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件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PPT课件

《物理化学》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PPT课件

例一:理想气体自由膨胀
原过程:Q=0,W=0,U=0, H=0
p2,V2
体系从T1,p1,V1 T2, 气体
真空
复原过程:
复原体系,恒温可逆压缩
WR
RT1
ln
V2 ,m V1,m
环境对体系做功
保持U=0,体系给环境放热,而且 QR=-WR
表明当体系复原时,在环境中有W的功变为Q的热,因 此环境能否复原,即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能否成为可逆 过程,取决于热能否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任何其 他变化。
它们的逆过程都不能自动进行。当借助外力,系统 恢复原状后,会给环境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化学反应 Zn+H2SO4等?
如图是一个典型的自发过程
小球
小球能量的变化:
热能
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动能转化为热能,热传递给地面和小球。
最后,小球失去势能, 静止地停留在地面。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或逆转的几率几乎为零。
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提出,根本上宣布 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造出的,它只说明了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及 在转化过程中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不违背热力学第一 定律的过程是否就能发生呢?(同学们可以举很多实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化学)告诉我们,在一定温度 下,化学反应H2和O2变成H2O的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U(或H) 来表示。
热力学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将解答:
化学变化及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过程进行 的方向及其限度
第二定律是决定自然界发展方向的根本 规律
学习思路
基本路线与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相似, 先从人们在大量实验中的经验得出热力学第 二定律,建立几个热力学函数S、G、A,再 用其改变量判断过程的方向与限度。

物理化学课件

物理化学课件
把处于某状态下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切联系均被 隔绝,他的状态仍能不随时间而变化,则该状态是 系统的平衡态。
(2)对状态性质的影响:
仅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各种状态性质才有唯一的值。
(3)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① 热平衡。系统内部各处温度均相等。
② 力平衡。系统内部各处力均相等。
③ 相平衡。无论系统内部有几个相,要求各相组成均 匀,即各相内部不存在扩散现象。 ④ 化学平衡。系统内部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组成不随 时间变化。
4、过程与途径
(1)过程:
系统由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化的经过。 唯一性
(2)途径:
实现某一过程的具体转化步骤(方式)。 可变性
例1 (状态一)
1mol O2 25℃,5atm 1mol O2 100℃,1atm
(状态二) 1mol O2 100℃,5atm
1mol O2 25℃,1atm
例2
青岛
7、内能 (热力学能)
(1)能量:
① 定义:对系统运动所做的最一般的量度。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指物质中各种运动的总度量。)
② 特点:能量是物质运动状态的单值函数。
(状态一定,能量一定;状态改变,能量改变。) ③ 分类:整体系统的平动能;系统在外场中的位能;
系统内部的能量。
(2)内能:
① 定义:系统由其内部状态所决定的能量,即系统内所 有离子除整体势能及整体动能外的全部能量的总和。 (包括动能、位能等)
3、焦耳实验:
P20
图1.7
结论:理想气体单纯 PVT 变化,U= ƒ ( T )。
§1.3 定容热、定压热及焓
1、定容热 QV
(1)定义:系统进行定容且不做非体积功的过程中与环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课件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课件
可见,外压差距越小,膨 胀次数越多,做的功也越多。
27
(6)准静态过程 若体系由始态到终态的过程是由一连串无限邻近且
无限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构成,则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 过程。
准静态过程 pex = p dp, 微小dp可忽略
W - V2 ( p ±dp)dV - V2 pdV
V1
V1
P终
p始
状态函数的特性: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
数值还原
5
状态性质
强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无关
无加和性
温度 T总=T1=T2=… 压力 p总=p1=p2=… 密度ρ总=ρ1=ρ2=…
容量性质(广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有关
有加和性
体积 V总=V1+V2+… 质量 m总= m1+m2 +… 内能 U总=U1+U2+…
W' e,1
- p"(V" -V2)
-+-
p' (V '
-V ")
-- p1(V1 -V ' )
31
3.可逆压缩
如果外压力始终比内压力大一个无限小dP,即由 无数个等外压的无限缓慢的压缩过程组成:
W ' e,3
-
V1 V2
pidV
= -nRTln V1 V2
则体系和环境都能恢复 到原状。
32
可逆膨胀,体系对环境作最大功; 可逆压缩,环境对体系作最小功。
热功当量: 1 卡 = 4.184 焦耳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 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以严格 的当量关系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叫第一类 永动机。第一类永动机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 隔离系统的能量为一常数。

