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925ad536bd97f192279e970.png)
翻译理论知识一、翻译的定义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
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
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泰特勒,1790)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31559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7.png)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24702110a6f524cdbf8502.png)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翻译的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a308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d.png)
03
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感受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语义翻译的优缺点
语义翻译的优缺点
01
缺点
02
可能过于强调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导致 目标语表达不够流畅自然
03
可能过于依赖直译,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 言魅力和文化特色
04
可能过于追求准确性和忠实性,忽略译文的 读者感受和文化差异
要点三
文本类型分析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译者需要对 原文的文本类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 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例 如,在信息型文本中,译者应注重信 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在号召型文本 中,译者应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 力。
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
01
语义理解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强调语义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机 器翻译中,语义理解是关键,机器需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 和理解来生成准确的译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不是互斥的, 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两种方法结 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都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 言基础、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素养,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 准确性。
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语义翻译是指根 据原文的语义、句法结 构和表达方式,使用目 标语的对应词汇和结构 进行翻译,尽可能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 息。
可能牺牲原文的艺术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交际翻译可能过于注重信息的传递而牺牲原文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文化因素难以完全传递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交际翻译在传递原文文化因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难以完全准确地传递文化信 息。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bd10da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3.png)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重新认识和解析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包括“对等理论”和“翻译转换”等。
接着,通过对卡特福德理论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理论如何与当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文章总结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的贡献,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卡特福德(J. C. Catford)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应基于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直译(form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形式对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而意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允许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的形式进行调整和修改。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的概念,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需要进行的语法和词汇层面的调整。
这些转换包括层次转换(rank shifts)、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s)、类别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这些转换类型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译者在实践中进行恰当的调整。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2038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1.png)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e0652f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6.png)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强调翻译的文化语
境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考 虑原作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译 作所面临的接受环境。
重视文化因素的传
递
该学派认为翻译过程中必须尽可 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将文化因素有效地传递给译作读 者。
主张译者的主体性
文化学派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具有主体性,可以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 整和改写,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交 流与融合。
奈达还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认为语 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 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背景 和价值观。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和文化对等。
03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CHAPTER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文化学派翻译 理论强调在文学翻译中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通过译者的创造性 翻译,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化魅力。
增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增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01
过度强调文化因素
02
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文化因素 在翻译中的作用,可能导致忽略文本 的其他因素,如语言结构、修辞手法 等。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 论框架,导致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多样 性,不利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学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未来可以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生成、演变和互译 。
心理学
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 研究的领域,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解释翻 译过程。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8ca4f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b.png)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9a7fee9b89680203d82509.png)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理论与技巧方法
![翻译理论与技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1a7d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c.png)
04
CATALOGUE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文化差异与翻译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 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 化背景,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VS
文化冲突与融合
由于文化差异,翻译中可能会遇到文化冲 突的情况。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灵 活处理文化差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被目标语言读者所接受。
词序调整
调整词序
根据目标语言习惯调整原文词序。
注意事项
保持句子结构完整,符合逻辑关系,避免语序混乱。
长句翻译
处理长句
将长句分解为若干短句,按照目标语言习惯重新组织。
注意事项
保持句子逻辑关系,注意语序调整和语义连贯性。
03
CATALOGUE
翻译实践方法
文学翻译的方法
忠实于原文
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 文的思想、情感和风格,避免随意改动或删减。
文化背景的补充
注释与补充说明
为了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 化背景,译者可以在译文中添加注释或补充 说明。这些注释和说明可以解释相关的文化 背景、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等。
