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复习过程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本章小结与复习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本章知识要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2、解直角三角形。
二、本章教材分析:(一).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互关系,进而才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相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因此三角形函数定义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理解本章知识的关键,而且也是本章知识的难点。
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教材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步骤:1.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如修建扬水站的实例,这一实例可归结为已知RtΔ的一个锐角和斜边求已知角的对边的问题。
显然用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中的边与边或角与角的关系无法解出了,因此需要进一步来研究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互关系。
2.教材又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利用学生的旧知识,以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为例: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确定为30°时,那么这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就确定比值为1:2,接着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例,说明当一个锐角确定为45°时,其对边与斜边之比就确定为,同时也说明了锐角的度数变化了,由30°变为45°后,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变化了,由到。
这样就突出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相互关系。
3.从特殊角的例子得到的结论是否也适用于一般角度的情况呢?教材中应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了: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取任意一个固定值时,那么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的值仍是一个固定的值,从而得出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同理也可得出正切、余切函数的定义。
4.在最开始给出三角函数符号时,应该把正确的读法和写法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同时要强调三角函数的实质是比值。
防止学生产生sinX=60°,sinX=等错误,要讲清sinA不是sin*A而是一个整体。
如果学生产生类似的错误,应引导学生重新复习三角函数定义。
5.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特殊角的函数值要记准、记牢,再通过有关的练习加以巩固。
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全册优质教案精选)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某锐角确定后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2.能够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并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重点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的意义,用正切表示倾斜程度、坡度.教学难点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正切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我们都有过走上坡路的经验,坡面有陡有平,在数学上该如何衡量坡面的倾斜程度呢?如图所示,哪个坡面更陡一些?想一想:如图所示的两个坡面,哪个更陡一些?你是怎么做的?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预习教材第2页至第4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正切的定义活动:1.想一想: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比值会确定的吗?2.如图所示:在锐角A的一边上任意取点B,B1,B2,过这些点分别作CB⊥AC,C1B1⊥AC ,C 2B 2⊥AC ,垂足分别是C ,C 1,C 2.展示点评:证明:△ABC ∽△AB 1C 1,从而得出BC ∶B 1C 1=AC ∶AC 1,进一步转化成BC ∶AC =B 1C 1∶AC 1,同理可以证明:BC ∶AC =B 2C 2∶AC 2.反思小结:(1)通过以上论证,引导学生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2)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确定,那么这个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便随之确定.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 A ,即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例题讲解:见教材例1.针对训练:教材第4页《课堂练习》第1题. 探究点二 坡度活动: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反思小结: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坡比),可以写成i =tan α. 针对训练:《名师学案》当堂练习部分.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本节课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得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确定后,它的对边比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了正切的概念,接着,了解了坡面的倾斜程度与正切的关系.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ACB =90°,CD ⊥AB ,垂足为D ,指出∠A 和∠B 的对边,邻边:(1)tan A =( )∶AC =CD ∶( ) (2)tan B =( )∶BC =CD ∶( ) 2.在Rt △ABC 中,∠C =90°.(1)AC =3,AB =6,求tan A 和tan B ; (2)BC =3,tan A =34,求34AC 和AB.3.在等腰△ABC 中,AB =AC =13,BC =10,求tan B.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1,2题.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正弦和余弦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知道直角三角形中某锐角确定后,它的对边、邻边和斜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够正确地运用sin A,cos A,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之比.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三角函数值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之比.教学难点理解角度与数值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锐角∠A的正切符号分别如何表示?2.它等于哪两边的比?3.求出如图所示的Rt△ABC中∠A的正切值.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5页至第6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活动:(1)如图,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2)可以让学生再画一个Rt△ABC,使之与上图相似,然而再求出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比较与上图所求出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相等吗?展示点评: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边与斜边之比相等,邻边与斜边的比也相等,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而得到的.反思小结:(1)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时,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2)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即sin A=∠A的对边斜边(3)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 A ,即cos A =∠A 的邻边斜边(4)锐角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做∠A 的三角函数. 例题讲解:见教材例2.针对练习:教材随堂练习第1,2题.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锐角三角函数定义:sin A =∠A 的对边斜边tan A =∠A 的对边∠A 的邻边cos A =∠A 的邻边斜边2.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sin A ,cos A ,tan 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 A ,cos A ,tan 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 的正弦,余弦,正切,习惯省去“∠”号;(3)sin A ,cos A ,tan A 是一个比值.注意比的顺序,且sin A ,cos A ,tan A 均﹥0,无单位; (4)sin A ,cos A ,tan 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 (5)两个锐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斜边同时扩大100倍,sin A 的值( ) A .扩大100倍 B .缩小100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2.已知Rt △ABC 中,∠C =90°.(1)若AC =4,AB =5,求sin A 与sin B ; (2)若AC =5,AB =12,求sin A 与sin B ; (3)若BC =m ,AC =n ,求sin B.3.在Rt △ABC 中,∠C =90°,AB =15,sin A =513,求AC 和BC.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5,BC =6.求:sin B ,cos B ,tan B. 提示:过点A 作AD 垂直于BC 于D.作业布置教材第6页习题1,4题.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1.能推导并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锐角度数. 2.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 教学重点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教学难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是怎么定义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2.在Rt △ABC 中,∠C =90°,若tan A =512,则sin A =________,cos A =________.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8页至第9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30°,45°,60°的特殊值活动:(1)思考两块三角尺有几个不同的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可以通过量角器去度量) (2)你通过两块直角的各边长分别求出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展示点评:如图(1),∵a =12c ,即c =2a ,据勾股定理可得到b =3a ,∴sin 30°=a c =12,cos 30°=b c =32;tan 30°=a b =33,依次可以用45°,60°的三角函数值.以上均属于特殊角,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出它的邻边的长,即可求出30°的角所有三角函数值,同理45°,60°也可进行.反思小结:sin 30°=12,sin 45°=22,sin 60°=32,cos 30°=32,cos 45°=22,cos 60°=12,tan 30°=33,tan 45°=1,tan 60°= 3. 讲解例题:教材例1. 针对训练:(1)sin 30°=_______;cos 45°=_______;tan 30°=________;sin 60°=________;cos A =32,则∠A =________;tan A =33,则∠A =________;sin A =12,则∠A =________. (2)教材随堂练习1.探究点二 特殊值的应用活动:教材例2 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m ).展示点评:解:如图,据题意可知:∠AOD =12×60°=30°,OD =2.5m∴OC =OD·cos 30°=2.5×32≈2.165(m ),∴AC =2.5-2.165≈0.34(m ) 反思小结:利用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得到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尽量取值接近准确值.针对训练:教材随堂练习2.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熟练30°,45°,60°的特殊三角函数值.(2)准确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特殊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已知:Rt △ABC 中,∠C =90°,cos A =35,AB =15,则AC 的长是( )A .3B .6C .9D .12 2.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A .sin 260°+cos 260°=1B .sin 30°+cos 30°=1C .sin 35°=cos 55°D .tan 45°>sin 45°3.