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郑丽果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
的专题讲座,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当前我国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问 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应对策略。我提出的核心观点
2年5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
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之后,国家发改委和住房 城乡建设部又于2
0 1
3年1月联合发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
就是以六个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从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
万方数据

爨磐~
..._...一
.._.
必须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绿
2.从重末端治理向侧重源头治理转变:3.从开发——排放单向利
用向循环利用转变:4.从简单地对洪水截排向与洪水和谐相处转 变;5.从水环境低冲击向综合性低;中击模式转变:6.从城市低冲 击向区域整体低冲击发展模式转变。这些就是城市水环境方面的 绿色转型。在谈到“从放任式机动化的城镇化转向集约式机动化
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城市化的时候.先行国家排放了大量二氧 化碳.现在中国要在这上面再叠加,全世界都觉得受不了,但是
经济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和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 系列问题甚至是严峻挑战。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有五个方面的 “不平衡”值得重视: 1、城镇化区域布局越来越不平衡.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
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
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 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
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严重.部分特大城市的灰霾
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而且交通也加重了环境污染.如 北京PM2.5排放总量中交通影响的比童就高达22.2%。 3、能源紧张.特别是油气紧张。目前.我国石油进1:3已经达 到了58%,成为全球石油进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我国 未来能源安全格局很大程度上是由城镇化模式决定的。 4、城市用地和农田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机动化的 推力下.大多数城市都偏重用地规模的外延扩张,出现了”土地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3 0 %至 7 0 %的 区 间 属 于 城 镇 化 的 快 速 推 进 阶 段 , 其 中, 3 0 %至 5 0 %的 区间为 加 速 时期 , 5 0 %至 7 0 %的 区间 为 减 速 时期 ( 魏 后凯 , 2 0 1 1 ) 。1 9 9 5 年以来 , 工 业 化 带
到新建楼房居住 :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 片面追求人 口 数 量 的城镇 化 。在今 后较 长一段 时期 内 , 尽管 中 国城 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 , 但主要矛盾 已经转移至 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为此 , 要坚持速度与质量 并重 , 要走工业化 、 信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同步 发展的路子 。 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 构建 新 型 的城 乡关 系。
造更新的“ 再城镇化” 过程 :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但是 ,
我 们 的“ 再城 镇化 ” 过程 中 , 公共 基础设 施 建设 的改 善
与提高没有及 时跟进 , 甚 至出现了“ 两头倒” 的现象 ,
平 常在 原来 居住 的地 方搭个 棚 子居住 , 干 完农 活再 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当前 , 中国城镇化 已经进入一个重要 的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型期。 1 . 城 镇 化 速 度 由加 速 向减 速 转 变 。 一 般 认 为 ,
美 国诺 贝尔 经 济 学 奖 获得 者 斯 蒂 格 利茨 在 上 个 世 纪 曾说过 : 2 l 世纪 影 响世界 的两件 大事 ,一 是美 国
的高科技 。 另一个就是 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经济 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也是工业化 、 现代化 的重要 标
志 。积极 稳 妥地 推进 城镇 化 ,是 全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

