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人类发展和福祉的专业,旨在帮助那些在生活和情感上遇到了困难的人们。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遇到挑战,但也不断探索,积极进取。
本文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趋势1、全球范围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会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随着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的范畴也逐渐扩大,服务对象已经从单一的群体发展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层面。
2、专业化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专业化的要求是社会工作者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理论体系。
同时,要有足够的社会关怀和专业道德,以及优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数字化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数字技术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快速、高效、精确的服务,同时能够更好地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推广社会福利事业。
二、挑战1、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逐渐完备,但在另一些地区,福利事业仍然十分不完善。
在这些没有完善福利制度的地区,社会工作者往往必须兼顾财政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
缺乏有效的福利制度也会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稀缺,社会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
2、职业安全社会工作者经常需要面对一些难以处理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情感排斥。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的疲惫,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足够多的人际沟通、情感管理能力并与同行保持合作,同时,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工作的安全保障,以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安全。
3、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缓慢社会工作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规范和行业认证,这使得在该领域工作的人们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在薪资水平和职位发展上受阻。
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总结:社会工作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服务水平,并不断探索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行业认证,制定之多足够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到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保护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安全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跨学科发展:社会工作领域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以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支持和服务。
跨学科的合作有助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2. 国际化发展:社会问题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社会工作专业将更加关注跨国界的社会问题,并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国际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各国社会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3. 专业化发展:鉴于社会问题愈发复杂,社会工作专业将更加专业化,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服务。
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建立健全社会工作管理和评估体系。
4. 多元化发展:社会工作领域将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多元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具备跨文化、跨群体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5. 科技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工作将逐渐应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科技化的发展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提供更便捷、精准的社会工作服务,同时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可能引发的伦理和隐私问题。
总之,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跨学科、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和科技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工作将更加全面、综合地应对社会问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专业化分化和初步的交叉、融合之后,已大踏步地向杂交、综合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学科界限已经模糊;交叉、横断、边缘性的学科分支、研究领域和理论流派大量出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的产生途径以及理论的应用方式得到了更新。
简言之,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和整体化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趋势。
在人类即将迈向新世纪的时候,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表现、成就和问题作简要的回顾、检讨与展望,对于我们跟踪国外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及新成就,加强跨学科研究,更新我国21世纪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体制的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分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整体化(古代)到专业化(近现代)再回到整体化(当代)的发展过程。
近代各门实验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是以自然哲学这一整体化的形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的;而近现代各门经验社会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则以道德哲学或人文知识的方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
可以说,在文艺复兴以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其研究与教学事业是整体化的。
自文艺复兴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实验自然科学纷纷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
从16世纪开始,人文社会研究也试图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从而发展出系统的世俗知识,即开始了社会研究的科学化的努力。
但是,近代的经典科学观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笛卡儿的二元论,即物质与意识、人与自然、物理世界与社会及精神世界的分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分界。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663年托马斯·胡克为英国皇家学会草拟的章程宗旨中得到清楚的证明。
胡克写道:皇家学会要“通过实验手段增进关于自然万物的知识,完善一切手工工艺、制造方法和机械技术,改进各种机器和发明”,学会“无涉于神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语法学、修辞学或逻辑学。
美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下)
