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0考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

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措施: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

地理高考二轮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们们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高考二轮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地理高考二轮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3考点2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3考点2

考点二晨昏线的判读1晨昏线的定义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昏线组成的大圆圈,故又称晨昏圈。

2晨昏线的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永远平分赤道。

(4)与经线圈重合或者有夹角,夹角α的范围在0°~23°26′之间,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

(5)晨昏线的移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

3晨昏线的判断(1)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如图甲)(2)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如图乙)注意点1.地球上的实际晨昏线有一定宽度理想中的晨昏线是线状,而实际的地球上因为有大气的作用,晨昏线是带状,有一定宽度。

如早晨太阳未出地平线天已亮,傍晚太阳落下地平线天空依然明亮。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上的昼半球略大于夜半球,但通常情况下不考虑大气的作用,晨昏线就是平分地球的大圆。

2.赤道上6时、18时是解读光照图的两个重要隐含条件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为6时,而不是晨线上的时间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为18时,而不是昏线上的时间为18时。

只有在春秋分时晨昏线与经线才重合,这时与晨昏线重合的经线,其地方时才为6时或18时。

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

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

据此判断下题。

1.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下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B.②处风平浪静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D.④地森林密布[考法综述]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是本专题的重点知识。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范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1《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23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小编整理了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东北区主要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教学重点: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m2,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01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一)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

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二、资源优势(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耕地面积为192×104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m2,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

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

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m2。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

高三二轮地理教案

高三二轮地理教案

高三二轮地理教案有关高三二轮地理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眼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材是死的,不能随便更换。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二轮地理教案【篇1】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又迎来了骄人的成绩。

一年的辛苦耕耘,终于获得中意的回报。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获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以下: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3+x”模式高考,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核学生所学相干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控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两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出现出以下的特点:1、命题更重视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遵守考核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核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判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行素养教育,有利于高校提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养创新人才。

3、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初中地理)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高中地理)的理论。

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浏览与运作,反应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

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运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推敲,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

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所加强。

5、试题的取材重视联系当前世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现实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6、焦点、重大的时政热门通过基础知识反应出来,因此,基础不能扔。

7、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核,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1考点3 自然资源 (含解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1考点3 自然资源 (含解析)

考点三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对自然资源依1.矿产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能源不一定是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一定是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如非矿产性能源(汽油、电等)就不一定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但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明显,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规律,如生物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受多种因素(如地质条件)的制约,其分布符合地质分异规律,虽然分布不平衡,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3.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

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成为非可再生资源。

如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 的全周期“S ”形规律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答案 B解析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非经济发展减缓造成的;缓慢工业化的后工业化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

2.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开发新能源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C解析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降低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全面贯彻“三个面对”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开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养教化为根本宗旨,以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自学实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拟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内容,盼望能帮助到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1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始终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照旧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终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确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和逻辑推理实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试验遵照试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老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试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支配好试验所须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展加工,形成最终模型制作所须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终对模型进展展示,老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展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试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相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须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须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亮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考点3等高线地形图含解析解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考点3等高线地形图含解析解析

考点三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以以下图中甲点海拔为 1 500 米,乙点海拔为 500 米。

甲、乙的相对高度是 1 000 米。

2等高线及绘制(1)等高线:在地图大将地面海拔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称为等高线。

(2)绘制原理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色特征含义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同样②同图等距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 (等高距 )③闭合曲线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不过有的不可以在一幅图上完整体现出来续表特征含义④一般不订交,重叠为悬崖等高线一般不订交,但在绝壁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等高线疏密反响坡度陡缓,两⑤疏缓密陡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少,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凸低为高⑥凸高为低高于高值⑦低于低值4等高线图中的基当地形等高线向低值曲折的中心部位比双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值曲折的中心部位比双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地区,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闭合线与高值同,则其中高于高值,如 A 海拔高于200米;闭合线与低值同,则此中低于低值,如 B 海拔低于100米表示方法表示图等高线图地形特色说明闭合曲线示坡线画在山地、四周低中等高线外外低内高山岳间高侧,坡度向符号▲外侧降低示坡线画在盆地、线外高四周高中等高线内凹地内低间低侧,坡度向内侧降低从山顶到山脊等高线凸山麓凸山脊线也叫向低处起、高耸分水线部分等高线凸山脊之间山谷线也叫山谷的低洼部向高处集水线分一对山脊鞍部是山谷等高线和相邻两个线最高处,鞍部一对山谷山顶之间山脊线最低等高线组呈马鞍形处成注意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其实不是只与等高线的疏密有关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取决于比率尺的大小和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等高距等要素。

