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_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合集下载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范 点 的单位 共 1 2个 直 接吸 纳农 民就 业人 数 5 3万 人 .间接提 引 导 乡村 旅 游 向优 势 地 区 集 中 。加 强 ” 圈两 翼 ” 乡村 旅游 经 济 一
供 劳动就 业 岗位 1 人 ,到 2 2万 01 0年 全 市旅 游农 业 游客 总 量将 发 展 的分 类 指导 和协 调 架构 一 环 四走 廊 的 都市 田园 型 乡村
景 观 为重 庆 乡村 旅 游 发 展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资源 基 础 。
内容 。 ( 3)乡村 旅 游 产业 效 益 不 高 .经济 联 动 效应 不 明 显 。 乡村
重庆 具有 区 别意识 的 乡村旅 游 自 2 0 0 0年才 开始 自主 发展 ,现 旅 游 理 应成 为农 村经 济 社 会 发展 新 的 增 长源 和 加速 器 .但 目前重
民风 民俗 、节 庆 文化 ,从 农业 观 光 到农 产 品品 尝 购物 .从 传统 村 生 活 、 乡土 习俗 、劳 作 体 验 等 乡村 核 心 文 化 内 涵 . 缺 乏 具有 更
农 业 生产 到 现代 化 高 效 农业 等 等 .均 有可 开 发 的旅 游 资 源 和旅 游 参 与 性 、知 识 性 、娱 乐性 .能充 分 展 示 村 野 9 3 元 。 目前 .全市共 有 乡村 旅游 景 区 f )数 2 7 亿 点 40 个 ,客 房数 总 量 7 0 4 床位 全 市被 命 名 为 “ 国农 业旅 游 示 2 8张 全
三 、重庆 发 展 乡村 旅 游 的 对 策建 议
首 先 . 因地 制 宜地 发 挥 区域 比较优 势 以市 场 导 向配 置资 源
特 的 自然 条 件 、 历史 文 化底 蕴 和 社会 人 文 环 境 孕 育 了丰 富 多样 的 乡村 旅 游 资 源 。 从 田 园风 光 乡村 聚 落 乡村 建 筑 到 农 耕 文化

以“闲、野”为特色的近郊风景区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璧山青龙湖旅游规划为例

以“闲、野”为特色的近郊风景区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璧山青龙湖旅游规划为例
位 于 重 庆市 一 小 时经 济 圈范 围 之 内,距 主 城 区 5 0
庆璧山青龙湖旅游规划为例,探讨 了如何通过旅 游规 划设计建 立近郊风景 区的特色,并 以宏观 、
整体和局部等不同层面的具体规划策略的制定展
示了近郊风景 区的 “ 、野”特色规划 。 闲
ma r —c l f n i n n a s oi y t eo e al c o s aeo v r me tl ep l ; v r l e o u c h s a eo e f n t n t g ai n s ae y t el c c l f t u c o a i e r t t tg ; a h i l n o r h ol
a trsisofs ur a l ds a e p a ni og t e ce itc ub b n a n c p l n ng t e r h wi p n l ssofistr e m an sr tgi s t e h t de t a a y i t h e i tae e : h h
徐煜辉 杨晋苏 X u u。 A G J s U Y h i N nu Y i
摘 要: 本文以重庆璧 山青龙湖旅游规划为例, 提 游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近郊风景区旅游变得
出以 “ 野 ”为特 色的 近 郊风 景 区规 划 目标 , 闲、 并 异常火爆。与此 同时,近郊风景区也出现 了城市
近郊风景 区指能在 ( 车行 )一 日之内完成往 健 、体能恢 复、身心愉悦的业余生活方式。在经 返游的旅游目的地的总和 ,包括近郊 区以及与城 济高速发 展的 当今社会 , 日常 生活的快节 奏使 市交通联系便捷 的少部分远郊 区域。近郊风景旅 “ ”与 “ 休 闲”显得 格 外 重 要 。因此 ,近郊 风 景 区 作者单位: 徐煜辉,重庆大 游是 以自然风景为基础、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旅游 旅游中首 先应达到两个 目的: 一是解除体 力上的 学建筑城规 学院,副教授; 形式,其客源主体为城市 居民。 杨 晋苏,重庆大学建筑 城 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市病 、 短黄金周和 双周末假期分布以及居 民旅

