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_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_试论陶澍和胡林翼_陶用舒

_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_试论陶澍和胡林翼_陶用舒

[收稿日期]2007-03-10[作者简介]陶用舒,湖南安化人,湖南城市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湖湘文化与历史。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陶用舒(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49)[摘要]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从胡林翼幼年开始,就得到了陶澍的大力培养和教育。

在经世致用、吏治行政、兴利除弊、用人育才等许多方面,他们都有一致的思想与行动。

陶澍非常器重胡林翼,胡林翼则对陶澍非常尊敬,并继承了陶澍的思想、发展了陶澍的事业。

[关键词]陶澍胡林翼经世致用人才思想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K825[文献标识码]A———试论陶澍和胡林翼据著名史家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一次两江总督陶澍宴请宾客,胡林翼见壁间挂有陶澍拈花小像,即口占一绝:“平居未见先生笑,今日拈花喜欲盈。

甥馆香摧桃汛稳,似闻河水已澄清。

”陶澍见语意涵浑,落笔雍容,极称赏之。

即席集杜甫诗句“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为联相赠。

但据1984年在安化洋角塘花甲村黄范庭家中发现的陶澍画像,亦题有此诗,内第一句中“平居”为“平生”,意思相近。

第三句“甥馆”为“池馆”,“甥馆”称女婿在丈人家住的房屋;“池馆”则费解,疑误。

又岳麓出版的《陶澍集》称此诗为陶澍自题,但按诗的语意,为第三人称,以胡林翼作更为恰当,既赞仰岳父陶澍治水之功,又以自许。

对联分别引自杜甫《天育骠骑歌》和《古柏行》中的诗句,用以表达对胡林翼的欣赏和期望。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又作润之、咏芝,湖南益阳人。

生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小陶澍33岁。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24年),陶澍以给事中擢川东兵备道,离京南下途经益阳,会见益阳名士胡律臣。

胡之孙胡林翼年方八岁,倍同祖父在坐。

陶澍一见,“惊为伟器,曰:‘吾已得一快婿。

’遂以贺夫人所生女字之。

行问名礼,公方八岁,夫人五岁,拜于堂上,彬彬有礼。

”[1]次年,胡林翼随父胡达源入京师读书,“授以儒先性理之书,而公少负才气,不甚措思也。

陶澍和_湘军三杰_

陶澍和_湘军三杰_
关键词 :陶澍 ;曾国藩 ;左宗棠 ;胡林翼 “; 湘军三杰” 中图分类号 :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5) 02 - 0042 - 07 Tao Shu and“Three heroes of the Xiang Army” YI Yong2qing TAO Yong2shu ( Editor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unan City University ,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Tao Shu ,and the so2called the three heroes of the Xiang Army in the Qing
长龄的资助 。以后又时与通信 ,论学论政 ,后来更结成 儿女亲家 。二是曾国藩在北京期间 ,师从唐鉴 ,从而学 问见识俱进 。三是曾国藩在赴四川途中 ,曾得到李星 源的帮助 ,得以战胜病魔 。对此 ,曾国藩曾表示“寸草 心头春日永”,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而上述贺 、唐 、李三 人 ,则是以陶澍为首的“湘系经世派”的核心成员 。因 此 ,曾国藩从三人中间接受到陶澍的影响 ,也是不言而 喻的 。再次 ,胡林翼与曾国藩同学同寅 ,又是同乡好 友 ,曾赠送曾国藩《陶文毅公全集》两套 ,此书成为曾国 藩的案头书 ,在曾国藩日记中时有阅读《陶文毅公全 集》的记载 。第四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 ,继承和发展 了陶澍的改革政策 ,亦采用陶澍票法行盐 。
be said with certainty that without the imperial minister Tao Shu there were no appearance of the three heroes of the Xiang Army1Three heroes were the inheritor and promoters of Tao Shu’ideas.

陶澍撰写的一副对联

陶澍撰写的一副对联

陶澍撰写的一副对联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这是清代后期颇有政绩的陶澍13岁时以其父口气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了陶父的糟糠不厌。

陶澍的幼年是苦难的,其父为一穷秀才,以教书糊口,其母早逝,其弟由伯父抚养,一个妹妹四岁便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陶澍先是随父读书,常停学打柴,放牧,后在别地搭馆就学。

但他学习发奋,抱负非凡,下联就反映了他的抱负。

陶澍于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为官后,他注重吏治,临事果断,体恤民情,以记“省身日记”检点言行。

嘉庆末年,巡视中城,仅半载,断滞狱八百余案。

在四川,他接连解决私盐横行,灾民待赈,讼案积压等难题。

政声大著。

离川时,士民送行,夹江两岸络绎十余里。

道光初年,江淮水患严重,灾害频仍,三年(1823)六月,安徽濒临江淮30余州县惨遭水灾。

陶澍任安徽巡抚,他乘舟遍勘灾情,筹划荒政,赈济灾民,奏报朝廷减缓漕赋,鼓励商人运米入境,抚慰灾民重建家园,他带头捐银三千以动员绅商捐赈。

他认为农田水利为国计民生要务,兴修水利,能使“舟楫畅行,旱潦无虑民生永资利赖”,是“复育苍生之大事”。

因而着手兴建水利。

凡较大河工,亲自审定,拟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接连组织人力、物力、建闸筑坝,疏浚河湖。

道光十四年七月,苏、凇等地大雨倾盆,太湖附近山洪暴发,而是地无灾,农业获得丰收,百姓欢喜,皆称“百年来所未有”。

道光年间,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荒。

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提出,当务之急是严禁鸦片。

他认为鸦片“殃身废务”,“竭中国之资财,贻害及于国计”。

提出“禁烟八策”。

发布《沿海州县巷叉村庄设法稽查巡缉章程》,对吸食、贩卖、运送和开馆者从严治罪。

禁令初行,便缴获大量烟土、烟具。

其时,陶澍病重,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奏请开缺,荐举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禁烟大任遂由林承当。

