=23.【解析】试题分析: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试题解析:方程整理得:(3x+1)2﹣3(3x+1)=0,分解因式得:(3x+1)(3x+1﹣3)=0,可得3x+1=0或3x﹣2=0,解得:x1=﹣13,x2=2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题关键是认真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然后再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中合理选择即可.8.已知:关于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1)用含的式子表示方程的两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实数根分别是,(其中),且,求的值.【答案】(I)kx2+(2k-3)x+k-3 = 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求根公式,得.∴或(II),∴.而,∴,.由题意,有∴即(﹡)解之,得经检验是方程(﹡)的根,但,∴【解析】(1)计算△=(2k-3)2-4k(k-3)=9>0,再利用求根公式即可求出方程的两根即可;(2)有(1)可知方程的两根,再有条件x1>x2,可知道x1和x2的数值,代入计算即可.一位数学老师参加本市自来水价格听证会后,编写了一道应用题,题目如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依据这种理念,本市制定了一套节约用水的管理措施,其中规定每月用水量超过(吨)时,超过部分每吨加收环境保护费元.下图反映了每月收取的水费(元)与每月用水量(吨)之间的函数关系.请你解答下列问题:9.由图看出,用水量在m吨之内,水费按每吨1.7元收取,超过m吨,需要加收.10.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36人患了流感.(1)求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2)如果不及时控制,第三轮将又有多少人被传染?【答案】(1)5;(2)180【解析】【分析】(1)设平均一人传染了x人,根据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36人患了流感,列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和经过两轮传染后的人数,列出算式求解即可.【详解】(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根据题意得:x+1+(x+1)x=36,解得:x=5或x=﹣7(舍去).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5个人;(2)根据题意得:5×36=180(个),答:第三轮将又有180人被传染.【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并列方程.11.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合肥城市的变化,蜀山中学九(1)班组织学生进行“环巢湖一日研学游”活动,某旅行社推出了如下收费标准:(1)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100元;(2)如果超过30人,则每超过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2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能低于80元.该班实际共支付给旅行社3150元,问: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研学游活动?【答案】共有35名同学参加了研学游活动.【解析】试题分析:由该班实际共支付给旅行社3150元,可以判断出参加的人数在30人以上,等量关系为:(100﹣在30人基础上降低的人数×2)×参加人数=3150,得到相关解后根据人均活动费用不得低于80元作答即可.试题解析:∵100×30=3000<3150,∴该班参加研学游活动的学生数超过30人. 设九(1)班共有x 人去旅游,则人均费用为[100﹣2(x ﹣30)]元,由题意得: x[100﹣2(x ﹣30)]=3150,整理得x 2﹣80x+1575=0,解得x 1=35,x 2=45,当x=35时,人均旅游费用为100﹣2(35﹣30)=90>80,符合题意.当x=45时,人均旅游费用为100﹣2(45﹣30)=70<80,不符合题意,应舍去. 答:该班共有35名同学参加了研学旅游活动.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k +1)x +k 2=0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k 的取值范围;(2)设方程①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 1,x 2,当k =1时,求x 12+x 22的值.【答案】(1)k >–14;(2)7 【解析】【分析】 (1)由方程根的判别式可得到关于k 的不等式,则可求得k 的取值范围;(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x 1+x 2=-3,x 1x 2=1,代入求值即可.【详解】(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即()22214410k k k +-=+>,解得14k >-; (2)当2k =时,方程为2x 5x 40++=,∵125x x +=-,121=x x ,∴()222121212225817x x x x x x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熟练掌握根的判别式与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阅读材料:若22228160m mn n n -+-+=,求m 、n 的值.解: 22228160m mn n n -+-+=,222(2)(816)0m mn n n n ∴-++-+=22()(4)0m n n ∴-+-=,0,40m n n ∴-=-=,4,4n m ∴==.根据你的观察,探究下面的问题:(1)己知2222210x xy y y ++++=,求x y -的值.(2)已知△ABC 的三边长a 、b 、c 都是正整数,且满足2268250a b a b +--+=,求边c 的最大值.(3) 若己知24,6130a b ab c c -=+-+=,求a b c -+的值.【答案】(1)2(2)6(3)7【解析】【分析】(1)将多项式第三项分项后,结合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根据两个非负数之和为0,两非负数分别为0求出x 与y 的值,即可求出x ﹣y 的值;(2)将已知等式25分为9+16,重新结合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根据两个非负数之和为0,两非负数分别为0求出a 与b 的值,根据边长为正整数且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求出c 的长;(3)由a ﹣b =4,得到a =b +4,代入已知的等式中重新结合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根据两个非负数之和为0,两非负数分别为0求出b 与c 的值,进而求出a 的值,即可求出a ﹣b +c 的值.【详解】(1)∵x 2+2xy +2y 2+2y +1=0∴(x 2+2xy +y 2)+(y 2+2y +1)=0∴(x +y )2+(y +1)2=0∴x +y =0 y +1=0解得:x =1,y =﹣1∴x ﹣y =2;(2)∵a 2+b 2﹣6a ﹣8b +25=0∴(a 2﹣6a +9)+(b 2﹣8b +16)=0∴(a ﹣3)2+(b ﹣4)2=0∴a ﹣3=0,b ﹣4=0解得:a =3,b =4∵三角形两边之和>第三边∴c <a +b ,c <3+4,∴c <7.又∵c 是正整数,∴△ABC 的最大边c 的值为4,5,6,∴c 的最大值为6;(3)∵a ﹣b =4,即a =b +4,代入得:(b +4)b +c 2﹣6c +13=0,整理得:(b 2+4b +4)+(c2﹣6c +9)=(b +2)2+(c ﹣3)2=0,∴b +2=0,且c ﹣3=0,即b =﹣2,c =3,a =2,则a ﹣b +c =2﹣(﹣2)+3=7.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以及非负数的性质,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不断走高,引起了民众与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当市场猪肉的平均价格每 千克达到一定的单价时,政府将投入储备猪肉以平抑猪肉价格.据统计:从今年年初至 11月 10 日,猪排骨价格不断走高,11 月 10 日比年初价格上涨了 75%.今年 11 月 10 日某市 民于 A 超市购买 5 千克猪排骨花费 350 元.(1)A 超市 11 月排骨的进货价为年初排骨售价的32倍,按 11 月 10 日价格出售,平均一天能销售出 100 千克,超市统计发现:若排骨的售价每千克下降 1 元,其日销售量就增加 20千克,超市为了实现销售排骨每天有 1000 元的利润,为了尽可能让顾客优惠应该将排骨的 售价定位为每千克多少元?(2)11 月 11 日,区政府决定投入储备猪肉并规定排骨在 11 月 10 日售价的基础上下调 a %出售,A 超市按规定价出售一批储备排骨,该超市在非储备排骨的价格不变情况下,该天的两种猪排骨总销量比 11 月 10 日增加了 a %,且储备排骨的销量占总销量的57,两种排骨销售的总金额比 11 月 10 日提高了128a %,求 a 的值. 【答案】(1)售价为每千克65元;(2)a =35.【解析】【分析】 (1)先根据题意计算出11月10的售价和11月的进货价,设每千克降价x 元,则每千克的利润为10-x 元,日销量为100+20x 千克,根据销量×单利润=总利润列出方程求解,并根据为了尽可能让顾客优惠,对所得的解筛选;(2)根据销售总金额=储备排骨销售单价×储备排骨销售数量+非储备排骨销售单价×非储备排骨销售数量,即可得出关于a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取其正值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11月10日的售价为350÷5=70元/千克年初的售价为:350÷5÷175%=40元/千克,11月的进货价为: 340602?元/千克设每千克降价x 元,则每千克的利润为70-60-x=10-x 元,日销量为100+20x 千克 则(10020)(10)1000x x +-=,解得10x =,25x =因为为了尽可能让顾客优惠,所以降价5元,则售价为每千克65元.(2)根据题意可得52170(1%)100(1%)70100(1%)701001%7728a a a a ⎛⎫-++⨯+=⨯+ ⎪⎝⎭解得135a =,20a =(舍去)所以a =35.【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中理清销售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2)中在求解时有些难度,可先设令%a t =,解方程求出t 后再求a 的值.15.利民商店经销甲、乙两种商品.现有如下信息信息1:甲乙两种商品的进货单价和为11;信息2:甲商品的零售单价比其进货单价多2元,乙商品的零售单价比其进货单价的2倍少4元:信息3:按零售单价购买甲商品3件和乙商品2件共付37元.()1甲、乙两种商品的进货单价各是多少?()2据统计该商店平均每天卖出甲商品500件,经调查发现,甲商品零售单价每降0.1元,这样甲商品每天可多销售100件,为了使每天获取更大的利润,商店决定把甲种商品的零售单价下降a 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当a 定为多少时,才能使商店每天销售甲种商品获取利润为1500元?【答案】(1)甲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5元/件,乙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6元/件(2)当a 定为0.5或1时,才能使商店每天销售甲种商品获取利润为1500元【解析】【分析】()1设甲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x 元/件,乙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y 元/件,根据给定的三个信息,可得出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即可得出结论;()2当零售单价下降a 元/件时,每天可售出()5001000a +件,根据总利润=单件利润⨯销售数量,即可得出关于a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设甲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x 元/件,乙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y 元/件,根据题意得:()()113x 222y 437x y +=⎧++-=⎨⎩, 解得:{56x y ==.答:甲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5元/件,乙种商品的进货单价是6元/件. ()2当零售单价下降a 元/件时,每天可售出()5001000a +件,根据题意得:()()250010001500a a -+=,整理得:22310a a -+=,解得:10.5a =,21a =.答:当a 定为0.5或1时,才能使商店每天销售甲种商品获取利润为150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中考数学易错题复习专题:三角形(1)

