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_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_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_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第27卷第3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32007年5月 Journal of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 ay 2007

a

“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

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丰富且典型的和谐理论,本文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礼法关系为线索,通过揭示“和谐”的内涵,试图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德礼政刑“并建”的和谐理论与“以礼节和”的中庸方法扒梳、整理出来,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在建设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与现代法治国家中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法律思想史;德礼政刑并建;以礼节和;和谐理论

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3-0078-06

“和谐”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发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

时兼顾其它社会规范的“并建”,意义非同寻常。

当代中外法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为:(1)法律方法论问题探讨,如国内学者俞荣根先生的《儒家法思想通论》。(2)调解文化研究,如国内学者梁治平先生的《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等。(3)法律与道德互渗关系的研究,如国内著名学者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4)法律文化研究,如国内学者刘作翔先生的《法律文化理论》等。上述理论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法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展开了探究,尤其注重从中国古代法律的层面进行总结,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的奥秘,对本文有极深的启发。但是,明确以“和谐”作为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至多是散见在其研究成果中,未能获得较好的整理、扒梳与系统化、理论化。这便是本文写作的主要动因。

“和”字是由一个口和一个禾苗的禾组成的,最初是指一种成熟的庄稼,后引申为庄稼丰收了,人们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以庆贺丰收之年。无论是美好的音乐还是美味佳肴,都以两种或多元要素的共存为其前提,且需要进行调剂而后才能完成。通过调剂达到一种和谐均衡,这就是和谐的基本含义。

史伯以“和实生物”的命题进一步诠释了和谐的内

涵。所谓“和实生物”就是指把不同的东西或不同的元

素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渗透、配合,达到平衡协调,并转

化产生出新的事物。可见,和谐的构成在于差异和矛盾

的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此谓“以他平他谓之和”。兼容而

后达到均衡,共生而后孕育出新的事物,便是和谐的最

佳效果。

晏子以“可否相济”的命题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意

旨。“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

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就是说君臣之间,当君王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后,臣子提出否定(或

肯定)的意见以揭示事物的另一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完

善君王的意见,此谓“可否相济”。可见,和谐的内涵就

是强调在多元之中甚至在极端的对立之中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与均衡发展的态势。

伯阳父以地震为例提出了“阴阳之序”的思想,使

和谐的意蕴更加深刻。在伯阳父看来,“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1]

乃生地震,以此说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冲突一旦超过一定限度,且阴阳各失其序,就会

使和谐的态势失去平衡,导致地震之类的灾害。这就将

“秩序”的理念融入了和谐观之中,使多元要素的均衡发展与两端对峙并存互渗的“和谐”理念因为增添了“序”的成分而更具神韵。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谐应是一种

常态,风和日丽是自然界的常态,电闪雷鸣只是一种反

78

a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邓红蕾(1954-),女,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法律思想史。

态。在社会生活中,虽然不和谐的大量存在,使得通过调解达到和谐变得至为重要,但是,“返其序”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发展路径,所以,和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终极追求,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这种可能性与必要性表明,不均衡不和谐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与均衡的一个动因,和谐的前提在于多元且有序,在于两端对立的东西能够并生共存,因为有差别、矛盾,才会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从而形成一种张力,互相渗透又能保持其独立的品格。

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理论,“天人合一”论就是典范。这种和谐理论在法律思想上表现十分典型,如孔子的“以礼节和”论、荀况的“隆礼重法”论、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律学的“礼乐抚于中”论、白居易的刑、礼、道“迭相为用”论,朱熹的“德礼政刑”“相为终始”论等,其中,以王夫之的“同条而共贯”“相扶而成治”的法律体系说为代表。

(一)“天人合一”论:和谐理论的缘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主要是指与人相对的自然界。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然界是否风调雨顺,对人及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因此,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由此奠定了中国特色的和谐理论之基础。

在夏、商神权法统治的时代,奴隶主思想代表将自己标榜为天或上帝的代言人,甚至干脆宣布自己是天或上帝的后裔,他们将其滥施刑罚、乱杀无辜的暴行称作“天讨”与“天罚”,这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的“天人合一”论,也是最野蛮的法律思想,必然为“以德配天”的理论所取代。

西周取代殷商以后,继续沿用了神权法思想。然而,如果完全照搬殷商的那一套理论的话,周朝建立的合理性就丧失了:天曾经是殷商的祖先,现在怎么不庇护殷商而保佑周得到天下?殷王既然是受上天保佑的,为什么又会王冠落地呢?周公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周公提出了新型的“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天”不是某一个族的祖先而是各族共同的祖先,“上天”保佑谁,就看谁有保护民众的德性;早期的殷王有德性,“上天”就保佑殷王成为统治者;后来的殷王没有德性,而周王有德性,“上天”的庇护就转移到周王的身上,可见要受到上天的保佑,必须要“以德配天”。这里有一个逻辑前提就是:“上天”是“有德”的,而且是“好德”“至善”的。尽管这依然是一种神权法思想,但是其内容和层次已经不同于殷商时的神权法了,即对前朝的神权法思想既有继承,更有了批判。

这种新的“天人合一”论,不像殷商时的神权论仅仅只看到神的力量,而是同时还看到了人的力量(包括君王和下民的作用),开始考虑到民心的向背,这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表现,也是包含了进步意义的“天人合一论”诞生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它由此开启了“以礼统法”论之理论先河。

