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溶液》教学案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发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导向和总结归纳等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浓度的计算以及溶液的配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内容上,以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和溶液的性质为线索,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的教学案例背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溶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溶液的组成成分。此外,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 了解溶解过程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1)导入: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实验现象,引出溶液的概念。

(2)讲解:解释溶液的概念,介绍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3)讨论: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溶液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 溶液的制备方法
(1)实验操作:展示溶液制备实验,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讲解:介绍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解、稀释和混合方法。

(3)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溶液制备方法的理解。

3. 溶解过程的规律
(1)探究:让学生进行溶解实验,分析溶解过程中出现的规律。

(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溶解过程的规律,如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等。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分类和制备方法,并了解了溶解过程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分类。

3. 能够正确描述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4. 了解如何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分类。

3.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理解。

2.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容量瓶、三角瓶、玻璃棒等。

2. 实验物质:NaCl、CuSO4等。

3. 课前准备:制作溶液并做好溶液浓度检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学习:简要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内容:
a.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稀释溶液等。

b.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明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

c.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介绍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3. 实验操作:
a. 制备NaCl饱和溶液并用三角瓶测量浓度。

b. 制备CuSO4过饱和溶液并观察晶体生成情况。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撰写制备溶液的实验报告。

2. 记录观察对比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点。

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和提问。

七、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八、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拓展对溶液的理解和探索。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完整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2. 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2. 溶质、溶剂的定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1.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辩证关系。

2. 从微观层面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5分钟)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对溶液的认知,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定义。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溶质、溶剂的定义及溶液的组成。

2. 学生通过实例判断溶质和溶剂,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 每组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溶液的形成。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溶液、溶质、溶剂的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探讨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六、总结提高(5分钟)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补充总结,强调溶液、溶质、溶剂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及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

3. 学生能设计实验验证溶液的形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溶液的知识。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溶液的形成,加深对溶液、溶质、溶剂的理解。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思考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整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液的知识。

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三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单元教学设计所需时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三课时;课外共用2课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五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主要内容之一。

本单元教学意在帮助学生认识一类均匀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特征及其定量表示方法和配制方法,并同时体会在科学上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认识的。

内容涉及溶液的概念、形成、表示、配制四个方面。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鲁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本第三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溶液的形成。

学生能初步认识溶液的组成及溶液的重要特征;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化对溶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构建物质之间相互溶解的微观本质;并能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的方法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专题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了解表示溶液组成的几种方法;会进行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专题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生初步学会配制溶液的实验方法,并且巩固和熟练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方法如托盘天平、量筒等使用。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主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调查报告、各类洗涤剂及其作用归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实质;(3)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4)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比较推理、表述等能力。

溶液教案初中

溶液教案初中

溶液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学会正确配制溶液;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特点3. 溶液的制备方法4. 溶液的配制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类知识,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的概念;2. 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点?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2. 讲解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透明度;3.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法、稀释法、混合法;4. 讲解溶液的配制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定容。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2. 按照实验步骤,学生动手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溶液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4. 实验结束后,学生清洗实验器材。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溶液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溶液制备的技巧;3. 教师点评实验,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溶液配制报告;2. 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能够正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在讨论与总结环节,学生交流互动,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

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

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第一篇:鲁教版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第三单元溶液说课稿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对溶液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且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只有水是溶剂,只认为溶液为液态的等等,因此溶液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而使学会对溶液的概念有一个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

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环节四、环节一情境引入找图片共性,引入课题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形成溶液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大量生活经验和事实对比分析明确实验目的,了解药品以及进行对比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环节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比观直观感受物质形成溶液的首要条件——物质的溶解性初步感知溶液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给溶液下定义与课本中溶液概念比较修正概念,形成更科学准确的溶液概念,并获取自信心知道溶液的组成和判断溶液组成的一般方法环节三应用知识,对比分析学习前和学习后对稀盐酸、石灰水和糖水的认识使学生感受收获新知识的快乐,并复习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三、课前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对“溶液”的已有经验、认识的误区,确定本节课的可以发展的目标,因此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自主形成溶液的概念上。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对比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辨析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深层次的了解。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主题:溶液
目标:学生理解溶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描述溶液。

