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合集下载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2020/4/27
例:
(1)固溶体合金的相图所示,试根据相图确定:
a)成分为40%B的合金首 先凝固出来的固体成分; b)若首先凝固出来的固体 成分含60%B,合金的成 分为多少?
2020/4/27
c)成分为70%B的合金最 后凝固的液体成分;
d)合金成分为50%B,凝 固到某温度时液相含有 40%B,固体含有80%B, 此时液体和固体各占多少 分数?
1)由上列数据绘出Ni-Cu的相图,并标明每一区域存 在的相;
2)将50%混合物自1400℃逐渐冷却到1200℃,说明所 发生的变化,并注出开始凝固、凝固终了及1275℃互成 平衡时液相与固相的组成。
2020/4/27
(4)铋(熔点为271.5℃)和锑(熔点为630.7℃)在液 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ωBi=50%的合金在 52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Sb=87%的固相。ωBi=80% 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Sb=64%的固相。 根据上述条件,绘出Bi—Sb相图,并标出各线和相区的 名称。
2020/4/27
两组元无限互溶的条件: • 晶体结构相同 • 原子尺寸相近,尺寸差<15% • 相同的原子价 • 相似的电负性(化学亲和力)
2020/4/27
2020/4/27
具有极值的匀晶系相图
2020/4/27
有晶型转变的匀晶系相图
晶型转变曲线
2020/4/27
平衡凝固过程 指凝固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 在极其缓慢冷却条件下的凝固
2020/4/27
(2)A的熔点为300℃和B的熔点为700℃(650),A和 B在液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ωA=50%的合 金在5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ωB=90%(87)的固相。 ωA=80%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 ωB=60%(64)的固相。根据上述条件,要求: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_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_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晶界凸出形核机制
在晶界处A 晶粒中的某些亚晶粒能通过 晶界迁移而凸入B 晶粒中,借消耗B 中的 具有亚晶粒组织晶粒间的凸出形核机制 亚晶而生长,从而形成再结晶的核心。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3 再结晶
2.长大
再结晶晶核形成之后,即借界面的移动向周围畸变区域长大。 ①再结晶晶核长大(晶界迁移)的驱动力 无畸变的新晶粒与周围畸变的旧晶粒之间的畸变能差。 ②晶界的迁移方向 晶界总是背离其曲率中心,向着畸变区域推进,直至全部形成无畸变的等 轴晶粒为止,再结晶即告完成。
将后式代入前式并积分,以x0表示开始时性能增量的残留分数,则得:
t dx Q / RT x0 x c0e 0 dt x

x0 ln c0 te Q/RT x
回复的速度随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举例:
采用不同的温度加热冷变形金属使之回复到同样的程度(即残留分数相 同),则所需时间不同。
轴小晶粒,并随时间的延长不断长大,直至伸长的晶粒完全转变为新的等轴 晶粒为止。
3.晶粒长大阶段
再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等轴晶粒逐步相互吞并而长大,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 尺寸。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1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
1.储存能的变化
冷变形造成的偏离平衡位置 大、能量较高的原子,在加热
冷变形后保留在金属内部的畸变 能,或称储存能。 冷变形金属在不同加热温度时 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1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1.回复阶段
显微组织几乎没 有发生变化,晶粒 仍保持冷变形后的 伸长状态。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6
Materials Science
3. 合金凝固后溶质分布的数学表达式(续)
Material
3-2 凝固方程
在探讨凝固方程时,我们假设K0为常数,忽略固相中的扩散,L/S 界面平直移动,液相和固相密度相同。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10
Materials Science
3. 合金凝固后溶质分布的数学表达式(续)
1)溶质部分混合
Lessons
C S K e C 0 (1
Z l
)
K e 1
式中,Ke-有效分配系数
2012-10-16
液相温度梯度对成分过冷的影响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23
Materials Science
3. 成分过冷对晶体生长形貌的影响
晶体平面生长动画
2012-10-16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第六章-24
1. 成分过冷的形成
1-1 定义
成分过冷 —— L/S界面前沿L相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 布所决定的理论凝固温度(熔点)时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 Definition 过冷。
如图,左上角的是一匀晶相 图,右下角是凝固过程的示 意图。
你能根据左图与 说明阐述产生成 分过冷的原因吗