(二)“以礼统法”论:和谐理论的精义。

古代中国其国家由于是直接建立于氏族组织之上的,所以便形成了一个重视血缘、身份的世袭制与宗法等级制,最终孕育出以“亲亲”“尊尊”为内容的礼文化;又由于国家是由战争中取胜的氏族建立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又必然孕育出以惩罚为主要内容的法文化。当法文化与礼文化为同一国家模式孕育出来时,二者不仅因同出一源而能和谐共处,更会因家国一体的社会性质使礼文化始终高于法文化,从而统领法文化。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只有将“礼”与“法”结合起来,才可望实现维持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目的。而在“礼法合流”中所呈现的“以礼统法”的特色,既是国情所致,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中庸思想以承认差异为前提,以兼容均衡为目的,以恰到好处为尺度,通过以“经”统“权”,以“权”保“经”的途径,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观在法律思想上即体现为,“礼法合流”的前提在于“礼法对峙”,虽“礼法对峙”又必须“以礼统法”。可见,一定社会一定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状态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礼法依存共生的现实,不仅规定了法及其法律思想发展的方向,铸就了法及其法律思想的民族特色,使其呈现出多元的个性,而且,使礼法合流、德刑并建的综合治理,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一定社会欲存在与发展,其前提则在于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法律就是一定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保证,而法律思想则为法律应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以及在这种社会秩序中如何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效率,提供了理论指南,因此,以礼统法,德主刑辅,预防为主,惩治为辅,儒法道迭相为用,德礼政刑相须并建,便奠定了“合一”式中国法律思想的基本格局。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和谐理论之“合一”思维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要是通过礼法、德刑、宽严,以及人法等矛盾两端的对峙、互补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毕竟,中华法系是农业文化的产物,“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法律思想上必然要通过“礼法合流”与“诸法合体”而表现出来。只是,这种“合流”与“合体”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本末、主次、体用之分,且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

79

第27卷 邓红蕾:“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

1.孔子“礼”分体用,“以礼节和”的奠基理论。在先秦时期,诸子就礼法德刑的本末主次的地位,展开了百家争鸣,儒家的孔孟重礼好德与法家的商韩重刑寡德,脱颖而出,形成对峙。前者强调宽猛相济,后者主张轻罪重罚,各持一端。显然,孔子的礼本刑末论在兼顾礼法、德刑之两端的意义上,较之商韩的独用刑罚的理论,更具合理性,也是和谐思维的体现。

孔子一生重“礼”,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和所在鲁国有关。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等差制的时代,“礼”者,乃差别性之合理化的最高根据。鲁国乃周礼的诞生地与保藏地,“周礼尽在鲁。”因此,“礼”在孔子那里便是实现社会有序的最高根据与原则。此“礼”即为孔子视之为“礼之体”者。另一方面,“礼”作为一种抽象的原则,必须通过具体的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此乃“礼之用”。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2]《学而》所谓和,在孔子看来,就是在“礼”的原则指导下的德仁政刑的“和”治,这是和谐有序社会的重要标志。孔子的“和”论,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而论,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试图通过“正名”,以恢复周礼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带有明显的等差性,而“礼”正是等差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作为“体”的“礼”毕竟高高在上,可视作一种理想的境界,欲实现之,就应使其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以发挥其“用”。于是,孔子又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何谓“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美德的总称。如君臣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八佾》父子之间,父慈子孝。兄弟之间,兄友弟恭。夫妻之间,夫义妇顺。朋友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在这最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中做到了“仁”,便能实现“礼”。

正是因为“仁”是“礼”的体现,是实现“礼”的手段与途径,是从“礼”中派生出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仁”必然受制于“礼”。这主要表现在,“仁者,爱人”不是指不加区别地泛爱大众,而是要受“礼”的制约,从而具有宗法性、等级性与强制性。所谓宗法性是指,“爱人”必须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由己及人,即,必须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特别是父亲和兄长。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孝悌”。从“孝悌”向外扩展,在君臣、父子关系上,孔子自然强调“忠顺”。所谓等级性是指,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等的,“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学而》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中,臣民的“忠顺”是维持社会尊卑、上下之序的前提,因此也是最为根本的行为规范,子对父、臣对君的孝、忠,较之父对子、君对臣的一般礼节来,要重要得多。所以,在贵族统治者内部讲究的是等级秩序的“名正言顺”。在社会生活中则要求一般民众“克己复礼”。在家庭生活中便只能是子对父、妻对夫的言听计从。所谓强制性是指,违背了“仁”的要求,不仅应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而且应受到武力的征讨和刑罚的制裁。

由此可见,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已划分出“礼”之体用。孔子认为,“礼”是最好的伦理规范与制度,“仁”是最好的伦理观念和品德。“仁”是“礼”的体现,“礼”是“仁”的根据。只有具备了“仁德”的人才不会犯上作乱而违礼。反之,一个不仁的人必然会有“恶行”,从而违反“礼”的规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可见,守礼与违礼的伦理道德之价值判断,通过“仁”的环节而成为了划分善恶、判断是非的最高根据,从而具有了法律的威严。正因为如此,所以,“礼”——“仁”——“刑”便构成了社会规范的等级次序,“礼”理所当然地可以等同直至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孔子进而指出,“礼”之所以高于“刑”,在于“礼”通过“仁”的示范与“德”的教化具有预防犯罪的功能。为此,孔子将“礼”与“刑”作了比较:“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为政》也就是说,刑政的惩罚可以令人害怕而不作恶,“礼德”的教化则可以令人知耻而心中不生作恶的动机。显然,“礼”高于“刑”,“礼”为本,刑为末。法律的制定与运用必须以“礼”作为指导。

可见,孔子重“和”,但始终强调要“以礼节和”。他之所以要区分“礼”之体用,就是为了在“德礼政刑”的“并建”中保证“礼”之“大径”的“一以贯之”的统领地位。正是这一“以礼节和”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之基调,后起的学说基本上沿袭了孔子的这一思路。

2.后学“德主刑辅”、“迭相为用”的发展与完善。“以礼节和”的理论与实践,经孔子提倡后,在后学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轨迹始于荀子,终于朱熹。虽各具特色,却不改“贵和”的宗旨。

荀子继孔子之后,对和谐理论作出了“隆礼重法”的诠释。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要建立和谐的秩序,就必须“明分使群”。“礼法”便是应人类社会的这一需要而建立的。所谓“明分”,即指划分“治者”与“被治者”,以