教育背景要求。1985年的数据显示, 23500名主修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 位的学生中,有28.6%的学生是少 数族裔背景;当年14055名全日制 MSW学生中,仅有15.6%的少数 族裔。然而处于该层次的社会工作 者从未被具有专业硕士学位的社会 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形成了专业 人才内部的结构性歧视。 里根政府保守政治风气的回归, 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获得工 作的机会。1970年代末主修社会工 作专业本科的学生数量达至峰值, 之后就急剧下降,到1983年时下 降了1/4,但1983年之后又开始逐 渐回升。MSW学生人数也是如此, 1970年代末至1983年间不断下降, 至1983年时少了1/5,但1983年 之后却开始相对平稳发展。值得注 意的是,该时期美国劳工统计署(the
_中匿№酌亡作-2016AL
woRK
自医学、法学、神学、教育、护理、 心理学的平行联合,成立“卫生学 科同盟”,以探索通过专业间的合作 来改善人类服务途径。这和之前企 图创建一种新的专业而不是混迹于 祛魅的现有专业(比如“人类服务” 运动)相反,开始探究一种独立的、 有贡献的专业行为,以合作的方式 参与到人类服务领域。学者们普遍 认为,随着美国社会的复杂化,单 一的专业化方法已经很难满足人们 不断增长的需求。当只有专业和职 业的精细化(专门化)而没有专业 间的合作时,受到损害的主要是人 类服务机构的客户。 英目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 反思和启示 在专业组织、实践者、学者的 共同努力推动下,美国花费了70多 年的时间努力使社会工作成为一种 专业,完成了职业化与专业化过程, 同时推动了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 善,增进民众福祉。如今专业共识 已经形成,即社会工作是众多专业 中一个目标独特的专业,旨在帮助 人们通过与其环境互动的方法来解 决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已经 被授予职业地位与专业权威,为那 些有需求的人认真地用专业权威提 供专业的助人服务,尽管有时他们 的专业性受限于所在的服务机构。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几十年来一直 在证明社会工作者的知识、价值和 技能基础。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套 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建立了评价学 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育水平的标 准,源源不断地为该行业输送具备 专业知识的职业人才.o在伦理规范 和道德标准方面,社会工作也已经 形成了一个复杂却有效的“伦理规 范和道德标准”体系,建立了.一套 程序以解决社会工作者可能出现或 面临的问题,以履行专业和职业责 任,保护服务使用者(案主)和普
西方新社会运动及未来发展走向
04
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影响与意义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社会变革
西方新社会运动对社会政 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 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促进民主化进程
新社会运动强调个人权利 和平等,促进了民主化进 程的发展。
挑战传统政治体系
新社会运动对传统政治体 系的挑战,推动了政治体 系的改革和完善。
对经济的影响
新社会运动将更加注重跨国性和全球 性,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进 步。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 展,新社会运动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 智能化,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组织效率 和影响力。
未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社会运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政治体制的制约、社会分化的加剧、信息过载 等。
机遇
新社会运动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如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 变革的需求等。
01
促进经济发展
新社会运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 可忽视,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 发展。
02
改变经济结构
03
改善民生福祉
新社会运动对经济结构的改变产 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经济结构 的转型和升级。
新社会运动关注民生福祉,通过 改善民生条件,提高了人民的生 活水平。
对文化的影响
推动文化多元化
新社会运动促进了文化多 元化的发展,使不同文化 得以共存和交流。
主要特点:高潮阶段的新社会运动主 要表现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批判 和反思,以及对传统政治体系的彻底 反抗和挑战。这一阶段的新社会运动 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同时,新社会运动也开始尝试探索 和实践新的社会模式和政治理念,并 对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 序产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西 方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新社会 运动应运而生。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摘要】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呈现出整体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整合性研究的兴起、跨学科研究的推动以及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这一趋势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多元文化对研究的影响。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启示,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研究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处理方式。
通过这些努力,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整体化趋势、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整合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数据驱动、多元文化、问题与挑战、启示与展望、学科交叉与合作、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学者们在探讨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和整合性的研究方法。
这种趋势的形成和发展背景根植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学术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也包括社会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实用性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领域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学科边界往往无法完全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
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而是需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挑战促使学者们寻求跨学科合作和整合性研究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整合性研究方法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和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和知识共享。
这种科技支持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和质量,也拓展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
综合以上因素,整合性研究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研究意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研究意义的探索和思考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