计算2sin 30°-2cos 60°+tan 45°的结果是( ) A .2 B . 3 C . 2 D .14.已知∠A 为锐角,且cos A ≤12,那么( )A .0°<∠A ≤60°B .60°≤∠A <90°C .0°<∠A ≤30°D .30°≤∠A <90°5.在△ABC 中,∠A 、∠B 都是锐角,且sin A =12,cos B =32,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6.如图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D ,BC =3,AC =4,设∠BCD =α,则tan α的值为( )A .34B .43C .35D .457.当锐角α>60°时,cos α的值( ) A .小于12 B .大于12C .大于32D .大于1 作业布置教材第10页习题1,2题.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计算器,求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是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2.能够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运算,理解正弦值与余弦值都在0与1之间. 教学重点学会应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运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让学生熟练写出30°,45°,60°的三角函数的特殊值.(2)如图,∠C =90°,∠A =16°,则∠B =________(74°). 16°,74°的三角函数值是特殊值吗?可以直接求出来吗?还有16°32′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2页至第14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活动:像这样的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如图,在Rt△ABC中,∠C=90°,BC=AB sin16°,你知道sin16°等于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呢?请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展示点评:(1)用科学计算器求16°的三角函数值(sin16°):(2)操作顺序如下:∴据上表则可以求得BC=AB·sin16°≈200×0.2756≈55.12反思小结:利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按键的顺序为:第一步按sin或cos或tan,第二步按数键?,第三步按=,即可出来数据;一般题中无特例说明,数据一般精确到万分位.例题讲解:例:用科学计算器计算cos42°,tan85°和sin72°38′5″的值.(学生动手操作) 针对训练:教材随堂练习1.探究点二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度数活动:教材第13页[想一想]展示点评: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sin cos tan键的第二功能sin-1cos-1 tan-1和SHIFT键.例已知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A:sin A=0.9816,cos A=0.8607,tan A=0.1890,tan A=56.78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请你求出想一想中∠A的度数.反思小结: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科学计算器中的sin,cos,tan键的第二功能键sin-1cos-1tan-1和SHIFT键.针对训练:教材随堂练习4.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步骤.注意区分以上两种计算方式的步骤;在计算时注意精确值.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56°;(2)sin15°49′;(3)cos20°;(4)tan29°;(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2.根据下列条件求∠θ的大小:(1)tanθ=2.9888;(2)sinθ=0.3957;(3)cosθ=0.7850;(4)tanθ=0.89723.求图中避雷针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作业布置教材第15页习题2,3,4.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学会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地选用这些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会利用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用适当的三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 2+b 2=c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两锐角互余∠A +∠B =90°. *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sin A =a c ,cos A =b c ,tan A =a b(2)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3)直角三角形中有6个元素,三个角和三条边,那么至少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其他元素.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6页至第17页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 解直角三角形活动:想一想:在Rt △ABC 中,∠C =90°,(1)根据∠A =60°,斜边AB =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2)根据AC =2,BC =6,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3)根据∠A =60°,∠B =3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 展示点评:(1)∠B =90°-∠A =30°;AC =sin B ·AB ;BC =sin A ·AB. (2)AB =AC 2+BC 2;tan A =BCAC;∠B =90°-∠A ,以上可以根据所给出的等量关系分别求出(1)(2)中的未知元素.(3)不可以求出各边长.反思小结:(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元素,求出所有未知的元素,叫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其他五个元素中需要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为边)可以求到其他三个元素.例题讲解:教材例1,例2针对训练:(1)教材随堂练习.(2)《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已知条件,选用合适的三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这是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的,为后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打下基础.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在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不能求解的是()A.已知一直角边一锐角B.已知一斜边一锐角C.已知两边D.已知两角2.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1)已知∠B=45°,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2)已知∠A=30°,b+c=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3.在Rt△ABC中,∠C=90°,AC=6,∠BAC的平分线AD=43,解此直角三角形.作业布置教材习题1.5第1,2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三角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与方位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航海方位角的概念,并学会画航行方位图,将航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2.通过航海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船只在海上航行的实际情景,从而培养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学会画航行的方位图,将航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教学难点将航海的实际情景用航行方位图表现出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回顾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2)让学生画出方位角的示意图,并给出定义.学生画图: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9页图1-13有关的内容,并完成《名师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方位角的实际问题活动:出示幻灯片动画,动画内容如下:一渔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跟踪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60°方向上,继续航行1小时到达B点,这时测得灯塔C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灯塔C的周围10海里范围内有暗礁,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展示点评:根据题中船的路径可以把它画成平面图,如图所示,根据实际问题,作CD⊥AD,在Rt△ACD中,求出CD的长度,然后比较CD与10海里的大小就可以确定此船有没有触礁的危险.解答如下:根据题意可知,∠BAC=30°,∠CBD=60°,AB=20×1=20(海里).则∠BAC=∠ACB=30°,故AB=BC=20海里.在直角三角形CBD中,∵sin60°=CD∶CB=3 2,∴CD=20×32=103>10所以,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没有触礁的危险.反思小结:(1)在这种航海问题上,首先通过方位角的定位画出平面示意图,用辅助线的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2)方位角的位置要精确.针对训练:《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部分.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航海方位角的概念,并学会根据航海实际情景来画航行方位图,将航海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精确到0.01海里)作业布置教材习题1.6第4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意义.2.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由实际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也能由平面图形想象出实际情景,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且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教学难点实际情景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让学生熟练写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①三边之间,②角之间,③锐角三角函数)(2)仰角与俯角 ①如图:②定义: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9页中想一想的内容,完成《名师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 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 活动:出示幻灯动画,动画内容如下:小明想测量塔CD 的高度.他在A 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 至B 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 ).(1)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2)请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准备怎么去做?展示点评:实物图可以建立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已知在Rt △ACD 中,AC =CD·tan 30°,同理BC =CD·tan 60°,于是AC -BC =AB ,可以得到关于CD 与已知量的关系,即可求出CD 的长.解答如下: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 =30°,∠DBC =60°,AB =50m.求CD 的长设CD =x m ,则∠ADC =60°,∠BDC =30°,∵tan ∠ADC =AC x ,tan ∠BDC =BCx ,∴AC =xtan60°,BC =xtan30°,∴xtan60°-xtan30°=50.∴x =50tan60°-tan30°=503-33=253≈43(m )所以,该塔约有43m 高.反思小结:仰角、俯角的问题上的类型题,首先要据题意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充分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此类实际问题.针对训练:《名师学案》中的“当堂练习”部分.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本节课学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实际问题数学化,由实际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也能由平面图形想象出实际情景,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了解了仰角,俯角的概念.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两座建筑AB 及CD ,其地面距离AC 为50.4米,从AB 的顶点B 测得CD 的顶部D 的仰角β=25°,测得其底部C 的俯角α=50°,求两座建筑物AB 及CD 的高.(精确到0.1米)作业布置教材第21页习题2.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课时 与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加强对坡度、坡角、坡面概念的理解,了解坡度与坡面陡峭程度的关系. 2.能解决堤坝等关于斜坡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堤坝等关于斜坡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对坡度、坡角、坡面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1.