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列强的侵略本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分析列强的侵略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详细讲解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纷纷寻求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

(2)国内背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战争爆发。

(2)战争扩大: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战争结束:1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割地赔款: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2)开放通商口岸:清政府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贸易。

(3)领事裁判权:列强在华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加剧了民族危机。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战争促使清政府进行改革,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先向学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以及中国在历史上的屈辱和挫败。

2.学习环节(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840年,由于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不合理的贸易,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几十年后,在英国的倡导下,1876年开始兴建的台湾高雄港和广州湾的香港等一些口岸成了洋人的管辖范围。

除此之外,在中国内地的一些城市内,一批外国资本进入中国。

这种情况下焦虑的中国只好被迫在诸多条约中开放洋务,放纵外商扩张,并向外国借款。

而外国在中国利益的日益扩大的同期,被中国困了以后,常常迫不及待地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由此,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国的侵略,召开了洋务运动,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振兴中华,制定修宪计划,快速发展国防工业,选择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国外技术,发展国防工业。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和反密约的革命起点和标志。

中国的近代史证明,可持续性解决国家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主权,增强国家作为整体的意识,借助各种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并且能够思考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四、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中华书局版初二教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它上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下接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乃至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二,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其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另外,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拟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拟思维能力。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燃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材料二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三中国人不能同时购置商品,又购置毒品。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2)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英国怎样认为呢?为此英国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开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洋务运动如何影响了战争结果?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洋务运动如何影响了战争结果?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洋务运动如何影响了战争结果?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其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果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价其结果。

二、教学内容1.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洋务运动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3.分析和评价洋务运动及其结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价其结果。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其结果。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问答、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授,又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参与。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段视频、图片或其他形式的素材,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并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意义。

2.讲授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其起因、内容、目标和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讨论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4.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和评价洋务运动及其结果,包括其成果、限制和失败原因等,以及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激励学生热爱学习,探索历史,为建设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掌握程度为主要参考标准,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作业和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

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反思海阳市实验中学姜春艳自开学初,我校大力开展“学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立足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设计这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做好前置预习工作,让学生参与课堂授课。

我提前设置好导学案,把前置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信息,让学生在课余查阅历史资料,观看《火烧圆明园》影片,阅读《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图书。

各学习小组将各种历史资源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授课中,小组选出一名同学讲课,其他同学展示自学成果,令我惊喜的是,学生参与课堂授课,教学重难点全都讲到,比教师授课还全面,其他同学的发言十分积极和精彩,他们的表现及课堂的生成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设。

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授课模式更喜欢。

让学生参与授课,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能积极地去质疑、去思考、去发现,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二、创设情景,关注情感体验。

让学生有感悟、有提高的课才能触及教育的本质,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如新闻、纪录片、图片等,并自制微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在做到师生心灵交流、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实现了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史为鉴,触摸到课堂教学的灵魂。

我依据历史资料制作了微课《万园之园——圆明园》,一幅幅精美的图片,配以优美的朗诵和音乐《梦江南》,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接着播放纪录片《火烧圆明园》,把学生的情感带到150多年前的那场劫掠,看着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化为灰烬,学生一个个十分难过、愤恨。

当我抛出问题:“看着被洗劫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你有怎样的感想?”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外国列强的滔天罪行,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罪行的痛恨。

《兔首鼠首我回家了》的新闻,又激发他们内在的自豪感,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唤起他们为祖国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足:1、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小组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恶目的和行径,清朝统治者面对外来侵略时的软弱无能,艺术宝库——圆明园被洗劫焚毁,大片领土沦丧,主权进一步丧失。

2、本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3、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奋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能力1、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通过对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教师在讲授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思考两次鸦片战争有什么不同?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等问题。

教师给予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二)、教学方法1、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2、导入法、合作讨论法、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总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根源隐藏其后。

2、一个国家战争的失败往往意味着更大权益的丧失。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通过讲授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指出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

4、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袓国。

教学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知道列强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进一步认识殖民者和晚清政府的本质。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并能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询问学生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了解,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学习(30分钟)
a. 分组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带着问题阅读,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b. 分组讨论并汇报,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3. 深化(15分钟)
a.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列出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b. 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并总结成笔记。

4. 拓展(15分钟)
a. 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b.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作业
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影响,培养了学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但在学生独立学习的环节,部分学生对相关材料理解较困难,需要提前进行教师引导和辅导。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

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

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

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

所谓战争的导火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

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

因为它们早已选中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与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涵亚学校陈冠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及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认识到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

【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自主学习】1.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哪些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3.哪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最多?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十二生肖兽铜像是由欧洲传教士郎世宁主持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十二生肖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海外。

到目前为止,十二生肖青铜兽首中的龙首、狗首、蛇首、羊首,鸡首等6尊铜像仍下落不明。

你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吗?这期间列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情境式导入)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教师讲述:你到北京参观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来了解这段历史。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活动一展示材料,并阅读教材P8内容,思考: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答案提示: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米领土。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
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
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
加深。
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
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
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
一、展示圆明园大水法废墟图片,导入新课。第二 教学过程
次战争不但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而且是鸦片战争的扩
大。战争性质亦与鸦片战争相同。引导学生认识沙俄是 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
二、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 目的: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 时间:1856 年—1860 年 3 侵略者:英、法 4 经过:爆发标志: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 挑起战争。1856 年 10 月~1858 年 6 月,攻陷广州,逼 近天津,威胁北京。1858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 条约》。 教学目标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 月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皇家园林圆明园,并放火烧毁。 2、《北京条约》签订 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迫使 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教学目标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
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而在
内容标准的选择上,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这条
主线,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取舍。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简洁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简洁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简洁哎,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可是个历史大事件,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想当年,鸦片这玩意儿,真是闹得不可开交。