六月,陶澍病逝于两江督府,年61岁。

陶澍是为国为民作了许多实事的,他的事迹在安化家乡有口皆碑。

经世奇才陶澍

经世奇才陶澍

经世奇才陶澍经世奇才陶澍刘大发 2011-7-18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嘲鲁儒》的诗:“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嘲讽鲁地的读书人死啃儒家经典,不明经世济民之策。

十八世纪上半页,中国的巴尔扎克吴敬梓,创作了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

主人公范进一生为中举而奋斗,却于经济之道一窍不通。

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笔下又出了个孔乙己,穷到靠赊欠酒资度日,靠偷书钻故纸堆,却仍然不忘在小孩子面前卖弄“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儒、范进和孔乙己,正是封建社会一般知识阶层的真实写照,终日沉醉在尊孔读经和性理空谈中,“潦倒不通庶务”,迂腐穷酸之态,令人可憎而又可怜。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时代呼唤经世济时之才,陶澍应运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挺立潮头的弄潮儿。

承前启后建树颇多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海滩,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销烟池内,200多万斤鸦片升起的烈火浓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

而就在前一天,以清廉能干著称的改革家陶澍却累死在两江总督任上,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为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划上了句号。

应该说,陶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卓有成就的改革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是一位标志着封闭的、封建的古老中国走向开放、走向近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陶澍“少负经世志,尤邃史志舆地之学,所至山川,必登览形势,访察利病”,“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主张“有实学,斯有实行,有实行,斯有实用”。

他明确反对厚古簿今、空谈义理,反对逃避现实、迂腐庸朽。

他认为经学即是经世之学,只有“经术明”,才能人才蔚起,才能造福国民。

他在长期的两江封疆大吏任上,大力兴利除弊,推行多项重大改革,如清除漕弊,倡行海运,整顿盐务,创设票盐,治理江河,兴修水利,清理财政,改革币制等等。

陶澍的经世致用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商人,发展商业,提倡农商并重。

他在推行改革中,借助商业资本,利用商人力量解决漕粮运输问题,改官督商运为商人自由运输来促成票盐改革。

陶澍:要半文不值半文

陶澍:要半文不值半文

402024.05 第05期 总第197古镜今鉴_笔者因工作需要,多次前往湖南省安化县,安化是一方山水秀丽、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在安化,笔者也经常听到有人提起陶澍,人们对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每次返回,笔者又翻阅了关于陶澍的一些史料,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陶澍(1778—1839年),湖南安化小淹镇人,字子霖,号云汀,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

授编修。

迁御史、给事中。

出为川东道,治行称四川第一。

嘉、道间,历安徽布政使、巡抚,清查库款,理清三十余年积累纠葛。

治荒政,创辑《安徽通志》。

道光五年(1825年),调江苏。

时洪泽湖决,运道梗阻,澍办理海运,亲赴上海雇船而成之。

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与巡抚林则徐疏浚江南河流,号为数十年之利;又陈两淮盐政积弊,推行票盐,减价敌私,颇有成效;卒谥文毅。

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奏议》《蜀輶日记》《陶渊明集辑注》等。

陶澍的生平作为,深受其父陶必铨影响。

陶必铨为文,不屑时趋,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以教书终老,方志上说他“性格奇伟,慷慨任侠,刻苦自励。

家贫而不废学,喜藏书”。

陶必铨所作《沅江舟中》的诗句,至今仍为古诗文爱好者所研究,“小艇乘流驶,桃花水上行。

湖连双岸阔,天远一峰晴。

岁月风尘老,江潭性命轻。

空嗟髀肉满,况近蜀王城。

”诗中描写了秀美的风光,也体现了他耿直的性格。

在父亲陶必铨的熏陶下,陶澍从小就喜读诗书。

七岁时,陶澍跟随父亲陶必铨远走长沙,在著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读书。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陶必铨因母老思亲,想回到家乡孝敬母亲,于是回到了其家小淹镇资江上游的江南红泥田知交好友王虎文家中设馆授徒,一边务农,一边继续钻研学问,陶澍跟着父亲一起回到家乡,在馆内随读。

后陶必铨应邀到安化县城(今梅城镇)主持修复南宝塔,陶澍亦跟随在安化学宫读书;陶必铨到益阳曾润攀家中设馆教书,前后四年,陶澍仍跟随在侧读书。

陶澍天资聪颖,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参加了县学考试,得补邑诸生。

一代贤臣陶澍其人其事

一代贤臣陶澍其人其事

一代贤臣陶澍其人其事一代贤臣陶澍其人其事《澧州文韵》第五期| 作者:杜修岳| 日期:2011/7/18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1802)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旋升监察御史,历任户科、吏科给事中。

嘉庆二十四年(1819)出任川东道员,不久迁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擢安徽、江苏巡抚。

道光十年(1830)晋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

道光十九年(1839)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赠太子太保,谥文毅。

嘉庆十至十三年(1805-1808),陶澍父亡丁忧归里。

其间,他应澧州学正之邀,执澧阳书院主讲席三年。

澧阳书院是澧县一中的前身。

今年恰值陶澍来澧阳书院担任主讲二百周年,时下又逢澧县一中第二届洗墨池文化节之际,因撰此文以示缅怀与纪念。

湖湘文化对陶澍的熏陶和影响湖湘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它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传统,中为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继由张栻广为传播,再经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传扬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若干特点的完整体系。

到近代,湖湘学人中英才辈出,诸如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曾纪泽、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黄兴、蔡锷、宋教仁、蒋翊武等等,又进一步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使之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而陶澍则是从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一位最具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人物。