加快璧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加快璧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生态与旅游6 农家科技加快璧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冯世德(重庆市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重庆 402760)当前,我国进入了大众化旅游阶段,广大乡村成了旅游新热点,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越,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璧山区顺应“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成,提出全域景区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1.我区发展璧山乡村旅游优势突显璧山历史悠久。

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自古以来有“田肥美,民饶裕,巴渝名区”美称,历史上曾出冯、蒲两状元,十翰林,孕育了文学家江朝宗、江庸,医学家张安钦、汪代玺,教育家张凌高等名人,被郭沫若先生赞誉为“黛山秀湖”。

璧山环境优美。

生态良好,景色秀丽,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古有“茅莱仙境”、“金剑晴雪”、“虎峰马迹” “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凉伞云遮”、“石泉凝脂”等“璧山古八景”,今有金剑山温泉、云雾山、缙云山、青龙湖、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等“一泉两山三湖”,是一座典型“绿岛水城”。

璧山区位明显。

位于重庆西郊,交通快捷,成渝高速、渝遂高速、渝蓉高速公路,G319线、S108线和在建的九永高速穿境而过,成渝城际客运专线在璧山开设站点启用,重庆轻轨一号线2017年将延伸到璧山。

璧山隧道将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园与璧山融为一体,缩短了璧山与重庆主城和成都的时空距离,是成渝经济轴的关健支点。

在新的历史机遇到来之际,璧山区委、区政府正以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实施“三区一美”战略。

道口经济拉开战幕,效益农业加快进度,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30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44%,农村面原污染管理更加精细,生态宜居建设深入推进,一生之城逐项落实,不断吸引全国各地众多旅客来璧山参观旅游。

据2016年相关资料显示,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500余万人次,直接收入11.2亿元,为农业增效、乡村繁荣、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重庆市作为典型的山区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巨大。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产品单一、管理不规范等。

因此,本文将针对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1. 旅游设施不完善目前,重庆市很多农村地区的旅游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如交通不便、餐饮和住宿等设施不完善。

这些问题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和旅游成效,也会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2. 产品单一重庆市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普遍比较单一,如农家乐、民俗表演等。

这些产品虽然能够吸引一定的游客,但是很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很难持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3. 管理不规范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环境卫生不好、安全管理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游客体验和安全,也会破坏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形象。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需要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完善餐饮住宿等旅游设施,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度。

2. 多样化产品供给重庆市也需要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如加强民宿、特色美食、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开发,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3. 加强景区管理针对重庆市存在的管理不规范问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监管和管理,加强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力度,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结语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产品供给、加强景区管理等措施,才能更好地推动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形象。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重庆市重要的旅游业态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也成为了重庆市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乡村旅游产品单一、设施不完善、市场竞争激烈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本文将对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风光、乡土民俗为特色。

由于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游客在参观游览时往往感到缺乏新鲜感和丰富性,久而久之不愿再次重复体验。

这种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乡村旅游设施不完善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交通不便利、住宿条件单一、就餐选择有限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

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 市场竞争激烈当前,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景点在开发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忽视了产品质量和特色。

这种情况导致了市场上同质化严重,并且价格战频繁,严重损害了乡村旅游市场的诚信度和形象。

二、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1.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为了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的问题,应该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

可以通过开展农耕体验、田园牧歌、乡村美食制作等活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2. 完善乡村旅游设施要解决乡村旅游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提高游客的出行体验。

3.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解决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需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评价制度,打造特色品牌。