咱们的清相关部门一心想要抵制,可英国那边可不干,非要把鸦片往中国推。

说白了,俩国就像小孩子一样,一言不合就开打。

谁也不愿意服软,结果就闹到了战争的地步。

这场战争从1856年打到1860年,期间可是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

咱们得说说清相关部门的反应,真是捉襟见肘。

大家想象一下,面对敌人,指挥官们就像是开会的老板,桌子上堆满了报告,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整个国家的决策慢半拍,跟不上形势变化,结果越打越吃亏。

可怜的老百姓,真是无辜躺枪,战争打到他们头上,家破人亡的事儿一箩筐。

而英国那边,简直像打了鸡血,士兵们个个勇猛,士气高涨。

想想他们的军舰,都是在海上风驰电掣,根本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这就像一场追逐赛,清军跟不上,怎么可能赢呢?咱们的装备也不够先进,真是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古人说的好:“枪打出头鸟”,而这场战争,清相关部门就像那只头鸟,结果被打得稀里哗啦。

再说说这场战争的结果,简直是悲惨。

清相关部门最后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丢掉了不少领土和权利,心疼得简直要哭。

大家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中国,真的就像个破罐子,谁都可以来捡。

可怜的清朝,内忧外患,真是心力交瘁。

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觉得这是必然的历史结果,有的人则为清相关部门的无能感到无奈。

反正就像生活中那些琐事,想要解决,有时候得从根本上找问题。

在课堂上讲这些历史,学生们的反应可真有趣。

有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眼睛发亮,仿佛看到了古代的战场;而有的同学则是一副无聊的样子,简直像个木头人。

不过,咱们得承认,历史故事总是能引起一些人的兴趣,毕竟这些都是过去的“八卦”。

我们可以调侃一下,想象清朝的皇帝在宫里摇头叹气,心中默念“这下真是无法收拾了”。

我觉得,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的对抗,也是文化的碰撞。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

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一)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1.复习提问法。

2.说、看、议结合法。

3.分析归纳法。

4.连环提问法。

讲述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了解中国在该战争中的失败原因;2.掌握列强侵华的方式和手段,反思中国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列强侵华的方式和手段;3.如何反思中国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1.英国的鸦片贸易;2.中国政府的禁烟令和查禁鸦片;3.英国对华宣战;4.清朝遭遇全面失败。

(2)列强侵华的方式和手段:1.武力侵略;2.经济控制;3.文化侵蚀。

(3)如何反思中国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1.意识到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是世界上先进文明的代表,反思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悲剧;2.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3.认识到中国与列强的差距,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漫长和曲折。

2. 教学方法(1)课前:通过PPT、视频、文献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课中: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列强侵华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如何反思中国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等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历史背景中,丰富学生历史知识。

2.群体讨论:通过课堂分组进行群体讨论,让学生表述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围绕“为什么列强可以打败中国?”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3.分析文献:让学生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史料记录、历史文献等,并进行分析和细节提炼。

(3)课后:1.总结: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列强侵华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如何反思中国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等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并思考对今后的中国有何帮助。

2.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关于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历史的相关文献,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丰富学生历史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
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

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并了解到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另外,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罪行,使学生了解到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罪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课件的准备比较细致全面。

首先,我觉得这一节课的课件条理性比较好,前后衔接比较清晰,基本上把本课的脉络: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理清。

另外,我还设计了学生抢答的内容,并在课件中安插了大量的图片,这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教学。

可是,课后我觉得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

原因是我感觉课堂上,没能充分地把学生调动起来,问题在哪里呢?经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我课后的分析,我找出问题主要在于我在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上和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上存在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分析教材上。

我们常说要吃教材,并且要吃透教材。

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做得不足。

第一、在对新教材的认识上。

初二历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

分析新教
材的课文内容时,我很容易就把旧教材的观念带进了教学设计中。

所以把握主次是受到了影响。

在教材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讲述得比较简单,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比较简略。

如果我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的讲述精炼一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师生间的互动上,那么学生会更充分的发动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在发掘教材内容上,我做得不足。

其实,教材中隐藏有很多很有价值的内容,发掘出来,将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譬如说:“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和课文小字部分都提到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段话。

如果我把这段话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连法国人自己都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那么学生一定会对英法联军侵华的暴行有更深刻地认识。

课后的反思,是为了以后不断的提高。

在这里我想借用何琼老师给我的两个提示作为结尾。

“对中学生而言,教材中的文字表述是每个学生都看得懂的,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哪些学生自己在教材文字中所看不到的本质性的问题发掘出来。

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佩服老师喜欢老师,只有佩服喜欢老师,才能喜欢的上历史课。

”另外,“多媒体手段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只要发挥它的长处,让它为教学服务,但不要让自己被机器牵制”。

这两点,正是我这一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