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护心丹“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组方理论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第40卷第3期
2022Vol.40No.3
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主导的在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1]。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应激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到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
系统功能,可通过边缘系统、
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导致相关脏器功能活动或抑制[2]。
资料显示,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心身疾病的可能性更高,对于心身
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3]。
通常伴有冠心病、
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再出现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严重的会导致精
神病的发生[4]。
心身疾病病因病机复杂,
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可以辨识虚实、扶正祛邪,对症施治,对治疗心身疾病开辟新的治疗方法[5]。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病证,既可是独立疾病又可是伴随症状,可由冠心病、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等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疾病引起,严重影响生活及
精神健康[6],
主要表现为晕厥、黑朦、胸闷、头晕等各种复杂症状。
中医学的“心悸”与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在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方面密切相关[7]。
本研究针对心悸和迟脉证的“气滞”“血瘀”
“畏寒”
“胸闷”病因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心身疾病的多种临床表现,提出“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的治疗理念和“芳香开窍”“活血镇痛”“通阳复脉”“益
气活血”
“清心解毒”组方之法,为中医防治心身疾病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1中医学对心悸、迟脉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中心悸、迟脉证多见脉迟、并见沉脉、细脉、
结脉等脉象,临床表现不仅有心悸、胸闷、气短等心气虚弱证候还伴有腰膝酸软、晕厥、黑朦、面色
苍白等心肾阳虚证候的特点[8]。
《素问·阴阳别论》曰“迟者为阴”;元·滑寿《诊家枢要》云:“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
”《濒湖脉学》指出:“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说明迟脉为阳虚之
象。
阳微阴弦,
心之阳气亏虚,则阳不胜阴,阴邪乘于阳位,血行迟滞,脉来迟缓。
心身阳虚是该病的基础病理,其主要病机是由于心肾阳虚导致气虚血滞,心气虚弱,血液运行无力。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心悸可分为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等[9]。
心肾阳虚,火不生土,脾阳虚衰,运化不利,水饮内停,湿聚成痰,痰浊上犯,心脉痹阻,致心率缓
作者简介:张军霞(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
Tel :157****2041,E-mail :*****************;*通讯作者:董凌燕(197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专业。
Tel :186****5903,E-mail :**************
灵宝护心丹“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组方理论探析
张军霞,张杰,杜真辉,董凌燕*
(雷允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迟脉证“气滞”“血瘀”“畏寒”“胸闷”的病因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心身疾病”的多种临床表现,提出“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的治疗理念和“芳香开窍”、“活血镇痛”、“通阳复脉”、“益气活血”、“清心解毒”组方之法,通过整体调节,标本兼治,并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心身医学理论相结合。
组方既有中医的“形神合一”,又有心身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融合,为中医防治心身疾病提供了药物治疗基础。
关键词:灵宝护心丹;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组方分析
56.
[10]何俊余.引经药为何能引经报使[J].世界中医药,
2011,6(6):521.
[1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12]肖傅文,赵瑞芝,胡巧红.引经药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实验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6,32(1):123.
[13]
殷健,陈熙春.从受点学说探讨中药“引经报使”[J].中医杂志,2010,51(增2):52.
[14]刘艺.引经药的临床应用心得[J].临床合理用药,2017,10(8):79.
[15]
李智,杨柳.桔梗引经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1):97.
[16]孟醒,王鹏宇.桔梗引经靶向作用对肺癌的防治作用浅探[J].新
中医,
2014,46(11):177.(收稿日期:
2021-11-02)■■■■■■■■■■■■■■■■■■■■■■■■■■■■■■■■■■■■■
53
2022年第40卷第3期
2022Vol.40No.3
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慢,心属火而恶水,不自安而悸也。
如《濒湖脉学》所
云“迟司脏病或多痰”
,提示“痰”与“迟脉”关系甚为密切。
痰为阴邪,
其性黏滞,痹阻心脉,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痰瘀互阻,脉来迟缓。
《证治汇补》谓:“痰
迷于心,为心痛、
惊悸、怔忡、恍惚。
”故痰浊痹阻,胸阳不展,心脉失温,临床见心痛闷胀、心悸怔忡外,
还伴有神疲倦怠、
头重纳呆、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水等痰湿中阻之象。
综上所述,本病以心肾阳虚为
本,血脉瘀滞、
痰浊内阻为标。
病程迁延日久阳损及阴,可出现阴阳两虚之重证,总属虚寒痰瘀之证。
2中医学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心身医学是研究各种精神情感因素致躯体发生的疾病、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和康复等问题的一门医学[10]。
心身疾病多是有患者本身伴有的基础疾病加上情绪问题使得躯体疾病加重的一种疾病类型,而心悸心慌等心脏疾病除器质性病变外常伴有心理疾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疾病,也成为“双心病”。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年轻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患有心身疾病的人群也逐年
增大。
在对心身疾病的防治过程中,
临床医生也发现疾病不仅仅单纯指身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社
会环境因素与个人的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发生、
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也认识到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这与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便是最佳的身体状态相符合。
进入21世纪,“亚健康”“心身疾病”等众多新型疾病出现并影响众多人
群,传统的西医、
化药对此类疾病束手无策,国际知名专家曾呼吁“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国的中医寻找
智慧”
[11]。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详细阐述了“神形合一”的理论,中医认为人的情绪与五脏的关系密切,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按照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怒伤肝、思伤脾、忧伤
肺、
恐伤肾、喜伤心等,2005年的世界心身医学大会上,有专家甚至直言
“心身医学起源于中国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天人相应”论是中医整体观内容之一,中医学在上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心身关系辨证、综合,融入到疾病和养生的