应该顺便指出的是,人道曾国藩起兵以后,湖南方“人才辈出”,这显然是不够准确的,殊不知在陶澍任职两江总督时,其周围湖湘子弟已经不少,且多博学卓识之士,其中就有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魏源辈。

陶澍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从小接受湖湘文化的熏陶。

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其山长和主讲多是经史饱学之士,有的更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

他们对传承、研究、集成和传播湖湘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澍于此蒙爱教诲多多,加上从小睿智聪慧,手不释卷,博闻强记,又常浩歌山水间,更下笔惊人,故既冠即为湖湘学派出类拔萃的人物。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十二)老西门(2)老小孩讲述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十二)老西门(2)老小孩讲述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十二)老西门(2)老小孩讲述老西门城门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十二)春风化雨老西门(2)由于老西门地理位置优越,是风水宝地,作为一个地区中心不仅自身十分繁华繁荣,而且文物古迹,名人故居聚集,是清朝敬业、龙门、梅溪、蕊珠四大书院的诞生地。

各种文化设施也相继建立,还有教会设置的一些医疗和文教机构。

因此,人文资源很丰富,它的影响力也很大。

它们不仅依附于老西门传统商业中心而生辉,而且也极大的丰富了老西门地区的人文历史意蕴。

如:方斜路上的红房子医院(上海妇产科医院),公共体育场(沪南体育场),裨文女中(后改为市九中学),白云观。

文庙路上文庙,敬业中学(前身为敬业书院)。

学前街上的蓬莱市场,蓬莱大戏院。

永宁街上的民立女子中学(后改为市十中学)。

尚文路上的龙门村(是龙门书院的原址,是上海中学的前身)。

还有陈英士纪念塔。

……1,敬业中学敬业中学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按察使翁藻、知县王侹将没收为官产的老天主教堂(今豫园东梧桐路)改建为申江书院。

乾隆三十年(1765年),道台李永书移建大门,增建“诚正堂”为讲堂,供朱熹位。

前有观星台,后有春风楼。

五年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名“敬业书院',聘请有识之士教学。

校名取自《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

朱嘉解说:“敬业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

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为之题“果行育德“匾(意,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到上海视察,就在敬业书院居住和办公,他还高兴地挥毫题词:“海滨邹鲁“四字。

盛赞敬业书院是一所为东海之滨培养出类拔萃人才的学府。

(邹鲁意,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五十九年(1794年),书院又经两次修建,春风楼改建为敬业堂,扩充书室、后斋等用房,书院聘请社会名流和饱学宿儒讲学授课,成为上海书院制度的开端。

湖南两江总督陶澍

湖南两江总督陶澍

湖南两江总督陶澍历史| 清朝第一个官至总督的湖南安化人,他提拔了左宗棠、魏源……湖湘廉吏陶澍(1778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县小淹镇人。

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

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文抄》、《陶文毅公全集》等。

陶澍是清朝第一个官至总督的湖南人,是清中晚期湖南致仕人才体崛起的伯乐,有晚清第一人才之称。

史学家萧一山认为:不有陶澍之提拔,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

陶澍用人能尽其所长,平生举荐、提拔、赏识的大批人才,如魏源、林则徐、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左宗棠、胡林翼、龚自珍、梁章钜等,皆一代名宦和学者。

随着近年来湖湘文化研究的深入,陶澍作为湖湘人才领军人物和清代中国经世致用第一人再度引起世人的,他的不朽功勋和清廉形象慢慢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陶澍尚书第耕读相传家风清正陶澍出生于安化河曲溪,世代为农,勤俭持家。

陶澍的名字寄托了父亲望子成龙、以泽苍生的思想。

陶澍从小聪慧过人、志向远大。

7岁随父读书,自幼跬步弗离。

13岁代父为榨油坊作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以罕见才华和惊人志向震动乡里。

23岁参加湖南乡试,取为第30名举人。

25岁参加会试,一举高中,成为清代安化第一名进士。

27岁陶澍离家北上,赴京任翰林院,自此踏上30余年的宦海生涯。

陶澍对子女教育甚严,女婿胡林翼少不更事,书底不硬,陶澍请来名师蔡用锡专授经世致用之道。

胡林翼自此发愤读书,兵政机要,探讨尤力。

后来,胡林翼成为湘军主帅,威震朝野。

陶澍对儿子陶桄要求更严,多次告诫陶桄立经世志,读致用书。

陶澍画像锐意改革励精图治陶澍所处时代正值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萌芽之际、洋务运动呈风雨欲来之势。

少负经世志的他从政伊始,便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改革派的行列,除弊兴利,造福一方百姓。

陶澍简介——精选推荐

陶澍简介——精选推荐

陶澍简介清朝大臣陶澍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05)散官,授职编修;后迁御史、给事中。

道光元年(1821年)调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

三年(1823)授安徽巡抚。

在职间清库款,禁流摊、购米,劝捐赈长江水灾灾民。

五年(1825),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特调任江苏巡抚,亲至上海主持漕粮海运,雇沙船一千五百艘,运苏、松、常、镇、太五府州漕粮一百六十余万石至天津,为清代大规模海运漕粮之始。

十年(1830)升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

任期内,力图整顿淮盐积弊,裁省浮费,严核库款,缉禁私盐,淮盐得以行销。

又于淮北试行票盐,后推及淮南。

陶澍勇于任事、为朝野所重用。

十二年(1832)与巡抚林则徐治江苏水患,修刘河、白茆、练湖、孟渎等水利。

十五年(1835)入觐,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

官至宫保尚书、太子少保,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卒,谥文毅。

陶澍为官期间,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

且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蓍有《印心石屋诗抄》、《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传世。

在他为官过的地方,民间流传着不少故事,《陶澍私访南京》作为淮剧的传统保留剧目,百看不厌,常演不衰。

清代两江总督林则徐曾作一联挽陶公,对陶澍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陶澍学者画像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家庭陶澍先后共娶七房妻室。