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2城 市化 发展 中环境保 护 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2 . 1空气 和 水 污 染 日益 严 重
在我 国城市化发 展过程 中 , 由于企业规模 的扩 大 , 人 口的急 达 到提高能源 、 资源使用 效率 和防治环境污染 的 目的 , 通过 资源 剧膨胀 , 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 , 使得城市资源 紧张 、 环境恶化 。在 的综 合利用 、 短缺资源 的代 用 、 二次能源 的利用及节 能 、 降耗 、 节 全国范 围内空气 和水 污染现象 日益严重 , 已经呈现 由经济高速发 水 , 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 , 减少 资源的耗竭 , 开发 绿色产 品 , 替代 或 展的一线 城市向经济 比较发展 二线城 市以及经 济发展 比较 落后 削减有害环境 的产品生产和消费。 的中小城 市蔓 延的梯级污染的趋势 。截至 2 0 1 1 年 ,我 国城市有 5 0 %的城 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 近6 0 %的城市地下 水测点位水 4合 理 布局 交通 级人居 空 间 全 面考虑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问承受能力 , 把 城市化的发 从宏观 上调 控人 口的规模 与 2 0 1 3年 1 月1 4日发 布的《 中国环境分析 》 报告 中 , 数 据明确显示 展纳入环境 和人 口发展的总体规划 , 全球环境污染最严 重的 1 0 个 城市中 , 中国就 占据了 7 0 %, 在全 国 分布 , 以城市 环境和交通 发展状况 为主线 , 充分考 虑城市交通 环 5 0 0个城市 中 , 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 量推荐标 准的不足 1 %。 境容量 , 优化人居 空间的布局 。 结合城市化发展的多中心、 开放式
断加快 发展 ,城市环境保护 问题越来越 受到全社 会的高度重视 。 实现环境 根本好转做 出贡献 。 . 1以倡导生态文明为重点 , 构建生态文化体 系 城市化带来 的一系列环境 问题 1 3 益 突出 , 已影响 到中国经 济和社 3 追根溯源环境保护主要是文化意识 的提高 , 中国几千年 的文 会 的可持续发展 , 并 持续 引发一 系列社会安定 问题 。因此 , 城市化 明始终强调人 与 自然 的和谐统一 。因此 , 在我 国城市化的发展中 , 发展过程 中的环境保护 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的思考和应对 。 掠夺 式开发的方式 。培养 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 倡导尊重 自然 、 顺 城市 化作 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产物 ,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必 应 自然 、 保 护 自然 的生态 文明理念 , 增 强全 民对 污染 控制 、 环境保 然趋势 , 已成为建设美 丽中国 , 使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标 志。 作 为 护和生态建设 的认 同感和参与度 。 世界 上人 口最多 的国家 , 随着 中国城市化 的不断加 速发展 , 不 可 3 . 2走 新 型 工 业化 道 路 , 大 力 发展 循 环 经 济 避免 的使本来 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 的环境 面临更 大的压力 。 在城 市化 发展过程 中走新型 业化道路 , 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传统城镇化往往伴随着资源环境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的现象,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旨在实现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然而,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土地资源利用: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往往对耕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焦点。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融合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也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绿色规划制定城市规划时应注重绿色概念,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推动城市建设向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构建生态廊道、开展城市森林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和保护。

环境监测加强城市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水质情况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

生态产业发展发展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生态环保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唯有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致力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共同建设绿色生态的美好未来。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发展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注重生态、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它是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1. 保护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小区、生态园区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在城市中设置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景观,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改善生态环境城市污染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比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设置雨水花园、植物滤池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3. 节约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如土地、水源、能源等。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节约资源。

比如,采用智能化节能设备,优化建筑结构,节约能源;采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建设防风林、防洪堤、植物园等设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安全;通过建设蓄水池、湿地、绿地等设施,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1. 生态环境保护成本高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方式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高。

2.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规模过大过大的城市化规模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资源浪费。

3. 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城市化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容易出现建设工程未来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作者:高丽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08期【摘要】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

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1.1 加速转向减速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 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十年 来 , 我 国城镇化步伐在明显提速 、 逐 步实 现由城 乡分 割向城乡一体化发 展转变 的同时, 也带来土地 、
水 资源 、 能源需求量以及环境容量的急剧上升 , 并集
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 市空 间结 构和管理 格局 , 增 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我 国推进城镇 化应 当考 虑 低碳 、 绿色需求 问题 , 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

