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米
张培祥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赶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
吃过饭,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
母亲抢先挑起了重的那一担。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大约有四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个钟头才到。
母亲说:“过会儿有专门的米贩子来收米。
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哩。
”
我说:“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
母亲说:“咱们这么一点米,又没车,真弄到城里去卖,挣的钱还不够路费呢!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划算一点。
”
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
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该多么辛苦!就为了多挣那几个钱,把人累成这样,多不值啊!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拿什么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我想着这些,心里一阵阵难过起来。
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
他把手插进大米里,抓了一把出来,迎着阳光细看着。
“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一点沙子也没有!”母亲堆着笑说。
那人点了点头,说:“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钱来。
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下,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
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你现在不卖,等会散场的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
”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
这里一共150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
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
再说,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
”
“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再说了,也不光是几块钱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卖了?”
我不敢再说话,我知道种田有多么累。
看看日头到头顶上了,我觉得肚子饿了,便拿出带来的饭菜和母亲吃起来。
母亲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我知道她是担心米卖不出去,心里着急。
母亲叹了口气:“还不知道卖得掉卖不掉呢。
’
我趁机说:“不然就便宜点卖好了。
”
母亲说:“我心里有数。
”
下午人更少了,日头又毒,谁愿意在场上晒着呢。
看看母亲,衣服都粘在背上了,黝黑的脸上也透出晒红的印迹来。
我四处看看,场上已经没有几个卖米的了,大部分人已经卖完回去了。
母亲也着急起来,一着急,汗就出得越多了。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你看我这米,多好!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不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卖出去,现在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爹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吧。
”
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米贩子把买来的米装上车,开走了。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粒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像压着一座山似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提到卖米是为了给父亲买药,这暗示“我”家贫穷、困苦的现状,并与文中、文末的相关情节相照应。
B. 米贩子到乡下收米,运到城里卖,赚取高额利润。
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十分恶劣,可见他们是一群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
C. 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多种手法,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o
D. 文末写到“母亲似乎有些惭愧”、“母亲似乎没有话可说了”,表面看来母亲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有些后悔,但“似乎”一词,可见其并不愿改变原则。
5. 小说以“卖米”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本文段落非常多,这样分段是否过于琐碎?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4. B
5. ①在情节上,“卖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在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母亲含辛茹苦、艰难求生的形象。
③在主题上,表现了广大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同情、关心农民阶层;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关怀与赞美。
6. 示范一:我认为不琐碎。
①从情节结构看,这样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使情节更紧凑,结构更严谨,叙述不拖沓。
②从形象塑造看,很多段落都是由人物语言直接组成,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③从阅读的接受效果来看,每个段落都比较短小,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读起来比较轻松。
示范二:我认为琐碎。
①文章本来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没有必要分这么多段落,可以把内容密切相关的段落合并一下。
比如第4~7段就可以合并为一段。
②分段过多会使文章内容显得支离破碎,不利于读者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可见他们是一群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这一解读过于拔高,商人本来就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黑心。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
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卖米”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通读文章,文章围绕“卖米”展开,主要叙写了父亲生病,“我”和母亲各担着一担米赶场去卖米,最后因为一斤米几分钱的价格差别,米没卖出去,只好再把米担回家。
全文的主要事件是卖米,“卖米”贯穿全文的始终。
文章围绕“卖米”这件事,通过母亲为了每斤二分钱之差的价格与商贩相争,最后没有达成一致,只好把米再担回家,塑造了母亲含辛茹苦、艰难求生的形象。
表现了广大农民艰苦的生活状况,呼吁人们同情、关心农民阶层;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关怀与赞美。
答题时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对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
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
既然是探究题目,探究结论就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
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
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
本题题目是“本文段落非常多,这样分段是否过于琐碎?请谈谈你的看法”。
作答本题,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情节结构、形象塑造以及内容主题表达方面,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即可。
比如认为不琐碎,可从情节上看省去不必要叙述,使文章结构紧凑,从人物形象塑造山观看,文章多为人物对话,属于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而人物语言最能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等。
而对话中凸显了农民生活状况的艰难,呼吁人们关心农民阶层,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不管是持有肯定还是否定观点,陈述理由时,注
意一定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
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
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
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
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
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墙
(1)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
(2)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
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
在墙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
有了好的休息,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
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
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一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
(3)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
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形象。
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
装饰并不是为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饰给别人看。
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好像大多不是。
但大家很热衷。
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
(4)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术分支。
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
常常呕心沥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
(5)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不朽。
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
而连我们自己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
(6)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7)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
许多人许多事都是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
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
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
于是,一场,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
(8)这是个悲剧。
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更惨。
(9)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
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妙搞不懂。
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
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一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出现了,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
(10)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11)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
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
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
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
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12)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
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
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
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
(选自《散文百家》)
14.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1)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2分)
(2)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4分)
15.文章是围绕“墙”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6分)
16.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人类的悲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17.有人说“墙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正是一部人类史”,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原文陈述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15.(1)文章首先介绍了墙的出现的积极意义,带给人们安全感;
(2)然后写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意义被不断异化。
(①在很自我中心的人类手中,墙庇护的作用被弱化,化成了人类装扮自我的工具。
②墙再好,终究难逃被历史车轮碾碎的悲剧。
③墙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阻碍了新生事物的产生。
④墙本来是一种新的创造,但结果却孤立了人类的灵魂,割裂了人类种族内部的沟通。
)
(3)最后写作者呼唤真实的、生活中的墙的出现。
(答出第一点和第三点得3分,只答出一点得1分。
第二点只概括得2分,还作了阐述得3分)
17.示例:我赞同这种说法。
(1分)墙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进行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墙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2分)墙的出现符合远古人类的安全需要;随着文明的进步,墙又承载着人类对于美及个性的追求;随着人类欲望的进一步膨胀,墙最终成为了人类等级划分的工具,割裂了人们精神上的联系。
(3分)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
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
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
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
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
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
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
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
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已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
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
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已,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
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已,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间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
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4. 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 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它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 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5. 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6. 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4. C
5. 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的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6. ①巧引诗句说唐诗。
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的灵活引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
②巧比妙喻。
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那种惊喜之后的失落。
③“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④对比。
首段中,不想留在中国的理由和想留在中国的理由对比,末段将中国和世界有些民族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对比。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产生失落的主要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去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
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能力。
通读文章,可根据文章中“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唐诗对中国人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等信息,从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分析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先指出运用了那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通读文章,可知文章在说唐诗时巧妙引用了诗句,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表达技巧。
答题时先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文中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比如作者在说唐诗时巧妙引了“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把唐诗说的既有画面感,而又不显得堆砌,同时还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文章巧妙设喻,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那种惊喜之后的失落。
文章十到十二段的段首运用“这个自己”构成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点睛: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分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文章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例句分析文章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