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古汉语通论(十四).
懲 蓋 薦 滅 戰
芻 穀 臘 畝 徵
從 顧 蘭 難 尔丰妇肤盖谷顾刮 画欢获几击价荐腊兰礼 怜临虏乱屡庙灭亩难农 系习县向响叶战征众昼
2、其 “其”字作詞頭,一般用於不及物動詞或 形容詞的前面。如: 既見君子,雲何其憂?(《詩經•唐風•揚之 水》)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 的前面。如: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詩經•周南•葛覃》)
(2)加強祈使語氣。如: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齊桓 公伐楚》)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3)加強反問語氣。如: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韓愈《答李 翊書》)
词头,词尾
詞頭、詞尾一般均不表示什麼含義,只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位置固定。 1、有 (1)用於專有名詞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書經•召誥》) 禹攻有扈。(《莊子•人間世》) (2)用於一般名詞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書經•皋陶謨》) (3)用於形容詞前面。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經•邶風•擊鼓》)
4、然、如、爾、若 這幾個字均是詞尾,一般用於形容詞後, 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語。如: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華侍坐》)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愛 辦 畢 蠶 嘗 稱 鬭 獨 爾 豐 婦 膚 畫 歡 獲 幾 撃 價 憐 臨 虜 亂 屢 廟 繫 習 縣 嚮 響 葉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是 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只 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足音 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有些 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是真 正有音无义了。
▪ 2.用于句尾。“夫” 作语气词用于句 末,配合文义表示感叹、判断、疑 问等语气。
▪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慨、赞叹、 悲哀等语气。有时为了加强感叹语 气,将谓语提前,主语放在后面。 可译为“呀、啊”等。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 (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 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 语·子路》)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公四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2.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的语气 相似。例如:
▪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 然?(《左传·隐公元年》)
▪ (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公十年》)
▪ (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 公五年》)
▪ ——无恒:古人认为没有恒心是不吉 利的。因此不能充当治病的巫医。”
▪ (6)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 弓下》)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亦兼有感叹的意味。可译为“了”、 “啊”等。例如: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
唯辟(国君)作福,唯辟作威。(尚书·洪范)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二是表示期望语气,这种用法多写作“唯”, 少数写作“惟”,不写作“维”。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以书报,惟君之留意焉。(战国策·燕策)
用在句中的“惟(维)”主要作用是引 出谓语,常见于《尚书》和《诗经》,其他 典籍少见。例如:
J. "何以……为"、"何……为"
是古汉语常见的反问句式,“为”原 是动词,因长期与宾语“何”分离,并落 在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何以……为”的意 思是“为什么要……呢”,“何……为” 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何以…… 为”之“何”有时换作“奚”或“恶” (wū),“以”有时换作“用”,作用相 同。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庄子·列御寇)
悲夫!本细末大,弛必至心。(贾谊集·大 都)
“夫”也用在疑问句末,但感叹语气仍存在。 例如:
仁人亦乐是夫?(新序·刺奢)
3)兮
“兮”是常见于《诗经》、《楚辞》的感 叹语气词,其他典籍中也有少量用例,但大都 是韵文。相当于现代汉语“啊”,感叹中带有 咏叹的意味。例如:
“哉”也用在特指问、反问或祈使句末,表疑 问语气或祈使语气,但感叹语气仍存在。例如: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庄 子·山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 传·僖公五年)
子曰:"沽哉!沽哉!吾待贾者也。"(论 语·子罕)
2)夫
“夫”作语气词,语气与“哉”接近,但要 低沉和缓一些,没有“哉”那么强烈。例如: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古汉语通论 语气词词头词尾
(二)其
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 示委婉的语气。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希望、祈请语气,有“大概”、 “恐怕”、“还是”等意思。例如: (1)其是之谓乎?(《左传· 隐公元 年》)
(2)吾其被发左袵矣!(《论 语· 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 公四年》)
2.“唯”字一般还可表示期望的语 气,有“希望”、“请”的意思。 例如: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 僖公三十年》) (4)唯荆卿留意焉。(《战国 策· 燕策三》)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史 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帮助判断语气。 (1)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 传· 僖公五年》) ——祭祀的黍稷不芳香,美德才是芳 香的。 (2)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 经· 鄘风· 柏舟》) ——髧:发垂貌。两髦:即把头发分 成两股。仪:配偶,对象。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 “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 名词。 “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 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 词。“夫” 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 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 的 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 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 指示代词“夫” 字转化来的,已经变 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 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 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 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 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 一般可不译。
2.用于句尾。“夫” 作语气词用 于句末,配合文义表示感叹、判断、 疑问等语气。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慨、赞叹、 悲哀等语气。有时为了加强感叹语 气,将谓语提前,主语放在后面。 可译为“呀、啊”等。
古汉语通论 语气词;词头,词尾
▪ ——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 是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 只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 足音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是真正有音无义了。
▪ ——忡:忧愁貌。
▪ (9)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诗·周南·桃夭》)
▪ ——蕡:大。桃树年轻长得好,结的 果儿大得妙。夭夭:美盛貌。
2.其
▪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 词的前面。例如:
▪ (10)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 鼓》)
▪ (11)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ɡ)。(《诗 经·邶风·北风》)
▪ (4)诺,吾将仕矣。(《论语·阳 货》)
(五)乎
▪ A.语气词“乎” ▪ 《说文》:“乎,语之余也。”“乎”
的语气词用法是其本义,最早约产生 于西周时期,在古汉语中,“乎”可 以表示一般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 测度疑问语气、反诘疑问语气、感叹 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等各种语气。
