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真相
解读《垓下之战》司马迁
东城快战
项羽性格2
溃围 斩将 刈旗
骁勇善战 临危不惧 勇武豪爽 轻信自负 不知自责自省
乌江自刎
写了哪三件事?
拒渡 赠马 赐头
项王笑曰:“天之亡 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 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 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
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快登 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他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 不愧于心乎?”这一番肺腑之言,表现出他知耻而重义 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身受重伤后 看到背楚投汉的吕马童,于是赠头绝对给他,自刎而死, 再次表现了他视死如归。
解读《垓 下 之 战》
司马迁
《史记》之《项 羽 本 纪》
“《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 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 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 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 数端耳。”
-----郑板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 •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 •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榖(gǔ)城
虞(yú)姬 乌骓(zhuī)
歌数阙 (què) 麾(huī)下 绐(dài)曰
自度(duó)
披靡(mǐ) 瞋(chēn)目
刈(yì)旗
辟( bì)易数里
舣(yǐ)船
被(bèi)十余创 (chuāng)
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 辟易数里 自陈以东傅海
通“疲”疲惫
垓下之围的历史故事
垓下之围的历史故事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
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
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雅,也常常骑着它。
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木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
项工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
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
项工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
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
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
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
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
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癌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
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
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
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
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垓下之战是汉⾼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的⼀场战略决战。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霸王⾃刎留悲叹 在楚汉相争这幕历史⼤戏剧中,项⽻是第⼀号悲剧⼈物,韩信称得上第⼆号。
但是,在项⽻演完⾃⼰的悲剧前,韩信却是项⽻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攻下彭城,断了项⽻的归路,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才被围于垓下,粮尽援绝,全部被歼。
但这个战役的初期项⽻的楚军还占上风,他们把刘邦围困在固陵城中,固陵城⼗分薄弱,经不起连番攻击,楚军将⼠都认为刘邦的⽓数尽了。
项⽻整天策骑奔驰于阵头各地,他怒声呵斥⼠卒,命令他们加紧攻城。
由于楚军粮草有限,项⽻限期⼀两天攻下固陵城,活捉刘邦,千⼑万剐。
但⼀次次的限期过去了,固陵仍未攻下,饥饿使得楚军的疲困⽇益加深,楚军的⼠⽓⽇益下降。
项王原是楚军⼠兵的⿎舞者和激励者,可现在项⽻再吆喝,也⽆法振奋起他们。
他们只是在强打精神,勉强作战,早已失去了胜利的信⼼。
当饥肠辘辘的楚军⼠卒们从⼴武⼭上撤下来的时候,项⽻允诺他们说:“⼤家再忍耐⼀段短短时⽇,只要回到彭城,就能够得到饱餐。
”当时他们惟⼀的希望,就是赶快回到彭城,休养、饱⾷。
想不到如今⼜与汉军纠缠在这个荒凉凄清的固陵荒野。
美丽富饶的彭城啊,竟然如此遥远! 不少楚军官兵趁机逃亡,不再回归⾃⼰的营地。
⼀天早上,项⽻在固陵城外的⼤帐中,突然接到⼀个令⼈惊骇的急报:镇守楚军后⽅的将军周殷,中了敌⼈的离间计,举兵弃楚投汉了。
这⼀回,项⽻的表现,⼤异平常。
他因为太过疲累,已经没有⼤发雷霆的⼒⽓,只是在嘴⾥咕哝着:“周殷⼀直对我忠⼼耿耿,因此我才命他率部坚守巢湖沿岸的要地舒城,他怎么可能……” 舒城的地位、形势,最为险要。
