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4美学在日常生活如何体现 衣食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在日常生活如何体现
把生活美学拉近到食衣住行 开始实际改善这四个层次
食-「吃」是认识美的开始
全世界这些吃的记忆只 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 人类在长久吃的文化当 中,其实是把吃变成信 仰、变成了传统、变成 了历史,也希望在生活 美学里源源不绝地能够 把这些美的质量保留下 来。
从欲到食,从食到味
上帝创造世界,诗人创造诗, 而我,我只是一个寻常女子,三日入厨,洗手作羹。
但我创造了最完美的荷包蛋,一面,蛋白镶了一层金边,另一面,蛋黄明丽流动, 如盛了一个小太阳。
我的骄傲,不亚于上帝或者诗人。
衣-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
服装虽然是一种风尚,可是一窝蜂的风尚并不完全是对的。 有的时候奇怪的服装会变成一个社会价值的标准,就是因为大家都流行。 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跟着流行,反而没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断。
中国生活之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美是生活之美,开始发 现和品味本土日常生活中的美,从这种生活 的美发展一种精致文化,而由此也可以达到 一种社会认同。
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的精致化而来的对于中国 的认同确实是一种新的事物,它是中华民族 跨出了自己的历史悲情之后所产生的新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的一 个缺少我们的体认和发现,却不可忽略和具 有相当价值的部分。中国人开始注重自己的 日常生活,开始让自己的生活精致化,这其 实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提升,也是中国的 生活值得我们迷恋的一部分。
以“味”论道。有“味”才能得“道”,三国 曹植有“味道忘忧”,葛洪有“潜志味道”;
以“味”论知。“知”,《说文解字》解释 “从口从矢”,道出其与“味”之关系——“知” 作为一种认识,与体味、品味、解味相关。
“味”与伦理道德有关系:“既醉以酒,既饱 以德”,“仁义之说我心如鱼肉之说我口”;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片之所以引起了这么大的 反响,引来这么多人的关注,其实也反映出当代的一 个潮流,即日常生活的精致化的空间已经确立,整个 社会,尤其是作为社会中坚的中等收入者已经开始领 略中国生活中的优雅品味。
追求味中味,也追求味外味,把文化、品味融在生活 之中。从感觉出发,从中国人独特的感觉中,发现、 品味一种精致的生活。
食物,就是人的性格。单纯的体验美食,只 是舌头上的诱惑与满足;但是,如果从美食 再深入地挖掘下去,这其实代表了一种性格, 那就是当地人的性格和那个城市的人文精神。
东北菜总是大锅大炖——这里面透露着一股 豪爽;武汉人吃热干面一定要快,1分钟之 内吃完一碗,否则面就会坨成一团——这也 正透露着武汉人的简单与干脆;而到了上海, 也只有在这里才会吃到“炒河虾仁”,半个 手指肚大小的河虾被一个一个剥开取仁,一 盘菜需要数百个上千个虾仁——也只有上海 人会吃得这么精细,这么执著;再到了广州, 从煲汤到养生,每一个广州人都是美食家, 将美食与生活融合的最好的一群……
“味”与政治分不开:老子“治大国如烹小 鲜”,将治理大国的学问喻为烹饪一道美味佳 肴;古代有称宰相为“调鼎”——这些都有表 明古代的思想文化都有“味觉”的烙印。
中国式美的分析
不但在生活领域,而且在文艺领域, “美”与味觉二者也不可割裂。古代诗论有 “诗味说”“滋味说”“韵味说”“至味说”;音乐方面孔子“闻邵乐,三月不知 肉味”,《左转》有“声亦如之味”,人类精神上的享受与身体上的味觉享受相通。 这说明,一切文学艺术皆和味道的追求分不开,文艺创作的境界是寻找甘之如饴的 美旨。中国式的美,是一种从味觉出发的美。
《诗经》中的“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将饮食与政治、宗 教祭祀相提并论。中国人重视“食”,并不意味着“饥不度。中国 文化是“泛味觉主义”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经 历与“味”相关的文化。
