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临帖感言

合集下载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是中国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临帖可以学习书法家的笔法、字形、章法等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以下是我对临帖的一些体会和感慨:
1. 临帖需要耐心和专注力:临帖需要仔细盯着书法家的笔画、字形和章法,一点点地模仿,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专注力。

2. 学会观察和思考:在临帖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观察书法家的笔画、结构和章法,思考其中的技巧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

3. 临帖不能一味地模仿: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因此不能一味地模仿,而应该不断地尝试创新和突破,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

4. 临帖要有不同的心态:临帖时,有时需要平静自信,有时需要紧张有劲,因为不同的情绪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技巧。

5. 临帖需注重细节:临帖时,需要注意细节,如书法家的用笔、笔画的精度和流畅度等,这些细节的把握可以帮助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是中国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临帖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增强技巧和表现力。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临帖可以加深对书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书法水平。

以下是我的一些临帖体会和感慨: 1. 临帖要有耐心。

临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有时候会遇到不满意的作品,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提高。

2. 临帖要注重细节。

临帖的时候,需要注重细节,比如笔画的粗细、字形的大小、字的间架结构等等。

只有把握好细节,才能写出更好的书法作品。

3. 临帖要结合实际。

临帖不仅是照着字帖写,还需要结合实际。

比如,在临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特点,将这些特点应用到实际的书写中,可以提高书写水平。

4. 临帖要不断创新。

临帖不仅仅是照着字帖写,还需要不断创新。

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书法作品,或者尝试不同的书写风格和笔画特点,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5. 临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临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因为一次成功而骄傲。

要始终保持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临帖可以加深对书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书法水平。

但是,临帖也需要有耐心、注重细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临帖心得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著的一篇有关书法学习的理论文章,其中涵盖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心得。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了临帖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临帖的一些看法和心得。

孙过庭认为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和关键。

他指出,通过临帖可以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和结构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初学书法者应该从基本点画开始,逐渐掌握每个字的形态和神韵,进而理解整个篇章的布局和气息。

孙过庭强调了选择好的范本的重要性。

他认为,选择优秀的范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和韵味。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认真研究范本,从用笔、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领悟。

在临帖的过程中,孙过庭强调要注重笔法、字形和气息的把握。

他认为,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力度;字形是书法的骨架,要注重字形的准确性和美感;气息是书法的神韵,要通过气息的调节来表现出书法的韵味和情感。

此外,孙过庭还提到了一些临帖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范本进行整体观察和局部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范本的精髓和特点。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注重实践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谱》中的临帖心得是孙过庭对书法学习的独到见解和体会,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些心得,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体会和创作感言

临帖体会和创作感言

临帖体会和创作感言李尊武己丑春,我在每日临帖之后,常随意拣古人诗作书写,试图把训练的技法在书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十年前,我曾说过追求创作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基于反对写字时装腔作势,这对理解掌握古人艺术技巧很有好处。

回首这十年书法学习的痕迹,我又感到,做作不好,但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没有了必要的克制,也很难保证作品的严肃性,因为艺术创作一定要遵循规则的,否则只能等同于毛笔字,毛笔字绝非艺术。

今年春有幸向张旭光先生请教关于临帖与创作问题,张先生讲得很透彻,他说创作是对临摹的写意性应用。

由此我想创作时情感的流露要自然,同时技法的应用也应自然,总之要流露情感和书法艺术特有的技巧。

在平日创作中,心情大都是平静的,内心是偶尔波澜,此时创作虽不一定产生精品,但写出成功之作的概率是极高的。

我感觉这类创作是意在笔后的,写时心中只是静,没有刻意安排展示技法,但诗作的意境会对书写者潜意识产生暗示,那么书写时腕、笔微妙的变化就出现了,书写完成后,发觉作品与诗作还能比较和调,因为最早古人的诗是唱的,是有谱的,绝不是现在躺在书本中呆板的方块字。

那么伟大的书法家就应该是演奏家兼作曲家,就像历史上的大家,而一般的书法家能成为演奏家就很不易了,就如朗朗、理查德克莱德曼。

书法精品的创作不是轻意能实现的,有时要伴随着偶然性。

虽然作品由书写者完成,但绝不都是书法家个人完成的,像《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这些作品都有其他的参与者,主创者是书法家,但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是不会产生这样伟大的作品的,因为他们写了许多作品,只有这一件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它的能量经久不息,这样作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偶然使它的创作成为可能。

读临古代经典作品,可通其神理;吟诵古今诗词佳语,可触发书写的兴致;临摹与致用,是前进还是回归,我不知道,我只明白这是我真实的人生过程。

谈临帖

谈临帖

谈临帖临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点名声,或者自认为形成了风格以后就不临帖了,那就说明他开始游离于书法家园之外,他的书法之路已走到了尽头,迎接他的将是停滞甚至倒退。