只要能控制舒城,就可以囊括湖周平畴所⽣产的⼤量⾕物。
因此,舒城是楚军军粮补给的重要枢钮站。
⼀旦失去舒城,南⽅对楚军的军粮补给,就断绝了。
垓下之战实用课件
刘邦擅长联合其他势力共同作战,通过联合行动增强自身实力,对 敌人形成包围之势。
韩信的战术与策略
1 2 3
背水一战
韩信善于运用背水一战的战术,使士兵置之死地 而后生,激发士兵的斗志和战斗力。
诱敌深入
韩信擅长诱敌深入,通过示弱、诱饵等手段吸引 敌人进攻,然后利用伏兵等手段对敌人进行反击 。
灵活多变
韩信的战术灵活多变,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和敌人 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和策略。
其他重要战术和策略
心理战术
在垓下之战中,心理战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 宣传、谣言等手段扰乱敌军军心,削弱敌军战斗力。
地形利用
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布防和攻击是垓下之战中的重要战 术之一。例如,利用山地、河流等自然屏障进行防守和反 击。
萧何
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将领,对刘邦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战争 中负责后勤和兵员补充,保证了刘邦军队的战斗力。
张良
刘邦的另一位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协助刘邦 取得了许多重要胜利。
04
CATALOGUE
垓下之战战术与策略探讨
项羽的战术与策略
勇猛果敢
项羽以勇猛著称,善于利用个人武勇和骑兵优势进行突击,打乱 敌军阵型。
垓下之战实用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垓下之战背景与概述 • 垓下之战过程详解 • 垓下之战关键人物分析 • 垓下之战战术与策略探讨 • 垓下之战影响及意义评价 • 垓下之战相关文化遗产与传承 Nhomakorabea01
CATALOGUE
垓下之战背景与概述
战争背景及原因
楚汉相争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 发生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
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一、垓下之战背景垓下之战,又称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02年,是汉朝的刘邦与楚国的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决战。
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
二、垓下之战经过垓下之战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刘邦与项羽的对抗。
第二个阶段是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楚国。
第三个阶段是垓下之战的决战。
在第一个阶段,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展开激烈的战斗。
刘邦采取了“四面楚歌”的策略,使得项羽的军队陷入混乱。
然而,项羽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击退了刘邦的进攻。
在第二个阶段,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庞大的联盟。
他们共同对抗楚国,并逐渐削弱了楚国的实力。
在第三个阶段,垓下之战的决战中,刘邦率领的汉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在垓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长时间的激战,汉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楚军败退。
这场胜利标志着汉朝的建立,也奠定了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皇帝的基础。
三、垓下之战的影响垓下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刘邦的胜利导致了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垓下之战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
刘邦、项羽等人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垓下之战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教训。
这场战争展示了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为了更好地了解垓下之战,我们制作了一套精品实用课件。
这套课件包括背景介绍、经过概述、影响分析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课件采用清晰的段落和严谨的用词,力求准确、生动地呈现垓下之战的历史画卷。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研究者,这套课件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
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
通过了解垓下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垓下之战实用课件
目录
• 垓下之战背景介绍 • 垓下之战的经过 • 垓下之战的影响与意义 • 垓下之战的争议与评价 • 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战的相关人物与事件 • 垓下之战的启示与思考
01
垓下之战背景介绍
