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王维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道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道思想作者:章笑晨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0期【摘要】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到了唐代以后,已经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融合,自成一体。
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即为唐朝。
在这个时代佛教创立了很多宗派,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关键词】王维;佛教;影响1 佛教对王维世界观的影响“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佛教的世界观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观,并不把人的思维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山川万物和今生所拥有的短短几十年时间。
佛教中的空间广袤无垠,无始无极;佛教中的时间无限轮回,无穷无尽。
这样的世界观可以让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为之感叹唏嘘,自愧弗如。
说到底,这种世界观并非目前科学所能证实的世界观,而是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世界观,存在于想象之中,是一个来自心灵的美妙世界。
王维信仰佛教最初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
对于佛禅的修习,王维自己在诗文中也经常谈到。
在时文及史传中也都有清楚地记载,苑咸《酬王维》诗序说:“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旧唐书·王维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因此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笃志奉佛后,王维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
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从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画作品。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对比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对比作者:黄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8期黄芳(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要:王维和威廉.华兹华斯是中西方两位重要的自然诗人,他们优美细腻的自然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两位诗人的自然诗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试从意象和主题两个方面对两位诗人的自然诗歌进行对比。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自然诗意象/主题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55-021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意象对比尽管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语言简单,却不俗。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兹华斯善于塑造生动鲜活的自然意象。
比如,在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诗中,诗人写道:“The budding twigs spread out their fan/To catch the breezy air;/And I must think, do all Ican,/That there was pleasure there”这里的“清风”就是一个自然意象,喻指对人的鼓舞和指导,自然界中的风类似人的呼吸,渗进人的心灵,把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
此外,风还能帮助人摒弃傲慢自大麻木不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云也是华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自然意象。
在Daffodils(《水仙花》)中,诗人写道:“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这里,云指代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正如我们所见,云在天空没有固定的位置,飘无定所。
华兹华斯直到晚年才安定下来,云这个意象极好地表现了他在现实世界里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
除了风,云,山谷,华诗中还有许多自然意象,比如暴风雨,洪水,河流等等。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由於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禅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神秘的诗意色彩,和诗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诗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後期古典诗歌简淡含蓄的基本艺术风范,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写意的民族特徵,并开拓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造就了众多禅意山水诗人。
王维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薰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後,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於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丶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丶“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於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二丶虚实一理,象中寓理比较中西方两种绘画艺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严谨客观;而中国的水墨画侧重神韵,意在笔先。
一为形似,一为神思。
虽然中国画不能像油画那样客观真实地描绘景物的形色状貌,但所绘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因而具有油画所不具备的神韵和气象。
三丶“空丶闲丶静”的禅境与诗境美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
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
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政治上的失意。
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
在这种生活中。
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
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
这样,在王维那里。
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
”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
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