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特色,降低市场同质化竞争,提高市场份额。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1.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重庆市的部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存在瓶颈。

一些乡村旅游景点交通不便,住宿条件简陋,餐饮服务不规范,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2.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重庆市的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只有自然风光,缺乏特色的体验项目和活动。

游客来到乡村旅游景点后,除了欣赏风景,很难找到有意义的活动和体验。

3. 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在市场营销方面,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工作比较薄弱,很多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推广,导致游客不了解,无法前来参观。

4. 农村发展不平衡重庆市的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乡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旅游接待能力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

通过修建道路、建设酒店、发展农家乐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2.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鼓励乡村地区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游客的体验和活动。

可以开展种植、采摘、农耕体验、乡村美食、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立重庆市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重庆市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4. 推动乡村振兴针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重庆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创业致富,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结论随着人们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和推动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提升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做出贡献。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兴增长点。

重庆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推动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滞后当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乡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游客出行不便、住宿条件差、食品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成为限制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2.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重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单一,特色不鲜明,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供给,导致游客流失,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 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不到位部分地方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旅游环境受到破坏。

乡村环境脏乱差、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完善农村公路、改善供水供电条件,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

2.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多样化。

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乡村体验游、乡村美食游、乡村农事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吸引游客,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加强乡村旅游环境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制定并实施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护乡村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游客的良好体验。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乡村旅游发展问题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重庆市乡村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被破坏,文化景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够。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乡村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3.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部分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缺乏吸引力。

游客的体验感受不佳,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 乡村旅游宣传推广不足乡村地区的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不高,游客的到访率也相对较低。

1. 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让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

要加强对景点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设施,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

3. 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乡村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资源,开发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选择余地,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要注重产品的特色和创新,打造独具魅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4. 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推出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到访乡村地区。

结语:新时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大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希望新时期的重庆市能够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做好相关规划和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挖掘乡村旅游潜力,打造独具特色
重庆市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然而这些资源的利用却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为了
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重庆市需要找到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出新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其次,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其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

同时,重庆
市需要继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些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以此吸引更多旅游者到来。

二、注重旅游与当地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小城镇和村庄的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考虑到当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同时
也需要注重文化保护问题。

重庆市需要坚持文化自信,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在乡村旅游开
发中,应该注重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入,保持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乡村旅游的吸
引力。

三、严格环境管理,避免负面影响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

重庆市在乡村旅游发展
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保措施,实施规范管理,将乡村旅游逐渐转向“绿色旅游”。

四、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重庆市需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设施保障。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需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