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什么叫坡度(坡比)?2.坡度等于什么?用什么表示? 3.坡度和坡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的比叫做坡面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i =hl.坡度通常写成l ∶m 的形式,如i =1∶6.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tan α=hl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4.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19页做一做内容,完成《名师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 倾斜角有关的实际问题活动:出示幻灯动画,动画内容如下: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 ,坝顶AD =6m ,坡长CD =8m .坡底BC =30m ,∠ADC =135°.(1)求坡角∠ABC 的大小;(2)如果坝长100m ,那么修建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确到0.01m 3).展示点评:作AF ⊥BC ,DE ⊥BC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首先在Rt △DCE 中,EC =DE =DC·tan 45°,又可以得到四边形AFED 为矩形,即AF =DE ,再解Rt △ABF ,其中BF =BC -CF ,tan ∠ABC =AF BF.解:略反思小结:有关坡度(坡角)或倾斜角的实际问题,首先要通过作垂线把平面几何图形转化一个或者几个直角三角形来解.在解直角三角形中中主要利用公式i =tan α=hl 求题目中未知条件.针对训练:《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部分.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本节课从对坡度、坡角、坡面概念的复习,了解坡度与坡面陡峭程度的关系.学会解决堤坝等关于斜坡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图中i =1∶3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度CE 的比),根据图中数据求:(1)坡角α和β;(2)斜坡AB 的长(精确到0.1m )2.如图,燕尾槽的横断面是一个等腰梯形,其中燕尾角∠B =55°,外口宽AD =180mm ,燕尾槽的深度是70mm ,求它的里口宽BC(结果精确到1mm ).作业布置教材第21页习题3.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二次函数2.1二次函数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什么叫一次函数?什么叫反比例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各有什么特点?有定义中分别要注意什么?(2)下列关系式中:y=2x+1,y=-x-4,y=2x,y=5x2,y=-4x,y=ax+1,其中一次函数有哪些?反比例函数有哪些?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教材第29页至30页内容,完成《名师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二次函数的定义活动: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情境中的两个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1)圆的面积y(cm2)与圆的半径x(cm)________.(2)正方形的边长为a,如果边长增加2,新图形的面积S与a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3)果园里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在准备多种一些果树以提高果园产量,但多种果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1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假设果园增种x 棵果树,那么果园共有_______棵橙子树,这时平均每颗橙子树结_______个橙子,如果用y 表示橙子的总产量,那么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展示点评:(1)y =πx 2;(2)S =(a +2)2; (3)y =-5x 2+100x +60000思考:上面第(1)(2)(3)题中函数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点?展示点评:归纳:二次函数定义: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 ,y 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 =ax 2+bx +c(a ,b ,c 为常数,a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二次函数.能否抛开“a ≠0”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为什么?对于b ,c 它们可否等于0?反思小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二次函数的特征,若形式比较复杂,则要先化简,再作出判断.具体地可从如下几点进行:(1)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2)二次项系数不为0;(3)右边是整式;(4)判断时首先将右边化成一般式,不要看表面形式.针对训练:(1)教材随堂练习1.(2)《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有关部分. 探究点二 列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表达式 活动:某小区要修建一块矩形绿地,设矩形的边长为x 米,宽为y 米,面积为S 平方米,(x>y).(1)如果用18米的建筑材料来修建绿地的边框(即周长),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并求出x 的了取值范围.(2)根据小区的规划要求,所修建的绿地面积必须是18平方米,在满足(1)的条件下,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展示点评:题目中蕴涵的公式是什么?(S =18-2x2·x =(9-x)·x =-x 2+9x)第(2)问就是已知S(函数值),求x(自变量)的问题;即当S =18时,求x 的值.反思: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求自变量的值或二次函数值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关?反思小结:一般地,列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审清题意,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文字或图形语言转化成数字符号语言;(2)根据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或客观存在的某种数量关系(如学过的公式等),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式,并将之整理成一般形式为y =ax 2+bx +c(a ≠0);(3)联系实际,写出需要标明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已知二次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可以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而已知自变量的值求二次函数值实际上就是求代数式的值.针对训练:(1)教材第30页随堂练习2.(2)《名师学案》中“当堂练习”有关部分.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2)二次函数的定义?在定义中需注意些什么?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 =ax 2+bx +c(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bx 为一次项,c 为常数项.。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结论 :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 形 . (板书) 三、探究新知
例 1: 已知:如图,在 ABCD 中, BD ⊥ AC,O 为垂 足 . 求证: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
4. 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和观察能力 , 并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从属关
系,向学生渗透几何思想 .
法,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以下由火柴棒摆成的图形,议一议:
(2) 与图一相比,图二与图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菱形的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
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 1)要使学生明确图二、图三都为平行四边形;
( 2)引导学生找出图二、图三与图一在边方面的差
异.
【活动方略】
问题 2:既然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那么
矩形是否具有它独特的性质呢?(教师提问) 学生活动 :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以及刚才 α 变为
90°, 可以得到 α的补角也是 90°从而得到 : 矩形的四个
教师活动 : 板书例 1,分析例 1 的思路,教会学生解
题分析法,然后板书解题过程 ( 课本 P13). 学生活动 : 参与教师讲例,总结几何分析思路 .
( 菱形的性质定理 ) ,二个结论 (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 中心对称图形 ).
六、布置作业 教材 P4~5 习题 1. 1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菱形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 . 2. 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
形” . 3. 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
四边形是菱形” .
分析 : 本题是菱形的性质定理 2 的应用,由 ∠ BAC= 30° , 得出 Δ ABD 为等边三角形 ,就抓住了问题解决的关 键.
新版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1.1.1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2、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 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无论是边,还是角,它都有其它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
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 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1、 梯子的倾斜程度在很多建筑物里,为了达到美观等目的,往往都有部分设计成倾斜的。
这就涉及到倾斜角的问题。
用倾斜角刻画倾斜程度是非常自然的。
但在很多实现问题中,人们无法测得倾斜角,这时通常采用一个比值来刻画倾斜程度,这个比值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倾斜角的正切。
1) (重点讲解)如果梯子的长度不变,那么墙高与地面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 2) 如果墙的高度不变,那么底边与梯子的长度的比值越小,则梯子越陡; 3) 如果底边的长度相同,那么墙的高与梯子的高的比值越大,则梯子越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刻画梯子倾斜程度的几种方法,以便为后面引入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2、 想一想(比值不变)☆ 想一想 书本P 2 想一想 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
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 正切函数 (1) 明确各边的名称 (2) 的邻边的对边A A A ∠∠=tan(3) 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
☆ 巩固练习a 、 如图,在△ACB 中,∠C = 90°, 1) tanA = ;tanB = ;2) 若AC = 4,BC = 3,则tanA = ;tanB ABCAB 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ABC= ;3) 若AC = 8,AB = 10,则tanA = ;tanB = ; b 、 如图,在△ACB 中,tanA = 。
北京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总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总结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京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总结与复习》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本章是对整个九年级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问题探究、复习巩固、拓展应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对于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仍不够深入,解题技巧和策略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的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复习巩固、拓展应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的知识点的整合与应用。
2.难点:对于一些概念的深入理解,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反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总结与复习》。