8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及士、农、工、商的界限。所谓“使群”,即指建立一个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智愚有分的等级社会。区分等级,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前提,目的在于使高贵与低贱、尊卑与长幼的差异能截然有别,各在其位,各得其宜,且“万举不过”,从而使其财产与权力同人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礼”便是划分社会等级的最高根据,“法”则是保证社会等级不被颠覆与破坏的保障。因此,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有序,就应既“隆礼”又“重法”。但是,“隆礼重法”并非对等,其中,“礼”高于“法”。这是因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最好制度,也是强盛国家的根本。为此,荀子还以土地、人民、礼、法四者为例予以说明礼的至上性。“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3]也就是说,没有土地,人民无处居住,没有人民,土地无法保守。没有礼(道)和法,人民就不来归附。没有君子,礼法就不能推行。可见,四者是建立国家的四大支柱。而“礼”(道)之于法,如土地之于人民一样,则是四者中建立国家的根本。进而言之,“礼义生而制法度”,即“法”由“礼”生,所以,“礼”是“法”的本原与纲纪。荀子称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从“明分使群”的角度,用“隆礼重法”,但“礼”高于“法”的论述,阐发了和谐理念中的“经”、“权”关系。

贾谊则从预防“将然”与惩治“已然”相结合的层面,揭示出“以礼节和”的要义。贾谊认为,一般人的智力可以看到已成事实的犯罪(“已然”),却难以觉察将要发生的犯罪(“将然”),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已然”的犯罪通过刑罚的惩治可以被禁止,而“将然”的犯罪由于不易被察觉更易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隐患。“礼”之所以高于“法”的道理就在于此。“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4]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既成的犯罪均是从“将然”演变成为“已然”的,如果在“将然”时就能察觉纠正,那么,也就不会有事实上的“已然”犯罪了。“礼”的教化就具有这种防微杜渐的作用。通过“礼”的教化,人的自律感不断形成与加强,一旦萌生作恶的念头,便会“知耻”而予以纠正,从而使“将然”无以转化成“已然”。当然,在“礼”的教化失效的情况下,“法”的惩治虽不得已却又是十分必要的。贾谊“防”“惩”结合,“防”优于“惩”的理论,对如何做到礼法合治,又能“以礼统法”,进行了较好的阐发。

董仲舒则从“天人感应”与“阳尊阴卑”的立场,论证了和谐理论中的“德主刑辅”关系。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这就“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的道理一样。但是,由于这“庆赏”与“刑罚”是分属阳或阴之两大系列的,而“人之道”由“天之道”派生,因此天人是感应的。既然如此,天之道亲阳而疏阴,即“阳尊阴卑”,而德为阳,刑为阴,人之道当然是“德主刑辅”。董仲舒的“主辅”论虽然有些牵强,但仍旧坚持了礼法合流,“以礼节和”的原则,从而成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之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律学家杜预与张斐在注释《晋律》时,从“纳礼入律”与“以礼率律”的高度,以“礼”内“律”外的角度,论证了礼法之和谐关系。杜预认为,法律不是穷理尽性的经书,所以应当简洁明白。“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但是,“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5]即,区分律学与经学,恰是为了确保二者之主从地位之不颠倒。也就是说,以“名分”(礼教)为标准去解释法意,将法律纳入“名分”的匡范之中,即“纳礼入律”,这是较之区别经学与律学的界限更为重要的。张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乐抚于中”的思想,认为,律学与经学虽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法律的制定与实践中,确立经学的指导地位,使“礼乐”内在地贯穿其中,则是解决律学要独立发展又不能离开经学的指导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案。律学家的“内外”说,使礼法合流,“以礼节和”的和谐理论落到了实处。

长孙无忌在《唐律疏义?序》中,用“本”“用”范畴丰富了和谐理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也就是说,在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中,德礼政刑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一天有昼夜,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样。长孙无忌的“相须而成”,且“本”“用”相分的理论,强化了和谐的整合价值与“以礼节和”的内涵。

白居易关于圣王之治在其“并建”而非“偏举”的理论,把和谐之意阐发得更加透彻。白居易认为,圣王之治在于刑、礼、道三者“并建”,因为,“刑”可以纠正人的恶行,具有威慑的作用。“礼”可以规范人性,使人知书达理。“道”能净化人性,使人返朴归真。但是,三者若任其“偏举”的话,则一事无成。因为,可以“禁人之恶”的刑,却不能“防人之性”。可以“防人之性”的礼,却不能“率人之性”。可以“率人之性”的道,又不能“禁人之恶”。可见,三者虽各有所长,却各有所短,且相互之间的短长正好能互补。只有“并建”,才可望取此之长补彼之短,从而产生最佳的治理效果。白居易称此为“循环表里,迭相为用”。进而言之,白居易指出,刑、礼、道的作用是存在着深浅、先后、主次等差异的,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应从“相今日之所宜,酌今日之所急”的实际出发而各有所侧重。比如,“衰乱之代,则弛礼而张刑;平定之时,则省刑而弘礼;清净之日,则杀礼而任

81

第27卷 邓红蕾:“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

道。”[6]这就好比人的生活中虽离不开水火,但在春夏秋冬这不同的季节里,人对“水”或“火”的需求却是大相径庭的。寒冬之时,人们“疏水而附火”,是因为火能驱寒。酷暑之时,人们“远火而狎水”,是因为水能解暑。可见,水或火的作用以“顺岁候”为宜。同理,“张刑”,“弘礼”,还是“任道”,也应因时而异,所谓乱世用重典,太平之时讲礼义是也。唯顺应时势,才可望“适其用”而“达其宜”,故刑、礼、道三者应“迭相为用”。显然,白居易的“并建”思想,不仅以其因时顺势而颇具特色,而且以其“互补”理念而提升了“和谐”的意境。