紧张 ; 城市的人 1 3 : 膨胀 、 交通拥挤 、 住宅短缺 、 土地 紧 张以及城市的风景 旅游 资源 被污染 、 名城 特色被破

新型城镇化 的生态特征
坏等 。这些都严重 阻碍 了城 市所具 有的社会 、 经济 和 环境功能的正 常发挥 , 甚至 给人 们 的身 心健康带
城镇化是一个世界性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人 口的迅速增长 . 世界城市化 的进程 . 特别是发 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不断加快 . 全世 界 目前 已有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方面的需求 ; 要创造 自由、 平等 、 公正 、 稳定的社会环 境; 要实 现城市公共交通 、 绿化 、 污水处理 、 供水供气 等设施条件明显改 善 . 让“ 忧居 ” 变“ 宜 居” . 提升 城 镇生活的幸福指数 ; 要求城市实 现科学 、 文明 、 理性 、 有序 、 健康发展 , 讲究质 量和效益 , 适应 城市可持 续 发展的 内在要求 , 实现 由传统 的唯经济 增长模式 向 经济 、 社会 、 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的转变。 新型生态城镇 ( 城区) 具 有和谐 性 、 高效 性、 持 续性 、 整体性和 区域性等结构合理 、 关 系协调方面的

来很 大的危害。因此 , 加快推进城镇发展模式转型 , 探索 以低碳为特征 的生 态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十分 紧

中 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 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挑战。

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土地被开发,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相反,如果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将面临诸多问题,如疾病传播、自然灾害频发等,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功能分区。

要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如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湿地等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涵养能力。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的水系治理也不容忽视,要保障河流、湖泊的生态流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管,对违法排污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制度创新探析【第一章】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制度的因素研究绪论【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当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城镇化问题的制度根源【】创新城乡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融资机制【】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第五章】创新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管理、生态制度【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结语我国城镇化进程被认为是 21 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事件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要求,更是扩大国内需求,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最有效手段。

我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城镇化产生的问题着力进行制度根源分析,究其原因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户籍制度的制约、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滞后、财税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政绩考核制度的扭曲。

因此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对以上制度进行战略反思与调整,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与产权关系;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局面,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改革城镇化融资体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财税比例与责任范围,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共推城镇化建设;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正确处理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共同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消除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壁垒,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虽然本文力图全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空间,但由于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篇幅以及构思上的局限,本文从生态领域认识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不全面,而且全文暂时没有从文化体制进行相关理论探讨,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建设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既是本文理论研究的一个欠缺也是未来的研究空间,相信未来我国城镇化理论研究会更加丰富多彩,城镇化建设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以 更 加 精 细 和 动 态 的方 式 管 理 生 产 和
生活

从 而 达 到全球


智慧

状态

最终形 成 地球

互联网
+
物联网 = 智慧 的

当代 科 学 技 术 的发 展 使 得 几 乎
刘 宗超

联合 国 / 国 际 生 态 安全 科 学院 院 士


北 京 生 态 文 明工
程 研 究 院 ( 生 态 文 明 北 京 俱 乐 部 ) 院长
人 类 的可 持 续 生 存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的经 济 危机
从 而 打造

能 源 危机


环 境危机
” ,

应 地 被 摧 毁 的 可 能 性就 越 大
因此也
智 慧 城 市 的 核 心 是 利 用 现 代信 息

智慧城市
进而 建

』t

t
e n
t io
n
关注
59


智 慧地 球
互联网



背 道 而 驰 的发 展 之 路

公 共 设施提 供给大 众
极 大地节 约 了

仅 中 国 数据 产 业 市 场 将 形 成
上 规模

2 万
亿以
资源

方便 了人 们 的工 作和 生 活
大 数 据 将 带 动 新 的产 业 以 及



智 慧 地球
年年底



建设
公司提出了

新型城镇化下的新质生产力构建

新型城镇化下的新质生产力构建

新型城镇化下的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培育新质生产力,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型城镇化下新质生产力的构建。

一、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化是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增加,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吸引着众多企业和创新者纷纷涌入城市。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科技创新引领新型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培养是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人才培养是关键在新型城镇化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因此,人才培养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保障。

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创新创业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创新创业是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创业平台,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崛起。

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质生产力构建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构建。

六、加强城市规划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划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直接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致力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更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建设和科学规划。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传统城镇化发展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而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城市规划科学合理,还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例如,在规划新建区域时,重视保护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环境,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新型城镇化倡导宜居城市的建设理念。