2.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学习方法:引导—探索法.学习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2、生活问题数学化: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⑴Rt △AB 1C 1和Rt △AB 2C 2有什么关系?⑵22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三、例题: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四、随堂练习:1、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 吗?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 走了200m 后到达山顶的点B ,已知点B 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 ,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_米.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tanθ=______.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五、课后练习:1、在Rt△ABC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2、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3、在△ABC中,AB=AC=3,BC=4,则tanC=______.4、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24,c= 25,求tanA、tanB的值.5、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25:24:7,求最小角的正切值.6、如图,在菱形ABCD 中,AE ⊥BC 于E,EC=1,tanB=125, 求菱形的边长和四边形AECD 的周长.7、已知:如图,斜坡AB 的倾斜角a,且tan α=34,现有一小球从坡底A 处以20cm/s 的速度向坡顶B 处移动,则小球以多大的速度向上升高?8、探究:⑴、a 克糖水中有b 克糖(a>b>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质量的比为_______; 若再添加c 克糖(c>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的质量的比为________.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添加的糖完全溶解后,糖水会更甜,请根据所列式子及这个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不等式: ____________.⑵、我们知道山坡的坡角越大,则坡越陡,联想到课本中的结论:tanA 的值越大, 则坡越陡,我们会得到一个锐角逐渐变大时,它的正切值随着这个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请你写出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⑶、如图,在Rt △ABC 中,∠B=90°,AB=a,BC=b(a>b),延长BA 、BC,使AE=CD=c, 直线CA 、DE 交于点F,请运用(2) 中得到的规律并根据以上提供的几何模型证明你提炼出的不等式.§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2.能够运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学习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2.能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E DBACBACBD ACEF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难点: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学习方法:探索——交流法. 学习过程:一、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想一想:如图(1)直角三角形AB 1C 1和直角三角形AB2C 2有什么关系? (2) 211122BA C A BA C A 和有什么关系? 2112BA BC BA BC 和呢? (3)如果改变A 2在梯子A 1B 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4)如果改变梯子A1B 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请讨论后回答.二、由图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 和cosA 的关系:三、例题:例1、如图,在Rt △ABC 中,∠B=90°,AC =200.sinA =0.6,求BC 的长.例2、做一做:如图,在Rt △ABC 中,∠C=90°,cosA =1312,AC =10,AB 等于多少?sinB 呢?cosB 、sinA 呢?你还能得出类似例1的结论吗?请用一般式表达.四、随堂练习:1、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5,BC=6,求sinB ,cosB ,tanB.BAC2、在△ABC 中,∠C =90°,sinA =54,BC=20,求△ABC 的周长和面积.3、在△ABC 中.∠C=90°,若tanA=21,则sinA= .4、已知:如图,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求证:BC 2=AB ・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五、课后练习:1、在Rt △ABC 中,∠C=90°,tanA=34,则sinB=_______,tanB=______.2、在Rt △ABC 中,∠C=90°,AB=41,sinA=941,则AC=______,BC=_______.3、在△ABC 中,AB=AC=10,sinC=45,则BC=_____.4、在△ABC 中,已知AC=3,BC=4,AB=5,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sinA=34B.cosA=35C.tanA=34D.cosB=355、如图,在△ABC 中,∠C=90°,sinA=35,则BC AC等于( )A.34B.43C.35D.456、Rt △ABC 中,∠C=90°,已知cosA=35,那么tanA 等于( ) A.43B.34C.45D.547、在△ABC 中,∠C=90°,BC=5,AB=13,则sinA 的值是DB ACA .135 B .1312 C .125 D .5128、已知甲、乙两坡的坡角分别为α、β, 若甲坡比乙坡更徒些,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tan α<tan βB.sinα<sin β; C.cosα<cos β D.cosα>cos β9、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下列线段的比中不等于sinA的是( ) A.CD ACB.DB CBC.CB ABD.CD CB10、某人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前进100m,则他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mA.100sinB.100sinβ C.100cosD. 100cos β11、如图,分别求∠α,∠β的正弦,余弦,和正切.12、在△ABC 中,AB=5,BC=13,AD 是BC 边上的高,AD=4.求:CD,sinC.13、在Rt △ABC 中,∠BCA=90°,CD 是中线,BC=8,CD=5.求sin ∠ACD,cos ∠ACD 和tan ∠ACD.14、在Rt △ABC 中,∠C=90°,sinA 和cosB 有什么关系?1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BC=CD=DB,∠ADB=90°,cos ∠ABD=45.求:s △ABD :s △BCD§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学习重点: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学习难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探索法学习过程:一、问题引入[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BDAC二、新课[问题]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问题] 2、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问题] 3、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问题] 4、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结论:三角函数角度sin αco αtan α30°45°60°[例1]计算:(1)sin30°+cos45°; (2)sin260°+cos 260°-tan45°.[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 2.5 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三、随堂练习1.计算:(1)sin60°-tan45°; (2)cos60°+tan60°;(3)22sin45°+sin60°-2cos45°;⑷13230sin 1;⑸(2+1)-1+2sin30°-8;⑹(1+2)0-|1-sin30°|1+(21)-1;⑺sin60°+60tan 11;⑻2-3-(0032+π)0-cos60°-211.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 ,扶梯的长度是多少?3.如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 =CD=30 m ,两楼问的距离AC=24 m ,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影响情况.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精确到0.1 m ,2≈1.41,3≈1.73)四、课后练习:1、Rt △ABC 中,8,60c A ,则__________,b a ;2、在△ABC 中,若2,32b c ,,则____tan B,面积S =;3、在△ABC 中,AC :BC =1:3,AB=6,∠B =,AC =BC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与底边上的高的比是3:2,则顶角为()(A )60(B )90(C )1200(D )1505、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cm 1,则斜边上的高为()(A )cm 41(B )cm21(C )cm43(D )cm236、在ABC 中,90C ,若A B 2,则tanA 等于().(A )3(B )33(C )23(D )217、如果∠a 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那么cos a 的值等于().(A )21(B )22(C )23(D )18、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A )450a 元(B )225a 元(C )150a 元(D )300a 元9、计算:⑴、60cos 60sin 22⑵、30cos 30sin 260sin ⑶、45cos 30sin 2⑷、3245cos 2⑸、45cos 360sin 2⑹、130sin 560cos 30⑺、30sin 22・60cos 30tan tan60°⑻、30tan 45sin 2215020米30米10、请设计一种方案计算tan15°的值。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方,方程(1)x2=4 (2)(x-2)2=7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别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p)2=q的形式,假如q≥0,方程的根是x=-p±q;假如q0,当b2-4ac≥0时,b2-4ac4a2≥0∴(x+b2a)2=(b2-4ac2a)2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即x=-b±b2-4ac2a∴x1=-b+b2-4ac2a,x2=-b-b2-4ac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 用公式法解以下方程:(1)2x2-x-1=0 (2)x2+1.5=-3x(3)x2-2x+12=0 (4)4x2-3x+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2)(3x-5)=0三、稳固练习教材第12页练习1.(1)(3)(5)或(2)(4)(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4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介绍七巧板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了七巧板。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课题回顾与思考教具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回顾与思考,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利用计算器,发现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体会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框架图.2.应用三角函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计算器教学过程Ⅰ.回顾、思考下列问题,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师]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广泛的关系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般来说,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很多实际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问题门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例如:甲、乙两楼相距30 m,甲楼高40 m,自甲楼楼顶看乙楼楼顶.仰角为30°,乙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1 m)解:根据题意可知:3乙楼的高度为30tn30°=40+30×3=40+103≈57(m),即乙楼的高度约为57 m.[生]例如,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 m的P和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解:根据题意,∠TPQ=90°,∠PQT=90°-50°=40°,PQ=180 m.则:PT就是所求的河宽.在Rt△TPQ中,PT=180×tan40°=180×0.839≈151 m,即河宽为151 m.[师]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多媒体演示如图.MN表示某引水工程的一段设计路线从M到N的走向为南偏东30°,在M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有一点A,以A为圆心,500 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居民区,取MN上的另一点B,测得BA 的方向为南偏东75°,已知MB=400 m,通过计算回答,如果不改变方向,输水路线是否会穿过居民区?[师生共析]解:根据题意可知∠CMB=30°,∠CMA=60°,∠EBA=75°,MB=400 m,输水路线是否会穿过居民区,关键看A 到MN 的最短距离大于400 m 还是等于400 m ,于是过A 作AD ⊥MN .垂足为D .