我从在美院就读书法专业以来,到今天已经有41年了,临帖还是一直坚持着,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但自己感到经常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书法空谈创新是创不出新的,历代的书法经典中包含着许多新的信息,中国的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分,文与野之分,精与粗之分,这与新旧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比如我们今天看王羲之的作品,谁也不会觉得这是旧的不好的。

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我们才会经常性地不断地去与历代的书法经典打交道,也只有在经常性地与经典打交道并虚心向它学习,我们才会理解这些书法经典的价值。

关于临帖,我下面谈几点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

一、临帖就要临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

现在有一部分人临帖选的都是不值得去临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现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经典的作品,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

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的几位老师,现在都已过世,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清末所谓的碑学大盛时期,受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影响,特别是康有为,他提倡学书要学魏碑,他认为碑比帖好,魏碑比唐碑好,尊魏卑唐。

康有为的观点,使中国书法在进入一个本来应该振作,应该上一层楼的时候走错了方向。

我把康有为比喻为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医生,他看出了晚清书法发展中存在的毛病,但却开错了方,下错了药。

又把“馆阁体”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这也毫无道理,“馆阁体”是抄写文件用的,本来就同书法风马牛不相及,批判它是无的放矢,不仅无益书法的健康发展,还把近现代的书法学术思想搞得一团乱麻。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魏碑不好,魏碑中有好的,但大量的是不好的,特别是康有为说最好的那部分,其实多数是最差的。

临帖感悟片语

临帖感悟片语

临帖感悟片语 文 杜 胜 苏
造 妙 构 ,



量 悯 一 。 妙

始 入

初学 书法 者 ,不外乎 临习古 人法帖 , 深 入古人 的碑帖 ,方可得其精 妙的笔 法与结字
“ 心识其
选帖临习 ,
在老 师的指{ 与 自 己的 性 “ 面对 古人1
音 示 着 自 己的 审 美情 应确 定 自己的审美倾
善 质

掌 握其 所 临 帖之 笔 法 的基 础 上 ,应
于 从 的
里 面 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须 大量 临习 ,以求 其 精 熟之 度 ,方 可 “ 心 不 厌 精 }不 忘熟 ” ,继而 达 到 “ 穷 变 态 于 毫 端 无间 , t 5 手 ,忘 怀


在 经历 了实 临之 后 ,方 可按 照所 临碑
帖的风 格基调 ,进行简单 诗句创 作与汉字组 合 即碑帖上 固有 的字 ,应按照其 字形进行 书写 , “ 作品 中应该 有经典之笔 ( 字) ”。
是指在 “ 实 临”的基础上 既有
1 至毛 , 又 注入了 自身的理解与
平添了 自己的 情 感与思想 。 “ 字如 其
恬 磊 叉 .
系 孟
乏 治 欲 因革 之 奈 革 一 工一
收 意
圣 簧 欺齑 吾 的 然戒
主 压 右 。 , 八 . :
. 陇
朋 同 棚 习 含 马
二I 看 戒 毒 良 囊
珥 伏 礴 渐
凤 与 服 使 迫 灰l
一 ,
鹬 狻
人越 采 绒 孓
香啊 1 ‘ 二 一

《琴赋》临帖心得

《琴赋》临帖心得

《琴赋》临帖心得
作者:马郁茜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3期
《琴赋》临帖心得
今日,硬笔临习文征明74岁小楷作品《琴赋》有感。

此帖为文征明成熟时期小楷精品,法度严谨纯熟,结体稳健,善于留白。

我在临习时着重对字形结构解读与内化。

临习前先读帖,解读字形的向背关系,笔画的松紧避让关系,同时读懂文章内容。

开始临帖时,我选择看手机图片的方式临习,可以把字调整到合适的大小,近距离临习,另一方面也方便对个别字放大解读。

此帖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字,初临时感觉并无很大区别,但细细比对,在结体与用笔上都有微妙变化。

这要求我们在临帖时于统一中求变化,在临习中细细品味反复推敲。

临王羲之行书感言

临王羲之行书感言

临王羲之行书感言写此帖时纸太大,趴着写,倒有一种规规矩矩的感觉,工整严密,绵里藏针,自知有些笔画不到位,有时墨用得太重,有时太轻,把握那个度一定功夫才行。

为什么说是天下第一行书,顾名思义,行云流水,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而写完之后会不断地回味写的过程,就跟流水一样虽然已经流走,但它在你心里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

犹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就是书法内化于心后的独特感受。

我相信随着练习时间推移,就能真正做到心外无物,雁过留痕,风过留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即做到了心外无法。

游乎法度之外,从容逍遥之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我岿然不动。

此帖是我写过的线条集中较细密的字。

此篇关键还在内容,文章只有心思缜密,富有才情的人才写得出,确实不负盛名。

而我穿着白袜子踩在纸上,陶醉于墨水和纸张的氤氲中。

白纸黑字,无中生有,白往黑归,黑白相间,感受纯白的思想寄托于深黑的文字,何乐而不为?虽说是行书,也有草书的痕迹,在连贯中排鹤行云,如同的优秀的将帅排兵布阵,外人看似丈二和尚其实内部井井有序。

