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技巧(精华)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剃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文言文翻译和梳理技巧
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后贼追至
遂携如初
既已纳其自托
对自己说过的 话负责任,不 能轻诺寡信
本课小结
要素法梳理情节
组词 替换
五个翻译方法 保留
替换 调换
分析主旨、人物形象
第三步:析主旨
高凤① ,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 经② ,不觉潦水③流麦 。妻还,怪问, 凤方悟之。其后 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本文的启示是什么?
第三步:析主旨
高凤① ,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 经② ,不觉潦水③流麦 。妻还,怪问, 凤方悟之。其后 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时间
经过 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地点
结果 遂携如初
第一步:找要素
高凤笃学
高凤① ,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曝(pù)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 凤持竿诵经② ,不觉潦水③流麦 。妻还,怪问, 凤方悟 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注释】 ①高凤:东汉名儒 ②经:指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③潦( liáo )水:雨后地上的积水
牛刀小试
陶侃 尝 出 游,见 人 持 一把 未 熟 稻,
人名 保留
组词 组词 组词 曾经 出去 游玩 看见
替换 拿着
替换 没有
侃 问:“用 此 何为?”人 云 行 道 所见
代词 固定
组词 组词 固定结构
这 为何:做什么
说 行走
所看见的
【注释】 ①陶侃:东晋时期的名将 ②贼:损害
初一语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技巧
初一语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技巧初一语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技巧: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看过初一语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技巧的还看了:。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一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为主,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和特殊难解词语,并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和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虚词不必译出,如发语词和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常用的成语和惯用语。
同时,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即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包括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重点知识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六种翻译方法,包括留、换、调、删、补、变。
其中,留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换指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调指调整语序和词语顺序,删指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补指补全省略的成分,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义隐而理显。
然译之不易,盖因古今语言之差异,文法之变迁。
故欲精通文言文翻译,须得法也。
兹为诸君略述文言文翻译之技巧方法,以期为学海之舟指引航向。
一、熟读原文,把握大意译文言文之前,必先熟读原文,理解其大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故需反复诵读,以识其字,明其词,悟其意。
把握大意,方能为译之根本。
二、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文化内涵文言文多出自古代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意。
同时,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典故、成语、风俗等。
掌握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准确翻译。
三、遵循“信、达、雅”原则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即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所谓“达”,即通顺易懂,不晦涩难懂;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四、掌握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意思翻译,意译即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字字落实,注意词性。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注意词性。
3.活用修辞,丰富表达。
文言文中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翻译时,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4.注意句子结构,调整语序。
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语序固定。
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适当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
五、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1.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2.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通顺。
3.润色语言,使译文更具文采。
4.对比原文,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
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掌握以上技巧方法,勤加练习,方能游刃有余,翻译出高质量的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几点技巧
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几点技巧一、文字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1、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
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文言文及翻译技巧口诀
