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
施建萍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

虽然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儿童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年幼儿童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儿童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同样存在质的差别。

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成人的重要责任,去自我中心又是成人和儿童的共同任务。

关键词:自我中心、道德品质、去自我中心策略
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结缘:
98年我有幸再次来到课堂接受教育,坐在最前排,异常专注地获取着各种知识和信息。

这是我进入幼教这个行后的一次较为系统的、全面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学习。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幼师生,学习的都是些百废待兴的、或比较传统的、“苏式”的革命性幼儿教育理论和知识,对儿童究竟是怎么一点一点发展的,即使自己的孩子已长大成人,还是一知半解或所知甚少。

认真聆听教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演讲,心理学大师们以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一一揭开着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谜底,也唤醒了自己童年的桩桩件件,虽然自己年过四十,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年幼时月光下玩耍的情景:月亮当空,我走得慢它也慢,我快它也快,当我从外宅跑到内宅,月亮依然在我头顶,我又跑回去,它还在我头顶。

我想不明白,我有腿,它也有腿?它是怎么跑的?为什么月亮会老跟着我走?百思不得其解。

长大后还常常自责:小时候怎么那么笨!到今天才明白,这就是自己当时的思维形式和水平。

2003年和2007年,我县与华师大两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网络本科班。

承蒙领导的信任,我承担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课程的导读任务,两度重温《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其中最让我回味的是:有关“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特性”。

一、“自我中心”的由来和概念
“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思维作了长期的精心的研究后发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一大特质。

皮亚杰认为:儿童,特别是幼儿(前运算阶段),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往往专注于自身所知觉的世界,很少考虑他们以外的人所知觉的世界。

在皮亚杰看来,这种自我中心性贯穿在儿童认知活动的所有领域,影响着他们的感觉、知觉、语言、行为和社会互动。

皮亚杰认为,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

虽然在过去的20余年中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已经表明,幼儿并不像皮亚杰最初说的那样自我中心化,而且幼儿采纳、选择其他人观点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改善,但是“自我中心”仍然准确地概括了学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的许多特点,并且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适应价值。

这一重大发现,使我们对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在理解儿童、欣赏儿童的“作品”(包括儿童的天真理论、想法、言语、行为和绘画、游戏等等)时潜意识里有了尊重这一特殊群体,正确看待、引导和评价儿童的观念。

二、儿童“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品质的关系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自我中心,凡事都想着自己,只想自己的开心而不会想到别人,自己喜欢的别人休想得到,真是难教!”不少家长也说:“不知怎的,又没教他,怎么表现得那么自私!”“没想到自己儿子是那么自私,真是坍台”。

当人们一旦将“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对上了号,那么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的
思维特质的外在表现就成为成人批评、改造和教育的目标。

因为自私的人不受欢迎,无论在儿童世界还是成人世界,自私的人常常会受到众人的遗弃和谴责。

之所以将“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混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最终结果上都只让当事者本人受益,在给别人的感觉上一样会让人不认同。

所以无论成人或儿童,自我中心的人不受欢迎。

其实,儿童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是两回事,在本质上有差别。

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它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增强,其主体认识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周围环境和人物。

而幼儿的自我意识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发展成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若引导不当,也可能使孩子“自我中心”膨胀,形成任性、霸道等不良心理品质。

为使幼儿由“自我中心”转向“社会中心”即从自我中心化道德向社会化道德转化,家长和老师就要注意幼儿的社会化培养,避免自我中心化,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儿童思维“自我中心”的价值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心化的过程:(1)0-2岁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

(2)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别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去中心的能力得到发展,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

(4)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从前阶段感觉运动阶段的极端自我中心过度而来的,是自主意识开始觉醒的进步,是个体发展在另一个高的水平上的表现,也是他们思维的发展,个体成长的见证。

虽然最初也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相对地缺乏认识,但这种缺乏却是在表象性上而不是在感知运动方面。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所谓“自我中心化思维”。

它在结构上是我向思维式的,而在机能上不仅像婴儿那样倾向于机体的满足,而且像成人那样倾向于智力适应。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缺乏相对性,总是把自己的感觉、看法或观点看成是绝对的。

皮亚杰曾举过例子;他带了一个四岁的儿童去远足,他们先在山顶上玩,而后又到山脚下玩,该儿童坚信他玩过了两座山。

儿童总是把概念任意的泛化或狭化,在社会性认识上,表现为道德观念和游戏规则方面对权威的服从与单方面的尊重,从而导致了“他律”的道德感。

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任何东西是有生命的、有感情、有喜怒哀乐,相信在他看来真实的东西必有客观实在性。

这些与儿童思维的泛灵论、实在论、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性和去中心化的不足有关。

如何对待幼儿的自我中心呢?
第一,承认幼儿自我中心状态。

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时可能促进幼儿喜爱神秘、冒险,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假想出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世界,在那里幼儿可以控制一切,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有益的。

第二,尊重幼儿的思维特质
“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孩子思维的发展的驿站,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人应当尊重它,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适度满足幼儿的需求。

第三,适当顺应,宜疏不宜堵。

幼儿身上的自我中心表现是多方面的,应不以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幼儿改变其自我中心状
态,以防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对幼儿自律和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因势利导,降低自我中心
引领幼儿多参与同伴间的交往和活动,将挑战幼儿的自我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的幼儿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制约,从而降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

四、儿童去“自我中心”的意义和策略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

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

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

儿童的去中心化是他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儿童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皮亚杰认为,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

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让儿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人成长为人类社会一员的过程。

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幼儿同伙伴的游戏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对幼儿进行去“自我中心化”的人际交往社会化教育。

1、游戏中教给孩子交往技能,有意识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行为和关系,培养他们合群、协作的集体精神。

2、游戏中,让儿童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分工,能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理智感。

3、利用游戏发展幼儿的礼貌行为。

4、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游戏中培养幼儿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

即使现代儿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似乎变得很聪明,但并没有消除思维中的自我中心。

单纯的知识传授也消除不了自我中心,儿童只有在活动中不断的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逐步解除自我中心。

五、去“自我中心”是所有人的终身任务
其实,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有自我中心,即使成人也不例外。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自我中心,它是指教师只注重从自己的地位、经验和需要出发来考虑问题、对待学生、组织教育活动,“忘记”了学生的存在,使自己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心理水平从而导致教与学的不同步。

家长的自我中心表现在:孩子是不懂事的,凡事都应该服从大人,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期望在孩子自身上对现,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兴趣爱好。

在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与同事、同学、家庭的各种关系中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羁绊的人还大有存在,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极端。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对他自己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正视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

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必要时做出让步。

其次,要挣脱自我中心的羁绊,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

学会尊重、关心他人,这样才可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行,从中才能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

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努力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成人的终身学习和在与人的相互交流沟通中,不断修正着自己的观点,使自我中心不断得到纠正,人也变得越来越完美,但是也有些人会终身受其所累。

因此,解除自我中心可能会成为人的终身发展的任务。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消除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中心,处理好与家人、邻里、同事的关系,还要在教学工作中克服教与学中的自我中心,处理好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等关系,处理好与各个不同素养、不同性格、不同期望值家长的关系,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交流交往。

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除上之外,更应有甘为人梯,服务基层教师的理念,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和成功铺设道路,搭建舞台,去自我中心更是门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朱家雄张萍萍杨玲等著《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1月
《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7增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