楚汉相争的背景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 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
争。
项羽在战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 中后期逐渐失去人心和盟友的支
巩固政权
刘邦在位期间,采取 多项措施巩固政权, 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其他相关人物与事件介绍
01
02
03
韩信
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出 谋划策,垓下之战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彭越
刘邦的重要盟友,在垓下 之战中协助刘邦击败项羽 。
垓下之战
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场大战 ,项羽遭汉兵四面埋伏, 最终自刎于乌江边。
项羽的应对措施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采取了坚守 不出的战术,利用垓下地形险 要、易守难攻的优势,抵御汉 兵的进攻。
项羽在战斗中亲自率领精锐骑 兵出击,试图打破汉兵的包围 圈,但未能成功。
项羽在战斗中多次调整兵力部 署和战术安排,试图扭转战局 ,但最终未能扭转败局。
垓下之战的转折点
垓下之战的转折点是汉兵攻破楚 军的西面防线,打开了楚军的退 路,导致楚军军心涣散,战斗力
楚汉相争
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历经多 次战争,最终在垓下遭汉兵四 面埋伏。
刘邦的生平事迹
草莽英雄
刘邦出身平民,曾任 泗水亭长,因释放囚 徒而亡命天涯。
义军起事
刘邦加入项梁义军, 因作战勇敢和善于用 人而逐渐崭露头角。
争夺天下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 ,历经多次战争,最 终在垓下击败项羽。
项 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项羽,这位曾经的西楚霸王,在秦末的乱世中崛起,以其勇猛无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
然而,在垓下之战中,他却遭遇了致命的失败,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失利呢?首先,战略决策的失误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未能制定出一个长远而全面的战略规划。
他过于注重个人的勇猛和战斗的胜利,而忽视了对全局的把控。
例如,在与刘邦的对峙中,他没有有效地巩固自己的后方,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和后勤保障体系。
相比之下,刘邦则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战略举措,包括拉拢各方势力、巩固根据地、保障后勤供应等,从而为长期的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其次,项羽的性格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动。
项羽性格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过于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关键时刻往往独断专行,错失了许多扭转局势的机会。
例如,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最终放虎归山,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再者,项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他不能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才能,也不能有效地团结各方人才。
许多有才能的人在项羽麾下得不到重用,纷纷转投刘邦。
而刘邦则善于用人,能够让手下的将领和谋士各尽其能,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比如韩信,原本在项羽帐下默默无闻,转投刘邦后却成为了一代名将。
此外,项羽在政治手腕上也显得相对稚嫩。
他在推翻秦朝后,未能妥善处理好与各路诸侯的关系,导致诸侯纷纷背叛他。
而刘邦则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拉拢和分化诸侯,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再者,垓下之战时,项羽的军队在兵力和士气上都处于劣势。
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项羽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而刘邦则集结了优势兵力,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的军队很难抵御刘邦的进攻。
最后,刘邦的战术运用也非常巧妙。
垓下之战简介
垓下之战简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最终汉军胜利,项羽自刎乌江。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垓下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垓下之战参战部队:汉军;楚军战争结果:汉军胜利,项羽自杀时间: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地点:垓下人物: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刘贾项羽垓下之战详情开始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为左翼,费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
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