物理化学幻灯片PPT课件

物理化学幻灯片PPT课件
出现了2个方向,一个是用反应速率来测定亲和力,一个是用反应热效应来度量亲和力。前一个方向就导致
质量作用定律的发现,后一个导致动态平衡观念的确立。
瑞典化学家贝格曼于1775年列出化学亲和力表
(认识到数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法国化学家贝托雷在1798年设想化学反应会逆向进行
(认识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效应)
法国化学家威廉米于1850年提出
的研究后来中断了50年。
直到19世纪下叶热力学理论基本奠定后,热质说才逐渐被 科学界摈弃。
2021
12
热化学界发现的第一个定律 ——黑斯定律
黑斯:出生于日内瓦,在俄国长 1836年,瑞士化学家
大并且接受了医学教育,他在圣
黑斯在俄国测量了很
彼得堡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
多反应的热效应,总
将其称为‘总热量守恒定律’,
dM dt
kM
挪威数学家古德贝格和化学家瓦格A +B C+D
(第一个表示物质浓度与反应速度关系的公式) (全面阐释质量作用定律)
2021
10
第二部分
热化学和 热力学基本定律
2021
11
从热质说到热化说
什么是热质说 把热视为一种运动着的微粒性的实在物质
1780年,拉普拉斯和拉瓦锡,在他们的论文中报道了他们 关于化学热反应的研究,由于受到 热质说的影响,这方面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给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 达式,‘能’这一术语被广泛接受。
2021
1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确立
1824年,法国工程师卡诺,通过对热机的分析得出:热机 必须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于两个热源 的温差。可逆热机的工作效率最高。这就是卡诺原理。

物理化学课件

物理化学课件
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物理学和化学 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解释 许多自然现象提供了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
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高 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而不能反过 来。也就是说,热量传递的方向总是 从高到低,不能反过来。
意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了自然界的某种 方向性,它限制了某些自然过程的进 行方式。
VS
详细描述
光化学第一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辐射能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对于研究光化学过程和设计光 化学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光化学第二定律
总结词
光化学第二定律是描述光化学过程中辐射能 量与化学反应途径关系的物理化学定律。
详细描述
光化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一个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途径中各个 步骤的辐射能量差成正比。这个定律对于研 究光化学反应机理和设计光化学合成路线具 有重要意义。
化学平衡
内容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反 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达到动态平衡。
意义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了解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 向。
化学反应速率
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浓度 的变化量表示。
复杂系统与跨尺度研究
总结词
跨学科、多尺度研究
详细描述
物理化学在复杂系统和跨尺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复杂系统研究涉及多个相互作用因素,需要综合运用 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 为。跨尺度研究则要求科学家从原子、分子到纳米、宏 观等不同尺度上理解和控制化学过程,物理化学为解决 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物理化学全套课件

物理化学全套课件

强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 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与整理
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并按照要求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
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 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对 数据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反 映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与解释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 论。
重要性
物理化学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 质、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 新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 世纪中叶,随着热力学、统计力学和 电化学等分支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形 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现代进展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化学在理论和实 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量子化 学、分子动态学、生物物理化学等领 域的突破和创新。
实验方法习题及答案解析
总结词
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设计了一系列 习题。这些习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仪器和 试剂、记录和处理数据等。答案解析详细解释了每道题 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 力,培养科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误差分析
分析数据误差的来源和影响, 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实验误差与实验结果评价
误差来源分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来源,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 ,并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误差控制与减小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小误差,提 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物理化学课件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物理化学课件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在敞口容器中,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压时, 液体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此时的温 度称为沸点
饱和蒸气压 1个大气压时的温度称为正常沸点 (373.15K)
饱和蒸气压 1个标准压力( 1个标准压力=100kPa, p)时的温度称为标准沸点(372.78K)
饱和蒸气压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处于液气平衡共 存时蒸汽的压力,是纯物质特有的性质,由其本 性决定;其大小是温度的函数,是衡量液体蒸发 能力或液体分子逸出能力的一个物理量。
组分A的物质的量为nA,摩尔质量为MA;组分B的物 质的量为nB,摩尔质量为MB,则由A和B组成的混合 物体系的摩尔质量M,令nA+nB=n,则有
M
m n
nAMA nBMB n
nA n
MA
nB n
MB