而所有学习此文的读者若有机会临写此帖,当会有更多文学和美学上的感悟。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了才能知道事物的价值所在,也只有实践才能带领我们认识更深刻曼妙的世界。

例如“崇山”二字若是后来添上去的,则确实有高山耸立横挡在前之感,若是艺术的有意为之,也很形象地把山给立了起来,确有意趣盎然之美。

而“清流激湍”也能让人联想到水流的清澈和流动感,其激情暗藏并保留在这几个隽永渗深的墨漬里。

像是“痛”字夜线条横溢,造成伤痕累累的错觉,好像真的痛到了极点。

“死”“随”的写法俏皮可爱,死得又曲又直,对死像是玩世不恭的态度。

“随”字点可有可无,确实是文不加点了。

“老”字写得年轻,“不”字拒绝得干脆,斩钉截铁,“人”字写得倏长,彰显着可贵的人文价值。

写久了字仿佛一个活泼的精灵跳出来在我耳边说:“你可要好好完成我们啊,衣服穿得漂不漂亮全靠你啦!”每个字都以它独特的魅力,不背离原意甚至超越意愿同时体现着主人相应的爽朗性情。

高进临帖感悟(一):王羲之的字好学,但其内容难懂

高进临帖感悟(一):王羲之的字好学,但其内容难懂

高进临帖感悟(一):王羲之的字好学,但其内容难懂
本堂近期在临摹并专研王羲之的草帖,边临边查找相关的内容,发现王羲之的草帖不下500幅,且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和释文,有些根本不着边际,错误百出,为了临写王羲之的字,弄懂其内容,本堂下了很大的功夫,今天展示临摹王羲之的十个书帖,望读者不吝赐教。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绝再编辑盗名发表,如有侵权,后果自负!
由于王羲之的作品太多,本堂将以连载形式边临摹边发表,请关注本堂,以免日后难以寻找。

临帖发朋友圈的句子

临帖发朋友圈的句子

临帖发朋友圈的句子
1. 今天终于完成了这幅画作,感觉十分满意,分享给大家。

2. 感受到了一丝灵感,决定临摹一张大师的作品,总算是完成了!
3. 在艺术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希望这幅画作能给大家带来一丝美好。

4. 偶尔迷失在画笔和颜料的海洋里,才能找到新的自己,这幅作品就是对我心灵的一种表达。

5. 用画笔捕捉到了一瞬间的美景,希望能把这美丽的瞬间与大家分享。

6. 再次证明了“画是心灵的镜子”的道理,每一次创作,都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7. 无论是艰难的过程还是完美的结果,都让我感受到了成长和进步的乐趣。

8. 这幅画作是我对某个时刻的感悟和怀念,希望你们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故事。

9. 真正的艺术是不分界限的,它连接着我们的内心,我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情感。

10. 用画笔记录下了旅程中的美好瞬间,希望这种美景能够长久留存。

11. 画画的过程很美妙,它让我迷失在色彩的世界中,见证了一种奇妙的变化。

12. 创作的过程就像是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每个画作都是自己成长路上的一笔重要的记录。

13. 此刻的心情无法言喻,只能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出来,希望你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段雪婵临帖展创作感言

段雪婵临帖展创作感言

段雪婵临帖展创作感言
作为一位来自北京的青年画家,段雪婵近年来在创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她专攻泼墨泼彩,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日,段雪婵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场个人画展上,分享了她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段雪婵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是非常重要的。

她透露,在创作过程中,她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灵感,这些灵感有时候会让她非常兴奋,她会立即将这些灵感记录下来。

然后,她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艺术构思,将这些灵感转化为作品。

段雪婵表示,创作虽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执着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她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会不断地去尝试、去克服。

她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需要不断地去自我超越,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在现场观展的一位观众表示,段雪婵的作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认为,段雪婵的作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随性,但实际上
却蕴含着一种强烈的个性。

这种个性不仅体现在她的画风上,同时也体现在她对生活的态度和作品中。

对于未来创作,段雪婵表示,她将继续保持创新和探索的态度,不断地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加有创意和个性化的作品。

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欣赏艺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

最后,段雪婵感谢了所有支持她的人,包括她的家人、朋友和观众。

她表示,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而不断的过程,需要他们一直去支持和鼓励。

她希望通过这次画展,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也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书法临帖交流发言稿范文

书法临帖交流发言稿范文

书法临帖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书法临帖的心得体会。

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模仿和临摹前人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和技法,提高我们自己的书法水平。

下面我将就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临帖要先理解作品的“气质”。

每个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是它们与众不同之处。

所谓气质,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我们在临摹作品的同时,要仔细观察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临摹和创作,将这种气质表现出来。