(传说中有称是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斗志,但《史记》中实际并无谁故意“用计”的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同为楚人出身的刘邦部队看到数年征战,最后胜利在望,自发地唱起楚歌。
)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
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项 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 邦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楚汉相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
而垓下之战,作为这场纷争的决定性战役,项羽的失败令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思考与探讨。
那么,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呢?从性格方面来看,项羽性格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他出身贵族,自小英勇善战,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这使得他在早期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从而也养成了他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性格。
他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例如范增多次给他出谋划策,他却常常置若罔闻,甚至还怀疑范增的忠心,最终导致范增离他而去。
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他在决策时往往独断专行,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相比之下,刘邦则性格豁达,善于纳谏。
他出身平民,深知民间疾苦,懂得用人之道。
他能够虚心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谋士和将领的建议,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在鸿门宴上,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项羽卑躬屈膝,得以全身而退。
在用人方面,项羽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他不能知人善任,赏罚不明。
对于有功之臣,他不能给予应有的赏赐,导致许多将领对他心生不满。
而刘邦则善于笼络人心,论功行赏。
他不仅对萧何、张良、韩信等开国功臣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和崇高的地位,还对普通士兵也关爱有加。
这使得刘邦的阵营中人才济济,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战略眼光的差异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项羽在推翻秦朝后,没有制定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他只是一味地凭借武力征战,却没有考虑到如何巩固政权,如何治理天下。
他分封诸侯的做法,导致了诸侯之间的纷争不断,天下局势动荡不安。
而刘邦则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在进入关中后,他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政,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在与项羽的争斗中,他采取了迂回、分化、联合等策略,逐步削弱项羽的势力。
此外,项羽在政治手段上也显得较为稚嫩。
他不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来团结各方势力,也不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垓下之围的故事
垓下之围讲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因刚愎自用,不听谋士建议,在汉军布置了几层兵力的情况下,被汉军重重围困在垓下,最终自刎而死的故事。
具体细节如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成语
垓下之战成语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成语“垓下之战”的由来。
垓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这场战役不仅对秦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大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垓下之战的起因是赵国统一北方后,对秦国形成了明显的威胁。
当时的秦国君主秦昭王决定亲自率军征讨赵国,于是发动了这场战役。
秦军首先攻下了赵国的高陵城,胁迫赵国国君赵王欲降。
然而,赵王派遣了大将赵胜前去垓下与秦军决战,以挽回赵国的颓势。
赵胜在垓下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他趁秦军饭食未熟,突袭秦军营地,大破秦军。
秦军在奋力反击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终仍被赵胜所败。
秦昭王在战败后被赵胜俘虏,并在战斗中身受重伤。
垓下之战的意义首先体现在赵国的胜利上。
这场战役使得赵国保住了北方的统一局面,并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产生了重大打击。
赵胜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国君和士兵们的尊重,也奠定了他在赵国军队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垓下之战也显示了秦国军队中的腐败问题。