M yAMA yBMB
该公式对多组分气体也同样适用,也适用于液体和
固体混合物,对任意组分,其计算平均摩尔质量通
第一章 气体的pVT性质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真实气体的液化与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
鉴于热力学计算的需要,提出了既适用于理
想气体混合物,又适用于非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
压力定义 pB yBp
y B=1
压缩空间减小1。mol气体的可压缩空间以 (Vm - b)表示。 b为一范氏常数,恒为正值,其大小与气体性
质决定。 一般情况下,气体本身体积越大,b值也 越大。
对2020体/5/7积修正后,p(Vm - b)=RT。
(2) 压力修正
器 壁
2020/5/7
内部分子

清华大学-朱文涛《物理化学》课件(830页全)

清华大学-朱文涛《物理化学》课件(830页全)
阅读: A. 2.1 2.2
调课通知
(1) 9.23(二)的课调至9.21(日)晚7:00 (2) 9.30(二)的课停 (3) 10.14(二)的课调至10.12(日)晚7:00
2. 对比状态原理: 处在相同对比状态的各种气体(乃至液体), 具有相近的物性(如摩尔热容、膨胀系数、 压缩系数、黏度等)。
物性,而且有相同的压缩因子。于是许多人 测定Z,结果确是如此。将测量结果绘制成 图——压缩因子图
如何用图:例 CO2 (304K, 110×101325 Pa),Vm=?
Tr=1 pr=1.5
Z=0.25
110×101325 Pa·Vm=0.25×8.314 J·K-1·mol-1×304K 解得: Vm=5.67×10-5 m3·mol-1
则 F F F z x y x z z x x y
此公式是以下数学处理方法的结果:
令:F f x, z

dF


F x
z
dx


F z
x
dz
在y不变的条件下此式两端同除以dx,得
绪论 Introduction 一、什么是物理化学
➢ 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
化学反应
伴随发生 影响
物理现象
物理化学由此联系出发研究化学反应的 普遍规律
➢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1) 理论基础:热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 (2) 实验方法:以物理方法为主 (3) 数学演绎方法
所以,物理化学是集化学、物理及数 学于一身的一门学科。即以物理 和数学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
本章小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计算方法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物理化学课件-第一章-热力学精选全文

