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9881ba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2.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中国传统医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涵盖广泛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师承的传承者,我有幸拜师学艺,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作为一名中医学学徒的经历和感悟。
第一部分:拜师入门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拜师学艺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位导师对我的启迪至关重要。
我的导师,是一位极富经验和智慧的中医师。
在拜师之初,我深感以自身医术的浅薄而不堪一用。
然而,我的导师却耐心地引导着我,教我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他对我的悉心教导使我倍感荣幸,并且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精髓。
第二部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我明白只有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我从导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例如针灸、中药煎煮、脉诊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医术水平,并且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第三部分:医德与患者关系中医师承注重医德的培养与发扬。
传统中医强调的是“仁心”,即用充满慈悲之心对待患者。
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们的痛苦和困惑,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患者的信任和满意是我最大的回报,这更加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
同时,正确认识和维护医患关系也是中医的一部分。
通过与导师的讨论和心得交流,我意识到了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和共同合作。
第四部分:中医师承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医师承的传承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传统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我相信只有深入学习和实践,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医传统。
同时,我也感谢我的导师给予我如此难得的知识和指导,我将尽力传承并发扬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
结语:通过师承学习中医,我深刻理解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内涵。
拜师学艺是我医学道路上重要的一步,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学习,我成长为一名更加自信和懂得怀抱患者的中医师承。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f988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1.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师承中医的重要性2.跟师学习的经历和体验3.60 篇心得的内容概述4.具体心得内容介绍5.师承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篇1正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无数人解除了病痛,带来了健康。
而中医的传承,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师承的传统,这种模式不仅使得中医得以代代相传,更使得中医学术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跟随老师学习中医,亲身体验了中医的魅力,感受到了跟师学习的乐趣和挑战。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 60 篇跟师学习心得,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
首先,我想说的是师承中医的重要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极其丰富,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而师承,正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跟师学习,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理论,更直观地感受中医的实践,这对于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跟师学习的经历和体验。
在跟随老师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 60 篇心得中,我详细记录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这些心得不仅包括了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还包括了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我相信,这些心得对于那些想要学习和了解中医的人来说,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来说说 60 篇心得的内容概述。
在这 60 篇心得中,我首先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
然后,我详细阐述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
最后,我分享了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如何进行针灸、如何开处方等。
最后,我想谈谈师承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师承,作为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承,中医的学术得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医跟师心得
![中医跟师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4eeb4d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2.png)
中医跟师心得中医跟师心得(通用5篇)中医跟师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跟师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跟师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医跟师心得篇1在跟随师傅学习中医的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精髓所在。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跟师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的魅力。
首先,师傅在临床实践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他不仅向我传授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还教我如何将理论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能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其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理念让我受益良多。
师傅常常告诫我们,中医重在调理,讲究平衡,而不是简单地使用药物。
因此,在对待每一个病人时,我都会仔细分析其病因、病情以及病史,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师傅还教导我,中医治疗不仅局限于药物,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病痛,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最后,跟师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作为一种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通过与师傅的交流,我更加坚信,中医将继续在未来的医疗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跟随师傅学习中医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我从中收获颇丰。
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精髓所在,也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
中医跟师心得篇2跟师心得是指跟师学习过程中,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理解和领悟。
以下是一份跟师心得:1.跟师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师承月记1000字)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师承月记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e708a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a.png)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师承月记1000字)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自2019年2月1日生效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实施以来,成为中医师承的主要途径。
在三年的研究中,学生需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了解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和思路,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精髓。
除了向前辈研究,还有哪些自己的研究心得?今天,我总结了研究中医过程中的四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容易地研究中医!1.熟读经典,临床思辨中医经典是先人实践的结晶。
因此,经典著作也承载着中医的精髓,读好经典也是临床的前提。
很多名医对经典非常熟悉,并在临床中充分运用。
传承者不仅要自学或钻研四经,还要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读,研究得更深入。
2.坚持跟着前辈学,总结规律中医学生在研究期间,要坚持临床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体验、分析,总结前辈的临床经验。
跟随前辈不仅仅是单纯的抄处方,还要在思维上跟上前辈,随时思考前辈和自己思维方式的区别,随时思考问题,随时记录,然后继续思考,在思考不合理的时候向前辈请教。
有了前辈的指导,中医之路会更轻松,更有收获。
3.言传身教学医在中医研究中,不仅要研究中医的执业技能,还要研究前辈在执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研究中医博大精深的知识,研究大医生真诚的医德,这些都是中医执业过程中非常必要的。
仁、仁、仁,也是中医的核心精神。
中医是一种文化,需要领悟,需要思考,需要实践。
4.总结经验和临床实践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记录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努力改进,与前辈交流经验。
