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
请论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请论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
一、教育内容方面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涵盖了文学、历史、经史、诗词、音乐、书法、礼仪、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十分广泛,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经史类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同时,教育内容中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例如书法、音乐等艺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商业知识、医学、农业等实用技能的传授。
二、教育方法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了硬背、仿写、讲解、听写等。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仿写,即让学生通过模仿经典文献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等技能,并且培养写作能力。
同时还有“读书三百篇,其义自见”,即要求学生多读书,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体会文献中的真正意义。
三、教育制度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教育的分级制度,即在学制方面的划分;二是选拔制度,即明确选拔才华横溢的人士进入官学或者为官。
分级制度中主要分为县学、州学、府学、官学等,学生在这里循序渐进,逐渐学到高深的知识。
在选拔制度中,采取的是科举制度,即学生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并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方面古代学校教育的教师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问,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面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古代,老师被称为“先师”,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还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教育内容广泛,注重实用,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制度规范且科学,老师素质高等等。
这一传统教育体系的优秀特点,对于接下来的中国教育历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意义,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选】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为给当权者
提供治国的良方 ,精心编撰了编年体 史书《资治通鉴》。 他著书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 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者,”以使当权者能从该书中“鉴前 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之,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
他还告诫君主:“史者今之所以知古,
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 史”。 宋神宗阅司马光所进之书,欣然为其题 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了“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打破了 “学在官府”和史官垄断文化教育的局 面。 他整理修订古代典籍《诗》、《书》、 《礼》、《易》、《乐》《春秋》,并 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供学生学习。
《易经》中就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
畜其德”的说法,其修订《春秋》的宗 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空气相当浓 厚,为培养“士”,各地建立了大量学 校,著名的有齐国的“稷下之学”。
唐代还始创官修史书机构,由国家组织
专门人力撰写前朝历史,二十四史中的 《晋书》、《梁书》、《陈书》、《北 齐书》、《周书》、《隋书》、《南 史》、《北史》皆成于唐代。
唐代历史教育极为发达,当时设有太学,
国子学等学校,按制度规定,凡国子学生 都必须读大经(《春秋左氏传》)和小经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其中大经须学习三年,小经须学习二年, 此外学生还要读《国语》等史书。
从而使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历史研究的
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二汉求士, 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的 局面。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 修史,其撰史的目的在于: “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 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 来。”
唐太宗也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独特的特点。
一是个人重要性。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是由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长和老师常说“以因师道,以爱子学”,以家庭和尊重父母的思想指导学习,重视以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其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体验,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
二是文化至上。
在中国古代,将文化视为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儒家文化教育在古代中占有特殊地位。
以文化为中心,着重文化和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价值、培养良好的行为准则,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是注重实践性。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建立,并通过练习、试题等实践方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实践,累积经验,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
四是艺术性。
中国古代也要求学生掌握乐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使其具有艺术能力。
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灵感,提升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尊重个人;重视文化;注重实践;重视艺术教育。
这些特点民族性强,对今日的教育也不可或缺,可以做为后代学习的基础和指导,带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而全面的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制度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特点进行探讨。
一、礼仪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通过良好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而造福社会。
古代教育中普遍有“入学为礼,出仕为事”的观念,要求学生在入学时要举行入学仪式,体现出对礼仪的重视,而毕业后要能够胜任实际工作,执行社会事务。
二、儒家思想为核心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将教育看作社会稳定与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代的教育制度往往由官方学府领导,官方学府多采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想教育,强调尊师重道,培养出品行良好的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推行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从唐代开始实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笔试和会试来选拔出官职人员。
科举制度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使得教育成为了社会上升途径的一部分,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参与。
四、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也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
根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教育被用来区分、分隔社会的不同阶层。
例如,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中规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如士人子弟接受以儒家经典为重心的教育,而普通百姓的子弟则往往只接受基本的读写能力的教育。
这种不同阶层的教育程度的差异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地位。
五、注重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注重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
古代教育制度中,除了儒家经典的学习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例如中医、算术、经商等。