朱熹站在“理一分殊”的高度,论证了“德礼政刑,相为终始”的和谐之理。在朱熹看来,“理”是派生天地万物的本原与最高根据,但需通过“气”体现出来。天地之气有精粗厚薄之分,人因禀气不同,便有智愚、能不能以及善恶之分,故而出现贫富贵贱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的人应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如此,对气禀最厚者,导之以德;对气禀厚者,齐之以礼;对气禀薄者,导之以政;对气禀最薄者,齐之以刑。这些看似不公平,其实是合乎天理的。因为气是理的体现,而人是因禀气不同才有待遇上的差异。所以,从“人”的角度看是“分殊”的,从“气”的层面看则是“理一”的。进而言之,朱熹认为,对气禀最薄者“齐之以刑”,虽属理所当然,但对当事人而言毕竟是被迫服从,要使其心悦诚服,就还需动用“政”的命令、“礼”的规范与“德”的教化之力量,于是,整个社会的治理便呈现出由“德”中经“礼”、“政”而“刑”,再由“刑”中经“政”、“礼”而至“德”的“相为终始”的循环运动,它犹如一个周而复始、永不休止的“法轮”,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逐次地、有目的地改造着“禀赋”不同的人群,又轮番地、由浅而深地清扫着各类人的“人心”。经过这样不停的“相为终始”后,就一定能除尽“人欲”,恢复“天理”,进入“不和乃和之大甚”的社会。显然,朱熹对“和”的理解更具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为,始于孔子的“和”论在论及德礼政刑关系时,更多只是停留于“比较”的层次,朱熹则视德礼政刑“相为终始”,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大大深化了和谐的意蕴。更为重要的是,朱熹“理一分殊”的和谐理念上承前此“迭相为用”的思想,下启王夫之“同条而共贯”“相扶而成治”的法律体系说。

3.王夫之“相天”——“竭天”——“以人造天”的升华与总结。王夫之对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进行了理论总结,主要表现在他坚持了“天人合一”的立场,立足于“同条而共贯,相扶而成治”的高度,以“法律体系说”为突破口,通过“相天”——“竭天”——“以人造天”的逻辑论证,展现了“和谐”理念的深刻内涵与全新价值。

在王夫之看来,人及其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天人合一”。天道是自然和谐的,人道欲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就应“相天”,即“顺势合理”。再经过“竭天”,即发挥人的主观创造性与能动性。最终“以人造天”,即通过人的努力而创造出一个与天道相合,与人性相符的和谐社会。既此,人及其社会欲创造和谐,首在“相天”。

王夫之认为,和谐乃自然界之常态,这是因为,风和日丽,风调雨顺,是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同时,和谐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只有“顺势合理”,才可望实现。王夫之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演变发展的趋势称作“势”,将贯穿其中的客观规律称作“理”。为此,王夫之将事物变化发展的形式概述为二,其一,“内成”,即指事物的变化发展处于量变阶段,以“质日代而形如一”为特征。在此阶段,处于整体之中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且相对稳定的。其二,“外生”,即指事物的变化发展进入到质变阶段,此物转变成了彼物,以“推故而别致其新”为特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整体协调之格局,使各事物之间暂时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和谐不再。然而,由于秩序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返其序”便成为从不和谐进入新一轮和谐的巨大动因,其中,是否能够“竭天”,是能否重建和谐的关键。法律作为实现社会秩序的首选,人及其社会欲“返其序”而建构法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同理,法律既是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而建立的,当人及其社会的需要发生了“外生”式变化时,法律也必须“趋时更新”地“推故而别致其新”。由于人是法律制定与实施的主体,因此,法律的“趋时更新”,离不开人的改革与创新,王夫之称此为“竭天”。

进而,王夫之指出,法律的“趋时更新”应立足于法律体系内外的“同步感应”。也就是说,法律既是适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等状况的产物,所以法律的变革首先应与外部社会合拍。其次,法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部也应协调,局限于任何一部门法或程序法方面的改革都是不够的,必须立足整体改造,使其相互协调且又相互制约,并围绕中心——“顺势合理”“因人因天”“趋时而立本”,即以人及其社会的有序且和谐发展为宗旨,法律才可望以内部的和谐,进而实现与外在社会的和谐,从而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王夫之用“同条而共贯”、“相扶而成治”的整合理念,阐明了法律体系中的和谐之真谛,揭示了“以人造天”的深刻道理,从而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的完善与深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8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和谐理念贯穿于中国法律思想史之始终,即在德、礼、政、刑的体用、主辅、内外、本用、一多(殊)关系之“多元”“并建”中,坚守“以礼节和”的“一体”之宗旨,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的突出特色。不难看出,和谐,既是理想社会的标志,也是实现理想社会的方法,从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谓和谐的方法论即指使事物达到均衡、兼容、无所偏颇,从而理想化发展的方法及其理论,笔者又称其为“中庸”方法论。从这一方法论出发,反思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历程,我们发现,从“天人合一”到“礼法合流”,从“德主刑辅”到“宽严适中”,从“人法之争”到“义利之辩”等,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家们几乎都在“两端”或“多元”中强调在“礼”的统率下的综合治理;寻求在运用“法”的手段的同时,为实现封建社会的有序与稳定,法与礼、政与刑、人与法、义与利、宽与严之间并建共生又相互制约的一种和谐,追求经兼容、均衡而后所达致的“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即为“中庸”的“中”:中者,正也。而使这种“恰到好处”常态化,即为“庸”:庸者,用也,常也。可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超稳定存在与发展的原因之一,与古代思想家倡导与运用和谐理论且使其常态化密不可分。

当然,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国情的产物: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外几乎封闭,内部又疆土辽阔肥美)导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又孕育了定居式生活样式,农业文化靠天吃饭,所以,“天人合一”;定居生活靠人情、亲情维持,所以,“人人合一”。这种“合一”式思维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典型表现,即形成了“以礼统法”下的礼与法、政与刑、人与法、宽与严的和谐理论。

