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之路(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之路(最新)

近年来,X省X市X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积极推进“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互融、互促、互补发展的道路,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一、建立以高品质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资源生长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药化肥“全域减量”“区域禁用”,全面推进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培育46个高品质生态农业基地,建成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自然农法农产品专柜、生态农产品集市常态化运营,探索家庭定制生产供应模式,建立“订单式”“定制式”渠道,多环节引导、培养、推广有机生活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精准确定“高品质、小众化、中高端”的发展定位,系统推进全

县域慢行系统和八条全域乡村旅游路线建设,建成先锋书店、大木山茶室、石门圩廊桥、独山驿站等一批高品质精品示范项目,建成红糖工坊、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等农业特色工坊。目前,全县近120个村庄植入了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近三年旅游收入年均增幅54.3%,排名全市第一。三是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医药复兴地”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推广中草药野化抚育,探索建立集种植、医疗、康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开展养生基地建设,打造了李坑、上梅、象一等一批养生村,碧云天、仙人源、正德和等一批养生企业。依托茶园、绿道、古村落等资源,发展培育赛事经济,举办国际天空跑、亚洲山地竞速赛、中国·田园X半程马拉松、X省自行车公开赛等高等级赛事。

二、建立自然生态与村庄形态和谐融合、全面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动乡村生态宜居。一是注重乡村意蕴维持。坚持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最有效的人工干预,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核心区严控建新房,外围区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上与村庄传统风格相协调。二是注重

居住品质提升。积极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出台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编制改造技术指南,通过示范项目,引导、帮助村民在不破坏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建成了“过云山居”“云上平田”“茑舍”“云端觅境”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项目,全县累计发展民宿498家,床位4651张,全年实现经营收入1.61亿元,成为全省民宿发展新高地。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优化。开展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严格保护乡村山脉水系、生态湿地、古树名木,创新开展“拯救老树”行动。全面实施乡村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系统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和“洁净家庭”创建等工作,有效提升了乡村的人居环境,成为“国家级生态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三、建立优秀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合、创造转化的文化发展体系,推动乡村乡风文明。一是开展历史文物保护修缮。系统推动古宅、古桥、古道、古堰坝修复,全县百余个传统村落和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近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60多公里古道、24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拯救老屋行动”成为全国示范,列入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写入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省全面推广,该模式荣获X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

佳创新奖”。二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好“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文化基因,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建立“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复活“竹溪摆祭”“平卿成人礼”等60余台民俗节会,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开展全县域乡村博物馆建设,建成了红糖工坊、契约博物馆、王景纪念馆、茶叶博物馆等一批高品质乡村博物馆。三是打造艺术创作交流胜地。因村制宜打造文化项目和文创点位,串联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线路,积极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X乡村”行动,在乡村开展艺术创作、作品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目前已签约艺术家工作室60余个,高质量举办了全国高腔研讨会、全国艺术高校院长论坛等全国性活动。

四、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互促、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一是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和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向贫困村、后进基层党组织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93人。二是积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发挥“新农人”“新乡贤”的作用,吸引本村的

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的青年能人,有情怀、有理想的优秀外来人才、机关企事业退休党员干部等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创新“熟人警务”“平安承包责任制”等基层自治模式,目前累计2773名乡贤参与乡村发展,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85件。三是完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民情地图”促服务工作,建成覆盖全县416个村居、57个部门和117家企业的“民情地图”电子地理信息数据库,探索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新路,该项工作列入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高分通过国家验收。

五、建立县域乡村资源系统整合、各方利益互惠共利的组织化发展体系,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一是加强县域资源的系统整合。系统梳理各村现有资源、资产和发展条件,进行创新性利用、创造性转化以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质化发展。组建田园强村公司,通过公司化管理、资本化运作,集聚和组织全县域零星、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运营,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19个乡镇(街道)资产运营平台全覆盖。二是提升农民组织化发展水平。深化农合联改革,通过合作社有效组织闲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推动小农户生产与现代产业体系有效连接。创新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模式,有效破解农户找担

保人难、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以及抵押物处置、流转难等问题,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田园乡村惠农担保互助社64家,累计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5.6亿元。三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合作机制,先后吸引了一批民宿产业、生态农业、建筑设计、文化创意、中医药等各领域优秀人才深度参与X 乡村建设。同时加强本土实用人才、专技人才和特色人才培养力度,形成“X 茶师”“松香师傅”“X匠人”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目前已组建30余支传统工匠队伍,培育传统工匠700余人。

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遵循过去的老思路、老路径,要将其放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走一条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文化引领为导向,以品质发展为准则,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牵引,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系统调整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