第六章-18
2012-10-16
不平衡结晶包含如下的情况:
• • 液相内溶质完全混合(在缓慢结晶条件下); 液相中溶质部分混合(在较快的结晶条件下);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编辑课件
24
• 6.2.1.4 滑移时晶体的转动:晶体被拉伸而 产生滑移时,由于拉力共线的影响,晶面 位向会发生改变, 结果使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逐渐趋于平行于拉力轴线;而压缩时,晶 面改变的
• 结果使滑
• 移面逐渐
• 趋于与压
• 力轴线垂
• 直。
编辑课件
25
• 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改变必然导致斯密特 因子m的改变。
编辑课件
27
编辑课件
28
• 面心立方金属的滑移系为{111}<110>,4个{111} 面构成一个八面体。当拉力轴为[001]时,
• (1) 对所有{111}面, cosφ=02+02+12/(12+12+12·02+02+12)=1/3 φ=54.7º,
• (2) λ角对[101],[101] • [011],[011]也都为45º, • (3) 锥体底面上的两个 • <110>方向与[001]垂 • 直。
编辑课件
29
• 因此,八面体上有8个滑移系具有相同的取 向因子,当τ=τk时可以同时开动。但由于这 些滑移系有不同位向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构成,滑移时有交互作用,产生交割和反 应,使滑移变得困难,产生较强的加工硬 化。
• 当两个以上的滑移
• 面沿同一方向滑移
• 便形成交滑移。
编辑课件
30
• 发生交滑移时, • 晶体表面会出现 • 曲折或波纹状的 • 滑移带。 • 最容易发生交滑 • 移的是体心立方 • 金属,滑移面为 • {110},{112}和{123},滑移方向总是<111>。 • 因滑移面不受限制,所以交滑移必是纯螺形位错,

材料科学基础_第6章_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材料科学基础_第6章_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材料科学基础
第6章 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1
概述
固态相变:固态物质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称为固态相变。 相是成分相同、结构相同、有界面同其他部分分隔的物质均 匀组成部分,相变是从已存的相中生成新的相。 新相,生成部分与原有部分存在着或成分不同、或相结构不 同、或有序度不同、或兼而有之,并且和原来部分有界面分隔。 原来的部分称为母相或反应相,在转变过程中数量减少,生 成部分称为新相或生成相,在转变过程中数量增加。
4
6.1 固态相变的分类与特征 6.1.1 固态相变的分类
1.按热力学分类 按照自由能对温度和压力的偏导函数在相
变点的数学特征——连续或非连续,将相变分 为一级相变和高级相变(二级或二级以上的相 变)。
n级相变:在相变点系统的化学势的第(n1)阶导数保持连续,而其n阶导数不连续。
5
一级相变的特点是,相变发生时,两平衡相的 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阶偏导数不相等。
的中间转变称为过渡型。 a. 块状转变,更接近于扩散型相变,相界面是非共格的,
相界面移动通过原子扩散进行,相变时成分不变。 b.贝氏体相变,扩散性长大和非扩散性长大相互制约。
11
3. 按长大方式分类 形核长大型相变 连续型相变
4.按相变过程分类 近平衡相变 远平衡相变
12
6.1.2 固态相变的特征
1)原子的扩散速度 ➢ 由于新旧两相的化学成分不同,相变时必须有原子的扩散 ➢ 原子扩散速度成为相变的控制因素。 ➢ 当相变温度较高时,即扩散不是决定性因素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降低,即过冷度的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 相变速度加快;但是当过冷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扩散称为 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大过冷度,反而使得相变速度减小 。
13