另一方面,透视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律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中具有必不可少,却并非万能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因为法律是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社会的需要不仅体现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各大领域的欲求,而且须通过社会的各阶层、阶级、集团、个人表达出来,因此,法律与社会其它构成,乃至与社会全体成员之间便存在着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法制建设这一层面。但鉴于法律的快速见效、立竿见影的特征,鉴于法治文明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必经环节,它在建构和谐社会中又是人们首选的因素或方式。

正因为如此,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意义就非同寻常。

参考文献:

[1] 伯阳父.国语:周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论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 荀子:致士[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4] 汉书:贾谊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晋书:杜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杜甫.白居易集:策林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 何海涛)

“Building Up the System of Morality,Etiquette,Administration and

Law Simultaneously”and“Attaining Harmony by means of Etiquette”

T heories about Har mony in Chinese History of Law

DENG H ong-lei

(College of Law,South-Centr al Univer sity for Nationa lities,Wuhan430074,China) Abstr act:There ar e abundant and typical content in theories about harmony in Chinese histor y of law.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iquette and law in Chinese history of law,this paper aims at sorting out theories about harmony embodied in“building up the system of morality,etiquette,administration and law simultaneously”and doctrine of the mean in“attaining harmony by means of etiquette”,and systemizing and theorizing them so as to use the pas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resent in building modern har monious society and the state of rule of law.

Key wor ds:Chinese history of law;“building up the system of morality,etiquette,administr ation and law simultaneously”;“attaining harmony by means of etiquette”;theories about harmony

83第27卷 邓红蕾:“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

201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 (课程代码0026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左传》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其思想本质是主张 A.君权神授 B.依法治国 C.中央集权 D.皇权专制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土地王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废分封,行郡县 D.废井田,开阡陌 3.“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嫡长继承制 D.立宪制 4.管仲推行的“三选”制度,所突破的宗法原则是 A.亲亲 B.尊尊 C.男女有别 D.长长 5.先秦时期,“克已复礼为仁”的著名观点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颜渊 6.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是 A.孟子和庄子 B.管子和孟子 C.孟子和苟子 D.管子和苟子 7.下列曾影响到墨家思想的学术流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兵家 D.法家 8。“以天为法,动作有为”的思想主张如自 A.《墨子》 B.《老予》 C.《孟子》 D.《庄子》 9.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法 B.阴阳

中国法律思想史任务2

第 1 大题 是非题 8 分 1 . (4分) 道家认为,“道”是支配一切的主宰。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 . (4分) 道家最早提出了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 . (4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4 . (4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5 . (4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 2 大题 单选题 12 分 1 . (4分) 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

1 . 安人宁国 2 . 无为而治 3 . 礼刑结合 4 . 一断以律 正确答案:1 2 . (4分) 新儒学的缔造者是()。 1 . 李斯 2 . 陆贾 3 . 贾谊 4 . 董仲舒 正确答案:4 3 . (4分) 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1 . 龚自珍 2 . 魏源

3 . 林则徐 4 . 黄宗羲 正确答案:1 4 . (4分) 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1 . 邓析 2 . 孔子 3 . 子产 4 . 荀子 正确答案:3 5 . (4分) 夏、商的法律思想是()。 1 . “天命”、“天罚” 2 . “以德配天” 3 . “明德慎罚”

4 . “仁、义、礼、智、信” 正确答案:1 第 3 大题 多选题 6 分 1 . (6分)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 . 君权神授,法自君出 2 . “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 3 . “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 4 . 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 正确答案:1,2,3,4 2 . (6分) 墨家把(? )称为人民的“三患”。 1 . 饥者不得食 2 . 寒者不得衣 3 . 幼者不得养 4 . 劳者不得息 正确答案:1,2,4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反映"礼"最初只是一种 A.部落狩猎活动 B.宗教祭奠仪式 C.家庭饮食活动 D.地方自治活动 2、鉴于殷商的灭亡教训,周公主张 A.重刑辟 B.明德慎罚 C.杀无罪 D.杀无辜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出自 A.《论语》 B.《管子》 C.《孟子》 D.《庄子》 4、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一个重要论据是 A. 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B.为善者不改其度 C.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D.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5、下列符合孔子法律思想的表述是 A.礼乐兴,则刑罚不中 B.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刑罚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该说法出自 A.《墨子?天志》 B.《墨子?明鬼》 C.《墨子?夭道》 D.《墨子?非命》 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该种思想属于 A.法家 B.道家 C.兵家 D.儒家 8、"刑无等级"作为先秦法家的思想命题,体现了法律的 A.自由性 B.平等性 C.等比性 D.自然性 9、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与之相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B.庄子的自然论 C.孔子的礼治论 D.荀子的性恶论 10、"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的说法出自 A.《汉书?贾谊传》 B.《新语》 C.《新书》 D.《新序》 11、陆贾为汉初统治阶级提供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论,其代表作是 A.《新语》 B.《新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5次考核答案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 韩愈的圣人"制刑"的法律观的依据是()。 (2.00分) A. 性三品说 B. "阳德阴刑"说 C. "君权神授"说 D. "名教出于自然"说 2. 魏晋玄学门派中,竭力论证"名教"即"自然"的思想家是()。 (2.00分) A. 阮籍 B. 何晏 C. 王弼 D. 郭象 3.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2.00分) A. 弟恭 B. 子孝 C. 父慈 D. 臣忠 4. 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 (2.00分)

A. 政治组织原则 B. 普遍行为准则 C. 宗教祭奠仪式 D. 国家根本大法 5.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2.00分) A. 君主立宪 B. 君权神授 C. 天下一统 D. 天道循环 6.黄宗羲认为()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2.00分) A. 君主制度 B. 礼制 C. 分封制 D. 民主共和制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2.00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论语》 8. 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2.00分) A.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 奸宄杀人,历人宥 9.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 (2.00分) A. 法 B. 无为 C. 自然 D. 道 10.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是()的观点。 (2.00分) A. 屈原 B. 韩愈 C. 柳宗元