物理化学课件-第一章-热力学精选全文
不能指出过程的机理和变化速率。
第二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
一、系统与环境
系统:划定的研究对象 环境:与系统相关联的其余部分 划定界面: 实际存在的想象的
(系统 + 环境 = 宇宙)
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系统分类: 敞开系统:有物质交换 有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无物质交换 有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无物质交换 无能量交换 (孤立系统)
V = f(T, p) dV = (V/ T)pdT + (V/ p)pdp
H2O (s, 25oC,1 atm ) H2O (g, 25oC,1 atm )
H2O (l, 25oC, 1 atm )
4. 不同状态函数的初等函数(+ - x /)也是状态 函数
G = H – TS; H = U + pV
功和热都不是系统性质,所以也不是状态函数!不符合全 微分性质,其微小变化表示为Q和P
第三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热力学能(内能U-internal energy )
系统总能量 整体动能 系统中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整体势能
内能 U 分子动能(平动、转动、振动) 温度T
分子位能
体积 V
分子内能量(更小一级质点能量)
七、功和热
体系和环境间能量传递交换的两种形式
1.热(Q): 由温度差异引起的能量传递, 规定: 系统吸热,Q为正值 系统放热,Q为负值 显热: 热量传递时,系统的温度改变。如水
50C~100C 潜热: 热量传递时,系统的温度不变。如水100C蒸发 热是一种由质点无序运 动平均强度不同传递的能量 热不是状态函数,Q的大小与途径有关
若压力是连续变化的 W =- p外dV
W = - p外dV
等容过程 真空膨胀过程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电子课件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电子课件
胶体分散系
胶体分散系是指物质以微小的粒子分散在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这些微小的粒子通常具有很大的表面 积和表面能,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稳定性
胶体分散系的稳定性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粒子的大小。如果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很强,或者粒子 的大小很小,则胶体分散系更加稳定。
07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当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时,平衡 会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总是 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酸碱平衡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的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保持相 对稳定。
沉淀溶解平衡
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和 沉淀的平衡状态,其平衡常数称 为溶度积。
反应机理与速率控制步骤
总结词
反应机理揭示了反应如何发生,而速率控制步骤决定 了整个反应的快慢。
详细描述
反应机理是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包括各步反应的中间 产物和能量变化。通过了解反应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 反应的本质。速率控制步骤是决定整个反应快慢的关键 步骤,控制了整个反应的速率。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电 子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物理化学概述 • 热力学基础 • 化学动力学 • 化学平衡 • 物质结构基础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环境化学
01 物理化学概述
物理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科 学。
重要性
物理化学在科学、工程、技术、 医药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环境 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物理化学课件第2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化学课件第2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不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所以要分别计算三 个过程的热: 理想气体定温过程,U=0,Q=W
卡诺定理 熵 熵变计算 自由能 热力学关系 G计算 习题课
24
S= 191 JK-1
实际过程的热温商: (a) Q/T= nR ln (p1 / p2) = 191 JK-1 S= Q/T 可逆 (b) Q/T=0; S>Q/T 不可逆过程
卡诺定理 熵 熵变计算 自由能 热力学关系 G计算 习题课
三、热传导过程
19
求算S的依据:
1.熵是系统的状态性质, S只取决于始终态,而
与变化途径无关;
2.无论是否是可逆过程,在数值上
dS =Qr/T; (Qr=TdS)
因此需设计可逆过程,求Qr
3.熵是容量性质,具有加和性。
S=SA +SB
Qr Qr Qr T T A T A B
B A B


B
其积分值与途径无关
A

V
S S B S A
A
def B
Qr
T

dS
def
Q r
T
单位:JK-1 , 容量性质
G计算
反证法
T2
Q2 Q2
R
W'
I
W
Q1
Q1 '
T1
卡诺定理告诉人们:提高热机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加 大两个热源之间的温差。
卡诺定理

熵变计算 自由能 热力学关系
G计算
习题课
11
卡诺定理热温商:( Clausius
1850年)
W Q2 + Q1 T2 T1 R Q2 Q2 T2

物理化学完整ppt课件

物理化学完整ppt课件

数称为(独立)组分数。 S:物种数
CSRR'
R:独立的化学平衡数 R′独立限制条件数
说明:★独立限制条件数只有在同一相中才能起作用
CaCO3(s)=CaO(s)+CO2(g) R′= 0 ★独立的化学平衡数:指物质间构成的化学平衡是相互独立的
C+H2O=CO+H2 C+CO2=2CO CO+H2O=CO2+H2 R=2 S=5 C=5-2=3
(1)因外压增加,使凝固点下降 0.00748K (2)因水中溶有空气,使凝固点下降 0.00241K
可编辑课件
16
例:如图为CO2的相图,试问: (1)将CO2在25℃液化,最小需加多大压力? (2)打开CO2灭火机阀门时,为什么会出现少量白色固体(俗称于冰)?
解:(1)根据相图,当温度为25℃ 液一气平衡时,压力应为67大气压, 在25℃时最小需要67大气压才能使 CO2液化。
2、水的相图
可编辑课件
13
◎组分数
S:物种数
CSRR'
R:独立的化学平衡数 R′独立限制条件数
总结1
说明:★独立限制条件数只有在同一相中才能起作用 ★独立的化学平衡数:指物质间构成的化学平衡是相互独立的
◎相律
◎单组分系统相图 F=C-P十2=3-P
单组分系统最多三相共存 单组分系统是双变量系统
可编辑课件
可编辑课件
7
杠杆规则还可以表示为:
(1)
m() 1 wB() wB 1
m( )
wB wB ()
m() m() wB() wB wB wB()
m( )
wB wB ()
m() wB wB() m wB() w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环


