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效应及追求宋才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正效应和价值追求,既蕴含于市场经济的最终成果之中,同时还潜在于保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要素和市场规范的建立和健全过程之中。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
由于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和摩擦,加之人们对改革开放倾注的期望值过高,形成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使得我们这个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出现了某种“不令人满意”的社会现象:没有赚钱的人不满意,赚了钱的人也不满意;宰别人的人不满意,挨宰的人更不满意。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实再一次警示人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社会非道德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同步进行。
从康德以来伦理学的一个根本的划分,就是把“正当”与愿望中的“好”分开,把“义”与“利”分开。
康德认为“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至善即道德和幸福的协调”1。
撇开唯心主义的因素,康德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价值尺度是效率、金钱,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是道德和情操。
区分“经济人”与经济伦理的概念,从区分道德作用范围的角度上讲,确实为我们找到了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同一性,“义”与“利”在这里获得了较好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所包含的利益观念、效益至上观念等等,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要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这种“义”与“利”的统一,正是“善”的表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原则。
我国正处在形成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须臾不能离开法治,也离不开伦理道德。
我认为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不是对经济伦理的偏好和盲目崇拜,而是因为它确实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2,那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把伦理道德建设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它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之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之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但如何达到这种兼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资源分配、财富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之道。
首先,资源分配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应加强监管,避免资源的垄断,减少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引导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其次,财富分配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重要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财富分配的不平衡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政府应加强税收调节,重点向高收入群体征收更多的税款,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赋负担,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公共财政支出,保障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社会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减少因为贫困和地区不平衡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可行的途径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从而提高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劳动环境,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员工的权益。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兼顾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
宋才发: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标志宋才发*1.市场经济是一个与社会化商品经济相联系、反映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与关系的经济范畴。
就其概念的实质而言,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市场在其中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起调节和导向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一个中性的经济范畴,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体制,它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同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结合的。
因此,它除了必须遵循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则外,还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以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中国是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参加现代化进程较晚的国家,选择市场经济模式作为追赶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明智的决策。
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沿袭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发展的老路。
因为在资本主义已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今天,搞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可能使中国形成统一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只会导致有限资源的滥用和有限市场的丧失。
这即是说,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要尽快进入现代化国际经济舞台,需要有一个有效率的、能够弥补市场发育不良缺陷、有能力动员资源和取得政治支持、并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条件的政府。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我国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活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我们还要通过政府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积极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必要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案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每次中央重要会议文件都这么提,直到如今。
所以,它是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共产党向来主张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什么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在分配政策上要把公平与效率相比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呢这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众多社会矛盾,有密切的关系;与我国在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情势迫使我们积极进取,尽一切努力增大我国的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家实力,所以邓小平南方讲话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与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把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效率成为第一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时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
为了更快地提高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就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这一句话也正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所作的说明。
所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理论界阐述和宣传这一分配政策的精神,也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
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
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央一再强调,“先富要带动和帮助后富”,“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丝毫没有忽视社会公平的意思。
二、个人发言提纲:(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论述经济法中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法学091232号王舒影论述经济法中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公平和效率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适应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
经济法对效率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所有的经济法规范、经济法制度以及经济法运作活动,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
应一方面,经济法致力于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重视分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
以前我们常提到的说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实力还很弱,它必然主动地首先要求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取得最大的利益。
兼顾公平,是因为如果把效率绝对化,完全不考虑公平,就可能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社会两极分化。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以效率为原则,可以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对社会生产率产生的积极作用自不用说,但是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导致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增多。