宜居城市是指人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新型城镇化中,注重提升城市的软环境,包括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服务水平。

例如,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居民的医疗和教育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注重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和浪费。

而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节约使用。

例如,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制度,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压力;推进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市的土地和水资源有限,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和保护,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乱象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市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愈发严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环境保护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城市污染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交通、工业、建筑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普遍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

城市建设所占用的土地、消耗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在建立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对于新型城镇化,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寻找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更关注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其次,城市管理应该更具标准化和科学化,严格执行环保和建设要求,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同时,对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进行教育普及,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最后,政府也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吸引社会资金与力量参与环保行动。

在新型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创建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为目标。

只有在环境与城镇化的平衡点上,才能建立健康、宜居、安全的城市,打造人类愿景中的城市美好生活空间。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急剧上升。

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未来资源环境需求问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可在新型城镇化理念下,以建设生态城镇为目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能量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安排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标签: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节能减排;生态城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低碳、绿色需求问题,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民工进城、市民化等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特征城镇化是一个世界性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

在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升至2012年的52.6%,户籍人口占35%,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

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实际城镇化率将超过60%,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在明显提速、逐步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的同时,也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需求量以及环境容量的急剧上升,并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作者:李国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看重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城镇化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01前言随着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城镇化管理模式落后,资源利用粗放化,不仅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持续的破坏,同时也影响到城镇化的持续发展[1]。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新型城镇化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在新时期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对传统城镇化战略的完善升级。

新型城镇化要求一方面不可走高能耗、高排放、高浪费的老路线,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国家的做法进行,要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

强调,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型、和谐行、人本型城镇化,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础,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从理论上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对立的,在城镇化建设中,会加大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和谐;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必然反对城镇化的建设、土地占用、树木砍伐、水资源破坏,在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中,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2]。

从实际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方向。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建设有极大的束缚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后,人口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居住舒适度显著降低,对人口居住造成排斥,阻碍了城镇化的建设;同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会降低当地投资环境的市场竞争能力,造成了对产业投资的排斥,减缓了城镇化建设速度。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 郑丽果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 郑丽果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郑丽果摘要:新时期,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政策的提出下,人们越来越向往与憧憬美好的城乡生活。

所以,基于我国特殊社会主义发展,研究城乡规划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整个城乡的改革创新,强化建设城乡,不但可以实现农民生活水准的提升,并且也有助于城乡的发展,并且也能够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助力。

所以,我们在城乡规划中思考了城乡规划的改革创新方法,以期在规划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城乡规划,为我国城乡的改革创新提供助力。

文章详细分析了城乡规划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并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创新城乡规划的思考,旨在可以为相关同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改革创新;城乡规划;新时期;推进前言:就城市中的各种工程建设进行综合安排与合理布局而言,城乡规划起到的效果十分关键。

城乡规划工作受影响于文化、经济、政治和历史等,为了使城乡规划工作合理的开展,需要重视并准确全面把握目前发展情况,积极制定出适合现阶段的城乡发展规律的城乡规划。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而言,城乡规划建设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格局以及环境起到直接影响,在新时期应该采用正确的政绩观对城乡规划工作重新审视,可以对时代的发展需要尽快的适应。

就开展城乡规划的人员而言,需要根据新时期的状况深刻思考,对规划城乡的新途径积极探索。

1新时期改革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1.1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后,经过了的贫困、温饱与总体小康阶段。

伴随我国进一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国在此状况下,逐渐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城乡规划方法与监管内容要求等。

因而有必要在经济社会明确发展阶段,对城乡规划进行不断改革。

1.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城乡规划一定会受影响于社会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不同会对城乡规划的编著与管理起到各种程度的影响。

对于进行城乡规划的相关人员需要对城乡规划与经济体制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与研究,而且将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方向有效明确,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开展更加合适的城乡规划,继而在在各个领域将城乡规划的衔接工作做好。

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 郑丽果

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 郑丽果

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郑丽果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社会所有领域都在不停地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我国城乡规划方面,创建城乡规划的根本因素就是动态演化“政府-市场”关系,除此之外,改善社会治理结构,也属于创建城乡规划的根本因素。