三角形易错点1: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中三种重要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易错题1:如图,点A ,B ,C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C 1A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那么△A 1B 1C 1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CBA1B 1A 1错解:4 正解:7赏析:错解的主要原因在对三角形中线的有关性质理解错误,以为外侧三个三角形与里面的△ABC 面积相等.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部分是两个等底同高的等积三角形,由此,连接B 1A ,C 1B ,A 1C ,图中的7个小三角形面积均相等,故答案为7.易错点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易错题2:现有3cm ,4cm ,7cm ,9cm 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的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错解:C 正解:B 赏析:本题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错误,可能以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对立面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其实,其对立面还包括等于的情况.从四根木棒中任取三根,共有3cm ,4cm ,7cm ;3cm ,4cm ,9cm ;3cm ,7cm ,9cm ;4cm ,7cm ,9cm 四种情况,但3+4=7,3+4<9,所以这两种情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 .易错点3:三角形按边、按角的分类,三角形内、外角的性质,特别是外角的两条性质. 易错题3:如图,在△ABC 中,∠ABC =50°,∠ACB =60°,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ABC 的平分线BD 与∠ACE 的平分线CD 相交于点D ,连接AD ,下列结论:①∠BAC =70°;②∠DOC =90°;∠BDC =35°;∠DAC =55°.其中,不正确的有………………( )A .①③B .②④C .②D .④F M O NP DA B错解:B 正解:C赏析:本题对①,②,③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判断对错,关键是对④的判断易产生错误本题错解就是这种情况.判断④对错的关键是能否判定AD 是△ABC 的外角∠F AC 的平分线,为此,过点D 分别作DM ⊥AF 于点M ,DN ⊥AC 于点N ,DP ⊥CE 于点P ,由BD ,CD 分别平分∠BAC ,∠ACE ,可得DM =DP ,DN =DP ,所以DM =DN ,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AD 平分∠F AC ,从而可通过计算判断④正确.易错点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特别是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易错题4:如图,已知AB =DC ,∠ACF =∠DBE ,则添加下列条件之一,能判定△ACF ≌△DBE 且是用“SAS ”判断全等的是……………………………………………………( )A .AF =DEB .∠A =∠DC .AF ∥DED .FC =EBF EDC AB错解:A 正解:D赏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常有SAS 、ASA 、SSS 、AAS 四种,本题错解的原因是对SAS 的条件没有理解清楚.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SAS ,其条件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另一种是两边及其一组等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易错题5:如图,在△ABC 和△AB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E ,AD =BC ,∠DAB =∠CBA ,求证:AE =BE .EBCDA错解:∵∠DAB =∠CBA ,∴∠DAE =∠CBE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AE =∠CBE ,∠DEA =∠CEB ,∴△ADE ≌△BCE (AAS ),∴AE =BE .正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D =∠C .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EA CEB D C =⎧⎪∠=∠⎨⎪∠=∠⎩,∴△ADE ≌△BCE (AAS ),∴AE =BE .又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ABD =∠BAC ,即∠ABE =∠BAE ,∴AE =BE .赏析:本题错在第一步,由∠DAB =∠CBA ,不能得出∠DAE =∠CBE ,可能是把未知条件当做已知条件用了.应先根据“SAS ”证△ADB ≌△BCA ,注意,这里的理由是“SAS ”而不是“SSA ”,由“SSA ”不能判断三角形全等,接下来可用“AAS ”或“ASA ”证△ADE≌△BCE 而得出结论,也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得出结论.易错点5: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易错题6: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延长BC 至点E ,使CE =CD =a ,连接DE ,则DE =__________.EBCDA错解:2a 正解赏析:本题可能以为DE =AC 而得出错解,在△DCE 中,用三边的关系也可判断2a 不正确.应先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D 垂直平分AC ,∠CBD =30°,∠BCD =60°,又CE =CD ,∴∠E =∠CDE ,又∵∠BCD =∠E +∠CDE ,∴∠E =∠CBD =30°,∴BD =ED .再在Rt △BCD 中,由tan ∠BCD =BDCD得出BD =CD tan60,也可在Rt △BCD 中先得出BC =2CD ,再由勾股定理求得BD,∴DE.易错点6: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计算或证明有关问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易错题7: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40°,则∠B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错解:65°正解:65°或25°赏析:本题只考虑了△ABC 中顶角∠BAC 为锐角的情况.由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讨论求解:①当∠BAC 为锐角时,如图1:40°图1E BCD A40°图2EBCDA图3EBCDA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A =50°,又∵AB =AC ,∴∠B =∠C ,∴∠B =180502︒-︒=65°;当∠BAC 为钝角时,如图2,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DAB =50°,∴∠BAC =180°-50°=130°,又∵AB =AC ,∴∠B =∠C ,∴∠B =1801302︒-︒=25°(或:由∠DAB =∠B +∠C ,而∠B =∠C ,∴∠B =12∠DAB =12×50°=25°);当∠BAC 为直角时,如图3,DE ∥AC ,不合题意,此种情况舍去.∴答案为65°或25°.易错点7:全等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易错题8:我们把由不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截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如图1,四边形ABCD 即为“准等腰梯形”,其中∠B =∠C .在由不平行BC 的直线AD 截△PBC 所得的四边形ABCD 中,∠BAD 与∠ADC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若EB =EC ,请问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 是不是“准等腰梯形”,为什么?若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情况又将如何?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说明理由)图1BCP D A 图2EBCDA图3BCDA错解:是“准等腰梯形”,理由:∵EB =EC ,∴∠EBC =∠ECB ,∴∠ABC =∠DCB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3,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正解:如图4,过点E 分别作EF ⊥AB 于点F ,EG ⊥AD 于点G ,EH ⊥CD 于点H .∵AE 、DE 分别平分∠BAD 、∠ADC ,∴EF =EG =EH .又∵EB =EC ,∴Rt △BFE ≌Rt △CHE ,∴∠3=∠4,又∵EB =EC ,∴∠1=∠2,∴∠1+∠3=∠2+∠4,即∠ABC =∠DCB .又∵四边形ABCD 为AD 截某三角形所得,且AD 不平行B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 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有两种情况: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5,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6,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4321HGF图4EBCD A 图5BCDA 图6BDA赏析:本题中第一问的理由不正确,没有充分利用两条角平分线的条件,第二问没有理解不在四边形内部的含义,不在四边形内部应包括在四边形上和四边形外部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的理由是: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7,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B =∠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8,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EBF =∠ECH ,∵EB =EC ,∴∠EBC =∠ECB ,∴∠EBF -∠EBC =∠ECH -∠ECB ,即∠ABC =∠DCB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HGF 图7BCD A H GF 图8BCD A易错练1.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叠放在矩形的两条边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 .53° B .55° C .57° D .60°2.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BC 上,连接AD 、AE .若只添加一个条件就能得到∠DAB =∠EAC ,则下列条件中不正确的是………………………………………( ) A .BE =CD B .AD =AE C .∠BAE =∠CAD D .∠DAE =∠DEA30°21第1题图第2题图BCDA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D ⊥BC 于点D ,AD =12BC ,则△ABC 的底角度数为_________. 4.在△ABC 中,AB =AC ,点E 、F 分别在AB 、AC 上,AE =AF ,BF 与CE 相交于点D .求证:DB =DC ,并直接写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FEBC DA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CB =90°,点E 在AC 边的延长线上,且∠DEC =45°,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连接MN 交直线BE 于点F .当点D 在CB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易证MF +FN =12BE . (1)当点D 在CB 边上时,如图2所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2)当点D 在BC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请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3)你能用式子综合概括本题中MF 、FN 与BE 之间的关系吗?NMF EBC DA图1N MFEBCDA图2NMFE BC DA 图3参考答案3.75°或45°或15°解析:分三种情况:如图①,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内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B=ADAB,∴sin∠B=12,∴∠B=30°,∴底角为180302︒-︒=75°;如图②,AD为底边上的高,∵AB=BC,AD⊥BC,∴BD=CD,又∵AD=12BC,∴BD=AD,∴△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角为45°;如图③,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外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DBA=ADAB,∴sin∠DBA=12,∴∠DBA=30°,又∵∠DBA=∠B +∠C,∠B=∠C,∴底角为30°÷2=15°.4.证明:在△ABF和△ACE中,∵AB ACBAF CAEAF AE=⎧⎪∠=∠⎨⎪=⎩,∴△ABF≌△ACE(SAS),∴∠ABF=∠ACE,∴BF=CE,∵AB=AC,AE=AF,∴BE=CF.∠ABF =∠ACE ,∵AB =AC ,∴∠ABC =∠ACB ,∴∠ABC -∠ABF =∠ACB -∠ACE ,即∠DBC =∠DCB ,∴DB =DC .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有DE =DF ,BE =CF ,BF =CE . 5.解:(1)不成立;猜想:FN -MF =12BE .理由如下:如图4,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FN -MF ,∴FN -MF =12BE .N MFEBCD A图4(2)发现的结论: MF -FN =12BE .证明:如图5,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MF -FN ,∴MF -FN =12BE .。
