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特征。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有着不同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一般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关。

对敬老尊贤、崇尚家庭观念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导致了大量的关于长辈、家庭和婚姻的禁忌语。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更多地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宗教、政治、种族等。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敏感话题往往成为禁忌语。

中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语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会在措辞上加以避免,或用其他话题来代替。

对一些不好的消息或者不好的话题,往往会用“可能会不太方便”、“不是特别合适”等来代替直接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礼貌用语上。

对于一些请求或者建议,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会更多地使用“请问是否可以”、“非常感谢您的时间”等。

中西方文化对于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处理方式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与委婉语往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和包容,因此人们常常会通过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免伤害别人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与委婉语更多地与个人自由和尊重有关。

西方文化更倾向于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表达,因此禁忌语与委婉语往往更多地呈现在对个人意见和感受的尊重和处理上。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更多地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过长辈、师长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禁忌语与委婉语。

而在西方文化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传播方式更多地呈现在书籍、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介上。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获取并学习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方法。

中国民俗文化—禁忌习俗

中国民俗文化—禁忌习俗
5
• 3、仪式说。认为社会最初的制约是从仪式 中表现出来的,一是代表着一种无理的社 会规定性,禁忌则是人们对仪式的恪守和 服从。
• 4、教训说。认为禁忌的起源与人们对某种 偶然因素的误解,把它作为教训来总结和 记取。
6
中国民间禁忌习俗
• 禁忌种类繁杂,形式多样,他森投在人类的社 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 生活习俗的差异,禁忌习俗五花八门,常见的 有:婚姻禁忌、语言禁忌、性别禁忌、服饰禁 忌、居住禁忌、丧葬禁忌、饮食禁忌、生养禁 忌、住宅禁忌、出行禁忌等。
7
• 一、婚姻禁忌
• 在婚姻习俗中有不少禁忌,比如生肖禁忌, 汉族中有“龙虎两相斗”、“猪猴不到 头”、“白马畏青牛”、“女子属羊守空 房”的说法。在我国有些地方忌在无立春 节气的年份中结婚,认为是“寡妇年”, 忌在五七九月结婚,认为这几个月是恶月, 担心因此不圆满、不和睦、不长久。结婚 大多选择双月、双日,取“好事成双”之 意,寄托美好的愿望。
•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 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和风尚 习俗,是民族心理的外部表现,他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场中积淀下来,成为代代相 承的民众贯习。
•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事象,涵 盖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3
禁忌习俗
• 一、禁忌的界定
• “禁忌”一词来源于,国际学术界统称为 “塔布”,源于太平洋小岛波利尼西亚汤 加岛人的土语,音译为“taboo”或 “Tabu”,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 “不洁的”、“和危险的”、“不可接触 的”。
中国的民俗文化
——禁忌习俗
XX院XX级XX班 XX
1
• 民俗
•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 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千姿百态的民俗。

民俗与禁忌

民俗与禁忌

民俗与禁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和忌讳之说也很多。

先简单的说说民俗:像前几天的清明节就是一个民俗,就是鬼节,乃是祭祀祖先之日子。

其他像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三月三划龙舟,七月十五中元节(佛教称呼盂兰盆)祭祀祖先等等民俗。

民俗乃是国家或者地方之风俗形式。

国外也有很多民俗,有些国人知道有些国人不知道。

作为现代人应该了解一些我国民俗文化,中华民俗文化需要国人传承与发展。

除了民俗之外,其实,中华文化中还有很多禁忌,大家或许能够知晓一些,只是很多禁忌大家不知晓和被遗忘了,或者没有传播开来,下面简单介绍一些:三才乃是天、地、人,先从天上说起:1.不能指天骂地。

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很多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上天安排的,一些人在逆境时不能坦然面对,反而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上天,实乃不该。

但凡指天骂地者,皆会受到惩罚。

2.不能久视日月简单的解释就是不能长久的盯着日、月、星辰看。

很多人没事喜欢看太阳或者赏月,或者观看星星,或者看日全食、月全食等,其实乃是忌讳之事。

所谓的“久视”就是长久的盯着看。

3.不能抨击帝王过去之帝王,绝大多数乃是上天之神仙转世,尤其是中华之帝王,各个来历非凡,无论他们在世时做过什么(错)事,作为后(辈)人,没有资格品评。

举个例子:像古代之纣王,亡后被封为“天喜星”,若是抨击他的话,他也不会护佑你,喜事也就远离了。

5.不能裸露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不能裸露,以免冲犯三光(日月星)。

6.不在太阳下晒晾内衣裤。

很多人喜欢把内衣、裤衩在阳光下晾晒是不对的。

7.女性经期不能朝拜(神佛)8.不在太岁方动土所谓太岁方,乃是当年太岁之方位。

有句俗语:“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

”比如说:2013年为蛇年,太岁为巳,巳在方位上代表东南方,因此东南方就是今年的太岁方位,千万不可在这个方位上进行任何的动土行为,比如装修、动土,否则就会发灾祸。

9.不在灶房哭泣、唱歌就是不能在厨房里面唱歌和哭泣。

因为灶房中有灶神,负责监管一家之善恶行为,不能对灶神不敬。

传统中国服饰与文化禁忌

传统中国服饰与文化禁忌

传统中国服饰与文化禁忌服饰,从御寒蔽体至今,已有悠长的历史,服饰已从一种简单的功能衍化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颜色禁忌也是其中十分有趣的部分,在参阅了《无形的锁链》服饰部分,《中国禁忌大观》服饰部分之后,想起了中国文化史中学习的一些先民形成禁忌的原因,并且参考了《金枝》中的一些观点,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禁忌的文化内容,简单分析一下它包蕴的心理因素。