∵BE//MC .∴∠EBD =∠CMB =30°.∴∠ABN=45°.∠AMD =∠CMA-∠CMB =60°-30°=30°.在Rt △ADB 中,∠ABD =45°,∴tan45°=BD AD ,BD =︒45tan AD =AD , 在Rt △AMD 中.∠AMD=30°,tan30° =MD AD ,MD =︒30tan AD =3AD , ∵MD=MD-BD ,即 3AD-AD =400, AD-200(3+1)m>400m .所以输水路线不会穿过居民区.[师]我们再来看[问题2]任意给定一个角,用计算器探索这个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例如∠α=25°,sin α、cos α、tan α的值是多少?它们有何关系呢?[生]sin25°≈0.4226,cos25°≈0.9063,tan25°≈0.4663. 而︒︒25cos 25sin ≈0.4663. 我们可以发现ααcos sin =tan α. [师]这个关系是否对任意锐角都成立呢?我们不妨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来推证一下.[师生共析]如 图,在Rt △ABC 中. ∠C =90°,∵sinA =ABBC cosA =AB AC tanA =ACBC , ∴ACBC AC AB AB BC AB AC AB BC A A =⋅=÷=cos sin =tanA, tanA=A A cos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锐角A ,∠A 的正弦与余弦的商等于∠A 的正切.[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用计算器探索sin α,cos α之间的关系.[生]sin 225°≈0.1787,cos 225°≈0.8213,可以发现:sin 225°+cos 225°≈0.1787+0.8213=1.[师]我们可以猜想任意锐角都有关系:sin 2α+cos 2α=1,你能证明吗?[师生共析]如上图.sinA= AB BC ,cosA=ABAC sin 2A+cos 2A =2222222AB AC BC AB AC AB BC +=+, 根据勾股定理,得BC 2+AC 2=AB 2,∴sin 2A+cos 2A =1,这就是说,对于任意锐角A ,∠A 的正弦与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师]我们来看一个例题,看是否可以应用上面的tanA 、sinA 、cosA 之间的关系.已知cosA=53,求sinA .tanA . [生]解:根据sin 2A+cos 2A =1.得sinA =.54)53(1cos 122=-=-A tanA=345354cos sin ==A A . [生]我还有另外一种解法,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解:∵cosA =.53=∠斜边的邻边A 设∠A 的邻边=3k .斜边=5k .则∠A 的对边=.4)3()5(22k k k =-∴sinA=.5454==∠k k A 斜边的邻边 tanA=.3434==∠∠k k A A 的邻边的对边 [师]问题3:你能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哪些问题?[生]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凡是属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或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都可以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师]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两个锐角.两条直角边以及斜边共5个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很丰富.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边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2)角的关系:∠A+∠B =90; (3)sinA=c a ,cosA=c b ,tanA=b a ;sinB=c b ,cosB=c a ,tanB=ab .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和直角三角形全等,以及作图,我们知道:当一直角边和斜边确定时,直角三角形唯一确定,即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和斜边已知,则直角三角形中其他元素都可以求出.同学们不妨试一试.[生]例如Rt △ABC 中,∠C =90°.a =4,c=8求b ,∠A 及∠B解:∵a =4,c =8,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b=3422=-a c .∵sinA=c a =2184=, ∴∠A =30°.又∵∠A+∠B =90°,∴∠B =60°.[师]很好,是不是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余元素就都可以求出呢?[生甲]可以.[生乙]不可以.例如Rt △ABC 中,∠c =90°,∠A =25°.∠B=65°.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是不唯一确定的,所以其余的元素无法确定.[生丙]我认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边,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师]很好,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多媒体演示:在Rt △ABC 中,∠C =90°,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1)已知a =3,b =3,求C ,∠A ,∠B .(2)已知b =5,c =10,求a ,∠A ,∠B .(3)已知∠A=45°,c =8,求a ,b ,∠B .[生]解:(1)根据勾股定理c .=23332222=+=+b a .又∵tanA ∴∠A=b a =33=1, ∴∠A=45°. 又∵∠A+∠B =90,∴∠B =45°.(2)根据勾股定理,得a=355102222=-=-b c ,又∵sinB =21105==c b ∴∠B=30°. 又∵∠A+∠B=90°∴∠A=60°.(3)∵sinA=ca ∴=csinA=8×sin45°=42, 又∵cosA =c b ∴b=c ·cosA =8×cos45°=42, 又∵∠A+∠B =90°,∴∠B=45°.[师]实践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特殊的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就可求出其余所有元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常遇到的距离、高度、角度都可以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就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接下来,我们看问题4: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办法?[生]有四种方法:第一种: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因为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子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测量出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再测出高楼在同一时刻的影子的长度.利用物体的高度:物体影子的长度=高楼的高度,高楼影子的长度.便可求出高楼的高.第二种:在地面上放一面镜子,利用三角形相似,也可以测量出楼的高度.第三种:用标杆的方法.第四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楼的高度.[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对本章的内容小结,建立本章内容框架图.[师生共析]本章内容框架如下:Ⅱ.随堂练习1.计算(1)︒-︒︒-︒45cos 60sin 45sin 30cos (2)sin 230°+2sin60°+tan45°-tan60°+cos 230°;(3)原式=.60tan 60tan 60tan 212︒-︒+︒-解:(1)原式=22232223--=1; (2)原式=(21)2+2×23+1-3+(23)2; =4331341+-++ =1+1=2(3)原式=︒-︒-60tan )60tan 1(2=|1-tan60°|-tan60°=tan60°-1-tan60°=-1.2.如图,大楼高30 m ,远处有一塔BC ,某人在楼底A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60°,爬到楼顶D 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求塔高BC 及楼与塔之间的距离AC(结果19确到0.0l m).解:没AC=x ,BC =y ,在Rt △ABC 中,tan60°=xy ,① 在Rt △BDE 中.tan30°=x y 30-,② 由①得y =3x ,代入②得33=xx 303 . x=153≈25.98(m).将x =153代入y=3x=3×153 =45(m).所以塔高BC 为45 m ,大楼与塔之间的距离为25.98 m .Ⅲ.课时小结本节课针对回顾与思考中的四个问题作了研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植架结构图.进一步体验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Ⅳ.课后作业复习题A 组1,2,5,6,8B 组2.3,4,5,6Ⅴ.活动与探究如图.AC 表示一幢楼,它的各楼层都可到达;BD 表示一个建筑物,但不能到达.已知AC 与BD 地平高度相同,AC 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可测量长度)和测角器(可测量仰角、俯角和两视线间的夹角).(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BD 高度的方案,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要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示意图:(2)写出计算BD 高度的表达式.[过程]利用测量工具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解决.这里的答案不唯一,下面只写出一种方法供参考.[结果]测量步骤(如图):①用测角器在A 处测得D 的俯角α;②用测角器在A 处测得B 的仰角β ③用皮尺测得AC=am .(2)CD=αtan a ,BE=αtan a ·tan β, BD=a+αβtan tan a . 板书设计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清风染绿叶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与坡度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来表示物体的倾斜程度和坡度(坡比)等.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一、情境导入师:梯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这个梯子放得“陡”,那个梯子放得“平缓”,人们是如何判断的?课件出示下图,提出问题:(1)甲组中EF和AB哪个梯子比较陡?你是怎么判断的?有几种判断方法?(2)乙组中AB和EF哪个梯子比较陡?你是怎么判断的?甲组乙组二、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比较梯子的倾斜程度 (1)如图,这里摆放的三组梯子,每组梯子中哪一个更陡?梯子的倾斜程度与什么有关? (2)分别求出每组图中的与,想一想它们的比值与梯子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2.如下图,小明想通过测量B1C1及 AC1,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2C2及 AC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1)Rt△AB1C1和Rt△AB2C2有什么关系? (2)和有什么关系? (3)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3.正切是如何定义的? 4.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值有什么关系? 5.坡度是如何定义的?三、举例分析^p 例如图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甲乙(1)tan α和tan β 的值分别是多少? (2)你能比较tan α和tan β 的大小吗? (3)根据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你能判断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吗?四、练习巩固 1.在△ABC中,∠C=90°,则tan A等于( ) A. B. C. D.2.如图,在△ABC中,∠C=90°,BC=6,若tan A=,则AC=________.3.如图,Rt△ACB中,∠B=90°,BC=10,tan A=,求AB,AC.五、课堂小结 1.易错点:(1) tan A中常省略角的符号“∠”,用希腊字母表示角时也可省略,如:tan α,tan β 等.但用三个字母表示角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角时,不能省略角的符号“∠”,要写成tan ∠BAC或tan ∠1,tan ∠2 等;(2) tan 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3) tan A是一个完整的数学符号,不可分割,不表示“tan ”乘“A”. 2.归纳小结:(1)tan A=;(2)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3.方法规律:(1)一个角的正切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因此,tan A=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适用;(2)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坡角;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第1、2题. 2.教材第4页习题1.1第1、2题.本课时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现象,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比较梯子哪个更徒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活动中运用了直观教学、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和验证、几何推理等方法,既直观地呈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又唤起和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本课中,对梯子的倾斜程度、坡角、坡度(坡比)的认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了数学的实用性,加深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第2课时正弦和余弦 1.理解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运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理解正弦、余弦的定义,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难点正弦、余弦的理解及应用.