西方工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措施来解决工业界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工业社会工 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根据 1926 年 美国劳工统计局 ( T he Bureau of L abor St atistics) 的 统计资料显示 , 西方国家在福利运动中有 80% 的工 厂提 供 了 部 分 或 综 合 的 员 工 福 利 方 案 ( T he [ 1] Employee Welfare P rogram) 。企业主为了解决劳 工问题 , 开始制定如职工教育、 福利餐厅、 员工宿舍、 公寓服务、 医疗护理、 休闲娱乐、 实务辅助等福利方 案 , 并雇佣专业工作人员来提供福利服务。这样 , 企 业中的社会福利秘书( Social Welf are Secretary) 就成 为工业社会工作者的前身。 1919 年美国有 141 家 全美最大的公司雇佣了全职的福利秘书, 有 154 家 公司 与社 会福 利 机构 订 立了 契 约以 获 取 福利 服 [ 2] 务 。福利秘书经常用团体工作方法对员工进行教 育 , 也用个案工作方法处理员工自身的个别问题 , 在 促进员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早期福利秘书的作用极其有限 , 犹如昙花 一现的 员工福利方案 很快走向衰落。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 西方纺织工业逐渐走向萧条, 主要存在于 纺织领域内的工业福利方案也因工厂倒闭而终止了 服务提供。随着工业企业管理中科学管理研究的兴 起 , 工商领域中普遍把企业的经营权移交给了掌握 科学原则与知识的专家。然而, 在工商领域中, 人们 普遍把工人视为 经济人 , 把人看作是一部为狭隘 个人利益而作反应的简单机器, 认为工人工作的唯 一目的就是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 因此工业生产与 科学管理的目标变成了对提高效率及增加产量的简 单追求, 工人的处境和心理因素也相应湮没在利己 主义的冰河之中。企业管理中对原则、 规则、 规律和
当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四、整合取向旳工作措施旳发展(1)
▪ 老式旳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区别为个案、团队、 小区三大措施之后,划清了彼此之间旳界线,使 得社工所提供旳服务实际上并不符合社会旳实际 需求,因为社会并没有清楚旳被分为这三块,问 题也不是孤立旳。
▪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贫穷作战和民权运动 中,社工开始以新旳观点看待问题:整合措施旳 利用比单一措施旳利用愈加有效,没有一种措施 或理论能够有效旳处理全部问题,每种理论和措 施都能够作为探究事实真相旳工具,社工实务界 出现了朝向社工模式整合性发展旳趋势。
三、专业伦理旳发展
▪ 当代社会问题旳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工作 者社会角色旳发展,使得处理一种问题经常要设 计不同旳服务领域和利用不同旳服务措施。这就 要求社工们不能单单提供某一领域旳服务,同步 也要具有提供其他类型旳服务。
▪ 20世纪23年代就出现了社工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 旳专业伦理讨论。
▪ 当代社会工作课程旳主要目旳不再是着重于某一 领域旳特殊专长训练,而着重于培养具有一般性 社会能力旳社▪ 环境系统模式以为,当个人与家庭和小团 队从生命旳一种阶段过渡到另一种阶段时, 他们会遇到转折问题和需求。
▪ 环境系统模式最关心旳是清楚旳揭示个人、 家庭和小组旳转折问题和需求。一旦这些 问题和需求被拟定,干预模式会被选择出 来并利用到帮助个人、家庭和小组处理转 折问题和满足需要上来。
四、整合取向旳工作措施旳发展(2)
整合性旳社工实务包括三个层面旳工作措施: ▪ 微观层面旳工作措施 ▪ 中观层面旳工作措施 ▪ 宏观层面旳工作措施
四、整合取向旳工作措施旳发展(3)
▪ 整合取向旳社会工作强调不是根据措施设置介入旳 目旳,而是依案主旳需要和所需到达旳目旳设计介 入措施。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丁志刚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展现,其中就有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者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1.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
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
80年代后期苏东诸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更使这一思潮影响大增,苏东各国纷纷抛弃原有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经济制度,向民主社会主义所指导的方向演变。
前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便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苏共一步步向社会党性质演化,至苏共二十八大,将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取消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故此,有人将戈氏称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2.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他们指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生产上将不再追求物质的无止境增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即注重人本身的发展,而这正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显然,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更多的是站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上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他们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社会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1、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经验,可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通过 引进和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 和效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创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借 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探索符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中国本 土的社会工作理论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应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推动药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通过与国 外药学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药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提高我国药学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增强学生的国 际竞争力。
4、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我国应注重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适应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 需求。通过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应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其次,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包 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教育辅导、职业规划、家庭等方面的帮助。此外,学校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与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面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 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此外,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立法、资 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方式,为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药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医药行业的发展 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学科之间的和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趋势分析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趋势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从过去的慈善事业到现在的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趋势。
一、从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通常是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移民、儿童和家庭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大。
现在,社会工作也越来越注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和性少数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社会工作也越来越注重对于少数族裔和社会边缘群体的支持和关注,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均衡发展。
