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六课

合集下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工业革命时代出现的新发明,新创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刚开始城市卫生,居住等状况差,环境污染严重,资本家与工人矛盾加剧,这些成为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之一【学情分析】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化,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紧密,所出现的问题更是感同身受,所以在教学中多举例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层次,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目标】1、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2、正确评价工业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3、学会运用史料实证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4、通过实战练习,锻炼概括能力、严谨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工业革命和人类生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提问引导法。

(2)材料归纳法。

充分利用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3)讲述法、讲解法。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问题】:幻灯片2、31、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2、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3、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4、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侵略方式、世界市场、世界格局、社会生活)“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两次工业革命在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

【出示课题、学习目标】:幻灯片4、5二、讲授新课(一)知识储备【出示】:幻灯片6、7、8、9、工业化:通常指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它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经验与启示"的内容。

这一课程介绍了晚清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晚清政治改革的失败晚清政治改革方式的种种不足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原因。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主张断宪派,他们希望通过宪法变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

而康、梁等人的立宪思想在中国并未普及,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观点。

此外,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洋务派提出的海军和工业建设也受到文化和观念的限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晚清政治改革的失败说明了单纯模仿西方政治体制并不能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

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经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中国近代化不能依附于西方,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国情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要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有政治改革,还需要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近代中国思想界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思想,如凤凰涅槃、盛世恢复等。

这些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借鉴的对象,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启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从晚清时期到现在,中国在经历了诸多的社会变革之后,逐渐朝着现代化的道路迈进。

而这个进程中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有开放的态度,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也要坚持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

其次,推动社会变革需要倡导和培养新的精神风貌,培养和提倡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价值观,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四、历史的启示与现实意义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不仅仅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事实,更多的是给我们展示了从历史中汲取启示的重要性。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冷战,这是一个充斥着紧张与对峙的时代,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篇章。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深入探究冷战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简要回顾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面临着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但与此同时,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使得世界陷入了冷战的局面。

学生们需要了解冷战的定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冷战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到北约、华约的成立,这些事件都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背景及影响,并理解它们在冷战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冷战前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此外,本课还将涉及一些与冷战相关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斯大林、肯尼迪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冷战的历史脉络,理解冷战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最后,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了解冷战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课说课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第六课说课

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态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发 生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
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揭开了亚洲战场的序幕, 此观点是否正确?
知识梳理
轴心国集团侵略扩张
二战爆发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二战扩大
二战进一步扩大
课题延伸
有人说,假如没有墨索里尼、希特勒 这些战争狂人,那么善良的欧洲人也许永 远不会卷入那场令人可怕的战争。请你结 合二战爆发的原因来评述上述言论。
比一比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接原因 具体原因
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1.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
德国为什么要闪击波兰?
2.德国进攻西欧
我们将战斗进行到底,我们决不投降。
—— 1940年丘吉尔
想一想?
丘吉尔与前任首相张伯伦的外交政策相比发生
了什么变化?
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 发和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的过程, 掌握慕尼黑会议,认清“绥靖政策”的实质及恶劣影 响。 通过识读《1939—1942 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 示意图、《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增强读图、识 图能力;通过对二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增强知识的迁 移能力、归纳和说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教材有关材料 的学习和分析,增强处理材料的能力。
温故知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 哪些矛盾,产生了什么影响?
靠凡尔赛体系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凡尔赛体系是“胜利者所作的蠢事”。
—邱吉尔
2.内容及危害 1、英法为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2、如何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及其危害? 慕尼黑协定是西方国家的奇耻大辱,德国的征服政 策,英国的绥靖政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 他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 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惠勒-贝内特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福利制度、教育改革、文化变迁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变化的原因。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5.案例分析:以某一个工业化国家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和影响。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出现城市化现象,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重点: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难点: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将这些疑团一一解开。

1.自读教材2.结合学生用书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探究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 多媒体出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统计图。

教师引导:上图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工业革命。

教师补充: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欧美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后,促进了本国人口的迅速增长。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

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

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的法德两国人口增长也较为迅速。

2. 工业革命促使哪个阶层力量的壮大?学生回答1: 工人阶级。

学生回答2: 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3. 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的文化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一谈欧洲国家教育的变化。