首配黄氏,讳德芳,字薆玉,本都河曲溪白棠冲崇榜公女,生乾隆己亥(1779)八月初五,没道光甲辰(1844)三月三十,享寿66岁,葬沙湾夫坟左畔亥山巳向兼乾巽,例封安人晋封宜人恭人诰封淑人例晋夫人诰封一品夫人。

生三女。

长女瑞姿适翰林院编修原任吏部户部兵部工部侍郎江南学政崇祀名宦湘潭周系英三子分发两淮盐库大使贻朴;次女琼姿,年十三,割股和药医母病获愈,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奉特旨旌表孝女,给银建坊,适直隶澧州学训导岳州巴陵县教谕本都王可权子邑增生育耀;三女佥姿,适嘉庆己卯科进士户部贵州司员外郎长沙彭永思子候选通判道光乙未科顺天乡试举人申甫。

《陶澍》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澍》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澍》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为官惟德:陶澍的从政为官之德

为官惟德:陶澍的从政为官之德

的虚 影 。嘉 道 时期 , 世 风 日下 , 政治 昏暗 , 各 种 矛 盾 不
断涌 现 、 激化 。与此 同时 , 清 廷 对 思 想 文 化 的 钳 制 逐 渐变松 , 多次 下 旨严 禁 文 字 狱 , 广 开言路 , “ 人 心 已渐 获解放” _ 1 。空 谈 性 理 的 宋 学 和 训 诂 考 据 的 汉 学 脱 离实 际 , 不能 解决 现实 问题 , 逐 渐 被 人 摒 弃 。而 清 初 黄宗羲 、 顾 炎 武 等 人 所 主 张 的经 世 致 用 思 想 在 社 会 思 潮 中渐 趋 活 跃 , 使 经 世 学 派 获 得 了施 展 政 治抱 负 的 机 会 。 陶澍 出 自湖 南 安 化 , 深受 湖湘学 派影 响 , 推 崇 经
官德 正 , 国家百姓之幸 ; 官德 毁 , 国家 百 姓 之 祸 。清 嘉 道 以 后 , 励 精 图 治 的“ 康 乾盛世” 一去不返 , 政 治昏暗, 大 小 官吏 以贪 腐 为 能事 。然 而 , 有着“ 干 国 良 臣” 美 誉 的 陶澍 则 以其 卓 著 政 绩 , 笃实 的官声, 经 世 的 灼 见 成
副考 官 、 监察御史 、 户科 给事 中 , 川 东兵 备 道 等 职 。道
光 皇 帝 继位 后 , 陶澍 进 一 步 被 重 用 。道 光 元 年 , 陶 澍
任安 徽 布 政 使 , 不到三年 , 就 擢 升 为 安徽 巡 抚 , 自此 成 为封 疆 大吏 。 此后 , 陶澍 历 任 江苏 巡 抚 , 两江总督 , 兼 管江南盐政 , 为 道 光 皇 帝 所 倚 重 。道 光 十 九 年 , 陶 澍


陶 澍 其 人
盐 课 漕 运 等 政 治 经 济 问题 , 利 用 所 学 改 革 弊 政 。 陶澍 为官 3 O余 年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改 革 , 不 仅 延 续 了 清 朝 封 建统治 , 也 在 客 观 上 促 进 了 中 国 商 品 经 济 的发 展 , 可 谓 中 国杰 出 的政 治 家 和 近 代 经 济 改 革 的 先 驱 J 6 。 陶澍 的功 绩 为 后 世 所 称 道 , 《 清史稿》 中赞 日: “ 陶

陶澍与澧阳书院

陶澍与澧阳书院

陶澍与澧阳书院陶澍,湖南安化县人。

是清嘉道年间一位较有影响的政治家,孟森著《明清史讲义》称赞他是当时“以学问为实行”的“政治家巨擘”。

陶澍陶澍与澧阳书院的渊源,是源于他在这里教过书的一段经历。

陶澍家学渊源,至其父陶必铨(又号萸江)已家道衰落,只得以教书养育家口,生活清苦。

陶澍自少“樵牧渔猎,且耕且读”,在其父的熏淘教点之下,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功底,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

嘉庆六年(1801年),他以举人功底赴京应试,但初试不第,名落孙山,只得滞留京师,白天卖字,夜晚读书,以备来年再考。

一个偶然的机遇,被访友路过的大学士纪晓岚发现,见其字体不凡,谈吐不俗,仪表出众,非等闲之才,遂邀进纪府,供给食宿,指点文章,致其学识精进。

次年一举考中进士,初列为一甲,定为榜眼,但答卷送呈总主考官纪晓岚审定,发现遗漏一字,以致词句不顺。

纪爱才不护短,遂改定为二甲第十五名,但仍向嘉庆皇帝推荐,选为庶吉士,这在当时被传为师生纯情之佳话(引自陈首涛著《陶澍传奇》)。

陶澍在翰林院当了三年编修,才华绽显,正当朝廷欲拔用之时,嘉庆十年(1805年)六月,其父病逝。

按清制,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停职回籍“丁忧”(即所谓守孝)三年。

陶澍因此回到安化,在料理父丧后,应邀来到了澧阳书院任主讲,至嘉庆十三年五月离去,前后约三年。

澧阳书院,是澧州一座著名书院,北宋范仲淹曾在此就读,废于明末,乾隆五十四年州牧方维祺集全州绅士捐资重建。

当时,此种书院以研究学问,交流学术为主,讲学形式灵活,既有课教学子,又有学者论道。

陶澍师承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朱舜水等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故在澧阳书院以主讲“经世致用”学术思想为要旨,对常澧地区晚清时期的学风产生过积极影响。