其次,临帖要善于模仿,但不可盲从。

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技法和表现手法。

但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个性的体现和创新的探索。

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表达作品,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做到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再次,临帖要坚持练习与思考相结合。

临帖不仅是一种技法的练习,更是一种对艺术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在临摹作品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思考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找寻自己的创作灵感。

通过不断思考和练习,我们的书法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培养出对艺术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临帖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书法临帖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练习和坚持的艺术活动。

在临摹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
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书法临帖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谢谢大家!。

行书临帖感悟

行书临帖感悟

行书临帖感悟行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也是书法表达艺术思想最完美的一种体现方式。

临摹行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书写水平,了解写法的精髓,掌握书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深入体会书法家的技法,直观感受其笔墨构思、精致的细节表现,深刻体味书法的美感、抒发其人文情怀,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在《书实录》中提出:“凡遵吾方法,中心定而边随不定,一笔立而一笔落,有按而有抛”,这是行书书写的核心原则:综合笔型、虚实、疏密、细大、早晚等构成书法作品的细微差别。

如果想让行书更出色,只有把握这些原则,整体运用才能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更具有流畅性。

行书作为书法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笔意的一致性,全书保持节奏稳定,提高整体的表现力,使笔墨的各种变化能够拼凑在一起,在一种连贯的表达方式中抒发出自己的感悟。

正如文化大师曹雪芹所说:“字要多有大开小合,长短不要有太大落差,一行同心,谓之‘一气呵成’,而细腻之处,以其变化万端自然,千变万壮刚柔相济,平和之中自有情趣。

”此可见,书法的一致性是行书书写的一个关键词,只有坚持,才能做好书法的一致性,才能使书法作品更加完美。

再者,行书写制要注意笔墨的控制。

书法家明确指出“笔要笔力,墨要墨墨”,要做到“笔之活,墨之痕”。

笔力过强,墨质不浓,笔墨构成就会缺乏层次,达不到深思熟虑、抒发情怀的目的;反之,偏淡偏涩,笔墨构成也就比较单一,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太多的情趣。

因此,行书写制要运用恰当的笔墨,以求笔力、笔墨构成的合理性,以达到书法作品的完美表达。

行书书写不仅仅是临摹,更是一种抒发情怀的表达方式,是书法家的心情、思想的见证,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只有把书法的规律和艺术思想把握在掌中,才能更好地表达心中的思想和情感,重新诠释美的乐章,让行书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留芳永存。

临摹欧阳询《九成宫》感悟(一)

临摹欧阳询《九成宫》感悟(一)

临摹欧阳询《九成宫》感悟(一)
九成宫碑帖反复粗临了至少3遍了。

现在准备精临每一个字,每字60遍(一张毛边纸的格子数),已经临摹了6个字。

欧阳询的字从古至今公认的最大的特点是险、奇、峻,但是通过前面反复临摹和这两天的精临,悟出了一点点粗浅道理:欧公把生活的灵感融入到写字中,生活的灵感包括周围环境、自然规律、力的平衡、日月星辰等等,甚至还有军事知识。

欧阳询其实是一位排兵布阵,克敌制胜的高手,也是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从这个角度考虑,欧公的字险、奇、峻的特点就没有那样神秘了!他在写字中故意制造“险”的笔画(一般通过竖画和横画制造的),然后在写的过程中解决“险”的问题,通过笔画线条寻找克险办法,达到整个字的平衡!这是我在临摹时悟出的粗浅拙见,在临帖时通过反复试验和分析,证明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以后还会悟出很多东西的!会对临摹欧阳询九成宫有很大的帮助的。

颜勤礼碑临帖心得

颜勤礼碑临帖心得

颜勤礼碑临帖心得
颜勤礼碑临帖是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块石碑,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一段文化的传承。

在我看来,临帖此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颜勤礼碑临帖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下的文字表现形式。

颜勤礼碑是唐代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其所用的隶书体现出了当时书法的特点。

临帖此碑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和发展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其次,临帖此碑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能。

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练习。

通过临帖颜勤礼碑,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唐代隶书的笔画结构、书写方式、用笔技巧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再次,临帖此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书法艺术的美。

书法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表达出一种美的感觉和情感。

通过临帖颜勤礼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书法艺术的美。

综上所述,临帖颜勤礼碑不仅仅是一件文化遗产,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一段文化的传承。

通过临帖此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
下的文字表现形式,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能,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书法艺术的美。

北京书协段庆昌先生的临帖感悟

北京书协段庆昌先生的临帖感悟

北京书协段庆昌先生的临帖感悟
临帖感悟
作者段庆昌
青年时,父亲为我购得一本“郑和西下碑”的字帖,集字峭拔,方俊,十分钟爱。

当时无老师指点,但也下了几年的工夫,觉得已有魏碑只风神,也就渐渐疏远碑帖,钟爱起草书。

数年后,我参加中国书法研修班学习,拿出了几件行草作品,其中也有魏碑味的楷书,当时聂成文老师就指出我作品中的不足,他说:“行草流利可人,集字潇洒自然,但境界甚少,对碑帖却也是一知半解啊。