同时,
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全息理论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发展思维——以城乡交错地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全息理论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发展思维——以城乡交错地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交错 地
[ 图分 类号 ]5 中 F9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02 06 20 )5—02 — 6 文 10 —50 (090 0 0 0
技 术领 域 向其他科 学渗 透的 同时 , 的哲学 、 有 社会 科 学 工作 者把全 息范 式进一 步推 广 , 出 了 自然全 息 、 提 社 会全 息 、 神全息 等观 点 , 着 手研究 全息论 的一 精 并
学 学 院副 教 授 , 究 方 向为 旅 游 地 人 居 环 境 、 研 区域 旅 游 开 发 。
从 字 面上理 解 , 全息” 全部 的信 息 、 “ 是 全部 的链
接 , 就是信 息 的 系统 工 程 。全 息 不 仅包 括 了全部 也
的信 息 , 而且 还包 括 了 透视 、 位 、 全 睿智 、 瞻 和 超 前
第2 4卷
2 0 第 5期 0 9年
月 刊
全 息 理 论 视 野 下旅 游 目的地 空 间 系统 的发 展 思 维
以城 乡交 错地 重庆 市 璧 山县为 例
姜 辽 , 雅 芳 张 述 林 毛 长 义 潘 , ,
( . 江 树 人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1 ; . 庆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庆 40 4 ) 1浙 浙 10 5 2 重 重 0 0 7
浑 源 县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院 长 , 究 员 , 究 方 重 研 研
向为 区 域 旅 游 开 发 与规 划研 究 ; 长 义 (99 , , 东 泅 毛 16 一) 男 山
水人 , 四川 大 学 建 筑 与 环 境 学 院博 士 , 庆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重
对 白银 市 自然 、 济 、 会文化 等 发展条 件进行 结构 经 社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te es ae isfr h e eo me t f o h nt t tge ed v lp n mmu i — v le u s i u hae r u owad h r o t o c nt i ov dt r m s c raaep t r r . y n oi n f
与”的概念 ,他 在 《 旅游 :社 区方 法 》一书中指 出:旅游业
从 一 开 始 就 蕴 含 着 巨 大 的 经 济 效 益 和社 会 效 益 ,如 果 能 够 将
( )社 区参 与 旅 游发 展 历 程 一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 内南相互关联 的人们 所组 成的社会生 活共 同体 ,是 由从 事政治 、经济 、文化 等各 种活动的人群所 组 成的 区域性 的社会 实体 。通 常认 为 ,社 区参与 旅游发 展 fo m n y no e u s ee p et是指把 神 区作 为旅游 C m u i vl dt r m dvl m n) t i v oi o 发展 的主体 纳入旅 游规划 、旅游开发等涉及 旅游发展重大事 宜 的决策 、执 行体 系中。社区参与 的旅游发 展是 旅游可持续
DaLi g ’ Zh n h l n 2 a gS u i n
( . l g f ma i e, ih uUnv ri , ia g Guz o 5 0 3 2Colg fGe g a hc l ce c s C o g igNoma 1Col eo Hu nt sGuz o e i iesy Guy n , ih u 5 0 0 ; . l eo t e o rp ia in e , h n qn S r l
笪 玲 ,张述 林
(. 1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 州 贵阳 5 00 ;2重庆师 范大学地理 学院, 贵 5 03 . 重庆 4 04 ) 00 7

基于综合集成技术下区域旅游规划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基于综合集成技术下区域旅游规划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收稿 日期 :0 1 6 , , 庆荣昌人 , 1 8 一)男 重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 与旅 游学 院硕士研究生.
1 8
综 合集 成研 究.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基于综合集成技术下设计 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 以区域旅游规划编制流程为基本线索, 以区域旅
游规划编制为主体 , 运用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 、 走人机结合 , 定性与定量结合, 把专家体系、 信息与知识 体系以及计算机体与区域旅游规划有机融合 为一体, 通过提出定性问题 、 系统分解、 建立模型 、 资源集 成、 系统分析 、 系统综合 、 集成设计等一系列步骤 , 最终设计 出区域旅游规划系统 , 构建了一个高度智能
1 基 于综 合集成技术下 区域旅游规划 系统 的构建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 , 区域旅 游规划是一个 以开放 的复杂旅游巨系统为
对象 , 运用系统分析与综合原理 , 进行分析评价 , 优化并调整开放 的复杂旅游巨系统之运行 的过程. 而综 合集成是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 其基本观点是对于 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 中一些极其复杂的 事物 , 从系统学 的观点来看 , 可以用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来描述 , 解决这类 问题是从定量到定性的综合集 成方法 , 以及在此基础上上升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E. 因此 , 对旅游规划的研究 , 事实上就是一种系统
化 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 详见图 1 系统分为数据库层 、 . 系统层 、 技术层 、 实施层. 系统各层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 以数据库层为基础 , 以系统层为主体 , 以技术层为关键 , 以实施层为 目标.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 内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 、 相互影响 , 环环相扣. 综合集成下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具有综合优势、 整体优势 和智能优势. 它能把人的思维 、 思维的成果 、 人的经验 、 知识 、 智慧以及各种情报、 资料 、 信息全部集成 , 从 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8 旅游规划系统集成 的运作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体系 , ] 为编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及对策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及对策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及对策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其中,重庆市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文化底蕴,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笔者将从发展模式和对策两方面探讨如何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模式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势崎岖,水资源丰富。