一、复习导入 1.在Rt△ABC中,∠C=90°,tan A=,AC=10,求BC,AB的长. 2.若梯子与水平面相交的锐角为∠A,∠A越大,梯子越________;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________. 3.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其他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梯子的倾斜程度吗?二、探究新知 1.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课件出示:(1)Rt△AB1C1和Rt△AB2C2的关系是什么? (2)和的关系是什么? (3)如果改变B2在斜边上的位置,则和的关系是什么?思考: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呢? 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和cos A的关系探究活动: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和cos A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AB,A1B1表示梯子,CE表示支撑梯子的墙,AC在地面上. (1)梯子AB,A1B1哪个更陡? (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和cos A有关系吗?三、举例分析^p 例如图,在Rt△ABC中,∠B=90°,AC=20__,sin A=0.6,求BC的长. (1)sin A等于图中哪两条边的比? (2)你能根据sin A=0.6写出等量关系吗? (3)根据等量关系你能求出BC的长吗?四、练习巩固 1.在Rt△ABC 中,若各边的长度同时都缩小4倍,则锐角A的正弦值( ) A.缩小4倍B.缩小2倍 C.保持不变D.不能确定 2.已知∠A,∠B为锐角. (1)若∠A=∠B,则sinA________sin B;(2)若sin A=sin B,则∠A ________∠B.3.如图,在Rt△ABC中,∠C=90°,AC=3,AB=6,求∠B的三个三角函数值.五、课堂小结 1.易错点:(1)sin A,cos A,tan 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 A,cos A,tan 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的正弦、余弦、正切,习惯省去“∠”符号;(3)sin A,cos A,tan A都是一个比值,注意区别,且sin A,cos A,tan A均大于0,无单位;(4)sin A,cos A,tan 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必然关系. 2.归纳小结:(1)正弦的定义: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B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2)余弦的定义: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AC与斜边AB的比叫做∠ A的余弦,记作cos A;(3)sin A越大,梯子越陡;cos A越小,梯子越陡. 3.方法规律:两个锐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6页“随堂练习”第1、2题. 2.教材第6~7页习题1.2第1、3、4、5题.本节课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了类比教学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很容易就掌握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本课时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运用了这些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重点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大小.难点通过探索特殊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有关推理的能力.一、复习导入 1.在Rt△ABC中,∠C =90°.(1)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 B等于多少度? (2)如何表示sin A,cos A,tan A,sin B,cos B,tan B? 2.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在Rt△ABC中,∠ C=90°,∠ A=30°.(1)a,b,c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sin 3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3)cos 30°等于多少?tan 30°呢?(4)sin 60°,cos 60°,tan 60°呢?(5)45°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填写表格:三角函数值sin A cos A tan A 30° 45° 60°三、举例分析^p 例1 计算:(1) sin 30°+cos 45°;(2) sin 260°+cos 260°-tan 45°.处理方式:通过记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解,注意格式和过程.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你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吗? (2)你能根据所画图形构造直角三角形吗?(3)你能找到图形中的特殊角吗? (4)你能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正确的结果吗?四、练习巩固 1.下列式子中成立的是 () A.cos 72°<sin 35°<tan 46° B.sin 35°<tan 46°<cos 72° C.tan 46°<cos 72°<sin 35° D.tan 46°<cos 40°<sin 35° 2.已知等腰△ABC的腰长为4 ,底角为30°,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__,周长为________. 3.若(tan A-3)2+=0,则△ABC按角分类是什么三角形?五、课堂小结 1.易错点:(1)能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2)能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 2.归纳小结:sin 30°=,sin 45°=,sin 60°=;cos 30°=,cos 45°=,cos 60°=;tan 30°=,tan 45°=1,tan 60°=.3.方法规律:在Rt△ABC中,若∠A+∠B=90°,则有:sin A=cos (90°-A);cos A=sin (90°-A) ;sin B=cos (90°-B);cos B=sin (90°-B).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9页“随堂练习”第1、2题. 2.教材第10页习题1.3第1~4题.本节课课程设计中引入非常直接,由三角板引入,直击课题,同时也对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整体的复习,效果很好.设计开门见山,节省了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讲解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也很详细,可以说前部分的教学很成功,学生理解得很好.3 三角函数的计算 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用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 3.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重点熟悉计数器的使用,能熟练掌握按键顺序.难点非整数度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__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m)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在Rt△ABC中,sin α如何表示? (2)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 (3)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二、探究新知 1.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过程,提出问题:①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用到哪些按键?②求值过程中按键使用的先后顺序是什么?③求整数角度和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的区别是什么?④通过自学你能利用计算器求出sin 16°的数值吗? (2)课件出示: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他又走过了20__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缆车从点B到点D通过的路程是多少?②缆车从点B到点D水平通过的路程是多少?③缆车从点B到点D垂直高度上升了多少? 2.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行人推自行车过某天桥,市政府在10 m高的天桥两端修建了40 m 长的斜道,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在Rt△ABC中,sin A如何表示?②你能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求出sin A的数值吗?③你能根据sin A的数值求出∠A吗?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14页用计算器求角的操作过程,提出问题:①利用计算器求角用到哪些按键?②求角过程中按键使用的先后顺序是什么?③如何利用计算器将求出的角度进行“度、分、秒”的换算?④你能利用计算器求出∠A的度数吗?三、练习巩固 1.用计算器计算cos 44°的结果(精确到0.01)是( ) A.0.90B.0.72C.0.69 D.0.66 2.用计算器求tan 35°的值,按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Rt△ABC中,若∠C=90°,BC=20,AC=12.5,求两个锐角的度数(精确到1°).四、课堂小结 1.易错点:(1)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与用计算器求角的区别和联系;(2)求锐角的三角函数时,不同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同的. 2.归纳小结:(1)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2)用计算器求角. 3.方法规律:(1)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结果一般有10个数位,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个约定: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2)求锐角的三角函数时,不同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同的,大体分两种情况:先按三角函数键,再按数字键;先输入数字后,再按三角函数键.五、课外作业 1.教材第14页“随堂练习”第1、2、3题. 2.教材第15页习题1.4第1~6题.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基本知识入手,尽可能地使计算简单化,然后逐步地加深提高.但从实际的效果上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计算能力薄弱,虽然训练量在增加,但效果却不明显,始终对三角函数的性质运用很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自身知识面的不足,在讲解练习时很单调,不能进行适当地扩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力争做到讲课通俗易懂.4 解直角三角形 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一、复习导入师:在图形的研究中,直角三角形是常见的三角形之一,因此经常会遇到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确定直角三角形的边或角.课件出示: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记作a,b,c.(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直角三角形中有6个元素,分别是三条边和三个角.那么至少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他的元素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二、探究新知 1.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例1,提出问题:(1)题目中已知几个元素?分别是什么? (2)解这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求出哪些元素? (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需要用到已学的哪些知识? (4)你能正确求解吗?教师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其依据. 2.已知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课件出示教材第16~17页例2,提出问题:(1)题目中已知几个元素?分别是什么? (2)解这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求出哪些元素? (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需要用到已学的哪些知识? (4)你能仿照例1独立完成求解吗? 3.总结 (1)通过对上面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2)除直角外有5个元素(3条边、2个锐角),要知道其中的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他的元素? (3)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归纳:解直角三角形,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中至少有一边) :(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一斜边;两直角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边一锐角;一斜边一锐角).三、练习巩固1.在Rt△ABC中,∠C=90°,sin A=,AB=5,则边AC的长是( ) A.3 B.4C.D.2.已知在Rt△ABC中,∠C=90°,BC=6,sin A=,那么AB=________.3.在△ABC中,已知∠C=90°,b+c=30,∠A-∠B=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四、课堂小结 1.易错点:(1)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把数学问题具体化;(2)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才能解直角三角形. 2.