秦昭王对待战争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秦军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弱点。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秦国内部矛盾和军队士气低下的体现。
此外,垓下之战还促使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和平谈判。
秦昭王在被俘后与赵国国君赵王进行了正式的会面,并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
尽管秦昭王后来出狱并重掌国家大权,但此次战役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开始重视军队建设,并在日后继续推动统一大业。
总的来说,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
它通过赵国的胜利、秦国的失败以及和平谈判等方面,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内外部力量之间的博弈。
垓下之战的成语意味着“关键时刻的决定性战役”,并在后世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垓下之战》PPT课件
《垓下之战》PPT课件•垓下之战背景与概述•垓下之战经过与结果•垓下之战中的历史人物•垓下之战中的战术与策略目•垓下之战中的文化元素与影响•垓下之战研究现状与展望录战争背景及原因楚汉相争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在此之前,楚汉双方已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形成僵持局面。
战略意图刘邦为打破僵局,采取韩信的建议,调集重兵,意图一举歼灭项羽,实现统一。
参战双方及兵力对比楚军由西楚霸王项羽统领,兵力约10万。
项羽勇猛善战,但此时已陷入粮草短缺、士气低落的困境。
汉军由汉高祖刘邦指挥,兵力约30万。
汉军兵强马壮,且得到各地诸侯的支持,处于优势地位。
战争地点与时间地点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此地位于淮河以北,地势平坦开阔,适合大兵团作战。
时间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十二月。
此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对双方作战均带来一定困难。
楚汉相争,争夺天下统治权战争背景战争爆发初期交锋汉军趁楚军疲惫之际,发起突然袭击双方激战于垓下地区,楚军凭借勇猛善战,一度占据上风030201战争爆发及初期交锋楚军被围困于垓下,形势危急战役背景汉军采用四面楚歌的战术,瓦解楚军斗志;同时发动总攻,楚军溃败战役经过楚军主力被歼,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战役结果关键战役:垓下决战战争结果及影响汉军获胜,刘邦建立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国皇帝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实现了汉朝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项羽的英勇善战和悲壮结局成为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战争结果影响一影响二影响三项羽:英勇善战,败走垓下项羽的英勇事迹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勇猛善战而著称。
他在垓下之战中表现出色,率领少量精兵与敌军激战,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威猛的战斗风格。
败走垓下的原因尽管项羽在战斗中英勇无比,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和内部矛盾的加剧,他最终败走垓下。
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败事件之一。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作者:杨力来源:《七彩语文·高年级》2011年第07期楚河汉界当年,项羽和刘邦共同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
为了争夺统治地位,他们又反目成仇,鏖战三年之后,双方力疲,决定休战。
项羽和刘邦以位于河南的鸿沟为界,立下盟约:有生之年,绝不逾越鸿沟一步。
这条鸿沟即被称作“楚河汉界”。
然而,刘邦却单方面撕毁鸿沟盟约,亲自率领部队越过鸿沟,突袭楚军。
此举惹得项羽大怒,他率军大败刘邦,并派遣军队将刘邦的汉军围得水泄不通。
逐鹿中原刘邦被困,危在旦夕。
情急之下,他向韩信、彭越求援,并许诺如果歼灭项羽,就以大片富庶之地作为报酬,这才说服了韩、彭二人。
刘邦又命令刘贾和英布前来助战。
由此,五路大军集七十万之众,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楚汉决战就此爆发……决战垓下刘邦的五路大军步步为营,攻陷了楚军多数的领地,逐渐将其包围在垓下。
而楚军因为领地尽失,粮草供应几乎断绝。
项羽率领最后的十万大军疯狂突围,破敌无数。
汉军不停地对楚军进行挑衅性攻击,且战且退。
项羽一马当先,冲破了汉军一道又一道防御。
然而,正由于此,楚军也失去了原有的稳固阵型,战线越拉越长,阵型也越来越松散。
汉军见此机会,从侧翼夹攻楚军,并逐渐冲散了楚军阵型。
项羽眼见楚军死伤无数,只得率领残部逃回营中。
而此时,楚军营寨早已被汉军重重包围。
当夜,刘邦为瓦解楚军军心,派人在楚营四周吟唱楚歌,让楚军误以为有大批楚兵投降汉军,这便是“四面楚歌”典故的来由。
果然,楚军军心大乱,逃兵无数,而项羽最后也自刎于乌江。
垓下之战至此结束。
楚汉最后的决战——垓下之役
楚汉最后的决战——垓下之役作者:暂无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4年第2期一个英雄的死——项羽自刎,一个帝王的崛起——刘邦称帝,都缘于公元前202年发生的那场垓下之战。
意外战场起初,项羽和刘邦都没有想到他们会在垓下一决雌雄。
就在公元前203年,他们还在广武达成鸿沟议和,决定平分天下,各自罢兵。