”当时我茫然不知所措,十年的临池怎么一知半解,后又得到李刚老师指授魏碑,找出不足,他说:“领悟不深,然十年徒练耳,回家重新研习魏碑,方悟禅机。

”我用心体会各种魏碑字体,确实与当时习郑字时感觉不同,在创作时,果真与十年前不一样,用笔渐生涩,方峻跌宕出于笔端,以新写心,力求体现原迹,参照大康魏碑,果然有所心得,在意识上有所突破,不亦步亦趋,计较于一点一画,以整体笔势为主,运笔时注重方、圆、健、劲相结合,凝重、方利,以中锋方笔为主,锋芒内藏,在捺角处理上要气足势畅,一气完成,含而不露,顿侧使转力求把握轻盈、峭劲的节奏。

我在创作这幅魏碑书风的作品时,参照孙伯翔老师笔意,以魏碑笔意为之,自觉有“形似”到神似,但整体效果远远不够劲,与孙伯翔老师之神相差甚远,实为自身水平所困,得不到风神独具的自然效果,还望书家同道给予指正。

发表于巴彦淖尔书画艺术报。

我的临帖感悟

我的临帖感悟

我的临帖感悟对每一位想学书法的人来说,临帖应是一生中时时要做的最基础的功课。

赵子昂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这说明临帖的重要性,临帖也是与古人对话,可以说临贴几乎是学习书法唯一一个可取的方法和路径,并且临贴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临常新。

可以武断地说,中年以后,能否坚持临帖几乎决定这个书者余生成就的高低。

临帖首先要选帖,要懂得选帖的道理,根据个人的喜好,选一种能引起自己热情和兴趣的字帖。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这个帖,眼前一亮,一眼对光,内心拥有愉悦感,能擦出火花,就像看到初恋时的女朋友,很来电。

选好贴后就要发愤图强,坚持临写,此时逐渐进入相处的热恋期,你对人家女孩子要发自内心的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要有见到面心里怦怦跳、血脉喷涌那种炙热的情怀。

有的人在初临往往追求数量,喜欢上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乍买小猪晒细糠,“认真”抄帖,这样很难进步。

本人初学书法也走了很多弯路,自认为“从量变到质变”,像打鸡血一样,每天坚持,闭门狂写,通临数遍,一写就是几个小时,挂在墙上,孤芳自赏,每天写完都是一地的纸,大有埋秃笔头为冢的精神。

这样虽然看起来临的好多的样子,但都是不断地再重复错误的笔法,写的越多,对错误的记忆越深,后面积习难改。

这样抄帖,我“坚持”摸索上十年,结果呢,一离开字帖,还是提笔忘。

如此认真为什么看不到啥进步呢?漫无目的抄帖,翻开字帖就写,根本没过脑子,没有思考,不加分析,所以写完后脑中一片空白。

就像与初恋女友谈恋爱,仅仅是停留在买几件花衣服,吃几次饭,去几趟酒吧而已,至于与女友的内心的交流甚少,虽交往很久也只是拉拉手罢了,不能深入下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临帖呢?关于临帖肯定不是照葫芦画瓢那么简单,古人给了我们很多指点。

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到:“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必须要去临摹,无二法;二是在临摹中得到古人用笔的意图,也就是古人写字的用笔方法,即笔法;三是从“摹”中可以得到字的间架结构合理搭配和有机组合。

硬笔临古,学习赵子昂行书《千字文》近四个月,感触颇多!

硬笔临古,学习赵子昂行书《千字文》近四个月,感触颇多!

硬笔临古,学习赵子昂行书《千字文》近四个月,感触颇多!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特点端庄秀美、结构严谨、圆润又不失骨架感,其中行书最为擅长。

下图为强哥用中性笔1.0临摹的赵孟頫的行书《千字文》选句。

▲临帖期间作品(临摹)对于学习硬笔书法的朋友来说,临帖应该是最快而且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了。

而我学习硬笔书法,就是从赵子昂的行书《千字文》开始学习的。

那为什么选择赵孟頫的呢?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家临帖呢?因为我平时写的字,和赵体比较接近。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临帖近四个月的感受吧首先,书写水平得到了些许的提升。

临帖学习书法,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书写能力。

①通过临帖学习,字的结构比以前好多了,以前都是自己胡编乱造的结构。

假如写一个“峰”字,以前写这个字的时候,山字旁要么写的很大,要么写的靠下,可是通过临帖学习,这个山字要靠上写的小一点才好看。

②笔画也有了大大的改观。

没临帖之前写的笔画很僵硬,也很漂浮,笔画都是自己瞎连的,而通过临帖学习,笔画比以前厚重了,也找到了力透纸背的感觉。

③章法和布局也有了改进。

一幅好的书法佳作,章法和布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布白,字间距,行距等问题,之前写字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么多的东西。