文言文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技巧口诀: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词不离义,义不离境。
四、音译、意译相结合。
五、考究文化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具体翻译如下:孔子曰:“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翻译技巧详解: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句中,“学而时习之”直译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有朋自远方来”直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直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这些直译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和句式,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时,要关注每个字在句中的含义,同时也要把握整个篇章的语境。
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字,在句中起到连接作用,翻译时应保留其连接功能。
三、词不离义,义不离境。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每个词的含义,同时也要关注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如“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字,在句中表达的是愉悦之情,翻译时应体现这一含义。
四、音译、意译相结合。
对于一些古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地名、官职等,可采用音译的方法。
如“子曰”,直译为“孔子说”。
而对于一些表达抽象意义的词语,则可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不亦君子乎”,直译为“不是君子吗”,意译为“真是君子啊”。
五、考究文化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翻译时,要关注古汉语中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如“学而时习之”,在古代,学习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因此翻译时应体现这一文化内涵。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口诀,希望能帮助学者在阅读文言文时,更好地理解其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一、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二、基本标准翻译的基本标志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三、基本要求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3.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4.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四、基本方法(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抄不翻译。
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辞藻华美,韵味深长。
然自秦汉以降,岁月悠长,语言变迁,后世读者难解其意。
是以翻译文言文,实为一大难题。
然技巧得当,亦能得其要领。
今试论文言文翻译之技巧,以俾读者有所借鉴。
一、字词解析文言文翻译,首在字词。
字词之解,需结合上下文,以明其义。
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字词之解,当以篇章为整体,不可孤立。
以下为字词解析之技巧:1. 遇到生僻字,应查字典,了解其本义、引申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2.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根据上下文确定其确切含义。
3. 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兵”、“赋”、“家”等,需结合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4. 注意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需根据语境判断。
二、句式转换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汉语句式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时,需将文言文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句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以下为句式转换之技巧:1. 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中的完整句。
2. 将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转换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句式。
3. 注意文言文中的并列句、转折句、递进句等,在翻译时需保持其逻辑关系。
三、意译与直译翻译文言文,既有直译,又有意译。
直译注重字面意义,意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以下为意译与直译之技巧:1. 直译: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意境等,直接转换为现代汉语。
2. 意译: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字词、句式,以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效果。
2. 对于难以直译的修辞手法,可适当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整体把握翻译文言文,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结构、风格等。
以下为整体把握之技巧:1. 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翻译的方向。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把握文章的风格,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完整版)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 1 )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 (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 (人琴俱亡)) 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 (《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旧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盼望大家喜爱!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把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解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关心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学问是课内学问的拓展和延长,把握了课内学问点,特殊是把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比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挨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比,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留意是否张冠李戴、大事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是否精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谈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挨次,首览全篇,把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看前文,联系后句,认真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文言文自身翻译技巧