此外,许多手工艺者也通过学徒制度来传承技艺,实践教育成为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教育制度具有礼仪教育的传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推行科举制度,体现封建等级观念以及注重实用教育与职业教育等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
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
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
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
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
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
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和教育制度,包括古代教育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古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家庭教育和部落训练。
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或家族长辈进行,通过教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以及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来培养子女。
部落训练则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工作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制度。
周朝时期,官方开始设立博士、大师、生徒等职位,以传授礼仪、乐曲、历法等知识。
古代的儒家学派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学堂成为培养士人的重要场所,对古代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道德伦理、礼仪规范、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 经典文化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视为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背诵、研读和理解其中的精华。
2. 道德伦理古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
学生需注重自我修养,尊重长辈,关心社会,以及正确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 礼仪规范古代教育倡导学生遵守社会礼仪,注重仪态和仪表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并能够正确地行动和表达。
4. 思维能力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人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古代教育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人才培养古代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古代教育使得人们拥有了扎实的学问和丰富的经验,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社会秩序古代教育制度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缺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缺点中国古代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个系统中,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一下。
优点:1. 重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在古代,人们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高度的道德素质,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重视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文化传承。
在古代,人们认为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需要传承下去。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和传承文化。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3. 重视实践教育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育。
在古代,人们认为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具有高度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点:1. 重视死记硬背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死记硬背。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死记硬背才能学好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缺点。
2. 重视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等级制度。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晋升到更高的等级。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由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缺点。
3. 重视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有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缺点。
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虽然它的缺点很明显,但是它的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国古代教育的同时,认真思考它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教育。
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具有下列特点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机构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社会分为两个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与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状态相比,奴隶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阶级性。
奴隶主的子女不用再下地劳动,他们只用学习如何去统治奴隶,这就是所谓的“劳心者”;而被压迫的奴隶则承包了所有的生产的劳动,成为所谓的“劳力者”。
所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主要体现的是教育的阶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古代学校提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考取功名,才是功成名就。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教育还具有很强的专制性。
一国之君控制着百姓的思想文化,要求百姓的思想与君王的思想相同,要忠君爱君,规定百姓可以学习的内容。
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都是教育思想专制的产物。
都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是怎样的
言此
国 简 处
意输
育 赅 入 古 的 你
阐的
和 述 正
观文
代 点 , 文 科 字 历 是 您 学 思 想 史 的 提 技 炼 上 , 术 的 请
XXX
汇 报 人 :
目
壹
贰
叁
肆录
中
中
和中
目 录 标 题
国
育
古 代
的
学 技 术
国 古 代 的
科国 技古 的代 影教
教
科
响育
1
章 节 标 题
道德教育:中国古代教 育注重道德教育,强调 学生的品德培养,对现
代教育有重要启示。
终身学习:中国古代教 育注重终身学习,鼓励 学生不断学习,对现代
教育有重要启示。
对现代科技的推动作用
古代教育:注重实践, 强调学以致用
古代科技:注重创新, 强调技术应用
现代科技:继承古代 教育与科技的优良传 统,注重实践与创新
3
术的中 科国 学古 技代
天文历法
发展:夏商周时期,历法逐 渐完善,出现了二十四节气
成就:汉代,张衡发明了地动 仪,对地震预测有重要贡献
起源:远古时期,人们通过 观察天象来制定历法
影响: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对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学物理
古代物理:《论: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等
中药学:中药 针 灸 学 : 穴 的采集、炮制、 位 、 经 络 、 配伍、用法等 手法等
外科学:手 术、创伤、 骨折等
儿科学:小 儿疾病、生 长发育等
妇科学:妇 科疾病、生 育保健等
四大发明
造纸术:东汉蔡伦发明,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演变史可以追溯至约2500年前的商代。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格的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以尊师重道为核心理念,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以历史的顺序,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1. 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私塾进行。
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和礼仪的传承,而士人则通过私塾教育来进一步深造。
私塾是由有学识和教育经验的知识分子开办的,学生们在私塾里学习文学、礼仪、音乐、数学、历史等学科。
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要以培养人的品德为根本。
2. 秦汉教育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巩固统治。
在教育方面,他推行了以焚书坑儒的措施来打击儒学,此举使得教育陷入低谷。