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2 − 3cos θ + cos 3 θ 4
所以∆Ghet﹡ ﹤ ∆Ghom﹡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所需的形核功小, 且随润湿角的减小而减小。
(二)形核率 1、非均匀形核时在较小的过冷度下可获得较高的形核率 2、随过冷度的增大,形核速度值由低向高过渡较为平衡 3、随过冷度的增大形核速度达到最大后,曲线就下降并中断 4、最大形核率小于均匀形核
∆G = V ∆GV + σ A
∆G = 4 3 π r ∆GV + 4π r 2σ 3
r<r*时,晶胚长大将导致系统自由能的 增加,这种晶胚不稳定,瞬时形成,瞬时消失。 r>r*时,随晶胚长大,系统自由能降低, 凝固过程自动进行。 r=r*时,可能长大,也可能熔化,两种 趋势都是使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将r*的晶胚称 为临界晶核,只有那些略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 才能作为稳定晶核而长大,所以金属凝固时, 晶核必须要求等于或大于临界晶核。 极值点处
凝固:物质由液态至固态的转变。 6.2.1 液态结构 一、液态结构的特征: ① 液体中原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固体略大 ② 液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比密排结构的配位数减小(8~11范围内) ③ 结构起伏(相起伏) 二、结构起伏 不断变换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大小不等,时而产生,时而 消失,此起彼伏,与无序原子形成动态平衡,这种结构不稳定现象称 为结构起伏。 温度越低,结构起伏尺寸越大。
ϕ r = 1 − exp( − kt n )
图6.2 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液→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 Gv为
∆ G V = G S − G L = H S − TS S − ( H = (H S − H L ) − T (S S − S L ) = − Lm − T (S S − S L )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t1 形核 t2 形核 并长大, 有新的 晶核形 成
t3 长大 形成晶 粒
t4 液体 消失, 结晶结 束
3.1.2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1.冷却曲线与金属结晶温度
(1)过冷:纯金属的实际开始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2)过冷度:液体材料的理论结晶温度(Tm) 与其实际温度Tn之差。 △T=Tm-Tn (见冷却曲线)

固,单位体积自由能的变化Δ GV为
GV ( H S H L ) T (SS SL ) H S H L Lm ( Lm为熔化潜热)

(1)
∵ T=Tm时,ΔGV=0 将(2)代入(1),
Lm SS S L Tm
(2)
Lm T GV Lm (1 ) T Tm Tm
23
已知液态纯镍在1.013 ×105Pa(1大气压),过冷度为 319K时发生均匀形核。设临界晶核半径为1nm,纯镍的 熔点为1726K,熔化热△Hm=18075J/mol,摩尔体积
Vs=6.6cm3/mol,计算纯镍的液固界面能和临界形核功。 2 解:
r GB Lm T H m T GB Tm Tm r GB r H m T 1 107 18075 319 2.53 105 J / cm 2 2VS 2TmVS 2 1726 6.6
成为能够稳定存在和长大的晶核。 设单位体积液相中存在Cn个临界晶核,dt时间内由液相获得原子 的临界晶核所占分数为dn,于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应形成Cn• (dn/dt)个可以稳定长大的晶核 形核率N=N1N2= Cn•dn/dt