2.等高线不可以订交,但可以重合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一样数值的等高线不会订交,悬崖处是多条等高线的重合处。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0考点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含解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0考点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含解析)

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提示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注意点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两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非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

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图中不同数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

据此完成1~3题。

1.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A.①B.④C.⑥D.⑩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纬度最低,位于热带,且干燥度最低,最湿润,应为热带雨林,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故选A项。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优秀教案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优秀教案

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标准高考考纲考点分析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自然环境的地狱分异规律为高频考点,利用示意图、景观图等为载体结合当时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

以选择题为主[知识体系构建]一、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完成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理想模式图和自然带分布图)[易误辨析]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提示不是。

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特别提醒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易误辨析]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地形限制)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影响因素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基础分布特征图形描述文字描述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分布纬度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例题:(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4考点2-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4考点2-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

考点二农业地域类型鱷定基础点重难点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发展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地域类型分类特点典型地区隨位优势问题及措施对我国可借鉴之处问题:小农调整农业生产方经营■商品式和农业结构,实种植小农经营;典型地区;亚洲率低'机械施联产承包利多衣爪位血积东部、南部1中化水平低.种经营,农*林、业.密集产最岛、商国:南方地区水利工程量大,科技牧、渔业综合從稻品率低事机展;发展农产品系种农水平低械化水平列加工业.耙农业植业、低:水利工述位优势:高温牛产从自给经济业自给农业理尾大*科多雨的气候,地措施:扩大规模再发展转到商品空产上技水平低形平坦•劳动力水利*提高来;加大科技投充足•种植经验科技人•向优质、高效丰富农业方向发展、I ,、、八1注意点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牛产有机结合典型地区区僅优势问题及措施典塑地1心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城农业问题:水源不足优势: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肓效利川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吃产具有很大的灵活ft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措施:东水西调特点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我国南方11J区应建讼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匕地资源优势r发展林葫田塘多种经济,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礎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的特色经济1.季风水田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并不都低季风水田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一般较低,但东亚的日本水稻种植已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水平较高。

2.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不一定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粮基地是以产粮为主,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其农业地域类型可能为商品谷物农业,如我国东北地区;也可能为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如我国长江流域的季风水田农业。

3.大牧场放牧业并不都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大部分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地区的气候却比较湿润。

4.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不属于混合农业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只作为副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产值很小,故不属于混合农业di©小题快做]甲图中阴影表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范围,乙图表示甲图中相应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23考点2亚洲(含解析)要点

【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23考点2亚洲(含解析)要点

考点二亚洲1亚洲概略纬度地点: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1)地点海陆地点: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2)范围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3)地形、天气与河流之间的关系2亚洲主要分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1)东亚地区(2)东南亚地区(3)南亚地区(4)中亚地区(5)西亚和北非地区3日本和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特色注意点1.亚洲并不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跨经度 360°,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而亚洲西起巴巴角 (26 °10′E,39°27′N)东至杰日尼奥夫角 (169 °40′W,66°05′N)跨经度约 164°10′。

2.“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实更是中国的“经济生命线”中国此刻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花费国,中国原油入口多来自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入口原油的4/5 左右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每日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六成是中国船只。

可见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的经济安全息息有关。

在年降水量不足250 毫米、浇灌水源不足的地区,一般不可以发展浇灌农业,以下图中的甲、乙、丙、丁所示地区都是浇灌农业区。

读图回答 1~3 题。

1.图中所示河流中,以高峰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 )A.ad B.abC.cd D.bc答案A分析 a 是阿姆河,起源于帕米尔高原,主假如冰雪融水补给;d是印度河,起源于青藏高原,主假如冰雪融水补给。