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土地资源配置与公共物品配置存有问题。

因此,提出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的优化途径至关重要,有利于推动城市规划。

关键词: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前言: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至关重要,自我国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的开发日益增多,除此之外,在进行城乡规划时,资源配置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土地的开发越发不受控制,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提出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途径,发挥的意义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加强实施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的优化途径,是必要严格进行控制,加强城乡的发展,推动城市资源的规划。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相关概述1.1城乡规划属于土地市场运行的相关规则对于物质层面而言,城乡规划属于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与合理分配利益并监管利益。

因为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具备负外部性,从而造成国际上的土地私有这都不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从而不能依照自身的想法无限制的进行土地开发。

为了保证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应该将土地开发的负外部性降到最低,降低土地利用与开发中潜在利益之间的互相矛盾,从而需要我国创建有关规则。

城乡规划就是利用这些运行规则对土地市场的运行规则发挥约束作用,其技能功能就是明确划分土地的使用开展,推动个体和公共二者间的利益协调。

1.2城乡规划当做合理分配空间资源的基础土地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人无法脱离土地而独自存在,此外,土地具备较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城乡规划将土地的资源分配以及对利益进行再分配作为核心,这就自然要涉及社会利益的调节以及对公平的权衡。

为了解决在土地开发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需要在利益的分配上做到公平,这也是一个好的政府应尽的责任。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探究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探究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作者: 王国惠[1];赵新燕[3];黄永胜[2]
作者机构: [1]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山西晋中030619;[2]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山西晋中030619;[3]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
页码: 112-11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度
摘要: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又可能会放慢城镇化发展的脚步。

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工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建议。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王会芝【摘要】通过建立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论文探讨了1990年-2013年中国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分析,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综合指标提高1%,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提高2.52%,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分别提高1.74%、1.76%和2.66%.此外,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是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重要推动因素.最后,论文对协调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4【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内在关系【作者】王会芝【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系统有机组合的综合体,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4年的54.77%[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扩张、资源利用等带来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凸显,如何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是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国外学者主要关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何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如Grossman(1995)[3]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特征(EKC);Slesser(1984)[4]等系统研究了区域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Walter(2013)[5]认为实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张军青岛西海岸农业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青岛266555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至2014年底,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4.7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

本文立足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成因和危害,根据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要求,提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保护措施,并对未来美好生活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理论研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

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一、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从国际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认为,城镇化率30%-70%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为加速发展期,50%-70%为减速时期。

目前我国城镇化从整体看已经进入了减速发展期。

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3.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6.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生态现状及危害1.城镇用地失控,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郑丽果
摘要: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需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城镇建设的可持
续性。

本文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的交互耦合关系,以及当前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随后分析了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一步
实现城镇化、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局势。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前言: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区。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突
出问题,即: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习总书记在近几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重要论断依据,即: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生态保护的意义,需要量发展与环境进行统一,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路。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
会促使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压力也就随之上升。

二是城镇化会提高消费水平,社会人群向生态环境的索取力度就会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脆弱。

三是
城镇化建设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增多,就会消耗大量能源与资源,并
在生产经营期间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加剧生态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城镇化会使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断上升,降低周边城镇居住环境舒适程度,排斥居住人口,进而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阻碍,同时,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也在不断
的下降,对企业资本投入加以排斥,进一步造成本地资本流失,减缓城镇化的发
展速度。

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将生态环境的支撑力拉低,例如城镇的用水
等等,并提高灾害事件的发生几率,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隔,如果想改
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就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加大对
环保的人力投入、财力投入,这就又使得城镇化步伐变得缓慢。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2.1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在实现高密度居住、学习、工作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即:空气质量
是否符合人居环境要求,水资源是否达到人类饮用标准,农产品等食材中的有害
物质是否超过国家标准等,人们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这种意愿也将成为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2.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镇化发展需要可持续,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绿水青山对于新
型城镇化发展也十分重要。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这种可持续发展内核动力建立在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之下。