例如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法制的不完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所以,市场不平等这一固有缺陷就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填补。
考虑到如今国家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地注重公平。
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将社会上的不公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正体现了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国家“看得见的手”这两种力量的制约和平衡,市场追求的主要是效率,调控则注重公平。
所以,效率和公平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高层次的分配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不重视公平会导致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增多,不兼顾效率则必然助长资源浪费、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024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考试辨析题和简述题答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考试辨析题和简述题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一、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判断:正确。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从公司内部角度来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因为它最具综合协调性和利益敏感性,从而能保证公司的合成动力大而稳定持续不断,及时纠错,协调一致,节约高效。
从公司外部角度看,他是整个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
同时,它对我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思想道德体系起着决定或影响作用。
所以,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2.在我国现阶段,效率优先很难做到兼顾公平,因此,应该主张公平优先。
判断:错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一方面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
另一方面又不能使收入差距过大而出现贫富悬殊,避免两极分化造成社会不公正和不稳定。
从微观上,注重效率优先,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工作形式、考核制度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决定,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作用。
在宏观上,注重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促进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我国坚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判断:错误。
党的十五大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其他经济条件决定的。
具体说来:第一,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与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与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既强调公平又注重效率的经济体制。
在这个体制下,公平和效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平与效率。
首先,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目标。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效率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应确保经济发展的公平性,使资源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市场机制和竞争力的发挥也对经济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运行的关键。
其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需要精细的调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并不意味着绝对平等。
通过市场机制,不同个体和单位有机会获得不同回报,这是效率的表现。
但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无法参与竞争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提供特殊保障,确保社会公平。
例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贫困家庭、残疾人和失业者等群体获得基本保障。
再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需要制定公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限制市场行为,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出现。
例如,反垄断法的实施可以防止市场权力过度集中,保护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此外,政府还需要设立监管机构来监督市场的运行,维护公平和效率的平衡。
另外,教育和培训也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政府可以帮助每个人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提高整体社会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技能培训也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还需要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制,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
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更加公平和有效的经济机制。
例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加强监管,防止权力滥用。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
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
公平,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
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的宏观调控。
效率与公平上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对立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一面。
收入差距较小,固然公平了,但对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收入差距过大,固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将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的生产和利润。
在市场经济中,效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不仅是企业的追求,也是国家的追求。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效率。
公平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各方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是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反之,只有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
二、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
如果只追求公平而忽视效率,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垄断。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追求效率的同时侵犯公民的权益。
再次,要加强对社会的调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要加强对教育和文化的投入,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结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反之,只有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
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市场、企业和社会的监管和调控,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宋才发:《中国市场经济法》绪论
宋才发:《中国市场经济法》绪论宋才发:《中国市场经济法》绪论中国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把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发展。
建立了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就可以放开手脚地参与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和国际经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崭新通途。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3月29日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将其定为国策。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重大理论贡献。
社会分工的程度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商品与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深层原因又在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既然中国不能越过商品生产与市场交换的自然历史过程,那末,实行市场经济就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商品生产蕴含的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进而实现不同商品所有者追求的自身利益,从而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法制经济是中国走向兼有文化国特征的法治国的目标选择。
中国既是一个素以文化著称于世的文化国,又是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的泱泱大国。
“朕即国家”、“以言代法”是几千年来阻碍中国文化昌明、经济繁荣的痼疾。
从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看,“民主国”和“法治国”将是它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推出了建设“福利国”和“文化国”的模式,而“文化国”的法制特征之一就是法律的社会化、道德化。
尽管这些国家仍然存在许多社会病态和顽症,但作为体现人类社会文明、法制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等一般发展趋势和进程的进步价值,是无可指责的。
从现代化起步的视角看,中国是“后发展”国家,我们完全不必重蹈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坎坷之路,完全可以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把“民主国”、“法治国”与“福利国”、“文化国”的优点吸纳过来,让它与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融为一体;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促使中国走向兼有文化国特征的法治国的轨道。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公平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效率则是指资源的最大利用。
