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

合集下载

《蒹葭》优质课件说课讲解

《蒹葭》优质课件说课讲解
《蒹葭》优质课件
《蒹葭》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啊, 化做白霜。 我所心爱的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好象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凄清一片,芦苇上的露珠啊, 闪着银光。 我心爱的人啊,在水那边高高的山崖上。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又险又高。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若在水中高地上。 变幻不定的芦苇莽莽苍苍,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我所怀念的人啊,她就在水的那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小洲上。
思考:
《蒹葭》中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 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 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 和执著的追求。
讨论一
• 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这 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的执着的 追求?
讨论二
2. 主人公追寻爱情的道路是如此的漫长而 艰辛,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你对此有 何看法?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讨论三
3、主人公所追寻的“伊人”是否有更 深,更丰富的含义,你认为“伊人”还可 指代 或象征什么?
对理想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真善美 的追求。
美在何方?
含蓄美 意境一篇小故事,要求 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欣赏歌曲《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阻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蒹葭说课

蒹葭说课

重点:
教 材 分 析
体味诗歌朦胧含蓄的意境。 难点: 理解“伊人”形象,把握作品主旨。
学 情 分 析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中学时已经学 过《诗经》里的其他诗歌,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对于《蒹葭》 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也应该比较熟悉。 但《蒹葭》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 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 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给学生营造氛 围,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 而可感。
教 材 分 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⑴能理解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⑵品味与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复习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⑵ 品味诗歌美的语言,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 造美的动力。
教 材 分 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蒹葭
板 书 设 计
水中央 亲情友情
蒹葭 →水 水中坻 → “伊人” : 爱情事 业 水中沚 理想自由
朦胧含蓄
《诗经· 秦风· 蒹葭》
谢谢!
《诗经· 秦风· 蒹葭》
教材分析
说 课 内 容
学情分析
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 语文》第一编诗歌第一章古代诗词的 第二首诗歌。它是《诗经•秦风》中的 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 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 不得的惆怅之情、执着之意,感情淳 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却给人极 为丰富的美感,丰富到“我们只觉得 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 法 与 学 法
二、学法
教 法 与 学 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 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主动 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 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意。 (2)讨论法——积极思考,热情参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其中,《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蒹葭》这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并从中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蒹葭》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理解爱情的美好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蒹葭》诗歌的语言理解和意境把握。

2.原因:诗歌的语言古朴,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诗经》的背景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特点。

2.朗读:让学生朗读《蒹葭》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境。

4.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蒹葭》诗歌进行总结,提炼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蒹葭》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主题:爱情的追求意象:蒹葭、白露、伊人情感:渴望、向往、思念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15分钟授课)[教材分析]《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营造氛围,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伊人的形象以及追求者的形象[教学目标]⑴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诗歌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寻。

[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诗歌以及接下来提出的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三个问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再读诗歌(多媒体显示诗歌原文)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蒹葭》这篇文章的注释,那么我们就开始进入诗歌理解的部分,这之前,让我们再读一遍诗歌。

生:(朗读诗歌)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生:画中有诗。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画面感。

(多媒体显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浩荡的芦苇、一位寻求“伊人”的主人公等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重点,比如“浩荡”的芦苇,是从哪里知道的,寻求“伊人”的路程是艰苦还是容易等等。

多媒体显示蒹葭苍苍、水中坻、水之湄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解诗歌(多媒体显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这幅画是朦胧的,美丽的,当置身其中,你还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流水声,多媒体显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

教师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诗中写水的句子的理解,来讲解主人公对于“伊人”追寻的艰辛的过程。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说课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说课课件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 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 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叠句、反 复咏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 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 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
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 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 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深入探究
《关雎》和《蒹葭》二者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从 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 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 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凸显 追寻的艰险和主人公的执著。《蒹葭》比《关雎》情 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 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 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 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朦胧”和“距 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拓展延伸
钱钟书和杨绛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 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 订婚仪式。据说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在家 里对杨绛关怀备至。钱钟书每天早起做早餐,这个 习惯一直保持到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钱钟书和 杨绛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
二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 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 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 举例分析。
比、兴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比:以此喻 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 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如《关雎》中用“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鸣,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 间和谐恩爱。

12《《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稿)

12《《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稿)

[原创]《<诗经>二首》之《蒹葭》教学简案授课人:杨雪梅[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蒹葭诵品悟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

二.简介有关《诗经》的常识。

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常识。

三.诵诗。

1.看画面听范读《蒹葭》。

先播放范读flash课件,只见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吟诵,让学生心驰神往,深深地沉浸在那绵远的意境之中。