环境优化之后,
新型城镇化发展才能长期持久。

2.3城镇吸引人才的要求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对于生
存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他们在选择今后的生活、工作的城市的时候,对于该
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认识。

一个环境优美,园林化的城市,宜居指数
较高可以有效吸引外来的高素质人才。

3.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3.1城镇绿地不足
城镇化建设会让人口密度持续增加,绿地缺失已经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人、
植物的生物不良比值始终不断下降,绿地不仅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证,更是生态
平衡的调控重要措施,但是因为城镇化过多的关注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土地的利
用面积,过分追求GDP,就造成对绿地保护的忽视,城镇绿地面积正在不断下降。

3.2城镇供水紧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性质遭到改变,道路、下水管网的建设工作,造成了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大,直接将雨洪径流的形成条件改变,同时
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水源需求量日益升高,污水的排放量也增加,长期对地
下水位的汲取,造成水位严重下降,很多原本几米就可出水的地表,现在都需要
几百米以上的打井才能出水,加上工业生产对水域的不断污染,生活用水供应已
经进入了危机的阶段。

3.3噪音污染增加
城镇化的交通扩充,加上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道路逐渐拥堵、大量
的车辆造成交通噪音,同时工业生产中,大量的机械设备会产生工业噪声,建筑
施工现场的机械,在生产阶段也会产生严重的建筑噪声,商业区域、人口高度集
中区域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活噪声,据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城镇人口中,超过60%都生活在噪音污染中,噪音污染不但对人体上的神经、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引发失眠、心跳、记忆力减退、心律不齐的症状,并严重危害人群心理健康。

4.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4.1注重绿化规划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加强城镇中、城镇
周边的绿化规划,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对环境的绿化也要跟上步伐,加强草坪
的种植以及绿色植被的种植,同时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应合理的选
取植物种类,尽量选择当地植物进行栽种,进一步与扩大绿化面积的同时,确保
绿化地带的生存能力。

此外,政府部门需要抬高土地占用的门槛,针对土地面积
制定相关政策,不得无故破坏、滥用土地资源,同时也可以鼓励房地产开发商进
行自主绿化,例如可制定只要植草种树,在土地资源价格方面便给予一定程度的
优惠,鼓励更多企业、房地产开发商投入到绿化建设中。

4.2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国,相关部门或政府,首先要加强节约水资源政策的
宣传,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可给予城镇中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的资助,聘
请业内专家对企业生产做出指导,在企业生产中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减少水资源浪费。

于此同时,政府需要推动化工、工业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积极
引入污水处理设施,并严格检查排放的水质是否达到国家级排放标准,一旦发现
污染物或是COD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严格对企业处以警告或是罚款,进而从整体上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并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4.3注重噪音控制
针对噪音污染问题,相关政府必须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管理力度,针对不同的
噪音源,制定不用的规定和制度,例如工地建筑噪音,就需要严格要求在夜间进料、施工期间,设置专人指挥,禁止车辆鸣笛,夜间10点以后禁止使用大型施
工机械,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

对于交通噪音,应该要求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在
施工阶段,修建隔音墙或是隔音体,同时在靠近居民区的地段,交通管理部门应该设置严禁鸣笛的标牌,对违反者予以处罚,同时加强城镇区域植树面积,例如在公路的两侧修建隔音树林,降低噪音的水平,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舒适度与生活质量,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结束语:
本次研究,围绕城镇绿地不足、城镇供水紧张、噪声污染增加三个维度分析了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起到带头作用,注重绿化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减少水资源的污染,通过交通管制、施工管制和公路修建隔音墙、植树的效果加强对噪声污染的控制,重新构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局势。

参考文献:
[1]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陈艳,赵玉寒.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居业,2016(3):118.
[3]王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J].企业改革与管
理,2016(19):196-197.
[4]郭婷.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伦理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5.
[5]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4).
[6]陆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7]姜爱林.论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J].大理学院学报,2003,6(1):133-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