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正以一种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大众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吸收与利用大众文化,摒弃其中的不利效应,从而推进大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影响极其深刻。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利与弊,以及我们今后应如何正确合理地规范与引领中国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1.打破了文化等级秩序,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单一文化格局,使文化呈现多元化。
文化不再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独占,大众也可以尽情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轻松。
大众文化对于占绝大多数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众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形式,文化脱去神圣的光环,以平民化的面孔使大众亲近,它对娱乐功能的强调则大大舒展了人们的生命张力,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质量。
大众文化以其蕴含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开放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冲击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需求的巨大空缺;大众文化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和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体现了平民意识;体现了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
3.弘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受到大众喜爱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娱乐文化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与现代娱乐文化中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娱乐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崛起,中国电影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输出品。
同时,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此外,中国年轻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也推动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
最后,消费文化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牌的崛起、奢侈品的流行以及购物中心、线上购物平台的兴起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此外,咖啡文化、快餐文化等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购买物品,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消费欲望的深思。
总之,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现象。
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国大众文化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
研究和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提高文化自信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大众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以期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包括多元化、包容性、创新性等。
中国大众文化以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大众文化是指以韩国社会为背景,为韩国民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包括流行性、时尚性、传统性等。
韩国大众文化以音乐、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深受全球各地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分析1. 传播途径的比较中韩两国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都有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但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有所不同。
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以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而韩国的大众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媒体的运用,如电视台、电影院等。
此外,韩国在综艺节目方面的制作和传播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2. 文化内容的比较中韩两国大众文化的内容都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多个领域,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文化内容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注重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而韩国的文化内容则更注重流行元素的融入和时尚性的表现,同时也保留了韩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
3. 受众群体的比较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都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具体的受众群体有所不同。
中国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
而韩国的受众群体则更加年轻化,以年轻人和女性为主。
此外,韩国的大众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深受全球各地年轻人的喜爱。
四、中韩大众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元素也越来越多。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状况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状况大众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
虽然很多人都不知具体的大众文化是什么,但它却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随处可见。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全球化的深入,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形式,而大众文化的兴起确是对当前社会的极大反应,对此我们可以深入的研究一下大众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便更好的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有个更清楚地认识。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已是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其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倒退共存的特征,但作为一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地展现出积极的一面。
所以在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上,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积极建设的态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提高、规范的工作,才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大众文化以其广泛传播的力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
大众文化即面对大众,经过市场化而广泛流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已渗透进当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深层原因,并展望将来文学进步中的挑战与变革。
一、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以商业化的方式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形成了大量的畅销作品。
这种市场化的倾向使得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地重视商业价值和读者需求,尤其是一些大众文学作品屡屡追求畅销而牺牲了艺术性。
2. 流行文化元素的引入: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渗透到当代文学创作中,成为作品主题、情节或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比如,网络文学借鉴了大量的网络流行文化,融入了明星、娱乐八卦、游戏等元素,从而更能迎合读者口味。
3. 媒体技术的影响:大众文化离不开媒体技术的进步,特殊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多媒体化。