2.学生形式多样诵读此诗。

四.品诗绘诗。

1.把握文意,描述意境。

让一两位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全诗在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驱遣其想象,把无形的文字转换成有形的画面,用语言扩展意境。

2.展示学生预习中完成的绘画作品。

3.合作探讨:①写对“伊人”的追求,为何写芦苇(蒹葭),二者有何关系?(明确本诗艺术特点之一:起兴手法)②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明确本诗艺术特点之二:重章叠唱)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本诗主题的多义性)五.悟诗。

第12课《蒹葭》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蒹葭》说课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说课
引人遐想 美不胜收
教法 学法
教材
教学 过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说教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 首文质兼美的抒情诗。
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 表达了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
感受《诗经》艺术魅力; 提升文化品位。
说学情
具备一定的诗
歌领悟能力和
学 欣赏能力
生 现
认知结构、能 力水平有限
我积读累我词发语现 蒹四言葭为主,溯两洄字一顿。 萋每三章个萋押叠韵词湄晞 几涘每个章跻字内不容一基沚样本。坻相同重叠,章句只有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积累 字词,为疏通诗意做准备。

课标指出: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斩断 学生飞翔的翅膀,但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催化剂和助力器。
说板书设计
画面
音韵
精神
意境
说教学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做好教学环节的指导;
问题的设置要有典型性和引领性; 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感谢各位老师指导
设计意图:丰富知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 效果。
蒹葭,指芦苇,生 于水边。
《蒹葭》出自《诗 经·秦风》,属于 秦国民歌,是一首 优美的怀人诗作。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称为“诗”或“诗三百”。
内容上: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阅读方式
录音范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 分章朗读诗歌
有什么特点?
秋水--盈盈
用一句话表现诗中的优 读这首诗,我看到了一片白茫茫的芦花。
美画面

《蒹葭》说课稿 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

《蒹葭》说课稿 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

《蒹葭》说课稿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这首诗是爱情诗,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诗,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确立如下:1)记住《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准确朗读诗歌,并能结合课文注脚说出诗歌意思。

3)能记住《蒹葭》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蒹葭》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蒹葭》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教材的处理:根据课标及考点要求,对于诗歌,主要是朗读背诵,做到能记住、能默写。

鉴于此,教学中重点放在读记写的训练,而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点拨一下就过了。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说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朗读《蒹葭》,结合课文注脚扫除字词朗读障碍。

2.创设情境,导入学习:如果说《关雎》的美恰似春江花月,温柔浪漫。

那么《蒹葭》的美又如什么呢?让我们走入《蒹葭》,感悟《蒹葭》之美。

( 边看《蒹葭》边听邓丽娟《在水一方》,导入课文学习。

九(下)24-2《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九(下)24-2《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蒹葭》这首诗的歌曲,和孩子们一起低声吟唱,优美的歌词,迷人的曲调,将孩子们带入浪漫而美好的情景之中。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学唱它好不好?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圈画,解决生字词。

2、学生自读,相互指正。

3、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老师纠正补充。

4、带上感情齐读,老师点拨。

5、谁能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一名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三、细读诗歌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深秋“白露为霜”)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凄美哀伤。

)3、大家能否看出文中所写是一天中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深秋的清晨)4、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四、再读诗歌把握形象1、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大家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说课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说课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 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 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 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 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 水”,可以是高山、深壑,可以是宗法、礼教, 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 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 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 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 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 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 象征意义之中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人性美,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朗读,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对伊人形象的理解。
三、说学情
• 两极分化较大 • 举手回答的人比较固定 四、说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 自主预习 • 导入 • 整体感知 • 合作探究 • 总结 • 反馈
1、自主预习
3、整体感知 思考2 人美吗?
•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 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 谈谈你心中“伊人”的样貌?
朦胧美,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4、合作探究1 诗意理解
诗意理解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
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充满了喜悦。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 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