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
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学理念与成因探析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学理念与成因探析作者:赵燕梅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1期摘要:王维,人称“诗佛”。
他一生笃志信佛,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透露着浓厚的佛教色彩,其中的空寂、幽静的境界犹如一幅静谧的画卷一般让人宁静、遐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空寂;幽静王维的山水诗大多都是用白描手法来写的,让人在平淡的诗句中找到厚重的人生感悟,并且还能感受到王维的心境,他那种忘却尘世喧嚣,淡泊名利的思想。
王维接受了佛家“空”的理念,用“空”的理念来消除心中的不安和郁闷,他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心灰意冷,所以把目光转向了大自然,想借助自然的美景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借助安静祥和的自然景观平复自己的情绪,达到“忘我”“空寂”的境界。
读了他的山水诗后,自己仿佛置身于寂静的森林中,心情是那么的平和。
一、山水诗内容上的“空寂”境界王维的山水之中很多是表现“空寂清幽”的境界的,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中是安静的,但也不是死寂,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到,一缕阳光安静祥和的照在青苔上,是那么的安静却又充满生机,诗人在这其中找到了解脱和快乐。
其实“空山”就如佛家所说“万事皆空”这一道理,在这样的安静祥和的境界中,只有把一切杂念抛开才能与自然融合。
一些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了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借助空寂的景象让思想解脱。
王维写了很多静谧的自然环境,在其中心领神会,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他提出从空寂的环境中观察,认知客观世界,在静处品读历史和人生。
我们在《鸟鸣涧》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心灵的空寂幽静,脱离世俗喧嚣,在安静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维不仅思想上追求安静,行动上也是一样的,在安静的环境中冥想,思考人生,这也算是他的修行吧。
空寂的环境,空寂的心灵,在纷纷绕绕的世界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放下一切杂念,只要心中有佛,哪里都是净土!二、山水诗创作手法中的佛理中国山水诗主要是围绕“形”和“意”两者的关系来发展的,寓情于景,以形达意,把景、情、意三方面结合起来。
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主题之比较
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主题之比较学生:班级:学号:选题目的:主观原因(个人喜欢田园山水自然风光,也比较欣赏这方面的诗歌。
)客观原因:(1诗歌本身的地位。
诗歌是最高语言艺术,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诗歌也是人类文学史上重要的一葩,其中,山水田园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他都远源流长。
)2诗人用文字记录了山河、田园、花鸟之类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给我们无数审美与启示。
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诗界极具影响的田园山水派诗人,以歌颂自然之美而闻名于世。
本文通过对这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进行对比,带领大家回归自然的同时,揭示二人田园诗主题的不同的原因。
3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对王维及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的田园诗歌的主题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诗歌主题的异同,也要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二人的田园诗创作对当今诗歌发展的启示。
指出当今诗歌创作仍然要借助朴素的语言风格来高扬“回归自然”的主题。
两位田园诗人的这种崇尚自然、讴歌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现实意义尤为重大。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主题异同前言:英国的“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
王维字摩诘,是我国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
他们用简洁洗练的质朴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来描写自然,抒发崇拜自然、亲近自然和讴歌自然的主题。
而细观其诗,我们会发现,两位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的主题有同有异。
首先,他们都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来抒发崇拜自然、亲近自然和讴歌自然的主题。
如华兹华斯曾宜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
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他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井把她视为社会的良师益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志和价值。
古诗中的宗教意象
古诗中的宗教意象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
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宗教意象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能够传递诗人对于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抒发。
本文将从宗教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和表达的意义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宗教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古代中国融合了多种宗教观念,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这些宗教的各种意象被广泛地运用于古诗当中,以增添诗作的神秘与艺术性。
首先,佛教意象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表达手段之一。
佛教所倡导的“莫作是非心”的理念,在古代诗歌中得以充分体现。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运用鹤这一佛教的象征物来表达作者对于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脱尘俗的渴望。
其次,道教意象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宗教表达形式。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追求道的自然状态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李白的《蜀道难》中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人与山水融为一体的道教观念。