然而,汉武帝在位时期,儒学得到恢复,教育制度也得到改进。
从这时期开始,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教育思想,并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逐渐由贵族教育向士人教育转变。
学术研究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经学和理学兴盛。
当时的教育机构多以私塾形式存在,像著名的郡国学和太学就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学府。
4. 唐宋教育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了选拔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凡考取进士者,即可晋升为官员,享受封妻荫子的待遇。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普及,也培养了大量的文人。
5. 元明清教育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运行,并原本的贵族士人教育向庶民教育渗透。
除了科举外,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学府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明代朱载堉创办的“白鹿书院”和清代郑氏兄弟经营的“东林书院”等学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女子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
6.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重视尊师重道:师德和师道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顺从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
简述古代教育特征
简述古代教育特征
古代教育是指中国通常在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20世纪前期之间流行的教育形式,它起源于上古时期,历经Shang、Zhou(三代)、Qin、Han、Wei(三国)、Sui、Tang 和 Song(五代十国)、Yuan、 Ming、Qing 跨越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和演变,古代教育具有重视儒家思想的思维特点、凝聚社会职位的家庭联系、关注邻国政治关系的外面知识和重视考试制度的学术目标等特点。
古代教育特征首先在于它关注仪式、文化以及政治课程。
仪式教育注重仪式文
化实践,如会话礼节、典礼仪式,文化课程则注重传统文学,如儒家的“五经”、“四书”,还有历史与考古,而政治则注重国家权力的建立、稳定和发展,以及处理政治问题的技术。
其次,古代教育重视“尊严”的观念。
尊严的观念,是指学生在古代教育中对
愚行时尊重和敬仰父母、宗族、将相及朝廷。
古代教育侧重尊严文化,并把它们融入教育课程当中,以教育学生专情尊师、尊古、崇尚和平、崇尚温和、把尊重和孝顺应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古代教育重视学业与考试,古代教育主要围绕着封建王朝营造的学术氛
围进行,侧重考试制度。
学生从小就要参加各种考试,如小考、科举考试,以及“九品中正”的考赋考礼,成人考试“科举”,考情都是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大考,主要考查学生考生在儒家思想、文学、礼仪、历史、法理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
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成就了一种系统完备、特殊的教育模式,它是
融儒家思想、尊严观念和考试制度等为一体的文化教育特性,早在古代就深入社会传播。
古代教育注重“柔中带刚”,注重感恩礼仪,却又深受封建考试制度的影响,这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独特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史为主线,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目标,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1. 历史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注重对历史事件、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等人物的学习和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教训,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2. 文学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强调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赏析,如诗经、楚辞、汉赋等,这些文学作品既是文化遗产,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它们传递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3. 道德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授尚书、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教育人们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秉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4. 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教育内容,旨在培养人们的国家观念和法治意识。
通过教授《尚书》、《礼记》等经典文献,教育人们了解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
5. 艺术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对艺术的培养和教育也非常重视。
古代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它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来传递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
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的特点1. 重视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侧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2. 文化智慧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经典,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思维活跃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缺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缺点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商代,而在其后的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都有着相应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
古代教育的优缺点,在当时和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点1. 重视基础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才能,因此基础教育被视为重中之重。
对于古代的士人而言,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分,首先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培养道德品质: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其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忠诚、孝悌、廉洁、诚信和道德规范等。
这些品质被看作是一个好的人应该拥有的标准,培养了中国古代人的高风亮节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3. 给官员和精英们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尽管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基本知识和道德规范,但它也为官员和精英们提供了高品质的教育,以便他们领导人民并做出更好的决策。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缺点1. 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种教育模式被强调和推崇,迫使学生们不得不在为应试而不断地记忆和重复学习中度过他们的生活。
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容易导致学生们缺乏实际应用和探索知识的机会。
2. 轻视女性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从根本上就是一种男性教育模式。
女性一般受到很少的教育,社会对其的期望也仅仅是在家里做家务、抚养子女,这导致了很多女性的知识水平不足,局限于家庭角色。
3. 缺乏文学艺术教育:除了经史子集等必修的文化科目外,中国古代教育几乎没有涉及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教育。
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古代教育对此缺少关注和培养,缺乏对学生审美眼光和文化素养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点和缺点。
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古代教育的优点所带来的好处,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我们在借鉴古代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力避免其缺点,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中,创造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及其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制度,这一制度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承载着社会士族阶层的价值观传承以及思想体系的世代交替。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何特点,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教育对象多寡之别首先,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里,对象之多是一大特点。