当代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重视图文并茂、互动性和即时性,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造成深刻影响的原因如下:1. 消费主义的触角: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产物,现代社会重商业价值的追求,文化艺术也难以独善其身。
消费主义的泛滥使得市场需求左右文学创作,畅销作品往往更符合商业化的审美趋势。
2. 传播途径的改变:信息科技革命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快速便捷,传媒途径的多元化使得大众文化无孔不入。
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触到,但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学的地位受到冲击,对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了新的挑战。
3. 价值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息进步和变迁,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导向也在不息演化。
文学作品需要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和当下社会的价值趋势,以便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共鸣。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的大众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及相互影响,以期为中韩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概述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特征。
其中,影视剧、音乐、网络文化等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为代表,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时尚感。
韩国大众文化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1. 表现形式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大众文化以影视剧、音乐、网络文化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而韩国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音乐、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
此外,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扬,而韩国则更加注重现代感和时尚感。
2. 传播方式在传播方式上,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大众文化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
而韩国则通过其强大的娱乐产业和影视剧产业,将大众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3. 文化内涵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在文化内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而韩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尊重长辈等传统美德。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在两国的大众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四、中韩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随着中韩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两国的文化也相互影响和交融。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对韩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中国的传统服饰、书法等在韩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另一方面,韩国的大众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韩流文化的流行让中国年轻人对韩国音乐、影视剧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市民社会的崛起而生产的,具有大规模传播和受众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受到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媒体发展的推动,扮演着社会统一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角色。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电影、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的崛起,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特征包括流行性、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
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但也容易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思维模式单一化。
未来,大众文化将继续与科技发展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同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背景、重要性、起源、发展历程、特征、影响、未来发展、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流行于广大人群中的文化现象和符号,是一种由大众群体创造、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包含了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娱乐产品和消费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受众覆盖面,能够快速地传播和影响社会。
大众文化旨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和娱乐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同的语言。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还具有易接受和易传播的特点,能够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创造者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引领着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对于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众文化的背景大众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逐渐兴起。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们代表着当代社会的思潮和时尚风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1. 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文化开始在社会中扎根并迅速蔓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人们开始共享同样的娱乐、信息和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因此产生了。
2. 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大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和传播性,能够快速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
其次,大众文化通常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商家通过大众文化产品获取经济效益。
再次,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流行文化的兴起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时尚、娱乐、音乐、电影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行文化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标志,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4. 流行文化的特点流行文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首先,流行文化具有瞬时性和变动性,时尚总是瞬息万变,人们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追赶新潮流。
其次,流行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大众接受度高的特点,满足了大众对娱乐和消费的需求。
再次,流行文化体现了个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
5.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未来,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会更多地涌现出来。
同时,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追求。
总之,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我国大众媒体文化娱乐功能研究综述

大繁 荣, 更好 地保障人 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问题 。 习近平同志在全 国思想宣传工作会
看到了公 民具有从事文化创造 、 参与文化
活动 、 享受文化生活 的需求 , 高屋建瓴 。 但
尚未涉 及如何通 过大众媒 体有效 达成人 民的文化需 求的受众满足问题。
递 观念 、 情感 、 知识 和欲望 。 ”虽然 “ 子 弹 精 神文 化需 求 日趋 旺盛 , 人们思想活动 的