一、引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盐搅拌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水能否溶解盐。

二、概念讲解:
1. 溶解: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的过程。

2.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3.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浓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5. 稀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性。

材料:盐、烧杯、温水、冷水。

步骤:分别在温水和冷水中加入相同量的盐,观察盐的溶解情况。

2. 实验二:制备饱和溶液。

材料:饱和食盐溶液。

步骤:加入适量盐在水中,持续搅拌直至无法再溶解盐,制备饱和溶液。

四、讨论和总结:
1. 为什么在冷水中盐的溶解性会比在温水中差?
2. 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3. 什么是晶体水?
4. 什么是溶液的浓度?
五、拓展练习:
1. 有一杯水中加入一些结晶的糖,糖会不会溶解?
2. 如何制备一定体积的稀盐水溶液?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溶解、溶液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和性质。

化学初中溶液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教案主题:溶液的基本概念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溶液的理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分类?为什么溶液可以发生?二、讲解与实验(20分钟)1. 溶液的定义和性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为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溶液具有透明、均匀和稳定性等特点。

2.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质的性质不同,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

3.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溶解晶体或液体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探究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交流彼此对溶液的理解。

2. 提出问题:溶解晶体时,溶质在溶剂中是如何分子层层包围的?为什么不同溶质溶解度不同?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

2. 梳理知识:让学生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溶液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溶液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你认为溶液有哪些应用?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溶液的其他相关知识,并准备下节课的小组讨论。

2. 课堂清理:请学生整理教室,准备离开。

教师点评: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 学会使用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进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4. 能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 溶液的特点及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3.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

2.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过程中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点,介绍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使用量筒、烧杯等仪器配制溶液,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5. 溶液的稀释:讲解溶液稀释的方法和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溶液的稀释操作。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的概念、特点及配制、稀释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溶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组成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溶液配制和稀释方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溶液质量分数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洗涤、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2. 探讨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操作。

第三单元 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溶液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材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混合物的概念,溶液就是一种混合物,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以及溶液形成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溶解度等打下基础。

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并且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是系统学习溶液相关知识是很必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二、过程和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难点: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教法与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实验药品:食盐、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铵其他: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经常听到溶液这个词,提到溶液同学们就会想到水,那同学们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属于溶液的,水到底属不属于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将氯化钠与硫酸铜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提问】1.同学们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2.氯化钠与硫酸铜固体有何变化?3.氯化钠与氯化钠固体为什么不见了?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

4.最后形成的溶液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实验】将探究实验一所得的两种溶液混合,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提问】1.溶液各处性质是否相同?(均一性)2.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稳定性)3.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总结】概括什么叫溶液。

【板书】溶液的定义【讲解】溶液由溶质与溶剂组成,溶质与溶剂的定义【板书】溶液的组成【讲授】溶剂不仅仅只有水,还有汽油、酒精等;溶质有固体、液体、气体。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1.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的浓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溶液可以通过溶解、稀释、混合等方法制备。

2.2 溶液的纯化:溶液可以通过过滤、蒸馏、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

2.3 溶液的储存与保存:溶液应该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光照和空气接触。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比例。

3.2 溶液的稀释:溶液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稀释。

3.3 溶液的浓度计算:可以通过C1V1=C2V2等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

第四章: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4.1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可以根据其酸碱度分为酸性、中性、碱性。

4.2 pH值的定义: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数值,其范围为0-14。

4.3 pH值的测定与调节:可以通过pH试纸、pH计等工具测定溶液的pH值,并通过添加酸或碱进行调节。

第五章: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5.1 溶液的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

5.2 离子强度的定义:离子强度是指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数的乘积。

5.3 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的关系:溶液的渗透压与离子强度成正比。

第六章:溶液的沸点与凝固点下降6.1 溶液的沸点: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沸点低,因为溶质的加入会干扰溶剂的分子间作用力。