Q T环
例4. 试证明298.2K及p下,水的气化过程不可 能发生。已知:Cp,m(H2O, l) = 75 J.K-1.mol-1, Cp,m(H2O, g) = 33 J.K-1.mol-1 ,298.2K时水的 蒸气压为3160Pa, glHm(H2O, 373.2K) = 40.60 kJ.mol-1。
3160
1
∴ SSⅠ SⅡ SⅢ 11J8K1
思考:∵S > 0,∴该过程为自发过程。 此推理正确吗?
三、混合过程的熵变 (Entropy of mixing) 混合过程很多,但均不可逆。 所以需要设计可逆过程。
不同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
①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容量性质(V除外), 均可按组分进行加和。
He和H2,状态如图。若将隔板换作一块铝板,则 容器内的气体(系统)便发生状态变化。求此过程
的(1)H;(2)S。
1mol He(g) 200K
1m3o0l0HK2(g)
101.3kPa 101.3kPa
解:求末态 过程特点:孤立系统, U = 0
U U (H ) e U (H 2 )
同理: S(H2) = -4.29 J.K-1
∴ S = 5.25 - 4.29 = 0.96 J.K-1 > 0 孤立系统熵增加,自发
二、相变过程的熵变 (Entropy change in a phase-transition)
1. 可逆相变 ∵ 一般可逆相变为等T,等p,W’=0的可逆过程 ∴ Qr = H
118 J K 1
方法2
1mol H2O(l) 298.2K,p
Ⅰ 等T, r
等T, p, ir S, H
H2O(l) 298.2K,3160Pa

等T, p, r
H2O(g) 298.2K,p
Ⅲ 等 T, r
H2O(g) 298.2K,3160Pa
SⅠ0 (液体的S对p不敏感) HⅡH (p对H的影响不大)
解:方法1
1mol H2O(l) 等T, p, ir
298.2K,p
S = ?
Ⅰ 等 p, r
H2O(l) 373.2K,p

等T, p, r
H2O(g) 298.2K,p
Ⅲ 等 p, r
H2O(g) 373.2K,p
1mol H2O(l) 等T, p, ir
298.2K,p
S = ?
ΔH = ΔU+Δ(pV) = ΔU+p ΔV =Q – W+ p ΔV = Q – (p ΔV + W´ )+ p ΔV = Q - W´ = -10J – 20J = -30J
25. 373.2K, 101325Pa时水的 gl Hm 40.6
kJ·mol-1,水蒸汽的Cp,m=35 J·K-1·mol-1。若 将1 mol 373.2K的 H2O(l)放入一个足够大的 绝热真空容器中,水是否全部汽化?
展望未来 封闭系统中等温等容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封闭系统中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3-8 Helmholtz函数判据和Gibbs函数判据
Helmholtz function criterion and Gibbs function criterion
理想气体混合物 A(g)+B(g)+C(g)+…
UUA *UB *UC *
HHA *HB *H C *
SSA *SB *SC *
∴ SSB
B
② 等T,p下不同理想气体的混合熵
nA
nB
nC
T,p T,p T,p

抽去隔板
等T,p
nA+nB+nC+… T,p
nB:
1906年 1911年
Nernst热定理:
limS 0
T0K
Planck假设:
lim S 0
T0K
(1) 条件:1920年 Lewis和Gibson提出:只适用于完 美晶体(晶体的分子和原子排列完全有序)。 即:在0K时,一切完美晶体的熵均等于零
——热力学第三定律。
(2) 规定熵: S(B, 任意状态) = ?
(1) 计算S难度大。 (2) 适用范围小:只适用于孤立系统。 (3) 关于重新划定系统的问题:
S孤 = S + S环 * 所答非所问:
答曰:自发
例如电解水
S自 发吗?
* 历史的倒退:
S + S环 ≥ 0
S Q 0 T环
S Q T环
> 自发 =r
Clausius Inequality
T,p SB
T,pB
SBnBRlnppBnBRlnxB
∴ S S B ( n B R ln xB )
B
B
miSx R nBlnxB 条件:等T,p不同理想 气体的混合过程
四、环境熵变 (Entropy change in surroundings)
当环境>>系统时,对于环境而言实际热即等 于可逆热。计算S环应以环境吸热为正。
V p T V T p 1 T p V V p T T V p
设为理想气体: 则……