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被教育的人群可以被分为士族、平民、官僚三个类别。
其中,士族的教育享有最多的资源和特殊待遇,他们可以接受更为深入的学问训练,更为强调奏功于社会,成为名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身份地位。
而平民教育则是相对基础和简单的,其中的焦点在于让孩子们掌握大众化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这些技能被认为有助于他们日常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官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操知识、政治思想、法律条例以及行政管理能力等专业方面的培训,这些人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二、教学内容强调道德与人文其次,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更为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因为在二千年前的中国,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传承和沉淀已经非常深厚。
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情感和认知等综合性素养的教育,这些素养也被视为助力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根本性因素。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中历史、文学、音乐等人文素养也被视为重要课程,被认为是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品位,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艺术表现方法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重视个人特长第三个特点则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更为注重个人特长的发掘和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于学生学科、知识、课程的选修范围和方向是非常限定的,甚至有时候会被他人视为应该遵循的现实社会需求。
但古代中国则往往会在某个年龄段锁定某个人的学科、技能和强项,投入对应的教育资源和时间。
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倾向自由选择,入读某种学科、接受某个领域的深入教学,比如有些人擅长文学,有些人更擅长理工类科目或艺术类科目。
中国古代 教育 强国 历史典型
中国古代教育强国历史典型中国古代教育是一个历史典型,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强调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中国古代的学校里,学生不仅学习文学、历史、科学等知识,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和道德规范。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种强调礼仪和道德的价值观。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个体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培养。
这种教育理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养性"的观念,即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中国古代的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体力、艺术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师生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学校里,师生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行为做人的典范也。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反映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要遵循师生之间的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的强调,使得中国古代的教育充满了尊重和敬意,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教育的强调道德教育的特点,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注重礼仪和道德的传统。
这种传统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教育的注重个体全面发展的特点,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广泛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人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中国古代教育的强调师生关系的特点,建立了师道尊严的传统,使得中国古代教育成为了一种师道尊严的象征。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个历史典型,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道德教育和个体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影响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孝道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孝道中国传统教育和孝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教育被视为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孝道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和孝道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儒家思想和经典教育。
在这个传统教育体系中,儿童从小就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导,并注重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
根据儒家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完整人格,使人能够在个人和社会中取得成功。
在古代中国,教育主要通过经典文化的学习来传承。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和《中庸》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
儿童从小就开始背诵经典,学习儒家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育与孝道的关系教育与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紧密的联系。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而教育则被认为是培养孝道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承担着传授道德、知识和技能的责任,而孩子们则应该尊敬和听从父母的教诲。
这种家庭教育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出孝顺、有责任感的个体。
三、教育与孝道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孝道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教育强调道德和品德的培养,培养出了大量有责任感、顾全大局的人才。
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孝道观念的传承和强调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人普遍认为孝道是道德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与团结,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现代教育与孝道的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教育和孝道观念。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然而,教育和孝道传统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社交能力和责任感等。
而孝道观念也应该在家庭和社会传承中得到重视,以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尊重长辈和关心他人的新一代。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人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那就是中国古代教育。
一般地说,社会教育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决定的,而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又对前三者起颇大的作用—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这种情况表现得相当典型:一定时期的教育状况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以至于科学的发展,而在另一些时期,教育状况则不利于甚至阻碍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但正如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所罕见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中国古代教育也表现出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正是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教育上的投影。
一、政教合一“政教合一”指的是政治和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