最后,古代的儒家思想也渗透在部分古诗中的宗教意象当中。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道德美德的追求,这种观念在一些古诗中以宗教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中写到“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通过桃花和月亮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二、宗教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宗教意象丰富了古诗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哲理性。
它为古代诗人提供了一种表达宗教情感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方式。
首先,宗教意象可以突破凡俗的界限,使诗歌的意义更加深远。
宗教观念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通过运用宗教意象,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抬升到更高的境界,使诗作具有更多的思考和哲理。
其次,宗教意象可以形成诗歌的心灵寄托。
在古代中国,宗教对于人们的信仰和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描绘宗教意象,诗人可以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对于心灵解脱的向往,寻求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安抚。
最后,宗教意象还可以为诗歌增添一种神秘感和美感。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盛唐时代的山水诗是恢弘盛唐气象的一缕清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如画的诗句即是代表,诗歌空灵而轻盈。
王维在发掘自然美与表现自然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
因此,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诗佛王维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般若无知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以一无所知故无所不知。
以一无所有故,故无所不有。
谁能战胜“空”?谁能辩倒无言?老子说“夫唯不争,故莫与之争。
”般若之智是不生分别的,故无所谓知不知。
从世俗的角度说是一无所知,从佛智的角度是无所不知。
王维认为,只有做到“无可不无可”,对任何事情都不思量,不计较,听之任之,才能做到“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何往而不适”。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无疑与维摩诘居士最为相合,所谓“于诸法无分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己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类示。
”在王维看来,若是对于做官从政,根本不将其当作一回事放在心上,就已经是菩萨境界了。
他在《与魏居士书》中真切的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圣人知身之不足有也,故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知名之无所着也,故曰欲使如来名声普闻。
故离身而反屈其身,知名空而反不避其名也。
古之高者曰许由,挂瓢于树,风吹瓢,恶而去之。
闻尧让,临水而洗其耳。
耳非驻声之地,声无染耳之迹,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此尚不能至于旷土,岂人道者之门!降及嵇康,亦云顿缨狂顾,岂与&受维系有异乎?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岂等同虚空,无所不遍,光明普照,知见独存之旨邪?此又足下之所知也。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被诗人摄入笔下, 宇宙的脉搏在这里跳动。 江流与天地相 接, 山色在有无明灭之中闪烁, 这幅空明摇曳而又雄奇阔大 的画面是摩诘笔下所独有的! 王维的诗中有禅, 还表现为有着一种十分宁静的幽 寂的艺术气氛。 静在禅境诗中是个带有普遍性的特点, “ 空寂 ” 人们在谈到王维的诗与禅的关系时, 常常指出其 的特点, 但决不归于寂灭, 而是在宁静中蕴含着生机, 通 《 山 居秋 螟 》 过动和 静的 对立关 系增 强诗 中的 美感 。 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 ” 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中 “照 ” “流 ” “归 ” “动 ” “下 ” 的中间两联用了 等一系列动词, 字面上异常热闹, 但作者却为全诗创造了一个山居秋夜 的宁静气氛, 巧妙地将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使人感到字 面上愈热闹这个山居秋夜的境界愈怡静, 从而大大增强 全诗的美感。 《戏赠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 “我家南山下, 张王弟湮 》 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 见兽 皆相亲。云霞成伴侣, 虚白待衣巾。 ” (! )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互相适应的 ” 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是 。诗人和自 然交谈着, 怀着一种喜爱, 于是他极力赞美大自然, 这便 《致雏菊 》 构成他作品的特色之一。 如 : 鲜艳的花呀! 你到 处为家, 在大自然的慈母般的关怀下, 你勇敢大胆, 一年 到头呀, 不管它欢乐或忧愁, ……。在诗人看来, 雏菊的 鲜艳、 勇敢大胆、 无忧无虑, 都是出于大自然慈母般的关 怀。大自然不但给花以力量,而且能给人以力量,早在 %&’( 年他在 “)*+,- ./01/-,2 3 4,5 6*7,- 89/:, ;*+<,=+ “甜美的感觉 ” “血 一诗中便指出大自然给他 使他 899,>” 脉和顺, 心灵舒畅 ” 。他赞美大自然, 是基于对大自然的 周密观察而来的。 华兹华斯诗作的第二个特点是歌颂最接近自然状态 《孤独的割麦女 》 的人。 华兹华斯于%("#年创作了 , 该诗刻 画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独自在田间劳作的苏格兰 “谁 少女形象。 朱光潜先生曾对这首诗作过精彩的评论: 没有看见过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 但是谁—除了米勒、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 诗人 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 觉得我们所素认 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 。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割麦人 “她 ” 是一位勤劳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把 独自置 “她独自在那又割又捆 ” “ 她举 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 , 着镰刀弯下腰去 ” , 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
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的中西文化异同
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的中西文化异同华兹华斯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可从诗歌主题、诗歌特点和所阐述的哲理中反映出来。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位作家的作品各具特色。
在中国,“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而西方文化却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的发展。
1、华兹华斯——上帝创造人在基督教、泛神论和卢梭的影响下,华兹华斯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上帝的创造,认为人类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性。