设为Van der Waals气体: 则……

证: 令 p = f(T,V)
则 dpp dTp dV TV VT
n 2 3 R T 2 2K 0 0 n 5 2 R T 2 3K 0 0
T2 = 262.5K
1mol He(g) 200K
101.3kPa
1mol H2(g) 300K
101.3kPa
(1) H n 5 H R (H 2). 5 6 K e H 2 2 (H 2 K 0 ) n 0 7 R 2.5 6 K 2 3K 0 0
(1) 证明 = p
设为理想气体(or Van der Waals气体)
则……

用循环关系
第二章作业中的问题
# 关于Q吸、Q放、W体、W环 3. 1 mol H2O(l)在100°C和外压为101325Pa时完全
蒸 发成水蒸气…… (1) (2) (3)分别求W: 计算结果说明什么? (5) 此过程Q>W: 如何解释?
2
2
20.97J
(2) S S (H ) e S (H 2 ) n3Rln 26 .5 2n5Rln 26 .52 2 200 2 300 0.6J1 K 10
3. p V T同时变化的过程 没有必要记公式,只掌握方法即可。(方法是什么?)
例2. 系统及其初态同例1。……若将隔板换作一 个可导热的理想活塞……,求S。
24. 298.2K, 101325Pa下,某电池内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 放热10J,做电功20J,求此过程的H。
ΔH = ΔU+Δ(pV) = ΔU = Q - W´ = -10J – 20J = -30J
解: 因为该过程等压,所以 ΔH = Q-W´ = -10J – 20J = -30J
electrical
upgrade
degrade
thermal at high T
thermal at low T
※ 结论:In any real process, there is net degradation of energy.
例1.如图有一绝热容器,其中一块用销钉固定的绝热
隔板将容器分为两部分,两边分别装有理想气体
S H T
其中, H:可逆相变热 T:可逆相变温度
2. 不可逆相变 方法:设计可逆过程
例3. 试求298.2K及p下,1mol H2O(l)气化过程的S。 已知:Cp,m(H2O, l) = 75 J.K-1.mol-1, Cp,m(H2O, g) = 33 J.K-1.mol-1 ,298.2K时水的蒸气压为 3160Pa, glHm(H2O, 373.2K) = 40.60 kJ.mol-1。
历史的回顾 实践总结: 发现自发过程共性
发现
第二定率: 解决了过程可能与否,难度大
定量化
Clausius不等式:
计算S和
δQ T
,不方便
Q=0
熵增加原理: 只能判断是否可逆,不理想
孤立系统
熵增加原理(namely, entropy criterion):
由S确定方向和限度,解决问题方便
熵判据的弊端:
对孤立系统:
S0
> 自发 = 可逆
方向 限度
意义: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过程永远朝 着S增加的方向,限度是Smax —— 熵判据 (entropy criterion)
孤立系统的划定:
S孤SS环
第一章作业中的问题
6. 证明
p VT
VpTTVp
据循环关系 VpTV TpTpV 1
在p不变的条件下两端同除以dV
0p T p TVVp VT
即 V p T T p V V T p V p T T V p
7. 已知, , 的定义……
26. 有一绝热真空容器,在其上面穿一小孔, 空气( 273.2K, 101325Pa)便由小孔慢慢流 入容器中,直至容器内空气为 101325Pa, 求容器内空气的温度。假设空气为双原子 理想气体。
自然界实际过程的方向
※ 能量的品位(a quality of energy):
mechanical and
即该过程不可能发生。
§3-7 化学反应的熵变 Entropy change of chemical reaction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 (The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nd Third Law Entropy) 1902年 Richard实验: 低温电池反应 R→P,T↓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