中考数学易错题解析解方程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中考数学易错题解析解方程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解方程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
在中考数学中,解方程题经常会出现,并且常常成为学生们易错的地方。
本文将从解方程的常见错误入手,探讨解方程题的正确解法和纠正方法,帮助同学们在中考数学中避免这些错误。
一、常见错误1. 忽略分配律:在解方程问题中,常常会有分配律的运算。
例如:2(x + 1) = 3(x - 2)。
有些同学会漏掉分配律,直接将2乘以x和1,3乘以x和2,导致最后得到的方程错误。
2. 步骤混乱:解方程是一个需要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但有些同学容易在解题过程中步骤混乱。
例如:直接代入计算,没有按照顺序进行合并同类项、消元等步骤,导致最后答案错误。
3. 求解范围错误:解方程的过程中,有时会得到可行解和不可行解。
但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将不可行解作为最后的解答,造成错误。
二、纠正方法1. 仔细阅读题目:解方程题在中考中常常伴随着实际问题。
在解答问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只有明确了方程的意义和所求的未知数,才能正确解题。
2. 列方程时注重细节:在列方程时,要注意各项系数的符号、操作的顺序等细节。
特别是运用分配律时,要确保每项都正确进行了乘法运算。
3. 使用合适的解法:解方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消元法、配方法、因式分解等。
不同方程适用不同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多进行练习,熟悉各种解法的应用场景。
4. 检验答案的可行性:在解得方程的根之后,需要进行合理性检验。
将解代入原方程,看是否符合题目条件和要求。
如果不符合,则需要回顾解题过程,找出可能出错的地方。
5. 多进行归纳总结:经常遇到的错误,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自我纠正。
同学们可以将错题整理出来,反复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总结出解题的经验和技巧。
三、解方程题的练习方法为了提高解方程的能力,同学们可以进行以下练习:1. 多做基础题:基础题目是掌握解方程的关键。
中考数学易错题专题复习 数与式

数与式易错点1:有理数、无理数与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对于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分不清.例:在实数2π,0.3&,,0,tan 60︒,227,,0.01001001……,0.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0)中,无理数有……( )A.2个B. 3个C. 4个D.5个 错解:D 正解:B赏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只看形式,而没有化简后再判断,无理数的常见类型有:①根号型(开方开不尽),如,等;②定义型,如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0)等;“π”型,如﹣π等;③三角函数型,如tan 60︒,sin45°等.易错点2:在实数的有关运算中,由于对运算顺序理解不清,不正确使用运算律或没有把握好符号的处理从而出现计算错误.例:计算:2tan 60︒221()2-.错解:原式=22+4=6-正解:原式=22+4=2.赏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把绝对值化简后没有处理好前面的负号.正确的解法应是先化简:tan 60︒2=2,21()2-=211()2=4,再算乘法:2tan 60︒=,然后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其中关于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也易出错,其计算公式是1p p a a -=(a ≠0,p 为正整数),如21()2-=211()2=4,易错误地计算为21()2-=14.易错点3: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意义与区别.例:将7的平方根和立方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正解赏析:本题主要从“同一个正数(除1外)的平方比立方要小”而得出 “同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也比立方根要小”的错误结论,应是“同一个正数(除1外)的平方根比立方根要大”.其方法是:2,2,又∵2,,易错点4:求分式的值时易忽略分母不为零的条件.例:分式22x x -+的值为零,则x 的值为………………………………………………( )A.2B.﹣2C.±2D.任意实数 错解:C 正解:A赏析:本题错解考虑到了分子x -2为零,而忽视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x +2不为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应是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由x -2=0,解得x =±2,又由x +2≠0,得x ≠﹣2,∴x =2.还有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为零.易错点5:分式的运算:①运算法则和符号的变化;②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分解因式且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③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例:先化简,再求值:(2241x x x -+-+2-x )÷2441x x x++-,其中x 满足x 2-4x +3=0.错解:原式=[2241x x x -+--(2)(1)1x x x ---]·21(2)xx -+=2224321x x x x x -+--+-·21(2)x x -+ =(56)1x x ---·2(1)(2)x x --+ =256(2)x x -+.∵x 2-4x +3=0,∴(x -1)(x -3)=0, ∴x 1=1,x 2=3.又∵x -1≠0, ∴x ≠1.∴当x =3时,原式=2536(32)⨯-+=925. 正解:原式=[2241x x x -+--(2)(1)1x x x ---]·21(2)xx -+ =2224321x x x x x -+-+--·21(2)x x -+=21x x +-·2(1)(2)x x --+ =12x -+. ∵x 2-4x +3=0,∴(x -1)(x -3)=0, ∴x 1=1,x 2=3.又∵x -1≠0,x 2+4x +4≠0, ∴x ≠1,x ≠﹣2. ∴当x =3时,原式=12x -+=﹣132+=15-. 赏析:本题一处错误是在去括号时,符号出现了错误,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号,括号里面的每一项都要改变符号,二处错误是原式有意义的条件只考虑了分母不为零,即x -1≠0,而忽视了除数不能为零的条件,即x 2+4x +4≠0.易错点6: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非负数都为零;整体代入;完全平方式.例:若(x 2+y 2)2+2(x 2+y 2)-8=0,则x 2+y 2=__________. 错解:2或﹣4 正解:2赏析:本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题中隐含的条件x 2+y 2≥0,同时把x 2+y 2整体运用也很重要.本题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x 2+y 2)2+2(x 2+y 2)-8=0,(x 2+y 2+4)( x 2+y 2-2)=0,∴x 2+y 2+4=0或x 2+y 2-2=0,∴x 2+y 2=﹣4或x 2+y 2=2,∵x 2+y 2≥0,∴x 2+y 2=2.或者用换元法来解:设x 2+y 2=a ,则原方程化为a 2+2a -8=0,∴(a +4)(a -2)=0,∴(a +4)=0或(a -2)=0,∴a =﹣4,a =2,即x 2+y 2=﹣4或x 2+y 2=2,∵x 2+y 2≥0,∴x 2+y 2=2.易错点7:五类计算:绝对值;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二次根式的化简计算;锐角三角函数.sin 60︒错解1-2+4=2-1+2=1+2.正解22=12+2=2-12=32.赏析:分母有理化时,分母是+-1)=2-1=2,而不是1,错误地理解为分母有理化时分母就是1.同时,逆用二次根式性质3计算=2更简便.二次根式的计算通常先化简,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分母中有根号时要分母有理化,这一步中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四条性质和分母有理化的方法很重要,同时还要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然后按运算顺序计算,遇有除法时通常先化为乘法再计算,能约分的尽量先约分,在加减计算中要掌握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其合并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相似.还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易弄错,如sin30°与sin60°,应牢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下表:易错练1.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x ≥-1且x ≠2 B.x ≠2 C.x ≥2且x ≠-2 D.x ≥22.下列四个多项式中,能因式分解的是…………………………………………………( )A.a 2+b 2B.a 2-a +0.25C.x 2+4yD.x 2-4y3.已知点A 、B 、C 在同一条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是﹣2,点B 表示的数是1,若AC =1,则BC =……………………………………………………………………………………( ) A .3或4 B.1或4 C.2或3 D.2或44.已知(a +b)2=1,(a -b)2=5,则ab 的值为…………………………………………( ) A.﹣4 B.4 C.﹣1 D.15.化简22ab ba a b--的结果为…………………………………………………………………( )A. a 2-b 2B.b 2-a 2C.abD.﹣ab6.据报载,2014年我国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0户,其中25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112x y-=,则分式2272x xy y y xy x --+-=____________.8.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9.-3--0()π-+2014.10.化简求值:(x +1)2+(x +1)(x -1)-3x (x -1),其中x 1.11.先化简,再求值:221()111a a a a a -÷+--,其中a -1.12.参考答案易错练1.A 解析:由题意,得x +1≥0且x -2≠0,解得x ≥-1且x ≠22.B 解析:a 2-a +0.25=a 2-2×a ×12+(12)2 =(a -12)23.D 解析:∵点A 表示的数是﹣2,AC =1,∴C 点表示的数是﹣1或﹣3,又∵点B 表示的数是1,∴BC =2或4.7. ﹣411解析:由112x y-=,得x-y=﹣2xy,∴原式=()2442()71111x y xy xyx y xy xy---==---+.8.6 解析:∵24n=46n⨯⨯且位整数,∴最小正整数n=6.9. 解:原式=5-3-1+2014=201510.解:原式=x2+2x+1+x2-1-3x2+3x=﹣x2+5x,当x=3-1时,原式=﹣(3-1)2+5(3-1)=23-4+53-5=73-9.11. 解:原式=﹣223(1)(1)3(1)(1)a aa a a aa a-•+-=-+-.当a=2-1时,原式=3(2-1)-(2-1)2=32-3-3+22=52-6.。
数学易错题中考专题复习:《等腰三角形》易错题导学案