形核率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控制: ① Cn受控于形核功因子,正比于 exp(ΔG*/kT), 故随着过冷度增大 而 增大; G*:形核功 k:玻尔兹曼常数 ② dn/dt受控于原子扩散因子,正比 于exp(ΔGA/kT),故随过冷度的增大 而减少。 ΔGA 激活能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金属材料的结构特征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金属材料的结构特征
形核功因子[exp( G *
kT
)] Q )]
式中K---比例常数 G*---形核功 Q-----原子越过液固界面的扩散激活能 K---波尔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原子扩散的概率因子[exp( 因此形核率为 N K exp( G *
kT
)
kT
exp(
Q
kT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由上式可知,要使Gv<0,必须使T>0,即T<Tm, 故T称 为过冷度。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表明,实际凝固温度 应低于熔点,即需要有过冷度。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1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纯金属晶体的凝固是通过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进行的,成核 分成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
均匀形核:新相晶核是在母相中均匀生成的,即晶核 由液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 表面的影响。 非均匀(异质)形核: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 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来表面形核。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1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一)均匀成核 1. 晶体形成时的能量变化和临界晶核 假定晶胚为球形,半径为r,当过冷液中出现一个晶胚时, 总的自由能变化G应为:
4 3 G r Gv 4r 2 3
式中,为比表面能,可用表面张力表示。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其中NT是晶体在界面上可排列原子位置的数量 Tm是晶体的熔点 k是玻尔茨曼常数
6.1
纯金属的凝固及结晶
6.1.2 晶体长大 (一)液-固界面的构造
液-固界面的Jackson模型 ΔSm为熔化熵, ξ=η/ν,η为界面原子平均配位数 ν为晶体配位数, 所以ξ<1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18
比较固体与液体的有关数据可知: (1)液体中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比固体中略大。 (2)液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比密排结构晶体的配位数小, 通常在8-11的范围内,故熔化时体积略微膨胀; 但对非密排结构的晶体如:Sb,Bi,Ga,Ge等,则液 态时配位数反而增大,故熔化时体积略为收缩。 (3)液态中原子排列混乱度增加。
二是依靠外来夹杂所提供的异相界面非自发不 均 匀 地 形 核 。 叫 做 非 均 匀 形 核 (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29
一、均匀形核
均匀形核是液体结构中不稳定的近程排列的原 子集团(晶坯)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稳定的固相晶 核的过程。
1、均匀形核的能量条件
均匀形核必须在过冷液态金属中进行,这时在 液相中存在结构起伏使得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成为 均匀形核的“胚芽”,即晶胚。过冷液态中出现晶 胚(embryo)后,整个体系△G发生变化:
37
ΔG*与(ΔT)2成反比,因此,过冷度越大,所需的
形核功越小。
临界晶核的表面积为: A * 4(r * 2 )1 L 2 m 6 T 2 T 2 m 2
代入
G*
316G v32 得: G *1 3A*
因此,当r=r*时,临界晶核形成时自由能仍
是增高的,增高值等于其表面能的1/3,L→S体积
33
因此,半径为r*的晶核称为临界晶核,而r*
为临界半径。 r* 2
Gv
只有那些略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才能 作为稳定晶核而长大,所以金属凝固时,晶
核必须要求等于或大于临界晶核。
34
将 GVLTm m T 代入
r* 2
Gv
得:
r*2Tm
LmT
因此,临界半径由过冷度ΔT决定,过冷

第六章材料科学基础

第六章材料科学基础
弹性模量: 原子间结合 力的反映和 度量。
§6.1.1 普弹性
图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普弹性:应力与应变间符合线性关系,即满足虎克定律;
加上或去除应力时应变都能瞬时达到平衡
弹性的实质是原子作用势 的不对称性。
可以用双原子模型来解释。
图 双原子模型
弹性变形的主要特点是: (1)可逆性 去掉外力,变
s k s cos cos
τk称为临界分切应力,与金属 的晶体结构、纯度、加工状 态、试验温度与加载速度有 关,而与外力的大小、方向 及作用方式无关。
图 镁单晶屈服应力与晶体取向的关系
k取决于金属的本性,不受,的影响; 或=90时,s ;
k=scoscos s的取值 ,=45时,s最小,晶体易滑移;
形就消失。 (2)线性 应力和应变间满
足直线关系。 (3)弹性变形量小 一般说
来,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 的弹性变形很小,高聚物 材料的弹性变形可以比较 大。
E G
G E
2(1 )
弹性模量是材料结合强度的标志之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1)结构 弹性模量与原子序数呈周期性变化趋势。 (2)温度的影响 T升高,热振动加剧,晶格势能发生变
螺位错的双交滑移:交滑移后的螺位错再转回到原滑移面的过程。
9. 滑移的表面痕迹 单滑移:
单一方向的滑移带; 多滑移:
相互交叉的滑移带; 交滑移:
波纹状的滑移带。
滑移的位错机制
① 位错的运动是晶体的滑移 滑移是位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着滑移面逐步移动形成的。
② 位错的增殖——弗兰克-瑞德位错源 ③ 位错的交割与塞积
图 工业纯铜中的滑移线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 对于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滑移面) 和晶向(滑移方向)产生相对位移,且不 破坏晶体内部原子排列规律性的塑变方式。