归纳小结:(1)“解直角三角形”是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①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②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3.方法规律:已知斜边求直边,正弦余弦很方便;已知直边求直边,首选正切理当然;已知两边求一边,勾股定理最方便;已知两边求一角,函数关系要选好;已知锐角求锐角,互余关系要记好;已知直边求斜边,用除还需正余弦;计算方法要选择,能用乘法不用除.五、课外作业 1.教材第17页“随堂练习”. 2.教材第17~18页习题1.5第1~4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解题方法.在处理例题时,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全班集体交流解法和心得,达到共同进步.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重点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难点灵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的三角函数来解决.一、情境导入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想一想”,提出问题:(1)什么是仰角? (2)在这个图中,30°的仰角、60°的仰角分别指哪两个角? (3)怎样求该塔的高度?处理方式: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答.解:(1)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2)30°的仰角指∠DAC,60°的仰角指∠DBC.(3)∵CD是Rt△ADC和Rt△BDC的公共边,在Rt△ADC中,tan 30°=,即AC=.在Rt△BDC中,tan 60°=,即BC=,又∵AB=AC-BC=50 m,∴-=50.解得CD≈43 m.三、举例分析^p 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思考:(1)你能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 (3)若AC代表原楼梯长,则楼高、楼梯所占地面的长度分别是多少?(4)40°和35°的角分别是哪个角? (5)在楼梯改造过程中,楼高是否发生了变化?(6)Rt△ABC中的哪条边不变?解:由条件可知,在Rt△ABC中,sin 40°=,即AB=4sin 40°,原楼梯占地长BC=4cos 40°.调整后,在Rt△ADB中,sin 35°=,则AD==,楼梯占地长DB=.∴调整后楼梯加长AD-AC=-4≈0.48(m).楼梯比原来多占DC=DB-BC=-4cos 40°≈0.61(m).四、练习巩固 1.一辆汽车沿坡角为α的斜坡前进500 m,则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A.500sin α B.C.500cos α D.2.如图,在坡度为1:3的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6 m,则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________m.(结果保留根号) 3.如图,在一次龙卷风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若干米处折断倒下,B为折断处最高点,树顶A落在离树根C的12 m处,测得∠BAC=30°,求BC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堂小结 1.易错点:(1)对于含有非基本量的直角三角形,比如有些条件中已知两边之和,中线、高线、角平分线长,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值,周长、面积等等.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常用的解题方法是:将非基本量转化为基本量,或由基本量间关系通过列方程(组),然后解方程(组),求出一个或两个基本量,最终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2)在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中,往往是通过作三角形的高,构成直角三角形来解决,而作高时,常从非特殊角的顶点作高;对于较复杂的图形,往往通过“补形”或“分割”的方法,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转化. 2.归纳小结:解直角三角形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审题:认真分析^p 题意,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画出它的平面图,弄清已知和未知条件;(2)明确题目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如仰角、俯角、跨度、坡角、坡度及方向角;(3)若是直角三角形,根据边角关系进行计算;若不是直角三角形,应大胆尝试添加辅助线,把它们分割成一些直角三角形和矩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行解决;(4)确定合适的边角关系,细心推理计算. 3.方法规律:(1)在解直角三角形中,正确选择关系式是关键:① 若求边:一般用未知边比已知边,求寻找已知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② 若求角:一般用已知边比已知边,去寻找未知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2)求某些未知量的途径往往不唯一.选择关系式常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尽量选可以直接应用原始数据的关系式;二是设法选择便于计算的关系式,若能用乘法计算就避免用除法计算.六、课外作业 1.教材第20页“随堂练习”第1、2题. 2.教材第21页习题1.6第1~4题.本节课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教师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p ,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2.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物体的高.一、情境导入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测量像旗杆、高楼、塔等较高且顶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有哪些测量方法?问题2:这些测量的方法都用到了什么知识?问题3: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呢?二、探究新知 1.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 (1)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由哪几部分构成? (2)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处理方式:小组讨论总结测倾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步骤. 2.测量倾斜角 (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的仰角.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3.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要测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水平距离AN=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a(即顶线PQ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师: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物体MN的高度吗?解:在Rt△MEC中,∠MCE=α,AN=EC=l,∴tan α=,即ME=EC·tan a=l·tan α.∵NE=AC=a,∴MN=ME+EN=l·tan α+a.4.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在测点A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的顶端M的仰角∠MCE=α.(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角仪(点A,B,N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的仰角∠MDE=β.(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A,B之间的距离AB=b.师: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MN的高度吗?分析^p :根据测量的AB的长度,AC,BD的高度以及∠MCE,∠MDE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的高度.解:∵在Rt△MDE中,ED=,在Rt△MCE中,EC =,∴EC -ED=b.∴ =b.∴ ME=.∴ MN=+a.三、练习巩固 1.直升飞机在离地面2 000 m的上空测得上海东方明珠底部的俯角为30°,此时直升飞机与上海东方明珠底部之间的距离是( ) A.2 000 mB.2 000 m C.4 000 mD.4 000 m 2.20__年3月完工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其高度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阿联酋迪拜大厦,某人从距离地面高度263米的东方明珠球体观光层测得上海中心大厦顶部的仰角是22.3°.已知东方明珠与上海中心大厦的水平距离约为900米,那么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约为 ________米(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 22.3°≈0.38,cos 22.3°≈0.93,tan 22.3°≈0.41) 3.九年级1班的同学为了了解教学楼前一棵树的生长情况,去年在教学楼前点A处测得树顶点C的仰角为30°,树高5 m,今年他们仍在原地A处测得大树顶点D的仰角为37°,问这棵树一年生长了多少米?(精确到0.01)(参考数据:sin37°≈0.6,cos 37°≈0.8,tan 37°≈0.75,≈1.732) 四、课堂小结 1.易错点:(1)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2)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公式的推导. 2.归纳小结:(1)侧倾器的构成;(2)测量倾斜角;(3)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4)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3.方法规律:(1)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MN=l·tan α+a;(2) 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MN=+a.五、课外作业 1.教材第23页“议一议”. 2.教材第23页习题1.7第1、2、3题.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课前应做好活动课的各项准备,提前预判活动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上的、动手操作环节上等相关经验储备.不能把本节课当作简单的应用题讲解课.课堂是生命绽放的场所,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已有经验、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认知方式,因此老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放弃齐步走、一刀切的观念,对结果也不要急于求成,应重视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方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7《切线长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切线长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3.7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圆的切线与圆内的点到切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切线的定义以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圆的方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内容,能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切线长定理的证明和理解。
2.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切线长定理。
2.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圆的切线和切线长定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实例讲解,巩固学生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圆规、直尺、彩色粉笔。
3.练习题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圆和它的切线,引导学生回顾切线的定义。
然后提出问题:“圆内的点到切线的距离与切线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切线长定理。
同时,解释切线长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切线长定理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与切线长定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圆中,到一个定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说课教学课件复习
2
45°
2
2
60°
3
2
cosα tanα
3
3
2
3
2
1
2
1 2
3
想一想:
如果已知某一锐角的某种三 角函数值,你能求出这一锐 角吗?比如tanA=1,锐角A 是多少度?
例题示范
[例1]计算: (1)sin30°+cos45°;
(2)sin260°+cos260°.
(3) 2 sin 600 3 cos 450
例题示范 例题2
(1)
3cos 600 5sin 300
1
(2)2sin30°+cos230°-tan45°.
33 tan2 300 3 sin 600 2 cos2 450.
知识巩固
(1) sin 30 cos2 45
(2)2cos2 45 sin 300 1
知识巩固
3 2 sin 450 sin 600 2 cos 450.
tan30°=
CD CD AD a
则CD=a·tan30° 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
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
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
多少度? 300
② 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
的?与同伴交流.
