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合集下载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35题)1、下列年画题材中,蕴含着祈盼家族世代生息繁衍美好理想的作品是A.《瓜瓞石榴》B.《吉庆有余》C.《女十忙》D.《门神秦琼》【答案】 A2、不属于以语言信息传达和交流为主的美术教学方法的是()A.观察法B.讲授法C.讨论法D.谈话法【答案】 A3、写出成熟规整的楷书的是魏时的()。

A.钟繇B.王羲之C.王献之D.张僧繇【答案】 A4、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为()。

A.筛选学生B.促进学生发展C.评定学生等级D.惩罚学生【答案】 B5、在摄影中。

任何被摄体聚焦清晰时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清晰范围(即焦点部位纵向上的前后清晰区域)。

指称这一现象的专业术语是()。

A.焦距B.光圈C.景深D.快门【答案】 C6、《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中,最适合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A.了解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形成审美判断能力B.学会某种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C.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D.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不同种类美术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答案】 A7、在《江山如此多娇》一课的欣赏教学中,不适合作为教学重点的是()。

A.了解傅抱石的艺术风格B.重点讲解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C.分析作品的背景与艺术价值D.学生感受作品的气势磅礴【答案】 B8、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获得内在动力支持,并有情感体验,具有这种特征的学习方法是()。

A.合作学习B.自主学习C.探究学习D.创新学习【答案】 B9、下列以冲刀和切刀主要表现技法的美术门类是()。

A.雕塑B.陶艺C.篆刻D.剪纸【答案】 C10、中国画最早成熟的种类是()。

A.人物画B.花鸟画C.山水画D.走兽画【答案】 A11、设计教学目标应注意的事项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答案】 B1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能全面评价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

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

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

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相关推荐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范文(通用12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范文(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标2022解读的心得1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

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

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

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

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

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1通过阅读、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从中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因此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重视教学反思。

二、注重学生的读与背能力的提高。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作为一个教师,把握好了阅读背诵的宽严尺度,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读与背的积极性,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

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这是面对时代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

面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变革,让我们一线教师作出应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

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

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

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

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

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人教版教材的新课程标准解读

人教版教材的新课程标准解读

人教版教材的新课程标准解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更新和改革也无疑是必要的。

人教版教材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教材之一,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不断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人教版教材,我们需要对其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教材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人教版教材加强了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同时,人教版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教材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教材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教材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材中的延伸阅读和拓展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人教版教材的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人教版教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材中的课外阅读和综合题目设计也提供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

总之,人教版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材通过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应用人教版教材的新课程标准,通过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资源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历案

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历案

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历案单元学历案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深度学习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教师教育或引领的。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助学方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路径,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大任务,投入经过进阶设计的学习过程,开展过程评价与学后反思等。

单元学历案,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案。

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现实产品,也是课程教学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理论创新,有助于破解课程改革预期目标与实施现状之间落差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案、新课堂、新考评五个环节。

单元学历案正是基于中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成功经验与现实挑战,扎根中国各基地学校,所建构出来的一种“素养导向、学生立场、学为中心”的新教案。

在此,笔者就单元学历案的必要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做些梳理,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对新教案的探讨。

必要性——新课标落实急需新教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单元学历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标准呼唤“大单元”教学。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建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的“目标一族”,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命题、作业设计、过程评价指明了新的方向。

教师教学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只关注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内容标准,而是必须提高站位、立足教材中的大主题、对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分析学情、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展开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

因此,新的教学设计文本不能以“课时+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单位,而是要高位着眼、大处上手,以“大单元”为设计单位,让核心素养落地。

二是育人导向的教学专业实践需要重建教学方案。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是以育人为核心的专业实践。

作为专业化的育人方式,教学旨在引导、维持、促进学生学习。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