二、从服务形式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工作的服务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现在,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媒体进行在线咨询和服务,更加便捷地为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会工作也越来越注重“直接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促进社会工作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三、从服务内容来看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社会工作也越来越注重关注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和特殊需求,将服务内容从单一的经济援助扩展到了精神健康、社会支持、法律援助、家庭治疗等多个方面,以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全面需求。
四、从服务规范化来看随着社会工作领域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也越来越注重服务规范化和专业化。
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越来越多,社会工作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加强,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也得到了规范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和行业标准,使得社会工作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五、从服务质量来看针对服务质量的问题,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与改进,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提升和保障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满足。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社会工作注重的是服务对象的全面需求和多元化需求,服务规范化和专业化,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要求。
当代西方社会学
当代西方社会学
当代西方社会学是指20 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社会学思潮和学派。
以下是一些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1. 多元化:当代西方社会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2. 微观转向:与传统社会学关注宏观社会结构不同,当代西方社会学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心理过程。
3. 文化转向: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文化因素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4. 全球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当代西方社会学开始关注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社会不平等和移民问题等。
5. 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的融合:传统上,社会学分为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两个阵营。
当代西方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逐渐呈现出两者融合的趋势。
6. 跨学科研究:当代西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加,形成了许多跨学科研究领域。
7.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社会学家对现代性和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8.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西方社会学开始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当代西方社会学是一个非常活跃和多样化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社会现实、探索社会规律,并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精选文档】
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城市发展为例【内容摘要】: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运转方式已经存在了近400年,在全球化、信息化、世俗化的今天,西方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逆城市化等新的特点的分析,初步讨论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方社会郊区化逆城市化一、西方社会城市及城市化综述“城市化”这一术语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出现的,西班牙的一位工程师塞尔门写的一本书叫做《城市化的理论问题》,第一次用了“城市化”一词。
西方的城市化运动自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后的六七十年代,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城市已经成为西方人口的主要聚居区。
西方城市化的高水平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
城市作为独立的、高效的经济运行实体,有力地推进着西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城市能够非常有效地将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人力、组织、文化、技术等资源聚合在一起,并加以合理的配置,已达到最优化的运行方式,使城市的运行处于一种良性发展。
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仅依靠产业的推动,城市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代西方城市的功能不是其生产水平有多高,而是要有能力组织起社会生产。
在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城市更象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
城市规模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规模过小则不具备足够的聚合力,无法有力地吸引各种资源,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
西方城市的发展已经表明,城市的规模越大,其运行效益越高。
“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大都市圈。
这种大都市区或城市群,1990年全世界已有34个。
”[1]城市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经济创造了规模效益。
西方国家目前已实现高度城市化与高度现代化的相结合。
西方城市的发展,是西方工业化的结果。
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相互推动中不断实现的。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阮曾媛琪*(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于20XX-10-3 12:25:13发布)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讲讲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
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
首先讲一讲美国的,它的文献比较全,而且影响也比较大。
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们都是一样的,开始时没什么专业人员,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和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看到别人的历史,我们或许有一丝安慰: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别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
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或趋势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
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
另外他们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开始了一点兴趣。
第二因素是美国当时成立了国家慈善总会,他们的慈善总会在当时团结了大部分志愿机构的工作,同时他们对实际工作做出了回应。
因为他们的工作越来越系统(原先较散,后来统筹了)。
他们发现机构人员往往未受培训,他们工作效能不高,于是开始重视培训,希望有一些培训给予工作人员。