独 立性 、 选 择性 、 多变 性 、 差 异 性 明 显 增
社 会紧 张感 。 童清 艳 ( 2 0 0 7) 将大 众传媒
的上述功 能理解 为社会 整合功 能 ;徐健 强 ,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 出了更高 ( 2 0 0 6 ) 认为大众传媒对通俗性 、 娱乐性 、 要 求。 ”廖翊 、 曲志红 ( 2 0 0 7) : “ 站在历史
现。
品牌文化活动, 着力扶持发展文化产业, 积
做 到以硬功夫促进文化软实力 的提高 。 张 效廉 ( 2 0 1 1 ) 提出 , 文化建设 既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事业总 体布局 的重要组成 部 分, 又融入渗透在 各个领 域 , 与其他建设 相辅相成 、 互为支撑 。
基于该 范式的研究 , 明确指 出 , 在 市
2 0 0 2) 强调 , 人 是 文 化 的 生 产者 、 消 费 代人, 使他们在一 天 紧张的学 习 、 工作之 石 (
后, 能够通过那些 轻松 的文 图阅读 、 节目
者 ,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人的培养 。
思维 、 价值 观等 , 但文 化娱乐功 能 的负 作 欣 赏和娱乐 , 身心得到 松弛 和满足 。 贾磊 媒体 准确 把 握 受 众 文 化 需 求 的 时 代 特
当代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当代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代大众文化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需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护和传承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当代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传承与发展当代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它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音乐和网络等媒介,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让其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从而让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 跨文化融合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不断与其他文化进行跨文化融合。
例如,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吸纳外国文化元素,让中国电影产业更加开放和包容,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 借鉴和创新当代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在于,它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创新的思路。
例如,电视剧《庆余年》以明代作家毛泽东的同名小说为蓝本,将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服饰造型等与当代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成为了当下电视剧的“网红”。
二、当代大众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1. 变革与失传与传统文化相比,当代大众文化具有更加时尚、流行的特点,这也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传统文化逐渐趋于失传,这不仅让我们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得文化多元化遇到困难。
2. 媒体滥用当代大众文化媒体渗透力和广泛性的特点,也让传统文化成为一些媒体炒作的对象,引导人们从文化价值向娱乐消费转化,特别是网络直播平台恶意炒作、造假,使得“传统文化”这个词更加稀缺。
3. 负面影响当代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可能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打压。
例如,一些低俗、暴力作品的涌现,会在人们心中种下病毒般的影响,培养一些不良气质和价值观,让人们失去对正确的文化观念的坚持。
三、传统文化应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策略1. 融通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和创新,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融通发展体现出不同层面的价值,以更好地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的进步。
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并被大部分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和产品。
它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是一个横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
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对社会及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探究的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大众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的趋势。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连接人们的纽带,人们通过与大众文化的交流和参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研究大众文化,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和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其次,大众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权力关系和体制运作的机制。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费方式,更是一种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通过研究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可以揭示社会权力的分布和运作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
此外,大众文化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大众文化的需求和趋势,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生产和推广提供指导和支持。
同时,大众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培育新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大众文化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社会文化变迁趋势、揭示
社会权力关系和体制运作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连接人们的纽带和文化的主要形式,因此,对大众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理论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向,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研究的深化,也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脉络。
传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多侧重于文化的传播、接受与影响,而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则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以及文化的去中心化。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变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对未来文化研究的影响。
我们将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审视大众文化的多维度变化,并试图揭示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预测未来的文化走向,并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1. 简述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地位。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演变轨迹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以及主导文化观念紧密相连。
在传统理论框架中,大众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商品化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等批判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操纵性和同质性,削弱了个体的批判能力和文化多样性。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出现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和相对性,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提出质疑。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文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而是被看作是具有创造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实践。