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新课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新课程标准》已经于修订并颁布实施,通过近阶段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相应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一、教学观念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20条l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1)酝酿准备阶段酝酿准备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2001(1999-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准,个学科的课准,20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种教科书));(2)(2)试点实验阶段试点实验阶段试点实验阶段(2001(2001年9月,月,38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年秋进入));(3)(3)全面推广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4(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必须包括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必须包括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2)(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论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论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论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普遍使用,为传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活力,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

这一新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并达到适应课标要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要落实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语文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名合格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

1、较高的人格素养。

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向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其最大潜能”。

语文教师要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贫富不移,宝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还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

2、丰富的知识素养。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在课程总体目标上从以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2. 在教育观念上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衔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

3.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得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得教学模式转变。

4. 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转变。

5. 在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

6. 在研究焦点上从教什么向如何教转变,从学什么向如何学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处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得来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人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标准》对英语课程任务的描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课评课之我见

听课评课之我见

听课评课之我见2005年温家宝总理探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向教育界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长袁贵仁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回答“钱学森之问”。

为此,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剑人才培养实验计划”,上海交大成立致远学院,下设数学班、物理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四个攻艰班。

许多知名高校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革新高校教学。

再看世界各国的早教理念:德国--益智开发,从小让孩子绘制地图;美国--释放潜能,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加拿大--动手为上,不提前教授写字和计数;日本--培养独立人格,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法国--注重气质,重视艺术教育;中国--“全赢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中国的幼儿教育深受“精英”毒害,中国的高等教育又为无法培养精英而苦恼,作为幼教到高教的承接环节,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是不是也出了问题呢?(图片:书包沉重、作业繁多、高考压力)中国教育制度需要改革,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改革。

一、新课程呼唤新课堂(一)新课标的突破为了改变教育现状,教育部从2001年起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陆续出台,经过十年的实验、修订,2012年求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正式推出,纵观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四方面的突破:1、注重学以致用,强调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角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发展等价值观的要求。

(二)新课程的增容教学目标设定关注三维价值取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双基教学也调整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

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

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

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今年暑假,我认真地阅读了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学习指导(小学语文)”,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

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感欠缺的问题。

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

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尤其重要。

我们应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

教师应努力采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

因为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

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上好阅读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视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1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牵动着我们所有教师的心,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改动最大,学科的名字由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

今天观看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研制组的组长熊璋教授及核心专家组成员对于新课标的解读,理解了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以知识导向为主,讲操作、讲编程。

信息科技以素养导向为主,着重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信息社会责任。

课程价值方面,学生会操作几种机器、会编写小程序、会使用几种软件,这些都在不断的淘汰、变化和更新,光学会几种操作并不能适应和胜任社会的发展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信息科技的课程价值在于育人,关注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和学习态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能有所提升。

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

课标的改革在大层面上是很好的,培养青少年数字素养,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教师要改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

初中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跨学科主体互联智能设计,教材是否统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够具有代表性,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师在面对这样全新的课程时,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谱写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29月27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海南农垦通什师范学校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3天的“垦区南片小学教育技术培训”,通过3天培训教师认真的讲解、不厌其烦的答疑,同班学习的各校同行们激情四射的讨论交流,使我真当有醍醐灌顶之感,收获颇丰。

新课程 新课堂 新思维

新课程 新课堂 新思维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新课程,上好新课堂,建立新思维应成为每个教师进一步探索的主题。

一、把握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理解和把握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化学新教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1)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动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时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我看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

我看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

我看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四大学习领域——我的观点:既要有所侧重又要融会贯通。

一、明确内容2009年3月,在学校各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美术学科依据“课程标准”制订了《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美术课程改革规划》。

规划中我就教材资源整合一项以“湘教版”教材为蓝本,按照新课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四大学习领域对七、八年级课程进行了梳理:造型·表现:七上:(1)、《你我他》绘画,(2)、《我的故事》动漫,(3)、《向日葵》色彩,(4)、《梅竹精神》国画;七下:(7)、《运动》雕塑;八上:(2)、《苍松翠柏》国画,(5)、《与米罗的游戏》抽象艺术,(6)、《光影的交响》绘画,(7)、《多彩的风景》色彩;八下:(1)、《五角星》肌理,(2)、《黑白之间》版画,(4)、《清晨》雕塑,(5)、《大提琴》抽像艺术。