古文者,先秦两汉之遗音,唐宋明清之瑰宝也。
然文言文与白话文相隔千年,语言之差异,文化之迥异,使得今人阅读古文,多有艰涩之感。
故翻译文言文,需得巧法,以通今人之耳目。
以下略述文言文自身翻译之技巧,以供参考。
一、理解文意,把握语境翻译文言文,首在理解文意。
文意者,作者之意也。
故需细读原文,揣摩作者之心,把握文章之脉络。
如《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时,需明白孔子之意,强调学习、友情、君子之风,从而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二、字词解释,注重语法文言文之字词,往往有特定含义,翻译时需注意。
如“子”可指“孩子”、“先生”等,需根据语境判断。
同时,文言文语法与白话文有所区别,翻译时需注重语法调整。
如《史记》中“项籍乃大怒,遂拔剑斩守头”,翻译时应注意“乃”字表示顺承关系,译为“于是”。
三、句式转换,适应现代语法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语法有所差异。
翻译时,需根据现代语法进行调整。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时,可将“关关雎鸠”译为“鸟鸣声声”,将“窈窕淑女”译为“美丽贤淑的女子”,使句子符合现代语法。
四、修辞手法,准确传达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需准确传达这些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庄子》中“朝三暮四”比喻言而无信,翻译时应保留此修辞手法,译为“言而无信”。
五、文化内涵,适当注释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适当注释。
如《史记》中“楚人云:‘虽江陵有沉香,不如郑人斗鸡。
’”翻译时,需对“江陵”、“沉香”、“郑人斗鸡”等文化元素进行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六、注重音韵,保持节奏文言文讲究音韵之美,翻译时需注意保持节奏。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时,可保留原句的韵律,译为“青青衣领,悠悠我心。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细心揣摩,掌握一定的技巧。
通过理解文意、解释字词、转换句式、传达修辞、注释文化、注重音韵等手段,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逐字翻译学习技巧
逐字翻译,盖学问之基,亦译事之始。
学者欲精通一艺,必先从逐字翻译始。
夫逐字翻译,非但字字明晰,且能洞悉文意,领悟精髓。
今吾试述逐字翻译之技巧,以供学者参考。
一、审字义逐字翻译,首在审字义。
学者须先明字义,方可译之。
字义有广义、狭义之分,有本义、引申义之别。
学者宜先查字典,了解字之本义,再结合上下文,推敲字之引申义。
如“天地”一词,本义指自然界,引申义则指整个宇宙。
二、辨词性词性,即词语的词类。
逐字翻译时,需辨别词性,以免误解。
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如“山水”一词,名词与名词连用,应译为“山和水”。
三、考句法句法,即句子的结构。
逐字翻译时,需考究句法,以确保句子通顺。
句法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复合结构等。
如“吾友善棋”,主谓结构,译为“我的朋友擅长下棋”。
四、求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
逐字翻译时,需寻求语境,以理解文意。
语境有语篇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需结合春、风、得意等词语,理解诗人的喜悦心情。
五、注音韵音韵,即语音的韵律。
逐字翻译时,需注意音韵,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音韵和谐,译为“桃花潭水深千尺”。
六、译风格风格,即文章的风格。
逐字翻译时,需注意风格,使译文与原文相得益彰。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为“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校对修改逐字翻译完成后,需校对修改。
校对时,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检查是否有错别字;2.检查是否有漏译或误译;3.检查句子是否通顺;4.检查是否符合原文风格。
总之,逐字翻译是一门学问,需学者不断实践、总结。
以下为逐字翻译的口诀,供学者参考:审字义,辨词性,考句法,求语境。
注音韵,译风格,校对修改莫放松。
学者若能遵循此法,逐字翻译必将日臻完善。
文言文课堂翻译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典雅,意蕴深远。
然世易时移,今之人鲜能通晓。
是以,课堂之上,教师常以现代汉语之语译之,俾学者得以领会其意。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需技巧在心,方能游刃有余。
兹将文言文课堂翻译之技巧,述之于下:一、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翻译之前,先要理解文意。
文言文言辞简练,意蕴深远,故需反复阅读,细心揣摩。
把握全文大意,方能不误译、不漏译。
二、了解词义,注重语境文言文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确定词义。
同时,注意词性、词类活用等,确保翻译准确。
三、注重句式,把握结构文言文句式多变,有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等。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句式结构,确保句子通顺。
四、修辞手法,巧用现代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五、音韵协调,韵律优美文言文讲究音韵,翻译时要注意韵律,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可适当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增强译文的音韵美。
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原文过于晦涩,难以理解,可适当进行意译,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七、举例说明,便于理解课堂翻译时,教师可结合具体例子,讲解翻译技巧。
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八、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翻译技巧的掌握,离不开反复练习。
教师可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九、关注文化差异,尊重原文翻译时,要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原文,避免生搬硬套。