为表诚意,项羽特地将之前战役中俘虏来的刘邦家人交还给汉军,然后向东撤走。
刘邦本也计划西撤,可在谋士张良、陈平的劝说下,遂改变计划,对正走在回家路上的楚军发动进攻。
无奈楚军兵强将勇,反倒将刘邦等人逼入固陵(今河南淮阳境内)。
刘邦在固陵突围无望,只得按照张良的建议,以淮阳以北至毂城(今河南府城)的土地和陈县(河南淮阳境内)以东沿海的土地做代价,换彭越与韩信的救兵。
如彭、韩二人能火速赶来,不仅固陵之围可解,还可乘势灭掉楚军。
当时彭、韩、刘三者的兵力加在一起远胜于项羽,项羽又完全没料到彭、韩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出手援刘。
况且,楚军人困马乏,对付刘邦倒有些余力,对付彭、韩、刘联手伐楚集团,就吃不消了。
固陵的形势,就因韩信与彭越的突然杀出发生了逆转。
原本还在为围困刘邦而洋洋自得的项羽,转瞬之间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中,处境急转直下。
而更坏的消息又接踵传来,楚军驻守寿春的大将周殷倒戈汉军;韩信的骑兵部队攻破了楚的都城彭城;原属于楚军的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的大片土地,也一一陷落……在这种情形下,项羽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军队继续向东突围,边打边寻找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局的战场。
于是,公元前203年的冬天,项羽带着10万大军逃往垓下。
韩信围堵对项羽来说,垓下是个理想的战场,它多高岗绝崖,地势险要,适合防守。
在征求了大将钟离昧和季布的意见后,项羽忙令士兵选取一地,修建起军事堡垒。
他将季布之军部署在垓下西南,将钟离昧之军部署在垓下东北。
自己则率主力守卫垓下四周。
原本平静无争的垓下,顿时充斥着一种肃杀的气息。
这里,即将上演一场生死之战。
【史学纵横】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合兵,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设计令汉军士卒在夜晚高唱楚歌。
项羽军士约10万,但已无斗志。
入夜,项羽闻四面楚歌之声,大惊,以为汉军已尽占楚地,深感大势已去。
慷慨悲歌后,项羽跨马趁夜突围,仅800原江东子弟兵跟随。
汉将灌婴率5 000精骑紧追。
项羽渡过淮河,仅剩下100多骑兵。
逃到阴陵,向老农问路,被骗走到沼泽地,被汉军追上。
项羽继续前逃,至东城时只剩28骑相随。
项羽将28骑分为四队拼杀,向四面突围。
最后,项羽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边,准备渡江。
乌江亭长催他上船,并告之汉军无船可追,项羽因当年率江东8000子弟西击秦军,至今无一人生还,竟不肯渡江。
他与汉军展开最后搏斗。
最后,他身负重伤,自刎江边。
垓下之战战败的是哪一方
垓下之战战败的是哪一方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发生在楚军和汉军之间的一场决定生死的战役,也是楚汉战争中的一场战略决战。
那么战败的是那一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垓下之战战败的是哪一方,希望大家喜欢!垓下之战战败的一方为什么说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楚军和汉军的战略决战呢,因为这一战可以说是一绝生死。
根据后来历史的发展就能知道到底谁在这场战役中最后胜出,刘邦后来建立了汉朝,成为了汉高祖,而项羽则是在那次战役中自刎而死了,所以哪一方赢哪一方输一目了然。
当时项羽从垓下突围而出之后,汉军的兵马一路追击,最后到了乌江的时候项羽已经只剩下了二十八人,项羽在这里和汉军贴身肉搏。
楚霸王的霸气也就在这里最后展现了一次,项羽一人杀了百来号的汉军士兵,最后在乌江江畔,自觉无言愧对江东父老,于是引剑自刎。
一代霸王死的时候,身边只有虞姬和乌骓马了。
最后虞姬也在吴江边上,随着霸王一块儿去了,所以后世才有一出唱断人心肠的《霸王别姬》可看。
项羽死了之后,项羽封地鲁之内的人民还不肯投降,和汉军顽强抵抗,最后刘邦在鲁地展示了项羽的头颅,鲁地上的人才最后投降,楚军和汉军之争到这里才算最后了解了。
历时四年半之久的楚汉之争,以当时楚国的绝对强盛,到最后项羽自刎而死,也就短短的四年半而已。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讽刺和未知,但谁也无法阻止他前进的脚步。
垓下之战简介垓下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一场战役,战役的双方楚军和汉军,这场战役是楚军和汉军的战略决战,也对后来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202年的时候,汉军的灌婴带兵攻占了彭城,而且还攻下了楚国的许多地区。
淮南王英布也进入了九江地区,之后和灌婴会合一起进攻城父。
与此同时,刘邦从固陵向东进军,一时间对项羽的形式非常的不利,项羽只能被迫向东南方向撤退,退到了垓下。
这个时候项羽大约还剩下十万兵马,而韩信、英布等人的兵马汇合之后已经超过了六十万。
韩信带兵与楚军大战,一开始还是受挫的,但是后来楚军追击的时候,被韩信的军队包抄,两军陷入胶着,最后项羽被三面汉军包围,被迫退回垓下。
垓下之战典故
垓下之战典故垓下之战是指发生在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
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宿州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项羽楚军约十万人在此战中全军复没,刘邦获胜后建立汉朝。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垓下之战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垓下之战典故高祖刘邦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战胜了项羽,这位他一直都想消灭掉的强大的对手,一个战场上的真正的强者。
公元前203年,刘邦原本联合了韩信、彭越共同对抗项羽,但是当刘邦大军深入楚军的时候,韩信、彭越并没有出兵支援他,最后刘邦处于劣势,和粮草将尽的楚军在荥阳鸿沟相持着。
这样一来,两军对峙时间长达两年多,楚汉双方最终妥协,达成了鸿沟和议。