全国年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和标准答案

全国07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和答案

————————————————————————————————作者:————————————————————————————————日期: 2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C ) A.亲亲、尊尊 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 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D )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B ) A.东汉 B.西周 C.三国 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 ) A.好利恶害 B.性善论 C.仁义 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C ) A.隆礼重法 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 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B ) A.天命 B.天志 C.天心 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C ) A.第一部成文法 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官方文件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D ) A.心 B.法 C.情 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D ) A.《天刑》 B.《天志》 C.《天论》 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C ) A.《时令论》 B.《与孟尚书书》 C.《策林》 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 ) A.韩愈 B.李世民 C.白居易 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D ) 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B ) A.朱熹 B.丘濬 C.王夫之 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B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张居正 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 B ) A.《原君》 B.《原臣》 C.《原法》 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C ) A.梁启超 B.谭嗣同 C.沈家本 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 ) A.平恕 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 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C )A.考试独立 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 D.外交独立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 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 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仲淹B.司马光C.王安石D.宋神宗19.元朝耶律楚材主治国用( C )。 A.法术B.权术C.儒术D.道术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及答案(黔2012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一)礼治优于法治。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任务三

正确

错误 2 . (3分)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最早的、未受任何外来思想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正确 错误 3 . (3分) 玄学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扬了法律虚无主义。 正确 错误 4 . (3分) 对于治理国家,唐初统治者主张礼刑并用,轻罪重罚。 正确 错误 5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第一次提出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法治主张的是黄宗羲。 正确 错误 6 . (3分) 理学主张法治优于人治。 正确 错误 7 . (3分) 王守仁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正确 错误 8 . (3分)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确 错误

9 . (3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 正确 错误 10 . (3分) 玄学基本上是法家思想的新发展。 正确 错误 第3 大题 单选题 1 . (3分) 唐初统治集团立法的指导方针是()。 A. 安人宁国 B. 无为而治 C. 礼刑结合 D. 一断以律 2 . (3分) 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 A. 董仲舒 B. 萧何

C. 贾谊 D. 刘安 3 . (3分) 在董仲舒的理论中,“三纲”最重要的是()。 A. 夫为妻纲 B. 父为子纲 C. 君为臣纲 D. 礼为刑纲 4 . (3分) 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 A. 规范化 B. 平民化 C. 哲理化 D. 合理化 5 . (3分) 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的神学目的论。

A.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B. 春秋大一统 C. 三纲五常 D. 原心论罪 第4 大题 多选题 1 . (4分) 王守仁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因地制宜的立法思想 B. “申明赏罚”的刑罚思想 C. 区别对待的执法思想 D. 以“保甲”、“乡约”正风俗 2 . (4分) 唐初“安人宁国”方针在司法方面表现为()。 A. 慎刑恤狱

【免费下载】全国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专业备考制作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A.世袭制B.终身制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制 解析:C 2.西周主张对“不孝不友”行为严加惩处、“刑兹无赦”的思想家是 A.周文王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公 解析:A 3.管仲以法理政、统军和治民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B.反对君主集权 C.提倡西周礼制D.建立民主法治 解析:C 4.春秋时期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思想家是 A.管仲B.女叔齐 C.子产D.邓析 解析:A 5.批评子产没有否定和抛弃周礼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B.孟子

专业备考制作C.叔向D.商鞅 解析:A 6.先秦时期,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被称为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解析:A 7.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无善无恶说B.性三品说 C.性恶说D.性善说 解析:D 8.墨家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 A.礼崩乐坏B.暴君的统治 C.人自爱而不爱人D.天命使然 解析:C 9.提出“道法自然”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 C.商鞅D.慎到 解析:B 10.庄子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 A.严刑B.无为 C.重礼D.势治 解析:B 11.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B.吴起 C.慎到D.韩非 解析:D 12.战国中期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A.慎到B.韩非 C.荀子D.庄子 解析:A l3.下列人物中,其思想受到“黄老”学说影响的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D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题一 得分评卷人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5分) 1、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 2、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3、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存天理,灭人欲 得分评卷人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是以()为基本特征的。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明德慎罚” C.“亲亲”“尊尊” D.“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2、提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著名论断的是() A.管仲B.孟轲C.孔丘D.荀况 3、墨家“天志”法律观的核心是()。 A.兼爱B.尚贤 C.非攻D.尚同 4、汉初的治国指导思想是()。 A.“礼治”思想B.“法治”思想 C.黄老学说D.“兼爱”思想 5、董仲舒认为()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A.礼B.法C.三纲D.经义 6、玄学实际上不过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是一种以()家的虚无来论证儒家纲常的思想理论。

A.阴阳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7、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是() A.儒学B.理学 C.佛学D.道学 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的是()。 A.洪秀全B.康有为C.张之洞D.沈家本 9、()的法律思想,突出的反映出要求发展和保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较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 A.洪秀全B.杨秀清C.洪仁轩D.魏源 10、“五权宪法”的精华是()。 A.直接民权B.三权分立C.代议制D.制衡 得分评卷人 三、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2、道家理论体系上有两个主要特点()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道法自然D无为而治 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4、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认为,“法律”与“经术”的关系是()。 A.法律是“表”,即形式B.“经术”是“里”,即内容 C.“经术”决定法律D.“经术”受法律的服务 5、礼法两派论争的结果是()。 A.法理派取得了完全胜利 B.法理派对礼教派进行了退让与妥协 C.新刑律中不断加入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D.沈家本辞去修律大臣职务 得分评卷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1、简述神权法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表现形式?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讲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讲法最为接近的是()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闻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讲明法律应该具有() A.公平性 B.公布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截了当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 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止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18秋【贵州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省)]中国法律思想史03任务阶段性测验