2.图中所示地区不属于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的是( )A.乙 B .甲C.丙D.丁答案B分析甲为中亚地区,不是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

3.图中所示地区共同面对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土地荒漠化C.天气变暖 D .酸雨危害答案B分析甲、乙、丙、丁地区因天气干旱,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高三地理二轮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教案教案可以恰当地挑选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落后生,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高三地理二轮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高三地理二轮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觉问题――传统聚落在消逝,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当以体验领会、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爱好,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运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穷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毕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进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知道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知道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知道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换。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全部教学进程运用教师引导启示;学生积极摸索,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换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进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现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示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一、设计构思二、课程目标的确定命题趋势:以区域自然带分布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一)复习目标1、知识层次: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掌握地域分异的规律;掌握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

2、能力层次:学会分析各种自然带模式分布图,进而掌握判读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和判读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

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3、情感层次:排除杂念,稳定心态,正确应对,培养地理素养。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性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垂直地带性的判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效果展示展示步骤:1、根据复习目标,综合小组和个人的复习内容进行展示。

2、各小组展示的复习内容,如有缺漏或错误,请其他小组及时更正;如正确无误,请共同分享小组的劳动成果。

3、各小组展示过程中,发言人要声音洪亮、仪态大方、控制时间、简明扼要。

(二)重点拓展(三)高考演练(2008 年山东文综)图2 是我国某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第1 题。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2011 年高考江苏卷)图7 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2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四、板书设计把学生展示的卡片纸重组,当作板书五、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提示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注意点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两种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一种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一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非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

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图中不同数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

据此完成1~3题。

1.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A.①B.④C.⑥D.⑩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纬度最低,位于热带,且干燥度最低,最湿润,应为热带雨林,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故选A项。

2.图中⑨代表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草原B.苔原C.针叶林D.阔叶林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⑨横穿整个大陆,位于温带,纬度较高,且干燥度居中,所以最有可能的植被类型是针叶林,故选C项。

3.图中④与⑧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答案 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位于低纬度,且干燥度大,应该属于热带荒漠,其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⑧位于温带,且干燥度大,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其形成原因是远离海洋,降水少。

故选B项。

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4~5题。

4.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A.a B.bC.c D.d答案 D解析a、c方向的变化都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山地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

选D。

5.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海陆分布C.洋流D.岩石性质答案 A解析由上题可知主导因素为地形。

[考法综述]关于水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考查,多以区域图、自然带分布图或示意图、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为背景设题,考查自然带的判读或影响因素。

命题法1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典例1读图,完成下题。

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A .水系的分布特征B .地形的东西差异C .热带荒漠的分布D .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 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规律。

水系的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的制约,而地形、地质等因素均属非地带性因素,故选项A 、B 、D 错误。

热带荒漠的分布主要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解题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太阳辐射:赤道――→递减两极↓热量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两极↓植被:赤道――→雨林、常绿阔(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土壤:赤道――→酸性、中性、偏碱性两极(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递减内陆↓降水量:沿海――→递减内陆↓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命题法2 非地带性因素典例2 读非洲局部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 .③④B .①⑥C .①④D .②⑤(2)图中①③两地的自然带( )A .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 .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 .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解析]第(1)题,①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带。

⑥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之沿岸暖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①⑥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第(2)题,①③都属于热带草原带;①地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属于非地带性,③地属于地带性分布。

[答案](1)B(2)A【解题法】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现象的分类(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2)“改变”: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3)“约束”: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2.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3.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1.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答案 A解析文献中表述的是由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2.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题。

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A解析根据纬度信息及海陆位置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埃及及其周边地区;该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应为热带荒漠带。

故A 选项正确。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5题。

4.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

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

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②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答案 A解析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

7.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答案 D解析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森林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

故选项D正确。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答案 D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

9.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 C解析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甲植被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答案 C解析图中显示气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 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11.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地形B.水分C.土壤D.热量答案 D解析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