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教育独立的思想。
“政教合一”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一。
教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
在古人关于教育的论述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特点,特别是它的前一层意思。
如“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圣人之治,藏于臣不藏于府库,务修其教不治城郭(((韩非子》);“夫受绳墨者,无桓剖之木,染道训者,无邪辟之人。
饰治之述,莫良乎学”(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
可见无论儒法道杂各家都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即政治。
汉代起“独尊儒术”,而“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更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
请谈谈我国古代历代文教政策及特点
请谈谈我国古代历代文教政策及特点我国古代历代文教政策有华夏文化传承、儒家统治思想的传播、仁政文化实践、书法、国学以及语文教育这几个重要方面。
华夏文化传承,是我国古代历代文教政策的核心内容。
古代中国有“文明之长、贤良之程”的传统文化,是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体现。
文化传承就是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理、价值观以及历史脉络沿着文学、书法、诗歌等多种形式传承下去。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及时实施君道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融入帝王,以孝悌及相应的义务为中心,把文明、艺术、道德、信仰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宣传于民间,有助于维护传统文化,并使之受到普遍的尊重。
儒家统治思想的传播,是古代历史文教政策的另一重要内容。
自春秋战国以来,儒家学说就一直占据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地位。
儒家学说认为“仁爱”、“仁政”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强调“仁”字政治理念。
儒家思想由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被贯穿于古代中国历代文教政策中。
仁政文化实践乃依据儒家思想及统治理念而实施的文化实践,乃以贤政为核心,以慈悲、仁义、正义为基本原则,以爱护社会等群体的正义伦理为重点,将儒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而努力。
以唐朝为例,武则天与李渊等皇帝以爱民政策推行,大力推行开放的社会政策,大力推进书法、国学、铃刻和发奖等文化事业,并派遣官员广泛收集和研究书籍,整理古籍、出版书籍等,使古代文化得以广泛流传。
书法、国学乃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也是古代历史文教政策的重要内容。
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娴雅端丽、自然自如”,既能够流传古代文化,又能被广大民众接受和欣赏,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
国学自万历以来立足于综合研究五轴知识,即论语、大学、中庸、春秋、论语传、诗词歌赋、史书、十三经等,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强调综合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维护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是古代历史文教政策的另一重要内容。
中国的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中国的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中国的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代教育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实施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学术传统。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特点。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氏族进行。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教育开始走向社会化和制度化的方向。
周朝时期,教育开始出现官方机构,如孔子创建的学宫,以及专门培养人才的庙堂学校。
这些学校的建立,标志着古代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汉朝时期,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私塾和公学。
私塾是由知识渊博的人创办的小规模学堂,主要面向富裕的家庭子弟。
公学则是由政府创办的大规模教育机构,不分贫富,为全体学生提供教育。
公学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二、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拔制度,被冠以“千古一考”的美誉。
该制度起源于隋朝,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唐朝。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考试,选拔优秀的士子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进行的考试,选拔最优秀的士子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文学才能、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
考生需要通过写文章、写诗和答辩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
最后,从殿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可以直接进入官场,成为一名官员。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使得社会上流动的机会更加公平,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三、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教育为科举制度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而科举制度则激励人们积极学习,追求卓越。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得到广泛普及,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同时,教育也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才能,为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梁 励(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史家辈出,史籍浩翰,历史教育发达。
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历史教育已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古代历史启蒙教材的编撰对普及历史教育和传播历史知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教育也在摆脱经学的束缚中得到曲折发展;古代历史教育中秉笔直书、寓论于史、文史不分和史家标准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讨分析Abstract:The flourishing o f histo ry research in a ncie nt China w as at tributed to the wo rk o f histo ria ns o f different g enera-tio ns,the adv anced histo ry education and a v ast co llectio n o f histo r y boo ks.T he rule rs g enera lly r eso r ted to ex perience o f their pr edecesso rs fo r refe rence.Histo ry educa tion became o ne of the mo st im po rta nt contents in a ncient scho oling.T he compiling o f enligh tened histor y bo oks a lso helped spread the know ledg e.All these,to ge the r with such featur es as the combination o f histor y with lite ratur e,the differ ent sta ndards of histo rians,ar e all w or thy o f ana ly sis a nd r esea rch.【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02)03-0077-0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泱泱大国,史家辈出,史籍浩瀚,自古以来历史教育发达,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鲁迅先生就曾希望:“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
”[1]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垂鉴”和“育人”的社会功能,本着“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历史教育,以发挥其“垂鉴”的作用历代统治者为谋安邦兴国、长治久安之策,总把历史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而加以重视。
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就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历代统治者对“史”的重视旨在于发挥其“借鉴”的功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防重蹈历史覆辙。