他治学严谨,诲教殷切,这从他为书院讲堂所题楹联,便可见其拳拳之心:台接囊萤,似车武子①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②何等秀才。

陶澍在澧阳书院教书之余,还赏游常澧名胜,留下不朽精词华章。

诸如《德山怀古》、《嘉山怀古》、《范文正公洗墨池》、《舟过安乡》……等。

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思 想推 向一个 新 的阶段 。 [ 1
窘 乏者 , 必极 力拯援 。处宗族 , 蔼然 雍逊 。于祠墓 , 尤
致 敬 , 理咸有 法度 。 综 见不法 , 必极 言诱 导 。 陶必铨 ”
陶澍的 以上功绩都广为世人所称道,而陶澍之 饱 读诗 书 , 著述 颇丰 同, 却终身未 仕 , 以名 德入祀 乡 后 所 以能成就这些卓著功绩与其坚守 自己的官德有着 密 不可分 的联 系 。陶澎所 处 的时代 正是清代 经过“ 康
事 ”教育 陶澍要勤于政事 、 , 忠于朝廷 , 才能青史 留
名。 陶澍 自幼跟 随父亲 陶必铨 读书 , 深受其 影 响与熏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声 中,陶澎是当时为
收 稿 日期 :0 0 0 — 4 2 1— 6 2
作者简介 : 刘亮红 , , 女 湖南桃江人 ,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讲师 ,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思想文化史。
l0 0
陶 , 以说 , 亲是 对 陶澍 一生 影 响最 大 的人 。陶 澍 可 父 回忆说 :澍 自幼跬 步 弗离 ,府 君每 以古贤 可敬 可 畏 “
之事, 以感发 其志气 。虽途 问食 顷 , 谆谆 然随 事指 点 。
之 奇才 ” 陶澍 不仅 对这些 历 史上 的英雄 人物 心存 崇 。
况 , 月倚千 竿 ”[。六 岁起 即跟堂叔 学海 公饱 读诗 风 3 ]
棠、 胡林 翼 、 曾国藩 等 。 经济 上 , 在 陶澍是 中 国近代 经
济 改革 的先 驱 , 他提 出的漕 、 改革 、 盐 自铸 银 币等 , 都
开 始突 破封 建经 济 的藩 篱 ,促进 了商 品经济 的发 展 和 商人地 位 的提高 。 思想上 , 在 陶澍 是 中国嘉道年 问 经 世致用 思 潮 的倡 导者和 实行 家 ,特 别 是在 西方 国

清朝姓陶的官员

清朝姓陶的官员

清朝姓陶的官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员阶层的形成历史悠久。

在其中,姓陶的官员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带您了解清朝姓陶的官员们。

清朝姓陶的官员们多来自陕西、山西等地。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陶宗儒和陶澍。

陶宗儒于清乾隆时期担任福建巡抚,对当地的教育、造纸业和妇女地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他亲自参与了许多事务,并在官员中树立了榜样。

陶澍则在乾隆、嘉庆年间,先后担任了湖广巡抚和四川巡抚。

他在任期间,成功地改善了当地农村自治的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在汉满之间斡旋。

除了这两位官员,清朝的其他姓陶官员们也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作为。

以山东潍县为例,一名叫做陶杏仁的官员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曾经任过潍县知县。

他在此期间很注重教育事业,在县城中开设了学校。

此外,他还对当地的冶铁作坊进行了改进,使产量增加。

陶杏仁的政绩被传为佳话。

再说说另一位清朝姓陶的名人——陶文莹。

他是清代绘画家和书法家,曾与齐白石齐名。

陶文莹的作品风格沉稳华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除了上述的几位姓陶的名人外,清朝的其他姓陶官员们也或多或少地在民生、文化、经济等领域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们智慧与勇气,让他们在那个时代中表现得十分出色。

然而,也有一些清朝姓陶的官员们,由于个人原因而出现了一些耳目一新的故事。

比如陶怡,他曾在乾隆年间担任广东监察御史,对当地情况了解得十分透彻。

他在监察御史的时候,经常进行突查,并揭发了不少官员的罪行。

另外还有一位叫做陶仁仪的官员,他在官场上谨小慎微,在乾隆年间担任过四川巡抚。

总之,清朝姓陶的官员们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中都有所贡献。

他们是清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官员文化的典范。

今天,我们应该从他们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为我们自己走向成功的生活与工作奋斗。

陶澍怎么读人名

陶澍怎么读人名

陶澍怎么读人名
介绍他
陶澍(Tao Shu),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丞相之一,他出生于619年唐朝幽州(现在河北
省涿县),卒于683年,终年64岁。

陶澍曾是唐玄宗贞观十三年(652)中出任同州刺史,遂担任御史中丞,次年又被拜为左
仆射,掌管礼仪及内务事务。

六年后,他被拜为太常博士,兼统辖沿海八省佃户事务。

584±2年,陶澍奉朝令进军西域,将突厥的军队击溃,又征讨突厥的十余部,其中绝大多
数都被俘虏,这大大加强了唐朝的国力,其功过,不计其数。

以后,陶澍受立宪宗赐任为右金吾卫将军,可封五千户四千僚友,除前外又任武元、郡国、礼部尚书,掌管国家内务与外管大臣,兼理民政、造林、种养大草,这样一来,陶澍的官职时无比显赫,丞相之位毋庸言。

此外,陶澍还为唐朝外交和国际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曾负责组织前往日本的使節,把
中国艺术、文化传播到日本,向当地传播唐朝政府的文化思想。

陶澍的功勋,在中国历史上印下了卓越的声誉,也为唐朝和其他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友好
的桥梁。

他也为中国古代历史写下了一段华丽的印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铭记。

陶澍应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

陶澍应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

陶澍应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杰出政治家一般讲中国近代史,都习惯于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这一政治事件开始。