第三是当时许多私立女子大学在美国成立,在19世纪末,大量妇女地位低下,在家作家庭主妇。
由于有了女子大学,而且生源多来自较好家庭背景的女孩,那么当她们毕业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妇,更希望到外面就业,而她们就业的一个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业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她们的身分与地位)。
这帮人很有水平,也很有影响力。
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美国社工教育的发展道路。
当时第一代社会工作的学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从培训班开始的,比方他们第一个培训是1898年纽约慈善会开展了暑期培训班——算是微小的开始,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发现培训是十分需要的。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2008-07-25 14:46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启发
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启发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历程及启发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四个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起源于殖民时期的志愿者服务,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但其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资质要求的职业和专业则是基于近百年来的发展。
通常,美国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志愿服务到成为职业(1915年之前)殖民时期,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个人和家庭的存活部分依赖朋友、邻居和社区中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
随着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这些志愿服务逐渐地走向正式化。
Alexis曾就19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遍地开花的社会组织这样评论道:“所有年龄、条件及性格的美国人都在不断地形成(各种)组织,为人们提供娱乐、建立教堂、餐馆、医院、监狱和学校。
”1863年成立马萨诸塞慈善部之后,社会工作逐渐发展为带薪职业。
而对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877年,布法罗(水牛城)成立了慈善社(慈善组织协会)。
之后,不少城市都效仿之。
1893年,布法罗慈善组织社的NathanielS.Rosenau提出,当下最迫切的是,从事慈善工作的人有责任接受特殊训练。
这也直接导致1898年的纽约公益学校的组建。
该学校在纽约慈善组织协会秘书Edward的指导下,开始为带薪社会工作者提供六周的暑期训练营,之后,培训时间延长至一年,最终延长至两年。
导致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出现的另一影响因素是1886年睦邻运动(settlementmovement)的兴起。
继伦敦汤恩比馆之后,美国一些社会改革家如珍.亚当斯(JaneAddams)和柯以特(StantonCoit)分别在芝加哥和纽约建立了睦邻舍。
仅短短15年的时间,当时美国就有上百所的睦邻舍在行动,被评价为“无数的年轻人投入到1890年代的睦邻运动中……对20世纪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工作实践与应用的制度化最初起步于1905年马萨诸塞州的全科医院。
当今西方社会工作十大发展趋势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开展趋势何雪松蓓丽 2021-12-19 16:24:33【摘要】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和体制等不同层面呈现十大开展趋势:〔1〕实践方法的嬗变;〔2〕认识论的多元化;〔3〕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4〕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5〕介入聚焦的转移;〔6〕专业关系的重构;〔7〕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8〕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9〕社会效劳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10〕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
在熟知国际前沿的根底上确立遵循国际规的专业制度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开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西方社会工作开展趋势导言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开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效劳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立渐次展开,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样的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开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为此,本论文介绍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开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traditional practice methods〕的三个重要组成局部。
但在社会工作开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
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
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展多方法实践取向〔multi-method practice〕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假设干层面出现变化。
首先,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generalist practice approach〕出现。
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三、泰勒和罗伯特的“五分法”
泰勒和罗伯特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专家 认为,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应包括 “社区发展”、“程序发展及服务协调”、 “策划理论”、“政治行动”、“社区联 络”五个方面,这就是著名的“五分法”。
第三节 西方国家社区社会工作实践 的历史回顾
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实践起源于宗教 慈善活动。近代以来,逐步走向专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 重要方法最终得到理论上的确认。不过, 在此之前,社区工作的实践已经有了比较 长的历史。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早期 发展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高度发展 (三)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二、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从1870年到1917年的慈善组织时期。 第二阶段是从1917年到1935年美国社区基金会、 社区委员会及联合会成立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1935年到1955年的社区组织与社会 福利时期。 第四阶段是从1955年至今的专业发展及社区发展时 期。
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 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和领悟, 而且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西方社会工作 理论的总结和系统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从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获得理论支 持的同时,逐渐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 工作的专业性。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社区工作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 种是宏观层次的理论。这种理论大多是借 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理论,着重从理 论上分析社区工作的宏观社会环境。另一 种是微观层次上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来 自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是社会工作者 在开展具体工作时的经验和依据。
(三)社区发展理论