他把人的个性、人类社会、自然界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华兹华斯认为农民和儿童都是上帝的使者,因此,他同情农民,赞扬儿童。
他认为,人的善良会被时间和世界磨灭,而我们最需要找回童年时期的美好、天真。
他的那句“儿童是成人的典范”便成了名言佳句流传世间。
华兹华斯的笔下,吟咏大自然寄寓于赞扬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孤独的割麦女》恰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诗人把割麦少女的形象置身于广阔的田野上—一位充满活力的姑娘“独自在那又割又捆”,“举着镰刀弯腰下去”。
在这个场景中,人与大自然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华兹华斯认为,像割麦女这样的人的本性,幸好没有被资本主义自私、虚伪、反自然的城市生活所异化,也只有返这样的真,受这样的朴,方可同自然界的美达成一致。
受西方人文精神影响。
在华兹华斯《黄色的水仙》中,读者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及其人生哲理。
湖边一片金灿灿的水仙,在微风中起舞,此景令诗人着迷,且这种欢乐的精神感染了诗人。
此时,黄水仙可看作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处世态度。
因此,在诗人情绪低落,感到空虚时,这些水仙花会突然映入诗人眼帘,使得诗人眼前一亮,撩拨起思绪的活力,并烙在诗人内心的最深处,此时的作者积极乐观,与大自然一同呼吸。
2、王维——友谊和禅机王维写了很多送别诗来倾诉自己对朋友间难分难舍的情谊,可是仕途道路上的挫折令他在之后的生活中去更多地描写了大自然的风光,从而体现出他的不得志与压抑。
王维深谙道教和佛教。
道教认为妨碍“天人合一”的是人的欲望、情感、理性等主观感情,这是区分人与自然的特征。
浅谈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中的云、山谷意象
浅谈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中的云、山谷意象作者:汪洁玉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1期摘要: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清新动人,细腻优美,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中国盛唐时期的自然诗人王维受道教和佛教影响,创作时将自然与人的情感合二为一。
本文主要通过两位诗人生活的不同时代背景,比较华兹华斯和王维诗歌中“云”意象和“山谷”意象,并分析二者的创作诗风。
关键词:华兹华斯;王维;自然诗;“云”意象;“山谷”意象;诗风华兹华斯受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意象主要从侧面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而不是直接展示给读者,表现出“天人相分”、人与自然各自独立的“自然观”。
中国派佛教徒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与道、佛教两家教义有巨大的联系。
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众多,意在传递诗人的真实情感,又结合了佛、道两家教义中“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故王维的自然诗也隐隐传达出诗人的“禅意观”。
一、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中的“云”意象比较据逯阳在《云水禅心: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里的云意象比较》一文中统计到,在王维现存的376首诗歌中,含有云意象的有80多首,而华兹华斯现存的232首诗歌中,含云的也有四十多首。
可见,“云”意象在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中的出现率较高,二位诗人都喜欢借云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悠闲舒适的追求以及孤独心境的象征。
《咏水仙》一诗中,华兹华斯开篇写到“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身边有家人相伴,但在他的诗中,用“孤独”、“漫游”、“飘荡”等詞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动作,借“云”来比喻自己。
“云”漫无目的飘于山谷之间,正如自己居无定所游于俗世。
“云”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指代了作者晚年感悟的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_天人合一_与_物我相隔_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
收稿日期:20051222;修回日期:20060125 作者简介:任 晶(1981),女,山东烟台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第23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月Vol.23No.6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Nov.2006“天人合一”与“物我相隔”———王维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比较任 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从表层上看,无论是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素材”、“将美学观注于其中”,还是在“以回归自然为理想”方面,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都极为相似,但从深层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二者相似的背后存在着分歧与差异。
文章试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哲学、宗教背景”等作综合性比照,指出其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自然;诗歌;天人合一;物我相隔中图分类号:I207.41;I56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6)06001703 一、中西自然诗歌发展概述中西方作为不同的文化体系,所孕育出的自然诗传统存在着质的差异。
并非所有涉及自然景物描写的诗歌都是山水诗歌,而是只有当诗歌中的山水意象摆脱从属衬托地位成为主要审美对象时才是山水诗[1]188。
“自然山水”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国的山水意象自《诗经》开始作为一种起兴手法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由陪衬到审美观照主体的转变,至唐进入全面繁盛期。
以自然山水描写为主的诗歌流派在中国被称为“山水田园派”(又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两类,代表人物分别是谢灵运与陶渊明)。
其间山水田园诗得到了诗人、读者的青睐,得以充分发展,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创作传统,如“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陶(渊明)诗,“淡到看不见诗”的孟(浩然)诗;诗画相生直入空灵禅境的王(维)诗……但就自然诗歌艺术成就来讲,最杰出的诗人当属陶渊明与王维。
浅谈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
浅谈王维与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的异同——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作者:冯珊珊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5期摘要: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中西方诗坛里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都以简练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爱。