楚汉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可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撕毁和约,此时刘邦所拥有的汉军和土地已经是天下的一半之多了,更何况刘邦还得到了诸侯的支持,项羽楚军此时却是兵少粮草不足,这正是上天要灭亡楚军。
于是刘邦撕毁和约,从后方偷袭楚军。
当时项羽按照和约向彭城方向迂回撤军,面对偷袭的汉军,且战且退。
刘邦一人的汉军自然打不过项羽,刘邦的军事才能远不如项羽,但是刘邦的政治手段却十分精明,他用土地为承诺,说服了韩信、彭越举兵攻打楚军,还命令刘贾率领大军和英布汇合后包围楚军。
就这样,声势浩大的消灭楚军的四路联军就开始完成了,而联军的总兵力也达到了六十万之多。
项羽此时面临的却是只有十万楚军,粮草即将用尽,而且英布背叛带走了项羽的一部分楚军以及截断了项羽南下的路线,使得项羽不得不重新选择突围路线,最终落入韩信等人的包围圈。
刘邦的第一路大军由刘邦亲自率领,从荥阳出发,由西向东,攻打楚军。
第二路大军由彭越率领,从东郡出发,向南攻击楚军。
第三路大军由韩信率领,从齐国出发,攻打彭城,断掉项羽的老窝。
第四路大军由淮南王英布率领,从南向北,攻打寿春,截断项羽南下的退路。
由于彭城已经被韩信占领,项羽不得不将东归改为南下,可是南方又有英布和刘贾的联军阻碍。
垓下之战结局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原因分析
垓下之战结局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原因分析垓下之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被誉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在与刘邦的垓下之战中,项羽自刎乌江。
那么垓下之战项羽为何战败?垓下之战结局楚、汉两军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带二十八骑逃至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乌江。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
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垓下之战项羽失败的原因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二十多万合兵一股,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韩信率主力大军五、六十万,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楚汉战争的终极战场垓下,项羽迎来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楚汉战争的终极战场垓下,项羽迎来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公元前203年的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终极之战,此战前刘邦已经掌握全面主动和绝对优势,而项羽则处在绝对劣势,可以说此战项羽输不起,一旦输了则会是一败涂地,而刘邦即使是输了,仍可整军再战。
垓下之战前,项羽与刘邦在成皋、荥阳对峙,表面上是势均力敌,但是汉军方面兵多将广,韩信已经搞定了河北、山东的赵国、燕国、齐国,而项羽的大将龙且在齐国被杀,所部20万楚军全军覆没。
谋士随何搞定了原来的项羽嫡系英布,英布转投到刘邦阵营,项羽击败英布,但是楚国的后方已经出现问题;同时彭越一直在成皋、荥阳附近的项羽主力袭扰项羽的粮道,让项羽疲于奔命。
相比刘邦手下各位将领的各自出击,项羽只能是自己疲于奔命,结果是项羽顾此失彼,每个方面都不能够周全,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项羽与刘邦议和,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解决楚汉问题摆脱自己四面漏风的窘境。
然而在楚汉合议达成不就,项羽已经率军东返。
可是刘邦却背叛合议转而进攻项羽,其中的原因就是刘邦已经获悉项羽缺粮的困境,不过此时韩信、英布、彭越等路汉军未至,而汉军主力贸然出击,结果在固陵被项羽击败。
可是此时刘邦实力雄厚,完全是输得起,他以封地为诱饵,继续召集韩信、彭越、英布集结于该下,由韩信作为战前总指挥,将项羽所部重重包围。
此战汉军30万,项羽的楚军10万,韩信利用优势兵力设置了“十面埋伏”,将项羽牢牢包围在阵中,而项羽此时还幻想突围回到楚国,而东山再起,可是同为楚人的韩信深谙项羽心思,他在指挥汉军连番进攻的同时,让汉军习练楚歌,在楚军的周围大声齐唱,而项羽及楚军闻听楚歌,大惊失色,就连项羽也惊问:“难道汉军已经尽战楚地了吗?”,于是众军军心涣散,再无斗志,而韩信则在此时策动大军发动总攻,项羽再也无法组织起有力的反击,只能是四散突围,其实也就是楚军彻底的溃败了。
项羽曾依靠个人的武勇带领手下的28人突围,但是很快又被汉军包围,最后单骑突围到乌江边上,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率8000子弟北上的意气风发,对比如今的一败涂地的窘境,最后拔剑自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战真相:项羽弃军而逃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
2010年11月15日 09:12 学习时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3条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太史公司马迁笔下流传下来的这荡气回肠2000多年的《垓下歌》声,连同“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一起,在中华文化中牢牢地刻下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和司马迁那样一个震古烁今的史学巨匠,如果我们说这种悲壮形象完全是假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认为除非是又出土了什么爆炸性的竹简帛书才有可能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论断。