设计·应用:七上:(5)、《花圃》图形,(6)、《和平鸽》环保,(7)、《灯与光》装饰设计;七下:(2)、《桥》建筑设计,(3)、《绿洲》环保,(6)、《星空》设计,(8)、《我们的奥运》标志设计;八上:(1)、《我喜爱的书》书籍装帧,(3)、《缤纷家用电器》产品设计,(4)、《触摸美丽》设计;八下:(7)、《心灵的关爱》公益。

欣赏·评述:七下:(1)、《过去的日子》;八上:(8)、《绚丽的阳光》;八下:(6)、《诗情画意》、(8)、《红屋顶》以及各册美术广角综合·探索:七上:(8)、《门》;七下:(5)、《远古的呼唤》;八下:(3)、《方寸之间》。

二、有所侧重在梳理的过程中就发现如按照我们的教材也是有不尽人意之处的,如“从单个学期来看单元课时缺乏系统化,从学期贯穿来看前后时间上的隔离太长”,也就不利于学生完整、系统的了解美术、学习美术。

为了使美术课程的设置更加系统化与综合化,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立足学生,依据学情,对课程进行整合,制定每学期的重点与基本的方式方法:七上:教学上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方面都要有所涉及,但是要注意在教学深度、难度上不易过深、过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立足学生,由浅入深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课程并学习一定的美术技巧,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主持的方式进行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教师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音乐教师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音乐教师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音乐教师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音乐教师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

另外,不管从事哪一科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专业根本功都要胜任你所教的专业,不然的话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出丑丢人。

老师们专业根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显得多么重要,我会本着学习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但是,专业根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到达,我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勤奋练习体会进步的快乐。

教师的根本技能我认为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指撰写教案、说课、教法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听、说、唱、写、做。

听主要是指应该学会倾听,这是一项交际的根本技能,主要指师生间与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我觉得学会倾听,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说应该是指普通话水平,并包含课堂表达、讲解,如果教师课堂说出的话学生不明白,那肯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唱,我觉得除了听,说之外,更重要的应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唱,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边弹琴边倾听学生的歌声,对于发声不准的乐句和节奏不对的乐句单独加以练习,要力争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学会。

在唱歌的根底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根本灵魂!根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唱歌技巧掌握好以后,同学们会在老师悠扬琴声的伴奏下尽情的歌唱,课堂气氛也会空前的高涨。

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开展。

课程标准,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

我要努力培养自信的学生(如我行、我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朱正威李红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并开始在全国7个实验区实验。

该教材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时期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要紧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出新的教科书。

1 努力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新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学生进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进展3个方面,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和“健康的生活”。

这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的差不多依据,但不是教材体系本身。

因此,符合课程标准内容框架,又符合学生需求,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仍有待创建。

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涉及的学习面专门宽广,要求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也是多维度的。

若以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为核心,则各个主题都有可能在那个核心的统率下作不同程度的展开和深入,使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而且,当代生物科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朝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向进展。

分子生物学揭示的是生命的本质,是纵深的研究,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相应的物理学、化学基础才能领会,适宜作为高中时期的要紧学习内容。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及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差不多威逼到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为解决全球环境与进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经济建设,走可连续进展之路,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改日。

生态学正在成为指导以后全球经济可连续进展、调整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准则和科学依据。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个人、国家和全球的角度认识自己在爱护生物囵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念,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参与有关的决策。

因此,将初中生物学教学放在人与生物圈的大背景中进行,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以致用。

鉴于以上考虑,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围绕人与生物圈,设计了8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爱护”、“生物圈中生命的连续和进展”和“健康的生活”。

