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第四节“热胀冷缩”。
本节主要介绍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热胀冷缩的定义、热胀冷缩的原理、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定义和原理,知道热胀冷缩是由于物体内部粒子振动引起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热胀冷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胀冷缩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热胀冷缩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热胀冷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气球、水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铁链容易断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热胀冷缩的定义和原理,解释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冬天水管破裂、夏天衣物的缩水等,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际应用。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热胀冷缩实验,观察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让学生从实践中加深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热胀冷缩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热胀冷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热胀冷缩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热胀冷缩1. 定义: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2. 原理:物体内部粒子振动引起。
3. 应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汽车轮胎、水管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工厂生产的一种产品,在温度升高时,其体积会发生变化。
假设温度每升高10℃,产品体积增大0.5%。
如果产品在常温下的体积为100cm³,求产品在温度升高20℃后的体积。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能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简单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教学难点理解热胀冷缩现象产生的原因。
能够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装满水的烧瓶、带玻璃管的橡胶塞、水槽、热水、冷水、气球、铜球、铁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乒乓球恢复原状?”2、学生可能会提出将乒乓球放入热水中。
教师按照学生的方法进行操作,乒乓球果然恢复了原状。
3、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恢复原状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热胀冷缩。
”(二)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图片,如铁轨、电线杆上的电线等。
教师讲解:“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2、实验探究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装满水的烧瓶、带玻璃管的橡胶塞、水槽、热水、冷水。
教师演示实验: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教案
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教案一、教目标1.了解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2.能够观察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2.热胀冷缩的观察和解释3.热胀冷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指导学生看一下附近的物体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物体的大小会有所变化。
示范实验:将不同的物体放在水中,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2.学习(1)PPT介绍通过PPT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和物理原理。
(2)观察实验在教室内或实验室中选择不同的物体如:金属、橡胶等。
在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中,观察不同物体的体积的变化。
(3)情境演示以随季节气候变化的渝灯为情境造物,告诉学生当气温上升,灯体积会增大弯曲或开裂,当气温下降,则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3.讨论(1)观察和解释分组讨论,收集观察实验中的数据和情境演示的案例,并解释现象。
让学生明白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膨胀或收缩。
(2)应用让学生思考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例如:温度计、夹板、机械紧固件等等。
四、巩固介绍学生一个缩小铜环,再加热就可以装进一个木棒中的实验。
让学生模拟实验,并解释发生变化的物理原理。
五、拓展教师介绍热胀冷缩在道路建设、管道安装等生产领域的应用,并向学生介绍热机原理。
六、总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变化过程和实际应用。
七、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个实际的例子并介绍它与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有什么关系,该例子可以是生活中或者工业应用的。
《热胀冷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1
《热胀冷缩》教学分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热胀冷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实验。
本文将以《热胀冷缩》教材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概述《热胀冷缩》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内容,主要讲解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掌握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温度变化对物体体积的影响;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性。
三、教学方法分析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从而深入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2. 讨论教学法: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3. 案例教学法: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1. 热胀冷缩实验的准备工作:准备实验器械,介绍实验目标和步骤,讲解实验注意事项;2. 实验操作过程:学生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3.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得出结论;4. 实验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五、教学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2. 实验表现评判:评判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熟练水平、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等;3. 实验讨论参与度:评判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积极性和贡献度,包括是否能提出合理观点和问题,是否能与同砚进行有效交流。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息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的概念、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有所观察,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2.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2.使用直观演示法和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胀冷缩的概念。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管等。
3.课件和教学多媒体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解释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球、塑料管等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胎压调节、热水管的防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写成观察报告。
大班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大班科学热胀冷缩教案【篇一:四年级科学上册《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篇二:《热胀冷缩》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云城区都杨镇中心小学电话:0766——8281352《热胀冷缩》教学案例云城区都杨镇中心小学黎慕英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胀冷缩》一课。
教材分析: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本节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展开调查,看看物体在受热和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课时着重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所以,教材从常见的水、空气和玻璃杯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中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2)在学生研究水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判断:固体和气体有没有这种性质。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教学准备:烧瓶、细管、铁圈、铁钉、玻璃杯(2个)、木板、水槽、酒精灯、烧杯、弯玻璃管、橡皮塞、滴管、气球、瘪乒乓球、热水、有色水、肥皂水、冰水。
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喷泉吗?生:见过,在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
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生:(奇怪地)有这样的喷泉吗?没见过。
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
(设计思路: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热胀冷缩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节课将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多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一现象。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一原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教具:热水、冷水、玻璃杯、气球、弹簧测力计、金属环、细绳等。
2.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实验演示视频。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到的关于物质三态变化的知识,为引入热胀冷缩打下基础。
2.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加深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到的物质三态变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对物质体积的影响。
2.讲授新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视频展示,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一现象。
