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何雪松陈蓓丽

2013-4-7 10:40:34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06期【作者简介】何雪松,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上海 200237);

陈蓓丽,上海商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助教(上海 200235)。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和体制等不同层面呈现十大发展趋势:(1)实践方法的嬗变;(2)认识论的多元化;(3)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

(4)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5)介入聚焦的转移;(6)专业关系的重构;(7)短期治疗和折中模式的盛行;(8)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9)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10)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在熟知国际前沿的基础上确立遵循国际规范的专业制度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西方社会工作/实践方法/介入/个案工作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服务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渐次展开,上海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其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些

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此,本论文介绍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traditionalpracticemethods)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行多方法实践取向

(multi-methodpractice)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pp.1-5)。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若干层面出现了变化。首先,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generalistpracticeapproach)出现。这一模式认为社工应以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案主的问题,包括个人、家庭、组织、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该模式宣称,案主的问题决定社工的实践方法,而非相反。然而,综合取向的实践模式因其似乎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针对不同实践领域、问题领域、高危人群的高级综合模式或专门实践取向(specialistpracticeapproach)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的传统分类受到挑战,新的分类方式出现。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划分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针对小组的社会工作、针对家庭的社会工作、针对组织的社会工作、针对社区的社会工作。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将社会工作实践区分为微观实践(个人、家庭、小组及个案管理)和宏观实践(组织、社区和政策),也有人将小组归类为中观实践。其中,个案工作这一提法渐次式微,一个标志性事件是《socialcasework》于1990年改名

为《families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临床社会工作和个案管理取而代之成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宏观层面的实践影响日增。宏观实践旨在实现组织、社区和政策层面的有计划改变。社工不仅要在组织和社区层面促进改变,而且要在政策层面推动改革或改良,倡导作为一个宏观的介入方式日益受到重视。由此,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得以长是进展:反压迫实践、女性主义视角、赋权视角、激进视角和社会发展视角都直面社会问题的结构性因素或推动有计划的变迁。

从传统的三大方法到今天的宏观和微观之分表明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个案、小组和社区已经难以概括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全貌,临床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家庭服务和政策倡导作为新兴的实践方法正不断扩大影响。

二、认识论的多元化

认识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为这种认识不断争论的基础,这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演进的哲学背景。自《社会诊断》发表以降,社会工作就一直高举科学大旗,而认识论基础正是实证主义。然而,19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从过去的实证主义一元论转型至实证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多元共存之局面。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就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会从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实证主义作为主流认识论基础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尤为深刻。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

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科学方法是实证主义者唯一接受的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2]。按照实证主义的逻辑,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对真实世界的高度概括,这样的概括需要科学方法收集的证据所支持。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案主有效,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案主。但实证主义遭遇来自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挑战和批判,从而揭开了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之争。

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认为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这些只有置于其情景和关系中才能理解。人们要考虑价值、意义和意图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相应地,理论和知识也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它们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所以社会建构主义警示我们要怀疑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或隐含的价值取向,尤其要关注所谓的共识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叙事治疗、寻解导向治疗和优势模式都深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它们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案主改变境遇。以寻解导向治疗模式为例,该视角的发问方式是“我们如何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假设是:肯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止一种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被建构;助人者和被助者都参与这一建构过程;“建构”一词意味着解决方法可以被创建或组合[3]。所以,社工和案主应该聚焦于“此时此刻”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明显不同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传统实践模式。

女性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4]。女性主义者试图以女性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和经历由此避免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