首先,我认为中国服饰的颜色禁忌的产生有两个基础。

其一是联想。

颜色作为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观,引起了人们的联想,这是禁忌产生条件之一。

例如黄色让人想到金子的光泽,所以就有了尊贵的寓意。

红色与太阳同色,属阳,所以是吉祥色,喜庆色,多用于婚姻,生育,过年,过节,同时,因为属阳,所以为丧葬的时候所禁忌,惟恐冲撞鬼魅,神灵,对逝者不利,尤其是国殇其间,一切人都禁忌红色服饰。

同时,红色让人想到鲜血的颜色,所以也是一种服饰禁忌的信号,例如豫北一带,小孩种牛痘后,在外衣胳膊袖声缝制一个红色“小公鸡”或扎上“红布条”以为禁忌标志,某处生疮化脓,也在外衣该处缀一红布,禁忌碰撞。

白色接近于灰烬的颜色,因为草木灰对农事作用很大,所以对白色产生崇拜,认为可以辟邪,所以往往就和丧葬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一般的喜事,都切忌白色,否则就会被认为破坏喜庆气氛遭受灾祸的征兆了。

民间父母在,冠衣不纯素,就是恐有丧象。

但是由于联想的不同,白色也可以成为祥瑞的象征,例如蒙古族牧民衣冠纯素,喜骑白马,住白色“蒙古包”,藏族以白色哈达为敬献礼品。

正因为联想的不同,民间有红色“于吉事为吉,于凶事为凶”,白色“于凶事为吉,于吉事为凶”的说法。

同样,黑色因为联想到肃穆,阴晦,所以属阴,一般也是用于丧葬,为日常所禁忌。

所以,我认为,以纯粹的颜色来讲,都是自然存在的,并没有任何好坏之分,它能一向到人们的服饰,离不开人类自己的联想,人主观的感觉给予颜色新的意义和象征,这样,人们才有了种种服饰上的禁忌。

第二,我认为产生服饰禁忌在于人类本身能力的有限,对死亡和灾祸的本能恐惧,以及对超自然能力的崇拜上。

中国恐怖民俗与禁忌

中国恐怖民俗与禁忌

古时候禁忌在房间的墙壁和门窗内侧贴上东西,因为据说 要是在房间的四面墙壁都贴满东西的话,就比较容易把孤魂野 鬼留在房间里,以至于让他们在阳间逗留。在阳间逗留的鬼缺 少生气,就会借助人体来保存自己的生命。所以如果在房间里 贴满了东西,轻则会被鬼压床无法动弹 ,重则可能会损耗人的 阳气和寿命。
6、忌在晚上剪指甲

在我国民间有晚上不能剪指甲 的禁忌,据说如果在晚上剪指 甲,会使别人怀疑你偷了其他 人的东西。但是,大多数人都 喜欢在晚上没事干的时候剪指 甲,于是人们也想出了破解的 方法,即在剪完指甲后用剪刀 在脚上叩击两下就没事了。

关于晚上剪指甲的禁忌, 民间还有其他的解说,一种说 法是晚上剪指甲会长灰指甲, 另一种说法是会将魂魄剪走。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为 了阻止人们在晚上剪指甲。
2、忌反复照镜子

虽说镜子具有灵异性,能治病除邪, 但镜子还有一种相关说法。即,镜 子中的影像就是人的魂魄,镜子可 以摄人的魂魄。人照一次镜子,其 魂魄就会被摄去一次,如果反复照, 其魂魄就会劳神受损。所以,从古 代起就很忌讳多次照镜子,照镜子 的次数越多,人老得就越快,也越 容易染病重病。还有一种说法,每 个人的身上都有七分人气三分鬼气, 到了晚上阴胜阳衰,鬼气上升,这 时照镜子往往会看到不该看到的 。 Eg恐怖片<半夜不要照镜子>


CCTV走进科学版本揭秘所谓“赶尸”,其实就是“背尸”而已。赶尸匠 找人将尸体分尸,然后在残肢上喷特制药水,防止尸体的残肢腐烂。“赶尸” 的骗局是由一人乔装死人;另一人扮成“赶尸术士”。如果路途遥远两人的 角色就一日一换。“死人”头戴大草帽,将整个头部覆盖无余,连面部的轮 廓也难叫人看得清楚;身着青面长袍大褂;膀臂披挂纸钱、黄表。行走时纸 钱飘飘荡荡,活象旧剧里扮的孤魂野鬼;四肢捆上斑竹篾 (mie)片,象是骨 科用的夹板,其作用是不让手足关节弯曲,使举腿跨步硬枝梗杆,俨然一具 僵硬死尸的样子!其状至为恐怖,见者唯恐避之不及。“术士”引路走在前 面,形神枯稿,满面烟容,踽踽(jǔ jǔ)斜行,时时掉头关照后面跟随的“死 人”,边走边丢纸钱,名曰“买路钱”;“死人”则沿着“买路钱”向前挪 动足步,实际上纸钱成为了路标。引路人还提着一个灯笼,火光半明半灭, 闪烁不定,这也是为 “死人”指明去处的暗号。背上高耸耸的背一夹背; 满咚咚的盛着纸钱和香蜡。就这样,一前一后,缓缓的,阴森森的,幽灵似 的,走在荒郊小道,或僻静的小待小巷里。未晚投宿在鸡毛店中,点燃香蜡, 焚烧纸钱,一时充满阴风惨惨的气氛,使人不敢与之接近 .