6.2 沸点下降的计算:沸点下降可以通过公式ΔTb = i Kb m b 计算,其中i 为离子强度,Kb 为沸点下降常数,m 为摩尔质量,b 为1摩尔溶质的沸点下降。

6.3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凝固点下降的计算方法类似于沸点下降的计算。

第七章:溶液的扩散与渗透7.1 溶液的扩散:扩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自发性运动,其速率与温度、溶质浓度有关。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相关换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溶液现象的感知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 溶液的浓度计算4.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方法5.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点,溶液的分类,溶液的浓度计算。

2. 教学难点: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方法,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溶液现象的感知;3.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溶液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溶液知识;2. 讲解:讲解溶液的组成、特点,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3. 演示实验:进行溶液的制备与分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现象;4. 练习:让学生进行溶液浓度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生活应用:举例说明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组成、分类和浓度计算的掌握情况;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练习题:批改学生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化学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2. 实验器材:准备溶液制备与分离所需的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3.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溶液的相关知识;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溶液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溶解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溶质、溶剂、溶度等;3. 学会计算溶解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如溶度、质量分数等;4. 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二、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 溶解过程中的基本概念;3. 计算溶解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 溶解过程中的基本概念3. 计算溶解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装有盐和水的容器,引导学生思考盐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溶液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溶液的定义、溶质、溶剂和溶度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

3. 学习溶解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讲解溶解过程中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4. 计算溶解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讲解溶度、质量分数等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5. 拓展应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习题;2. 思考一个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七、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对学生的答疑情况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溶解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加强巩固,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 溶液的特点3. 溶液的分类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5.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及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特点、分类及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溶液的稀释与浓缩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知识;2. 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溶液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溶液的概念及组成,分析溶液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基本性质;3. 介绍溶液的分类,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4. 讲解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计算公式;5.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案示例:教案名称:溶液的概念及组成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2. 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2. 溶液的组成;3. 溶液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点;2. 教学难点:溶液的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知识;2. 利用实验、案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溶液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基本性质;3. 讲解溶液的组成,分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关系;4. 介绍溶液的特点,如均一性、稳定性等;5.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同步说课稿)
具体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液的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溶液的配制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能够正确进行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计算,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制备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5.创设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以上策略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实验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主动建构知识的方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则强调,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溶液》这一章节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掌握。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学习障碍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等基本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后续学习。同时,溶液的浓度计算、制备方法等也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针对这些障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中溶液教案

初中溶液教案

初中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溶液的浓度来描述溶液的性质。

3.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技巧。

3. 溶液的浓度及其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技巧。

2. 溶液的浓度计算和转换。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玻璃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水、盐、糖、酸碱指示剂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溶液有盐水、糖水、饮料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2.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混合等。

3. 讲解溶液的浓度及其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

2. 学生使用量筒、滴定管等实验器材,测量溶液的浓度。

3. 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性质,验证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2. 教师点评实验操作,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溶液教案中公

溶液教案中公

溶液教案中公章: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能够区分溶液、悬浮液和胶体的差异;3. 知道如何用溶解度和浓度来描述溶液的性质。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悬浮液和胶体的区别;3. 溶解度和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实验器材:试管、溶液、悬浮液、胶体样品;3. 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溶液的例子。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溶液?它有什么特点?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解释溶解度和浓度的概念,并给出计算方法的示例。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几个实验样品,包括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区分这些样品的差异,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更多的溶液、悬浮液和胶体的例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介绍,并解释其特点。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包括计算溶解度和浓度的题目。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他们对溶液的理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强调溶解度和浓度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解度和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参与度的评估;3. 学生对溶液应用的思考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溶液》一、课标要求二、近年考题分析三、教材分析:本单元包含三节容,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及《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基本概念有: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乳化现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共9个,涉及基础知识点有: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物质溶解时能量的变化、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等4个,拓展点:浓稀溶液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稀释问题和浓缩问题,涉及质量体积换算的计算、配制溶液的实验分析等。

本部分的教学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章节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

从感性到理性表现在各节探究活动中,如第一节从观察食盐溶于水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建立科学的溶液概念。

宏观到微观: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分析表现比较明显,符合化学的微粒观学习要求。