这两个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和效率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首先,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自由竞争来决定的,但是这种分配方式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来调节市场,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样做可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效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提高效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资源的最大利用,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然而,公平和效率在市场经济中是相互矛盾的。
为了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如限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这样做会降低企业的效率。
反之,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政府可能会放松对企业的限制,这样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因此,如何平衡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一、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这样做可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三、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管理,防止科技创新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四、加强教育和培训。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思考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思考2011-11-14 第03版:思想理论作者:李海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458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收入差距与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此背景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受到了猛烈的批判。
一种主导性的观点认为,“效率优先”实际上就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数量,而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造成对公平的忽视。
正是因为“效率优先”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社会公平缺失,所以党和政府才改变这一提法,强调要“更加注重公平”。
这种观点看似以实践为基础,非常合理,但实际上,其根本误解了早先党和政府重要文件中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本意,而对“效率”一词的含义做了具有相当主观性的臆断。
为澄清模糊认识,有必要通过对党的系列文件的解读,明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本来含义,并对相关提法改变的内在逻辑予以梳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推进经济发展,我国逐渐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其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就在于一种健全的市场体制讲求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具有切实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相比于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按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可以说既能保证效率,对要素所有者来讲也是公平的。
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它的首要的分配原则也只能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按效率分配。
而由于马太效应等原因,单纯的按要素分配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拉大,所以收入平等方面的调节也是必要的。
正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我们党和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强调初次分配“效率”的前提性与优先性,再次分配“公平”的兼顾性。
也就是说,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挥市场经济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在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效率;再分配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由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来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最终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回顾与思考《学习时报》总编辑周为民教授访谈录
决定 》 已实现 了 一个重大 突破 , 出社会 主义 经济 是商 , 提 品经济 (在 公有 制 基础上 的有 计划 的商 品经 济 ” , “ ) 实际 上肯 定 了改革 的市 场导 向 。 实 中 , 现 一方面 , 为了 “ 搞活 国有企 业 ” 旧体制 下平均 主 义大 锅饭 式 的就 业 、 , 收入 分 配包 括福 利和保 障 制度亟 待 改革 , 另一方 面 , 个体 户 、 私
是 “ 率 优 先 , 兼顾 公 平 ” 吗 ? 效
上 都是原 来 旧体制 下处 于边 缘 的人 , 进 等 , 怎么看不 到 这是 一种完 全不符 合 7你 入 不 了旧体制 的人 , 多是 在 旧体 制下 社 会主 义理 想和基本 要求 的最 严重 的社 大 相 对更 穷的 、被人 看不 起 的边 缘人 。因 制 提供的 就业 、 利和 保 障 那时 哪能 福
‘‘
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 ’ 原则的回顾 与思考
《 习时 报 》总 编辑 周 为 民教授 访 谈 录 学
文 /本 - i. l P者 : U 马 国J
1 5年 ,提 出 “ 率 优 先 ,兼 顾 公 平 ”的 8 9 效 政 策 建 议
<中国 改革 > :我们知道 “ 效率优先 ,兼顾 公平 ”原 则是 您在 一
制 就是 能 够合 理配 置 资源 ,为社 会 经济 效 率提 供 充分 激励 的 机制 , 要是 市 场 主 机 制;稳定 机制就 是 针对 市场 竞 争的 结 果 , 收入 差距 “ 大 ” 进行 必 要的 调 如 过 , 节 ,为竞 争 中的 “ 失败 者 ”提 供 一种社 会 安全 网 ,提 供基 本保 障 的机 制 ,这个 安 全 网是 对 所 有 社会 成 员 的 一种 保 险 , 因为谁 都可 能 失败 。动 力机制 和稳 定 机 制 是两 大 类基 本 的机 制 。这两 类 机制分 别 靠 不 同 的工 具 来起 作 用 ,各 司 其 职 , 分 别 为社 会的 两大 目标 服 务 ,动 力机 制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既要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发展,也要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我们在进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首先,效率优先是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可以通过优化市场规则、推动市场化改革、完善产权保护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公平原则是指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应注重解决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确保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这可以通过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来实现。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灵活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国情的分配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良性循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述。。
从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经济界、学界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再掀热潮。
赞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人认为它符合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现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
反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原因是讲效率多了而不重视公平,这与我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相抵触,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也有人提出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7月29日,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北京城市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讨论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本报记者柏晶伟效率优先增进公平黄范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最近几年,中央文件开始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提法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这在思想界、理论界引起了一些误解,认为效率优先不能提了。
也有人公开讲改革初期提“效率优先”可以,现在已经不合适了。
我的观点是,效率优先,增进公平。
我不否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初期是起到过重大作用的,没有这个提法就没有小平同志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不可能有市场经济。
当然,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公平问题突出了,因此这些年文件里没有提。
虽然没有提效率优先,但提了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我很赞成坚持效率优先,然而仅仅提重视公平我感觉还是不足,因为重视公平只是表明市场经济有缺陷的一方面,而且对于政府的操作性不很明确,如何重视没有明确的操作性。
因此我提出来要增进公平。
我认为效率优先、增进公平表明效率与公平不仅有负的相关关系,还有正的关系,效率优先是增进公平的前提和条件,而增进公平是效率优先的归宿和目的,效率优先的结果是增进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平可以给我们的政策操作提供一个原则性的导向。
略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学术资料-市场经济研究
略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略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者】金喜在/宾建成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但它至今尚未成为人们的共识,还需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论证。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确选择效率这一概念虽然可以广泛使用,但一般指的是经济效率,其核心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占用或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有效产出。