1.社区分析和机构分析的理论 2.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 3.沟通和做决策理论 4.均衡发展理论 5.基层建设理论 6.社会运动与社会变迁理论
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2019年文档
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正处在制度推进的关键时期,已经超越了前期专业教育的移植引进阶段。
[1]2006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7年民政部确定了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008年人事部和民政部开始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制度,2009年民政部确定了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2011年中组部等18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中组部等19部委颁布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这种依靠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制度化推进的发展策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由此导致的专业依附性乃至专业异化的问题,值得警惕。
本文以美国为例,梳理西方社会工作的百年专业化发展历程,来说明政府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系,并以此来启示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梳理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然后归纳出其发展的特点,最后讨论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一、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辩证过程自1915年全美慈善与矫治大会上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一篇大会质疑性发言“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么?”[2]始,美国社会工作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专业化历程。
亚伯拉罕·费莱克斯纳当时提出了专业的六个标准:专业是一个智力活动,专业运用科学和知识,专业是去实践特定的专业目标,专业具备可以教授的技术,专业倾向于自己的组织,专业日益呈现动机上的利他性。
他当时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宽泛的文化性活动,主要用于协调不同的专业活动,而自身不是一个拥有专有技术的专业,而且社会工作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什么专业技术。
但是,此后的社会工作发展并没有遵循弗莱克斯纳的话来发展自己的综合协调功能和文化属性,而是沿着精神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向,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一面倒地追随精神医疗技术,发展自己的专业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何雪松陈蓓丽2013-4-7 10:40:34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06期【作者简介】何雪松,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上海 200237);陈蓓丽,上海商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助教(上海 200235)。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和体制等不同层面呈现十大发展趋势:(1)实践方法的嬗变;(2)认识论的多元化;(3)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4)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5)介入聚焦的转移;(6)专业关系的重构;(7)短期治疗和折中模式的盛行;(8)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9)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10)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
在熟知国际前沿的基础上确立遵循国际规范的专业制度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西方社会工作/实践方法/介入/个案工作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发展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服务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渐次展开,上海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其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些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为此,本论文介绍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traditionalpracticemethods)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
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
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行多方法实践取向(multi-methodpractice)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pp.1-5)。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若干层面出现了变化。
首先,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generalistpracticeapproach)出现。
这一模式认为社工应以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案主的问题,包括个人、家庭、组织、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
该模式宣称,案主的问题决定社工的实践方法,而非相反。
然而,综合取向的实践模式因其似乎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针对不同实践领域、问题领域、高危人群的高级综合模式或专门实践取向(specialistpracticeapproach)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的传统分类受到挑战,新的分类方式出现。
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划分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针对小组的社会工作、针对家庭的社会工作、针对组织的社会工作、针对社区的社会工作。
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将社会工作实践区分为微观实践(个人、家庭、小组及个案管理)和宏观实践(组织、社区和政策),也有人将小组归类为中观实践。
其中,个案工作这一提法渐次式微,一个标志性事件是《socialcasework》于1990年改名为《families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
临床社会工作和个案管理取而代之成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宏观层面的实践影响日增。
宏观实践旨在实现组织、社区和政策层面的有计划改变。
社工不仅要在组织和社区层面促进改变,而且要在政策层面推动改革或改良,倡导作为一个宏观的介入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由此,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得以长是进展:反压迫实践、女性主义视角、赋权视角、激进视角和社会发展视角都直面社会问题的结构性因素或推动有计划的变迁。
从传统的三大方法到今天的宏观和微观之分表明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个案、小组和社区已经难以概括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全貌,临床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家庭服务和政策倡导作为新兴的实践方法正不断扩大影响。
二、认识论的多元化认识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为这种认识不断争论的基础,这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演进的哲学背景。
自《社会诊断》发表以降,社会工作就一直高举科学大旗,而认识论基础正是实证主义。
然而,19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从过去的实证主义一元论转型至实证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多元共存之局面。