《等腰三角形》易错题训练考点1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其中一边长为4,则其它两边长分别为( ) A .4,10B .7,7C .4,10或7,7D .无法确定【分析】由于长为4的边可能为腰,也可能为底边,故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答】解:当腰为4时,另一腰也为4,则底为18﹣2×4=10, ∵4+4=8<10,∴这样的三边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底为4时,腰为(18﹣4)÷2=7, ∵0<7<7+4=11,∴以4,7,7为边能构成三角形 ∴其它两边长分别为7,7. 故选:B .2.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a ,且三角形内一点P 到各边的距离分别是h a ,h b ,h c ,则h a +h b +h c =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别连接P A 、PB 、PC 将△ABC 分成3个小三角形,再根据等边△ABC 的面积等于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得出答案.【解答】解:设△ABC 的为h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h =32a , 分别链结P A ,PB ,PC ,将△ABC 分割成△APB 、△APC 、△BPC S △ABC =S △APB +S △APC +S △BPC =a •(h a +hb +hc )•12=12ah那么,h a +h b +h c =32a3.如图,△ABC 中,BO 平分∠ABC ,CO 平分∠ACB ,MN 经过点O ,与AB ,AC 相交于点M ,N ,且MN ∥BC .若AB =7,AC =6,那么△AMN 的周长是 .【分析】根据BO平分∠ABC,CO平分∠ACB,且MN∥BC,可得出MO=MB,NO =NC,所以三角形AMN的周长是AB+AC.【解答】解:∵BO平分∠ABC,CO平分∠ACB,∴∠MBO=∠OBC,∠OCN=∠OCB,∵MN∥BC,∴∠MOB=∠OBC,∠NOC=∠OCB,∴∠MBO=∠MOB,∠NOC=∠NCO,∴MO=MB,NO=NC,∵AB=7,AC=6,∴△AMN的周长=AM+MN+AN=AB+AC=6+7=13.故答案为:13.4.如图,△ABC中,AB=AC,D是底边BC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1)下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①、②和③的推理根据.证明:∵AB=AC,∴∠B=∠C.①在△BDE和△CDF中,∠B=∠C,∠BED=∠CFD,BD=CD,∴△BDE≌△CDF.②∴DE=DF.③(2)请你再用另法证明此题.【分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解答;(2)连接A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证明.【解答】(1)解:证明过程正确.推理依据:①等边对等角.②AAS.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证明:连接AD,∵AB=AC,D是底边BC的中点,∴AD平分∠BAC(三线合一),又∵DE⊥AB于E,DF⊥AC于F,∴DE=D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精选例题,错中淘金易错一等腰三角形的分情况讨论思想典例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6和8,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A.20 B.22 C.20或22 D.不确定[易错分析] 腰长没有说是6还是8,需要分类讨论,有的学生易漏一种情况。
中考数学最易出错61个知识点

中考数学最易出错61个知识点中考数学是中学学生所要参加的一项重要考试,其中涉及的知识点众多,且易出错。
在这里,我将为你详细介绍中考数学中最常见的61个易出错知识点。
1.四则运算: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主要有横式运算错误、进位或借位错误、计算优先级错误等。
2.小数和分数:容易忽略小数点位置,小数转化成百分数或分数时易出错。
3.百分数:容易忘记将百分数转换成小数或分数,计算百分数的加减乘除时易出错。
4.平方和立方:容易将平方和立方的运算法则记错,例如平方数的开平方计算等。
5.代数式的计算:在多项式的加减乘除时容易忽略项,忘记合并同类项等。
6.等式和方程:在等式的加减乘除时易出错,方程的解错等。
7.几何图形的计算:容易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时忽略单位,记错公式等。
8.几何相似:容易混淆正相似和全等,计算相似比时出错。
9.圆与圆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弦长、弧长、扇形面积等计算容易出错。
10.直角三角形:容易记错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计算。
11.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容易忘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12.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容易计算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忽略高,记错公式。
13.计算用纸:容易使用错单位,计算时纸上的步骤和结果容易出错。
14.逻辑推理和证明:在逻辑推理和证明问题时容易漏项,记错条件或结论。
15.统计与概率:在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时易出错,概率计算容易忽略条件。
以上是中考数学中最常见的61个易出错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为了避免这些易出错的情况,建议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多做相关的练习题,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加强解题能力。
此外,同学们还可以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初三数学错题方法

初三数学错题方法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整理数学错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题能力,避免在考试中犯同样的错误。
以下是一些整理数学错题的方法:
1. 分类整理:将错题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 分析错因: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每道错题的原因,是概念理解不透彻、计算错误还是解题方法不正确,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纠正错误。
3. 标注解题步骤:对于每道错题,学生可以在整理时标注每一步的解题思路和解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整个解题过程,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4. 时常复习:整理错题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学生需要时常复习这些错题,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候,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5. 相互交流:学生可以相互交流错题本,分享彼此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这样可以拓宽他们的思路和视野,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 针对性练习:对于每个错题类型,学生可以寻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这种题型的掌握程度。
总之,整理数学错题需要耐心和恒心,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提高数学成绩。
初中九年级数学错题含解析

初中九年级数学错题含解析一、问题的提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
在九年级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数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
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这些错误不仅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数学成绩,本文将重点分析九年级数学错题的类型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错题类型及原因分析1. 概念不清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许多题目都是基于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
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会出现概念不清的错误。
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容易混淆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 解题方法不当数学题目千变万化,解题方法也多种多样。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就会出现解题方法不当的错误。
例如,在做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分析题意,导致解题错误。
3. 粗心大意九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如果学生在解题时粗心大意,就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例如,在计算过程中忽略小数点或符号等细节问题。
三、解决策略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出现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3. 建立错题集学生应该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将做错的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错误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错题集的建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案例分析以九年级数学试卷中的一道题目为例进行分析:题目:已知二次函数y=x²-2x-3的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0)。
中考数学易错题专题复习-二次函数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二次函数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2y ax bx c =++交x 轴于点()4,0A -、()2,0B ,交y 轴于点()0,6C ,在y 轴上有一点()0,2E -,连接AE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D 为抛物线在x 轴负半轴上方的一个动点,求ADE ∆面积的最大值; (3)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AE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33642y x x =--+;(2)当23x =-时,ADE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503;(3)P 点的坐标为()1,1-,(1,11-,(1,219--. 【解析】分析:(1)把已知点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2)根据函数解析式设出点D 坐标,过点D 作DG ⊥x 轴,交AE 于点F ,表示△ADE 的面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最值即可;(3)设出点P 坐标,分PA =PE ,PA =AE ,PE =AE 三种情况讨论分析即可. 详解:(1)∵二次函数y =ax 2+bx +c 经过点A (﹣4,0)、B (2,0),C (0,6),∴16404206a b c a b c c -+=⎧⎪++=⎨⎪=⎩, 解得:34326a b c ⎧=-⎪⎪⎪=-⎨⎪=⎪⎪⎩,所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233642x x --+; (2)由A (﹣4,0),E (0,﹣2),可求AE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 =122x --, 过点D 作DN ⊥x 轴,交AE 于点F ,交x 轴于点G ,过点E 作EH ⊥DF ,垂足为H ,如图,设D (m ,233642m m --+),则点F (m ,122m --), ∴DF =233642m m --+﹣(122m --)=2384m m --+, ∴S △ADE =S △ADF +S △EDF =12×DF ×AG +12DF ×EH =12×DF ×AG +12×DF ×EH =12×4×DF =2×(2384m m --+)=23250233m -++(), ∴当m =23-时,△ADE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为503. (3)y =233642x x --+的对称轴为x =﹣1,设P (﹣1,n ),又E (0,﹣2),A (﹣4,0),可求PA 29n +PE 212n ++()AE 16425+=,分三种情况讨论: 当PA =PE 29n +212n ++()n =1,此时P (﹣1,1); 当PA =AE 29n +16425+=n =11,此时点P 坐标为(﹣1,11);当PE =AE 212n ++()16425+=n =﹣219P 坐标为:(﹣1,﹣219±).