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大力提倡,史学才成为显学,这对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兴盛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国史官设置较早,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周代已有了史官机构,史官各掌其职,“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刘知已《史通·史官建置》)当时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史官不仅是行政官员,也往往是兼职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教育贵族子弟,史籍也成为学生学习阅读的必修教材。
西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其大一统的主张。
为培养人才,他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孔子所修订的《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教育国学弟子,从中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
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历史教育已成为太学的必修科目。
三国东吴的国君孙权就喜读《诗》、《书》、《左传》、《国语》等历史典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认为“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兵家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并告诫大将吕蒙,认真读史书,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吕蒙不负国君之望,刻苦学习历史典籍,“学识英博”,使人“刮目相看”,成为古今美谈。
南朝刘宋明帝时,为繁荣学术和培养史学专门人才,曾在都城建康开办史学专科学校,由“儒史百家,莫不该览”的著名学者何承天主持。
同时还开设“总明观”,作为历史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这一举措,使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历史研究的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代取人,多由文史”(《南史》卷五十九,《江淹传》)的局面。
唐代君主以隋亡为鉴,为防“覆舟”,对历史研【作者简介】梁励(1956~),男,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2-06-15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前代。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其撰史的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
”(《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唐太宗也认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旧唐书·魏征传》)唐代还始创官修史书机构,由国家组织专门人力撰写前朝历史,甚至唐太宗本人也参与史书的编撰,为某些传纪撰写“论”和“赞”,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皆成于唐代。
在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下,唐代历史教育极为发达,当时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按制度规定,凡国子学生都必须读大经(《春秋左氏传》)和小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此外学生还要读《国语》等史书。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尽十九年之力,总结了自战国以来历朝当权者治国经验,精心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以政治史为主,深入考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并探讨其原因。
司马光著书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使当权者能从该书中“鉴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之,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司马光陈进《资治通鉴》表)他还告诫君主:“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史”。
宋神宗阅司马光所进之书,欣然为其题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由此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维护其统治,借鉴汉族政权的各种典章制度,其中也包括教育制度。
统治者十分重视历史教育,金海陵王就认为可从《三史》中命题试士,大臣徒单镒也建议“取士兼问经史故实”。
金国子监还专门刊印《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发给各类学校,列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通鉴节要》、《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清两朝对历史教育也很关心和重视,明洪武年间,国家曾下令凡年十五以下的儿童皆入学校,三十五家设一社学,就近组织儿童学习,其教授的内容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及经史历算等。
明代的学校还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也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校学生的教科书。
康熙帝在位时,曾下诏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列为在校学生必读之书,并颁行各省遵照执行。
由此可见,历代统治者为了“察古知今”、“鉴往知来”以谋治世之道,特别重视历史的“殷鉴”作用,并大力提倡扶植。
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史学研究的繁荣,也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校历史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历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根植于史学研究的厚实土壤中古代历史教育的兴盛,与统治者大力提倡和重视有关,也与我国古代史学研究繁荣鼎盛分不开。
春秋末期,孔子为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和史官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他整理修订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作为教科书供学生学习。
孔子不仅把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向学生传授,而且还重视其教育意义,将其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
《易经》中就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说法,其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之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并列入课程内容,就是以此作为手段来培养治国的人才,这样历史教育开始突破狭隘的范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空气相当浓厚,为培养“士”,各地建立了大量学校,著名的有齐国的“稷下之学”。
诸子百家纷纷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著书立说,宣传其主张。
为扩大影响,他们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为证实自己的观点,往往引经据典,以历史事实作为有力依据。
如孟子为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对武王伐纣之举极为赞赏,他批驳了武王弑君的传统说法,认为商纣行暴政,涂毒天下,故“残贱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另外,荀子、韩非子、墨子、庄子等人所撰写的文章,也常引用历史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诸子百家的影响下,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历史知识也成为学生将来从政的必备知识,历史教育得到了更大发展。
汉代,历史教育相当普及,这与史学研究的繁荣分不开。
司马迁受其家庭薰陶,十几岁就潜心史籍,读完了《世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他博览众史,打下了扎实的史学研究基础,才写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
班固也是在幼年期间,涉猎大量史书,为以后修《汉书》奠定了基础。
汉代太学的教学内容以五经为主,学生兼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种以经为主的学习内容,影响到历史教育的质量,许多学者就在读经的基础上转而治史,如东汉史学家荀悦,就自幼好学,善解春秋,并由通经转为治史,完成了编年体《汉纪》三十篇。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教育事业发达,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各类学校广泛招收生员,并招收各国的留学生。
按课程安排,在校学生都要学习《左传》和《国语》等史籍。
另外唐代科举成为读书人入官为仕的“敲门砖”,科举考试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唐代开科取仕将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史科等知识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主考官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如“三杰佐汉孰优”之类。
若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是难以应对科举考试的。
由此,学校开始在教学内容上尽量适应科举考试的要求,而历史知识作为学生入仕的必备知识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教育普及超过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