可是,通过临帖学习就能体会到书法家的章法布局是怎么处理的了。

▲未临帖之前的作品(创作)▲临帖后,近期作品(创作)。

其次,欣赏水平和眼光也在逐步提高!之前写字,就只是单纯的写字,也没有看过其他家的佳作。

也不会打开视野,只会闭门造车,封堵自己。

那时候,也没有欣赏能力,换句话说,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坏的作品!但是,随着自己每天的学习,想让自己的书写水平进步的更快,不得不去看看其他人的作品,其他书法家是怎么处理这个字的,看书法字典,读书论等。

临帖期间,整个人都陷入了书法里面了,根本无法自拔!从而,自己的眼光也比以前独特了,也会欣赏好的佳作了!举个例子吧,以前觉着米元章的好丑,就感觉是瞎写的,而且还很歪,但是现在在看米体字,是真的好,越看越有味道!那之前不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书写能力和欣赏水平没有上来的缘故!再次,感觉古代书法家很厉害,这正是我学习的动力!临帖期间,感觉越学越深奥,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都不会写了一样。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作者:廖纪仲 以下是我在临《九成宫醴泉铭》时的一点浅显体会,在这里贴出,旨在交流学习,范文之心得体会: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若各位同道发现有说的不对的请纠正补足,谢谢! 一、为什么同一本帖不同人临出来的感觉往往大相径庭?比如黄自元与田氏兄弟所临的《九成宫》感觉完全不一样,启功临的《玄秘塔》也不是原帖的风格,这到底是不足还是特色,现在不得而知。

但我敢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不管谁临帖都或多或少掺进了个人的理解在里面,这种理解是属于个人的,千人千面。

二、假如真有书法创新,我想这种创新或许就是每个人在临帖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个人风格吧!(这里得强调“自然”二字,如特意为之,则是做作了)假如每个人临帖出来的感觉都一样,那书法也太简单了,那样的话,中国从古至今不知要出现多少个王羲之,而书法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热爱了——临帖感悟,不知对否? 三、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观点):临帖时掺入个人理解不是随便乱掺入的,也一样须遵守法则。

黄自元临欧时不难看出有颜的笔法,田英章老师说他临欧有赵孟頫的笔意,启老临柳明显有他自己的风格。

这些书家之所以掺入别的东西,不是因为他的水平比原帖水平还高,而是取决于其自身审美倾向和学书经历。

四、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我觉得《九成宫醴泉铭》不太适合作为首选的范帖,原因是它较之颜、柳要难得多。

之所以难,是由欧字的特点决定的,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敛。

颜、柳的笔法都很舒展和明显,入门相对简单。

特别是颜体,大笔划粗细条,容易学,笔法也很有代表性,和其它书体的关联性也很大。

柳体较之颜体要稍难,主要原因是柳字强调“骨”,如果功力不够,极易产生干涩感而不生动。

但此二体较之欧体要简单好多(个人体会),欧字不但敛,而且是极力的敛。

欧字的敛在笔划和结构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笔划上欧字多短促而精细,且笔锋多深藏,初学者或功力不够者临起来往往会相当吃力且难得其法,包括许多书家也未能神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手临帖感言余斋临池录(提俊丰)临池之道,在得笔。