其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巫山、秀山、奉节等地,以青山、清水、奇峰、古镇、风情为特色;另一个是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为特点。

根据其特色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发展模式:1.旅游路线多样化:将不同的景点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旅游路线规划。

如秀山的九龙沟景区与乔家大院景区,可以组合成为一个旅游路线,吸引不同的游客群体。

同时,采用共享式旅游模式,形成集约化旅游能力,实现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对接。

2.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业与生产、服务业产生融合效应,发挥农民在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以三峡库区为例,可以将旅游和水产养殖产业相结合,形成“渔经旅游”;利用本地水果和农副产品,发展美食文化旅游等。

3.品牌建设:以集团化运营、标准管理为基础,利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创意文化等,打造旅游品牌。

以秀山的九龙沟景区为例,可以将其打造成为“中国龙文化旅游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并提高经济效益。

二、对策尽管重庆市乡村旅游存在着许多机遇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发展挑战,需要制定科学的对策,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出台专门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探索新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升重庆市乡村旅游品牌价值。

2. 持续创新创新旅游产品和内容,探究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升重庆市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

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增强他们的游玩、购物、餐饮和文化体验感,培育乡村旅游创新的新动能。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重庆市是一座兼具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在乡村旅游方面,该市的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已经成为国内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每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数以百万计。

二、重庆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1、资源整合不足重庆市是一个山地城市,每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像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中区及大渡口区等市区腹地,有许多民俗文化村庄,却因为旅游开发困难,无法充分挖掘。

2、旅游设施落后重庆市许多乡村地区的旅游设施落后,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

此外,一些旅游景点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游客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例如,一些景区缺少足够的警示标识和安全设施,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3、文化传承薄弱重庆市的许多乡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是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已经开始模拟和改编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淡化和失真。

重庆市应该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整合。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作,形成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农村景区和乡村旅游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

2、增强旅游设施的安全性和服务水平重庆市应该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和安全性。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加强道路、桥梁和停车场等设施建设,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

(2)对旅游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审批。

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3)加强景区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例如,加强安全警示标识的设立,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重庆市应该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尊重并保护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具体措施包括:(1)大力宣传重庆民俗文化,鼓励乡村旅游目的地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民俗文化体验。

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

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

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作者:周继霞官冬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0期作为一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的地区,璧山县乡村旅游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本文在分析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具有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发展特色的思路,即县城都市板块、璧北板块、璧南板块、渝遂高速公路板块、成渝高速公路板块的“一圈两翼两轴”的空间构思。

一、概述重庆市璧山县旅游经济活动开始于90年代初,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

同时,璧山县乡村旅游区域广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景观丰富多彩。

如何合理的利用乡村优越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旅游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璧山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推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其他发展较早的地区相比,璧山县乡村旅游业处于初步阶段。

由于发展意识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很好的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璧山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因此,总体来说,璧山县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产业为依托,即开展了农业观光、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

近几年,随着璧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有青龙湖荷香苑、重庆凯普生态乡村园、重庆九州花木公司乡村旅游园、丁家花卉苗木基地、翰林山庄、阳龙农家乐、城北生态观光园、璧城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区、龙梭山桃园等。

截止2007年,璧山县农家乐已发展到130家,其中被授予“重庆市星级农家乐”的有7家,日接待能力1400人,日接待人数850人,年接待游客50万人左右,从业人员231人,每年实现收入819万元。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些乡村地区因为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缺乏现代化的酒店、餐饮和娱乐设施,给游客带来不便。

对此,重庆市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乡村地区的交通和电力供应,提高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游客的体验。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着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成了水土流失、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重庆市可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资源,设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监管,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还面临着文化传承问题。