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关注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强调大众在文化消费和生产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转变,其地位也从被批判和排斥逐渐转变为被接纳和重视。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观念的变化,也揭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理论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

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捍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著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当代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的概念,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对比它们。
一、当代大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媒体和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游戏和互联网等媒介所创造的花样繁多的娱乐产品。
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当代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流行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走进不同的音乐世界、电影世界、游戏世界等等。
二、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这个国家中由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
它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来自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化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剪纸等,同时也涉及到一些新的文化形态,例如电影、音乐、游戏等等。
三、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的比较1.文化背景和特色当代大众文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的趋势下兴起的。
因此,当代大众文化是充满了丰富的多元元素,包括各种文化表达方式。
中国大众文化则具有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和特色。
中国大众文化的传统元素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元素,例如茶道、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等。
2.文化产品当代大众文化通常是由媒体和科技等因素形成的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例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游戏和互联网等。
中国大众文化则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这些传统的文化媒介,还包括了体育比赛、文化活动和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3.文化消费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形式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个人的个性和享受,不论是体育娱乐、音乐、游戏等形式都是消费群体非常广泛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消费。
而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形式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品味、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
四、结论当代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各有其特点和特色,而这些特点和特色是随着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文化背景、文化经验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不同。
《2024年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本文旨在研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大众文化来传递和强化意识形态。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满足大众审美、娱乐、信息等需求的流行文化。
其特点包括普遍性、流行性、商业性、娱乐性等。
大众文化以电影、电视、网络、音乐、书籍等为载体,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三、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1. 传递主流价值观:大众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语言等载体,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2. 塑造社会观念:大众文化通过其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能够塑造社会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会对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大众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元素,如政治口号、英雄形象等,能够强化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四、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其广泛的影响力,将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传递给人们。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和主流媒体会通过大众文化来传播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以电影为例,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电影进行分析,发现电影中传递的价值观、人物形象等元素对观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通过对网络语言、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各国间相互影响的重要部分。
中国与韩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两大文化大国,其大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对地区乃至全球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历史与经济原因。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现状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影视剧、音乐、游戏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中国大众有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同时,各类社交平台的出现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此外,中国的电影、音乐、游戏等行业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的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为代表,具有强烈的时尚感和青春气息。
韩国的K-Pop音乐、韩剧以及综艺节目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韩国的时尚文化、美食文化等也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追捧。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差异1. 特点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感,能够融合各种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
韩国大众文化则以时尚、青春和活力为特点,强调个性和情感表达。
2. 差异中韩大众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传播方式上。
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而韩国的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
在审美观上,中国大众文化更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韩国大众文化则更加强调时尚和潮流。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大众文化更加依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而韩国则更加注重传统媒体的运用。
四、中韩大众文化背后的社会、历史与经济原因中韩大众文化的差异与两国间的社会、历史与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
而韩国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其大众文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两国的经济结构、教育水平、社会观念等因素也影响了其大众文化的特点与差异。
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数据分析报告

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数据分析报告随着新媒体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大众文化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该市场的用户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统计和调研,对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群体、消费行为以及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得出客观科学的数据结论和指导意见。