中国礼仪禁忌

中国礼仪禁忌

中国礼仪禁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礼仪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仪禁忌是指那些在特定场合下,由于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原因,人们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文化中的礼仪禁忌。

1. 拜访时的禁忌拜访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交活动。

然而,在拜访他人时有一些禁忌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切忌迟到,这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

其次,进入他人的家庭时,应穿着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整洁。

最后,在进入他人的家中时,要主动脱鞋,以示尊重和卫生习惯。

2. 饮食方面的禁忌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与饮食有关的禁忌。

首先是用筷子的使用禁忌。

在用筷子夹菜时,不可将筷子直接插入米饭中,这被视为象征死亡和坟墓。

其次,吃完饭后,不可将筷子插入碗中,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

另外,在用筷子夹食物时,避免将筷子直接指向他人,这被视为不礼貌。

3. 礼仪动作的禁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动作在特定场合下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吉利。

比如,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做一个“OK”的手势,在西方国家通常表示“好”或“没问题”,但在中国,这个手势含有侮辱的意味。

此外,直接指着他人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应避免。

4. 礼仪禁忌的外貌要求外貌在中国礼仪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男性来说,不可在公共场合留有长发或山羊胡。

对于女性来说,穿着过于暴露或是过于花哨的服装也是不恰当的。

此外,鞋袜不宜破损或肮脏,指甲要保持整洁,这些都是中国人重视外貌和卫生的表现。

5. 沟通礼仪的禁忌在中国社交中,言语和沟通也有一些禁忌。

首先,避免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或使用粗俗的语言。

其次,在谈到他人时,避免直呼其名,可以使用对方的称谓或是尊称。

此外,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负面或带有冲突的词汇,以保持和谐的氛围。

总结:中国礼仪禁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并遵守这些禁忌是尊重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表现。

在拜访、饮食、礼仪动作、外貌和沟通中注意这些禁忌,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与中国人民保持友好的交往。

古代中国的禁忌与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的禁忌与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的禁忌与宗教信仰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禁忌和宗教信仰在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社会所存在的一些禁忌与宗教信仰,以及这些禁忌和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禁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认为,有些行为可能会触怒神灵,引来厄运和不幸。

比如,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尊敬和膜拜祖先,因此,对于家族的祖先墓地和祭坛要保持敬意。

如果有人没有尽到自己的祭祀义务,或者有人在祭祀时表现不敬,就会被认为是有失家族尊严和道德底线的行为,被视为重大的禁忌。

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非常普遍,许多家族有专门的祭祀人员来负责祖先祭祀,以确保这一传统得以持续。

除了对于祖先的敬仰,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禁忌。

比如,在传统婚嫁习俗中,有些特定的日期是被认为不吉利的,不适合结婚。

这些日期通常是与不祥事件有关,比如在历史上有大灾大难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结婚被视为带来厄运,因此,人们都会避开这些日期,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婚礼。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也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古代,儒家思想和道教信仰是它的两个主要来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鼓励每个人以务实和守法的方式生活。

道教信仰则强调修身养性和追求长生不老,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除了儒道两教之外,佛教也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追随。

佛教信仰强调追求解脱和通达真理,它的禅宗分支更是注重人的内心体验,通过冥想和打坐来寻求平静和契悟。

古代中国人热衷于信仰和修行佛教,因为佛教教义提供了一种逃离尘世喧嚣的道路,可以让人灵魂得到安抚和自由。

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它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北方较为寒冷的地区,寺庙通常会在冬天举办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在寺庙里祈福、燃香、磕头和向神灵祈祷,同时也可以购买各种冬天必备的物品。

这些庙会活动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成为了社交和商业的平台。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中英委婉语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在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社会文明禁忌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与麻烦。

标签:避讳与禁忌;中西文化;委婉语一、避讳、禁忌文化与委婉语的关系中西方避讳与禁忌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些曲折的表达又构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委婉语文化也随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经历着发展与变化。

作为避讳和禁忌文化的产物,委婉语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及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休.劳森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各民族的语言禁忌都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尴尬、矛盾甚至冲突。

早在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上》就有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为避免言语犯禁,各类委婉语随之诞生。

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2]二、中西禁忌文化与委婉语从古至今,禁忌文化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各民族、各阶层。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5]因此,中西方的禁忌语林林总总,数量繁多。

语言学家沃德霍认为:“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

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准则。

”[6]形形色色的禁忌语也催生出大量的委婉语。

(一)、迷信与宗教禁忌文化。

受迷信思想作祟或宗教文化影响,东西方各民族都存在诸多禁忌。

2023年度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2023年度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2023年度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简介禁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之间对于禁忌的概念和态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分析中西方禁忌文化在2023年的表现以及对比研究。

中西方禁忌文化的概念中西方文化对于禁忌概念的理解和表现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对于禁忌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了饮食、行为、交谈等方面的规范,既有古老的传统,也有相对较新的禁忌,例如近些年的网络语言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的概念也存在,但相对较少,更多体现为规则和制度,例如在公共场所穿戴的规定等。

2023年度中西禁忌文化2023年的中西禁忌文化有何不同?饮食方面:中西方饮食禁忌在2023年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的饮食禁忌包括不同肉类和植物类食物之间的相互禁忌,例如“忌吃狗肉”,“禁忌食用西瓜和螃蟹同食”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饮食禁忌较少,更多体现为植物类食物的限制,例如前几年强调的素食主义。

生活方式方面:中西方生活方式禁忌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忌言悲凉”、“忌提及死亡”、“忌用左手”等都是常见的生活方式禁忌;而在西方文化中,注意礼仪和个人隐私的意识更加强烈,例如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要时刻保持衣着整齐等。