从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节约社会总劳动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
从微观的角度看,它表现为劳动者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公平作为价值判断的一种观念形态,反映着人们对某种分配秩序的渴望。
既然公平是人们的观念形态,它必然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所处的自由主义公平观等,相互之间的争论始终没有中断;从现实考察,也可以发现社会上有极不相同的公平要求。
尽管各种公平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或矛盾,但判断这种公平观念是否正确,也就是某种公平观能否成为指导社会分配实践的公平原则,则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这就是关系、分析方式是否公平,不能从抽象的道义观念或某种固定不变的分配原则出发,而必须从实现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出发。
只要某种分析关系和分配方式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能推动社会进步,那么,按照这种分配方式进行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分配;否则,就是分配不公。
效率和公平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
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或劳动者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降低资源利用的效率,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将受到削弱;社会公平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无序状态。
因此,社会主义要获得稳定的进步和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率,又要体现公平要求。
但是,在许多西方学者们看来,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兼得的,要么追求效率而牺牲一些公平,要么追求公平而牺牲一些效率,似乎二者之间存在严格的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但存在矛盾和摩擦。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公平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改革的原则党的十九报告指出:“初次下放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不断加强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者平均主义,又要以防收入悬殊。
”如何把效率与公平共存和平共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难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下放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为我们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效益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相结合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指示。
所谓效率,是可以按夜生活经济都市生活中劳动数量、质量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也可以按投入的生产要素同所得的经济成果的比率来度量,投入多,效率高,收入高,反之就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发生亏损。
所谓公平,是指人们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无论是弱势群体和生产要素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处理过程中都应遵守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差距,但要遏止两极分化。
效率和公平作用于不同的分配投资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市场需要进行的分配是整个市场初次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是按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之中来赢取收入的。
效率高,则收入高;效率低,则收入低。
假如市场上不海外市场需要你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就得不到收入。
各种制造要素贡献的大小,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出判断的。
在初次分配中,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要素的市场价格。
二度分配以效率为原则,可以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解决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
但是,经过市场实现的初次分配,还不能解决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一些。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
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了分配制度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但是,我认为我们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应该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效率优先效率指的是社会经济运转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相应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优先是指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分配制度,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具体来说,效率优先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益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因此,为了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益,我们应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创业和创新,并优化人才流动、使用等政策,使人才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流动性和使用效益。
2. 改进财政分配制度,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的分配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改进财政分配制度,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分配。
具体来说,应该加强约束力和监管力度,打击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并加强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推进税制和金融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税制和金融制度是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税制和金融制度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经济的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税制和金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生产率和收益。
二、公平兼顾公平是指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的公正和合理。
社会的公平分配体系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又应当坚持公平兼顾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公共资源的共享,实现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让社会各个层级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共资源的福利,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冯并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地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认识突破。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千古命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
从长远的和理想,的状态来讲,我们主张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同步,更希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冯并
【作者单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坚持"规则公平优先、兼顾结果公平"的公平观--兼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实质与合理性 [J], 吴增基
2.发展公平促进效率——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质疑和新"公平-效率"观的重建 [J], 周德海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J], 陈彤
4.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价值取向分析 [J], 仰丙灿
5.发展公平促进效率——试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偏颇和新"公平--效率"观的重建 [J], 周德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才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宋才发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真正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一个兼容经济的、政治法律的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它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
一效率与公平是一个具有确定涵义的概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意义上的“效率”与“公平”,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因此,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讲,效率的内涵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即要求低投入高产出,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及物质和精神的丰富。
我们通常所说的最大化的“效率目标”,实际上就是指对现实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统称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求在一定的投入下达到产出的最大化。
与“效率”相比较而言,“公平”是一个较难于下定义的概念,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抽象的、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无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具体的、相对的公平。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所理解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把平均主义错误地视为公平,那是理解公平的问题而不是追求公平的问题,不能误认为追求公平就要遏制效率。