一、用户群体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群体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
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以下是一些有关用户群体的数据:1. 年龄: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群体覆盖了各个年龄阶段,其中以20-39岁的人群最为活跃,占总用户数的50%以上;其次是40-59岁的人群,占比为30%左右;6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较少,仅占总用户数的10%左右。
2. 性别: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群体男女比例接近,男性占比达到52%,女性占比为48%。
3. 职业:职业方面,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比较广泛,其中以白领和学生为主,分别占总用户数的30%和25%;自由职业者和服务业人员占比较少,分别占总用户数的15%和10%左右;其他职业人群占比为20%左右。
4. 收入:收入水平方面,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也比较广泛,其中以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群最多,约占总用户数的40%;月收入5,000元-10,000元的人群占比为30%;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为30%左右。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市场的用户群体非常广泛,覆盖各个年龄阶段、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的人群。
其中以20-39岁的年轻人群体和白领、学生等职业人群为主要用户。
二、消费行为大众文化市场的消费行为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消费行为的分析主要从消费渠道、购买行为和付费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消费渠道: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大众文化市场的主要消费渠道有线上和线下两种。
其中线上消费占比超过60%,线下消费占比为40%不到。
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趋势

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趋势第一章:大众文化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大众消费和广泛普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
随着工业革命和新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章:大众文化成功案例——迪士尼迪士尼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大众文化成功案例,它不仅仅是一家主题公园,更是一个文化现象。
迪士尼拥有众多知名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
除了主题公园,迪士尼还生产动画片、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
迪士尼成功的原因在于它通过不断创新和对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并且始终坚持“以创意为核心”的理念。
此外,迪士尼的营销手段和市场策略也非常出色,如有针对性地开发亚洲市场,丰富产品线等。
第三章:大众文化未来趋势——多元化和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大众文化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人们将更加追求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多元化方面,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包容多样性和文化交融。
例如,越来越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将探讨社会问题和多元文化。
另外,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提供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在个性化方面,大众文化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细分和定制化的文化服务。
例如,音乐和电影将更加贴近个人的口味和需求,不同的人可以享受不同的文化体验。
第四章:结论大众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成功的案例如迪士尼表明,大众文化的成功离不开深入研究和市场营销手段。
未来的大众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关注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我们相信,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必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3期(总第152期)学术论坛A CAD EM IC FO RU MNO.3,2002(Cumulativ ely NO.152)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何兰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大众文化研究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热的重要内容。
关于大众文化的界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文化商业化的正负作用等等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在沿用各种国外理论解释中国现实之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开始探寻自己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大众文化;动态;视觉文化[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3-0121-0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文化研究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讨论构成了文化研究的热中之热。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大众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且大众文化是市场化的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1]。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 TO,关于中国大众文化的讨论也进入了新的视域。
笔者选取近两年来的几种学术观点来总结一下有关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
狂欢说孙长军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赫金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巴》文认为,当今的学者过多地夸大了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这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的门户之见。
《巴》文强调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同质同源性,认为它们的区别不是特征上的,只是传播方式上的。
民间文化是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后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的娱乐性、颠覆性、通俗性、全民性、狂欢性等特征在今天以新的形态延伸于大众文化中,而大众文化则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传播使民间文化的“民间”属性得以无限地复制和播撒。
在论证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同质同源后,该文便将巴赫金关于民间文化的狂欢化理论移植过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
巴赫金认为,狂欢化是民间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而在《巴》的作者看来,狂欢化也是大众文化的灵魂。
大众文化借文化的狂欢为人性的暂时舒展提供了可能[2]。
从文化狂欢的角度来考察大众文化的确不失为一个好视角。
大众文化的狂欢性是不容置疑的,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社会里的文化处处将人们带到类似狂欢节的气氛中。
不过,《巴》文看上去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东西,文章的立足点在于强调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问题在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学者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
虽然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很多共同处,但它们根本不是同质的东西。
另外,应该强调的是,从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来区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并不就是精英主义的立场。
只有因大众文化的通俗性而蔑视它的人才是精英主义的。
生产消费结合说李德顺在《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中,从哲学的立场,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来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定位,把大众文化视作“大众的文化”。