言语方面:中西方言语禁忌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对社会人员使用尊称、避免使用粗口是常见的言语禁忌;而在西方文化中,关注言辞的礼貌度和措辞的准确性,例如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等人群的称呼要求更严格。

对比研究分析概念不同:中西方文化对禁忌的理解和表现存在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历史背景。

禁忌内容不同:中西方文化的饮食、生活方式和言语等方面的禁忌内容也显示出两种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影响力不同:禁忌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结论总体而言,中西方禁忌文化在2023年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禁忌概念的理解和表现存在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和历史背景。

同样地,中西方文化的饮食、生活方式和言语等方面的禁忌内容也显示出两种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每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这个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不雅、不合适或不恰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指通过措辞的方式,使用温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示否定、拒绝或不满。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1.中文禁忌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社会、家庭、性别、宗教等相关。

使用一些污秽的词语或谈论与性相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对上级或年长者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他人和保持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西方禁忌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等相关。

西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开放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言辞激烈、攻击性言辞或种族、性别歧视的言辞都是禁忌的。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1.中文委婉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关系的维护,因此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会使用委婉的措辞。

“可能”、“或许”、“有点麻烦”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表示拒绝或不满。

2.西方委婉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西方人注重个人和他人的自由和平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且尊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他们通常会使用措辞较为委婉、礼貌的方式来表达。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中文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尊重他人和维护面子,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社会、家庭和性别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观点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言语、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态度差异。

传统文化禁忌举例

传统文化禁忌举例

传统文化禁忌举例
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有很多,主要与礼仪、习俗、宗教、神话等方面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饮食禁忌: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禁忌,比如不能用筷子敲打饭
碗,因为这会惊扰到“饭神”;吃鱼时不能说“翻过来”,因为“翻”字有翻船的
意思;而“梨”字与“离”谐音,故不能分着吃,否则意味着分离。

2.节令禁忌: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人们会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字眼,比如
“破”、“坏”、“没”、“死”等。

相反,人们会用一些吉祥的词语来代替,比如
用“年年有余”代替“年年有鱼”。

3.婚育禁忌:在婚育方面,也有许多禁忌。

比如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因为这会
导致“喜冲喜”,给新人和孩子带来不利;而在生孩子时,人们也会避免说一
些不吉利的字眼,比如“完了”、“没了”等。

4.社交禁忌:在社交场合中,也有许多禁忌。

比如不能用左手握手,因为这被
认为是不礼貌的;在与人交谈时,也要避免提及一些敏感话题,比如政治、宗教等。

5.行业禁忌: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的禁忌。

比如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会避免在工
程开工时挖出蛇,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而在渔民中,人们会避免捕
获到一些特定的鱼种,因为这些鱼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

以上只是传统文化中禁忌的一部分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禁忌和规定。

这些禁忌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研究

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研究

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研究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了禁忌与忌讳的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认为某些行为会招致灾祸、不利于身心健康等。

禁忌与忌讳既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精神世界的认知和经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古代中国人的禁忌与忌讳。

一、祭祀祭祀在古代中国是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

祭祀有大型、小型之分,也有定时、不定时之别。

但无论大小、定时、不定时祭祀,在整个祭祀过程中,古代中国人都有很多的禁忌和戒律。

首先,祭祀过程中必须虔诚而敬重,不能随意妄为。

在祭祀仪式中,祭祀者需要严肃尊重神灵或祖先,不能说话或走动,更不能有打闹等行为。

其次,在祭祀前后,人们要注意许多禁忌行为。

比如,不能来访祭祀者家中、不能见到河流、不能睡午觉等等。

这些禁忌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打扰神灵”或“祖先安眠”,保证祭祀的有效。

二、婚姻婚姻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社会的核心。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婚姻也有着很多的禁忌和忌讳。

首先是相互的家庭姓氏。

在古代,两个相互结为夫妻的家庭姓氏是禁忌的。

因此在婚配中,姓不同的家庭才可以结为夫妻。

其次是婚嫁的时间安排。

古代中国人认为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结婚有不同的好坏,而不同的出生日期也有婚姻情况的影响。

所以要通过卜筮确定合适的结婚时间和对象。

再次,古代中国人认为男方要比女方年长三岁或五岁,以示敬重和掌握婚姻的主动权等等。

三、小孩起名小孩起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小孩的命运和吉凶。

在古代中国,人们有很多规矩和忌讳。

首先,小孩的姓名不能与某些人物重名,以免起冲突。

其次,要注意小孩的神和命运神的名称。

一般情况下,小孩的姓名和他命运神的名称不能冲突。

再次,小孩的名字要有好的寓意,取个吉祥的名字。

而且在古代社会,男孩子的名字往往含有侵略性的,而女孩子则要柔弱一些,更强调美好和优良,以塑造男女儿女的性格。

四、饮食古代中国的饮食忌讳也有很多。

首先是一些宗教信仰上的忌讳。

中国衣着文化礼俗及禁忌

中国衣着文化礼俗及禁忌

中国衣着文化礼俗及禁忌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日常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往往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特别在穿衣方面,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

在日常穿衣中,面对款式各样、颜色丰富的衣服,在日常穿着时,一些穿衣习俗和禁忌尤为重要。

从古人的穿衣上除了能看到当时的礼制形式,更能反映一些特有的习俗。

1、男人穿衣可以露出手脚,但是露出肚脐啊,身体其他部位就是非常非常不文明的,同理女人穿衣也不能漏出身体。

2、人身上的扣子,扣子不能是双数,俗话说“四六不成材”,以为扣子双数会影响到穿衣人的事业成功等,这个习俗应该延续至今。

3、新年穿新衣。

大家最为熟知的应该就是过年穿新衣服了,一来表示喜庆,二是表示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而新年则是以大红色为最好,红红火火更喜庆。