但经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两者在表达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文将从诗歌语言、意象、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分析王维和华兹华斯两人之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异同。
关键词:王维;威廉·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异同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5-0096-01 中国图书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以《鸟鸣涧》和《丁登寺》为例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7.15.0621 相似之处1.1 语言清新简练王维的诗大多简洁洗练,颇具画意性。
正所谓“微言大义”,王维用简洁精炼的几句话便道出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蕴意。
像《鸟鸣涧》这首诗就是以几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了山间的幽静。
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也是以质朴简单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诗人通过精心地措词,以恰如其分的修辞、妥当处理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创作,语言清新质朴,简洁精练。
1.2 自然意象丰富王维和华兹华斯都是诗歌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都把笔触伸向了恬静幽美的大自然,伸向了静谧自适的山水田园。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里面有许多的自然山水意象,实在妙不可言。
以《鸟鸣涧》为例,这首诗里采用了“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等意象。
仅仅四句短诗,二十个字,就嵌入了这么多的意象。
而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派”的代表者,他也同样重视自然意象的使用。
在《丁登寺》中,“山崖”、“荒野”、“天空”、“花果树”、“灌木丛”、“洞穴”等等都是诗人从大自然引入诗歌的精灵,它们在每句诗行里跃动着,倾诉着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的宗教信仰表达
中国古代诗词的宗教信仰表达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文学的瑰宝,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更融入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元素。
在古代中国社会,儒、释、道三教并存,其中儒教强调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释教注重因果报应,道教追求超凡脱俗。
这三种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贯穿其中。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宗教信仰表达对人生、世界的看法。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中,儒家道德理念与释教因果观念交融,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他的名篇《鸟鸣涧》中写道:“人间正道是沧桑”,表达出一种对人生沧桑变迁的感慨,同时蕴含了释教的因果报应观念。
另外,在杜牧的《秋夕》中,“含情自百恨”体现了儒教对人性的思考,而“江色因风减”则流露出了道教追求神明的向往。
除了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外,中国古代诗词也经常以宗教信仰为主题,赞美神明。
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他向酒神祈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出对酒神力量的崇拜。
此外,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描绘了一个繁华热闹的宫廷场景,暗合了当时皇权神秘的宗教意味。
古代诗词还常常以宗教信仰的符号、意象渲染诗歌氛围。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中,“山风吹空水,日出没枯杨”中的“山风”、“空水”、“日出”等词语,都是儒释道三教常用的意象,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词语,表达出了上天神明的力量及对宇宙规律的思索。
又如,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冰华如雪”“玲珑玉指伴金钏”等意象,既展现了神明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美好形态,也融合了对道家的清静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宗教信仰元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又有对神明的歌颂以及对宇宙规律的探索。
这些宗教信仰的表达不仅丰富了古代诗词的内涵,也使它们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诗词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
中国诗词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诗人墨客的才情抒怀,也反映了他们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宗教与哲学的思想常常交织在诗人的笔墨之间,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借助宗教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宗教信仰与追求。
在《莲花落》中,王维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诗描绘了蜜蜂采蜜的过程,暗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莲花象征着纯洁与圣洁,是佛教中的神圣之花,通过莲花的落下,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崇敬。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一幕幕,展现出对宗教信仰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是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融入各种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辨,体现出对世界万物的观照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他写道:“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这句诗既表达了对饮酒作乐的豪迈情怀,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的体验和珍惜。
李白的诗歌中融入了道家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感悟,展现出深厚的哲学底蕴。
中国诗词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中,也反映在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中。
在苏轼的《惠崇》中,他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诗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以“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表达了对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苏轼在诗中融入了儒家的仁爱与忠诚、道家的超然与自在,展现出对人生道路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诗词作为文化传统的瑰宝,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体现。