综上所述:P点的坐标为:(﹣1,1),(﹣1,11±),(﹣1,﹣219±).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会求抛物线解析式,会运用二次函数分析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会分类讨论解决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存在问题时解决此题的关键.2.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交x轴于A(-2,0),B(1,0),交y轴于C(0,2);(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连接AC,在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使△NA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若点M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以B、C、M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若P为抛物线上一点,过P作PQ⊥BC于Q,在y轴左侧的抛物线是否存在点P使△CPQ∽△BCO(点C与点B对应),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2;;(2)最大值为1,此时N(-1,2);(3)M的坐标为(-1,0)或(50)或(-32,0);(4)点P的坐标为:(-1,2)或(-73,-109).【解析】【分析】(1)利用交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直线AC的解析式,作辅助线ND,根据抛物线的解析式表示N的坐标,根据直线AC的解析式表示D的坐标,表示ND的长,利用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积求三角形ANC的面积,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可得面积的最大值,并计算此时N的坐标;(3)分三种情况:当B、C、M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分别以三边为腰,画图形,求M的坐标即可;(4)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4,点P1与点C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时符合条件;②如图5,图3中的M(-32,0)时,MB=MC,设CM与抛物线交于点P2,则△CP2Q∽△BCO,P2为直线CM的抛物线的交点.【详解】(1)∵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交x轴于A(-2,0),B(1,0),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x-1),把C(0,2)代入得:2=a(0+2)(0-1),a=-1,∴y=-(x+2)(x-1)=-x2-x+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2;(2)如图1,过N作ND∥y轴,交AC于D,设N(n,-n2-n+2),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把A(-2,0)、C(0,2)代入得:202k bb-+⎧⎨⎩==,解得:12 kb⎧⎨⎩==,∴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2,∴D(n,n+2),∴ND=(-n2-n+2)-(n+2)=-n2-2n,∴S△ANC=12×2×[-n2-2n]=-n2-2n=-(n+1)2+1,∴当n=-1时,△ANC的面积有最大值为1,此时N(-1,2),(3)存在,分三种情况:①如图2,当BC=CM1时,M1(-1,0);②如图2,由勾股定理得:BC=22251=,以B为圆心,以BC为半径画圆,交x轴于M2、M3,则BC=BM2=BM3=5,此时,M2(1-5,0),M3(1+5,0);③如图3,作BC的中垂线,交x轴于M4,连接CM4,则CM4=BM4,设OM4=x,则CM4=BM4=x+1,由勾股定理得:22+x2=(1+x)2,解得:x=32,∵M4在x轴的负半轴上,∴M4(-32,0),综上所述,当B、C、M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M的坐标为(-1,0)或(50)或(-32,0);(4)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4,过C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P1,过P1作P1Q⊥BC,此时,△CP 1Q ∽△BCO ,∴点P 1与点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 ∴P 1(-1,2),②如图5,由(3)知:当M(-32,0)时,MB=MC ,设CM 与抛物线交于点P 2, 过P 2作P 2Q ⊥BC ,此时,△CP 2Q ∽△BCO ,易得直线CM 的解析式为:y=43x+2, 则24232y x y x x ⎧=+⎪⎨⎪=--+⎩, 解得:P 2(-73,-109),综上所述,点P 的坐标为:(-1,2)或(-73,-109).【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计算量大,考查了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函数解析式求其交点坐标、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一个不错的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题,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第三问和第四问要考虑周全,不要丢解.3.如图,已知点A (0,2),B (2,2),C (-1,-2),抛物线F :y=x 2-2mx+m 2-2与直线x=-2交于点P .(1)当抛物线F 经过点C 时,求它的解析式;(2)设点P 的纵坐标为y P ,求y P 的最小值,此时抛物线F 上有两点(x 1,y 1),(x 2,y 2),且x 1<x 2≤-2,比较y 1与y 2的大小.【答案】(1) 221y x x =+-;(2)12y y >.【解析】 【分析】(1)根据抛物线F :y=x 2-2mx+m 2-2过点C (-1,-2),可以求得抛物线F 的表达式; (2)根据题意,可以求得y P 的最小值和此时抛物线的表达式,从而可以比较y 1与y 2的大小. 【详解】(1) ∵抛物线F 经过点C (-1,-2), ∴22122m m -=++-. ∴m 1=m 2=-1.∴抛物线F 的解析式是221y x x =+-.(2)当x=-2时,2442P y m m =++-=()222m +-.∴当m=-2时,P y 的最小值为-2. 此时抛物线F 的表达式是()222y x =+-. ∴当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12x x <≤-2, ∴1y >2y .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4.如图1,在矩形ABCD 中,DB =6,AD =3,在Rt △PEF 中,∠PEF =90°,EF =3,PF =6,△PEF (点F 和点A 重合)的边EF 和矩形的边AB 在同一直线上.现将Rt △PEF 从A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射线AB 方向匀速平移,当点F 与点B 重合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1,连接PD ,填空:PE = ,∠PFD = 度,四边形PEAD 的面积是 ;(2)如图2,当PF 经过点D 时,求△PEF 运动时间t 的值;(3)在运动的过程中,设△PEF 与△ABD 重叠部分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及相应的t 的取值范围.【答案】(1)3009+93;(233)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锐角三角形函数可求出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出PE 的长,再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求解.(2)当PF 经过点D 时,PE ∥DA ,由EF=3,PF=6,可得∠EPD=∠ADF=30°,用三角函数计算可得3(3)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①当0≤t 3时,3<3时,③3≤t≤6时,根据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求法,求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即可. 详解:(1)∵在Rt △PEF 中,∠PEF=90°,EF=3,PF=6∴sin ∠P=1=2EF PF ∴∠P=30° ∵PE ∥AD∴∠PAD=30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3 所以S 四边形PEAD =12×(3+3)993 ; (2)当PF 经过点D 时,PE ∥DA ,由EF=3,PF=6,得∠EPF=∠ADF=30°, 在Rt △ADF 中,由AD=3,得33 ;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0≤t <3时, PF 交AD 于Q ,∵AF=t ,AQ=3t ,∴S=12×t×3t=32t ; ②当3≤t <3时,PF 交BD 于K ,作KH ⊥AB 于H ,∵AF=t ,∴BF=33-t ,S △ABD =93, ∵∠FBK=∠FKB ,∴FB=FK=33-t ,KH=KF×sin600=9-3t,∴S=S △ABD ﹣S △FBK =23993,2t t -+- ③当3≤t≤33时,PE 与BD 交O ,PF 交BD 于K ,∵AF=t ,∴AE=t-3,BF=33-t, BE=33-t+3,OE=BE×tan300=9-333t +,∴S=233233633-t t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几何变换综合题,用到的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值,三角形的面积,图形的平移等,考查了分析推理能力,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要熟练掌握,比较困难.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y x =-与抛物线2y x bx c =-++交于A B 、两点,其中(),0A m ,()4,B n .该抛物线与y 轴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另一点D .(1)求mn 、的值及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2.若点P 为线段AD 上的一动点(不与A D 、重合).分别以AP 、DP 为斜边,在直线AD 的同侧作等腰直角△APM 和等腰直角△DPN ,连接MN ,试确定△MPN 面积最大时P 点的坐标.(3)如图3.连接BD 、CD ,在线段CD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A D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D 相似,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265y x x =-+-;(2)当2m =,即2AP =时,MPN S ∆最大,此时3OP =,所以()3,0P ;(3)存在点Q 坐标为2-3(,)或78-33⎛⎫ ⎪⎝⎭,. 【解析】分析:(1)把A 与B 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m 与n 的值,确定出A 与B 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求出b 与c 的值即可;(2)由等腰直角△APM 和等腰直角△DPN ,得到∠MPN 为直角,由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表示出三角形MPN 面积,利用二次函数性质确定出三角形面积最大时P 的坐标即可; (3)存在,分两种情况,根据相似得比例,求出AQ 的长,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Q 坐标即可.详解:(1)把A (m ,0),B (4,n )代入y =x ﹣1得:m =1,n =3,∴A (1,0),B (4,3).∵y =﹣x 2+bx +c 经过点A 与点B ,∴101643b c b c -++=⎧⎨-++=⎩,解得:65b c =⎧⎨=-⎩,则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2+6x ﹣5;(2)如图2,△APM 与△DPN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PM =∠DPN =45°,∴∠MPN =90°,∴△MPN 为直角三角形,令﹣x 2+6x ﹣5=0,得到x =1或x =5,∴D (5,0),即DP =5﹣1=4,设AP =m ,则有DP =4﹣m ,∴PM=2m ,PN=2(4﹣m ),∴S △MPN =12PM •PN =12m(4﹣m )=﹣14m 2﹣m =﹣14(m ﹣2)2+1,∴当m =2,即AP =2时,S △MPN 最大,此时OP =3,即P (3,0);(3)存在,易得直线CD 解析式为y =x ﹣5,设Q (x ,x ﹣5),由题意得:∠BAD =∠ADC =45°,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ABD ∽△DAQ 时,AB DA =BD AQ,即4=4AQ ,解得:AQ=3,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x ﹣1)2+(x ﹣5)2=1283,解得:x =73,此时Q (73,﹣83); ②当△ABD ∽△DQA 时,BDAQ=1,即AQ,∴(x ﹣1)2+(x ﹣5)2=10,解得:x =2,此时Q (2,﹣3).