答案明确: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反思本文旨在对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教学进行反思。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初步了解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社会阶层和劳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的反思体会。

一、针对性不够强本节课的主题是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但演讲者并未严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水平,仅仅是简单地讲解了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未来实际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实践意义鲜有切合,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

下次教授此课,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二、互动性不够强本课堂互动过程不够丰富,只是简单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太过单调。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并不积极,有些同学也没有能够真正的参与其中。

老师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了解社会变革的含义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过于厚重尽管本堂课所讲述的内容非常重要,但总体而言还是感觉过于厚重、有些繁琐,学生难以完全掌握。

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度下降,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气氛有些压抑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气氛略显单一,显得有些压抑。

虽然这是本学科内容所必须的一部分,但必须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缓和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对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展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社会阶层和劳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才可以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

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 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48张)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48张)

国籍: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 贡献: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 光学分析;微积分 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 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地位:
著作: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
牛顿(1643—1727)
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 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 大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 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
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到415亿,占人类
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材料强调了工业革命( ) A
A.引发了城市化
B.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C.带动了财富的增加 D.加剧了贫富分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 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 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 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 在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思考:这幅漫画作品 反映了什么问题?你 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 原因是什么?
现象:贫富分化 成因: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 垄断,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
B
7.《战争与和平》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 勇抗击侵略斗争精神。该书的作者是 A.但丁 B.莎士比亚 C.伏尔泰 D.列夫•托尔斯泰
D
2.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的许多社会 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 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德国城镇 人口的比例从36.1%升至60%,人们只能在一种 过度拥挤和肮脏的环境中凄凉的生存,急剧凸 显的居住问题被称为“急性灾难性”社会问题。 为改变生存环境和捍卫自身阶级利益,工 会运动逐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1877年的议会 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获选票达到49 万3千多张。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世界多极化
世界正在形成若 干个政治经济重 要力量,美国、 欧盟、中国、俄 罗斯、日本等大 国和国际组织在 国际社会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促进 了商品和资本流 动、科技和文明 进步、各国人民 交往。经济全球 化是历史大势, 但是,逆全球化 思潮暗流涌动。
社会信息化
当今时代,互联 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现代信 息技术不断取得 突破,数字经济 蓬勃发展,各国 利益更加紧密相 连。
7.(2022·山东滨州)使用大规模在线数据库的电子邮件系统、互
联网大大增强了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现代全球生产和物流运
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定位系统。此段文字旨在论证推动经济全球
化的因素是(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
中考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演练 1.(2022·重庆)阅读下表材料,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 )
A.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继续 B.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 C.形成决议遵循的原则完全一致 D.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D】
中考真题演练
2.(2022·重庆)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全球贸易总额增加了3
反映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
A.世界贫富分化的加剧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发展中国家地位提高
【C】
5.(2018·重庆)纪录片《辉煌中国——创新活力》中说:在中国,
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
支付市场。这反映了中国充分应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才出现的
何执行行动。”这表明冷战结束后( )

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知识点一、文学和雕塑。

1. 文学。

- 希腊神话。

- 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神与人一样,有着人的体态美、七情六欲,既有人的优点,也有人的缺点。

它是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雕塑。

- 特点。

- 古希腊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表现出人体美和力量感。

- 代表作品。

二、建筑艺术。

1. 希腊建筑。

- 特点。

- 主要体现在神庙建筑上,其典型代表是多利安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这些柱式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多采用石材建造,比例协调,给人以和谐、稳定的美感。

- 帕特农神庙。

- 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采用多利安柱式,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比例恰到好处。

神庙内供奉着雅典娜女神像,建筑装饰精美,三角楣、檐壁等部位都有精美的浮雕。

2. 罗马建筑。

- 特点。

-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它既继承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又创造了拱券技术,使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加宽敞。

罗马建筑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实用性强。

- 代表建筑。

- 罗马大竞技场是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

它规模巨大,可容纳数万名观众。

建筑采用拱券结构,层层相叠的拱券形成了壮观的建筑外观。

内部功能分区明确,有供观众就坐的看台、表演区等。

- 万神殿是罗马穹顶建筑的杰出代表。

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穹顶中央开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用于采光。