得笔者,乃笔之轻重、疾徐、绞转、折挫之谓也。

笔之不得,则徒描其形也。

临帖者,临铁也。

若今日课字,翌日或数日便还于字帖,则难近道也。

其必若儿时,于群人中,纵见背影,亦一眼便识己母。

盖因其步态、神形铁之在心也。

临帖者,练眼也。

若点画之俯仰、向背、粗细、长短,不能触之于目,行诸于手,则废纸三千,亦难走进其半步也。

临帖之精微,需毫发无遗恨,字字逼肖古人;临帖之写意,贵能得其旨趣,形不类而神相通。

书家当兼备二者,方能变通。

临帖往往心为“形”役,形外需得笔,得笔方有“意”。

得“意”而忘“形”,习书之又一境地也。

临帖贵善思。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不思则无惑,无惑则无获。

一帖在手,当思当学之旨,不明所旨,徒劳无功也。

一点既通,再涉其它,日积月累,则毫端自丰矣。

临帖需散怀抱,得之在松。

若正襟危坐,心弦紧绷,则心悬半空,心手难应,忐忐忑忑,全不在状态也。

密者,少白也。

疏者,多白也。

人皆谓多白之虚谓之虚,更需味密处之白也。

作字需“破匀”,匀则无兴味。

字之匀者,在线条匀,线距匀,字之部件匀,字之大小匀,字距匀,行距匀,墨色匀,章法布白匀然一匀再匀,便不堪入目也。

如上之弊,一一破去,信可换骨脱胎也。

行书难在得“势”,草书难在得“肆”。

得“势”需“造虚”,得“肆” 需“破序”。

总之曰“不作正局”。

古贤之书,多能于藏。

藏其锋芒,藏其机巧,藏曲于直,藏险于正,藏虚于实处,藏动于静中。

寓之于目,自有书卷之气郁郁扑面。

余学书十余年,今始悟得书卷之气,全于一藏字中窥见也。

余喜三五书友同临一帖,临罢谈其所得,所惑,察其同处,思其异处,扬其长处,弃其弊处,坦荡其言,会之在心,不亦快哉!临杨凝式《韭花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正确途径(周光喜)正确的临帖是打开书法艺术殿堂的钥匙,也是书法家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临帖大致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几个阶段,学书者也多遵循这个顺序去实践。

临帖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同,有些二、三十岁的青年频频入展、获奖,便小有名气。

有些老同志倾注平生三、五十年心血,依然是老干部体。

觉得很困惑,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一是选择好贴,选对贴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所以一定要选择高古之贴,最好是字数较多的为宜。

选对贴就是自己喜欢、适合自己书写,自己有兴趣,方能久而不厌。

二是临帖要忠实于原帖,提倡全面继承首先要严格按法贴临,不可随意取舍,信笔乱临,力求贴近原帖。

其次要牢牢记住所临帖的结字方法。

有些人临帖还可以但创作时却大相径庭,一个字也用不上来,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所谓察之尚精,拟之者贵似。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即是这个道理。

早年我在临圣教序时觉得不好看,不按帖临,随意取舍,结果走了不少弯路,后经王冰石老师指点,才改正临帖随意的毛病,果然进步很快。

三是坚持专攻一贴,重点突破1、临帖不可贪多,急于求成。

应当集中精力,坚持主攻一帖,以期突破。

如我在指导刘兆涵学习书法时,要求其专攻一帖。

心无旁骛、勤学苦练。

自学书开始仅十个月便入展省《八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初窥书法殿堂。

2、对文字较多的帖,可分段临,待基本熟练后再通临。

如《圣教序》开始就通临,往往写到后边,早忘了前边的。

我在教一个十七岁的学生写圣教序,我选出三段教她写,要求每段写十天,待写完这几段后,她自己便可以通临圣教序了,只三个月就写的很不错了。

事实证明只要突破一帖,其余各帖按此方法便不难写也。

反之写不好一个帖,其它任何帖也写不进去。

四、是勤奋苦练,虚心学习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书法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多看多写,多学,多实践。

只有学而不会,没有不学而会的,只要有付出就必然会有收获,三天打鱼二天晒网,三分钟热度是成不了书家的。

这是我临帖学书的一点粗浅的体会,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二0—四年二月二十七日临颜真卿《祭侄文稿》对于临帖,我想说(曹元伟临帖,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临帖各有各的说法,特别是初学者面对这些问题时莫衷一是,我不反对任何方法,比如去南极,你却向北走,不是也能到吗?无非多走点路罢了。

我只谈三个问题:—,临像好还是不像好说这话似乎有点幼稚,肯定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像好,毫无疑问,倘能临得形神兼备自然是好,但话又说回来,自古以来有几人能做得到?所以,像,只是要求,不是检查的终极目的。

我是这样看待像与不像的:如果要求临帖只达到七分像,因为要求就不高,所以临帖时自然就会有所放松,做不到精益求精,甚至是浅尝辄止,这样的结果能有五分像就不错了。

如果要求百分百像,在临帖时肯定会倍加小心,哪怕是一个牵丝也要认真对待,甚至不惜把他描出来,这样最起码达到七分像应该不成问题的。

像是相对的,没有百分百地像,也不是说只有临得最像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但临得连五分都达不到,创作注定不会成功。

赵孟頫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单从用笔上来说,某一个书体一旦成熟,其用笔方法就相对稳定,即使有一些新的用笔方法出现,那也是在原有用笔方法基础上的稍有变形。

纵观古今,归根结底还是因结字的不同,才造就了历代书法大家的不同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用笔方法有传承,在笔画变粗、变细、变长、变短或改变方向等以后,就可能创作出既不失古意又有自我的创新之作,就像把颜真卿变瘦,外紧变成外松,横的收笔结节加以适当夸张,结果成就一代大家柳公权,其他例子就不再举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临帖时,首先要注意掌握字帖的用笔方法,其次才关照字的结构。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形神兼备固然最好,我们临帖的目的是为创作服务的,并不是为临帖而临帖,有了丰富的临帖手段,才可能催生有创新的创作。