4、虎头鞋。

在小孩会走后,父母会做双“虎头鞋”给孩子穿。

虎头鞋鞋头上有个大虎头,中间绣王字,老虎是百兽之王,小孩穿上虎头鞋,震慑鬼魅敬而远之。

所以人们给孩子穿虎头鞋是为驱妖避邪,保证孩子的健康平安。

同样的还有猫头鞋。

另外还有猪头鞋、牛头鞋等生肖属相鞋,均是一种求安服饰吉祥习俗。

5、五毒衣。

在孩子的围衫、肚兜等上面绣上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小动物,称为“五毒衣”。

三岁以下的小孩穿“五毒衣”,可以消灾避邪,祈求平安。

6、吉祥服饰。

古代的织染和服饰,一般都讲究图案的吉祥。

如“八宝纹”、“八吉祥”等服饰纹样,以象征吉祥如意。

与习俗对应的,当然也有很多禁忌。

这些禁忌在日常穿衣中是需要注意的。

1、忌讳男女服饰款式不分,就是不能女人穿男人的衣服,男人穿裙子等。

2、忌同穿白衣白帽。

虽然我们经常能从影视或小说中看到白衣飘飘的文人侠客,但整体穿着也只是以白色为主,同时搭配较为素雅的花纹样式,真正纯白的穿着很少,因为白衣白帽的穿着,一般为居丧期间的丧服。

所以在日常穿衣中不能同时穿白衣和白帽,否则会被认为很不吉利。

根据这个习俗延伸还有纯白的窗帘、蚊帐也不能改成衣服来穿。

3、忌反穿衣服。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禁忌与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禁忌与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禁忌与信仰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禁忌和信仰是其中一部分。

禁忌是指被认为不吉利,需要避免的行为和物品。

信仰是指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和力量的信仰,其中包括神话、迷信和宗教信仰等。

在古代中国,这些禁忌和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禁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禁忌。

其中一些禁忌在现代人看来是荒谬的,但这并不影响古代人对这些禁忌的认可和遵守。

比如,不能在晚上洗头,不能在月经期间洗衣服等。

这些禁忌的来源通常是宗教和传统民俗。

例如,古代人们认为在晚上洗头会吸引鬼魂,因为鬼魂视水为家,会在水中生活。

因此,为了避免不幸,人们普遍认为晚上洗头是不吉利的。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外,还有一些禁忌是特别严肃和重要的。

比如,不能在神殿内戴帽子或穿鞋,不能够口吐言语,在墓地走路等。

这些禁忌通常是出于对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在古代中国,人们是非常信仰神灵的,他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可以保护他们,同时也是对民族和文化的祝福。

二、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有广泛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

其中最重要的信仰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教育。

道教是中国古代崇拜自然之道的一种信仰。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他们认为自然是最真实的存在,因此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方式生活和呼吸。

佛教是另一种广泛存在的信仰,源自印度。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无欲无求”,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凡世的欲望和追求超越生死的解脱。

儒家教育是一种非宗教性的文化,强调的是人文关怀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群和国家的人文环境。

即使现在,这些信仰仍然在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除了这些主要的信仰,中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包括所谓的“神仙”和“鬼怪”。

这些信仰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显著的位置。

举例来说,许多地方仍然有妇女拜月神的传统,他们相信月亮会保护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免受各种灾难。

总体上讲,禁忌和信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虽然现代社会的改变使得当代人们对这些禁忌和信仰的认可度不高,但他们依然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智慧和传统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禁忌,并解析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

1. 四大吉祥.中国文化中的四大吉祥是“福、禄、寿、喜”。

福是指幸福、禄是财富与地位、寿是长寿与健康、喜是喜庆与幸福。

这四个字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人们希望能够得到这些好运和福祉。

因此,中国人在庆祝喜事或过节时会用到这四个字,但在悼念或祭祀亡灵时则避免使用。

这是因为福的反音与福相同,而禄、寿、喜的发音与离别相似,因此使用这些字会带来对逝者不敬的负面暗示。

2. 四通八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禁忌是避免在庆祝或祭祀的场合中使用“四通八达”的说法。

四通八达的意思是方方面面都通达,事事顺利。

然而,这个禁忌的起源与中国的风水学有关。

在风水学中,“四通”和“发通”谐音,而“发通”是宣布人的死亡的一种传统用语。

因此,使用“四通八达”一词可能会给人带来糟糕的联想,因此在庆祝或祭祀的场合中应避免使用。

3. 死亡相关.死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令人不安的话题。

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社交中往往避免使用与死亡相关的词语。

例如,避免用“死”、“去世”等词来形容逝者的离世。

相反,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仙逝”、“离去”等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这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的一种思考。

4.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人们对它们极为尊崇。

然而,由于道教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在特殊场合读书是不吉利的。

因此,在庆祝活动或家庭聚会中人们往往避免读经书。

5. 饮食禁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禁忌,其中包括避免吃动物的禁忌,如猫、狗等家养宠物。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猫咪和狗狗被视为家庭的伙伴,人们并不习惯将其作为食物。

文化禁忌的例子

文化禁忌的例子

文化禁忌的例子
1.食物禁忌:在印度教和穆斯林教中,猪肉被认为是不洁的,因此禁止食用。

在犹太教中,猪肉也被禁止食用。

2. 身体禁忌:在一些文化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不洁或羞耻。

例如,在一些穆斯林教国家中,女性需要穿着严格的衣着以保护自己的身体。

3. 宗教习俗:在一些基督教教派中,禁止使用麻醉剂来减轻分娩疼痛,认为这是对神的不敬。

在一些伊朗教派中,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避孕方法。

4. 社交禁忌:在一些文化中,触摸他人的头部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头部是身体中最高贵的部分。