宗教与哲学思考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他们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探寻和感悟。
诗歌中蕴含着宗教的虔诚与哲学的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诗词中感受到宗教与哲学思考的沉淀与升华,领略文化传统的魅力与力量。
愿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诗词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之美永存人心。
如何通过唐诗了解唐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
如何通过唐诗了解唐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明珠,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还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诗人以其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思考,将唐代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融入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
唐代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且繁荣的时代,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唐诗中,我们能看到佛教思想的渗透。
许多诗人在经历人生的起伏和挫折时,往往会从佛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王维的诗作就常常蕴含着浓厚的禅意,他的《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绘了一种随性自然、不为外物所拘的境界,体现了佛教中“无常”“无我”的观念。
诗人在山水之间,感悟到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这种对佛教理念的表达,让我们了解到唐代文人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如何借助佛教来调整心态,寻求精神的寄托。
道教在唐代也备受尊崇,尤其是在李唐皇室的推崇下,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李白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道教的元素,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的向往,这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念相契合。
诗中描绘的奇幻仙境和神仙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神仙信仰的热衷,也展现了唐代人渴望超越现实、追求永恒的精神追求。
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唐诗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展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胸怀。
这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反映了唐代文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
除了宗教信仰,唐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
唐代诗人对于人生的意义、生死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古代诗词的宗教与灵性追求
中国古代诗词的宗教与灵性追求中国古代诗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与灵性追求。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心灵的追求与内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人生和自我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宗教与灵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这种追求。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宗教追求体现在对神灵的崇拜和虔诚。
在《庄子》中有“齐物论”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与神性,这种神秘主义的宇宙观贯穿于古代诗词之中。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到“菊花残满宫墙灿,对此可以开笑颜。
不知骊山秋夜长,传甲天都不敢相见”。
王维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来表现对神灵的崇拜,展现了他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之情。
其次,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寻求。
在唐诗中,有不少诗篇表现了诗人对佛教与道教的探索与思考。
李白的《青莲居士》中写到“江湖夜雨十年灯,山外山居酒一瓢。
还似秋天电烂蕈,幽人独坐古坛销。
”李白通过描绘山居酒家、宁静幽深的环境,暗示了对宗教人士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崇尚。
这种对于宗教信仰的探索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灵性世界的追求与思索。
最后,古代诗词中的灵性追求体现在对于人生命运、生死等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宋词中,有很多反映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作品。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了对生死与命运的思考与追问。
这种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探讨,体现了诗人们对灵性追求与内心探索的渴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宗教与灵性追求在表现形式、内涵意义上呈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现内心的信仰、探索宇宙的神秘,反映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存在的深意。
这种对于宗教与灵性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诗歌本身的形式美与意境雅,更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深邃思想与情感体验。
愿我们能继续传承并赏识中国古代诗词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感悟其中的宗教与灵性追求之美。
王维的山水诗和宗教的关系
王维的山水诗和宗教的关系
历亚丽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王维的诗,给后人展现了逍遥自在、平和自然的另种境界,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创造了以禅入诗的最高境界,早年多接触北宗禅,而晚年更倾向于南宗禅.作为思想背景,儒、道的影响不可忽视,少年时代的王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渴望建功立业,但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报国之心转淡,渐生归隐之心,便更多地接受道教的思想,当道家思想也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时,尤其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王雏开始全心全意地转向佛教,以看破红尘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在佛教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思维形式和思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王维开始退隐山林.【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历亚丽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隐我"与"显我"--王维与华滋华斯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