因为文化是社会的财产,从来不属于一定的大众,“大[收稿日期]2002-03-22[作者简介]何兰萍(1973—),女,安徽铜陵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发展。
121众的文化”应是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由此他提出了文化的“生产消费结合说”。
该文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应该合理地理解为一个文化体系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被叫作精英文化的,其实是指文化的生产即创新形式和特征;被叫作大众文化的,其实是指文化的消费即自我享用的形式和特征。
因此,所谓“大众的文化”,应该是指面向大众生产,以供大众消费的文化,即以大众需求为生产的主要引导和动力,并接受大众选择检验的文化。
李德顺强调,我们的文化生产和创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宗旨,就必须体现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中,而不能使它们彼此脱节。
由于群众的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既成习惯性和从众化心理等特征,所以造成良性循环的起点,一般应该放在有组织的生产方面[3]。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文化消费方面的大众文化岂不是处在这个所谓良性循环的被动一方吗?这和通常所说的精英和大众的区分有什么区别呢?在一个文化体系内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理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把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应该是正确的和富有意义的。
不过,把文化的生产理解成精英文化,把文化的消费理解成大众文化,到头来,还是没有办法解释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
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是生产消费结合观,实际上是把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并且把文化的生产全盘交给精英人士。
另外,该文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坚持群众立场,有一定代表性,但笔者认为,“大众文化”、“大众的文化”、“为了大众的文化”,概念各不相同。
视觉文化说周宪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中指出,中国当代城市生活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强调视觉快感,专注于感性愉快和形象刺激,这就使得视觉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周宪虽然在文中没有使用“大众文化”这个词,但他所说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实际上就是眼下的大众文化。
关于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联,周宪是从美学的视角考察的,他借用了德波和詹姆逊等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说法。
比如詹姆逊的观点是,在消费社会中,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在消失,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消失,日常生活走向审美化,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不断形象化或影像化不可避免[4]。
从视觉文化来理解大众文化,很容易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视觉文化迅速占领市场的过程。
都市文化进入图像泛滥、影像爆炸、视觉狂欢的时代。
我们正越来越明显地生活在一个被视觉符号所统治的时代里,我们越来越依靠直观来获取信息,阅读逐渐成为多数人的负累,咬文嚼字成了学者的专利。
视觉文化不仅鲜明地体现在艺术中,而且广泛地呈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新一代的文化范式,我们正在走进“读图时代”,进行一场“图像对语言的战争”。
20世纪最大的危机说到底正是语言的危机。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
”[5]笔者认为,从视觉文化和审美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大众文化,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虽然难免片面。
因为,大众文化不是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审美特征,人们从市场上选购某种文化,通常开始是比较盲目的跟风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
但是,大众其实不是一成不变和统一的整体,他们也在分化,从而有了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并且逐渐地从最初的跟风转向追求个性消费和审美需求,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审美不再象以往一样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层面,而是为大众所追求和享有。
两种时间说孟繁华在《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一文中指出,当下中国的文化存在着两种真实的时间和两种虚假的时间。
真实的方面是,中心城市的时尚青年或激进的艺术家生活在“新潮”或“前卫”的文化时间里,这些人的文化时间表,已经完成了“同国际接轨”;同时,在“老少边穷”地区缓慢地流淌着另外一种真实的文化时间,他们所接受和欣赏的文化,仍有极强的地域和民族特征。
然后,孟繁华批判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制造出的两种虚假的文化时间。
与周宪从审美来考察大众文化不同,孟繁华指出,大众文化不是一个审美的领域,它是一个满足欲望的领域。
大众文化一旦走向市场,它主要遵循的是市场的规则。
作为产品,它直接和消费相关。
在这个规则的制约下,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制造了两种虚假的文化时间。
一种是过去的文化时间,它以怀旧文化作为表征。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第122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开始,一直到红色经典的世俗化旋风,怀旧文化始终是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打内容之一。
另一种是当下以白领趣味作为表征的文化时间。
白领期望的一切,在白领那里也并不是完全可以指望的,但它显示了一种身份、一种时尚,一种与底层拉开了距离的虚假界限。
白领趣味的流行似乎显示当今的中国几乎都生活在楼堂馆所,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和派头已随处可见[6]。
孟繁华在《众神狂欢》一书中,曾提出过“民间的怀旧风”。
对于消费文化来说,怀旧风成了有利可图的市场资源,被各种身份的人利用和消费。
大众文化借用怀旧的情绪,以世俗化的方式溶解了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
总之,所谓的怀旧风其实指向当下的消费市场[7]。
而孟繁华在《当》文中所说的当下的文化时间和过去的文化时间都可以在文化的消费中得到解释。
过去的文化时间消费怀旧,当下的文化时间消费白领趣味。
归根结底,大众文化无论哪种形态都是以市场为目标,无论怀旧,还是白领趣味,都可以成为流行和时尚的东西,关键是能卖得出去,有市场。
所以,在特定的意义上把大众文化叫市场文化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孟繁华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就是市场文化。
将大众文化和消费及市场联系起来,不仅是回避不了的事实,也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必要切入点。
这里提到的周宪和孟繁华对大众文化的解说,都从消费着眼,但前者的切入点是视觉文化和审美,后者的切入点是市场文化。
与从审美的视角来考察大众文化时可能的片面性一样,从市场角度将大众文化理解为市场文化也难免是片面的。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将大众文化界定为市场文化,只言明了大众文化的一种属性。
在市场经济时代,不只是大众文化离不开市场,其他文化形态中的产品也具有市场属性。
如此界定大众文化也不够确切。
”[8]女性主义视角扈海鹂在《大众文化和女性发展——兼论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中提出,当代中国对大众文化进行审视、批判主要有两个角度,即文化的人文尺度和女性主义尺度。
文化的人文尺度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强调文化代表了特定社会所规定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代表了人的意义世界。
女性主义尺度则是从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
该文认为,女性主义理论虽然也有很多局限性,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要。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过程中,性别是隐藏在背后的重要秘密,女性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整个现代化以来的人文传统的一种再思考、再审视。
它质问现今的商业秩序、社会心理上的文化安排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女人的身体、形象如何大量地成为推销商品的手段,为什么在大量的现代传媒中关于女人的性别话语总是处在被看的、从属的、以男性世界为中心的地位。
在中国,过去把妇女解放看作从属于被压迫阶级解放的一部分,现在从女性尺度来看大众文化是从文化角度提出问题,并且是以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大众文化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共同的标识为背景的。
仅仅从“现代性”、“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来看待大众文化对女性发展的正向功能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