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一章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d6e66a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4.png)
1.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 民族性是哲学的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世界无产 阶级共同的哲 学。
19世纪中叶的西 欧,资本主义比 较发达。
2.历史背景
哲学把无产阶级 当作自己的物质 武器,同样,无 产阶级也把哲学 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3.阶级斗争
法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德 国西里西亚纺织工 人起义表明工人阶 级已经开始作为独 立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
哲学与具体科学
辩证关系: 通过两者的比较,更清楚的理解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
(1)哲学与具体科学都以世界为对象,不同的是,任何自然科学或社会 科学都是以世界(自然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 的,限于特定的领域。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和 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并不限于个别领域。 (2)其次,具体科学只研究对象本身,而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人与对 象的关系。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 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最后,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表现 为一种智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 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 地根植于实践中。
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本质 关系是促进的。
科学比技术具有较 大稳定性,哲学则更 具有更大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 重视总结、概括和反 思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两个 命题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力求在现代科学和 哲学成就的基础上, 使二者达到完美的
两个成因
第一个成因是取决于人类活动的特点 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于动 物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最为普遍。哲学基本问题的 产生就是源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第二个 成因是取决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 性。只要是哲学,只要以哲学的方 式思考, 那么,就都要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都会以不同方式 直接或间接、鲜明或隐 蔽地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所奉行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63b189dd3383c4bb4cd22c.png)
第一节 哲学的对象和历史演变
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哲学对象的具体理解是不 同的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通过人们的哲学思考而逐渐明 确起来的
在不断明确和不断深入探讨其特定对象的过程中, 哲学实现了其从古至今的历史演进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智慧之学” 从词源学上看,哲学(古希腊文φιλοσοφια—拉丁文 philosophia—英文philosophy)就是一种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的学问,就是一种智慧之学 东西方古代哲学家都认为,智慧即知识,追求智慧就是 追求知识,具有智慧就在于拥有知识并善于运用知识 哲学既追求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普遍性知识,又从总 体上教导人们善于追求和运用知识
(2)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用“天人关系”来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致力于“究天人之际”, 并在天人关系中着力于对人生的探索,力求达致“天人合一”的 “天地境界” 把宇宙和人生都视为生生不已的过程,提出了天地、道德、性命、 礼义、体用、理气、知行等一系列辩证互补的范畴、也要求人们 以这样的辩证智慧去对待内外、人己、义利、仁智、道器、理欲 等矛盾关系,并由此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 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和认识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主讲人: 汪信砚 教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观是关于哲学的哲学,是对有关哲学本身的一系列 问题如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基本问题等等 的反思 不同的哲学观对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基本 问题等等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使得哲学史上的各 种哲学理论相互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 变革就是从哲学观的变革开始的
西方古代哲学的鲜明特点是从对象世界本身去探寻世界万物的统 一性,因而它不仅经常对客观世界本身直接作出断言,而且它所 理解的本体往往是表现于经验中的某种具体存在物,因此,即使 是古代的本体论哲学,也只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某种朴素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套课件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套课件第六章--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5b82b986f1aff00bed51ee8.png)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2)生产关系
①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 生的物质关系。
②内容
A、马克思的“四环节论”——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
B、斯大林的“三方面论”——生产 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 其相互关系、分配关系。
②构成
A、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机构 :宪法、法律、法令、政权、政党、政府、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 B、思想上层建筑。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社会意 识形式,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 教、教育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就是社会形态。
(3)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 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技术形态是两种基 本的划分方法,前者以生产关系的性质 为标准,后者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为标准。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 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 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
系 的
展 变
铁器
封建社会
变 革
化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fd38d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的本质和 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应对全球 化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文化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 义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 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矛 盾和局限性。
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应以人民利 益为中心,发展符合人民 利益和需求的文化。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强调辩证思维 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中的作用。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解放具有重要意 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 形态的阶级性,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 供了指导思想。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马克 思主义哲学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 和思想的冲击,需要不断更新和 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 劳动力的流动,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 丰富的实践经验。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
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 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502f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b021ddc281e53a5902ffa7.png)
--王阳明
❖实践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
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唯心主义者突出强调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 动性、创造性。但是它们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精 神的自我创造。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首先,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
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红 花!
