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1地球的卫星——月球》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1地球的卫星——月球》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题是“地球的卫星——月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知道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如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2.难点: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和潮汐现象。
2.观察法:观察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验法:模拟潮汐现象。
4.小组合作:讨论月球的特点和对地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PPT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如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
同时,通过地球模型和月球模型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球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潮汐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结构、表面特征等。
2.掌握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2.月球的结构和表面特征。
3.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图表,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月球的认识和看法。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潮汐现象,让学生体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水盆、石头等。
3.准备分组讨论的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结构、表面特征等。
通过展示图表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月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月球的认识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月球的相关知识。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对月球的基本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6)
地球的卫星——月球一、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 、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科学词汇:卫星、运动方式、体积大小 、引力大小、表面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科学方法: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深度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天文探索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月球卡的制作,了解月球的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的知识体系。
难点: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和交流表达。
三、 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四、 教学过程一、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月球的兴趣我们经过六年的学习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也变得特别的难点: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和交流表达。
2、 学具:1.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月球的书籍、图片等。
2.教师为学生提供记录卡,提供有关月球的多媒体资料。
聪明,所以我们现在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
第一项猜谜:请听谜面: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学生开始动脑猜谜并回答。
对了,月亮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天体星球的爱称,其实它还有许多美称和雅号呢?你们知道吗?老师说给你们听听,玉盘、嫦娥、素娥、婵娟等。
你们知道这些美称和雅号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其实这些美称雅号都是从神话故事和古诗中得来的。
下面我们进行头脑风暴游戏第二项请同学们在一分钟内,从记忆里搜索出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和诗歌。
学生思考后进行汇报。
听了这些神话传说和诗歌,有什么感受?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些神话故事和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从古至来,人们就对月球特别关注,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探索认识月球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激发学生探月兴趣。
投影明确:制作月球卡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月球卡
让学生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组织月球奥秘交流会
交流自己的月球卡作品
让学生明白资源共享,便于整理。
六、教学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
分项
评价内容
评价等次
知识评价
知道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展示地月图,说说你能发现什么?揭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2.什么是卫星?(补充太阳系相关知识,了解恒星、行星、卫星)
(目标:此环节让学生明确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二)聚焦问题
1.了解古人对月球(月亮)的观察研究。
2.了解人类探月史。
3.还想了解月球哪些信息?
(四)交流展示
1.月球奥秘交流会。
2.交流部分学生的月球卡。
3.小结补充。
(目标:此环节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进一步进行信息交流和整理。)
流程图:引入课题——聚焦问题——探究活动——交流展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地月图
说出地月关系
了解学生前概念。
投影古人对月球的观察研究
教学重点:利用网络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窗体顶端
学生对于宇宙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较弱,喜爱直观形象学习。根据实际情况,本节课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月球的一些相关知识。比如:描写月亮的诗词、有关月亮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关月球概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①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②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讲授新课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说一说图片的主要内容◆图中观察月球的工具分别是什么◆从工具的发展过程,你知道了些什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交流】1、从远古开始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碳等来作观月记录。
2、1959年至1976 年,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取得成功。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4、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全貌。
5、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只有1克的质量。
这是从月球表面带回的。
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6、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千克月壤。
【小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行器探索→登月考察。
这一个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不仅仅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不断推进,人类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精神的写照。
二、我的“月球卡”看图回答,并补充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懂得科学永无止境的道理。
根据收集、交流,整理有关月球资料,制作“月亮卡”。
三、合作探究为何月球体积比太阳小得多,但看起来却大小相似?明确: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
月地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400。
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宇宙只有地球有卫星。
()(2)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在月球留下脚印。
()(3)月球上可以自由看书和通话。
()(4)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三篇)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教学设计理念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
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与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从问题出发,带着自己的假设结论,获取(接受)前人的研究事实(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搜集、查找资料就是接受式探究的必备能力之一。
科学发展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材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月球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教科版科学六下3.1《地球的卫星 月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运动以及月球表面特征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直观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天体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太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太空探索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运动以及月球表面特征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距离、运动等。
2.难点: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太空探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月球的基本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月球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2.教具:月球模型、月球表面特征图片等。
3.资料:月球探索的历史、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距离、运动等。
同时,展示月球表面特征的图片,让学生对月球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月球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特征,思考月球的形成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单元,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形成和运动等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索月球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形成、结构、运动等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月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等。
2.掌握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3.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如自转、公转等。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月球的形成过程。
2.月球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学生讨论月球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通过模拟月球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图表等资料。
2.准备月球的模型或挂图。
3.准备月球运动的相关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等,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月球的模型或挂图,了解月球的结构。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月球的运动规律,如自转、公转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球的运动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
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月球的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成果。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和运动规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和其他行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月球方面,可能只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于月球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2.难点:月球的运动和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月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月球表面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外观,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球。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运动和表面特征,并提出问题:“月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月球模型和月球表面图片,分析月球的运动和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小学科学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农远”教学设计适用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