方方面面,包括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的防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12]。
在心身疾病的防治方面:《黄帝内经》中提
出了“七情”疗法,即以情胜情治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给出了具体的方剂治疗,例如酸枣仁汤、四逆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大黄泻心汤等众多治疗心身疾病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金元四大家对七情学说及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
是我国心身医学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微病因病机学说”及“百病皆生于郁”的疾病认识;张景岳对古代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及实践进
行了丰富总结,提出了
“神分魂魄,三郁分治”;赵献可也认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木郁是疾病发展
的开端,治疗应当
“木郁达之,从肝论治”[13]。
3“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理论的构建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
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
常运行,故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但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便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心气不足、心血瘀
阻、心血亏虚等,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黑朦、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14]。
心除了主血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在对于心身疾病的防治方面,双心医学模式疗效显著。
双心医学模式指心脏与精神心理相互联系
的医学模式,又称
“心脏心理学”[15]。
心作为“五脏六腑之主”也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是分不开的。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
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
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可见当心气虚弱,人体的躯体疾病便会加重。
心的功能失常是心身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首要强心益气,使心的功能恢复正常,心气充
足才能推动气血运行全身。
“强心益气,通阳复脉,益气活血使气足阳旺”是“强心益气、心身同治”理论的学术内涵[16]。
4灵宝护心丹的组方特色
灵宝护心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载苏和香丸,与麝香保心丸属于“姊妹篇”。
灵宝
护心丹由人工麝香、
蟾酥、人工牛黄、冰片、红参、三七、
琥珀、丹参、苏合香9味药材组成。
方中牛黄可清心除烦,麝香、苏合香、冰片可行气解郁,配之琥珀、丹参宁心安神,可有效缓解患者已发或未发的心理疾病,如因生理问题导致的长期失眠,进而发展成
54
2022年第40卷第3期
2022Vol.40No.3新疆中医药
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秦昌遇,明代医家。
《中医辞典》[1]
记载他天资聪慧,无师自通,医术精湛,精通内科,擅长治疗病重
患者,在当地名震一时。
《医验大成》[2]
是他的临证医案,内容精简,引用多出于《内经》,在本次研究的便
血章、
溺血章、衄血章都有引用《内经》。
医案非常重视对病机的阐述,其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常被用以挖掘中医数据[3-4],
应用于症状、证素、证型、方药等挖掘[5]。
对中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而最近的新冠肺炎,成为了平台研究的热点[6]。
本研究借助传承辅助平台,运用关
联规则算法、
以及熵聚类等挖掘方法对《医验大成》中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核心药对组合和组方规
《医验大成》血证医案用药规律挖掘
王普1,谢军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0;2.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对《医验大成》医案中治疗血证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明代名医秦昌遇治疗血证部分用药规律。
方
法
检索中华医典(5.0),得到《医验大成》血证医案方剂41首。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运用关联规
则、
熵聚类等科学数据挖掘方法,挖掘核心用药及新处方。
结果涉及90味中药,累计频次379次。
使用频次≥5的中药有24味,性味上甘温与苦寒参半,归经以脾、肺、心、肝经为主。
使用频率在20%以上的核心药组共16组,8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新处方4首。
结论秦昌遇在《医验大成》血证治疗上,①擅用补气剂,以健脾肺之气摄血;②擅用清热凉血止血法治疗阳证出血;
③在止血的同时喜用当归养血、破恶血;④治血亦治风,风止血亦和。
关键字:医验大成;数据挖掘;秦昌遇;血证
作者简介:王普(1996—),男,2019级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住培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肝病研究。
Tel :158****2243,E-mail :
*****************
*通讯作者:谢军(1968—),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研究方向为中医肝病。
Tel :189****5464,E-mail :*****************
的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心慌导致的压力过大引起的
抑郁、情志不畅;病情长期无缓解导致的肝火上炎、心火旺盛等心理疾病应有较好的疗效。
5结语
灵宝护心丹具有强心益气、通阳复脉的功效,能够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问题,同时兼具清心除烦、行气解郁,能够治疗心理问题,使患者身心得到双重治疗,符合现代心身疾病及其中的“双心病”的
治疗理论,是现代治疗心血管
“双心疾病”的代表药物。
参考文献:[1]
杨燕青,陶莹,李达,等.心身医学在全科实践中的作用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06):998-1001.
[2]卓峻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身疾病的探索[J].中国社区医师,
2018,34(12):79-81.
[3]殷忠勇.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4]胡晓菁.龚廷贤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5]陈睿,刘子琦,刘丽英,等.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名医,
2020(1):46.[6]
黄青,王旭东.基于“形神一体”观探析心悸的论治[J].内蒙古中
医药,2020,39(10):69-71.[7]
张德芹,高学敏,李文雅.舒肝颗粒“舒肝散郁,心身同治”组方理论探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1):3430-3433.
[8]刘克伟.中药治疗缓慢性心率失常54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62.
[9]李玉琴,王静,李欣欣,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J].医学综述,2019,25(16):3221-3226.
[10]
胡晓菁.龚廷贤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11]钞建峰,贾慧.论心身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的核心及其演变[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582-5584.[12]宋梧桐,李德杏,乔晨曦,等.先秦至东汉中医心身医学古籍数据库建设及文献计量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9,25(22):91-95.[13]杨忠.知“心”懂“身”,从心身医学角度理解躯体症状[J].实用老年医学,
2019,33(10):952-953.[14]周东浩.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J].医学争鸣,2019,10(6):45-48.
[15]钞建峰,贾慧.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9,46(7):1410-1412.[16]
陶修龙,姚淮芳,宋媛媛,等.姚淮芳教授运用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总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4):2094-2095.
(收稿日期:
2021-06-08)■■■■■■■■■■■■■■■■■■■■■■■■■■■■■■■■■■■■■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