一些乡村地区因为人口外流和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举办传统节日和民俗表演等,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激发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存意识。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目前很多人对于重庆市乡村旅游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

为此,重庆市可以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向游客展示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和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到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文化传承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可以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乡村环境问题乡村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垃圾处理不规范、乡村景观遭到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 乡村旅游设施建设问题目前,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的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也存在开发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乡村旅游管理问题由于乡村地区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存在管理混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给游客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对策研究1. 加强乡村环境保护针对乡村环境问题,可以加强对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垃圾处理、景观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可以引导当地居民培养环保意识,共同保护乡村环境。

2. 推进乡村旅游设施建设为了解决乡村旅游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到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中来,提升乡村旅游的硬件水平。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借鉴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3. 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系针对乡村旅游管理问题,可以加强对乡村旅游项目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还需充分挖掘和发扬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的景点观赏向体验式、亲子式、文化式乡村旅游转变。

可以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四、增强宣传推广力度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增加对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领会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熟悉风土民俗与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凭借地缘的优势与便利的交通,习惯了城市人近距离休闲旅游的需要,成为人们双休日休闲旅游的首选,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巨大。

国务院《关于加快进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也明确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成为城乡统筹、协调进展的重要途径。

一、重庆乡村旅游进展现状2010年,XX市乡村旅游游客总量达到1850万人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说明重庆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目前,重庆乡村旅游进展要紧面临下列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进展不平衡。

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等乡村旅游模式开发不足。

(2)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尽管已经达到一定数量,但乡村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农村经济进展中的奉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进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二、重庆城乡统筹给乡村旅游进展带来的契机XX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开始于2007年6月,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实验田。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共进展共繁荣,是中央给予重庆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

城乡统筹即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进展。

城乡统筹改革符合重庆大农村与大城市并存的特殊市情的需要。

乡村旅游市场面向城市,具有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符合城乡统筹的需要。

重庆城乡统筹的大背景,给乡村旅游进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一)推动乡村角色的改变城乡统筹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土地的集中经营,通过招商引资与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项目开发,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进展,这为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以“闲、野”为特色的近郊风景区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壁山青龙湖旅游规划为例

以“闲、野”为特色的近郊风景区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壁山青龙湖旅游规划为例
ISSUE 5 OCT.201 0/INTERIOR DESIGN /51
~~ts~iff~BJXl:l: l&~il1JMIIHF~ - .~j.m~ ~ w w:£:1N]~W¥~.m~'J 7Ji9tl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Sub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
~lf~W~E!7f£#~*~·lf~W~~~
~-~•·t¥J~tilll.m~rr£~~~~-#~"t¥J &,~~12.
lZSJ&.
lf~fiJffl*Bl§~ "~ . ~- t~
~Wlf~~~~-~!¥JUm'i.~~~!¥J~~.
:f'~Sfu~~~~'L'"'F-~E!~~.
-T
@*Ji!.x1Jt¥J.lz.YE~*·
1il:-r~~m-JJ\~~151):~m~~~. ~~~iJ£~so001 002

1tit!lt'z-T~
Jll . :lkJII. 5I)~ =m!¥JJlfoJ~'L'ULH, ~*~*
*£~-~~ . ~=~~~-~-~A~!¥J~%
m:~.~~t¥J~Ul:tt~~•ft~~*~~-r~~
~~ · ~.~ " h#~~~~A·g~~~# . *
~M*•o.!=J&~~. ili~~~~~ili~7iJ£m
~EJAI~F ~. ~~$~~~~.~)Jff~§l~
i*-ll*•loM" T #xt.i!.- ~ #~-=-:k~:~.'] ;R.~ : ;t ~.t Jk Iii ..1:. ~hGJ~.:f·J Jfl ;R.~. 1t1.f../k Iii ..1:. ~>-;/] ~~*~ ;R.~;f.. X) ~Jk Iii ..1:. ~~ ~ iPJit;R.~o