材料科学基础 第6章 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材料科学基础 第6章 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两三个晶粒的拉伸试验表明:晶界处 的变形能力差,呈竹节状
2)晶界对材料的强化作用机理
晶界对材料的强化作用是通过晶界对位错 的阻塞作用实现的。塑性变形是通过位错在滑 移面上的滑移产生的,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滑 移,因此位错在晶界处形成阻塞,位错处阻塞 位错的数量越多,对位错源形成位错的反作用 力越大,当增大的某一数值,位错源停止形成 新的位错,因此滑移面停止进行,要使相邻晶 粒发生滑移须增大外应力,以启动其位错源动 作。这就是晶界的强化作用。
滑移方向 〈110〉 〈110〉
〈111〉
〈111〉 〈111〉 〈111〉 〈111〉 〈1120〉 〈1120〉 〈1123〉 〈1120〉 〈1120〉 〈1010〉 〈1120〉 〈1120〉 〈1120〉 〈1120〉
3.位错滑移时受到的点阵阻力
由于原子排列的周 期性,位错在滑移过程 中,位错中心的能量将 发生周期性变化,当位 错从位置1移动到位置2 时需要越过一个势垒, 即阻力,其大小如右图 所示。
切应力
2.晶体结构引起的加工硬化曲线的差异
6.1.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通常使用的材料多为多晶材料,多晶材料变形 有以下特点: ①每个晶粒的变形行为方式与其单晶相同; ②每个晶粒的变形受其周围晶粒的影响;主要涉及 到晶粒之间的方位及取向关系; ③整个材料体的变形是通过各晶粒变形相互配合与 协调实现的。 因此多晶材料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同类材料的 单晶体;并且晶粒越细,强度越高。
0 10 20 40 60 80 276 497 566 593 607 662
抗拉强度 (Mpa)
456 518 580 656 704 792
延伸率 断面收缩率 (% ) (% )
34 20 17 16 14 7 70 65 63 60 54 26

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塑性变形1

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塑性变形1

7
7
6.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晶体塑性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滑移系的多少,还与滑 移面上原子的密排程度和滑移方向的数目等因素有关。 例如体心立方金属α-Fe,与面心立方金属的滑移系 同样多,都为12个。但它的滑移方向没有面心立方金
属多,同时滑移面间距离较小,原子间结合力较大, 必须在较大的应力作用下才能开始滑移,所以它的塑 性要比铝、铜等面心立方金属差。
图6-6 拉伸时晶体发生转动的示意图
14
14
6.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5.多系滑移与交滑移 多滑移:若有多组滑移系相对于外力轴的方向相同, 分切应力同时达到临界值,滑移一开始就可以在两个 或多个滑移系同时进行。 交滑移:在晶体中,还会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滑移面 沿着同一个滑移方向同时或交替进行滑移的现象。
4
4
图6-2 滑移带形成示意图
5
5
2.滑移系 金属中的滑移是沿着一定的晶面和一定的晶向进行的, 这些晶面称为滑移面,晶向称为滑移方向。
表6-1
三种常见金属晶体结构的滑移系
6
6
6.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滑移面通常是晶体中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而滑移方 向则是原子排列最密的晶向。这是因为密排面之间的 距离最大,面与面之间的结合力较小,滑移的阻力小, 故易滑动。而沿密排方向原子密度大,原子每次需要 移动的间距小,阻力也小。 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每个滑移系表示晶体进行滑移时可能采取的一个空间 取向。 晶体中的滑移系越多,滑移过程中可能采取的空间取 向便越多,滑移越容易进行,故这种晶体的塑性便越 好。密排六方晶体由于滑移系数目太少,故塑性较差。
11
11
图6-4 镁单晶拉伸的屈服应力与晶体取向的关系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相平衡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  相平衡
1、组分、独立组分
组分:组成系统的物质。必须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能用机械方法从系统中分离出来且能长期独立存在的
化学纯物质。组分的数目叫组分数(S)。
独立组分:构成平衡物系所有各相组成所需要的最
少数目的化学纯物质。 独立组分数:以C表示
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独立组分和组分的含义才相同。
·若系统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则独立组分数=组分数; ·若系统中存在化学反应和浓度关系,则:
不一致熔融化合物:不稳定化合物,加热该化合物到
某一温度便分解,分解为一种液相和一种晶相,二者
组成与化合物组成皆不相同。
特点:化合物组成点不在其液相线范围内
1.相图分析: 点: p=3
E:
f =0
低共熔点