综上,点Q 的坐标为(2,﹣3)或(73,﹣83). 点睛:本题属于二次函数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熟练掌握各自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y ax bx c =++过点(1,0)A -,(3,0)B ,与y 轴交于点C ,连接AC ,BC ,将OBC 沿BC 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DBC △,连接OD . (1)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点C 的坐标.(2)如图1,若点D 落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在x 轴上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设OBD 的面积为S 1,OAC 的面积为S 2,若1223S S =,求a 的值.【答案】(1)(0,3)C a -;(2)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52535y x x =-++; (3) 22a =-或22a =【解析】【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得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1)(3)23y a x x a x x =+-=--,即可求解;(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明CPD DQB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P PD CD DQ BQ BD==,即可求解; (3)连接OD 交BC 于点H ,过点H 、D 分别作x 轴的垂线交于点N 、M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1223S S =,29m DM =,11299m HN DM OC ===,而22899m HN ON BN ⎛⎫=⨯== ⎪⎝⎭,即可求解. 【详解】(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1)(3)23y a x x a x x =+-=--,即3c a =-,则点(0,3)C a -;(2)过点B 作y 轴的平行线BQ ,过点D 作x 轴的平行线交y 轴于点P 、交BQ 于点Q , ∵90CDP PDC ︒∠+∠=,90PDC QDB ︒∠+∠=,∴QDB DCP ∠=∠,设:(1,)D n ,点(0,3)C a -,90CPD BQD ︒∠=∠=,∴CPD DQB ∽, ∴CP PD CD DQ BQ BD ==,其中:3CP n a =+,312DQ =-=,1PD =,BQ n =,3CD a =-,3BD =, 将以上数值代入比例式并解得:55a =±, ∵0a <,故55a =-, 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52535y x x =-++; (3)如图2,当点C 在x 轴上方时,连接OD 交BC 于点H ,则DO BC ⊥,过点H 、D 分别作x 轴的垂线交于点N 、M ,设:3OC m a ==-,11322OBD S S OB DM DM ∆==⨯⨯=, 2112OACS S m ∆==⨯⨯,而1223S S =, 则29m DM =,11299m HN DM OC ===, ∴1193BN BO ==,则18333ON =-=, 则DO BC ⊥,HN OB ⊥,则BHN HON ∠=∠,则tan tan BHN HON ∠=∠,则22899m HN ON BN ⎛⎫=⨯== ⎪⎝⎭, 解得:62m =±(舍去负值),|3|62CO a =-=,解得:22a =-故:22a =-.当点C 在x 轴下方时,同理可得:22a =;故:22a =-或22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综合运用、一次函数、三角形相似、图形的面积计算,其中(3)用几何方法得出:22899m HN ON BN ⎛⎫=⨯== ⎪⎝⎭,是本题解题的关键.7.如图,二次函数245y x x =-++图象的顶点为D ,对称轴是直线l ,一次函数215y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且与直线DA 关于l 的对称直线交于点B .(1)点D 的坐标是 ______;(2)直线l 与直线AB 交于点C ,N 是线段DC 上一点(不与点D 、C 重合),点N 的纵坐标为n .过点N 作直线与线段DA 、DB 分别交于点P ,Q ,使得DPQ ∆与DAB ∆相似.①当275n =时,求DP 的长; ②若对于每一个确定的n 的值,有且只有一个DPQ ∆与DAB ∆相似,请直接写出n 的取值范围 ______.【答案】(1)()2,9;(2)①95DP =②92155n <<. 【解析】【分析】(1)直接用顶点坐标公式求即可;(2)由对称轴可知点C (2,95),A (-52,0),点A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132,0),借助AD 的直线解析式求得B (5,3);①当n=275时,N (2,275),可求DA=952,DN=185,CD=365,当PQ ∥AB 时,△DPQ ∽△DAB ,5;当PQ 与AB 不平行时,5②当PQ ∥AB ,DB=DP 时,5DN=245,所以N (2,215),55【详解】(1)顶点为()2,9D ;故答案为()2,9;(2)对称轴2x =, 9(2,)5C ∴, 由已知可求5(,0)2A -, 点A 关于2x =对称点为13(,0)2, 则AD 关于2x =对称的直线为213y x =-+, (5,3)B ∴,①当275n =时,27(2,)5N ,DA ∴=,182DN =,365CD = 当PQ AB ∥时,PDQ DAB ∆∆,DAC DPN ∆∆,DP DN DA DC∴=,DP ∴=当PQ 与AB 不平行时,DPQ DBA ∆∆,DNQ DCA ∴∆∆,DP DN DB DC∴=,DP ∴=综上所述DP =②当PQ AB ∥,DB DP =时,DB =DP DN DA DC∴=, 245DN ∴=, 21(2,)5N ∴,55故答案为921 55n<<;【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三角形的相似;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点A(﹣1,0),B(4,0),C(0,2)三点,点D与点C关于x轴对称,点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的坐标为(m,0),过点P做x轴的垂线l交抛物线于点Q,交直线BD于点M.(1)求该抛物线所表示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已知点F(0,12),当点P在x轴上运动时,试求m为何值时,四边形DMQF是平行四边形?(3)点P在线段AB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B、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D相似?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y=﹣12x2+32x+2;(2)m=﹣1或m=3时,四边形DMQF是平行四边形;(3)点Q的坐标为(3,2)或(﹣1,0)时,以点B、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D相似.【解析】分析:(1)待定系数法求解可得;(2)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BD解析式为y=12x-2,则Q(m,-12m2+32m+2)、M(m,12m-2),由QM∥DF且四边形DMQF是平行四边形知QM=DF,据此列出关于m的方程,解之可得;(3)易知∠ODB=∠QMB,故分①∠DOB=∠MBQ=90°,利用△DOB∽△MBQ得12DO MB OB BQ ==,再证△MBQ ∽△BPQ 得BM BP BQ PQ =,即214 132222m m m -=-++,解之即可得此时m 的值;②∠BQM=90°,此时点Q 与点A 重合,△BOD ∽△BQM′,易得点Q 坐标.详解:(1)由抛物线过点A (-1,0)、B (4,0)可设解析式为y=a (x+1)(x-4), 将点C (0,2)代入,得:-4a=2,解得:a=-12, 则抛物线解析式为y=-12(x+1)(x-4)=-12x 2+32x+2; (2)由题意知点D 坐标为(0,-2),设直线BD 解析式为y=kx+b ,将B (4,0)、D (0,-2)代入,得: 402k b b +⎧⎨-⎩==,解得:122k b ⎧⎪⎨⎪-⎩==, ∴直线BD 解析式为y=12x-2, ∵QM ⊥x 轴,P (m ,0), ∴Q (m ,--12m 2+32m+2)、M (m ,12m-2), 则QM=-12m 2+32m+2-(12m-2)=-12m 2+m+4, ∵F (0,12)、D (0,-2), ∴DF=52, ∵QM ∥DF ,∴当-12m 2+m+4=52时,四边形DMQF 是平行四边形, 解得:m=-1(舍)或m=3,即m=3时,四边形DMQF 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所示:∵QM∥DF,∴∠ODB=∠QMB,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当∠DOB=∠MBQ=90°时,△DOB∽△MBQ,则21=42 DO MBOB BQ==,∵∠MBQ=90°,∴∠MBP+∠PBQ=90°,∵∠MPB=∠BPQ=90°,∴∠MBP+∠BMP=90°,∴∠BMP=∠PBQ,∴△MBQ∽△BPQ,∴BM BPBQ PQ=,即214132222mm m-=-++,解得:m1=3、m2=4,当m=4时,点P、Q、M均与点B重合,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m=3,点Q的坐标为(3,2);②当∠BQM=90°时,此时点Q与点A重合,△BOD∽△BQM′,此时m=-1,点Q的坐标为(-1,0);综上,点Q的坐标为(3,2)或(-1,0)时,以点B、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D相似.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9.如图1,抛物线y=ax2+2x+c与x轴交于A(﹣4,0),B(1,0)两点,过点B的直线y=kx+23分别与y轴及抛物线交于点C,D.(1)求直线和抛物线的表达式;(2)动点P从点O出发,在x轴的负半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PDC 为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的值;(3)如图2,将直线BD 沿y 轴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E ,F 两点,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 ,在直线EF 上是否存在点N ,使DM+MN 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其最小值及点M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抛物线解析式为:y=228233x x +-,BD 解析式为y=﹣2233x +;(2)t 的值为4915129±、233.(3)N 点坐标为(﹣2,﹣2),M 点坐标为(﹣32,﹣54),213 【解析】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可得;(2)先求得点D 的坐标,过点D 分别作DE ⊥x 轴、DF ⊥y 轴,分P 1D ⊥P 1C 、P 2D ⊥DC 、P 3C ⊥DC 三种情况,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逐一求解可得;(3)通过作对称点,将折线转化成两点间距离,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详解:(1)把A (﹣4,0),B (1,0)代入y=ax 2+2x+c ,得168020a c a c -+=⎧⎨++=⎩, 解得:2383a c ⎧=⎪⎪⎨⎪=-⎪⎩, ∴抛物线解析式为:y=228233x x +-, ∵过点B 的直线y=kx+23, ∴代入(1,0),得:k=﹣23, ∴BD 解析式为y=﹣2233x +;(2)由2282332233y x xy x﹣⎧=+-⎪⎪⎨⎪=+⎪⎩得交点坐标为D(﹣5,4),如图1,过D作DE⊥x轴于点E,作DF⊥y轴于点F,当P1D⊥P1C时,△P1DC为直角三角形,则△DEP1∽△P1OC,∴DEPO=PEOC,即4t=523t-,解得t=151296±,当P2D⊥DC于点D时,△P2DC为直角三角形由△P2DB∽△DEB得DBEB=2P BDB,5252,解得:t=233;当P3C⊥DC时,△DFC∽△COP3,∴DFOC=3CFP O,即523=103t,解得:t=49,∴t的值为49、151296、233.(3)由已知直线EF解析式为:y=﹣23x﹣103,在抛物线上取点D的对称点D′,过点D′作D′N⊥EF于点N,交抛物线对称轴于点M过点N 作NH ⊥DD′于点H ,此时,DM+MN=D′N 最小.则△EOF ∽△NHD′设点N 坐标为(a ,﹣21033a -), ∴OE NH =OF HD ',即52104()33a ---=1032a -, 解得:a=﹣2,则N 点坐标为(﹣2,﹣2),求得直线ND′的解析式为y=32x+1, 当x=﹣32时,y=﹣54, ∴M 点坐标为(﹣32,﹣54), 此时,DM+MN 的值最小为22D H NH '+=2246+=213.