于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的人物之先驱者便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然后是所谓“中兴将帅”曾、左、彭、胡、李鸿章,然后是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人物康、梁、谭、唐,孙中山、黄兴、蔡锷等等,而那位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家陶澍却成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似乎历史上可以忽略或一笔带过的人物。

究其原因,就在于陶澍既属古代史末期,又卒于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年,这可说是以政治事件界定历史分期,给历史留下的一大遗憾,因为,它既对陶澍很不公平,又与历史事实极不相符。

事实上,不论是亲历晚清的陶澍同时代人,还是晚清以后的历史学家都早已对陶澍有着不可置疑的历史评说。

陶澍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先看陶澍的顶头上司“道光”这位清代爱新觉罗氏第六代君主——昊宁宣宗皇帝的说法。

道光帝于1820年快四十岁时从他父皇嘉庆帝那儿接过一个危机四伏的皇位后,便雄心勃勃,企图振衰起弊。

虽然他在位三十年中重用的两名内阁大学士“盐枭首相曹振镛”和“世仆总管穆彰阿”都是庸佞之辈,但其间十多年对陶澍的“特达之知”,委以三省重任,还算是“知人善任”,也使自己在困境中稍有舒缓。

道光初年的国家政治腐败,境况已诚如道光帝朱批的无奈:“无如世风日下,人心益浇,官不肯虚心察吏,吏不肯实意恤民,遇事则念及身家,行法不计及久远。

”他在“欲求一堪膺重寄者,不可多得”的困境中,认准了陶澍的才干和人品,使陶澍从安徽、江苏巡抚不仅直升到两江总督,还兼辖两江河工、盐务,让这个湖南人替自己打理半壁江山。

正是通过陶澍在江南一带的除弊兴利、推进经济改革并获得成功,才使国民经济稍有复苏,道光皇帝自己也舒了一口气。

陶澍革新政治的突出政绩,主要是在赈灾、水利、吏治、漕运、盐政五大方面,其中尤以漕粮海运和盐政改革效果最为显著。

据道光十一年九月陶澍《陈奏岸盐广销并严拿侉匪惩办附片》记载,通过推行陶澍与幕僚魏源等具体商定的《两淮盐务章程十五条》改革措施(其中第十五条“淮北另议”,实行票盐法还在后),“两淮盐务,自新章既立,删除积弊,盐价稍减,销路渐通……统计自正月十一日起,截至七月二十九日,共销盐一千六百五十六万七千余包,计引三十五万五千九百有奇。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1830年,51岁的陶㴻(shù)当上两江总督,夫人也跟着被封为诰命夫人。

心中兴奋的夫人向丈夫陶㴻说出了一个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她原本是黄家小姐的一个丫鬟,当初黄小姐因嫌贫爱富而许配给城里的一个钱姓富商,为了敷衍寒酸的未婚夫陶㴻,于是采取“移花接木”之策,把丫鬟冒充小姐嫁了过来,自以为反正与陶㴻未曾相识,可以瞒天过海。

那么,黄家父母既然早已经把自家女儿与陶㴻定下了婚约,为何要反悔而嫁给钱富商呢?这要从陶㴻的身世讲起。

清朝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晚清重臣陶㴻。

陶㴻,別名陶文毅,字子霖,一字子云,1779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小淹镇陶家湾。

他6岁便跟随父亲陶必铨远走长沙,就读于岳麓书院。

陶㴻祖上家境殷实,其父亲陶必铨也读了很多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先生、诗人,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屡次未中,因此耿耿于怀,决心寄希望于儿子身上。

陶必铨喜欢收藏书籍,但不太懂得经营家业,以致生活每况愈下,只好给別人家当私塾先生,育人子弟。

也因此,小时候的陶㴻跟随着父亲走了许多个地方。

1785年,陶必铨因思念老母亲,于是带着儿子从长沙又回到小淹老家,在好友王崇焯家中设馆授徒,陶㴻也跟随读书。

两年后,陶必铨回家务农并钻研学问,陶㴻也在身边读书,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同时一边跟着父亲干些农活。

到16岁,陶㴻参加县考,得中邑诸生(秀才)。

这期间,陶必铨为儿子与黄崇榜家的小姐订下了一桩婚事。

女方家境富裕,相比陶家有钱得多。

而黄崇榜之所以愿意把女儿嫁给陶㴻,只是看中了他的满腹学识,将来定能考中进士,当上大官。

可是,当陶㴻去北京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这不禁让黄家对陶㴻大失所望。

黄父心想,这陶㴻虽有满肚子学问,弄不好将来也是和陶必铨一样,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而已,女儿嫁过去只有吃苦的份。

黄父正犹豫着要不要把女儿嫁给陶㴻,碰巧此时有个姓钱的富商因其妻子病逝多月,颇感寂寞,又听说黄家小姐长得十分美貌,于是托媒来提亲。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看近代当代达官贵人如何发达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看近代当代达官贵人如何发达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看近代当代达官贵人如何发达《易经》的《坤卦·文言》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名句。

但是圣贤的智慧之语在世人的内心是很模糊的,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轮廓。

对于我们每个人,抉择怎样的人生观,追求怎样的人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我将选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题目来谈一谈,以此作为我们抉择人生观的一种参考。

自古以来,为人父母的,都自然要为子孙着想,但是到底如何为后代着想,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之父辈祖辈,到底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面对这些,却有贤者和愚夫的差别做法。

古人有句话叫做:“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 中国近代的长沙安沙镇有一个叫棠坡的地方,有一位义商叫朱雨田。

根据《长沙市志》记载,他为人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

方志中评价,说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这位朱雨田,就是后来创造过中国的经济奇迹、清正廉明的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

在当代,人们都知道澳门特首何厚铧及其事业上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曾祖父到父亲三代人行善积德的事迹。