450
③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450 ┌ 600 ┌
2.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 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 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三角函数
锐角α
正弦sinα
300
1
2
450
2
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最新(全)论文的背景和意义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教材密切相关,教案作为教学的纲要和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旨在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完成数学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具体学习内容如下:1.复习代数基础知识,学习解二次方程.2.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了解直角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的关系.3.熟练掌握函数变化的规律和方法,掌握函数图象绘制与关键点位置的分析方法.4.理解向量基本概念与运算,熟练掌握向量的模、向量的加法、数乘和减法,了解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及其应用.教学内容第一章代数基础1.1 算式•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及其应用.1.2 代数式及其应用•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分式和分式的化简.1.3 一元二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方法.第二章几何2.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熟悉三角形内角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切函数的概念.•了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3 几何变换•了解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几何变换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函数与图像3.1 基本函数•了解常数函数、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了解基本函数的性质.3.2函数的变化规律•了解增减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变化规律.3.3 函数图线的绘制及其解析•了解函数图象的绘制方法.•掌握关键点位置的分析方法.第四章向量4.1 向量及其运算•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向量的加、减、数乘.4.2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了解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概念及其应用.•熟悉向量积的几何意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讲解,练习和讲评三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知识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讲评弥补学生的遗漏和弱点。
第3章3.3垂径定理(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垂径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垂径定理的基本原理。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垂径定理的概念:垂径定理是圆的基本性质之一,对于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垂径定理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掌握垂径定理的证明方法: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和圆周角定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垂径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垂径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提问环节显得较为拘况,我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最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a.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垂径定理的规律。
b.分步骤解释证明过程,强调勾股定理和圆周角定理的应用。
c.通过提问和互动,了解学生在证明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d.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证明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垂径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找到圆中某个点,使得从这个点到圆周上某点的距离最短的情况?”(例如:如何在一张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垂径定理的奥秘。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2章 二次函数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体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二、典型题型
1.函数y=ax+b和y=ax2+bx+c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是( )
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大值是2,图象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6)。求a、b、c。
4、已知二次函数y=ax2-5x+c的图象如图。
(1)、当x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运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补充
一、知识回顾
1.归纳: 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补充
3.二次函数关系式的三种表示方式:
一般式、
顶点式、
两根式、y=a(x-m)(x-n)
4.抛物线y=ax2+bx+c(a≠0)的特征与系数a,b,c,的关系:
(2)、当x为何值时,y<0。
(3)、求它的解析式和顶点坐标
三、练习
四、小结作业教源自札记
第1章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通过绘制直角三角形图形,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升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斜边、邻边和对边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运用这些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三角函数求解未知高度或距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பைடு நூலகம்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锐角三角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引导—探索法. 学习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2、生活问题数学化:⑴如图: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22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三、例题: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例2、在△ABC中,∠C=90°,BC=12cm,AB=20cm,求tanA和tanB的值.四、随堂练习: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吗?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_米.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tanθ=______.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五、课后练习:1、在Rt△ABC中,∠C=90°,AB=3,BC=1,则tanA= _______.2、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3、在△ABC中,AB=AC=3,BC=4,则tanC=______.4、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24,c= 25,求tanA、tanB的值.5、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25:24:7,求最小角的正切值.6、如图,在菱形ABCD 中,AE⊥BC 于E,EC=1,tanB=125, 求菱形的边长和四边形AECD 的周长.7、已知:如图,斜坡AB 的倾斜角a,且tan α=34,现有一小球从坡底A 处以20cm/s 的速度向坡顶B 处移动,则小球以多大的速度向上升高?8、探究:⑴、a 克糖水中有b 克糖(a>b>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质量的比为_______; 若再添加c 克糖(c>0),则糖的质量与糖水的质量的比为________.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添加的糖完全溶解后,糖水会更甜,请根据所列式子及这个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不等式: ____________.⑵、我们知道山坡的坡角越大,则坡越陡,联想到课本中的结论:tanA 的值越大, 则坡越陡,我们会得到一个锐角逐渐变大时,它的正切值随着这个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请你写出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⑶、如图,在Rt△ABC 中,∠B=90°,AB=a,BC=b(a>b),延长BA 、BC,使AE=CD=c, 直线CA 、DE 交于点F,请运用(2) 中得到的规律并根据以上提供的几何模型证明你提炼出的不等式.§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2.能够运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 学习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2.能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难点: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 学习方法:探索——交流法. 学习过程:一、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 想一想:如图(1)直角三角形AB 1C 1和直角三角形AB 2C 2有什么关系?E DBACB AC BDA C E F(2) 211122BA C A BA C A 和有什么关系? 2112BA BC BA BC 和呢? (3)如果改变A 2在梯子A 1B 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4)如果改变梯子A1B 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请讨论后回答.二、由图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 和cosA 的关系:三、例题:例1、如图,在Rt △ABC 中,∠B=90°,AC =200.sinA =0.6,求BC 的长.例2、做一做:如图,在Rt △ABC 中,∠C=90°,cosA =1312,AC =10,AB 等于多少?sinB 呢?cosB 、sinA 呢?你还能得出类似例1的结论吗?请用一般式表达.四、随堂练习:1、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5,BC=6,求sinB ,cosB ,tanB.2、在△ABC 中,∠C =90°,sinA =54,BC=20,求△ABC 的周长和面积.3、在△ABC 中.∠C=90°,若tanA=21,则sinA= .4、已知:如图,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求证:BC 2=AB ·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五、课后练习:DB ACB A C1、在Rt△ABC 中,∠ C=90°,tanA=34,则sinB=_______,tanB=______. 2、在Rt△ABC 中,∠C=90°,AB=41,sinA=941,则AC=______,BC=_______.3、在△ABC 中,AB=AC=10,sinC=45,则BC=_____.4、在△ABC 中,已知AC=3,BC=4,AB=5,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sinA=34B.cosA=35C.tanA=34D.cosB=355、如图,在△ABC 中,∠C=90°,sinA=35,则BC AC等于( ) A.34 B.43 C.35 D.456、Rt△ABC 中,∠C=90°,已知cosA=35,那么tanA 等于( )A.43B.34C.45D.547、在△ABC 中,∠C=90°,BC=5,AB=13,则sinA 的值是A .135B .1312C .125D .5128、已知甲、乙两坡的坡角分别为α、β, 若甲坡比乙坡更徒些,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tan α<tan β B.sin α<sin β; C.cos α<cos β D.cos α>cos β9、如图,在Rt△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下列线段的比中不等于sinA 的是( )A.CD ACB.DB CBC.CB ABD.CDCB10、某人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前进100m,则他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mA.100sin β B.100sin β C.100cos βD. 100cos β 11、如图,分别求∠α,∠β的正弦,余弦,和正切.12、在△ABC 中,AB=5,BC=13,AD 是BC 边上的高,AD=4.求:CD,sinC.13、在Rt△ABC 中,∠BCA=90°,CD 是中线,BC=8,CD=5.求sin∠ACD,cos∠ACD 和tan∠ACD.14、在Rt△ABC 中,∠C=90°,sinA 和cosB 有什么关系?1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BC=CD=DB,∠ADB=90°,cos ∠ABD=45.求:s △ABD :s △BCDBDAC§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学习重点: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学习难点: 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学习方法: 自主探索法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二、新课[问题]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问题] 2、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问题] 3、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问题] 4、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1)sin30°+cos45°; (2)sin 260°+cos 260°-tan45°.[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三、随堂练习 1.计算:(1)sin60°-tan45°; (2)cos60°+tan60°;(3) 22sin45°+sin60°-2cos45°; ⑷13230sin 1+-︒;⑸(2+1)-1+2sin30°-8; ⑹(1+2)0-|1-sin30°|1+(21)-1;⑺sin60°+︒-60tan 11; ⑻2-3-(0032+π)0-cos60°-211-.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 ,扶梯的长度是多少?3.如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 =CD=30 m ,两楼问的距离AC=24 m ,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影响情况.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精确到0.1 m ,2≈1.41,3≈1.73)四、课后练习:1、Rt △ABC 中,8,60=︒=∠c A ,则__________,==b a ;2、在△ABC 中,若2,32==b c ,,则____tan =B ,面积S = ;3、在△ABC 中,AC :BC =1:3,AB =6,∠B = ,AC = BC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与底边上的高的比是3:2,则顶角为 ( ) (A )600(B )900(C )1200(D )1505、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为cm 1,则斜边上的高为 ( ) (A )cm 41 (B )cm 21(C )cm 43 (D )cm 23 6、在ABC ∆中,︒=∠90C ,若A B ∠=∠2,则tanA 等于( ). (A )3 (B )33 (C )23 (D )217、如果∠a 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那么cos a 的值等于( ).(A )21 (B )22(C )23 (D )18、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 ). (A )450a 元 (B )225a 元 (C )150a 元 (D )300a 元9、计算:⑴、︒+︒60cos 60sin 22⑵、︒︒-︒30cos 30sin 260sin⑶、︒-︒45cos 30sin 2⑷、3245cos 2-+︒︒15020米30米⑸、045cos 360sin 2+ ⑹、 130sin 560cos 30-⑺、︒30sin 22·︒+︒60cos 30tan tan60° ⑻、︒-︒30tan 45sin 2210、请设计一种方案计算tan15°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