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的制作工艺及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粉的制作工艺及安全问题
摘要:婴幼儿奶粉,也许再没有其他一种物品,能像它这样,如此牵动亿万国人的敏感神经和复杂情感。

一种原本极其普通的婴幼儿主食,如今享受着名表珠宝奢侈品的超规格“待遇”,家长有没有想过宝宝喝的奶粉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生产方式又会对出产的奶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而这样做出来的奶粉又该怎样防止安全问题的出现呢?
关键词:制作工艺复合工艺安全问题解决办法
一、干法工艺
干法工艺是最常见的奶粉生产方式,主要方式是:基粉加配方,然后搅拌粉碎,过筛混合后再进行包装。

这种工艺的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牧场,用购买的原料基粉加上各种营养素进行混合搅拌,中间拆开基粉包装及混合营养素等多个步骤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这种工艺是中国的一项灰色发明,在国际上是不被承认的。

优势:制作方式简单便捷,企业生产成本低,生产设备简单。

劣势:奶粉中的营养素不均匀(存在两罐相同的奶粉营养素含量有差别),基粉的来源不稳定,新鲜度无法保证(主原料基粉生产日期早于混合后的包装日期),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奶粉溶解度差。

二、湿法工艺
湿法工艺顾名思义就是乳液在液态下完成制粉的一项工艺,湿法工艺拥有一套严格的生产流程,主要方式是:按比例将鲜牛乳与液态营养素进行混合,将混合后的乳业输送到蒸发塔顶部进行雾化干燥,经过高温蒸发干燥后的乳液到达塔底就成为奶粉。

这就是湿法工艺的生产原理,具体生产流程还要复杂严格得多。

例如:挤下的鲜奶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降温,并两三个小时之内通过低温运输车送达工厂检验及杀菌等(提取的鲜牛乳如果不在短时间内进行生产将无法制成奶粉),由于制粉过程在密封环境中完成,减少了二次污染。

但是,湿法工艺也有其弊端,就是生产成本高,工艺难度大,设备复杂昂贵占地面积大等,不是一般小型企业可以具备这些条件。

优势:奶粉新鲜-从鲜奶到加工制成奶粉一般不超过12小时。

奶粉营养均衡-营养物质先溶解于奶液,经喷雾干燥后一次成粉。

技术含量高,从始至终在密封环境中生产,防止在生产中受到污染。

牛奶中的活性物质活性及营养不易流失。

奶粉易溶解,易吸收。

劣势:企业生产成本高,生产工序复杂,必须使用多道过滤工序,设备投入资金高。

三、干湿法复合工艺
“干湿法复合工艺”简单地说的就是先将鲜牛乳与干法工艺中的原料基粉进行混合,再通过湿法工艺的干燥工序进行制粉。

近些年来一些乳制品企业称这是目
前最高技术含量的工艺,其实不然。

究其根本其实是因为自身鲜牛乳的奶源不足,不得不采用添加乳基粉的方式增加产量,由于基粉的奶源与鲜牛乳的奶源不同、生产时间不同,多种奶源混合直接导致了新鲜度及奶性不稳定。

这种工艺多出现于一些奶源不充足的乳企。

另外该工艺也存在与干法工艺一样的弊端,就是混入基粉的环节需要拆包,这个环节必定会将乳液或者乳基粉暴露在空气中,二次污染的风险不可避免。

优势:可灵活控制产量,在鲜牛乳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证产量。

劣势:奶粉溶解度较差,奶源不稳定,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新鲜度无法保障。

四、安全问题
(一)奶粉安全质量的重要性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引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奶粉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是属于乳制品的一种。

乳制品可以分为七种类型,第一类是液体乳类,第二类是乳粉类,第三类是炼乳类,第四类是乳脂肪类,第五类是干酪类,第六类是乳冰淇淋类和第七类其他乳制品类。

奶粉属于乳粉类。

奶粉作为新生儿的第一口粮,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刚出生的宝宝,对其的喂养是很大的学问。

没有母乳的妈妈只能用奶粉来养活刚出生的婴儿。

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各界有责任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食品质量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为政府,更应该关注婴儿的第一口粮,必须确保它的品质。