浅析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以重庆璧山金堂湖山庄为例

浅析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以重庆璧山金堂湖山庄为例

产能经济351浅析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以重庆璧山金堂湖山庄为例肖 茜 李微波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为提升乡村旅游业管理水平,促进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

本文对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重庆市璧山金堂湖山庄为例,运用旅游业相关理论和市场营销学中的4P 理论增强乡村旅游竞争力,促进重庆地区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金堂湖山庄;营销策略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351-01一、发展简介重庆乡村区域广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景观丰富多彩。

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森林公园、古镇民俗节事、景区带动型5种模式。

2013年,重庆市旅游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按照“314”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目标,以“美丽中国之旅、重庆非去不可”为主题,大力唱响旅游“四季歌”,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接待过夜游客6809.79万人次,同比增长6.21%;接待入境游客242.26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6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02%和8.56%;旅游业正在成为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

二、金堂湖山庄发展的特色资源分析金堂湖山庄位于重庆壁山西南部,根据重庆市确立的“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璧山处于渝西环都市板块,是“一圈”之中的重要位置,优越的区位条件为璧山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金堂湖山庄吡邻1400多亩碧波万顷的金堂湖畔和公元1890年法国教父选址兴建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路德教堂。

山庄以一幢融歌特式建筑风格的大楼,与教堂相呼应,以舒适、温馨、幽静的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山庄配套设施齐全,拥有能同时容纳200人的客房,客房配备有空调、热水器、WIFI 等。

山庄娱乐场所设施齐全:KTV 包房、绿荫台球、跑步机、乒乓球等供游客用餐后休闲娱乐;此外绿荫处设有钓鱼台,供游客们休闲垂钓,至今金堂湖山庄是集休闲垂钓、林果采摘、农业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农家乐,现已打造成金堂湖文化休闲旅游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强调社区的“实质性参与”并兼顾区域发展与较 化”,“响应”指标则回答了“做了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强培训等问题。还有学者研究了乡村社区旅游产品开 发问题。王丽华、张宏胜(2004)强调乡村旅游产品
笔者结合璧山特点,得出乡村旅游发展的 PSR 模型(如表-1 所示)。 表-1 璧山乡村旅游发展 PSR 模型分析
—Take Bishan County in Chongqing for Example
Da Ling 1, 2, Zhang Shulin 2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Chongqing Normal
虽然面临着“公地悲剧”的困境,但是毕竟代表了中 要指政府的政策指导规划,同时,也强调了社区发展的回应。
国乡村社区旅游精英的成长历程。
(二)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特点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乡村旅游社区 参与模式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试图通过不同地区发展 模式的特点来找到普适性规律,提出了很多模式,如 “分红利”模式、“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以及“政 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等。这也反映了一个 现实,即不同区域特点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应 该有所不同。璧山县是重庆市唯一纳入“一小时经济 圈”城乡统筹核心区的县级地区,在区位上具有城乡 过渡的特点,是典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地带。我们在 这里选取璧山为对象,研究此类区域的乡村旅游社区
2009 年第 6 期 第 25 卷(总第 190 期)
改革与战略 REFORMATION & STRATEGY
NO6,2009 (Cumulatively,NO.190)
REGIONAL DEVELOPMENT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笪 玲 1,2 ,张述林 2
的开发要“神形兼备”,借助社区来丰富旅游地的旅游
供给。还有学者研究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结构及内
压力
状态
响应
部要素问题。孙九霞(2004)探讨了农民在社区旅游
间接压力
直接压力
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刘伟华(2000)探讨社区参与
城市化进程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乡村旅游逐步发展
政府政策导向
所涉及的不同层面及参与的内在机理,并针对目前中 国实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社区 参与旅游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刘明(2001)认为旅游
必须在双赢、参与、整合的原则下进行更新。很多学 和间接两个方面解释了“状态”的原因,是自我发展和外在推动的
者都认识到中国乡村社会“精英”的巨大带动作用(张 结果,其中新的“土地流转”等政策,在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开了束
骁鸣,2006)。吴其付(2007)认为不少乡村社区精英 缚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土地的新问题;“响应”指标主
REGIONAL DEVELOPMENT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09.6
129
REGIONAL DEVELOPMENT
2. 压力因素多元化促使乡村旅游社区发展模式的多元 旅游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纠纷、矛盾甚
化。与其他乡村不同,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受到来自 至冲突,因此保证合同的公平、公开是合同有效的基础。社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should have difference for area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research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this paper choose urban outskirts as investigate object and take Bishan county of Chongqing outskirts 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outskirts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by use of PRS model. And then th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involved tourism in such area are put forward.
社区参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类区域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PRS 模型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09)06-0128-04
On the Community-Involved Rural Tourism in Urban Outskirts
政府
参与运作模式,以期完善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并
旅游者
希望能够对相似区域提供借鉴。 二、PRS 模型下都市近郊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特点分析 都市近郊旅游的形成,往往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