▪ 唐宋以后,随着“吗”、“呢”、 “吧”、“罢”、“啊”等新的 语气词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乎” 逐渐在口语中少用,而只用于仿 古的书面语中。到了现代,则除 了一些凝固格式(如“不亦乐 乎”)外,基本消失了。
▪ (4)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 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 ——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人。
古代汉语(通论14)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 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谷梁传·僖公十年 。(《 僖公十年》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齐策一 。(《 齐策一》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 齐策一》)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 公输 公输》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 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触龙说赵太后》 年几何矣?(《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现 代汉语中的“ 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是非问: 是非问: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赵太后》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选择问: 选择问: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 韩策 韩策》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 特指问: 特指问: 不之楚, ?(《史记·陈轸列传 陈轸列传》 轸(zhěn )不之楚,何归乎?(《史记 陈轸列传》)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伯克段于鄢》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韩非子·难二 ?(《 难二》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 难二》)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 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 鸡鸣》) 。(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 。(《 鸿门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 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 字则是动态的,其中含有时间因素。 “矣”字则是动态的,其中含有时间因素。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
(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
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
)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
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3)惟(唯、维)“惟”字
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惟” 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尚书•泰誓上)惟十有三祀,王访于
箕子。
(尚书•洪范)(祀:年)“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
传僖公三十年)(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唯荆卿
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
断语气。
例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诗经•鄘风•柏舟)厥土惟白壤。
(尚书•禹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维)”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这个“繄” 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
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二)词头,词尾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其”“言”“于”“薄”(五1字)。
有“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
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例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
殷。
(尚书•召诰)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庄子•大宗师)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鲧
纳有莘氏女,生禹。
(史记•夏本纪)“有”字又用于某些名
词的前面。
例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甲”,夏王;“扰”,顺;“帝”,上帝)。
“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
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
)有洸有溃。
(诗经•邶风•谷风)(“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
溃决的样子。
)“有”字还有一种特别的用途,在这里顺便
讲一讲,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
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 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
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论语•为政)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论语•乡党)舜
相尧二十有八载。
(孟子•万章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书经•尧典)(“期” j I, 一周年是这种用法的“有”
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的。
(2)其“其”字用作
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击
鼓其镗,踊跃用兵。
(诗经•邶风•击鼓)北风其凉,雨雪
其雱。
(诗经•邶风•北风)(“雨雪”,降雪。
“雱” pa ng,
雪盛的样子。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
(诗经•豳风•七月)
(“获”,收获。
“陨蘀”,叶子落下来)。
( 3)言 “言”
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 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诗经•周
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诗经•召南•草虫)(4)
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
期。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 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5)薄
“薄”字用作词头,
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
(诗
经•周南•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诗经•小雅•六月)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 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
这里就不细讲了。
值得注意的是: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关于词尾, 我们着重讲一个“然”字。
“然”字是一个指示 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
“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 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
例如: 辛垣衍
则苗浡然兴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 等字, 用作词尾时, 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
例如: 焕 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诗经•小
怏然不悦。
(战国策•赵策) 策•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
(论语•微子)
填然鼓之<
然有喜色。
(孟子•梁惠王上)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战国 (论语•子路) 夫子怃然。
(孟子•梁惠王上)
举欣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雅•小弁)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论语•乡
党)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这些词尾加在形
容词的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
例如“欣”字本来是动词,但“欣欣然” 却是形容词;单说“欣然”也变了形容词,例如《庄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