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知道所学知识是否完整清晰,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不断的研究,你要真正的去行医,在临床实践中去实践,这样你才能从积累的研究经验中知道你是否转化了中医执业的关键,也就是你能具体分析患者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328bc8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5.png)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6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篇1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
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
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
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
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
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2fc6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9.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中医师承跟师是传统中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与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师傅学习,传承中医学问。
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深感师傅的谆谆教诲和精湛技艺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师傅的经验是无法取代的。
师傅经过多年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知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医学问的博大精深之处。
师傅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辨别病情,还能根据病情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他们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性,对我日后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师傅的传承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我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以身作则,教会我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师。
他们执着于中医学问的传承和发扬,致力于将中医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
师傅们坚守中医的根本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细致入微的治疗,并且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和对待病人的谦虚态度。
这种传承精神无疑是我们新一代中医师应当学习的典范。
再次,师傅的教诲和指导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傅们不仅给予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他们严格要求我的临床表达和病例分析,帮助我做到了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辨证。
师傅们还带我参与了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治,让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将会对我今后的临床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师生情谊是中医师承跟师过程中一种无法言喻的珍贵财富。
在和师傅的学习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师傅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不仅给我传授了中医的学问,还关心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我遇到困难和疑惑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解答。
这种师生情谊让我感到温暖和鼓励,也激发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中医师承跟师是我作为中医学子的重要经历,这段时光对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53f758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d.png)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跟随中医师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医学知识,更能领悟到中医医术的精髓和医者仁心的价值观。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有幸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跟师过程中的12篇中医心得体会。
1. 尊师重道,学习中医要尊师重道,虚心向师,虚怀若谷。
中医师不仅是医术的传承者,更是医德的典范。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只有尊重师长,才能学到真正的医道。
2. 勤学苦练,中医医术渊博,需要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跟师期间,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医书和课堂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3. 以病为师,中医强调以病为师,重视临床实践。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顺应自然,重视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跟师期间,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四时五脏六腑的理论来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健康。
5. 注重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药食同源”。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如何根据体质和疾病来调整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6. 以德为先,中医强调医者仁心,以德为先。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慈悲之心对待患者,用真诚之心对待医学,用责任之心对待医德。
7. 治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先防,注重预防保健。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预防保健的知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整作息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8. 谦虚谨慎,中医师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自菲薄。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虚心向师,同时也要对患者负责任,不可轻举妄动。
9. 重视精神文化,中医强调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0. 尊重患者,中医强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真诚之心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给予患者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4d69c8fad6195f302ba68a.png)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儿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切忌想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
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
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2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列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丄整理。
2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 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其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3教,这样医技会迅速提高。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aa64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b.png)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并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跟随中医师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师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跟随中医师的学习,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了解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师父不仅会教授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必须依托于临床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指导。
其次,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细微之处。
在一次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师父常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用心专注地听取患者的反馈。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体察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调理,准确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而这些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察,这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最后,中医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机病证等诸多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师并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跟随中医师学习是我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和综合能力。
这些不仅对我的中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医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父的教导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牢记在心并继续努力学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赖以孕育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文化和医学经验。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fdc29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中医师承,传承中医传统。
