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价格歧视: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虽然出售同样的产品,但在 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3)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
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 矿),国际贸易中行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 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 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 (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 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行业内 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 日本进口汽车)。
众多企业模仿
该行业繁荣
刺激投资 带动相关行业
激发社会投资热情
促进新一轮经 济增长
经济繁荣
创新与经济周期(2)
模仿企业增多
超额利润减少
需求萎缩 投资减少
经济衰退
超额利润趋于零
经济跌入谷底
直至新一轮创新出现
(二)技术差距论
[美]M.Prosner(1961)《国际贸易与 技术变化》提出
各国技术创新 发展速度不一
4.4.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的的内涵 规模经济的判断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含义
Economics of Scale
——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总产量的增加 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即长期 平均总成本下降。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分析起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放松
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不 完全竞争模型

产品异质
统 贸
偏好相同
偏Hale Waihona Puke 不同需求决定论易理 论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案例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是环境目标。
二是社会目标。 三是经济目标。
选择技术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是指根据引进技术对引进方来说目前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和 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先进性的要求出发选择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 (二)经济性原则 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使引进技术在使用后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 (三)适用性原则 是指在技术转让中,引进方必须考虑生产要素、市场规模、 劳动就业、社会文化、消化吸收能力等诸多要素,只有选择符合 条件的技术,才能实现技术引进的效果。 (四)带动性原则 是指技术引进方应自觉利用引进技术的带动性效应,通过技 术引进促进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 口总额)中的比重。

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技术优势, 创新国跨国公司有对外投资的动力,对外投资客观上又带来 了技术的扩散,从而使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 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移给其他国家,导致贸易
此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
应性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三、后发优势论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第一个在他的论文《经济落后的历史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资料-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赵春明版)国贸理论课件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赵春明版)国贸理论课件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迈克尔· 波特的钻石理论
一、钻石理论
1990s 发 达 国 家 的 资 本 要 素 占 世 界 的 比 例 ( % )
国 家 实物资本 高度熟练 劳 动力 中度熟练 劳 动力 简 单
劳动力
美 日 德
国 本 国
2 5 .8 1 5 .0 9 .3 3 2 .3 1 7 .6
2 8 .5 1 0 .4 4 .6 2 9 .9 2 6 .6
三、研究与开发(R&D)要素说
• R&D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 研发要素指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 研发要素禀赋的国际比较——衡量指标
研发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 研发人员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 研发费用占一国GDP的比重
当代西方国家的R&D
• 1985—1995年,西方国家R&D费用/GDP比重:
1 3 .6 7 .2 4 .5 2 0 .3 5 4 .4
0 .5 0 .3 0 .2 1 .2 9 7 .8
其他工业国 所有发展国
资 料 来 源 : 据 T.P u gel& P.Lin d ert,In terna tio n a l E co n o m ics ,11h ed ,20 0 0 ,M cG ra w _ H ill,p .7 0 ,整 理
第一阶段(OA),即新产品阶段。在创新国(如美 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AB),即产品成长阶段。创新国在国内和 国际市场拥有完全垄断地位。主要是面向与创新国经济 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如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
第三阶段(BC),即产品成熟阶段。新产品在创新 国已经标准化,创新厂商开始授权外国厂商生产 这种产品。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的新产品在本国 市场上能与美国的产品相抗衡,故减少进口规模。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社科院继教校考题库,国际经济学,2011.112013.5

社科院继教校考题库,国际经济学,2011.112013.5

简单题1,简述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对静态H-O模型的动态扩展。

1,技术差距模型:技术领先国家引入技术创新后,研究成功新产品,凭着技术领先,该国向国外出口这种新产品,然而当外国渐渐熟悉并通过技术合作、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等途径掌握了这些高新技术,就能模仿生产这些产品,从而减少进口,并且最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反而向技术领先国出口该产品,到此,技术领先国的创新利润完全消失,但它不断地引入更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又制造出新的一轮的技术差距,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2,产品周期理论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基本内容:第一阶段,初始期:产品技术未成形,研发费用占较大比重,少数发达国家(创新国)由于具有充足资本和高新科技,具备比较优势。

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之间;第二阶段,成长期:技术已确定,被普遍采用,研发成本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拥有这一优势,该阶段产品由发生在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成熟期:产品实现标准化,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重要成本,发展中国家具备此优势,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2,简要论述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工业产品的贸易问题一、假设条件1.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主要观点:1,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P42图
第一阶段,新产品创新阶段。美国生产全部新 产品,并向欧洲出口。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 始生产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 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 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 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 控制。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竞争加剧;产品逐渐实现标准化,创新国的技术垄 断优势逐步丧失,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转变
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销售下降阶段,产品实现
标准化,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模仿 国生产增加,与创新国出口竞争,发展中国家的 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 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 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 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 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 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 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威尔斯的五阶段论
第一阶段,新产品引入阶段。需大量研发,技术不
确定,美国生产全部新产品,没有实现规模经济, 产量较低,满足国内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生产逐
步增加,国外需求逐步增加,创新国逐步取得规模 经济,创新国的生产和出口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生产技术成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 的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 中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 家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 浪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 欧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 产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 欧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 中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4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力相 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产规 模等。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 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 该种商品的无贸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 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 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易过程将会发生。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 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 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新产 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 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 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 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为止。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
弗农假设参与贸易的国家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发明与出口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它们 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 第二类: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它们是资本与 技术充裕型国家; 第三类: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 弗农假设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由三阶段构成: 新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而且这 种周期对国家贸易实践有显著影响。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性特征
初始期
技术 投入 比较优势
成长期
成熟期
产品的技术还 技术已确定,并 产品已实现 未成型 被普遍采用 了标准化 研发密集型 创新国 资本密集型 其他发达国家 劳动密集型 发展中国家
少数先进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输出到 贸易型式 与其他发达国 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家之间 输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用技术差距来解释技术要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地说明仿效差距的具体演变过程,也未指明技术进展所创造的新产品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and)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直接解释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会净进口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