LE 冷却 A Am Bn P: 转熔点
冷却

LP B
Am Bn
2.
熔 体 的 冷 却 析 晶 过 程
液相点: 2 L f=2 B
K
M
H E
J
K L→B P (LP +B→C) L→C E (LE →A+C) f=1 f=1
f=0 f=0
固相点: M
F B+C D
C
J C+A
H
Q
S
液相点: 3 固相点: b
L f=2 B
Q L→B P (LP +B→C) f=1
f=0
F B+C
S
⑶固相中有化合物生成和分解的二元系统相图
七种晶型分为三个系列:石英-鳞石英-方石英
(1)重建型转变(一级变体间的转变):横向,转变 速度慢,石英-鳞石英-方石英。 (2)位移型转变(二级变体间的转变):纵向,速度 快,α -β -γ ,同一系列转变。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六章--相平衡与相图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六章--相平衡与相图

F = C-P+n
自由 度数
独立组 元数
F = C-P+2
对凝聚态体系, 压力恒定或影响 较小,其相律为:
F = C-P+1
组元数C多,自 由度F大;相数P 多,自由度小
6.1.3 相平 衡研究方法
动态法
静态法 (淬冷法)
热分 析法
差热分 析法
T/℃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热分析法
1
2
3
原理:根据系统在冷却
ab c
100 80Bi 60Bi 20Bi 100 Bi 20Cd 40Cd 80Cd Cd
T/℃
ab c d e
t/s
Bi-Cd合金冷却曲线
546.15K
596.15K
L
L+Bi(s) ●
L+Cd(s)
20 40 Bi(s)+Cd(s) 80
0 Bi
WCd/%
100 Cd
Bi-Cd系统相图
液相线:由凝固开始温度连接起来的相界线 固相线:由凝固终结温度连接起来的相界线
元系统相图
P ●:熔点
■:转变点
2
L


3

1


O T0 T2 T1 T3
T
图 6-7 具有不可逆多晶转变的
单元系统相图
晶体I T3 晶体II
晶体Ⅰ 晶体Ⅱ 液相
(1) 晶体I、Ⅱ有稳定区 (2) 转变温度T3<T1 、T2(熔点)
T1 液 相 T2
(1)晶体Ⅱ无稳定区 (2)T3>T1、T2
6.2.2 单元系统专业相图
G
E
H
A+B
A

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大) 第6章

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大) 第6章

6.2 纯晶体的凝固
纯晶体(单组元晶体):由一种元素或化合物 构成的晶体。该体系称为单元系。
相变:从一种相到另一种相的转变。
固态相变:不同固相之间的转变 凝固:由液相至固相的转变。 结晶:如果凝固后的固体是晶体
这些相变的规律可借助相图直观简明地表示出来。
单元系相图——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所存在的相
可有连续长大
二维形核
螺型位错长大
a.连续长大
vg u1Tk
粗糙界面——界面上约有一半的原子位
置空着——液相的原子可以进入这些位置—— 晶体便连续地向液相中生长——垂直生长。
b.二维形核(图6.14)
二维晶核:一定大小的单分子或 单原子的平面薄层。 光滑界面:二维晶核在相界面上 形成后,液相原子沿着二维晶核 侧边所形成的台阶不断地附着上 去,使此薄层很快扩展而铺满整 个表面。
图6.13
1). a≤2,在x=0.5处界面能具有极小值——界面的平衡 结构应是约有一半的原子被固相原子占据而另一半 位置空着,这时界面为微观粗糙界面。 2). a≥2,曲线有两个最小值,分别位于x接近0处和接 近1处,说明界面的平衡结构应是只有少数几个原子 位置被占据,或者极大部分原子位置都被固相原子 占据,即界面基本上为完整的平面,这时界面呈光 滑界面。
c 外来物质表面形貌:表面下凹有利。 (图6.11)
图6.11
6.2.4 晶核的长大
1 晶核长大的条件 (1)动态过冷 动态过冷度:晶核长大所需的界面过冷度。 (是材料凝固的必要条件) (2)足够的温度 (3)合适的晶核表面结构
(1)液-固界面的构造(图6.12)
晶体凝固后呈现不同的形状: 小平面形状——水杨酸苯脂、硅、锗等晶 体 树枝形状——环己烷、大多金属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核率
形核率:单位体积液体内在单位时间内所形 成的晶核数称为形核率。 形核率受两个因素控制:
---形核功和原子扩散几率。
N