《蒹葭》说课

《蒹葭》说课

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
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 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 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
1 导入明标
2 初读感知
品读感悟
3
4 合作探究
5
拓展深化
一 学习目标:
1.把握《蒹葭》章法的结构特点,反复诵 读,直至成诵。
课堂教学资源 课外学习资源
课程资源
浓郁的抒情色彩。所以感受作品意境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概 括意境,描述意境,提高语言的领悟力和鉴赏力。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交流。每组推荐 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初步感受本诗。教师作适时点拨 与小结。
四、鉴赏领悟
尊重主体阅读,归纳诗歌艺术特色。理 解主人公形象,培养多角度解读诗歌的 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对蒹葭进行鉴赏。
捕捉曼妙音韵 体味朦胧诗境
------《蒹葭》课后八说
高庙镇中心学校 刘然
一说教材
说课流程
二说学情
三说模式
四说设计
五说板书
六说评价
七说开发
八说得失
《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 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 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 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 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 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主人公 形象也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富有音 韵的四字一句,回章叠句,形成一唱三叹,也渲染了一种渺远 虚惘人 ”指的仅仅是一 个美丽的女子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说课稿<蒹葭>一、导语设计创设情境: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琼瑶词,邓丽君演唱)。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一)、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

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样被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蒹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师生问好)同学们, 2010年2月21日,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了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

为何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推崇呢?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意境很美的一篇——《蒹葭》,(课件1——《蒹葭》)一起去探寻《蒹葭》之美。

(板书1:蒹葭)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好,开始!(巡视,观察朗读情况)2、好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请一个同学作简要点评。

(你认为他朗读的字音准确吗?)3、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还是有一些字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给大家上了红的颜色,同学们可以轻轻地把这些字念一念。

(课件2)4、好的,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读一读,蒹葭——三、再读感悟1、不错,很流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自由地朗读,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朗读。

2、好了吗?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呢?同学谈感受。

四、品味情感1、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此处“风人”即指诗人。

王国维所说的“风人深致”是指《诗经·蒹葭》这篇诗,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课件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课件4:我从感受到情感)预设:思念、惆怅、期待(1)思念之情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执着追寻,绵长思念(板书:思念)如时机恰当,可简单介绍重章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畏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

第12课《蒹葭》说课稿

第12课《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蒹葭》选自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借助蒹葭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爱情的女子形象。

本诗结构严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1.上《蒹葭》这一堂课前,学生刚学完《关雎》,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等知识,重温了押韵、叠词等知识,相当于了解和掌握了诗歌韵律美形成的原因;另外,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拖音等,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青春期的孩子对“歌咏爱情的诗”很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体会美好的爱,也引导他们较为自然地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活化。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感受蒹葭之美,并能正确读写本诗的四个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展示等形式,从诵读、想象、分析理解等角度来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

能通过多种形式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理解蒹葭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美”的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读诗了解诗意;品读语言体味美;结合背景理解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古人对诗经的教化作用非常重视。

二、说学习目标
(一)、九年级的同学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是第一次接触诗经,对作品的情感理解上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语文《新课标》要求初中生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中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听读,跟读等方式,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展开想像,发挥联想,进入诗的境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品味赏析诗歌。

3、通过反复的朗读,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突破方法:运用朗读手段,听读,跟读,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突破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描绘爱情场景,激发鉴赏兴趣。

另外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领悟诗的内涵,接受美的熏陶。

学习评价
1. 用抽读,小组读等方式,从语言、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朗读。

2、通过检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文中场景的描写,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赏析。

3、抽查学生背诵,评价诵读完成的情况。

三、说教学方法
1、情景渲染法:运用多媒体和教师语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2、诵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诗情画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蒹葭》歌曲,师:就是这样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她又像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从《蒹葭》,今天,她风姿绰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文质兼美的诗——《蒹葭》
【深情的导语,如诗如画的背景,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问题一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播放范读。

提出要求:听语音语调情感。

3.请一个同学读第一节,老师读第二节,全班读第三节,想想这首诗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应该能够发现这三节诗之间有很多重复的词句。

然后老师顺势引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体现了诗经的音韵美。

(板书)
【目的是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
(三)问题二,解决诗歌赏析的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口头描绘蒹葭美景。

(感受画面美)问:如果你来画出这样的美景,你会画哪些景物?
3、感蒹葭美情。

师:主人公在追寻什么?如愿了吗?心情如何?再次朗读第一节。

4、品蒹葭朦胧美(感受韵味美)师:河的那一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主人公如此的执着不休的追求?
【要学生赏析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

如何赏析诗歌画面美,我设计了让学生口头描绘画面这个环节,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赏析韵味美,我通过情景的设置,语言的引导来领会】
(四)问题三
个性演绎,让诗情在你的笔下流淌
引导学生将这篇诗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个环节是书面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赏析达到的程度】
(五)问题四,熟读成诵同学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的路上让我们以此共勉!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熟读成诵,达到积累的目的】
余斌清
20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