(化学三观:物质观微粒观符号观)定性到定量第三章第一节,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第三章第二节。

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第八章第二节: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教学重点1、三个概念溶液、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单元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四、教学素材及课时划分五、教学建议1、遵循“同化”与“顺应”规律建构认知结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师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已有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引导学生把生活概念(教参中提出是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本单元涉及的活动与探究共7个,其中活动天地5个,实验探究2个。

活动天地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活动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究能力。

完成这一环节的关键合作小组建设。

3、把握好深广度。

新授课重点新授课任务,特别是有关溶液的计算,有很多东西不是一次就可以讲明白学透彻的,(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建立)。

如关于溶液的概念,教参中教学建议:例举法(108页第二条)。

另外,组织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看到了所学知识的用途,增强了学好化学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深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六章节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学习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以常见溶液为例说出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质、溶剂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能量发生变化的原因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学习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常见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教材58-61页有关容可知,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完成有关溶液问题阅读教材58页活动天地,根据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把食盐晶体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原因是:。

(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一样咸?为什么?(3)、瓶装生理盐水(食盐水)在外界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放置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晶体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为什么?(4)如果把食盐换成黄土或花生油,加入水中,振荡,一段时间后会怎样?小结:食盐溶于水中得到的物质是由和组成的,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食盐水上下一样甜、久置无变化说明食盐水,在化学上我们食盐水叫做食盐的水溶液,简称食盐溶液。

根据以上实例分析可知所得溶液的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组成:(1)、溶液是由和组成,其中被溶解的叫_________;起溶解作用的叫____________。

(2)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溶剂是_______;例如________;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作__________,量少的作__________,但溶液中如果有水,不管水的量再多再少,水一律作__________。

诊断评价:下列关于溶液是叙述中,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液态的B溶液中一定含水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做溶质 E 常见高度白酒中,酒精的量较大是溶剂。

学习任务二:下表为小芳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的实验记录,完成探究中的表格填写并思考下题:2.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剥量溶液的温度(T2)T2:53℃3.向另一只小烧杯申加A约5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 T3) T3:10℃4.向另一只小烧杯申加A约5g食盐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 T4) T3:25℃诊断评价: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

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

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烧碱C.食盐学习任务三:认真观察实验,完成61页活动天地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乳浊液和乳化现象?2、乳浊液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质疑】你再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请写在下面。

二、拓展提升:讨论交流下列各题并举例说明: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对吗?2、溶液中溶质只能有一种,对吗?3、比较溶液和乳浊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系统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大体总结一下:四、达标测评:(10分)1、(1分)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糖水B、食盐水C、蒸馏水D、澄清石灰水2、(1分)溶液的基本特征为()A、有色、均匀、澄清B、无色、均匀C、均一、稳定D、久置分层3、(1分)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4、(6分)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碘酒:溶质为_____溶剂为______;白酒:溶质为溶剂为;5.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放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在右侧U形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A.氢氧化钠固体B.硝酸铵固体C.氯化钠固体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2)【学习目标】1、记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说出二者之间的转化方法2、说出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饱和溶液的判断和转化方法【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62、63页有关容可知,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62页‘活动天地3-3’,讨论并交流完成下列各题1、(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证明,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_______无限的2、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3、你怎样判断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学习任务三:完成P63实验探究3-2,归纳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1、实验证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____________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2、对于大多数固体物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来说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能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对氢氧化钙(石灰水中的溶质)来说,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应___________温度。

预习检测1、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下列措施错误的是()A.降低温度B.蒸发水,再恢复到室温C.加入硝酸钾固体D.加水【预习质疑】你再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二、拓展提升:讨论交流完成下列各题1、在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2、如何判断溶液是否达到了饱和?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对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吗?三、系统总结:四、达标测评:(10分)1、(1分)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A、很浓的溶液B、含100g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2、(1分)下列说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3、(1分)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4、(1分)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

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5.(1分)向一接近饱和的KN03溶液中逐渐加入KN03晶体,下图所示的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6、(3分)t o c时,欲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取的措施一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