在某些文化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被认为是挑战或不礼貌的。

5. 语言禁忌:在一些文化中,对长辈或上级使用错误的称谓被认为是不敬的。

在某些文化中,讨论死亡或疾病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并且应该避免这些话题。

6. 色彩禁忌:在一些文化中,白色被视为丧葬的颜色,不能在婚礼等庆典中使用。

在一些亚洲文化中,黑色被视为不吉利的颜色,应该避免使用。

7. 符号和图案禁忌:在一些文化中,靠近或使用与死亡相关的符号和图案被视为不吉利的。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4被视为不幸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亡”相似。

- 1 -。

中国文化问候和禁忌英文情景对话

中国文化问候和禁忌英文情景对话

中国文化问候和禁忌英文情景对话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文化的问候与禁忌
2.中国文化中的问候
3.中国文化中的禁忌
4.英文情景对话
5.结论
正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问候和禁忌。

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了解这些文化和习俗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还可以避免无意中触犯他人的禁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中国文化中的问候通常表现为见面时说的“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正式场合,人们还会用“贵姓”、“尊姓大名”等词语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在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等场合,人们则会用“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吉祥话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

在中国文化中,禁忌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过年期间,人们不会提及“死”、“破”、“坏”等不吉利的词语,以期望新的一年能够顺利、平安。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数字“8”被视为吉祥的数字,因为它在中文中发音像“发”,寓意着财富和好运;而数字“4”则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在中文中发音像“死”,寓意着死亡和不幸。

在英文情景对话中,西方文化中的问候通常比较直接,例如“Hello”、“Hi”等。

在正式场合,西方人会用“Sir”、“Madam”等称呼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我们注意。

例如,在交谈
中,西方人通常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私人问题。

此外,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插队等行为也被视为不礼貌。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问候和禁忌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禁忌与中国文化

禁忌与中国文化

禁忌与中国文化“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Taboo或者Tabu),原本是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上的土语,表示的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

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信仰和崇拜一种他们称之为“玛那”(Mana)的神奇力量。

他们相信凡是具有玛纳力量的人或者物都是危(wei)险的,不可接触的,都是“塔布“。

酋长、头人、巫师、祭司等人物,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被认为有神灵居住的圣地,为神灵使用的圣物,以及某些鸟兽草木和食物都被视为具有玛纳,于是皆为塔布。

人在非常的时候(如出征打仗是、打猎时、妊娠期、月经期)也被视为由塔布。

禁忌决不只是太平洋群岛才有,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无不具有禁忌。

它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当一些远古的宗教禁忌世俗文化为生活习惯之后,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人们还在不断创造禁忌,以求通过自我的抑制,来达到祈福避邪及生活更为顺利的目的。

总之,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受到这样或者那样一些禁忌的约束。

禁忌现在已成为人类学、宗教学以及社会语言学通用词语,并且是这些学科中颇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在我国,禁忌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译著和专著频频出版,如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半)、赵建伟的《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任骋的《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page 3-4)(1)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

在常态下,禁忌系统在整个民俗文化体系中是一种无外在行为表现的心意民俗形态。

“无论是远古时代由于神圣、不洁观念或者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而带来的恐怖,还是后世吉凶祸福观念带来的忧患,其反映在心理上都凝集为一个忌字。

忌时心意上的,精神上的东西。

这种‘禁止的’和‘抑制的’的行为,在外观形态上通常也是无所表现的。

”固然,“无所表现”亦是一种表现,“禁止”的行为亦是一种行为。

中国禁忌习俗

中国禁忌习俗

中国禁忌习俗永年禁忌习俗禁忌,即禁止或抑制的意思。

民间禁忌源远流长,经长期积淀形成民间普遍的文化现象,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渗透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民间禁忌确有不少具有宗教信仰性、迷信性,但也有些禁忌确有其经验性、科学性和礼仪性。

《礼记·典礼》载:“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显然,从古至今,在不同场合、环境与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中,了解禁忌习俗,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直接关系到交际成败。

书其俗,非唯恐迷信谬种失传,实给人交际以借鉴,亦为后人研究某些禁忌之谜提供资料。

永年县的民间禁忌种类繁多,各乡村又有差别。

主要的禁忌有:岁时禁忌1、除夕,忌打碎碗碟、说不吉利的话。

2、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说话忌带“死”、“鬼”等不吉利词汇;3、初一早晨忌喊人名字;生育禁忌孕妇禁吃驴、马肉。

说吃驴、马肉要超期不生。

丧葬禁忌1、忌病人死在原来的躺向,一般要将临危者转换为头靠炕沿,更忌死在外乡。

2、停尸守灵,忌猫鼠等动物近前或从尸体上越过,说这样会“炸尸”。

3、入殓时,用席箔罩头,忌日光照死者。

4、丧期忌穿地毯服进入他宅,在治丧后“七七”内不准孝子理发,守孝期不得穿红衣、戴红巾,不得在父母丧后百日内结婚。

5、长辈人逝世,儿女用白布封鞋忌过百天。

6、亡者入殓,忌哭嚎呼喊名字。

7、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得入坟,寄埋在旁,等做“死亲”后另入他坟。

8、服丧百日不剃头。

9、忌尸体或棺木停放别人家门口;10、正在看护重病的人不准看死人,怕把灾带回去传给给端正人。

11、给死者穿寿衣时,忌眼泪掉在死者身上。

日常禁忌1、忌跨小儿头顶,否则小孩长不高。

2、民间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家宅六神都不安”之说,故忌出门远行、外宿。

3、忌呼他人祖、父的名字。

4、忌讳晚辈与长辈名字中的某一字同音,否则认为大不敬。

5、兄弟媳妇忌与大柏哥开玩笑。

6、写信忌用红笔;7、借用别人家的药锅熬药,用后忌主动送回,以免把灾病送回。

禁忌避讳与春节文化

禁忌避讳与春节文化

禁忌避讳与春节文化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而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有一些禁忌和避讳被广泛遵守和尊重。