K expkTG*

expkQT

其中: ΔG*为形核功,Q扩散激活能
P230 图6.7
形核率与温度的关系
有效形核温度 以铜为例,说明均 匀形核难度大
ΔG在半径为r*时达到最大值。
当晶胚的r<r*时,则其长大将导致体系自 由能的增加,故这种尺寸晶胚不稳定,难以 长大,最终熔化而消失。 当r>r*时,晶胚的长大使体系自由能降低, 这些晶胚就成为稳定的晶核。 当r=r*时,可能长大,也可能熔化,两种 趋势都是使自由能降低的过程,将r*的晶胚 称为临界晶核。
注意:这并不是说,单元系中能够出现的相数不能超过二 个,而是说,某一固定T下,单元系中不同的相只能有两个同时 存在,而其它相则在别的条件下存在。 ② 利用它可解释纯金属与二元合金结晶时的差别。
纯金属结晶,液-固共存,f=0,说明结晶为恒温。 二元系金属结晶两相平衡,f=2-2+1=1,说明有一个可变因
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可用吉布斯相律表示之: f=C-P+2
2.相律
相律(phase rule)是表示在平衡条件下,系统的自 由度数、组元数和相数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平衡条件 的数学表达式。
• 相律数学表达式:f=c-p+2
式中 p—平衡相数 c—体系的组元数
f—体系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数 2- 温度和压力
• 相(phase):体系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 界面分开的组成部分。单(双、多)相合金
• 相变(phase transformation):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 种相的过程。
• 材料的相变过程为:汽态←→液态←→固态。
• 从液相转变为固相的过程称为凝固(solidification)。 若凝固后的产物为晶体称为结晶(crystallization)。
6.1.2 单元系相图
单元系相图是通过几何图形描述由单一组元构 成的体系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可能存在的 相及多相的平衡。
以H2O为例。首先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测出水-汽、冰-汽和水-冰两相平衡时相应的温度 和压力,然后,通常以温度为横坐标,压力为纵 坐标作图。把每一个数据都在图上标出一个点, 再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H2O相图。
=0时:
非均 匀形核所需的形核功要小于均匀形 核的形核功,因此所需的过冷度较小。
11
0.294
Au
12
0.288
11
0.286
Al
12
0.286
10.6
0.296
Na
8
0.372
8
Sn 4+2+4 0.315,0.376
10
Bi
3+3
0.309,0.346
7~8
0.336 0.320 0.332
温度℃ 20 460 1100 700 390 280 240
比较固体与液体的有关数据可知: (1)液体中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比固体中略大。 (2)液体中原子的配位数比密排结构晶体的配位数小, 通常在8-11的范围内,故熔化时体积略微膨胀; 但对非密排结构的晶体如:Sb,Bi,Ga,Ge等,则液态 时配位数反而增大,故熔化时体积略为收缩。 (3)液态中原子排列混乱度增加。
根据相律 f=C-P+2=3-P
由于f≥0,所以P≤3,故在温度和压力这两个外 界条件变化下,单元系中最多只能有三相平衡。
单相区f=2,两相区f=1 OA,OB和OC 3条曲线交于O点,它是汽、水、
冰三相平衡点。根据相律,此时f=0,因此要保 此三相共存,温度和压力都不能变动。
如果外界压力保持恒定,那么单元系相图只要 一个温度轴来表示。根据相律,在汽、水、冰的 各单相区内(f=1),温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在熔点和沸点处,两相共存,f=0,故温度不 能变动,即相变为恒温过程。
因此,半径为r*的晶核称为临界晶核,而r*
为临界半径。 r* 2

Gv
只有那些略大于临界半径的晶核,才能
作为稳定晶核而长大,所以金属凝固时,晶
核必须要 求等于或大于临界晶核。

GV

Lm T Tm
代入
r* 2

Gv
得:
r* 2 Tm
Lm T
冷却曲线
纯金属结晶过程示意图

6.2.3 形 核
凝 固 的 过 程 包 括 形 核 ( nucleation) 和 长 大 (growth)两个过程
凝固时的形核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金属液体中依靠自身的结构起伏均匀 自 发 地 形 成 核 心 ; 叫 做 均 匀 形 核 ( homogeneous nucleation) 。
3Gv 2
再将: GV


Lm T Tm
代入得:


G*

16 3Tm2
3Lm T2
称为临界形核功
ΔG*与(ΔT)2成反比,因此,过冷度越大,所需的
形核功越小。
临界晶核的表面积为: A*


4 ( r*)2

16
L2m
2Tm2
T 2
代入
G*
素(T),表明它在一定(T)范围内结晶。
二元系三相平衡,f=2-3+1=0,此时温度恒定,成分不变,
各因素恒定。
3. 相律的应用
相律是检验、分析和使用相图的重要工具。利 用它可以分析和确定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相数,检 验和研究相图。 • 注意使用相律有一些限制: (1)只适用于热力学平衡状态,各相温度相等 (热量平衡)、各相压力相等(机械平衡)、各 相化学势相等(化学平衡)。 (2)只表示体系中组元和相的数目,不能指明组 元和相的类型和含量。 (3)不能预告反应动力学(即反应速度问题)。 (4)f≧0
固态的同素异构转变
纯铁相变

纯铁等压相变
纯铁的冷却曲线及晶体结构变化
SiO2相平衡图:化合物的多晶型转变
6.2 纯晶体的凝固
6.2.1 液态结构
一些常见金属衍射分析数据
金属
固态
液态
配位数 原子距离(nm) 配位数 原子距离(nm)
Hg
6+6
0.30,0.347
12
0.330
Zn
6+6
0.266,0.290

两条曲线的交点 表示液、固两相的自 由能相等,故两相处 于平衡而共存,此温 度即为理论凝固温度, 也就是晶体的熔点Tm。
事实上,在此两相共存温度Tm ,液相既不能完全结 晶,也不能完全熔化,要发生结晶则体系必须降至低于 Tm温度,而发生熔化则必须高于Tm。
在一定温度下,从一相转变为另一相的自由能变化为:

16 3
3Gv 2
得:
G*

1 3
A
*

因此,当r=r*时,临界晶核形成时自由能仍
是增高的,增高值等于其表面能的1/3,L→S体积
自的 由2/3能,差值只补偿形成 临界晶核表面所需的能量
不足的1/3则另需以能量起伏方式提供。
均匀形核的条件
a. 过冷条件 b. 结构起伏 c. 能量起伏

金属形核率与过冷度的关系
二. 非均匀形核
按处理均匀形核同样的方法可求出非均 匀形核的临界半径和形核功为:
Gh*et

Gh*om
2


3cos
4

cos3

在0-180之间变化,
=180时:

Gh*et Gh*om
0-180之间时: Gh*et Gh*om
第六章 单组元相图 及纯晶体的凝固
概 述(基本概念)
• 组元(component):组成体系的最基本、独立的物质。 可以是单一元素也可以是稳定的化合物。
• 单组元晶体(纯晶体):由一种化合物或金属组成的晶 体。该体系称为单元系(one component system)。
• 合金系(alloy system):由给定的组元以不同比例 配制成一系列成分不同的合金,这一系列合金就构成 一个合金系统。二( 三、多)元系。
一方面,由液态的不规则排列转变为晶 态的规则排列状态,使整个体系体积自由能 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形成新的表面,使表面 自由能升高
假设由于结构起伏所形成的晶胚为球形, 半径为r*,则此时体系的自由能变化为:
G

4 3
r3Gv

4r2
在一定温度下,ΔGv和σ是确定值,所以ΔG 是r的函数。
• 自由度数f:是指在保持合金系平衡相的数目不变的 条件下,合金系中可以独立改变的、影响合金的内部及 外部因素。
• 在恒压下,相律表达式:f=c-p+1
3. 相律的应用
合金状态,成分、温度、压力、二元系、三元系…… ① 利用它可以确定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最多平衡相数
例:单元系,因f ≥0,故P≤1-0+1=2,平衡相最大为2个。
因此,临界半径由过冷度ΔT决定,过
冷度越大,临界半径r*越小,则形核的几率
增大, 晶核的数目增多。
在熔点处, ΔT=0,因此 r*为,不能
形核长大。
过冷度液相中结构起伏与临界晶核的关系

r* 2

Gv
代入
G

4 3
r3Gv

4r2

得:
G*

16 3
二是依靠外来夹杂所提供的异相界面非自发 不均匀地形核。叫做非均匀形核(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