2.论孔孚新山水诗对王维山水诗的继承与变革
3.浅谈山水诗中颜色词的涵义——以王维山水诗中颜色词为例
4.略论王维山水诗的情景关系
5.论王维山水诗风格与视觉意象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王维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摘要王维和华兹华斯的山水诗分别代表了中西山水诗歌园地的高峰。
本文通过对二位诗人的山水诗进行具体分析,试析二者山水诗歌中的宗教思想。
关键词禅宗;空;泛神论;意境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有“诗佛“之称,其信奉佛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唐代佛教繁盛,普遍有信佛之风;二是受其母亲影响。
他的母亲崔氏,曾学佛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1]三是他仕途失意,屡遭打击,而佛教思想正是教人如何从烦恼中求得解脱,这恰好契合于王维的心理需求。
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尤甚。
禅宗的主要思想旨趣有几点:“性空”“任性”“无住”。
王维将佛教禅宗思想运用于山水诗歌的创作,他的山水诗表现出“空、静、闲”的审美境界。
他通常以静写动,以有写无,诗画结合,营造出一种闲适、空寂而又有生气的氛围,加之以禅宗妙趣,读者在读过其诗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忘却尘累的宁静之感。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王维途经四川涪城香积寺写的一首山水诗。
整首诗给人一种“空、静”的感觉。
古木参天却无人迹,是禅宗的“空”在诗歌中的体现。
深山传来的钟声、泉声、潭曲是以动写静,目的是反衬环境之空幽。
结尾一句中的“安禅、毒龙”等语是直用禅家语。
“安禅”指打坐入定,“毒龙”指心中妄念。
整首诗是优美的山水诗,又渗透了佛教禅宗思想的要义。
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讲对一切色相不生喜乐,无执着于心。
王维的山水诗同样体现了这种平和、淡泊清闲、无往不适的意蕴,试读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表现出“任性、无住”的禅趣,同时又将对自然的欣赏融合在一起。
诗人随着自己的兴致,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看山看水,偶遇山林野老即兴与之欢谈。
“行到水穷处”就游人来讲,此时可能会郁郁不乐,因为到了水的尽头,前无去路了。
而诗人却不然。
他要动即动,要停即停,要行即行,要止即止,既然行到溪的尽头,那就坐下,仰看白云飘浮,一切顺其自然,不为物累。
诗里面的水云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穷通之理,而诗人泰然处之,表现
出他对外界无牵挂的宁静态度和出世思想。
这正是物我两忘,对一切外物不生执着取舍之意,泛若不系之舟的禅意。
王维的诗歌意象中包含禅意,如《辛夷坞》:
木为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独世界。
在这样一个清幽的世界里,在毫无人迹的山涧边,火红的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落。
这里借花开花落的“象”寄寓了“无我”的禅理。
生长在无人的寂静的山涧边的芙蓉花,其存在完全依循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自然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后归于平淡。
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如一”的境界。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禅趣在王维诗歌中的分量,不能想象,如果王诗抽掉了禅趣会是什么样子。
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大自然在人性启迪、道德教育、审美情趣等方面给予了华兹华斯深刻的影响。
大自然是他的心灵寄托,他对大自然的情感变成了宗教的情怀,他的山水诗中深深地包蕴着宗教思想。
宗教感或者宇宙中存在着神的意识,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候是普遍的现象。
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基督教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但人们对神的追寻依然如故,宗教感不仅仅是善思者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人的本性使然。
[2]
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除了追寻自由、个性、真情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理想就是永恒。
对永恒的存在及存在的永恒的追求是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华兹华斯正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自由、个性、真情及永恒。
他对大自然的向往,犹如一个基督徒对天堂的向往,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基督来说,进入天堂是来世的荣耀;对于华兹华斯,进入大自然是现世的恩赐。
华兹华斯的宗教思想在诗中主要表现为泛神论思想(他后期诗作则向基督教思想靠拢)。
所谓泛神论就是指神无形无相,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世界里,神无处不在。
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大自然的每一事物都有神性,神的精神寄寓于现象世界。
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追寻、陶醉,从宗教思想的角度来讲,就是对神的寻觅。
看他的露西组诗之一的《无题》中的诗句:
如今的她呢,不动,无力,
什么也不看不听,
天天和岩石树木一起,
随地球旋转运行。
再如《鹿跳泉》。
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任何生灵都是神的显现这一泛神论思想。
诗中他对遭猎杀死去的鹿抱着无比悲痛的心情。
他写道:
公鹿的横死,造化不会不在意,
她以神圣的悲悯表示了伤悼,
上帝寓居于周遭的天光云影,
寓居于处处树木的青枝绿叶,
她对她所爱护的无害生灵,
总是怀着深沉恳挚的关切。
华兹华斯的思想里,上帝与自然合二为一。
上帝在周遭的天光云影中,在树林的青枝绿叶里,存在于每一条小溪,每一颗小草,这正是泛神论观点。
他的名作《丁登寺》,对大自然的赞美更是富有浓厚的宗教味道。
那轰隆的瀑布、峥嵘的峭崖和苍翠的树林,都是他的追求和爱恋,“纯粹的精神”即体现于其中。
诗中华兹华斯对她妹妹多萝西的忠告,更是回响着《圣经.诗篇》的曲调。
她忠告妹妹“当你的心灵成为储藏千种美景的广厦,当你的记忆成为寄寓万曲音乐的庐舍……这温和欢乐将带来多少慰藉,我做此祈求,因我知道自然永远不会辜负热爱他的心灵。
”《诗篇》回响着同样的音调:“有一件事我祈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宫殿里,住在你的殿中便为有福”。
他希望他的妹妹沉浸在大自然的欢乐中,分享永恒的“纯粹精神”。
参考文献
[1]陈铁民选注.王维: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8.
[2]华兹华斯著.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10.
[3]叶维廉.中国诗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
[4]何方形.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5]孙昌武.禅师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1997.8.
[6]狄兆俊.中西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