万神殿的内部空间宏大,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

三、哲学和法学。

1.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德谟克利特。

- 他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在虚空中运动。

这一理论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苏格拉底。

- 他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

他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他还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问和辩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九年级下历史第六课知识点

九年级下历史第六课知识点

九年级下历史第六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辉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科学与技术传统。

在九年级下历史第六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辉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并且展示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独特之处。

首先,中国古代人民在农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种植技术方面,中国农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犁和耕牛来耕种土地。

除了基本的种植技术,他们还发展了一整套农历系统,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

此外,他们还创造了很多农业工具,比如水车、灌溉系统等,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其次,中国在纺织业方面也非常有名。

丝织技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

最早的丝织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商代。

中国的丝绸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备受欢迎。

另外,中国还发明了蚕茧煮熟技术,这种技术使得丝线更加坚韧,提高了丝绸的质量。

第三,中国古代在冶金和锻造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铁器是中国古代锻造技术的代表。

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就掌握了炼铁技术,并且生产出了高品质的铁制品。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造纸术,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造纸术不仅改变了世界,也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古代的数学和天文学也非常发达。

中国古代的古筝就是通过数学原理设计制作的。

在天文学方面,中国人研究了天体运动和天体现象,制作了很多观测工具,比如浑仪、日晷等。

他们还发明了领先于西方世界的天文望远镜,有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是中国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加骄傲地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能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努力将科学与技术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笔记
以下是关于九年级历史第六课的笔记:
第六课:古代日本
一、大和统一日本
1. 时间:5 世纪初
2. 人物: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二、大化改新
1. 时间:646 年
2. 人物:孝德天皇
3. 内容:
-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集团的形成
1. 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2. 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 武士集团的性质:武士集团是庄园主维护自身利益的私人武装集团,后来发展成为日本的武士阶层。

4. 武士集团的影响:
- 武士集团有时代表庄园主参与地方政治,有时响应朝廷号召参与战争。

- 12 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历史九年级下第六课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第六课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第六课知识点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失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古代科技知识。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失落。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非常发达。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犁耕和灌溉这些重要农业工具和技术。

这些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造纸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写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

其次,中国古代工艺技术也十分出色。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丝绸和瓷器,这两种产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声誉,还远销海外。

丝绸的发现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

瓷器则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这些发明和技术,让中国的工艺品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然而,中国古代科技在某个时期也经历了失落与停滞。

在明清时期,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压制和保守观念的束缚,科技创新的步伐逐渐减缓。

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导致科技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

这一时期的中国陷入了科技的困境。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科技,开展近代科学教育和科技研究。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批具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为中国科技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例如,钱学森院士为中国的火箭事业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屠呦呦院士的青蒿素研究为世界人民解决了疟疾问题。

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和奋斗,使中国科技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国近代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不应忘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

这些古代知识不仅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古代科技,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还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智慧,推动我们当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失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9下笔记第6课意义

历史9下笔记第6课意义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关于该课意义的笔记要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 恢复国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恢复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包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

5. 土地改革:1950年至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抗美援朝:1950年至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朝鲜半岛和平。

7. 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8. 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 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1. 抗美援越:1965年至1973年,进行抗美援越战争,支持越南抵抗美帝国主义侵略。

1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13.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4.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5. 香港、澳门回归: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回归祖国,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要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又把矛头指
向捷克斯洛伐克。

时间:1938年9月
参加者: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结果: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慕尼黑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
背景: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不断进行侵略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意大利进军俄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原因:①西方国家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
讹诈。

②想祸水东引。

影响: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日益
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的
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时间:1939年9月1日
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
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占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在西欧的进攻
时间:一九四零年四五月
德国发动西线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被炸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进入苏联
时间:1941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进军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苏联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时间:1941年12月7日
地点: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影响:①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

②美国对日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闪击波兰为序幕而展开了,战争初期,德国法西斯
进展迅速,西欧国家纷纷溃败,这是为
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推荐书目:《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