【贵州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省)]中国法律思想史03任务阶段性测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随着宋明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原则日益()。 牢固化 僵化 绝对化 模式化 第2题,心学的创始人是南宋的()。 陆九渊 王守仁 王阳明 陈亮 第3题,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两者都是"天理"的()。 工具 目的 概念 产物 第4题,先秦儒家主张德治、爱民、慎刑,反对严刑峻法、反对()。 "孥戮" "罪人以族" 族诛连坐 "夷三族" 第5题,对"八议"等推崇备至则非丘濬莫属,吕温则主要从()的后果对"八议"等制度进行了抨击。 同罪异罚 同罪同罚 贵贱异罚 别籍异财

第6题,复仇是原始社会的()。 习惯 传统 常态 冲突 第7题,赦或赦免是中国古代对犯罪者减轻或()刑事处罚的一种制度。 强制 免除 自裁 加重 第8题,()在考证刑法典的形成时,清楚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线索和规律:习惯、习惯法、成文法。 张斐 丘濬 朱熹 王阳明 第9题,朱熹还将"德"、"礼"、"政"、"刑"四种统治方法与其()联系了起来。 人性论 "人欲" "气禀" 气质 第10题,在执法方面,朱熹提出了"正"、"权"交替使用的辩证理论,即强调了(),一改过去只择其一的偏颇策略。 只用"王道" 只用"霸道" "王道"与"霸道"交替使用 "王道"与"霸道"同用

第11题,"司法时令说",即"赏以春秋。刑以秋冬",以此来顺应()。 天意 礼义 自然 情理 第12题,在中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反对刑讯的是西汉的()。 贾谊 路温舒 汉宣帝 周弘 第13题,王守仁以儒家()为追求目的,以明德亲民为政治信念。 谦谦君子 "圣人" 仁者 士大夫 第14题,无论"德礼"或"政刑"的(),统治者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俗"。 运用 使用 方法 手段 第15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专用术语,系指盛行于奴隶社会中的墨、劓、刖、宫等刑种。 死刑 徒刑 流刑 肉刑

2019年4月全国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l.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核心在于 A.刑重 C. 刑罚 2."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说法反映了 A.君主立宪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3."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著名思想出自B.刑中 D. 刑轻 B. 封建君主制D.虚君共和制 A.老子 B. 慎子 C. 商鞅 D. 管子 4.先秦时期,提出“化性起伪"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 韩非 C. 老子 D. 庄子 5."暴君放伐论”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者是 A.墨子 B. 邓析子 C. 扬朱 D. 孟子 6.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道家C. 兵家 B. 墨家D. 法家

7.在先秦道家看来,天下万物的总源头是 A.德 C. 道 8.下列属千后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是 A.慎到 B.天D. 自然 B. 申不害 c. 商鞅 D. 李斯 9.春秋时期提出“寄内政千军令"的思想家是 A.管子 B. 韩非 C. 邓析 D. 吴起 10.商鞅提出“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下列与其思想宗旨较为接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c. 孟子的性恶论 11.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该说法出自B. 荀子的性恶论D.荀子的性善论 A.《韩非子》 B. 《孟子》 C. 《南华经》 D. 《商君书》 1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议实行周代分封制的是 A.李斯 B. 淳千越 C. 贾谊 D. 彭越 13."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的说法出自 A.《新书》 B. 《吕氏春秋》 C. 《新序》 D. 《春秋繁露》 14.汉初提出“行仁义、法先王”的著名思想家是 A.陆贾 B. 陆赘 C. 贾谊 D. 贾岛 15.认为法是“人君所与天下共者”的晋代思想家是 A.张斐 C. 刘颂 16.宋代“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出自B.杜预D.杜宇 A.《东坡集》 B. 《西铭》 C. 《二程集》 D. 《黄书》 17.明清之际提出“任法”不如“任人”的思想家是 A.王夫之C. 顾炎武 B. 王阳明D. 黄宗羲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 第1 大题填空题 1 . (4分) 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是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2 . (4分) 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世俗性、宗教性和广泛强制性 3 . (4分)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_礼教派”与主张依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_法理派”之间的争论。 4 . (4分) 沈家本是_法理派_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按照西方法律模式与_法学原理改革中国法律的思想。 5 . (4分) 、墨家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_平等_观念,又有主张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的“_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制,具有矛盾性。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2分) “竹刑”的作者是邓析。(正确) 正确错误 2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3 . (2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错误) 正确 错误 4 . (2分)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正确 错误 5 . (2分) “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正确) 正确 错误

6 . (2分) 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正确) 正确 错误 7 . (2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正确) 正确 错误 8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9 . (2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错误) 正确 错误 10 . (2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错误) 正确 错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2分)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 B.道家 C.黄老学派 D.法家 2 . (2分) 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A)。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3 . (2分) 先秦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以重“法”而著称的思想家是(C )。 A.李俚 B.王安石 C.商鞅 D.龚自珍

2017省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01任务存档

第1题. “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B )提出的。 A. 黄宗羲 B. 墨翟 C. 老子 D. 柳宗元 第2题. 中国思想史上,( 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 <老子> B. <论语> C. <春秋> D. <庄子> 第3题. 早期改革派中,关于变法的方式方法,( A)主张“仿古法而行之”。 A. 龚自珍 B. 魏源 C. 林则徐 D. 黄宗羲 第4题.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 )的法律思想。 A. 儒法合一 B. 道家 C. 黄老学派 D.

法家 第5题. 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特征有( C)。 A. 乐观性 B. 第一性 C. 功利主义 D. 义务本位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 第6题. 法家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包括( ABCD)。 A. 顺天道 B. 因民情 C. 随时变 D. 量可能 第7题. 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D )。 A. 商鞅 B. 子产 C. 管仲 D. 慎到 第8题. 墨家把(ABD)称为人民的三患。 A.