作为中医师学习重要形式,意义非凡。
跟师学习在师承过程中至关重要。
师者,传医术、授经验。
学者,虚心求教、勤奋钻研。
通过跟师,感悟中医精髓,传承古老智慧,为中医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中医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1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师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1、选择好的导师非常重要。
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能够指导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能够为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你实现中医师承的.目标。
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跟师学习要勤奋认真。
中医师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勤奋认真,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疗效。
3、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
跟师学习期间,我们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遵守学习纪律和规定,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4、要善于交流和沟通。
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同时,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探讨和协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通过跟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提高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2 中医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宝贵的医学遗产,通过师承的方式学习并实践中医。
2023最新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6篇)(完整文档)
![2023最新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6篇)(完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7f7e6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0.png)
2023最新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6篇)(完整文档)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篇一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
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
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
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
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
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
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
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
”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
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
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
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5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7ba76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8.png)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5篇)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
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
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
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习,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
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
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中医跟师心得体会2第一段:引言(200字)。
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治疗妇科疾病。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跟随中医妇科师父学习,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知识。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师父为人师者的崇高责任和中医妇科的广阔深奥。
通过跟师的经历,我对中医妇科的重要性、临床应用和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认识中医妇科(200字)。
跟师的起初,我并未真正理解中医妇科的意义。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1784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2.png)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 有了新的启发时, 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 写一篇心得体会, 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 目标更加明确。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 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 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 一时很难掌握, 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 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 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 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 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 能够被准确表达, 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 人类更多的知识, 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 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 临床实践证明,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 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 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 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 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 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 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为“至阴之地”, 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 如咽喉红肿, 为有实火;红而干, 为阴虚;不红不肿, 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 为真寒假热, 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 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8524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2.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60篇摘要:1.中医师承概述2.跟师心得总述3.心得篇目1-104.心得篇目11-205.心得篇目21-306.心得篇目31-407.心得篇目41-508.心得篇目51-609.跟师心得总结正文:【中医师承概述】中医师承是中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和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跟师心得总述】本文收集了60 篇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旨在分享跟师过程中的所学所得,以期为中医学子提供借鉴。
这些心得篇目涵盖了中医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学生在跟师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心得篇目1-10】2.望诊心得3.问诊心得4.闻诊心得5.八纲辨证心得6.脏腑辨证心得7.病因病机心得8.针灸治疗心得9.中药方剂心得10.养生保健心得【心得篇目11-20】11.内科疾病治疗心得12.外科疾病治疗心得13.儿科疾病治疗心得14.妇产科疾病治疗心得15.眼科疾病治疗心得16.耳鼻喉科疾病治疗心得17.口腔疾病治疗心得18.皮肤科疾病治疗心得19.针灸临床心得20.中药炮制心得【心得篇目21-30】22.时方应用心得23.温病学心得24.伤寒论心得25.金匮要略心得26.内经心得27.难经心得28.针灸大成心得29.医案分析心得30.临床实践心得【心得篇目31-40】31.中医养生心得32.食疗养生心得33.情志调养心得34.运动养生心得35.针灸美容心得36.中医心理疗法心得37.中医外治法心得38.五禽戏心得39.八段锦心得40.易筋经心得【心得篇目41-50】41.中医经典导读心得42.中医文献学心得43.中医医史心得44.中医各家学说心得45.中医哲学心得46.中医文化心得47.中医科普心得48.中医国际交流心得49.中医政策与法规心得50.中医教育心得【心得篇目51-60】51.中医伦理心得52.中医心理心得53.中医护理心得54.中医康复心得55.中医全科心得56.中医麻醉心得57.中医急诊心得58.中医重症心得59.中医预防医学心得60.中医未来发展趋势心得【跟师心得总结】通过阅读这60 篇心得,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师承跟师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过程,涉及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20篇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6458e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c.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20篇1. 心得:在师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医学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了解到了中医学的不足之处,希望日后能继续不断学习、进步,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心得:师承不仅是知识传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生观的传递,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医术、医德,更是师傅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在师承中,我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感受到了传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心得:师傅不仅仅是一个导师,更是一个良师益友,关心指导我的同时,还为我提供了很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良好的师徒关系,我学习到了很多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4. 心得:师承让我认识到中医中“治未病”的理念,即预防、调节、保健等方面的重要性。