这些禁忌和避讳既有历史渊源,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禁忌避讳与春节文化的关系,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一、禁忌避讳的背景与含义禁忌和避讳在春节期间被严格遵守,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和意义。

这些禁忌和避讳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禁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数字被视为不吉利或不吉祥的,因此在春节期间要避免提及或使用。

其中,数字“四”被认为与“死”音相似,因此在春节期间要避免使用,以免带来厄运。

相反,数字“八”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据信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2. 色彩禁忌在春节期间,一些颜色被视为不吉利的,因此要避免在装饰和选择服装时使用。

例如,黑色被认为与丧葬有关,因此应该避免在春节期间使用。

相反,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在春节期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和传统习俗。

3. 避讳言语在春节期间,人们还要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语,以免带来厄运。

例如,字音与“破产”有关的话语要避免说出来,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相反地,人们会说一些吉祥的话语和对联,以祈求来年好运和福气。

二、春节禁忌和避讳的文化意义禁忌和避讳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信仰。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禁忌和避讳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春节禁忌和避讳的一些文化意义:1. 忌讳带来警醒禁忌和避讳的存在能够引起人们的警醒和遵守。

因为这些禁忌和避讳都与不利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注意。

通过遵守禁忌和避讳,人们可以防止不幸和灾害的发生。

2. 传承文化传统春节禁忌和避讳的存在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这些禁忌和避讳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

通过遵守这些禁忌和避讳,人们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

3. 增强文化认同禁忌和避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忌与中国文化“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Taboo或Tabu),原本是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上的土语,表示的是“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

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信仰和崇拜一种他们称之为“玛那”(Mana)的神秘力量。

他们相信凡是具有玛纳力量的人或物都是危险的,不可接触的,都是“塔布“。

酋长、头人、巫师、祭司等人物,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被认为有神灵居住的圣地,为神灵使用的圣物,以及某些鸟兽草木和食物都被视为具有玛纳,因而皆为塔布。

人在非常的时候(如出征打仗是、打猎时、妊娠期、月经期)也被视为由塔布。

禁忌决不只是太平洋群岛才有,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无不具有禁忌。

它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其复杂的民间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当一些远古的宗教禁忌世俗文化为生活习惯之后,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人们还在不断制造禁忌,以求通过自我的抑制,来达到祈福避邪及生活更为顺利的目的。

总之,每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一些禁忌的约束。

禁忌现在已成为人类学、宗教学以及社会语言学通用词语,并且是这些学科中颇为重要的一个领域。

在我国,禁忌也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译著和专著频频出版,如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半)、赵建伟的《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任骋的《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page 3-4)(1)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

在常态下,禁忌系统在整个民俗文化体系中是一种无外在行为表现的心意民俗形态。

“无论是远古时代由于神圣、不洁观念或者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而带来的恐惧,还是后世吉凶祸福观念带来的忧患,其反映在心理上都凝集为一个忌字。

忌时心意上的,精神上的东西。

这种‘禁止的’和‘抑制的’的行为,在外观形态上通常也是无所表现的。

”当然,“无所表现”亦是一种表现,“禁止”的行为亦是一种行为。

而且,恪守禁忌和违反禁忌就是行为过程。

(2) 既然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那么违禁所造成的不幸或恪守禁忌所带来的平安就是停留在心理层面的,或者说是精神上的。

(3)然而,禁忌的处罚又是不可抗拒的。

破坏禁忌所遭受的惩罚由精神上的活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来实行。

禁忌强调的是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它不管人们是不是有意的,也不管违反禁忌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它都会施以惩罚。

以上三点是我们识别禁忌的基本边界,超出此范围,我们则界定它不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或世俗意义上的禁忌。

禁忌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所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

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或“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

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会带来幸福。

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

违犯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

言语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其具体生活表征有以下几个方面(P353)。

(1)凶语即不吉利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详的内容,这便需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的词语代替,这种变通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反义语来代替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

此法在禁忌语中极为普遍。

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的反义。

吴语区忌讳“药”字。

药为治病之物,言之恐一直缠身,于己不利,便将“吃中药”改说成“吃茶”。

旧时江西流行谓喝药为喝好茶;称一种消积食、去风寒的中药为“午时茶”,一般饮用的茶水叫做“茶叶茶”。

广东的客家人忌说开药方,而改言“开丹底”。

二是用相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江浙一带,小孩肥胖,忌说“壮”,因为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代肥胖之意。

在陕南一带的农村小孩肥胖,身体比同龄的小孩重,忌说“哟,这孩子好重呀,”而应说“哟,这孩子好称手呀。

”人有病,最忌说“生病”,要以“不新鲜”、“身体不舒服”等言之。

三是用比喻来代替不吉利的词语。

“崩”、“驾崩”及“山陵崩”等是用来指帝王之死的词语。

“崩”之本义为山陵倒塌,把这个词语转用到帝王之死上来,显然是在向人们喻示帝王是江山的顶梁巨柱,他们一旦死去,便如同山崩地裂,大地陆沉,仿佛整个世界都要随之毁灭,因此帝王君王之死决不可等闲视之。