美国垄断着某种新产品。

由于生产一种新的高级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而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人力资本也十分丰富,所以它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有优势。

而国外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国外生产者起而仿效生产新产品会有个时滞过程。

因此,美国此时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特点:创新国净出口,价格高,具有垄断优势,利润高,需要大量技术和研究,生产者少,小规模生产,没有替代产品,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新产品。

美国新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后,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大量消费者。

随着新产品日趋成熟,生产过程逐渐稳定和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

但是,从美国进口要支付运费和交纳关税,又花费大量的科研开发费用,加之劳动力成本特别高,这使得从美国进口的价格比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要高。

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 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 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 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 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 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 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 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 做出反应的程度。
林德认为,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 构的最主要因素。平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消 费品、资本货物的需求类型密切相关。高收 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 取决于两国需求的重叠部分。因为高收入国 家中有低收入消费者,低收入国家中也有高 收入消费者,这两部分人存在共同需求。
如图,阴影部分越大,两国贸易的可能性就越 大。图中横轴为不同水平的人均收入,纵轴为不 同档次的商品,与 A.B两点相应的两个矩形分别表 示 A.B两国所需商品档次的范围。阴影部分表示两 国的重合需求。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 • •
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 (1)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2)生产区位不同: (3)制造时间不同。
• • • •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 了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能带 来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 得价格优势,扩大出口。
1、外部规模经济
P
S=∑MC S’
AC
A
B D AC
Q
Q
2、内部规模经济
AC AC1 AC2 Q1 Q2 AC Q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

( 2)模仿阶段。创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产品标准化后,保密性降低,被模仿)
(3)发展中国家互相出口阶段。(发展中国 家具有资源优势,但质量存在问题。) (4)向发达国家出口阶段。(发展中国家市 场成熟,质量提高。发达国家不生产该类 产品)

高度 发达 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与技术优势,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一般处 于领导地 位。他们首 先致力于新产品开发,控制着新 产品发明、应用、生产的主动权。这时新
(二) 引进的技术要保证其先进 性。引进 的 技术一般应具备 以 下三个 特 点: 1.替代产品的性能、质量、适应范围等达到国 际 同类产 品的先进 水平 2.出口产品具有创新,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引进技术处 于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最佳阶 段是成长期或成熟初期阶段。


(三)加强对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与提高: 从企业发展 的长远 利益着 眼,在引进技术 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 和创新,并逐步 消除 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 的依赖现象,通 过企 业的创新与提高逐 步打入技术先进的国家 和地区。这就要求国家、企业和 民间组织 在技术创新时加 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打破 地区封锁,所有制界限,互相协作,发挥群体优 势,集智攻 关,真 正实 现 引进技术在企业何 的通。

1、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是指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 最初阶段。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 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 投入本国市场。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 力量和人力资本,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 且由于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所以成 本很高。生产主要集中在创新国,因为新 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创新企业通过 对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国内 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 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新产品生产和市场 竞争的发展,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新 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大批量生 产;产品的价值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 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识,国外需求强 劲;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 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国当地企业开始仿 制生产,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新成长的幼稚 产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创新国产品输 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国的对外出口 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际贸易理论都要解决都要解决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模式及国际贸易收益。

以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同样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创新国(发达国家)后起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及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因素引进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使比较利益学说由静态发展为动态,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进步和丰富。

从理论上讲,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并结合本国其他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理论。