但其实这里什么新的史料也没有,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在《史记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样4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
首先是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然后是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第三是项羽突围:“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最后是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这些史料表面上看起来跟我们所熟知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分别,其实除了虞姬自刎的这一个小细节之外,霸王别姬的故事也正是源自这些史料。
但是,有一个细节,却被司马迁成功的隐藏了、同时也被后人们视而不见达2000多年之久。
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
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骑出逃
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
就在司马迁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的描绘项羽和他那几百亲信如何在汉军重围之中杀入杀出,“斩将刈旗”,“汉军皆披靡……人马俱惊” 的时候,对于这几万楚军被统帅遗弃后的遭遇,却耐人寻味的缄口不语,只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
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极高的战斗意志,在主帅弃军而逃、被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围攻的情况下,败军一方是很少有如此之高的死亡比例的。
因为远在死这么多人之前,部队就会崩溃、投降,成为战俘。
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刘邦一直把坑杀秦俘 20万作为项羽的一大罪状,以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因而自己自然是不能擅杀俘虏的),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
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
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如此不堪,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
但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所向无敌,虽然楚军在其他战场上吃了许多败仗,但项羽自己统帅的部队还从未大败过,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
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军主帅,他是绝不应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
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
而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反映出项羽开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感到悔恨,他所说的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的话,其实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
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以无韵之离骚为载体,深深铭刻进了中华文化之中。
当然,司马迁这样写是有他个人原因的。
史学界许多人认为司马迁因为受到汉武帝的冤屈,而在史记中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霸王别姬的这一幕可能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然而,太史公的一介个人恩怨,却造就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如果说司马迁关于霸王别姬的虚假报道只是扭曲了史实,骗取了2000年来无数人们的同情和眼泪,而不致有什么现实危害的话,我们今天媒体的虚假报道就不只是这样了。
那些与司马迁类似性质的媒体报道,即通过突出局部(例如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各级领导如何高度关注、受灾群众如何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赞歌等等)、无视整体(例如灾难为什么发生、除了天灾之外有没有人祸的成分、哪些人应为灾难负责、救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灾难等等)的方式来扭曲事件的整体形象的行为,也会对现实社会带来重大的危害。
因为这种报道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无法在痛定思痛之中汲取经验教训,来避免或者减轻新的灾难。
当同样的问题引发下一次灾难的时候,这些媒体又会大唱生命赞歌,而那些原本有可能逃过此劫的生命,却只能在九泉之下哭泣了。
如果新闻媒体上甚至是在决策者的眼中,几乎全部都充斥着这样的报道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社会的进步,对于我们在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中的不断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张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