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和几何问题综合题,应用了二次函数性质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时注意数形结合.10.如图1,抛物线2112y ax x c =-+与x 轴交于点A 和点()1,0B ,与y 轴交于点30,4C ⎛⎫ ⎪⎝⎭,抛物线1y 的顶点为,G GM x ⊥轴于点M .将抛物线1y 平移后得到顶点为B 且对称轴为直l 的抛物线2y .(1)求抛物线2y 的解析式;(2)如图2,在直线l 上是否存在点T ,使TAC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点T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P 为抛物线1y 上一动点,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2y 于点Q ,点Q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R ,若以,,P Q R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MC ∆全等,求直线PR 的解析式.【答案】(1)抛物线2y 的解析式为2111424y x x =-+-;(2)T点的坐标为13(1,4T +,23(1,4T -,377(1,)8T -;(3)PR 的解析式为13y x 24=-+或1124y x =--. 【解析】分析:(1)把()1,0B 和30,4C ⎛⎫ ⎪⎝⎭代入2112y ax x c =-+求出a 、c 的值,进而求出y 1,再根据平移得出y 2即可;(2)抛物线2y 的对称轴l 为1x =,设()1,T t ,已知()33,0,0,4A C ⎛⎫- ⎪⎝⎭,过点T 作TE y ⊥轴于E ,分三种情况时行讨论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得到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3)设2113,424P m m m ⎛⎫--+ ⎪⎝⎭,则2111,424Q m m m ⎛⎫-+- ⎪⎝⎭,根据对称性得21112,424R m m m ⎛⎫--+- ⎪⎝⎭,分点P 在直线的左侧或右侧时,结合以,,P Q R 构成的三角形与AMG ∆全等求解即可.详解:(1)由题意知,34102c a c ⎧=⎪⎪⎨⎪-+=⎪⎩, 解得14a =-, 所以,抛物线y 的解析式为21113424y x x =--+; 因为抛物线1y 平移后得到抛物线2y ,且顶点为()1,0B , 所以抛物线2y 的解析式为()22114y x =--, 即: 22111424y x x =-+-; (2)抛物线2y 的对称轴l 为1x =,设()1,T t ,已知()33,0,0,4A C ⎛⎫- ⎪⎝⎭, 过点T 作TE y ⊥轴于E ,则22221TC TE CE =+=+ 2233254216t t t ⎛⎫-=-+ ⎪⎝⎭, 222TA TB AB =+= ()2221316t t ++=+, 215316AC =, 当TC AC =时,即232515321616t t -+=, 解得13137t +=或23137t -=; 当TC AC =时,得21531616t +=,无解; 当TC AC =时,得2232516216t t t -+=+,解得3778t =-; 综上可知,在抛物线2y 的对称轴l 上存在点T 使TAC ∆是等腰三角形,此时T 点的坐标为131371,T ⎛⎫+ ⎪ ⎪⎝⎭,231371,T ⎛⎫- ⎪ ⎪⎝⎭,3771,8T ⎛⎫- ⎪⎝⎭. (3)设2113,424P m m m ⎛⎫--+ ⎪⎝⎭,则2111,424Q m m m ⎛⎫-+- ⎪⎝⎭, 因为,Q R 关于1x =对称,所以21112,424R m m m ⎛⎫--+- ⎪⎝⎭, 情况一:当点P 在直线的左侧时,2113424PQ m m =--+- 21111424m m m ⎛⎫-+-=- ⎪⎝⎭, 22QR m =-,又因为以,,P Q R 构成的三角形与AMG ∆全等,当PQ GM =且QR AM =时,0m =, 可求得30,4P ⎛⎫ ⎪⎝⎭,即点P 与点C 重合 所以12,4R ⎛⎫- ⎪⎝⎭, 设PR 的解析式y kx b =+, 则有3,412.4b k b ⎧=⎪⎪⎨⎪+=-⎪⎩解得12k =-, 即PR 的解析式为1324y x =-+, 当PQ AM =且QR GM =时,无解, 情况二:当点P 在直线l 右侧时,2111424P Q m m '=-+-'- 21131424m m m ⎛⎫--+=- ⎪⎝⎭, 22Q R m ='-', 同理可得512,,0,44P R ⎛⎫⎛⎫-- ⎪ ⎪⎝⎭⎝'⎭' P R ''的解析式为1124y x =--, 综上所述, PR 的解析式为1324y x =-+或1124y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此题涉及到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答(1)问的关键是求出a 、c 的值,解答(2)、(3)问的关键是正确地作出图形,进行分类讨论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中考数学复习一元二次方程专项易错题含详细答案

【解析】
【分析】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代入求m取值范围即可,注意二次项系数≠0;
(2)将 代入原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由题意得: = ,解得 .
因为 ,即当 且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把 带入得 ,解得 , .
试题解析:(1)∵Δ=4(k-1)2-4k2≥0,∴-8k+4≥0,∴k≤ ;
(2)∵x1+x2=2(k-1),x1x2=k2,∴2(k-1)=1-k2,
∴k1=1,k2=-3.
∵k≤ ,∴k=-3.
2.李明准备进行如下操作实验,把一根长40 cm的铁丝剪成两段,并把每段首尾相连各围成一个正方形.
(1)要使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58 cm2,李明应该怎么剪这根铁丝?
由方程②得,(x+n-1)[x-2(n+1)]=0,
①若4n2+3n+2=-n+1,解得n=- ,但1-n= 不是整数,舍.
②若4n2+3n+2=2(n+2),解得n=0或n=- (舍),综上所述 Nhomakorabean=0.
5.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3)x+m2=0有两根α,β.
(1)求m的取值范围;
(2)两正方形面积之和为48时, , ,∵ ,∴该方程无实数解,也就是不可能使得两正方形面积之和为48cm2,李明的说法正确.
考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几何图形问题.
3.如图,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点A和点B(1,0),与y轴交于点C(0,3),其对称轴l为x=﹣1.
初三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

初三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在初三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错题是很常见的情况。
然而,正确地整理和分析错题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解决数学难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三数学学习的错题整理与分析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中的挑战。
一、错题整理1. 首先,对于每一次的错题,我们应该将其记录下来并归类,比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哪个知识点上容易出错,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加强训练。
2. 在记录错题时,我们要注意将错题的题干、解题思路以及出错的原因都详细地写下来。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在后续的分析中找出错误的根源,并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3.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每周或每月的错题进行整理,按照知识点来分类,形成一个错题集合。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集中地、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并加强对薄弱知识点的掌握。
二、错题分析1. 针对每道错题,我们应该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有:知识点不掌握、题意理解错误、计算错误或者解题思路错误等。
只有明确错题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复习。
2. 对于知识点不掌握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查看课本、请教老师或者在学习网站上搜索相关解析来深入理解概念和方法。
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后,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类似的习题来加深理解。
3. 对于题意理解错误的错误,我们要学会细读题目,注意每个词语的含义,确保理解清楚题目要求。
如果实在有困难,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题目。
有时候,举例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4. 在遇到计算错误的错误时,我们应该更加小心,特别是在一些简单的计算中。
反复练习基本的计算方法是可以避免这类错误的有效途径。
5. 最后,对于解题思路错误的错误,我们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和灵活性。
通过多做一些逻辑推理的题目,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三、总结与反思1. 错题整理与分析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习 相似错题整理(1)-精品

如图,王华同学在晚上由路灯AC走向路灯BD,当他走到点P时,发现身后他影子的顶部刚好接触到路灯AC的底部,当他向前再步行12m到达Q点时,发现身前他影子的顶部刚好接触到路灯BD的底部.已知王华同学的身高是1.6m,两个路灯的高度都是9.6m.(1)求两个路灯之间的距离;(2)当王华同学走到路灯BD处时,他在路灯AC下的影子长是多少?如图,直立在点B处的标杆AB长2.5m,站立在点F处的观察者从点E处看到标杆顶A、旗杆顶C在一条直线上.已知BD=8.8m,FB=2.2m,EF=1.5m,求旗杆高CD.(用两种方法)教学楼旁边有一棵树,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数学小组的同学想利用树影来测量树高.课外活动时在阳光下他们测得一根长为1m的竹竿的影长是0.9m,但当他们马上测量树高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经过一番争论,小组的同学认为继续测量也可以测出树高,他们测得落在地面的影长2.7m,落在墙壁上的影长1.2m,请你和他们一起算一下,树高为多少?答案4.2m如图,在△ABC中,∠C=90°,BC=8cm,5AC-3AB=0,点P从B出发,沿BC方向以2cm/s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从C出发,沿CA方向以1cm/s的速度移动,经过多长时间△ABC和△PQC相似?如图,在△ABC中,AB=5,BC=3,AC=4,动点E(与点A,C不重合)在AC边上,EF∥AB交BC于F点.(1)当△ECF的面积与四边形EABF的面积相等时,求CE的长;(2)当△ECF的周长与四边形EABF的周长相等时,求CE的长;(3)试问在AB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EF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若存在,请求出EF的长.某公司在布置联欢会会场时,需要将直角三角形彩纸裁成长度不等的矩形纸条.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30cm,BC=40cm.依此裁下宽度为1cm的纸条,若使裁得的纸条的长都不小于5cm,则能裁得的纸条的张数为__________答案:26如图,AB、AC分别是⊙O的直径和弦,点D为劣弧AC上一点,弦ED分别交⊙O于点E,交AB于点H,交AC于点F,过点C的切线交ED的延长线于点P.(1)若PC=PF,求证:AB⊥ED;(2)点D在劣弧AC的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D2=DE•DF,为什么?如图,电线杆上有一盏路灯O,电线杆与三个等高的标杆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马路的一侧,AB、CD、EF是三个标杆,相邻的两个标杆之间的距离都是2 m,已知AB、CD在灯光下的影长分别为BM=1.6 m,DN=0.6m.(1)请画出路灯O的位置和标杆EF在路灯灯光下的影子;(2)求标杆EF的影长.如图,在一个3×5的正方形网格中,△ABC的顶点A,B,C在单位正方形顶点上,请你在图中画一个△A1B1C1,使得△A1B1C1∽△ABC,且点A1,B1,C1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OA=12厘米,OB=6厘米.点P从点O开始沿OA边向点A 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O边向点O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1)设△POQ的面积为y,求y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2)当△POQ的面积最大时,将△POQ沿直线PQ翻折后得到△PCQ,试判断点C是否落在直线AB上,并说明理由;(3)当t为何值时,△POQ与△AOB相似.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2,∠A=90°,O为BC的中点,动点E在BA边上自由移动,动点F在AC边上自由移动.(1)点E,F的移动过程中,△OEF是否能成为∠EOF=45°的等腰三角形?若能,请指出△OEF为等腰三角形时动点E,F的位置;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当∠EOF=45°时,设BE=x,CF=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写出x的取值范围;(3)在满足(2)中的条件时,若以O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如图2),试探究直线EF与⊙O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数学错题知识点总结初中