味道与美
以“味”论人。“男人味”、“女人味”、 “人味”、“低级趣味”;
把生活美学拉近到食衣住行 开始实际改善这四个层次
食-「吃」是认识美的开始
全世界这些吃的记忆只 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 人类在长久吃的文化当 中,其实是把吃变成信 仰、变成了传统、变成 了历史,也希望在生活 美学里源源不绝地能够 把这些美的质量保留下 来。
从欲到食,从食到味
上帝创造世界,诗人创造诗, 而我,我只是一个寻常女子,三日入厨,洗手作羹。
但我创造了最完美的荷包蛋,一面,蛋白镶了一层金边,另一面,蛋黄明丽流动, 如盛了一个小太阳。
我的骄傲,不亚于上帝或者诗人。
衣-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
服装虽然是一种风尚,可是一窝蜂的风尚并不完全是对的。 有的时候奇怪的服装会变成一个社会价值的标准,就是因为大家都流行。 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跟着流行,反而没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断。
中国生活之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美是生活之美,开始发 现和品味本土日常生活中的美,从这种生活 的美发展一种精致文化,而由此也可以达到 一种社会认同。
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的精致化而来的对于中国 的认同确实是一种新的事物,它是中华民族 跨出了自己的历史悲情之后所产生的新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的一 个缺少我们的体认和发现,却不可忽略和具 有相当价值的部分。中国人开始注重自己的 日常生活,开始让自己的生活精致化,这其 实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提升,也是中国的 生活值得我们迷恋的一部分。
以“味”论道。有“味”才能得“道”,三国 曹植有“味道忘忧”,葛洪有“潜志味道”;
以“味”论知。“知”,《说文解字》解释 “从口从矢”,道出其与“味”之关系——“知” 作为一种认识,与体味、品味、解味相关。
“味”与伦理道德有关系:“既醉以酒,既饱 以德”,“仁义之说我心如鱼肉之说我口”;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片之所以引起了这么大的 反响,引来这么多人的关注,其实也反映出当代的一 个潮流,即日常生活的精致化的空间已经确立,整个 社会,尤其是作为社会中坚的中等收入者已经开始领 略中国生活中的优雅品味。
追求味中味,也追求味外味,把文化、品味融在生活 之中。从感觉出发,从中国人独特的感觉中,发现、 品味一种精致的生活。
食物,就是人的性格。单纯的体验美食,只 是舌头上的诱惑与满足;但是,如果从美食 再深入地挖掘下去,这其实代表了一种性格, 那就是当地人的性格和那个城市的人文精神。
东北菜总是大锅大炖——这里面透露着一股 豪爽;武汉人吃热干面一定要快,1分钟之 内吃完一碗,否则面就会坨成一团——这也 正透露着武汉人的简单与干脆;而到了上海, 也只有在这里才会吃到“炒河虾仁”,半个 手指肚大小的河虾被一个一个剥开取仁,一 盘菜需要数百个上千个虾仁——也只有上海 人会吃得这么精细,这么执著;再到了广州, 从煲汤到养生,每一个广州人都是美食家, 将美食与生活融合的最好的一群……
“味”与政治分不开:老子“治大国如烹小 鲜”,将治理大国的学问喻为烹饪一道美味佳 肴;古代有称宰相为“调鼎”——这些都有表 明古代的思想文化都有“味觉”的烙印。
中国式美的分析
不但在生活领域,而且在文艺领域, “美”与味觉二者也不可割裂。古代诗论有 “诗味说”“滋味说”“韵味说”“至味说”;音乐方面孔子“闻邵乐,三月不知 肉味”,《左转》有“声亦如之味”,人类精神上的享受与身体上的味觉享受相通。 这说明,一切文学艺术皆和味道的追求分不开,文艺创作的境界是寻找甘之如饴的 美旨。中国式的美,是一种从味觉出发的美。
《诗经》中的“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将饮食与政治、宗 教祭祀相提并论。中国人重视“食”,并不意味着“饥不度。中国 文化是“泛味觉主义”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经 历与“味”相关的文化。
味道与美
以“味”论人。“男人味”、“女人味”、 “人味”、“低级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