何厚铧生于名门望族,由于自小家教甚严,在他的身上,没有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习气。

何厚铧的父亲何贤,号称“澳门王”,在澳门非常有影响力。

何贤的祖父就是一位大善人,他年轻时就外出经商,经营得法,家境渐渐好了起来。

这位老先生乐善好施,谁家没饭吃,他送粮;谁家无衣穿,他送钱。

由于有颗乐善之心,在应塘一带,口碑极佳。

因名声在外,闻讯与他做生意的人更多,他因此而生意兴隆。

到他年老时,在生意上已很有成就。

何家虽不能算富商巨贾,但在经济不甚发达的番禺,却堪称为殷实的小康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研究·摘要:陶澍被称为“晚清人才第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中国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的倡导者和实行家,更是江南地区领袖群伦的中心人物,是湖南近代第一代人才群体的领袖与湖南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

为官30余年中,循良笃实,官声最优,病逝后,朝野一致高度评价其官德及为政之道。

关键词:陶澍;官德;背景;评价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0)05-0100-05收稿日期:2010-06-24作者简介:刘亮红,女,湖南桃江人,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

陶澍(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1802年)进土,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户部给事中、川东兵备道、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

道光十九年(1839年)农历六月初二病逝于官邸,享年61岁,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毅”。

在政治上,陶澍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培育和影响了鸦片战争前后和近代中国的几代人才,如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等。

在经济上,陶澍是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他提出的漕、盐改革、自铸银币等,都开始突破封建经济的藩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

在思想上,陶澍是中国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的倡导者和实行家,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大举入侵的前夕,他开始把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陶澍的以上功绩都广为世人所称道,而陶澍之所以能成就这些卓著功绩与其坚守自己的官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陶澎所处的时代正是清代经过“康乾盛世”转向衰败的时期,经济萧条,吏治腐败,大小官吏苟且取巧,贪财营私,实志办事者寥若晨星。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声中,陶澎是当时为数极少的清正有为、政绩卓著的好官吏之一。

可以说,正是因为陶澍对为官之德有着自己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在良好官德思想的指导下,陶澍勤于政事,兢兢奉职,成为有清一代为数不多清官廉吏之一。

一、陶澍良好官德形成原因第一,家学教育与家教熏陶陶澍来自安化山区,陶澍的父亲陶必铨,字士升,“性磊落,多大节,与人交,无城府”[2]。

谦虚自爱,曾有咏竹诗说:“劲节终成直,虚心故耐寒。

残冬无别况,风月倚千竿”[3]。

六岁起即跟堂叔学海公饱读诗书,与堂兄陶必鏻,堂侄陶兰江“以英年积学有声,号为三陶”。

其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居平为义若嗜欲。

有友死,债累累,府君念其子稚,为称贷代偿之。

亲威窘乏者,必极力拯援。

处宗族,蔼然雍逊。

于祠墓,尤致敬,综理咸有法度。

见不法,必极言诱导。

”[4]陶必铨饱读诗书,著述颇丰[5],却终身未仕,后以名德入祀乡贤祠。

陶必铨是一个虔诚的封建知识分子,视“忠孝”为最高的道德典范,平时“每语以古贤可敬可畏之事”,教育陶澍要勤于政事、忠于朝廷,才能青史留名。

陶澍自幼跟随父亲陶必铨读书,深受其影响与熏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刘亮红(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1)2010年第5期(总第65期)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5,2010GeneralNo.65100陶,可以说,父亲是对陶澍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陶澍回忆说:“澍自幼跬步弗离,府君每以古贤可敬可畏之事,以感发其志气。

虽途间食顷,谆谆然随事指点。

夜则蹴以足,而诘日间所学古文辞,旁及俶诡之文,皆听以意为之,未尝限以绳尺。

惟媮惰必戒,夏楚不少贷。

”[6]陶澍的母亲黄翠兰(1757-1790),“为人丰体而健力”,“耐清苦,无肯一日闲”。

孝长友姑,深得家人喜爱。

陶必铨长期在外,黄氏主持家计,日夜操劳,常以幅布裹幼儿,“负臂间,而躬亲操作,自来十五年,辛苦备尝”[7]母亲勤劳持家的美德也给年幼的陶澍起着诸事要亲为、廉洁朴实的深刻影响。

第二,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除了自幼的经历与父母亲的影响与熏陶外,陶家祖上的另一个大人物———晋大司马桓公———陶侃对陶澍影响极大。

陶侃重视吏治,救济灾民,稳定社会,安置流民,重农植谷,开放集市,政绩显著。

官至待中、太尉、长沙郡公、加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得志时的陶侃,权力影响遍及长江上游和中游,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屈指可数。

却从无二心,始终忠于晋皇。

故陶澍认为,陶侃博学多才,勤政廉明,功高盖世,“值晋南渡,扫除乱孽,再造王室,忠义之气,横秋霜而贯白日”,为“有晋一代纯臣”。

[8]陶澍对陶侃十分敬仰,陶侃再造王室的“忠义之气”深深地扎根在陶澍的思想之中。

陶澍钦佩其先祖陶侃“勤于吏职,阃外事千头万绪,综理细密,笔翰如飞,门无停客。

”[9]陶澍认为,陶侃为官40多年,“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

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至,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

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

”陶澍自幼以神童著称,聪颖机敏,思维清细,长于记忆,善于理解,而且为学勤奋,好读史书,一直重视史学,是一个有成就的史学家。

他认为历史是行政、治民的重要根据,强调史志、谱牒、舆地经世。

在史学经世方面,他特别对考据、方志、族谱、地方文献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为学方面,尤其钦佩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奋发有为的英雄人物,诸葛亮、陶侃、岳飞、张居正、范仲淹、王夫之、顾炎武等,都是他崇拜的偶像。