因此,奶粉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宝宝的身体健康。

(二)奶粉安全质量问题的表现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因此食品安全很重要。

奶粉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奶源受到小金属颗粒和润滑油的污染;第二,奶粉密封不佳而导致的被氧化;第三:使用了转基因原料。

以上种种问题,都会导致奶粉的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三)奶粉安全质量问题的案例
奶粉安全质量事件最令人痛心的当属2008年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

2008年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检出含三聚氰胺的乳粉和企业名单。

2008年10月7日,卫生部发布《关于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的公告》,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含乳15%以上的。

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

2008年12月31日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受审。

2009年1月1日,22家产品中被检出三聚氰胺的乳企面向社会广发致歉短信,并共同筹集2亿元医疗赔偿基金,出台患儿赔偿方案细则。

截止到2009年1月9日,全国累计报告患儿近29.6万人。

各地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刑事案件4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名,逮捕60人。

出现这样重大的奶粉质量事件是少见的,但性质却相当的恶劣,奶粉生产商为了私利不惜残害弱小的生命,这是全社会不能容忍的事情。

为此,2008月10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做了八个方面的修改:
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实行全程监督管理;接到食品安全隐患举报应立即进行风险评估;添加剂的使用须经风险评估;政府可责令企业召回不合格产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不实施免检;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隐瞒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标准应以保证身体健康为标准;明确政府应对摊贩加强监管。

这八大修改旨在预防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重演。

五、提高奶粉质量的安全措施
(一)是建立全程追溯的质量监管机制。

为保障奶粉质量,业内人士建议,可参照药品管理办法,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措施,对奶粉进行监管,做到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监控。

一种奶粉产品有了电子监管码之后,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可很容易查到这种产品的名称、生产企业、许可批件、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流向等各种信息,对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进行全程监控。

(二)是加强乳品源头控制。

奶源分散、收购混乱、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是导致奶粉质量问题频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散养奶牛的机械化挤奶程度低,不能保障卫生条件,小而散的乳品加工企业没有建设奶源基地的积极性,缺乏生鲜原奶的检测技术、检测设备。

无序竞争的生鲜原奶收购市场则让监管难以有效开展。

乳品专家建议,我国乳制品行业应通过对产业链的把控,加强源头监管,从源头提升乳品质量。

为此,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支持奶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乳品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朝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乳制品标准建设。

“三鹿奶粉”事件后,尽管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出台了多项措施,但个别乳制品企业仍将社会责任和道德法律抛在一边,仍然非法生产和添加,致使奶粉的质量问题还是不断出现。

虽说合格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为了提高奶粉质量,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乳制品标准,并加大检测力度。

据上海康久消毒技术中心的周立法先生介绍,产品中的微生物超标甚至出现致病菌,是导致奶粉安全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下因素会导致微生物污染奶粉:
1.原料奶受到微生物污染。

污染原料奶的微生物有很多种。

2.奶粉在生产中经过加热处理,大部分为生物都已被杀死,污染奶粉的微生物主要包括耐热的芽胞杆菌、微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等。

奶粉中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奶粉在干燥过程中,表面的温度虽然很高,但奶粉内部只有60摄氏度左右,不能杀灭一些耐热型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在奶粉中生长繁殖.
4.在采用喷雾干燥方法生产奶粉时,如果喷雾塔中的奶粉没有清理干净,细菌则会在其中快速生长繁殖,成为污染源。

5.包装设备、包装容器、封口机不卫生,含菌量较高。

6.包装车间的空气污浊不堪,含有很多微生物,对奶粉造成污染。

六、结论
我国奶粉行业的质量问题需要从长计议,需要政府、商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因为奶粉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茁壮成长,关系到祖
国的未来,因此必须放在首要位置。

我们要从源头开始监督、管控,严格把好奶粉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关,从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共同保障奶粉的质量安全。

同时让年轻一代的父母对国产奶粉树立信心,不再盲目依赖洋奶粉,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相信社会环境也是随着人们的希望而越来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