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就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会从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实证主义作为主流认识论基础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尤为深刻。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科学方法是实证主义者唯一接受的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2]。
按照实证主义的逻辑,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对真实世界的高度概括,这样的概括需要科学方法收集的证据所支持。
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案主有效,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案主。
但实证主义遭遇来自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挑战和批判,从而揭开了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之争。
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认为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这些只有置于其情景和关系中才能理解。
人们要考虑价值、意义和意图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相应地,理论和知识也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它们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所以社会建构主义警示我们要怀疑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或隐含的价值取向,尤其要关注所谓的共识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
叙事治疗、寻解导向治疗和优势模式都深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
它们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案主改变境遇。
以寻解导向治疗模式为例,该视角的发问方式是“我们如何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假设是:肯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止一种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被建构;助人者和被助者都参与这一建构过程;“建构”一词意味着解决方法可以被创建或组合[3]。
所以,社工和案主应该聚焦于“此时此刻”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明显不同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传统实践模式。
女性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4]。
女性主义者试图以女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和经历由此避免男子中心主义,因为女性和男性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方式不同且有着相异的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方式。
然而,女性的“声音”被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实证主义观念所压迫而“沉默”。
所以女性主义认为应重新定义社会工作并凸现下列重要理论前提: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确认个人的即为政治的;以包容的立场试图重新平衡正常与异常之认知;采取解构的立场去颠覆以男权为中心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
相应地,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性别,关注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的负面因素,促进女性赋权,倡导支持女性赋权的公共议题[5]。
可见,社会工作正进入一个认识论的多元并存时期,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受惠于这一论争,这使得社会工作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哲学前提,澄清自己的理论立场和实践模式,这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6]。
三、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社会工作在何处介入?个人抑或社会?尽管从社会工作的字面意义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点是“社会”,而非“个人”。
早期的社会工作主要以心理动力学派或心理分析为基础,实践是以个人取向为主。
然而,随着客体关系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自身心理学的发展并引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逐步在个案工作之中关注案主的关系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介入的纬度。
然而在1960年代社区组织风靡一时之后,以改变社区、组织或政策为目标的宏观社会工作迅速衰落,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再次定格为以个人为中心,临床社会工作盛极一时。
美国的社会工作毕业生更是乐意在私人执业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服务,这无疑对社会工作的宗旨构成了挑战,因此有学者发出“我们失去了神圣的目标”之警示。
这促使社会工作者去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专业宗旨。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1970年以来,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妇女和移民的自主意识增强,对现有的权力体系有诸多不满,包括批评社会工作者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社会工作实施着重个人问题的解决和治疗性服务的提供,弱势群体关心的结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等[7]。
如此不满对现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构成了挑战,激进视角、赋权实践、反压迫和反歧视实践都试图回应案主遭遇的结构性因素。
尽管宏观的、具有激进意味的模式尚未被社工广泛采用,但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些模式的出现亦折射出社会工作背后隐匿的持续的意识形态之争,尤其是社会工作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和反思性—治疗性理论之间的歧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需要努力寻求合作与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
所以社会工作应增强人们的学习和合作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其中的体制。
但现存体制下,精英们为自身利益占有权力和资源从而维持一种具有压迫性、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社会工作要消除之且代以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论者批评反思性—治疗性理论所追求的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们接受现存社会秩序的实质即为支持和增进精英们的利益,从而扼杀了被压迫者的机会结构,而他们恰恰应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受益人[8]。
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旨在改变人们生于其间的结构情境从而整体性地改善案主群体境遇的社会工作理论将会不断涌现。
对结构性因素的关注和激进模式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工作致力于将介入焦点重新带回“社会”的努力,这既是现实背景的驱动所致,亦是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结果。
这有助于社会工作宏观实践的拓展和理论思考的深入。
四、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实践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并以不同的概念建构来指称科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的方式——从经验临床实践、经验证实的治疗到最近风靡一时的证据为本的实践。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关于社会工作实践要立足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并从众多证据中找出最佳实践的一整套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构。
它基于以下三个原则:实践者要了解如何阐释和运用研究发现;实践者要学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以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研究发现要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传递到实践者手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