然而,无论是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强调和突出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然而这些理论又都没有涉及如果单一的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这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技术创新加快等),这种技术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能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收益?在这种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如何?从表面上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技术差距及动态转移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格局。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3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技术差距论认为各国技术差距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各国的()A.人力资本 B.技术研究开发 C.生产要素 D.要素禀赋2.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模仿国消费者收入会影响()A.需求滞后 B.反应滞后 C.掌握滞后 D.模仿滞后3.根据技术差距理论,影响掌握滞后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 B.关税政策 C.技术取得渠道 D.市场规模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转为劳动密集型是在()A.创新阶段 B.成长阶段 C.成熟阶段 D.标准化阶段5.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通常是 ( )A.技术密集型B.劳动密集型C. 资源密集型D.资本密集型6.林德认为要素禀赋理论只适用于分析下面哪类产品的贸易成因()A.自然资源密集型 B.技术密集型 C.资本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7.林德认为解释制成品之间贸易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需求偏好相似理论C.技术差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8.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贸易量取决于()A.一国收入水平 B.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程度C.一国需求量D.一国发展阶段9.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一国产品出口的基础是()A.收入水平B.比较优势C.绝对优势 D.国内需求10.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影响一国需求偏好的最主要因素是()A.平均收入水平B.经济发展阶段C.收入分配状况 D.进出口产品结构11.单个厂商从同行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A.外部规模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 C.产业内贸易 D.技术外溢效应12.不利于开展产业内贸易的是()A.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B.两国平均收入差异较小C.技术更新率较高的产业D.两国地理位置接近13.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是()A.要素禀赋差异小 B.需求偏好相似性 C.产品异质性 D.存在比较优势14.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是()A.要素禀赋理论B.规模经济理论C.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D.不完全竞争理论二、判断改错题1.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各国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国家里,发生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期间存在一个较大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最高点。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1、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2分),指的是任何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同种货币表示时价格都相等。

(2分)。

(指在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并可以在各国自由贸易,即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条件下,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及其时间耗费,则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折合成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2、购买力平价: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2分)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2分).3、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1分),一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1分)间全部经济交易的(1分)的系统记录(1分)。

4、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1分)、应用(1分)、推广(1分)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1分),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在1966年推出。

这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总结与扩展。

根据这一模型,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

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

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

这一过程通常都伴随着发明国家向劳动力便宜的国家的直接投资.5、绝对优势原理: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2分)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分)绝对优势说:当一国与另一国相比较,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则该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换取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从而从贸易中获利。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6、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用其所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检验美国进出口是否符合H—O理论所提出的(1分),按照H —O理论,美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1分),但是,里昂惕夫经过检验计算得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刚好与H—O相反(1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重定向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ycleTheory)目录[]••••••oooo•••oo••[]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教授()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和迅速上升。

大幅度下降,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增加,价格随之下降,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趋于饱和。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身已经完全成熟,趋于标准化,这时对生产者技能要求不高,加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原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完全消失,成本、价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作为具有技术先导力的跨国公司,对此产品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此,其有可能自己尽量少生产,甚至不生产,把生产直接给那些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OEM或ODM,然后再贴自己的牌,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直接投放市场。

在这里面,涉及到的企业包括国际一流跨国公司,一般国际化公司,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小公司。

必须说明的是,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势力的不断变化、技术把握程度的不断变化而使其地位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且,对于一般企业,非凡像处于发展china家的我国企业而言,走的都是小企业---一般国际化企业---国际一流企业集团的道路,其生产战略也是从第三阶段逐步上升的。

字串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 D
图中的OP线表示。在E和F之间 C 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
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 O 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p B
A
yB
yB y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 1.能够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从需求方面看,发 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 密切关系。 2.能够解释发达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 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 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 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 拥有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新产 品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 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 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 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 为止。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三)基于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发
生变动。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 说明了这一模式。
林德理论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阐释 了产业内贸易。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林德假设一国的需求由其“代表性需求者”的 需求倾向决定。而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入 的提高而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 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规模就会 扩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结果是,产量增加的 速度超过需求的增加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 别国出口。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品,只有与之收 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因此,进口工业产品 的主要国家也是高收入国家。根据林德理论,工 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 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注重动态分析。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 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 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演变。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指因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 造成的不同需求。
需求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 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 习惯造成的。
第四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需求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异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适用性分析
需求、技术变化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
1.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 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 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收入水平:事实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 不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 的不同。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一)重叠需求理论
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
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 q 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H
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
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
G F
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 E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需求
需求 需求
需求
需求决 定新产 品研发 和出口
需求决 定出口 市场的 规模
需求决 定进口 国将成 为下一 出口国
需求决 定国际 价格水 平高低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小结
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贸易双 方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 同决定的,即使供给条件相同,如果双方 的需求不同价格仍会有差异,因而,需求 的差别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是过去对研发事业进行投资的结果。可以看 成是一个资本或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能够改变土地、 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即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但现实 中各国使用的技术确实存在差距,并且差距还是动态的。
那么,建立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贸易原因与贸易模 式是什么样的?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纳斯建立的技 术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维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
4.1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二)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假定同样的生产技术(即各国生产能力相 同) ;同样的资源禀赋条件;同样的生产规 模等。
两国的互利贸易也可以仅仅因为需求偏好 的不同而发生。对某种商品偏好较低的国家, 该种商品的无贸易相对价格就会较低,该国对 该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在没有贸易障碍的情 况下,国际分工和互利的交易过程将会发生。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背景
1966年,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 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品周 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 因素。
这个理论是解释工业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 力的理论之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 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充实和 发展了该理论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
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 态转移,只是富有创新意义的,而且也 为研究一个具体产品创新过程的产品周 期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 而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 构的改变。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一)技术差距论
波纳斯首创,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 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
在H-O模型中,如果两国的资源禀赋和需求 条件相同,则无贸易发生。波纳斯指出,技 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产生影 响,技术差距也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Biblioteka 4.2 技术变化与技术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