经济利益



















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游者达成的一种
社区
妥协。在居民出游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城市周围
年,墨菲(Murphy P.E)首次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社区参 与”的概念,他在《旅游:社区方法》一书中指出:旅游业 从一开始就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够将 它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 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作为一种社区的活动来管理,那么一 定能够获得更大的效果(辛建荣、张俊霞,2006)。1997 年 6 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 并颁发了《关于旅游业的 21 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 《议程》所倡导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关怀 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 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开始进行有关社区参 与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发展与社区的相互关 系 及 社 区 在 旅 游 发 展 中 的 地 位 、 作 用 等 (Taylor, 1995; Joppe,1996)。
(二)我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我国旅游学界非常重视“旅游目的地与社区关系”问题 的研究,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强调游客与当地居民间在资 源与利益关系上的平衡,所以,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目的 地“社区参与”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
[ 作 者 简 介] 笪 玲 (1979-), 女 , 江 苏 南 京 人 , 贵 州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旅 游 系 讲 师 , 研 究 方 向 : 区 域 旅 游 规 划 ; 张 述 林 (1957-),男,山西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
乡村的直接压力,更有来自都市的间接压力,甚至在某种程 区内形成的习惯规范是合同制社区的有效补充。在漫长的历
度上,间接压力还起到主导性作用。都市近郊的产业结构由 史长河中,农民习惯用乡村民约来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维

于乡村和都市的产业形式交织,结构与其他乡村区域相比更 护。很多法学家认为在今天选择习惯来规范社会不需要成

(1.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 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院, 重庆 400047)
[摘要]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策略应该依据地区特点不同而有所差异。文章通过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历程和社区参与乡村
旅游研究现状的探究,选取都市近郊乡村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近郊乡村的璧山县为例,运用 PRS 模型分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
Key words: urban outskirts;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PRS model
一、研究背景
(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 活共同体,是由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的人群所 组成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通常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Community involved tourism development) 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 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 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是旅游可持续 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王瑞红、陶犁认为:“社区 参与旅游发展”既指旅游社区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 旅游的发展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也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旅 游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各类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过 程,是居民对社区旅游业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旅游业发 展成果的分享。 旅游业发展的早期,由于旅游的兴起冲击了社区传统的 生活秩序,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所以,学者主要是从旁观者 的角度描述和批评旅游业发展对社区的负面影响,主要学者 有 纳 什 (D.Nash)、 特 纳 (L.Turner) 和 阿 什 (J.Ash) 等 。 1985
128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09.6
不少学者进行了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Development)提出并逐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型社区参与乡村旅游 容如下:人类活动对环境施以“压力”,影响到环境的质量和自然资
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研究了“社区参与”的本质、 源的数量(“状态”),社会通过环境政策、一般经济政策和部门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