他说:“明至嘉靖时,上恬下嬉,气象苶然。

江陵张文忠公起而振之,挈领提纲,综核名实,法肃于庙堂之上,而令行于万里之外。

其时海内殷实,号为乂安。

”[10]张居正不顾阻力和反对,不避嫌怨,整肃吏治,起而改革,开有明一代新风。

陶澍非常佩服张居正的勇气,称其为“旷古之奇才”。

陶澍不仅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心存崇敬之心,而且在为官任事时也确实是仿效他们,以他们为榜样,为晚清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也为自己在民间树立了永远的口碑,陶澍所任之处的百姓皆称之为“陶青天”。

第三,感恩报恩心理使然出身于封建社会,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陶澍有着和所有封建士大夫一样浓厚的忠君思想。

陶澍出自边远农村,世代无人进入官场,陶澍的仕途,全靠个人的奋斗和皇帝的信任。

故陶澍一生,始终对皇权感激涕零。

陶澍在《恭报接受安徽藩篆折子》中诚恳地表达了他深恐不能报君宠皇恩于万一的心态:“臣以菲材,首被宠纶,擢授臬司。

涓埃未报,复蒙简畀藩司重任。

恩施本由于特达,圣训倍切于恒常。

臣虽愚钝,敢不敬谨服膺,实心实力,矢公勤以率群僚,别贤否以端吏治,除稂莠以安良善,剔猾蠹以慎勾稽。

此则区区犬马之忱,所夙夜兢惕,以冀稍酬高厚于万一者也。

”[11]在陶澍的奏折中处处流露着他对皇恩的不胜感激之情,在《恭谢奉旨稓授两江总督折子》中也说:“臣楚南下士,才识疏庸,蒙皇上特达之知,由道员荐莅封疆。

十载江南,兢兢奉职,毫无报称。

乃复渥荷恩纶,畀兹巨任。

臣自顾何人?笃邀高厚。

受恩愈重,图报愈难。

”[12]陶澍奉旨补授安徽巡抚后,他在奏折中说自己“知识梼昧,深惧弗克胜任(安徽巡抚)。

惟有勉矢愚诚,倍加策励,以冀稍酬圣主特达之知。

”[13]如此种种,在陶澍的奏折中随处可见,又如,在《复奏微疴渐愈勉力办公附片》中也表达了对蒙受圣恩的诚惶诚恐的感受:“荷圣主曲体入微,恩同大造。

臣何人斯?膺兹笃眷!自念受恩之深,此身不敢为臣有;亦惟受恩之深,此身不敢不为臣有。

……勉图驽策,断不敢稍萌诿卸,致负鸿慈”。

[14]可见,陶澍一方面受了陶侃、陶必铨家学的熏陶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影响,一心尽忠报国;一方面又深深体会到道光提拔、信任的恩宠,一心图报君王。

二、陶澍官德表现官德即从政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

封建社会的官德主要是指从政者在从事政治活动中以及处理君臣关系、臣民关系及与同僚交往等各种人际关系中所具有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从政者个人道德品质的总和。

陶澍良好官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勤政亲为陶澍为政的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勤于政事,身体力行,任劳任怨,认真负101责,是陶澍坚持良好官德操守的最主要的体现。

道光帝曾盛赞陶澍“操守好,办事认真”,倚之为亲信股肱之臣。

陶澍理政治民,强调“事必躬亲”,初任京官时即书联自警:“绕案风清,尘壒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

”[15]当时,即使文牍堆积如山他都要亲自处理,而不愿借手书吏。

勤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沓,“有诉立讯,剖决如流,数月讼滞一空。

”[16]任安徽布政使,清查仓库钱粮,陶澍亲自调集案卷,“日夜慓慓,伏案勾稽,如老诸生,目耕之不遑也”[17]即使是陶澍位至封疆后,权重势炎,手下幕僚书吏成群,仍然坚持亲自动手,事必躬亲。

陶澍勤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不仅勤于动口,调查了解情况;而且勤于动手、动腿,经常检查督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曾有人记载陶澍检查、验收吴松江水利工程情况,并不像有的官员验收工程时那样“骑从如云,堤上拥八驹疾驰去,阅毕即开坝告竣,乃未几而阻浅矣,未几而淤塞矣”,而是“屏舆从,徒步视察,不受属吏欺,风霜劳淬弗恤。

”[18]亲自以水尺测量坝内外深浅寞窄,凡不符合规定的,予以严诘,立即返工。

陶澍主持的水利工程,都经受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长期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陶澍善于任事在当时也是闻名于朝野的。

魏源评价陶澍:“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及备兵川东,摘伏发奸,又为能吏”,“可谓智不惑、勇不惧者也。

”河之辩,不可复闻,聘古今之学,割繁剧之才,不可复见。

”[19]第二,忠君恤民忠君是封建官吏的立身之本,因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制度下,任何官吏的一切都是君主直接赐与的。

故“天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劳神明。

”[20]而臣侍君以忠不仅仅是“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已矣”,更主要的“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以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

”[21]作为封建官吏的陶澍自然也不例外,这点从陶澍坚守为官之德的背景中可以看出,在此不赘述。

陶澍坚守良好官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对自己的权位与职责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督抚之职,在于察吏安民。

居官之要,无过清慎勤。

能清、慎、勤,斯吏奉法,不敢奸欺,事成而民利。

”[22]在居官为政的数十年中,可以说陶澍正如自己在《恭报交卸兼署两江督篆折子》中所说的“以天心为心,以民事为事”。

不仅做到了忠君,而且在为民谋事方面也成绩斐然。

陶澍忠君恤民的作风,源于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陶澍出生地安化是个小山城,山民终年勤劳,上山砍柴、采茶,下水捕鱼、放排,行事勇敢、坚毅、不屈不挠、一往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