我认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公平”,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体现。
它有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权利平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所规定的生存权、占有权、发展权、享受权等一系列权利的平等;二是机会均等,即社会提供给每一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相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它不受贫富、民族、地位高低的限制,能够同所有的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
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均等”就是公平的最大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所有的生产组织和劳动者个人追求效率,讲究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并通过价格杠杆等竞争机制,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利于出好效益、高效率的地方去,尽可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优化。
效率与公平是在矛盾的胶着中达到协调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和公平通常是不可能协调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的交替关系;如果追求公平则必然牺牲效率,如果提高效率则显失公平。
按理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是和谐统一的。
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能够达到社会分配的合理与公平。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当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想的社会一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义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当代的社会主义与当代的资本主义在彼此竞争与发展的角逐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力上具有明显的劣势,因为它同时既担负着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的任务,又担负着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个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因素”的任务。
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也往往诱发出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病灶”。
诚如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的谈话时所说:“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2这即是说,一种再好的具体制度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而又长期得不到正常发展的条件,那也是可能发生变异的。
新中国建立40多年后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消灭资源独占的高度计划变成了既定目标,公平目标硬化的管理体制非但没有促进平等的兑现,而且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宏观调节机制的紊乱和破坏,严重地削弱了经济系统的动力结构,平均主义原则的普遍推行,使经济活动中内在的利益机制建立不起来,对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循环系统形成和建立形成阻滞。
”3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凭良好的主观愿望可以达到的,它要以实现效率为前提条件。
从根本的和长远的目标上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效率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考虑无疑是正确的。
只有在效率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不同需求;只有在鼓励先进,促进效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分配、消费”领域中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去调控,缩小个人之间在消费上的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也只有这种含义上的公平追求,才真正是竞争规则与过程的公平,而非一般结果的公平,它能够激发生产组织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逐步使效率与公平在矛盾的胶着发展中求得协调与和谐。
“效率优先”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效率经济,它的最后结果必将在市场当事者之间的效率上产生差别;而这种差别又集中地反映在市场竞争参与者的收益分配上。
受资本积累规律的支配,这种收益分配的差别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情况下,确实会愈加扩大。
但由于在中国已不存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对立冲突”,故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应该是既能刺激效率提高,又能保证社会公平的制度。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部领域或某个具体环节上的矛盾聚焦,只要引导得当和处理及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不可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阻力。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说过:“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4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出发点和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障,没有效率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效率决定公平,而不是相反。
所以,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目标、作为重要任务来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来认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历史条件下,侧重强调效率优先,这并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效率优先”,首先突出的是劳动成果的分配与效率挂钩,优先实现市场经济所体现的公平竞争,高效多得。
这既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所决定。
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最佳选择,马克思主义创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140页。
3见《求是学刊》1993年第4期,第51-52页。
始人早就说过: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
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1在我国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果过分强调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分配首先不与效率挂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就无从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就建立不起来,市场经济就会失去活力。
如果中国再度返回到“大锅饭”那里去,只会死路一条。
只有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高效多得,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切实实现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有机的统一体。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共同富裕与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也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的本质决定的;无论如何,它始终是人们最熟悉的、善于用来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标尺。
人们极为熟悉的“按劳分配”原则,可以说是对效率与公平互为兼顾的。
因为在这里劳动收入是对等的,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的;它鼓励多劳多得,能够体现提高效率的激励作用。
但是严格地说来,按劳分配与公平的联系又是有限的,因为它没有考虑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的问题,也没有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实现问题,更没有考虑到无劳动能力的人生存和发展权的问题。
社会公平关系到社会凝聚力的有无或大小,关系到效率发挥的程度,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所以,中共中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在我国“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把“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公平与速度效率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
由于新体制不完善和旧体制僵而不死的缘故,加之现行的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似乎愈来愈烈,已经造成了社会心理的不平衡,社会公众对此已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而在这些分配不公的诸多问题中,公众尤为不满的又是少数政府官员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非法行为。
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搞不好就会成为引发社会剧烈动荡的诱因,那么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前苏联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思量。
为此,我们的一切政策措施不仅要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3的原则出发,而且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应税申报制度,依法强化征管个人所得税”;“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而形成两极分化。
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的要依法惩处。
”4只有严惩腐败以平民怨,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至于得而复失。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
这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它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走出竞争与公平的误区。
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性,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不仅具有自主性、分化性和开放性,而且具有竞争性、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