师傅在教学过程中,每每强调中医对于身体全局的调节作用,让我明白了预防疾病才是最重要的医学研究方向。
5. 心得:在师承中,我感受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精准性。
师傅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更让我亲身接触到诊断、治疗实践的全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中医学的奥妙。
6. 心得:通过师承,我学会了如何把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中。
在师傅的指导下,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中药的配伍、辨证论治等技能,更能够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能。
7. 心得:师承不仅学习中医学的技术和理论,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师傅的传承中,我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历史,更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珍惜传统文化,志存高远,继续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 心得:通过师承,我领悟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逐渐注意保持身心健康,注重饮食、锻炼、调节情绪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9. 心得:在师承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师傅对于中医事业的热情与追求。
师傅不仅精通中医理论和技术,更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致力于中医传承与创新,这些精神和理念也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12篇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b0888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f.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12篇学中医心得体会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
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
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篇二: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三年中医师承跟师总结
![三年中医师承跟师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7db32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1.png)
三年中医师承跟师总结三年的中医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想起这段时光,我深深感慨医道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医学习者,我有幸拜在了一位资深中医师的门下,得到了师承的机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这三年的师承经历,分享我在师承过程中的所思所悟。
一、师承的重要性作为学习中医的学生,师承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师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师承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学习到前辈医师的临床经验,培养自己的医术水平。
师承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医学观念和职业操守,使我们在以后的医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对待医患关系,秉持医者仁心的原则。
二、师弟师妹的学习心得在师承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师弟师妹们。
他们对中医学习的热情和努力令我钦佩。
与他们一起学习,相互交流经验,我收获颇丰。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认识到每个人对中医的理解和认知都有所不同,只有互相尊重,共同进步,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学。
三、师傅的悉心教导我的导师是一位资深的中医师,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师承过程中,他耐心地教导我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疾病诊治方法。
他注重培养我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不仅是我的师傅,更是我的榜样,他的医者仁心、勤奋好学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
四、师承的收获通过三年的师承,我不仅学到了中医理论知识,也学到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不断进步,医学需要一辈子的修行。
师承让我懂得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每个病例都是一次锻炼,每个患者都是我成长的机会。
师承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中医这个行业的信念,我将继续努力,铸就自己的医学之路。
五、师承的延续师承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奋斗,更是中医传统文化的延续。
我希望将我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为中医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通过师承,我深深体会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汇总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aefad5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4.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汇总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体系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1. 找到好的导师:找到一位有经验、有疗效、有信誉的导师是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好的导师不仅能够给您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还能够给您提供实用的技巧和实践经验,让您能够快速掌握中医师承的核心知识。
2. 认真观察和模仿: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和模仿导师的操作和治疗思路。
导师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一定会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导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3. 主动学习:中医师承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治疗知识,还要主动询问和探讨导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同时,也要多关注国内外中医师承的新动态和新技术,保持对中医发展的敏锐度和热情。
4. 实践操作:中医师承学习最重要的是实践操作。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遵守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质量。
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形式,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跟师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师承的核心知识,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完整版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3f65ad55270722192ef7f0.png)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2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跟师心得《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着,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老师的指导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着,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师心得
中医师带徒之道,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近距离、亲密地学习老师为人、做事、行医继世为人的一切,我心理无比激动,收获破多,由衷产生了心得,如下分享学习强化中医之体会。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
《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
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
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
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
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
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
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
《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
”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
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
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
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
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
”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故名仁医继世。
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心(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血压上升,肝区疼痛,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肺(悲伤或哭泣会导致呼吸加快,气死人)。
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
所以经过短短的一个多月跟师学习,让我加深了并强化了中医知识,更加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