跨文化交际意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 主动了解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 惯,以便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
后现代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关注原文与译文之 间的互动关系。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形式主义翻译理论
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追求语言 结构的转换和词汇的对应。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关注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强调译文的语 用效果和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弗米尔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弗米尔](https://img.taocdn.com/s3/m/0d84f7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0.png)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弗米尔引言翻译作为一门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和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沟通人类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翻译的目标是准确而有效地传递原始语言的意义和表达到目标语言中。
在实践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并转换源语言的意义、语法和风格,同时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准确性、易于理解和自然流畅。
翻译理论提供了对这种复杂过程的分析和指导,而弗米尔翻译理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弗米尔翻译理论概述弗米尔翻译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由法国语言学家弗米尔(Eugène Nida)提出。
该理论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翻译者不仅理解源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还要将其转化为在目标语言中相等或等效的表达。
弗米尔翻译理论强调了对意义的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两个关键方面。
意义传递指的是翻译者必须理解源语言句子的整体意义和细微差别,并在目标语言中用正确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出来。
语言结构的转换则是指翻译者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结构特点,对源语言的词序、语序和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和变换。
弗米尔翻译理论的主要原则弗米尔翻译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用于指导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原则:1. 等价原则等价原则是弗米尔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等价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努力寻找一种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有效表达源语言意义的方式。
等价性并不意味着字面翻译,而是在保持意义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词汇、句法和语序。
2. 目标语导向原则目标语导向原则强调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这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的惯用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保持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和易于理解。
3. 文化转换原则文化转换原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表达。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f5010551711cc7931b71677.png)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一、英语翻译的定性英语翻译(English Translation)我们通常可以从字面去理解,就是两种语言的沟通。
但是笔者对英语翻译进行了全面解译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什么是英语翻译?英语翻译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将英语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工作。
它要求译者拥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完完全全表现出英语原本的意思。
这是一种不同语言间进行互相表达的活动。
(二)英语翻译的分类简单的说,翻译包括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译(Translation)。
按其处理方式来分,又有全译、摘译和编译。
关于翻译的分类,讨论的论述很多,但其始终处于一种既很重要,但又似乎没有必要的矛盾中。
在我国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就有了“直译”“意译”之争,一直延续至今。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就是根据原文词语的本义及顺序进行翻译而不做改变,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
意译(fre Mantic Translation)就是根据本族语表达习惯,译文在形式上以原文为标准,不必囿于原文的用词、结构、比喻或形象,而在表达形式上随译者的理解用恰当的译文、读者容易理解的本族语言忠实地表达出来。
二、英语翻译目的论和理论中西方翻译家比比皆是,翻译理论百家争鸣,笔者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概述和总结,供读者借鉴。
1.翻译理论目的论: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所以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最早是从德国兴起,是德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和核心理论,在当时德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世界的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如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费米尔认为的那样: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2.西方翻译理论学派:西方当代翻译的理论流派分为: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
2:英语翻译理论概述
![2:英语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49fd122ba0d4a7303763a40.png)
• 学成后,他曾遍游西域诸国,弘传佛法,后来 又来到中国
• 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首先译 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23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东晋至南北朝 道安
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 译原则
集体翻译 有了梵文原本 翻译理论和技巧有了
34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 当头棒喝
•
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35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 “一厢情愿
《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 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 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 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 顿开之愉悦。
7
• 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将一种语言 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 释,在转换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 形式。
• 意译强调“神似”,主张依照原文的意 义,灵活机动地把原文意义创造性地表 达出来
8
• day student • “走读生” • eat one’s words • 收回某人的话 • Shakespeare put his hometown on the map. • 莎士比亚使他的家乡闻名天下。 • Stratford-upon-Avon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32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唐宋时期
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 且都精通梵汉 深晓佛理译经计划性强 节译少全译多 译场制度完备 所译佛经忠实原著。 四大佛经翻译家有两人玄奘和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a8786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a.png)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翻译理论是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翻译的原则、方法、技能以及对翻译现象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翻译理论名词的解释: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与原文意义等效,也可以是达到接受目标语读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
翻译目的论关注译文的功能和使用情境,并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 等同译法(Equivalent Effect)等同译法认为翻译要在保持与源语言文本等效的前提下传达译文的意义。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观点、感情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与源语言的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3. 文化转移(Cultural Transfer)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移。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转移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直译强调以原文字面意义为依据进行翻译,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的传达。