此外,把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有关内容,分散于8个单元中,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使各单元更富有时代气息。

教科书的开始有“致同学们”,结尾有“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和展望”。

这一教材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3个单元。

教科书把“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1单元,要紧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进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阻碍越来越大,生物目的变化也极大地阻碍着人类的生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的角度开始生物学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起学生的爱好;④在全套教材的开始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把人和其他生物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介绍,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第1章是“认识生物”,让学生通过观看、调查、讨论等活动,熟悉周围的生物,了解关于生物特点的差不多知识。

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作为“家”的含义,生物圈是如何样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差不多条件的,生物圈中有哪些“成员”,这些“成员”与生活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阻碍的,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的学习。

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地点发生的环境问题,有可能产生全球性的阻碍。

本章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那个“家”的情感。

然而这种教育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以生态学的内容关心学生达到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

生物(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开宗明义,先入为主。

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正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然而在往常的教材中,有关生态学知识的介绍,一样差不多上放在全套教科书的最后。

即使在英、美等国的教科书中,把生物圈观点的教育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也是不多见的。

第2单元是“生物和细胞”,如此安排的目的,是考虑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差不多单位,要深入了解生物体,认识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没有一些关于细胞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细胞的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一般公民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本单元除了保留原有教材中关于细胞结构、功能、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等差不多知识的介绍外,还充实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胞学内容,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并指出“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另外从生物圈的背景动身,还增加了“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使生物和细胞的学习内容更宽广而全面。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完全不同于以往教材。

传统的教材系统介绍植物的形状结构、生理和分类,繁、难、偏及旧比较突出,而爱绿护绿的情感教育甚微。

本单元在第1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扼要地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状、生理、分布,删简了不必要的形状结构等经历性知识。

第2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以绿色植物中最高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被子植物为例,介绍绿色植物的一生。

仅限于介绍“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清晰而简略,并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然后用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稳”,引导学生从绿色植物关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重点明白得植物对水分的吸取和利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从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要位置,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树立绿化家园、绿化祖国的观念,并参与“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绿化校园的设计”等实践活动。

2 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强调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训练,对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教育观念差不多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适应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列在第1个主题。

初中时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领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猎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明白得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进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通过设置较多的、符合学生进展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科书中安排了6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及“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6个探究活动由易到难,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形成纵向递进的梯度。

第1个探究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后续的探究引导学生实践探究过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最后一个探究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全过程,难度较大。

每个探究活动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样过程,了解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时应把握的两个关键——操纵变量和设置对比。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侧重训练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侧重训练如何通过查阅资料,为提出假设找寻理论依据,以及设计探究方案应抓住的关键问题。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侧重训练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技能。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侧重训练理清探究思路,记录数据。

探究“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是对本学期学过的科学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考查。

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有些侧重点是相同的,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材将同一方法或技能训练的难度逐步提高。

例如,实验的方法在“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及“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都要用到,然而每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第1次用到实验法时,教材不仅给出了实验方案,而且关心学生分析在该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比;第2次由于实验过程比较复杂,教材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实验方案,同时用摸索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设计实验方案的关键环节;第3次用到实验法时,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只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学,教材在探究活动指导的写法上,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力求有利于学生的摸索和实践。

在有的探究中,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教材没有把要探究的问题直截了当写出来,而是用一段文字出现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教材设计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发觉问题。

有的探究考虑到学生缺乏作假设的体会基础,提示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为作假设提供依据,同时给出学生可能用到的相关资料,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有的探究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摸索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提示学生在实施方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处理数据可能用到的几种方法,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

那个地点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为例,介绍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改革、创新的地点。

传统教材一样把测定作为实验,在实验指导中列出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等,学生被动地依照实验指导做实验,就像“照方抓药”,做之前没想过什么缘故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做的过程中也不考虑什么缘故应该如此来测定,只关注最后的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培养的能力也要紧是差不多的实验室操作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