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
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
我在课前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提供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二)、学情分析: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
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
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知道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了解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1、地球的卫星—月球》word教案(4)
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一课。
【教材分析】本课共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让学生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制作我的“月球卡”。
学生通过搜集月球的运动、体积大小、表面特征等有关资料,制作成“月球卡”,来了解月球的基础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月球在诸多方面的特征都与地球不同,培养学生搜索并整理资料的能力,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学科性目标】: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创新性目标】:1.利用百度收索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信息;2.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性目标】1.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2.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宇宙知识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但在本课的教学中,六年级的学生通过近六年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月球知识还是有一些知识储备,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或是知识散点。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储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本课的处理上,让学生利用百度收索,自主获取相关知识,有利于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信息、录像资料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五、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地球的卫星—月球从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无人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教学反思:在龙泉驿区2017年3月的教师技能竞赛中,由于对学情分析不足,在本课的两个活动:一是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二是制作我的“月球卡”,我都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同时对于活动二制作我的“月球卡”,我要求每个学生就月球的运动、有关月球的基本数据、月球的地形特点、有关月球的其它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导致活动二时间不足。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1地球的卫星——月球》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1地球的卫星——月球》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内部结构、表面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
2.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平原等。
3.了解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如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表面特征以及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月球内部结构的认知,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特征。
2.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平原等表面特征。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月球的图片、视频资料。
2.月球模拟实验器材。
3.分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大小等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月球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月球的表面特征,如环形山、平原等,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地形地貌。
3.操练(15分钟)进行月球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如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表面特征以及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及反思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及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2)掌握有关月球的基本数据。
(3)了解月球的地形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卡”。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交流信息,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以及对搜集来的有关月球的资料的分析,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重点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了解月球的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积等。
难点月球的地形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古往今来,有关咏月的诗歌、诗句、神话故事有许多许多,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词歌赋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说得太棒了!原来大家知道这么多有关月的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近距离地来了解一下地球形影不离的朋友——月球。
学生自由回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本课,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新课讲解拓展延伸(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自古以来,人们不断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根据教材P46的内容,归纳探月过程与观测工具的变化。
古代观月记录: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1610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俐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
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大家归纳得真棒!人类的探月过程与观测工具的变化是从肉眼观察到天文望眼镜,再到探测飞行器和登月考察。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word教案(11)
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与同学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讨论交流后制作“月球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与同学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根据资料特征制作“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ppt课件及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开场白)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引起人们对月球的无限遐想。
有关月球的诗歌和神话故事有许多,那么就请同学们首先来讲讲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天狗吞月》等神话故事。
从故事中就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5分钟)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30分钟)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大胆说出来?举手发言。
板书:肉眼观察从远古开始,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板书:天文望远镜到了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后来美国发明了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目前中国也有是在贵州黔南,称之为“天眼。
板书:探测飞行器1959年10月,苏联的“月球3号”无人探测飞行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4)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云端方式、体积大小、表面积等诸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索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属于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起始课。
太阳、月亮、星星、银河……壮丽而遥远、神秘但可知的宇宙,总会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月球上的环形上是怎样形成的?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星座又是怎么回事?……对于宇宙我们有太多的问题,也就有不断探索的动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感知宇宙,通过一些探究性活动,在所提供星系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较系统地对宇宙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
学情分析: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神秘的宇宙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的接触对宇宙天体、星空星座等已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对月球的认识也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
但他们的认识必定是有限的、表面的、甚至模糊的,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和体验过,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图片等,通过观察、推理、发现与交流探究活动,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材分析】
在茫茫宇宙的无数天体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
但是,由于月球距地球最近,对于地球来说,除了太阳之外,天空中没有任何天体比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更加显著。
因此,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月球是地球以外留下人类足迹的第一个天体,也是日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8万千米。
月球公转的周期是:恒星月27. 5天;朔望月29. 5天。
月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速度为1. 02千米/秒。
月球的体积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是地球的1/81,月球引力大约只有地球引力的1/6,因此,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要比在地球上轻得多。
月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
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一白天最热时,温度可达12'7 0C;夜间最冷时,温度则可降到一183 0C。
月球表面有数量众多的环形山。
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生命存在。
【学情分析】
当然,这些有关月球的基础知识,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记忆的,而是希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这些有所了解。
在交流过程中,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一月球在诸多方面的特征都与地球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
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课堂练习:
一、精彩补白。
1.月球不会(),并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
2.月球上主要的地形是()和()。
二、智慧大比拼。
在探月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后反思:
在一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从网上收集了相关知识,一部分收集了相关的书籍中的摘抄内容。
真为这些同学感动。
在充分肯定这些作了准备的同学的基础上,我大力表扬了摘录的学生。
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学习的投入更大,他们的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
在有关月球的汇报中,我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绍,介绍认为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每位同学的介绍不超过3分钟;第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别人介绍过了,你就不要重复。
在每个班级中,我安排了3位左右的学生进行介绍,从同学们认真倾听的状态中,我感觉到,很多同学是欢迎搞这样的汇报会的。
在信息化的今天,举行这样类似的活动,我觉得更显得有可行性,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