其次,一切反映形式,都伴随着一定的信息过 程,人的认识作为社会人的高级反映活动,本质上 正是主体自觉接受、采集、加工、处理、保存、传 输客体信息的过程。
蛇!
杯弓蛇影
最后,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 求中居于主导的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
第四节 认识系统的结构 一、认识主体 二、认识客体 三、认识中介
一、认识主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
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的“人本身的 自然力”,尤其是人所独有的感知——思维力,是 人的成熟的自然机体中潜在的特殊才能,是人以观 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内部根据。
实践主体
实践工具
实践客体
第四,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第五,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哲课件 马克思哲理 绪论、第一章
![马哲课件 马克思哲理 绪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d85ba33f172ded630a1cb675.png)
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
•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Leabharlann 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
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 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 功夫。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 下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主要内容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2,哲学与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哲学
系统化
3、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 何者为第一性 生成关系 本体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 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 流派。
二者有无 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为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开场白
• 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a4e2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9.png)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发展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判断,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作用、重要性等进行的评价和 判断。价值评价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价值评价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价值评价也具有客 观性和绝对性,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04
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表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同时,上层建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
06
主义展望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本质
剩余价值的定义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 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 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 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 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 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03
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
实践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e902ed3e647d27284b73519a.png)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0
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和动力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 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 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 因而起作用。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 内部的矛盾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 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前途的事物。(也是新事物的含义本质)
河流 动物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交通
建材 家 房地产业 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 电
家具 装 修
建筑 行业 机械
物业 管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马克思主义 想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毛泽东思
邓小平理论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三个代 表”
科学发展观
13
第三章
思维领域是普遍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 聪明
第三章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PPT课件(20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ffc70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6.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024/1/30
22
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应用
2024/1/30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应用
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了理论支撑和哲学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深入人心。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全社 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的良好风尚。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推动文化事业全 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24/1/30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
03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 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推动建立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 生态环境。
2024/1/30
26
07
总结与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2024/1/3027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及影响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无产阶级革 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 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6
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 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什么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关系
2、辩证否定观
(1)什么是辩证否定 a、自我否定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两个重 要特点 c、扬弃 (2)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3)承认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3、否定之否定 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具体道路
二、实践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功能
(1)创造客体价值 (2)优化主体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3)科学实验活动
三、自在世界、 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
1、什么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2、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1)哲学与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得出:哲学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演变过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
1、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探索 2、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 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什么是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意识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社会劳动不仅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 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第一,生产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和 客观需要。 第二,社会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从而为意识的 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第三,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了意识 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1、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从意识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存 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何文模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主要 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词源和词义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从本质特征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 统一。 2、从内容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3、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4、从功能作用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 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有力武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 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1)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 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 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2、是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 3、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它们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什么是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3)承认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意义。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感性 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三、意识的作用
1、什么是意识的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创造性。 (3)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4)对人的生理的调节和控制。
3、怎样正确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首要条件 (2)依赖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3)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根本途径 (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2)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物 质的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同物 质和运动的特性一样,时空是客观的,是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 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和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科技发展的高速度。 (2)科技运用的综合性。 (3)科技渗透的广泛性。
2、现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1)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 理。 (3)现代科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进步和发展。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最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 拓道路 d、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一,部分质变,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第二,量的扩张过程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 b、现实意义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2)重复性;(3)普遍性。
3、规律的类型和层次
(1)规律的类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2)规律的层次: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质 (2)量 (3)度
(1)凡物质皆运动 (2)凡运动皆物质的运动
3、相对静止 (1)什么是相对静止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2)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 是不可分割的。
二、树立科学的态度
1、要确立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态度。 2、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 种错误倾向。
三、发扬优良的学风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主要的方法。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2、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 3、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回 答划分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 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环节: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 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环节: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 “均衡论”。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1、什么是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客观规律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 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曲折的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1、系统及其特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3、系统论的哲学意义
四、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反对形而 上学的孤立观点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
1、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2、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的关系。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