数学错题知识点总结初中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常见的错题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运算错误很多同学在做加减乘除的运算时,常常犯下一些基本的计算错误。
比如,忘记进位、借位,导致加减法计算出错;乘法运算时,忘记了一些乘法口诀,错算出结果;除法运算中,往往会被小数点的位置搞混,导致答案错误。
因此,在做基本运算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核对每一步的计算,尤其是在做多步骤的运算时更要小心谨慎。
二、代数式和方程式的错误在代数式和方程式的运算中,很多同学会出现代数符号搞混、变量与常数的混淆、未能正确列方程等问题。
有些同学做代数计算时没有将代数符号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计算出错。
对于方程式的列法也往往出现困难,有些同学容易忘记等号两边的计算需要同步进行,导致最终错误。
因此,我们在做代数式和方程式运算时,需要充分理解每一个代数符号和变量的含义,正确列出方程式,并认真检查每一个步骤的运算,避免犯错。
三、立体几何的错误在立体几何中,很多同学常犯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时单位混乱、图形的相似判断不准确、平行线的判断错误等问题。
这些错误主要是因为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因此,我们需要多加练习,深入理解图形性质和定理,同时在计算时要对单位、相似图形、平行线等特性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避免出现错误。
四、数与代数中的错误在数与代数中,很多同学经常犯下乘方计算错误、对数计算错误、错解无理数的性质等问题。
这些错误主要是因为对于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掌握不够牢固,导致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因此,我们在学习数与代数时,要充分理解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多加练习,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总之,数学错题知识点的总结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总结错题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避免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多加练习,多对照错题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加强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初中数学错题知识点汇总

初中数学错题知识点汇总数学是一门需要高度逻辑思维和严密推理的学科,初中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阶段,往往也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和挫败的阶段。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错题,这些错误往往能够反映出我们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清晰或者是掌握不牢固。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初中数学错题进行汇总及解析。
一、整式展开与因式分解整式展开与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也是容易出错的部分。
常见的错题有展开公式应用错误、配方法误用、因式分解应用错误等。
例如,有一个错题:(2x+3y)²的展开式是20x²+12xy+18y²,请问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进行纠正。
针对这个问题,正确的展开式是:4x²+12xy+9y²,并非给出的错误答案。
这是因为展开一个二次式的平方,需要将每一项的系数进行正确相乘。
对于因式分解来说,常见的错误包括无理因数、符号运算错误、配方法不当等。
在解决这类错题时,我们要仔细审题,观察原题中的符号和因式,确保在因式分解的过程中不出错。
二、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相似、等腰梯形等都是学生们容易犯错的地方。
对于四边形的性质来说,一些典型的错误包括理解四边形平行性质错误、角平分线判断错误、对角线长短的判断错误等。
例如,有一个错题:如图,ABCD为平行四边形,点E是AD的中点,连接BE延长交BC于点F,若BE=5cm,CE=4cm,求BE的长度。
答案写:BE=4cm而正确的答案是:BE=6cm。
这是因为BE的长度等于CE的长度加上4cm,而不是4cm本身。
三、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容易出错的内容。
常见的错误有样本空间列举错误、频数和频率计算错误、遗漏了某些情况等。
例如,有一个错题:有6个小球,每个小球都有一个数字编码,分别是1、2、3、4、5、6。
中考数学一轮二轮复习重点知识点练习纠错试卷360325

中考数学一轮二轮复习重点知识点练习纠错试卷学校: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选择题1. 已知一次函数(24)(3)y m x n =++-,当它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下方时,则有( )A .2m ≠-,3n >B .2m <-,3n ≠C .2m >-,3n ≠D .2m ≠-,3n < 2.若2212m n n xy --与13218m m x y --是同类项,则2m n +值为( ) A . -4 B . 163- C .-2 D .103- 3.在5×5的方格纸中,将图(1)中的图形 N 平移后的位置如图(2)所示,那么正确的平移方法是( )A .先向下移动1 格,再向左移动1格B .先向下移动1 格,再向左移动2格C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 1格D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 2格4.某电视台举行歌手大奖赛,每场比赛都有编号为 l~10号共10道综合素质测试题供选手随机抽取作答.在某场比赛中,前两位选手分别抽走了2号和7号题,第 3位选手抽中 8号题的概率是( )A .110B .19C .18D .175. 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 其依据是( )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6.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0,过点O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ABC的周长是24cm ,BC=10cm,则△AEF的周长是()A.10 cm B.12cm C.14 cm D.34 cm7.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 5,斜边上的中线长为 6.5,则另一条直角边长等于()A. 3 B.12 C. 7 D. 48.为了解我市七年级20000名学生的身高,从中抽取了500名学生,对其身高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0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学生是个体C.500名学生是抽取的一个样本D.每个学生的身高是个体9.为了估计湖中有多少条鱼,先从湖中捕捉50条鱼做记号,然后放回湖里,经过一段时间,等带记号的鱼完全混于鱼群中之后,再捕捞第二次,鱼共200条,有10条做了记号,则估计湖里有()条鱼A.400条 B.500条 C.800条 D.1000条10.,则x的取值范围是()A.x>-5 B.x<-5 C.x≠-5 D.x≥-5 11.已知a>b>0,则下列不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A.ab>b2B.a+c>b+c C.1a<1bD.ac>bc12.在Rt △ABC中,∠BAC=90度,AD是高,则图中互余的角有()A.一对B.二对C.三对D.四对13.N(5-3a,-5)在()A.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B 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辅导:重点复习“错题”
中考数学辅导:重点复习“错题” -复习要领:
1、“看”是以阅读的方式进行复习。
在最后阶段需要看的内容较多,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对照《中考指导书》看课本。
要仔细阅读《中指》,根据了解、掌握和应用的不同要求,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那些知识点,想不起来的地方再看课本,重点记录下来。
看课本知识时切忌零散无序,而要强调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看已经做过的题。
把前一阶段做过的题,尤其是模拟考试中的模拟题和《中指》中的重要题,以“阅读”的形式再熟悉一遍。
这种“看”可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看,一定要看进去。
最好是边看边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看题的作用。
3).看曾经出现过的错误。
复习的过程就是由不熟悉到较熟悉,由错误较多到错误较少的过程。
在复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是坏事,知错就改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在复习过程的最后阶段,我们有必要把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整理,以达到不再重犯的目的。
2、“做”自然是做题。
光“看”还不够,还应该动笔做题。
不过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做难题是没有必要的。
1).做基础题。
在这个阶段做基础题有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用基础题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是用来调整心态。
三是培养和锻炼做题的手感。
在做基础题时,也不要盲目地做,最好有个时间的限制。
建议大家做2019年中考真题的1-22 题,时间大约以45分钟为宜。
2).做已经做过的题。
对前一阶段已经做过的试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可以是老师讲解的重点题,也可以是自己曾经做错的题,把这些题目复印后不看原解答,再重做一遍。
在做的过程中要像做新题,写出详细的答案。
然后再与以前做过的答案进行比较,寻找差异,看看有没有变化。
通过做已经做过的题,强化重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也是考前心态调整的一种好方法。
-应试技巧:
1.拿到试卷后,先把所有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做个大体了解,再把答题时间大致分配一下,然后开始做题,按先易后难的顺序。
2.遇到难题时,花了3-5 分钟仍毫无进展时,应及时放下来做后面的题,以免在一个题目上花时间过多影响到后面的答题。
3.要审清题,建议审题时要一字一句地默读,关键的地方要用铅笔画一下。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4.当试题中出现“熟题”时要格外小心,切忌思维定势,要找出与原题的细微差别再答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
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5.做综合题时要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动笔,应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结论,在寻找量关系时(方程或函数关系等),要想到利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函数等知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6.注意答题表述要规范清楚整洁,问答题要作答,作图题要下结论,综合题要有综合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