饥者不得食 B. 寒者不得衣 C. 幼者不得养 D. 劳者不得息 第9题.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 A. 君权神授.法自君出 B. [春秋决狱]的司法主张 C. [三纲五常]的立法.司法原则 D. 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 第10题. 集中反映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作是(AC )。 A. <老子> B. <周易> C. <庄子> D. <论语> 三、判断题(共15题,每题4分) 第11题. 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第12题. 法家提出的“任法”即要求有法必依。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 (课程代码:0026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反映"礼"最初只是一种 A.部落狩猎活动 B.宗教祭奠仪式 C.家庭饮食活动 D.地方自治活动 2、鉴于殷商的灭亡教训,周公主张 A.重刑辟 B.明德慎罚 C.杀无罪 D.杀无辜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出自 A.《论语》 B.《管子》 C.《孟子》 D.《庄子》 4、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一个重要论据是 A. 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B.为善者不改其度 C.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D.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5、下列符合孔子法律思想的表述是 A.礼乐兴,则刑罚不中 B.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刑罚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该说法出自 A.《墨子?天志》 B.《墨子?明鬼》 C.《墨子?夭道》 D.《墨子?非命》 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该种思想属于 A.法家 B.道家 C.兵家 D.儒家 8、"刑无等级"作为先秦法家的思想命题,体现了法律的 A.自由性 B.平等性 C.等比性 D.自然性 9、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与之相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B.庄子的自然论 C.孔子的礼治论 D.荀子的性恶论 10、"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的说法出自 A.《汉书?贾谊传》 B.《新语》 C.《新书》 D.《新序》 11、陆贾为汉初统治阶级提供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论,其代表作是 A.《新语》 B.《新书》 C.《新序》 D.《黄帝四经》 12、汉初曾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A.亲亲、尊尊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A.商鞅B.慎到 C.申不害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A.东汉B.西周 C.三国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好利恶害B.性善论 C.仁义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A.隆礼重法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天命B.天志 C.天心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A.第一部成文法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D.官方文件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道家B.法家 C.儒家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A.心B.法 C.情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A.《天刑》B.《天志》 C.《天论》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A.《时令论》B.《与孟尚书书》 C.《策林》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韩愈B.李世民 C.白居易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A.儒学B.道学 C.佛学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A.朱熹B.丘濬 C.王夫之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 C.张居正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孙中山B.张之洞 C.康有为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B.《原臣》 C.《原法》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A.梁启超B.谭嗣同 C.沈家本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平恕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A.考试独立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D.外交独立 21.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男女平等,婚姻自由B.斩邪留正,除妖安良

2018年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判断 1. 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商。(为 2. 商代,商王专设了卜” 巫” 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西周。(为 5. 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 韩非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为 7. 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8.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商鞅。(为 9. 朱熹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为 1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1. 董仲舒“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为 12. 商鞅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为 13.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王守仁(坊 14. 王守仁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为 15. 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W

16. 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W 17. 杨秀清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为 18. 张之洞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 19.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 20.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单选 1、XX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2、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C)。 AxxBxxCxxD老子 3、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4、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B义Cxx D利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 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题及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 _____是奴隶主神权法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2.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_____权相结合的方法,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3.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_____说。 4.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_____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5.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_____ 6. 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特征主要是"天命"和"_____"。 7. 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_____"。 8. 殷商奴隶主为了使民"畏法令"而"_____"。 9. 殷商奴隶主从_____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10. 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内,注意其中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多项选择) 1. 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A. 朝B.西周C.夏朝D.尧 2.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 A. 朝B.殷商C.西周D.春秋 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 A. 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B. 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劳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 4. "以德配天"说是()提出的思想。 A. 周公 B. 孔子 C. 孟子 D. 商鞅 三、名词解释 1. 神权法思想 2. 以德配天 四、简答题 1.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及意义。 五、论述题 1. 试论神权法思想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中发展与变化的情况。 答案: 一、填空题 1. 殷商 2.族 3.以德配天 4.神权法

全国历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20分) 1.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 A.管仲 B.荀子 C.李斯 D.孟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曾子 D.荀子 3.谶纬神学正式被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是( )。 A.西汉末年 B.东汉 C.西晋 D.南北朝 4.“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出自( )。 A.《淮南子》 B.《新书》 C.《春秋繁露》 D.《新语》 5.在体例结构上体现了“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原则的是( )。 A.《魏律》 B.《晋律》 C.《北齐律》 D.《大律》 6.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 A.礼 B.理 C.人情 D.经义 7.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王弼 B.鲍敬言 C.郭象 D.嵇康 8.“教随时设,政因事论”是谁提出的变法主张?( ) A.汉文帝 B.孝文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9.隋文帝杨坚的立法思想是( )。 A.立法简约 B.以轻代重 C.贵贱同法 D.约法省刑 10.柳宗元在其( )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

A.《天说》 B.《伐宋》 C.《时令论》 D.《断刑论》 11.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白居易 B.柳宗元 C.韩愈 D.苏轼 12.认为只有刑、礼、道“循环表里,迭相为用”,才能使“王者之化”成功的是( )。 A.柳宗元 B.韩愈 C.白居易 D.朱熹 13.“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律、令的明确界说,提出者是( )。 A.杜预 B.张斐 C.刘颂 D.王弼 14.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 )。 A.主张恢复肉刑 B.主张取消肉刑 C.主张扩大赎刑 D.主张取消赎刑 15.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 A.儒学 B.道学 C.理学 D.“法治”思想 16.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洪仁玕的这一观点体现在哪一著作中?( ) A.《资政新篇》 B.《英杰归真》 C.《诛妖檄文》 D.《立法制喧谕》 17.主张“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18.1897年,康有为出版了( ),为变法提出了思想理论依据。 A.《新学伪经考》 B.《大同书》 C.《孔子改制考》 D.《春秋董氏学》 19.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 )。 A.主权在民 B.司法独立 C.直接民权 D.自由、平等、博爱 20.提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