在汉语中,亲人去世,不说“死了”而说“老了”,“去了”,“走了”,“不在了”;小孩或婴幼儿死了,同样不说“死”而说“丢了”或“夭折了”;若是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称为“牺牲”;帝王去世,则说“驾蹦或薨”如,《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昭王即位,”;国家领袖或领导人则用“去世”。

“失火”应说“走了水”幼儿出了天花,不说“水痘”而说“见喜”或“状元豆儿”(《红楼梦》676)。

现代汉语里,士兵打仗受伤叫“挂彩”,南方则叫“带花”,皆为受伤后扎了绷带的比喻。

买中药忌言“抓药”,称“抓香茶”。

中药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间让人踩,好让行人将病“带走”。

四是用假托文辞来代替。

如古代汉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意即他不出朝,只因他的车驾出来晚了。

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意即他们完全沉浸于念经中去了。

“西归”是死亡最常用托辞,这是因为西方是日落之地,自然也是黑暗之地,进而成为阴间之所在。

在中国古代墓葬中也是头朝西。

在所有的凶语中,除死亡及疾病的字眼最令人恐惧、忌讳之外,还有些破财词语。

春节三日忌说不吉之言(俗称破话),比如中国人有春节放鞭炮的习俗,一串鞭炮放完了不说“放完了”应说“放起了”;碗、碟等易碎的东西如果不小心被小孩摔碎了,成年的长辈一定会在一旁说到“岁岁(碎碎)平安”。

汉族有这个习俗,春节贴对联时要在对联的旁边贴上一些诸如“童言无忌”之类的条幅,作为儿童“破话”的补救措施。

“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人的死和动物的死,性质是一样的。

但“死”用在人身上有感情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们是忌讳言“死”的,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说“让某某人不得好死”,“你小子总有一天让汽车撞死”,完全是含有诅咒意味的,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

由于语言禁忌的结果,产生了许多“死”的同义词,如“崩”(天子)、“薨”(诸侯)、“碎”(大夫)、“卒”(五品以上官员)、“死”(一般老百姓)、“殇”(未成年)。

民间还有许多俗称如“去世”、“过世”、“病故”、“亡故”、“仙逝”、“辞世”、“谢世”、“安息”、“永别”等。

总之,直言死是不尊重,且刺激家属感情的,所以要用委婉语来代替。

如果是自己一向鄙视的人死了,称死不足,还较强调感情说“他可死了”,就不存在语言禁忌的问题。

(page 340)汉语中是这样,英语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比如:1)“His parents passed away three years ago .(他的母亲三年前去世了。

)(To Lie or Not to Lie_…take leave lesson 5)2)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 but forever.—F. Engels3) The doctor don’t anticipate that he will live much longer.英语中取代死亡的词还有“to pass away/on”, “to go”, “to be no more”, “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to leave us” , “one’s heart stops beating” ,etc.(2)性行为及性器官在汉族民间,通常认为涉及到性行为及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说出来有伤大雅,有教养的人都羞于启齿。

再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下部”、“阴部”来代替。

今人之男性,有称自己的生殖器为“老二”的,有称“弟弟”的,既是一种代替的说法,也有一种亲昵的情感。

谈及性行为,更是忌讳直说的。

其实,“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描写的桑间陌上的男欢女爱是多么的天真无邪。

“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其中不乏真情流露的情歌、深情执着的恋歌。

然而一到中古,独尊儒术,儒家伦理占了统治地位之后,性,成了邪恶和羞耻,成了只能在暗地里偷偷摸摸做的事。

即使是极正常的两性关系,也要用“办事”、“房事”、“同房”、“夫妻生活”等素雅的词语来代替。

现代社会中较普遍的用法是“发生关系”,而最时髦的说法莫过于“做爱”了。

“做爱”一词是进些年改革开放引进的产物。

(3)排泄的禁忌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也在禁忌之列,人们杂爱日常生活中改称“大便”、“大解”、“上厕所”;现代女同志则更多的将厕所戏称为“一号”,上不上厕所叫作“去不去一号”。

至于为什么将厕所叫做“一号”,则无从考证,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小便也是头等大事吧。

此外还有“方便一下”、“去卫生间”“去洗手间”等等委婉的说法,凡此种种,反映了人们避俗就雅的心理。

有关排泄的禁忌语,古已有之,文言称之“出恭”、“净手”、“解手”等。

(4)关于月经的禁忌语还有妇女之月经,人们也不喜欢直说。

在解放了的中国,妇女把这叫做“例假”—这个新词倒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因为建国后我们的工厂实行劳动保护,妇女遇到月经来潮时,如有需要,允许请几天假,工资照发,所以叫“例假”。

(5)以动物相称的禁忌汉族广大地区都禁忌以龟相称。

龟俗称“王八”,若骂人为“王八(蛋)”、“龟儿子”、“乌龟”,必引起对方的恼怒而拳脚相加。

乌龟者,老婆有外遇也。

这对中国男子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除此之外通常人们还忌讳别人将自己和牲畜相提并论,例如人们忌讳“猪”、“狗”、“驴”、“骡子”等等字眼。

(6)生理缺陷方面的禁忌在讲究面子的中国社会,身体有某种缺陷的人,往往有着数倍于人的自尊心,而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有着强烈的忌讳人言的心理。

从特定的意义来说,鲁迅笔下的阿Q(《阿Q正传》)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他头上有一个癞头疮,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退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也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阿Q全疤通红的发怒起来。

”一般对于胜利缺陷的表述,人们尽量用委婉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