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十、总结归纳,提高效率课堂翻译结束后,教师应总结归纳翻译技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体系。
通过不断总结,提高翻译效率。
总之,文言文课堂翻译技巧繁多,需学者用心揣摩。
只要掌握以上技巧,并结合实际练习,相信你定能在文言文翻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文言文翻译积累方法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深奥难解,然其精华所在,不可不学。
欲通文言,非一日之功,需积累法,持之以恒。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积累之法,以供学者参考。
一、广泛阅读,积累词汇文言文翻译之基础,在于词汇。
学者当广泛阅读,积累文言词汇。
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不涉猎。
读时宜细心揣摩,记其音、形、义,以备翻译之用。
积久而成,词汇丰富,翻译自然得心应手。
二、精读经典,理解文意文言文翻译,非仅字面之转换,更需理解文意。
学者宜精读经典,如《论语》、《孟子》、《史记》等,领悟古人之思想,体会其文辞之美。
读时宜反复推敲,思考作者之用意,以期透彻理解文意。
三、翻译实践,锻炼技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者宜多加翻译实践,以锻炼翻译技巧。
可选取文言文段落,进行逐句翻译,力求准确表达原文之意。
翻译后,与原文对照,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断提高。
四、分析修辞,把握风格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学者宜分析修辞,把握作者之风格。
读时留意文辞之妙,思考其修辞之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进行翻译。
五、比较研究,拓宽视野学者宜进行比较研究,拓宽文言文翻译视野。
可对比不同学者对同一段文言文的翻译,分析其优缺点,吸取精华,摒弃糟粕。
同时,关注古今学者对文言文的研究成果,借鉴前人之经验,丰富自己的翻译技巧。
六、记录心得,总结经验学者在翻译过程中,宜记录心得,总结经验。
每当遇到难题,可记录下来,思考解决之道。
日积月累,心得丰富,经验充足,翻译水平自会不断提高。
七、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学者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同好者交流探讨,取长补短。
在交流中,可以了解不同学者对文言文翻译的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翻译水平。
总之,文言文翻译积累之法,需学者持之以恒,多方面努力。
只要遵循以上方法,勤学苦练,相信不久的将来,定能精通文言文,领略其无穷魅力。
混文言文翻译技巧
夫翻译之道,亦如烹小鲜,需细心调理,方能色香味俱佳。
混文言文,顾名思义,乃杂糅文言与白话之文也。
其翻译技巧,实为翻译之精华,兹论之如下:一、揣摩语境,把握文意翻译混文言文,首当其冲者,揣摩语境,把握文意。
文言文讲究含蓄蕴藉,往往一字多义,故需细心推敲,方能领会其真意。
例如:“夫子哂之。
”(《论语·述而》)若仅从字面翻译为“夫子笑之”,则未免肤浅。
实则,夫子笑其言过其实,故宜译为“夫子笑其言过于夸张”。
二、辨析词性,活用词汇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需辨析词性,活用词汇。
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静夜思》)“初”在此处为副词,表示“刚刚”。
若直译为“江畔何人最初见月?”则显得生硬。
宜译为“江畔何人初见明月?”三、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吾友李生,善骑射。
”(《桃花源记》)若直译为“我朋友李生,善于骑射。
”则显得生硬。
宜译为“我的朋友李生,擅长骑射。
”四、增删字词,补充说明翻译混文言文时,有时需增删字词,以补充说明,使文意更加清晰。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关雎》)若直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
”则显得生硬。
宜译为“那青青的衣领啊,牵动我悠悠的情怀。
”五、运用修辞,提升文采翻译混文言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升文采。
例如:“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钗头凤·世情薄》)若直译为“红色的酥手,黄色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则显得平淡。
宜译为“那红润的手掌,金黄的酒液,满城春色尽在宫墙柳。
”六、注重音韵,保持原味翻译混文言文,需注重音韵,保持原味。
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若直译为“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枝条,心中喜欢您啊您却不知道。
”则显得生硬。
宜译为“山有树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总之,翻译混文言文,需揣摩语境,辨析词性,调整语序,增删字词,运用修辞,注重音韵。
文言文技巧人的翻译
古之技巧人,多才多艺,通晓六艺,以文辞为职,传译四方。
其人能言善辩,才思敏捷,故能以一国之文,通解万邦之言。
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需博学多才,匠心独运。
今试论技巧人之翻译技巧,以飨后学。
一、熟谙文法,把握脉络技巧人之翻译,首在熟谙文法。
文法者,文章之规矩,文辞之筋骨也。
翻译时,须洞悉原文文法,把握其脉络,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不识文法,则易误解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实则“学而时习之”为一完整句式,意为“学而时常练习之”,方能体会孔子教诲之真意。
二、揣摩意境,意译为要翻译之道,意境为先。
技巧人翻译时,不仅要达意,更要传神。
所谓传神,即传达原文之情感、意境。
意译者,不拘泥于原文之字面意义,而以通顺之文辞,表达原文之意。
如李白《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若直译为“你不见黄河之水从天上流下来,奔腾到海就不再回来。
”则失之平淡。
技巧人当意译为“试问天下豪杰,谁见黄河水自天而降,激荡东流,终归大海,不复返矣?”如此,方能领略李白豪放之情。
三、尊重文化,灵活转换翻译时,须尊重原文文化,灵活转换。
技巧人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之意,还要考虑译文读者之文化背景。
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若直译为“黛玉埋葬花朵”,则失之韵味。
技巧人应灵活转换,译为“黛玉为花而葬”,既保留了原文之文化内涵,又符合译文读者之审美习惯。
四、锤炼语言,精益求精技巧人之翻译,语言需锤炼。
译文语言应简洁、明快、生动,富有文采。
如《庐山谣》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若译为“园中青青葵,朝露待日出。
”则显得平淡无味。
技巧人应锤炼语言,译为“园中葵菜郁郁葱葱,朝露晶莹,等待太阳升起。
”如此,方能展现原文之美。
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技巧人之翻译,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翻译时,既要吸收古今中外之翻译精华,又要结合自身之语言特点,形成独特之翻译风格。
如鲁迅《阿Q正传》中“我要打倒你!”若直译为“I want to defeat you!”则显得生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 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 遍意义。
委婉:指地位尊贵人物的死 9.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 己安身立足呢?