3.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并组织小组讨论。
4.归纳小结: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七、作业布置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3.思考热胀冷缩与物质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4.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热胀冷缩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实验结果的稳定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案《热胀冷缩》5篇
幼儿园教案《热胀冷缩》5篇幼儿园教案《热胀冷缩》5篇幼儿园教案《热胀冷缩》1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
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幼儿园教案《热胀冷缩》2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9 月 26 日教学目标1、在学生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一步通过对固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5篇)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看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展描述和沟通。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觉新的问题,情愿积极探究,能积极与其他同学沟通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开心。
教学重难点:1. 用多种方法观看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试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试验验证自己的推想。
教学预备: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观看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我们已经了解水和很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争论推想)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讨论(1)争论讨论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晰地观看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沟通,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看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看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展试验)。
(3)小组就试验现象进展争论沟通。
(4)小结:通过书上试验我们发觉: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试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留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试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思索沟通,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试验反响速度更快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动时,哪种状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嬉戏。
3、沟通:从嬉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嬉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通用14篇)《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这部分内容分为3层。
第一层是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会是怎样的?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节课实验观察的回顾,教材上方的插图和对话提示了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中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层是研究怎样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细玻璃管。
内容的第三层是,教材下方以文字和插图对学生的想法施加了影响。
提示学生在做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观察活动之一是观察水在受热时的体积变化,之二是观察水在受冷时的体积变化,之三则换了一个角度,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
这部分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玻璃管内水面的升降,说明烧瓶内水的体积有了变化,而不是水的多少有了变化。
因为烧瓶是密封的,外面的水进不去,里面的水也出不来。
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推测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对“膨胀”“收缩”两个词要加以解释。
教材64页热胀冷缩的概念表述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结果的一种提炼。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同时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要充分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实践。
教材64页以3个问题对学生们的研究施加影响。
教师可多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研究,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
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热胀冷缩的原理,热胀冷缩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热胀冷缩的现象和规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热胀冷缩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温度计的示数变化、铁轨的缝隙、桥梁的伸缩缝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原因。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3)引出课题:《热胀冷缩》。
讲授新课 (1)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会发生膨胀或收缩的现象。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由于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的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物体的体积就会膨胀;当物体受冷时,分子的运动减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物体的体积就会收缩。
(2)讲解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有很多种,如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
(3)讲解热胀冷缩的应用和危害,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温度计的制作、铁轨的铺设、桥梁的建设等。
同时,热胀冷缩也会带来一些危害,如水管的破裂、电线的短路等。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3)学生能够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和证据。
(3)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3)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2)实验器材:水槽、热水、冷水、气球、铜球、铁环、塑料瓶、温度计等。
(3)学习单、评价表。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
(2)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如铁轨受热膨胀、桥梁受冷收缩等。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1. 2. 3. 1. 2. 1. 2. 1.讲授新课 (1)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分子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通用3篇)热胀冷缩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学科学12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12热胀冷缩(教案)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受热胀冷缩的原理;2.观察和描绘不同材料在受热或受冷时的变化;3.实践和探究热胀冷缩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热胀冷缩原理;2.观察和描绘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试管、烧杯、金属针、塑料圆盘等材料;2.温度计;3.烧瓶、水、火源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物体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请举例。
Step 2:引入新知识(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并简要解释原理。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到温度变化时,其体积会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会加速运动,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导致体积的增加,叫做热胀;当物体受冷时,分子减慢运动,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导致体积减小,叫做冷缩。
2.老师用实验展示热胀冷缩的现象。
a.将水倒入一个烧瓶中,水位高度约为一半,标记水位。
b.用火源加热烧瓶底部,观察烧瓶中水的变化。
c.再次测量水位高度。
d.将烧瓶放置在冷水中,观察烧瓶中水的变化。
e.再次测量水位高度。
Step 3:学生探究(15分钟)1.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材料(如金属针、塑料圆盘等)。
2.学生讨论并提出假设:a.如果将材料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b.如果将材料冷却,会发生什么变化?3.学生利用所选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和描绘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Step 4:总结(10分钟)1.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实验结果,并总结不同材料在受热或受冷时的变化。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3.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用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小实用工具,并进行展示。
Step 6: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热胀冷缩?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什么?2.学生总结和归纳热胀冷缩的特点和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 热胀冷缩9篇
小学科学教案热胀冷缩9篇热胀冷缩 1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教学过程: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
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生:见过!师:你知道为什么吗?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
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通用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通用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
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
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