二,临写还是临描我发现很多朋友的临帖,不是在临写,而是在临描,临描的结果就是只图形似,忽略了写的感觉。

所谓临写,就是通过大脑指挥手把字帖上的字“写”出来,自然注意笔画中以及笔画之间的连续性,对于笔画、结字的单元是连续记忆,它是主动的,所以不仅其用笔、结字在大脑里会产生记忆,而且手上的记忆也会得到加强。

所谓临描,就是只注意把笔画、结字写(描)像,忽略了主动“写”的感觉,从而失去了笔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连续性,把笔画、结字的单元给拆解成数个动作,在这些动作中间又缺乏前后的关照,这就造成临得很像,却什么也没记住。

也许在一开始时是临描,这倒无妨,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一定要逐渐过渡到临写,过渡得越快,临帖的效果会越好。

三,临帖怎样向创作过渡可以说这是困扰很多初学者的最大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临帖和创作是书法学习的不同的两个阶段,临帖是为创作服务的,是创作的前提,如果说创作是高楼大厦,那么临帖就是基本材料,既然如此,首先要看一看在临帖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学到的东西能否足以支撑创作,临得像不一定就能创作,字帖上的用笔、结字没有印在脑海里,在创作时不能拿来使用那也是白搭。

谈几个临创转换方法:1 ,变化临,所谓变化临,就是在原帖的基础上,对笔画的粗细、长短、方向以及结字形状等进行变化,变化的目的是比字帖上的用笔、结字更丰富,为创作准备更多的原材料,使创作有更大的选择空间.2, 主动临帖,其中心思想就是举一反三,延伸和扩展,想他人所未想,变他人所未变。

3,仿创,就是把古人的作品当作范本,按照他的章法形式进行创作。

临帖---宁静中享受着快乐(惠聪颖)对每一位爱好书法的人来说,静下心来临帖,与古对话,孤寂和宁静相伴,是学习,是一种修行磨练,也是在宁静中享受着快乐余学书十余载,临帖作为日课,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恩师曹元伟先生的教诲下学习着、摸索着。

然本人愚钝,书法之门径尚未窥到一二,因此我深知唯有勤学多悟以补拙。

多年来,我在书法上主攻隶书,临习汉碑数年后,发现清人金农的隶书甚合吾意,因此近年来对其隶书的学习最多。

冬心先生在大量临习汉碑的基础上,自成面貌,创出了以稚拙朴厚为妍,个性极强的书体,自称“漆书”。

虽其漆书质朴雄奇,结构独特,然吾辈学之易落入俗套。

较之漆书,我更喜欢他壮年所书隶书册墨迹,及临华山碑数种。

特别是隶书册,笔法灵活,笔纵而能敛,墨竭而势不尽,形体及用笔与汉简相似,但当时汉简尚未发现,乃是与古人暗合也!王孝禹在该册尾跋云:“此册运笔结字纯师华山碑,间亦仍有芝英笔体流露毫端。

善习之久,未能遽然欲尽也,至匠心独运,精妙入神处,实不愧为中朗入室弟子”金农的隶书册是在4 厘米乌丝方格中书写,字的整体面貌上我抓住这三个字:扁、壮、斜。

“扁”体现在通篇的字形大多为扁方,给人以端庄之美;“壮”体现在:虽字不大,但笔画厚重,特别是主笔波画、捺画十分粗壮,临写时往往达不到,特别是放大后,达到同比例粗度,需一定胆量。

“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多数字略呈上扬趋势,特别是横,多呈左低右高,汉简意味浓,有动感;二是竖很多向左下偏斜,短竖更明显,虽然横竖斜,但通过结构巧妙安排、右部粗笔调整,矛盾冲突中达到平衡,因此整体端庄平稳,又十分灵动。

该隶书册结体安排灵活多变,比如左右结构的字,高低错落参差,打破常规,如:“珍”、“唯”左部写的很低,奇特;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大小的对比也很有趣味,如“归”、“妨”、“亲”等“,归”“、妨”左部写的宽而厚重,右边小,“亲”则相反我觉得临帖时这些特别有个性的东西,一定要抓住,学习就要学和我们平时书写习惯不一样的东西。

我觉得临帖的目的是为了用,如何才能灵活运用,首先要加强记忆,字的结体、用笔牢牢记在脑中,想用时随时就能拿出来。

就像口袋里的钱,多装点用着方便。

临帖是书法家终身的修炼。

一方面书家要不断从古典碑帖中获取创作上的资源;一方面经典碑帖在不同时期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启发。

因为真正的经典永远都有重新阐释的空间,永远跟随时代前行。

那种认为过去临了很多遍,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科学的,就像曹老师说的每次临都要有写“生” 的感觉,要坚持日常临帖不间断,要追求“由技进乎道”的感觉。

使古人的气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使我们的时代气息与古典艺术精神不断进行交换、共鸣和共生。

临帖之乐,在之于与古人神交;学书之妙,在之于写的过程中忘我无我有我与超脱尘世的境界,就让我们在宁静中享受着这份快乐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