意译则更加注重把握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弹性地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5.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追求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和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层面的等效翻译。
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中呈现出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意义和效果。
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2f96b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17.png)
04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翻译
01
02
03
文学翻译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风 格和语言魅力,强调译文的流畅 性和可读性。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准确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处理语言的 艺术性和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在 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 的创新和调整。
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是指译本应忠实于原文本的信息和意图,尽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内 容和意义。
忠实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对原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
忠实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读者能够通过 译本获得与原文本尽可能一致的信息和感受。
翻译的创造性
跨学科研究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关注跨学科的研究,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 文学、文化学等结合起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02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语言学派
代表人物:尤金·奈达
1
2
核心观点: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而非语言形 式的对应。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等词汇的重要性, 注重语言结构和语义分析。
3
主要贡献: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学学派
代表人物
01
乔治·斯坦纳、赫尔曼·施尔玛赫等
核心观点
02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和文学的再创造。强调对原
作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主体性。
主要贡献
03
推动了对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丰富了翻译理论。
文化学派
代表人物
01 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
文化交流的促进
翻译理论的作用认识
![翻译理论的作用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c6e264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9.png)
02 03
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发展为翻 译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和处理, 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律和现象。
翻译伦理与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翻译理论越来越关注翻译在文化交流 和传播中的作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成为 研究的重点。同时,翻译伦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 译者的责任、知识产权等问题。
服务经济发展
03
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05 翻译理论的挑战与发展趋 势
翻译理论的现有问题与挑战
01
翻译标准的界定
02
翻译过程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翻译 标准的确定。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 量的重要尺度,但不同的文化背景、 语言类型和翻译目的使得翻译标准难 以统一。
翻译理论分类
翻译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研究重点、学科领域、适用范 围等。常见的分类包括:语言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跨文化翻译理论等 。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翻译理论
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经验和传统,如古希腊的翻译理论 、中国的佛经翻译理论等。这些理论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 精神,而非语言层面的对应。
传承历史文化
翻译理论有助于传承和弘 扬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 价值。
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传递科技信息
01
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传递科技信息,促进科技
交流和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
02 通过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
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 ●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
❖ ●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 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 样。(泰特勒,1790)
二、中国翻译简史
❖ 自汉末以来迄宋初并在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公 元5-10世纪)。
❖ 明末清初(17世纪末18世纪初)对西学的译界。 ❖ 自清末民初而至本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的对西学的大规模
译介。 ❖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及今后一段时间,对外国文
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
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
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 席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世高、支谦、竺法护等; ❖ 发展时期(东晋至隋朝):翻译力量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僧人共译;翻译经书3155卷;
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还设置了翻经馆。主要翻译家和评论家:道安(314—385), 鸠摩罗什(344—413),惠远(334—416), 彦琮(557—610)。 ❖ 全盛时期(唐初至唐中叶):主要译者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外,还精通梵汉两种 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 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僧人译经家。其中玄奘提出 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 时期。 ❖ 衰落时期:唐代以后,佛经翻译从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到北宋仁宗景优年间完全沉寂下来
❖ (2) a translation: the product of translating (i.e. the translated text);
❖ (3) translation: the abstract concept which encompasses both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d the product of that process.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二、中国翻译简史 三、中国翻译理论 四、 翻译的基本原则 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 代汉语词典) ●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 神韵。(吴献书,1949)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 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 ●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 出来。” (蔡毅,1995)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 化活动。(王克非, 1997)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 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 白)
❖ 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统计,佛经翻译达15000卷以上。但相比之下,佛经理论的数量和 份量都显轻。
❖ 现有据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是安世高。 ❖ 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是天竺人摄摩藤,竺法护翻译的《四十二章经》。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 ❖ 草创早期(东汉末年到西晋):标志为外籍僧人主译,共译经书570部,主要翻译家:安
❖●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
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 ●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1969年所下的定义:
❖ Nida in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 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 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 ●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 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 ●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 (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Translation
❖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