(四)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 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 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 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练一练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太祖 马鞍 在 库, 而 为 鼠 所 啮。 太祖(的)马鞍放在仓库里,但是被老鼠咬破了 。
(留)(留)
今 现在 单衣 见 单衣
(换)
啮,
(换)
是以
(换)
忧戚。
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忧愁。
(补) (换) (调) (补) (换)
(换)(留)
况 更何况
鞍 马鞍
县 (于) 悬挂 在
字字落实第一点:凡国名、地名、 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 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 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删去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语助,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删去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字字落实第二点:
文言中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 相应的词可替代,如果硬翻译会显得别 扭或累赘,翻译时要删去。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 标志,句中停顿的语气词,个别连词和 偏义复词中虚设的成分等。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解析: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 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
没有人理睬他。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解析: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译文: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
一下它。
2.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 (巡行)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 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以为) 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 “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 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后汉书· 袁安传》 翻译: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 饿,不应该再向别人求取。 洛阳令认为 (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 孝廉。
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了个 洞,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想主动向曹 操认罪请死。 曹冲(曹操幼子,有才智)知 道后,就对他说:“不急着禀告,等三天再 说。” 之后,曹冲用刀把衣服戳了个洞,看 起来好像是被老鼠咬的,然后穿着去见曹操, 一脸愁苦表情。曹操问他原因,曹冲说:“听 人说衣服若是被老鼠咬破,就会倒楣,您看我 的衣服被老鼠咬了一个大洞,我担心会倒楣。” 曹操说:“那是迷信,别放在心上。” 一会 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 的事,曹操笑着说:“衣服在人身边,都还会 被老鼠咬破,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 竟不追究此事。
留 补
删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 的哪些方法。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 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 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 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 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 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 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 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借代:代指魏忠贤 7.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译:魏忠贤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 谋难于立刻发动。
(二)借代的翻译方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 或物。
用典:指陈涉起义事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借代:代指秦王朝
译:陈涉一起义,而秦王朝就灭亡了。 (三)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
柱
乎?
(换)
柱子上 呢?
(换) (留) (换)(补) (换)
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
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2分)
“为…所…”,被…怎么样,1分;啮,咬,咬破,1分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2分) “见”1分,表被动;“是以”宾语前置1分; ③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4分) “侧”1分,身边;“啮” 被动,1分; “县”,1分,通假字“悬”;句意通顺1分。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喜悦 或者悲伤 。 (五)互文的译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 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 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
文通句顺第三点:
古文中使用借喻、 借代、用典、互文等手法时,翻译 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意译)。
明确:选择含有关键词语(多义实词、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偏义复词、通假 字)和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 断句及固定句式)的句子。
原因: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可作为评 分的关键得分点。 点拨: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意识。
翻译句子
1、 翻译句子的一大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2 、 翻译句子的三大标准
文通句顺第一点: 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 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 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宾语:之, 他
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文通句顺第二点:
在文言文翻译时,结合语境 补出省略的成分,使译文通 畅。
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 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一般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固 定句式
主要考察翻译六字法中的哪几个? 留 删 换 调 补 贯
换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调 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词类活用,形作动
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译:最终让上官大夫去顷襄王前诋毁屈原 字字落实第三点:
①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结合语境,选择正 确义项); ②词类活用译出活用特征; 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 ④通假字译为本字。
第二招 文通句顺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2012年昆明市联考语文卷翻译题及评分标准
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 (5分) 2分答例:王朗于是投靠了孙策,孙策学 识渊博,风度文雅,厚待他而不加以伤害。 参考答案:王朗于是去见孙策,孙策认为王 朗学识渊博,风度文雅,只是责备他而不加以 伤害。 得分点:诣、以、诘让,各1分;句意2分。
讨论:对照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讨 论为什么被扣3分? 明确:未译出"诣"、“以”、“诘让”。 想一想: 高考要求翻译的句子具备怎样的特 点?
课 堂 练 习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 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 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 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 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 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 知。
翻译句子第一招:
字字落实
分三点:
留 删 换(信)
翻译句子第二招:
文通句顺
分三点:
调 补 贯(达)
实 战 演 习
请你来解题: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有为齐王画之客 调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曰:“画孰最难 (他) 者?” 曰:“ 犬、马最难。”“孰最易 (客) (画) 者?” (画) 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换
有文采
准确
通达
3、 翻译句子的两大招数 第一招:字字落实 第二招:文通句顺
第一招 字字落实
翻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 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 于诸侯。《廉蔺列传》
地名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 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 为上卿,他凭借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