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芙蓉镇第一小学高晓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龙山县第一小学课题组主持人:彭道双研究人员:杨玲彭博殷仙桃宿云阳东升李明张玉君廖琼黄大荣储昌国田月英一、问题的提出: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然而,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大部分家长有过于溺爱孩子的倾向,已习惯了在孩子身上“只管付出,不图回报与感恩”。
二是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011年4月我们对五年级家长进行了一次“接送放学家长礼貌用语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经常会对长辈们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的队员有14.02%,有时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31.17%,偶尔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19.88%,从来都不会表示感谢的队员有34.92%。
从这个小小的调查中发现,我们的队员认为长辈送他们来学校接受教育是天经地义的,用不着说“谢谢”“再见”之类的话。
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近4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下,也存在着冷漠、厌学、贪玩、网迷、早恋、对抗父母师长、盲目攀比、暴力倾向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孩子的学业,家庭的生活,学校的工作,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因此受到直接的困扰!现代社会呼唤感恩教育!基于以上思考,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我们选定了符合现代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为培养目标的核心——感恩教育。
通过家长与学校的积极配合,确定了《家校互动,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我们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我校自《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就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了实践活动。
通过研究和实践,使以班主任为主角,全体师生参与的课题研究在我校真正开展起来。
现在,实验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我就本课题的实施情况作工作作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根据我校的校情,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报告一、引言感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们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和情感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实践活动的研究,探讨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法。
二、实践活动的背景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竞争意识泛滥,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感谢之情。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引导的对象。
因此,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1.目标设定设定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表达方式的培养和感恩行动的促进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活动内容(1)宣传教育在学校内外张贴感恩教育相关的海报,举办感恩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亲子活动开展感恩日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孩子们感恩的习惯。
(3)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如清扫卫生、帮助老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4)班级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感恩班会,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班级互动,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感激之情。
3.活动评估与总结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改进,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参考。
四、实践活动的效果及分析经过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和他人的付出,培养了一种感恩之心。
2.学生的感恩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参与感恩班会和亲子活动,在表达感恩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志愿者活动和班级活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实践活动的启示与展望1.教师的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活动需要由教师担任引导者,教师是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养成的榜样,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人的帮助和付出。
《小学生教育感恩教育地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选题(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情况:美国,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另外,韩国人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日叫做“感恩节”。
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子向爷爷奶奶行叩拜大礼,“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2016年开始,国家虽然放开了生育二胎,但是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已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班级,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
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在班级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素质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
这种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的不良倾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危险的。
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一些“以怨报德”的悲剧,看了让人心痛。
在心痛之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同时,这些悲剧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班级必须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总是会珍惜生命的,是不会任意地糟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感恩结题报告
“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1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落实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有“只顾自己,没有父母;只顾玩乐,不思上进;只顾眼前,不思将来;自私冷漠,功利至上”的不良思想和不尊重他人,不懂关爱,缺乏责任,纪律松散,学习浮躁,迷恋网吧,早恋等行为,与竞争社会对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格格不入。
此时,一个鲜活的德育载体——“感恩教育”应运而生。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祖国之恩、共产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帮扶之恩……。
它的哲理性在于让师生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惠与受惠之间的辨证关系;让师生把握“在雨天为他人送伞,将来也不遭雨淋”的做人道理;让师生知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所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师生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
二、课题研究意义1、感恩教育是一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一核心,以“学生、活动和体验”为中心的树人育德工程,实施感恩教育必须坚持着眼人的素质,突出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淡化纯理论的灌输,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悟,引领他们追求良好的道德境界,完善健康的人格。
2、建立对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报答父母,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力求让学生彻底摒弃不良思想及行为,激励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
3、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家长的无节制的宠爱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部分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因此,感恩逐步提上教育日程。
对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方法的改变,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最新《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
现把在我班实施“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成果汇报如下: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将近30名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女生居多)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报告gzzongjie/gzbg/gzb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2、逆反与任*、依赖*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能力,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
(男生居多)3、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
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
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1] [2] [3] [4] 下一页。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 作者:
———————————————————————————————— 日期: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
未成年人感恩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未成年人感恩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题报告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情况:美国,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另外,韩国人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日叫做“感恩节”。
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子向爷爷奶奶行叩拜大礼,“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叩完头,他们一般还会双手呈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小孙儿给爷爷奶奶的一般都是小卡片,上面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感谢爷爷奶奶的话。
可见国外很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并且采取了各种形式。
国内情况: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作为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并以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加上社会上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儿童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情怀。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着急,才急于说教,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
可是这是普通的说教,这种大道理已无法打动孩子的内心。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采取多种形式。
(四)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以前的教育只是普通的说教,对孩子的心灵并未起到震撼作用。
因此,我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创新目标为: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并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3、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孝敬父母。
(2)尊敬师长。
(3)关爱他人。
(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
(5)感激生命。
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与途径1、课题研究的措施(1)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组织领导。
课题成员年龄结构均衡,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
采用课题专人负责制,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体成员在研究中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形成领导重视,师生协同作战的课题研讨氛围。
(2)理论提升。
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监督。
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强化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教师读书自学、专题讲座等。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多次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
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了理性认识。
(3)享受过程、关注评价。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研究过程,加强课题资料的研究、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4)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
我校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实验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
(5)关注信息交流。
我校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
积极开发信息资料,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6)保证课题研究必要的经费,加强软硬件的建设。
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课题研究资料和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
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3、课题研究的途径:(1)、教育阵地化。
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辟教育阵地。
(2)、课程国学味。
通过开设书法、武术、民乐、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让课程充满国学味。
(3)、礼仪外显化。
除了在品生、品社课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还逐步改革一些日常礼仪。
(4)、范围全员化。
按不同层次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这一教育行动。
(5)、展示规模化。
全校学生会唱《弟子规》,六年级毕业生能背出百篇诗文,能编课本剧、讲传统美德故事,演练武术操,展示书画作品。
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定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成员,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0月1、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2、通过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四、研究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使他们的感恩心理潜能得到理想的开发。
(一)培养学生“感恩”教育意识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
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书本和媒体了解“感恩”的故事。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环境熏陶、主题班会、书信、专题板报、抄报、感恩征文、教育课展评、演讲比赛、观看感恩教育片、唱感恩歌曲、感恩实践等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感恩教育,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自觉报恩。
(二)积极创设“感恩”教育情景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
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
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广播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
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
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